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注意中的客体与空间因素
- 格式:pdf
- 大小:132.78 KB
- 文档页数:3
选择性注意的有关理论模型09心理李佳俐0906080046一.过滤器模型主要观点英国心理学家布罗德本特(Broadbent)在1958年提出了过滤器理论,他认为同一时间可以被注意到的信息量是有限的,如果信息量超过限度,注意过滤器就将选择让一些信息通过,并将另一些信息排斥在注意之外。
过滤器模型是一种“全或无(all-or-none)”的模型,这就是说,由于过滤器的作用,来自一个信道的信息由于受到选择而全部通过,来自另一信道的信息由于“闸门”被关掉,就完全丧失了。
由于信息的选择球决于刺激物的物理性质,因此,过滤器的位置可能处在信息加工的早期阶段。
注意的过滤器信息加工模型实验支持①该模型的研究最初是由彻里(E.C.Cherry)1953年的双耳分听实验引发的。
在一项实验中,彻里给被试的两耳同时呈现两种材料,让被试大声追随一个耳朵听到的材料,并检查被试从另一耳所获得的信息。
注意指向的耳朵被称为追随耳,未受注意的耳朵被称为非追随耳。
结果发现,从追随耳进入的信息由于受到注意,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工处理;从非追随耳进入的信息由于没有受到注意,没有进一步接受加工,被拒绝在信息加工系统之外。
②Broadbent的双耳分听实验:他向被试的右耳呈现3个数字,同时向左耳呈现另外3个数字。
呈现的速度为每秒2个数字,然后要求被试再现。
实验结果表明,一耳朵为单位,分别再现左右耳所接受的信息,准确率为65%;以双耳同时接收到的信息为单位,按顺序成对地再现,准确率为20%。
评价Broadbent的过滤器模型强调对注意信息的加工,认为注意处于信息加工的知觉阶段,在识别前对信息进行选择。
过滤器模型提出不久很快就遇到困难,它无法解释人对有意义材料的信息加工和分配注意等现象,比如语义,被试人仍能够经由非注意耳识别到自己的名字,也就是类似于鸡尾酒会现象。
此外,实验所用的材料都是听觉材料,因此信息的选择与过滤只发生在同类性质的材料间。
当材料的性质改变,信息输入来自不同的感觉信道时,模型的预测力量就不强了。
第七章注意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当你在喧闹的聚会上与朋友聊天时,你会受到周围环境(他人的谈话、响亮的音乐等) 的打扰,但你可以避开这些纷扰而专心谈话;如果这时你身后有人提到你的名字,不用回头,你就已经把注意转移到身后人谈话的内容上去了。
这就是选择性注意。
选择性注意存在于视觉、听觉、躯体感觉、嗅觉、味觉等不同的感觉模式上。
就视觉来说,我们能在视野中存在许多事物时把注意选择性地集中在某个对象上。
此外,各种感觉模式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例如当你在进行一项需要集中注意的视觉任务时(如看书),你对来自周围的声音刺激的注意就会降低。
因此,当不同模式的感觉信息同时进入我们的大脑时,由于选择性注意机制,大脑能够优先注意其中某种信息而忽略其他信息。
不同的感觉信息通过各自的通路进入大脑,大脑为什么不对所有的信息进行处理,把所有的信息都接受下来呢?首先,大脑可能不能同时处理不同的感觉信息。
实验表明猕猴的初级视皮层仅占整个大脑皮层面积的10%左右,初级视皮层以外还有30多个在功能上更高级的视觉区,其中多数比初级视觉皮层小得多。
这些视觉区似乎不能像初级视皮层那样处理太多信息。
因此,大脑在选择要处理的视觉信息时,注意机制就起着关键的作用。
近年来,神经科学家们开始探讨选择性注意的神经机制以及选择性注意对其他脑功能的影响。
本章中,我们以视觉注意为例,重点介绍一些有趣的研究。
一、注意的成分注意定向对特定刺激简单地方向性定位的过程。
选择注意使某特定刺激优先获得加工的注意过程。
分散注意在同时出现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中分配注意力的过程。
维持注意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里,对某个刺激维持一定关注的努力。
二、注意产生的方式注意从其产生方式上说是一种对新奇事物或信息的定向反射。
巴甫洛夫在狗唾液条件反射实验中发现,对于已经建立起唾液条件反射的狗,给予一个突然意外的新异性声音刺激,则唾液分泌条件反射立即停止,狗将头转向声源方向,两耳竖起,两眼凝视,瞳孔散大,四肢肌肉紧张,心率和呼吸变慢,动物作出应付危险的准备。
选择性名词解释科尔伯格认为个体选择性注意的形成是在个体经历了几次选择之后发生的,并且人们已经习惯于对他感兴趣的东西作出反应。
选择性注意的形成主要取决于以下两个条件:第一,相关物体出现的频率。
第二,学习者对其他刺激的加工方式。
这两个因素共同决定了选择性注意的强度。
其中任何一个因素都不能单独决定选择性注意的强度。
如果只是相关刺激出现的频率较高而加工过程又很简单的话,那么对该物体的注意也可能保持较长时间,而当刺激出现的频率极低、加工过程又十分复杂时,即使再多的相关刺激,也不会引起选择性注意。
比如,小孩子学骑车时,家长在后面扶着,他对车子的感觉就不如骑的感觉好;一个两岁的孩子看见门把手是圆的就不喜欢三角形的。
可见,注意和对象的联系越紧密,选择性注意就越容易发生。
