脉冲星的分类
- 格式:pdf
- 大小:697.28 KB
- 文档页数:10
1脉冲星科学是由理论和实验(对天文学来说是观测)来建立的,二者相互映照,时而这个领先,时而那个获胜。
中子星是理论预言领先于观测发现的最美妙事例之一。
杰姆斯·查德威克(James Chadwick)爵士1932年在实验室里发现中于并获得1935年的诺贝尔奖。
据说著名的俄国物理学家列夫·朗道(Lev Landau)和他的小组在发现中子后马上预测存在一种完全由中子组成的星,不幸的是,朗道没有立即发表自己的预测。
两年后,两位密切注意粒子物理学发展的美国天体物理学家摘取了果实。
由与白矮星类比而受到启发(拉尔夫·富勒提出白矮星是以电子简并压来支撑自身重量),弗里兹·兹维基和瓦尔特·巴德建议,中子能产生一种简并压,并能支持质量超过钱德拉塞卡极限的恒星残骸。
他们俩对1054年超新星的遗迹蟹状星云很有兴趣,星云中心有一个萎缩的天体,但不是白矮星。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不久,罗伯特·奥本海默(Robert OPPenheimer,后来的原子弹之父)和沃尔科夫(G·V olkofD提出了一种严格意义上的中子星理论。
他们特别证明,对于质量与太阳相当的恒星,简并中子的流体静力学平衡是可以实现的。
他们的工作被天文界客气地置之一旁。
卡米尔·弗拉马里昂(Camme Nammaho…著名的《普通天文学》于1955年出版,在这本(首先激起我对天文学的热爱的)书中,仅有几行字提到兹维基的革命性理论,并说“这是些不可能由观测检验的含糊思想”。
观测检验不得不再等待12年。
1.1空中灯塔我在这儿搞一项新技术来拿博士学位,可一帮傻乎乎的小绿人却选择了我的天线和我的频率未同我们通讯。
——乔丝琳·贝尔(Jocelyn Bell) 1967年,剑桥大学一名年轻研究生乔丝琳·贝尔,从她的导师安托尼·休伊斯(Antnony Hewish)那里接受了一项任务,检查和改进用于测量遥远射电源辐射的新射电望远镜。
三、X射线脉冲星在脉冲星家族中还有一个重要分支,它就是X射线脉冲星。
顾名思义,X射线脉冲星是一颗发射X射线脉冲波的星体。
与射电脉冲星不同,X射线星的脉冲辐射,存在着间歇现象。
半人马座X-3位于半人马座方向,是人类发现的第一个具有X射线脉冲的X射线源。
1971年,乌呼鲁卫星观测到它具有规则的脉冲,周期为4.84秒。
根据脉冲周期,天文学家们认定,它是一颗快速转动的中子星。
然而,与射电脉冲星不同,半人马座X-3每隔2.087天,辐射就会中断近12个小时。
为了解释这种奇怪现象,天文学家们提出一种观点,认为半人马座X-3是双星系统的一颗子星,两颗子星相互绕转,周期性地发生掩食现象,形成了间歇式辐射。
无独有偶,武仙座X-l脉冲周期为1.24秒,它的X射线辐射每1.7天被遮挡6小时;此外,在1.24秒这个平均周期值附近还有着规则的振荡。
为证实双星掩食的假设,天文学家又进行了精细的光学测量,果然在可见光波段找到了一颗亮星,它也是每1.7天被掩食1次。
于是,武仙座X-l就成了一颗被反过来发现的光学双星,因为是先由X射线辐射发现致密子星,然后再找到“正常”的光学子星。
天蝎座X-1是银河系中最亮的X射线源之一。
1966年,天文学家们发现,与这个X射线源相对应的光学天体是一颗13等的蓝星。
这颗星有非常迅速的“闪烁”变化,在短时间内突然光亮耀眼,而后逐渐趋于柔和,辐射能量比太阳X射线能量大1亿亿倍。
总之,X射线脉冲星的特征是,以间歇方式发射X射线脉冲,且在其附近总能找到一颗与之对应的光学恒星。
X射线脉冲星是如何产生电磁辐射的呢?借助于“双星系统”这一假设,天文学家们提出一种观点认为,X射线脉冲星位于双星系统之中,是一颗中子星,像射电脉冲星一样,发射X射线的中子星也在快速自转,并有很强的磁场,磁轴相对于自转轴保持偏斜。
来自伴星的气体并不会直接落向中子星,而是被离心力拖曳而作缓慢的“螺旋线”运动,形成一个薄的吸积盘。
在磁场能量开始超过气体转动能的地方,吸积盘被破坏,盘中物质被提取出来,沿磁力线落向中子星的磁极。
宇宙中的脉冲星:宇宙钟摆1.引言宇宙是一个令人着迷的地方,充满了神秘和奇迹。
在这广袤无垠的宇宙中,隐藏着许多未知的天体现象,其中脉冲星就是其中之一。
脉冲星是一种由旋转的恒星演化而来的致密星体,具有非常精确的旋转周期。
