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的诊断思路(中医急诊胃脘痛用)
- 格式:ppt
- 大小:460.50 KB
- 文档页数:30
南丹县中医医院内1科胃院痛病(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20 1 7年版一、定义: 胃皖痛,又称为胃痛,就是由于外感邪气、内伤饮食情志、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气机郁滞,胃失所养,以上腹胃部近歧骨处疼痛为主症得病证。
西医学得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神经症、胃癌,以及部分肝、胆、胰疾病,见有胃脫部位疼痛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二、诊断要点: 胃部疼痛,常伴有食欲不振,痞闷或胀满,恶心呕吐,吞酸嘈杂等。
发病常与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劳累、受寒等因素有关。
起病或急或缓,常有反复发作得病史。
上消化道X线领餐透视、电了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等,可见胃、十二指肠粘膜炎症、溃疡等病变.1、西医症状、体征:(1)主要症状:该病得症状无特异性,最常见得临床表现就是上腹痛与饱胀,疼痛无明显节律性,通常进食后较重,空腹时较轻,兼有暧气、反酸、恶心、早饱、上腹部不适或烧灼感较为常见。
部分患者可出现食欲不振、乏力、消瘦及头晕症状,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可见舌炎、恶性贫血等症状。
(2)体征:体征多不明显,少数患者可出现上腹轻压痛,此外无特殊体征.2、实验室相关检查:(1)顿餐造影对胃内器质性病变得性质可作出初步判断。
(2)电了胃镜一般可以判断病变性质,胃黏膜活检对诊断有决定意义。
(3)胃液分析、胃电图等检查,也有助于诊断。
三、鉴別诊断:1、胃痞:与胃痛部位同在心下,但胃痞就是指心下痞塞,胸膈满闷,触Z无形,按Z不痛得病证。
胃痛以痛为主,胃痞以满为患,且病及胸膈,不难区别。
2、真心痛:心居胸中,其痛常及心下,出现胃痛得表现,典型真心痛为当胸而痛,其痛多刺痛、剧痛,且痛引肩背,常有气短、汗出等,病情较急。
中老年人既往无胃痛病史,而突发胃脫部位疼痛者,当注意真心痛得发生。
胃病部位在胃脫,病势不急,多为隐痛胀痛等,常有反复发作病史.x线、胃镜、心电图及生化检查有助鉴別.。
3、胁痛:肝气犯胃所致得胃痛常攻撑连胁,应与胁痛鉴别.胃痛 以胃脫部疼痛为主,伴有食少、恶心、呕吐、泛酸、嘈杂等。
腹痛分类诊断及中西医治疗经验方腹痛分类诊断及中西医治疗经验方腹痛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也是促使患者就诊的原因。
腹痛多由腹内组织或器官受到某种强烈刺激或损伤所致,也可由胸部疾病及全身性疾病所致,急性腹痛又称急腹症,具有变化多、发展快的特点,一旦延误诊断,会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引起死亡;慢性腹痛可由多种原因引起,有时诊断颇为困难。
腹痛 - 概述腹痛腹痛证名,出自《素问.举痛论》。
包括脘腹、胁腹、脐腹、少腹等部位。
《症因脉治》卷四:“痛在胃之下,脐之四旁,毛际之上,名曰腹痛。
”《医宗必读》卷八:“腹痛分为三部,脐以上痛者,为太阴脾;当脐而痛者,为少阴肾;少腹痛者,为厥阴肝及冲脉、大小肠。
”《医学举要》卷三:“腹痛一证,分无形、有形。
……大抵在脏者,以肝脾肾为主;在腑者,以肠胃为主。
”《万病回春》卷五:“腹痛有寒、热、食、血、湿、痰、虫、虚、实九般也。
”另有蓄血、症瘕等亦可引致腹痛。
《景岳全书.杂证谟》:“痛有虚实,……但当察其可按者为虚,拒按者为实;久痛者多虚,暴痛者多实;得食稍可者为虚,胀满畏食者为实;痛徐而缓、莫得其处者多虚,痛剧而坚,一定不移者为实;痛在肠脏中,有物有滞者多实,痛在腔胁经络为实,不干中脏而牵连腰背,无胀无滞多虚。
”腹痛(abdominalpain)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腹腔内外脏器的病变,而表现为腹部的疼痛。
腹痛可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类。
病因极为复杂,包括炎症、肿瘤、出血、梗阻、穿孔、创伤及功能障碍等。
腹痛为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可表现为急性或慢性其病因复杂多数为器质性也可为功能性;多为腹腔内器官病变起也可为腹腔外器官病变所致因此在诊断时要全面考虑详细分析病史及各项检查结果[1]。
病因极为复杂,包括炎症、肿瘤、出血、梗阻、穿孔、创伤及功能障碍等。
腹痛 - 简介腹痛(abdominal pain)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也是促使患者就诊的原因。