选择性注意的对象和被注意物体必须具有某种属性上的相似性,否则它不能使人产生注意。
选择性注意还受人的动机支配,有的动机对产生选择性注意是必要的。
选择性注意是指人在同一时间里只能选择地注意与某一事物有关的刺激。
人的这种选择性注意叫做选择性注意。
例如,婴儿被新奇的玩具吸引,但大一点后就不一定选择它们了。
成人也会改变对所感兴趣的事物的注意,如在收听广播时,一般喜欢音乐,然而一段重播的录音也会使人转移到另一件事物上去。
人们为什么会有这种选择性注意呢?原来,个体在从事某些活动时,总是倾向于从事那些与自己目前的心理活动或目标最一致的活动,当人在进行这类活动时,周围的事物往往会成为无关刺激而被忽略掉。
人们的社会需求不同,有些需求可以得到满足,有些却得不到满足,那么,个体的需求就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由局部向整体发展,并逐渐扩展开来,使个体能更多、更快、更准确地接触各种信息,以提高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水平。
当然,需求越多,注意力分散得也越多,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注意力就可能成为导致不良行为的一个因素。
有的事物对某一个人来说具有很高的价值,但对另一个人来说却不具有这样的价值,因此,有些人对一些人才感兴趣,有些人却对另一些人感兴趣。
选择性注意与视觉空间的联系综述论文关键词空间注意空间工作记忆基于物体的注意物体工作记忆论文摘要传统上只是从单方面讨论了选择性注意一与视觉空间工作记忆之间的关系,即认为注意选择有限信息以进人工作记忆。
近期的一些研究发现,视觉空间工作记忆的内容影响选择性注意的分配,注意选择工作记忆中保持的空间或物体表征,选择性注意对于正确保持空间或物体信息是必需的认知调节。
文章最后指出,关于选择性注意与视觉空间工作记忆交互作用的研究为将来进一步揭示基于空间与基于物体的注意选择之间的交互作用关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
1引言对于视觉注意所选择的信息表征的类型,目前已得到大量实验证据支持的主要有两种理论观点,即基于空间一和基于物体一的视觉注意理论。
基于空间的理论模型认为,视觉选择是基于对视野的纯粹的空间表征进行操作的,视觉注意选择的是特定的空间位置,然后才对落在所选空间内的物体进行加工。
基于物体的理论模型认为,视觉注意选择的是根据格式塔知觉组织原则对视野的注意前组织而得到的知觉物体,而不管物体所处的空间位置。
等1994首次在单任务范式下同时确立了基于空间与基于物体的注意,说明这两种注意成分不是完全相互排斥的,而是可以交互作用的方式共同作用于视觉加工过程。
后来的一些研究进一步证实了等人的发现,并在单任务范式下初步探索了基于空间与基于物体的视觉选择的交互作用关系。
工作记忆是一个临时保存有限信息的认知系统,其中的信息时刻处于激活状态,以便随时进人其它认知过程。
1986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工作记忆模型,这个模型包括两个独立的工作记忆系统,即视觉空间和语音工作记忆。
后来的研究发现,视觉空间工作记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若干独立的子系统,如空间工作记忆和物体工作记忆的分离等。
这种工作记忆结构的分离反映出,在哺乳动物视觉系统中,有两条独立的神经通路以分别加工空间和物体视觉特征,即所谓的系统和系统。
对于选择性注意与视觉空间工作记忆这两个认知系统之间的关系,过去一般只看到它们之间的一个单向联系,即认为注意选择感觉信息以进入工作记忆中,注意对于工作记忆起着闸门控制的作用。
什么会影响选择性注意选择性注意是人们在处理信息时,有意识地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一特定刺激上,而忽略其他刺激的能力。
选择性注意的有效运用对于认知、学习和工作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选择性注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面将从认知特点、情绪因素和外部环境等方面展开论述。
首先,认知特点对选择性注意有着重要影响。
认知特点是指每个个体对信息的感知、处理和记忆方式的个体差异。
其中,个体差异如认知资源的限制和认知控制能力是影响选择性注意的重要因素。
认知资源有限是指一个人在处理信息时,存在着认知资源的限制,比如注意力、工作记忆容量等。
由于资源有限,选择性注意就需要从众多刺激中进行筛选,只将有关性、重要性以及任务需要的信息进入到工作记忆中。
而认知控制能力是指一个人调控注意力的能力,包括注意力的分配、抑制和转换等。
认知控制能力较强的个体更容易在任务中调节注意力,而对具有重要意义的信息更敏感,从而更容易实现选择性注意。
其次,情绪因素也会影响选择性注意。
情绪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的内心体验,包括愉快情绪和负面情绪。
情绪的激活与选择性注意紧密相连。
一方面,愉快情绪可以提高个体对于所关注刺激的注意力,促进选择性注意的实现。
例如,当一个人处于愉快情绪中时,他会更容易关注并处理与所处情境相一致的信息。