本文将介绍脉冲星的发现历程、结构特征以及它们在宇宙中扮演的角色。
2.脉冲星的发现历程脉冲星的发现可以追溯到1967年,当时英国的天文学家朗斯顿·贝尔发现了第一颗脉冲星——PSR B1919+21。
他注意到一个强烈的脉冲信号源,其周期为1.337秒。
这个发现震惊了科学界,因为以前从未观测到如此规律的脉冲信号。
3.脉冲星的结构特征脉冲星的结构特征令人惊叹。
它们是由恒星演化成的致密天体,质量通常大约是太阳的1.4倍,半径只有约20公里。
这种极高的致密度使得脉冲星具有强烈的引力场,甚至可以弯曲光线。
同时,脉冲星还拥有强大的磁场,其强度可以是太阳磁场的数十亿倍。
4.脉冲星的旋转机制脉冲星之所以能够发出规律的脉冲信号,是因为它们的旋转机制。
脉冲星以非常快的速度自转,通常每秒钟几十次甚至上百次。
当脉冲星自转时,它们的磁场和旋转轴之间的角动量不断转移,导致磁场线在空间中形成一个旋转的锥体。
这个旋转的锥体发出的脉冲辐射就是我们观测到的脉冲信号。
5.脉冲星的宇宙钟摆脉冲星被称为宇宙钟摆,因为它们具有非常精确的旋转周期。
这个旋转周期非常稳定,几乎不会发生变化。
事实上,脉冲星的旋转周期可以达到纳秒级别的精度。
由于其极高的稳定性,脉冲星可以被用作宇宙中最准确的时钟。
6.脉冲星的应用脉冲星的精确旋转周期使其在天文学和导航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
例如,脉冲星可以用来研究引力理论和广义相对论,因为它们的强磁场和高密度能够产生引力透镜效应。
此外,脉冲星还可以作为导航系统的参考,因为它们的时钟非常精确,可以被用来校准地球上的导航设备。
7.结论脉冲星是宇宙中的奇特天体,具有精确的旋转周期和强大的磁场。
它们的发现和研究为我们了解宇宙的演化和物理规律提供了重要线索。
变星与脉冲星(上)作者:暂无来源:《军事文摘·科学少年》 2019年第11期文图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郭红锋很多同学都知道恒星是恒定不变的意思,但究竟在什么方面恒定呢?另外同学们也听说恒星是有变化的,究竟有哪些变化呢?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变化的恒星——变星,以及变星中的重要星体——脉冲星。
什么是脉冲脉冲信号,就是像脉搏跳动一样的信号,一会儿有,一会儿无。
类似有规律的忽明忽暗、忽有忽无的信号都可以称作脉冲信号。
脉冲信号又分一次性的和周期性的。
一般有用的脉冲都是周期性的,就是间隔一定的时间出现一次。
例如正常人的脉搏一般是每分钟跳动60-70次。
现代许多电子技术和计算机内使用的信号都是脉冲信号,又叫数字信号。
脉冲的科学定义:一个物理量在一段相对短的持续时间内突变后,迅速回到其初始状态的过程。
脉冲是相对连续信号而言的,在整个信号周期内不是总有信号,大部分时间内没有信号,只在短时间内有信号,就像人的脉搏一样。
脉冲一般包括脉冲幅度、脉冲宽度、脉冲上升时间、脉冲下降时间、脉冲周期、脉冲频率等主要特征参数(如图1所示)。
1. 食变星图2中上半部分是一个食变双星的例子。
该系统中有一个子星(黄颜色)和一个伴星(白颜色),它们进行互相绕转的运动。
因此,从地球上看起来,它们就像地球上看到的“食”现象一样,在运动中因互相遮挡而使它们有亮度的周期性变化。
例如,当时子星在其伴星之前通过(位置2),就会全部遮住伴星的光;而当伴星在子星之前通过时(位置4),也会部分遮住子星的光。
具体来说:在位置1,子星和伴星互不遮挡,二者光度合成,故测量到的亮度幅度最高;在位置2,子星遮挡了伴星,只有子星的亮度被测到,故幅度最低;在位置3,同位置1,故幅度也是最高;在位置4,伴星的光部分地遮住子星的光,故二者合成的亮度较之1、3略低。
图2下半部分表示了食双星系统在互相绕转时因遮挡情况不同而发生的亮度变化情况,这里表现的是周期性、重复性、变化比较平滑的脉冲信号。