另一方面,负面情绪容易引起个体对威胁信号的敏感和过度关注,导致选择性注意偏向于负面刺激。
这种负面的选择性注意可能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应对能力。
此外,外部环境也会对选择性注意产生影响。
外部环境对选择性注意的影响主要包括刺激特性、任务要求和社会文化因素。
首先,刺激特性对选择性注意的引导起到重要作用。
对于个体而言,显著、突出的刺激更容易引起个体的注意。
比如,当一个人面对一个色彩鲜艳、运动变化的刺激时,他会更容易关注并选择性注意这个刺激。
其次,任务要求对选择性注意的影响也十分重要。
当一个任务要求个体注意某些特定的刺激时,个体选择性注意就会在任务要求的指导下进行。
注意力与集中力的心理机制注意力和集中力是人类心理活动中重要的一部分,对于提高效率和应对挑战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注意力和集中力的心理机制的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管理和利用自身的注意力资源。
本文将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探讨注意力和集中力的心理机制。
一、注意力的心理机制注意力是个体有意识地关注某一事物或信息的过程,它是信息加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在注意力的心理机制中,有以下几个关键要素:1. 选择性注意:选择性注意是指个体在众多信息中有意地选择关注某一事物或信息,忽略其他无关的刺激。
选择性注意的心理机制涉及到底层处理和高层加工的相互作用。
在心理认知角度看,选择性注意是通过底层感知、筛选和高层认知控制相互协调而实现的。
2. 分配注意:分配注意是指将有限的注意资源分配到不同的任务或信息上。
在分配注意的心理机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注意闪烁效应”。
该效应表明,在多任务情境下,个体的注意力会在不同任务之间快速切换,以达到分配注意的目的。
3. 维持注意:维持注意是指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地关注某一事物或信息。
在维持注意的心理机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工作记忆”。
工作记忆是个体对信息进行短时保存和处理的能力,有效的工作记忆可以帮助个体在任务执行过程中持续维持注意。
二、集中力的心理机制集中力是指在面对任务时个体能够保持专注和投入的心理状态。
集中力的心理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兴奋水平:个体的兴奋水平对于集中力的产生和维持起着重要的作用。
激活水平较高时,个体更容易产生高度集中的心理状态。
而焦虑、疲劳等负面情绪会降低个体的兴奋水平,从而影响集中力的发挥。
2. 自我调节:个体具有自我调节的心理机制,可以通过调节呼吸、调整姿势等方式提高集中力。
这些自我调节的行为可以通过影响神经系统和心理状态来促进集中力的提高。
3. 心流体验:心流是指个体在进行某一活动时完全投入其中、专注并且充满乐趣的心理状态。
心流体验是集中力的一种最高境界,它的实现需要任务目标明确、挑战与能力匹配以及任务反馈等要素的协同作用。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婴儿心理发展)-试卷2(总分:56.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选题(总题数:20,分数:40.00)1.单项选择题(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在婴儿言语获得的理论中,班杜拉的观点属于( )(分数:2.00)A.强化说B.模仿说√C.转换生成说D.认知说解析: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婴儿言语获得的不同理论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的了解。
强化说在东方的代表人物是巴甫洛夫,在西方的代表人物是斯金蚋。
他们都认为,言语的获得是条件反射的建立,而强化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斯金蚋还特别强调“及时强化”在婴儿言语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他认为,在婴儿言语之后,马上就给予强化,将有利于帮助婴儿形成言语行为。
阿尔波特提出了模仿说。
班杜拉认为,婴儿主要是通过对各种社会言语模式的观察学习,即模仿而获得的,其中大部分是在没有强化的条件下进行的;怀特赫斯特对传统的模仿学说进行了改进,提出了“选择性模仿"的新概念,认为婴儿对成人言语的模仿是有创造和选择的。
强调先天因素在个体言语获得上的作用的理论主要以乔姆斯基提出的“转换一生成”理论为代表。
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发展理论则强调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对言语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影响,认为影响言语发展的既有遗传因素,也有环境因素。
3.大量的观察和研究表明,婴儿从( )起就开始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同伴社交行为(分数:2.00)A.出生后的3个月B.出生后的5个月C.出生后的后半年√D.出生后的1年解析:解析:6~8个月的婴儿开始出现真正的社会交往。
这个时候的交往模式是通常还互不理睬,只有极短暂的接触,如看一看,抓一下等。
在整个第一年期间,大部分社交行为是单方面发起的。
4.( )是婴儿掌握语法的关键期(分数:2.00)A.12~18个月B.18~24个月C.20~30个月√D.24~36个月解析:5.婴儿的大脑是从( )开始发育的(分数:2.00)A.胚种期B.胚胎期√C.胎儿期D.妊娠期解析:6.大量研究表明,个体视觉最初发生的时间在( )(分数:2.00)A.胎儿早期B.新生儿C.胎儿中晚期√D.胎儿晚期解析:解析:视觉最初发生的时间是在胎儿晚期,四五个月的胎儿已经有了视觉反应能力,新生儿已经有了基本的视觉过程,视敏度达到20/400~20/200。
选择性注意的发生机制及影响因素作者:王瑞来源:《心理技术与应用》2017年第09期摘要选择性注意是受众的一种重要的心理现象,可以被分解为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三个层次。
本文界定了选择性注意的概念后,先回顾认知心理学中关于选择性注意的研究,总结以往研究中关于其发生机制的一致观点和矛盾之处,然后从信息特征、个人特征及情境因素三大方面梳理其影响因素。
未来的研究可以结合选择性注意机制和遗忘机制进行探索,并讨论不同影响因素下选择性注意的效用差异,从而完善选择性注意的研究体系。
关键词选择性注意;发生机制;影响因素分类号 B842DOI: 10.16842/ki.issn2095-5588.2017.09.0081 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普及,人们获取信息更为方便快捷,同时,信息的数量也呈几何级数增长。
面对大量的信息,个体是如何处理的呢?20世纪40年代早期,美国学者拉扎斯菲尔德与默顿发现,一个旨在促进美国社会来自不同国家移民之间相互理解的广播节目难以达到效果,是因为听众通常只收听与自己母国相关的部分节目,选择性接触即选择性注意现象第一次被发现。
在有关美国1940年大选的“人民的选择”研究中,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发现人们原本的政治倾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媒介接触行为,受众更倾向于接触那些与自己原有立场、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
选择性接触的结果不是导致原有态度的改变,更可能的是加强原有态度。
1960年,美国传播学者Klapper将受众的选择性接触机制称为受众的选择性心理,并将之分解为选择性注意(又称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三个层次。
选择性接触(selective exposure)又称选择性注意(selective awareness),是受众对信息的筛选与过滤行为,指受众在接受信息时,总会自然而然地趋向那些符合自己的观点、态度、志趣及需求的内容,同时忽视或回避那些与自己无关和与自己相对的内容(广陵,1996)。
第四节:内部加工策略(上)一、选择性注意策略㈠选择性注意策略及其种类选择性注意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情境中激活与维持学习心理状态,将注意集中于有关学习信息或重要信息上,对学习材料保持高度的觉醒或警觉状态的学习策略。
简言之,选择性注意策略是指保证注意指向于有关重要学习材料的策略。
选择性注意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策略。
它像一个守门卫士,严格地过滤、筛选着进入大脑的信息,保证大脑能有效地编码、贮存、加工信息。
能否正确使用选择性注意策略是衡量学生是否会学习的标志之一。
选择性注意策略在信息保持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首先,能否预期重要信息并对重要信息保持高度的警觉是判断学习者是否会学习的重要标志。
有关研究表明,优秀学生对可能要被测验的内容往往能进行预期,给予较多的注意。
研究发现,会学习的中学生和大学生对教材中预期要问到的部分,会用更多的时间去阅读,眼睛在这些部分停留的时间也较久,而对其余的部分则不然。
优秀学生的学习经验也表明,他们不被庞杂的信息、枝节问题、次要概念所迷惑,能够区分重要性、熟悉程度不同的材料;即使是首次接触的新材料,也能迅速识别并专注于材料的重要部分、陌生部分和具有实质关系部分。