科学技术创新2020.35关于脉冲星子脉冲漂移的研究张申级(西南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重庆400700)1概述天文学在最近兴起一场浪潮,物理学方面的诺贝尔奖归属者大多都颁给了天文学家,因此,对于天文学的研究引起了科学家们很大的重视,天体物理是天文学重要的一个研究领域,天体物理学中对脉冲星研究更加的热门,脉冲星是恒星演化最终的产物之一,它的特殊之处在于有非常高的自转速度,甚至有的会很接近光速,此外还有非常高密度,非常高磁场,这是在我们地球不可能出现的情况,对于一些理论的验证是非常值得去研究的。
在天文学家bell 女士还没有发现脉冲星前,科学家们只是预测有中子星的存在,但是经历了多年的寻找都与成功擦肩而过,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bell 发现了脉冲星,最终确定了脉冲星就是特殊的中子星,科学家们的预言得以成功的实现。
由于脉冲星与我们距离和自身射电辐射强弱的原因,导致了我们在地球上所观察到的信号非常的弱,甚至有的信号我们用望远镜都不能识别单个周期的信号,根据信号的特点还需要进行多个周期的叠加才能够增加信号的强度,甚至有的需要成百上千个周期进行叠加,最终用斯托克斯参数(I 、Q 、U 和V )对观察数据的记录,通过对斯托克斯参量可以得到脉冲星线偏振、圆偏振,偏振位置角等物理量,通过对原始数据的一系列复杂的处理才能够得到清晰的轮廓,信号轮廓图是对脉冲星研究的重要部分,有了信号轮廓形状,可以大致的明白脉冲星的辐射的细节问题。
2脉冲星子脉冲的辐射机制脉冲星是中子星的一种特殊情况,之所以叫其为脉冲星,是因为脉冲星会周期性的辐射脉冲,就像脉搏会周期一样跳动一样,解释脉冲星非常著名的一种模型就是灯塔模型,辐射部分并不是整个星体都会辐射,只有在磁轴的两端才会有射电辐射,也并不是所有的脉冲星都会被我们观察的到,能观测到的脉冲星和我们地球在天体当中所处的特殊位置有关系,要辐射束经过我们地球才能够观察得到,在辐射的区域由于不同的辐射单元也会导致辐射的一个强弱不一样,[1]脉冲星自转一周是360°,在辐射束扫过我们视线时所经过的辐射区域是由外到内再由内到外,从而辐射在任意时刻辐射强弱基本不一样,但所得到的轮廓基本上也会满足对称的情况,如果没有经过核心的区域,也会得到相同的结论。
银河系中的脉冲星脉冲星是一种极其神秘的天体,是宇宙中最强烈的电磁辐射源之一。
它们由质量比太阳大数倍的恒星演化而来,并具有极高的自转速度和强烈的磁场。
本文将探讨银河系中的脉冲星,揭示其特点和研究进展。
一、脉冲星的发现脉冲星最早在1967年被英国天文学家贝尔奇和赫斯顿发现。
当时,他们使用了一个名为“脉冲射电成像和搜寻系统”的望远镜,观测到了来自天鹅座附近的一个异常信号。
经过进一步观测和研究,他们发现这个信号具有极强的规律性,像是一颗恒星每隔一定时间发射出一束射电波。
二、脉冲星的特点1. 自转周期极短:脉冲星的自转周期通常在几毫秒到几秒之间,而地球自转周期是24小时。
这意味着脉冲星的自转速度远远快于地球,是宇宙中自转最快的天体之一。
2. 定时脉冲信号:脉冲星以极高的精确度发射出规律的脉冲射电波,这个规律信号类似于定时器,每隔一定时间产生一个射电脉冲。
这一特点使得脉冲星成为了追踪时间和空间的重要工具。
3. 强磁场:脉冲星的磁场极为强大,远远超过地球磁场数十万倍甚至数百万倍。
这强大的磁场与快速自转形成了一种动力学机制,促使脉冲星产生射电脉冲。
三、脉冲星的分类根据脉冲星的特点和性质,科学家将脉冲星分为多个类别。
以下是其中的几种常见分类:1. 软伽马射线重复者(SGRs):这类脉冲星在X射线和伽马射线波段发射出非常强烈的射线,并呈现出突发事件。
科学家认为,SGRs的突发现象可能与磁场重连有关。
2. 扩展射电脉冲星(ERPs):ERPs是一种高度放射出宽射电脉冲的脉冲星。
它们的射电脉冲有着宽广的频率分布,且脉冲形态复杂多样。
3. 中子星:中子星是一种由超新星爆发产生的致密恒星残骸。
它们自转极快,往往会产生规律的射电脉冲,并且具有极高的磁场强度。
四、脉冲星的研究进展脉冲星的研究是天文学领域中的一个热点课题,吸引着众多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的关注。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脉冲星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发现和突破。