爱因斯坦也曾在自述中谈到:“物理学也分成了各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中,我不久就学会了识别出那种能导致深遂知识的东西,而把其它许多撇开不管,把许多充塞脑袋、并使它偏离主要目标的东西撇开不管”。
可见,善于选择吸收重要信息是会学习的重要表现。
此外,能否注意反馈,尤其是出了错误的时候,注意反馈在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
其次,能否对有关学习内容给予选择性注意,保持一定的觉醒状态是学习者能否进行有效学习的前提。
只有当学习者将心理活动指向并集中于所学材料,才可能对该材料进行更充分的信息加工。
同时,呈现在学习者面前的学习材料通常是复杂多样的,而学习者接受信息是有限的,因此学习者不可能、也没必要对所有材料给予特殊的注意。
学生的选择性注意策略从内容上分为简单策略和结构性策略,前者是将注意集中在课文内容上,后者指集中注意于大、小标题、各段的主题句或者导言性、总结性段落。
《普通心理学》教案注意的一般概述第五章意识和注意第一节注意的般概述【课程】普通心理学【教材】普通心理学(修订版)彭聃龄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2月出版【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理解掌握注意的含义及种类【教学重点】1.随意注意、不随意注意、随意后注意的概念及影响因素2.选择性注意、持续性注意、分配性注意的概念及研究方法【教学难点】选择性注意、持续性注意、分配性注意的概念及研究方法【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一、注意的含义(一)定义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注意是一种心理状态,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各种心理过程的共同特性,不能离开一定的心理过程而独立存在。
(二)特征1.指向性人的心理活动总是有选择地反映一定的事物,而离开或忽略其它对象,即心理活动在哪个方向上进行活动。
2.集中性人的心理活动停留在被选择事物上的强度或紧张度,使人的心理活动离开无关事物,并且抑制多余的活动,保证活动得以顺利开展。
注意指向性是注意集中性的前提和基础,注意集中性是注意指向性的体现和发展。
(三)注意和意识1.区别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状态。
意识主要指心理内容或体验,与觉知更直接相关,包括觉知感和觉知内容。
2.联系注意是通过感觉、已储存的记忆和其他认知过程对大量现有信息中有限信息的积极加工。
既包括有意识加工,也包括无意识加工。
注意决定了什么东西可以成为意识的内容。
在意识层面,人们处于注意状态时,意识内容比较清晰。
(四)注意的功能1.选择注意将有关信息线索区分出来,使心理活动具有一定的指向性。
对信息进行选择,使心理活动选择有意义的、符合需要的和与当前活动任务相一致的各种刺激;避开或抑制其他无意义的、附加的、干扰当前活动的各种刺激。
2.维持注意指向并集中在一定对象之后,会保持一定时间的延续,维持心理活动的持续进行。
人们从外界获得的感知信息只有加以注意才能保持在意识中进行精致的加工。
3.调节和监督在注意状态下人才能对自己的行为和活动进行调节和监督,注意是个体完成各种行为的重要条件。
2010年第6期Theory and Practice of Education◇朱志平选择性注意的因素: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的形成机制摘要:人的学习是选择性学习的过程。
人对外界事物的感受由于本身所具有的主客观条件的不同而不同,对事物的好恶、对错等有着自己的选择和判断。
因此,学生的内在需要、期望、任务和以往的经验是决定选择性注意的重要因素。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些因素,有利于催生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资源。
关键词:选择性注意;课堂教学;课堂动态生成资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会发现,有的学生对这个问题感兴趣,有的学生对那个问题有研究意向,再加上师生、生生之间的互相启迪,就会提出一些让教师和其他同学意想不到的观点、策略、思路或方法,虽然这些“奇思妙想”有时并不完全正确、可行,或者并不完全符合事物本身的特点或发展轨迹,但这种勇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的精神和胆识,是中小学教育所要追求的发展性目标之一。
其实,学生提出问题的心理机制与心理学中知觉的选择性特点和选择性注意有关。
心理学研究表明,具有某些特征的刺激物容易引起注意,成为知觉选择的对象,如刺激强度高、对比明显和运动的物体,也就是说,人对同时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各种刺激并不都发生反应,而只选择其中的少数刺激作进一步加工。
可见,人接收信息的过程是一个选择性注意的过程,同样,人的学习也是一个选择性学习的过程。
提倡选择性学习,是新课程的一大特色〔1〕。
一个人的内在需要、期望、任务和以往的经验是决定知觉选择性、选择性注意的重要因素,而教师如何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这些因素,生成有利于学生后续学习和发展的资源,体现了该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智慧。
课堂动态生成资源就是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围绕多元目标,在开展合作、对话、探究的课堂教学中,即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
这里的“新问题、新情况”就是“动态生成资源”〔2〕。
本文试图从这些影响学生知觉选择性、选择性注意的重要因素,来分析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的形成及其内在发生机制。
2017年二级心理咨询师考试考点:选择性注意的理论大家做好准备迎接心理咨询师考试了吗?诚意整理“2017年二级心理咨询师考试考点:选择性注意的理论”,只要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总会有丰硕的收获!欢迎广大考生前来学习。
2017年二级心理咨询师考试考点:选择性注意的理论第三章注意有关选择性注意的早期理论心理不应期:Welford(1952)通过实验证明,当相继快速呈现两个信号,而且被试必须对两个信号都作快速反应时,被试对第二个刺激的反应时间,依赖于从第一个刺激开始呈现到第二个刺激开始呈现之间的时间差,即刺激呈现差异,简称SOA.同长SOA相比,当SOA 非常短时,被试对第二个刺激的反应要慢。
Welford将这种短SOA条件下,被试对第二个刺激反应的延迟,称作心理不应期(简称PRP)。
早期的关于注意的实验,所采用的流行的实验范式是双耳分听。
在这种范式中,主试通过耳机,向被试的两耳同时呈现听觉刺激。
通常,到达两耳的是不同的刺激。
然后,要求被试完成一些任务。
在分散注意实验中,研究者要求被试同时注意两个信息。
然后,在选择性注意实验中,指导语告诉被试注意呈现给一只耳朵的信息,忽视同时呈现给另一只耳朵的其他信息。
在实验条件下,研究者可以向人的同一只耳朵呈现两个听觉刺激。
这两个刺激可以以不同的声音出现,也可以相同的声音出现。
因为两个听觉刺激到达的是同一只耳朵,因此刺激的空间位置相同。
此外研究者也可以向人的两只耳朵呈现上述刺激。
一些研究显示,声音之间物理的声学差异和位置的物理分离,均有助于信息选择,其中,最有效的线索是位置的物理分离。
这些结果表明,听者能够选择性地注意具备某些普通物理特征的刺激,同时能够拒绝不具备这些特征的刺激。
注意的原则性名词解释注意是人们在感知、思考和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活动。
它是一种精神力量,使我们能够选择并关注我们感兴趣的事物,并排除掉那些不相关或次要的信息。
然而,我们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来引导我们的注意力,以便更好地处理信息和实现目标。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一些注意的原则性名词解释。
1. 选择性注意选择性注意是指我们在面对众多刺激时,能够有意地选择、集中和关注我们感兴趣的事物。
这种注意力的调控使我们能够专注于重要的信息,而忽略那些不相关或次要的刺激。
例如,当我们阅读一本书时,我们会忽略周围的噪音,将注意力集中在文字上。
2. 分配注意分配注意是指我们将注意力从一个刺激转移到另一个刺激的能力。
这种注意力的灵活性使我们能够快速地适应不同的情境并处理多任务。
例如,在开车时,我们需要同时注意前方的交通情况、车速以及车窗外的风景。
3. 维持注意维持注意是指我们保持集中注意力的能力,以便持续关注某个任务或信息。
在面对长时间的工作或学习时,我们需要控制自己的心思,不被外界的干扰打扰,并专注于当前的任务。
这种能力对于提高工作效率和学习成果至关重要。
4. 分心分心是指我们在注意力被分散的情况下,很难集中注意力。
人们常常在忙碌或有压力的情况下容易分心,这会导致我们无法有效地处理信息和完成任务。
因此,我们需要学会控制分心,通过放松、集中注意力等方法来提高工作效率。
5. 忍耐力忍耐力是指我们在面对繁重任务或困难情况时,能够持续保持注意力的能力。
在完成某些任务时,我们可能会遇到困难或挑战,这会导致我们失去注意力或动摇信心。
因此,我们需要培养良好的忍耐力,坚持下去并完成任务。
6. 切换注意切换注意是指我们能够迅速从一个任务或信息转移到另一个任务或信息的能力。
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需要同时处理多个任务,切换注意力成为非常重要的能力。
然而,频繁的注意切换可能会导致效率下降和错误增加,因此我们需要在切换注意力时保持稳定和准确。
综上所述,注意的原则性名词解释涉及到选择性注意、分配注意、维持注意、分心、忍耐力以及切换注意等方面。