1. 脉冲星的起源与演化:科学家们提出了多种关于脉冲星起源和演化的理论模型,例如质量损失和自转速率的变化等。
脉冲星的起源与特性脉冲星是一种高度致密的星体,是宇宙中最神秘且令人着迷的天体之一。
它们具有独特的脉冲信号特征,这是由它们高速旋转并释放电磁辐射造成的。
本文将探讨脉冲星的起源和特性。
一、脉冲星的起源脉冲星的起源与恒星演化密切相关。
当质量足够大的恒星耗尽核燃料时,会发生超新星爆炸,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这种爆炸会形成一个由中子组成的致密核心,即中子星。
如果中子星的自转速度非常快,将会产生一种脉冲信号,即脉冲星。
二、脉冲星的特性1. 自转速度快:脉冲星的自转速度通常非常快,一般在几毫秒至几秒之间。
这种高速自转导致脉冲星不断释放出电磁辐射,因此被地球观测到的是一系列规律的脉冲信号。
2. 磁场极强:脉冲星的磁场异常强大,达到了上千万至上亿高斯,是地球磁场的百万倍甚至更高。
这种强大的磁场在脉冲星的磁极产生了极高的电场强度,促使电子在磁场中加速运动,释放出辐射。
3. 推动剂的作用:脉冲星释放出的辐射会对周围的物质施加压力,使得脉冲星具有推动作用。
这种推动作用减缓了脉冲星的自转速度,称为“脉冲星脉冲损失现象”。
4. 引力透镜效应:脉冲星的高密度和强磁场可以产生引力透镜效应。
当光线经过脉冲星附近时,会被其引力场弯曲,形成光学效应。
这种效应使得脉冲星在观测上具有一些非常有趣的现象。
5. 脉冲星的分类:根据脉冲星的特性和性质,可以将其分为毫秒脉冲星(MSP)和原始脉冲星。
毫秒脉冲星是自转周期极短的脉冲星,通常在1-10毫秒之间,也被认为是中子星的最终形态。
原始脉冲星则是指具有相对较长自转周期的脉冲星。
三、脉冲星的研究意义脉冲星是研究恒星演化、宇宙物理学和引力理论的重要工具。
通过对脉冲星的观测和研究,我们可以获得以下信息:1. 测试广义相对论:脉冲星的极高密度和强磁场使其成为检验引力理论的理想天体。
观测脉冲星可以用来验证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以及探索宇宙引力效应的奥秘。
2. 了解星际介质:脉冲星释放的辐射与星际介质相互作用会产生一系列效应,例如辐射带宽、时间延迟等。
基于深度学习的脉冲星信号分类与识别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对宇宙的认知越来越深入。
其中,天文学作为最古老的自然科学之一,一直以来就深受关注。
在天文学中,脉冲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领域。
脉冲星是一种天体,通常由一颗旋转快速的中子星组成,以极高的速度向我们发送着一些脉冲信号。
这些信号可能是对未来物理学发展的箴言,但是由于受到干扰的缘故,我们对它们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对脉冲星信号的分类与识别也成为了一个迫切的课题。
本文采用深度学习技术,对脉冲星信号进行分类与识别的探讨。
一、什么是脉冲星脉冲星是由一颗旋转快速的中子星组成的天体。
它的发现如同一场天文学的革命,被誉为“天文学中的诺贝尔奖”。
脉冲星以其极快的旋转速度,通常在每秒几百次到上万次不等的速度,向地球发送着一些脉冲信号。
这些信号一般被认为是由中子星的旋转和磁场激发而产生。
但是,脉冲星中的高能辐射和脉冲信号也可能是一个新的物理学领域的研究对象。
二、脉冲星信号的分类与识别由于脉冲星信号与自然环境中的干扰相混淆,只有进行信号分类与识别,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脉冲星信号。
为了对脉冲星信号进行分类与识别,传统方法是使用人类手动选择和提取信号特征,经验和效率有限。
而深度学习技术的引入,可以减轻这种困境。
(一)深度学习技术深度学习技术是一种人工神经网络技术。
它通过模拟人脑的神经网络,实现数据的智能处理。
在深度学习中,采用“分层抽象”和“多层次的非线性处理”来实现数据特征的提取和高效的分类识别。
这种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视觉、语音、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