・综 述・选择性注意中的客体与空间因素陈文锋Ξ1,2 焦书兰1(1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北京,100101)(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摘 要 注意选择理论可以分为空间选择和客体选择两大模型,文章首先介绍了这两类模型的观点,概述了客体选择和空间因素的关系与区别,也介绍了包括距离操纵和线索启动在内的客体选择和空间选择分离技术及其理论逻辑。
关键词:客体选择注意 空间选择注意 注意 视觉系统在特定时刻的输入信息远远多于它所能加工的,因而必须对输入信息进行筛选,这就是注意的选择性作用。
Duncan 从概念上将注意区分为基于空间的注意和基于客体的注意(S pace -based &Object -based approach )[1]。
前者假设在同一时刻能注意到的空间区域大小是有限的,后者则假设在同一时刻能分配到注意资源的客体数目是有限的。
一个问题便由此提出:基于空间和基于客体的注意是仅仅为概念上的区分,还是反映了两种本质不同的注意?对于这个问题的探讨,前人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综述了一些有关的研究。
1 基于空间的选择性注意(Location -ba sed Selec 2tive Attention ) 传统的注意理论认为注意选择的是空间区域,空间位置在选择信息上起了特殊作用。
“探照灯”模型假设如果把注意限制在视野里一个连续的区域里,那么该区域里的信息会优先加工或激活。
空间注意模型在过去几十年里主导了注意的研究,许多研究试图确定探照灯的特性,如大小、形状、边界、转移速度等等。
根据后来的这些研究,对探照灯模型进行了修正,提出了一些新的模型,如放大镜(zoom lens )模型、渐变理论(G radient theory )。
放大镜模型认为注意的空间区域大小是可变的,并且加工效率随着区域增大而减小。
渐变理论认为注意集中于某个中心位置,分配在中心位置周围的注意资源随着距离中心越远而逐渐减少。
尽管这些模型在某些方面会有不同,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假设:注意的选择最终是以空间位置为基础的。
有几种方法可以引导被试注意特定的空间位置,测查距离注意中心点不同处的信息加工;在这些方法中,支持空间选择模型的许多证据来自空间线索范式。
在这些范式里,被试的任务是检测或识别特定位置上呈现的靶子,通过对比线索位置和非线索位置的靶子反应来测量注意的线索效应。
通常,线索位置的反应会优于非线索位置,但这种反应模式随线索类型和S OA 时间变化而变化。
2 基于客体的选择性注意(Object -ba sed SelectiveAttention ) 许多研究发现客体能够限制注意对刺激的空间分配[1-4]。
一些学者据此提出了注意选择是基于客体的理论,认为注意选择的是相互竞争的客体表征,而不是传统上认为的连续的空间区域[1,2]。
已经有明显的证据支持注意受到客体的影响,最常见的是分散注意范式和空间线索范式的实验结果。
在分散注意任务中,被试通常需要进行两个作业。
Duncan 发现两个作业涉及同一个客体时成绩要好于涉及两个客体,Duncan 将这个结果称为“同客体效应”(Same -object effect ),作为基于客体选择的证据,因为叠加的客体位于相同的空间区域,基于空间选择的理论难以解释这个结果[1]。
Lavie &Driver 表明当两个靶子元素呈现在同一个客体上比在不同客体上识别更快更准确,即使在两个靶子位于不同客体时空间距离比位于同一个客体小时,也得到了同样的结果[4]。
线索范式(Cueing Paradigm )引导注意定向于空间特定区域或特定客体的局部。
许多结果表明当注意引导向客体局部时,注意会扩展到整个客体,体现出同客体优势。
Egly 等控制探测点和线索点的距离相等,结果发现,对于无效的线索,与线索点同客体的探测点检测更快[3]。
这表明和空间位置一样,至少在预测性线索的条件下注意可以分配到客体上。
3 客体选择性注意和空间的关系 尽管有关基于客体注意的研究提出了许多实验结果支持他们的观点,但一些研究者对这结果的基于客体的解释提出了异议,认为基于空间的理论实际上也是可以解释这些结果的[5]。
这就使得研究者们对客体选择注意和空间的关系有了分歧的看法。
一些研究认为基于客体的注意与基于空间的注意仅仅是概念上的区分,客体注意的本质是空间注意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一种客体导向的空间注意(object -directed spatial attention ),注意选择客体是通过空间位置选择的;即空间位置在注意选择中是一种起普遍作用的特殊因素,这是空间特殊性假设。
另一些研究则认为客体注意是独立于客体所占有的位置,注意选择一个客体是基于其它特征而不是空间位置,它与空间选择是两种本质不同的选择性注意,即空间位置并不是一种特殊因素,只在空间注意中起作用,客体注意独立于空间位置,这是客体纯粹性假设(pure object hypothesis )。
3.1 空间调节的客体注意(空间特殊性假设) 针对客体选择的实验结果:有些学者认为也可以用空间选择来解释。
这种观点认为所谓的客体选择性注意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空间注意。
K im &Cave 将客体选择的实验结果解释为“特征驱动的位置选择”(Feature -driven Location selec 2tion ):注意分配到具有靶子特征的空间位置上[5]。
因此“客体导向的位置选择”(Object -directed Location selection )的观点便Ξ通讯作者:陈文锋,男。
E -mail :chenw f @心理科学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5,28(2):395-397395赋与了空间的独特性。
这个观点得到了一些支持,在Egly等人的范式中,注意在客体间转移的时间受到客体之间的空间距离影响[6]。
K im&Cave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在视觉搜索中,探测刺激出现在前期靶子位置或具有靶子某个特征的干扰项位置上时反应会得到促进,探测刺激出观在无靶子特征的干扰项位置上时反应会更慢[5]。
这说明空间注意是由靶子特征驱动的,即使在非常简单的特征搜索中也有空间注意,客体的作用似乎是确定哪些空间位置被注意。
Barrett等也发现,指向客体的内源注意会受到空间信息的影响[7]。
近年来有研究发现,注意的客体效应受到集中和分散注意条件的影响,客体效应通常是在分散注意主导的条件下产生,在集中注意主导条件下则效应减弱,显示出客体效应受到空间注意的调节[8,9]。
3.2 纯粹的客体注意但是,也有证据表明,在适当的条件下注意可以选择纯粹的客体表征而不受空间位置的影响[1,6,10,11]。
这种观点认为客体选择性注意是独立于空间位置的。
Vecera&Farah发现在特征报告任务中,注意在两个重叠客体之间的转移不受客体的空间分离影响[11]。
他们采用Duncan的实验范式,结果显示报告属于不同客体的两种特征的反应与两个客体的相对位置无关,例如,与它们是否位于相同位置或相互分离无关。
这些发现表明基于客体的选择可能独立于基于空间的选择而起作用。
Law&Abrams在类似的空间线索范式里也发现了“同客体效应”,并且发现这种客体效应不受指向刺激局部的内源性或外源性的空间线索注意的影响[12]。
4 客体选择和空间选择的分离 由于客体本身也占有一定的空间,使得客体选择和空间选择容易混淆起来。
在对注意是选择空间还是选择客体而独立于客体占有的空间这个问题的研究中,研究人员采取了一些方法尝试对客体与空间进行分离。
在这些研究中,采取的方法通常都是在各自的研究假设下保持一个因素不变,操纵目标因素,其推理的逻辑是这样的:如果保持客体因素不变,而空间效应存在,则空间对选择起作用;如果保持空间因素不变,而客体效应(同客体VS不同客体)存在,则客体对选择起作用。
这两种推论逻辑通常是分裂开的,采用前一种推论逻辑的研究使用操纵空间距离和空间线索启动探测的方法,通常这些方法只测查空间效应,得出注意选择是基于空间的结论;采用后一种逻辑的研究使用活动刺激(变动客体的位置)的方法,通常只测查客体效应,得出注意选择是基于客体的结论。
也有很少的研究同时考察空间效应和客体效应,得到了混合的结果。
4.1 空间距离的操纵 早期的研究试图通过注意的距离效应来说明注意是空间导向的。
推论的逻辑是如果注意从一个客体转移到另一个客体上,在两个客体相距较远时比相距较近时更困难,那么这种客体的表征不是空间不变的,注意操作的是基于空间的表征。
这些研究表明干扰项对靶子的干扰效应随着它们之间的距离增加而减小;注意两个刺激在它们距离较近时更容易。
在Duncan(1984)提出基于客体的注意后,一些为客体注意提供支持的研究针对空间注意的距离效应,将空间距离作为控制变量,通过注意的同客体效应来说明注意是客体导向的。
这其中的推论逻辑是这样的:如果对两个特征的判断在两个特征同属于一个客体比分属于不同客体时容易,由于此时空间距离保持恒定,这种反应差异不是空间距离造成的,从而注意操作的是客体表征。
但是,这个推论逻辑仍然存在争议。
Vecera&Farah认为在这些任务里,仍然涉及到空间信息。
他们认为如果放弃探照灯的概念,假设注意可以集中到组合的空间序列(G rouped Array)上,即注意能通过激活客体占有的空间区域来形成客体的形状轮廓[7]。
这个观点可以扩展到多个组合在—起的客体占有的多个位置上,称之为“客体定向的空间选择”:在这种选择里非空间因素如形状、颜色等的相似性组织能够影响注意分配到特定位置,并且一旦选择靶子元素位置,空间注意可能扩散到客体局部占有的其它位置[5]。
Davis等人提出另一种观点,认为这种分散注意任务的结果可能是由于两个客体比一个客体有一个比较大的自动注意扩散范围,当这种注意扩散范围的差异消除后单个客体(大)和两个小客体的差异消失[13],但他们仍然发现两个小客体的同客体优势。
根据这些结果。
他们认为同客体效应的机制是客体注意的自动扩散。
上述研究对客体效应和空间效应的考察是分裂开来的,另一些研究同时考察了客体效应和距离效应,表明距离调整同客体效应。
K ramer&Jacobs on采用Eriksen的反应竞争范式,即靶子有两种,对应于两个不同的反应,两者互为干扰项,形成靶子和干扰项引起的反应互相竞争的实验范式,发现不相容干扰项的干扰效应随着靶子和干扰项的距离增加而减小[14]。
总的说来,空间距离的操纵支持注意是基于空间的观点。
4.2 线索启动范式另一种用来探讨空间效应或客体效应的方法是:在前一时刻让被试注意特定位置上的客体,然后在稍后的时刻重新引导他们的注意转向同一位置或不同位置上的另一个客体或同一个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