(二)深度学习在信号分类与识别中的应用在脉冲星信号分类与识别中,深度学习可以用于自动提取信号特征和实现复杂的分类。
目前,对脉冲星信号的分类与识别主要采用两大类方法:特征提取和深度学习。
特征提取法一般采用传统的信号处理技术,首先对信号进行分析和处理,提取信号的特征,然后对特征进行分类和识别。
这种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信号的分类和识别,但是效果不尽如人意。
二、脉冲星1967年,英国射电天文学家赫威斯(A.Hewish)和他的研究生贝尔(J.Bell)发现了第一颗脉冲星。
脉冲星的发现,被列入20世纪60年代天文学的四大发现之一。
到现在为止,天文学家搜寻到的脉冲星有1620多颗。
观测显示,每个脉冲星的脉冲周期都非常短,以秒或毫秒为单位,如贝尔发现的第一颗脉冲星,每两脉冲间隔时间是1.337秒,其他脉冲还有短到0.0014秒(PSR-J1748-2446)的,最长的也不过11.765735秒(PSR-J1841-0456)。
脉冲星的发现,给天文学家带来恒星演化的信息,人们马上把它与理论上预言的中子星联系起来。
现代天文学界主流观点认为,脉冲星是一颗中子星,具有很强的偶极磁场,磁极冠区会源源不断地产生高能电子,高能电子在强磁场中只能沿着开放磁力线向外运动并产生辐射。
所以,在两个磁极分别形成圆锥形的辐射区,如同海上的灯塔一样,发出两束强大的射电波。
它的自转,使得这两个辐射锥绕自转轴旋转,中子星的辐射束每扫过地球一次,我们的射电望远镜便接收到一个很窄的脉冲信号,这就是脉冲星的辐射原理,又称灯塔效应。
与上述观点不同,恒星形态场演化模型认为:发射电磁脉冲的星体不是什么中子星,而是第二代、第三代白矮星;射电辐射起源于星体内部,而不是星体表面电子辐射;电磁脉冲现象是由壳层振荡效应引起的,与星体的自转无关。
具体地说,中等和大质量恒星经过超新星爆发,脱去外部壳层,内核晶球演变为第二代、第三代白矮星。
白矮星生成以后,内部仍然进行着一定规模的融合反应,核反应产生的能量以电磁能的形式释放出来。
核晶体以质量场作用联接在一起,具有传导电磁波的功能,是传导电磁波的媒介质;因此,电磁能能够通过核晶体壳层传导出去。
核晶体在传导电磁能的过程中,将吸收一部分能量,抵减核粒子间的结构力,表现为核粒子间距增大,核晶体体积膨胀,温度升高,相当于物体发生了“热”膨胀效应。
当核晶体热膨胀达到一定程度后,在核晶体结构力的作用下,核晶体又开始向内收缩。
年轻脉冲星周期-磁场分类及演化
余竞;王德华;孙益洪;周云刚
【期刊名称】《天文学报》
【年(卷),期】2024(65)2
【摘要】年轻脉冲星多处于超新星遗迹(Supernova Remnant,SNR)中,其分为转
动供能脉冲星(Rotation-powered SNR-PSR)、磁星(Magnetar)和中心致密天体(Central Compact Object,CCO),这3类年轻脉冲星有着不同的自旋周期及磁场强度分布.其中,遗迹磁星(SNR-Magnetar)的平均自旋周期比转动供能遗迹脉冲星大
近一个量级,平均磁场强度高近两个量级.同时,中心致密天体比转动供能遗迹脉冲星的平均磁场强度低近两个量级.这3类年轻脉冲星不同的物理性质,可能源于其不同的前身星或不同的超新星爆发过程,也可能源于其中子星诞生后的不同演化过程.此外,转动供能遗迹脉冲星比年轻的转动供能非遗迹脉冲星具有更快的平均自旋周期、更大的平均磁场强度和更短的平均特征年龄.这暗示新诞生的中子星经时间约为
10^(5)-10^(6)yr的演化过程,其自旋速度将减小近一半,同时其磁场强度也将衰减
近一半.
【总页数】10页(P111-120)
【作者】余竞;王德华;孙益洪;周云刚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144
【相关文献】
1.脉冲星磁场的演化
2.引力自旋效应和脉冲星磁场演化
3.带电粒子在磁场中做周期性运动类试题分类剖析
4.脉冲星在磁偶极辐射作用下自转周期和周期变率随年龄的演变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