腹痛多由腹内组织或器官受到某种强烈刺激或损伤所致,也可由胸部疾病及全身性疾病所致,此外,腹痛又是一种主观感觉,腹痛的性质和强度,不仅受病变情况和刺激程度影响,而且受神经和心理等因素的影响。
腹痛的中医诊疗要点详解定义是指胃脘以下,趾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历史沿革1.《内经》最早提出腹痛的病名,《素问·气交变大论》:“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民病腹痛。
”2.《金贵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对腹痛的病因证候及辨证论治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脾胃虚寒、水湿内停——附子粳米汤;寒邪攻冲——大建中汤。
3.《仁斋直指方》将腹痛分为寒热、死血、食积、痰饮、虫积等4.李东垣将腹痛按三阴经及杂病进行辨证论治强调“痛则不通”的论点。
5.王清任、唐容川提出血瘀病机,治疗以理气活血为主。
范围肠易激综合征、消化不良、胃肠痉挛、不完全性肠梗阻、肠粘连、肠系膜和腹膜病变、结核性腹膜炎、腹型过敏性紫癜、泌尿系结石、急慢性胰腺炎、肠道寄生虫等。
病因病机一、病因1.外感时邪风、寒、暑、湿、热→内舍于中焦→脾胃失调,气机受阻→不通则痛风寒——寒凝气滞→经脉受阻→不通则痛暑热寒邪不解,郁而化热→气机阻滞,腑气不通→不通则痛湿热壅滞2.饮食不节暴饮暴食→食积不化,损伤脾胃过食肥甘厚腻或辛辣→湿热内生→损伤脾胃,气机失于调畅→腑气通降不利过食生冷→寒湿内停→腹痛3.情志失调情志怫郁,恼怒伤肝→肝失条达→气血郁滞肝气横逆,克伐脾胃→脾胃不和,气机不畅→不通则痛4.阳气素虚素体脾阳不振过服寒凉,损伤脾阳→寒湿内停→脾阳衰惫,气血不足→脏腑失于温煦→腹痛久病肾阳不足→脏腑失于温煦→腹痛久延不愈5.气滞血瘀跌仆外伤,腹部术后→气滞血瘀,脉络阻塞→不通则痛二、病机1.基本病机——脏腑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痹阻,不通则痛脏腑经络失养,气血运行无力,不荣则痛2.病位——在腹,病变脏腑涉及肝、胆、脾、肾、大小肠、膀胱等,并与足三阴、足少阳、手足阳明经及冲、任、带脉密切相关病位在腹,有脐腹、胁腹、小腹、少腹之分上述经脉均循行于腹部。
这些脏腑经络如有外邪侵袭,或内有所伤,均可引起脏腑气机不利,邪气阻滞于腹中,经脉运行不畅,脏腑经络失养,而致腹痛。
中医关于“腹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1.腹痛以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的疼痛为主症。
其疼痛性质各异,若病因外感,突然剧痛,伴发症状明显者,属于急性腹痛;病因内伤,起病缓慢,痛势缠绵者,则为慢性腹痛。
2.腹痛性质多为胀痛、刺痛、绞痛、钝痛、灼痛、牵扯痛、隐痛等。
3.进一步结合病史、起病经过、诱发因素及伴发症状等,辨别病变脏腑、病理性质,区分内科腹痛与外科腹痛、妇科腹痛。
4.血、小便、大便常规检查,血、尿淀粉酶检测,胃镜、肠镜、腹部X线、CT、MRI、B超等检查有利于本病诊断。
二、鉴别诊断
1.胃痛
胃处腹中,与肠相连,腹痛常伴有胃痛的症状,胃痛亦时有腹痛的表现,常需鉴别。
胃痛是以胃脘疼痛为主症,病位在胃,与肝脾相关,常伴有脘腹痞闷胀满、吞酸嘈杂等症。
腹痛是以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疼痛为主症,疼痛范围比较广,发病与脾胃、肝胆、肠道多脏腑相关,常伴有腹部胀满、大便不通或腹泻等。
2.其他内科疾病中的腹痛症状
许多内科疾病常见腹痛的表现,此时的腹痛只是该病的症状
之一。
如痢疾之腹痛,伴有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霍乱之腹痛,伴有吐泻交作;积聚之腹痛,以腹中包块为特征;鼓胀之腹痛,以腹部外形胀大为特点等。
而腹痛病证,当以腹部疼痛为主要表现。
胃脘痛的中医诊断标准胃脘痛是指自觉剑突下的上腹部位疼痛的症状。
多因寒热侵扰,饮食失调,阴阳气血不足,气滞血瘀等使胃失和降所致。
胃脘痛是胃部病变的常见症状,肠、胰、胆、肝、脾的病变亦常表现为胃脘部位的疼痛,甚至厥心痛等病有时亦可表现为胃脘痛。
胃脘痛的中医诊断标准:临床若对胃脘痛的具体病种尚不能确定时,可以胃脘痛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辨证论治。
辨病思路:1.胃脘部疼痛或触痛最明显的部位,多为病变的具体病位所在处。
胃脘痛应与腹痛、胁痛等相鉴别。
2.结合病史等进行辨病思考,如:(1)胃脘部疼痛因食油腻而发者,胆瘅、胆胀、胆石等病的可能性较大,可伴呕吐、黄疸,或有发热。
(2)暴饮暴食后而作痛者,应考虑伤食、积滞、胰瘅、胰胀、食瘤等病。
(3)胃疡。
胆胀之痛,以往可有类似发作史。
(4)病情与情志因素关系密切者,胃郁(胃神经症)、胆胀等病的可能性较大。
3.根据疼痛性质进行诊断思考,如:(1)突发剧痛多见于胃冲痛(胃穿孔)、胆石、蛔厥等病。
(2)呈节律性空腹痛或夜间痛者,多为胃疡。
(3)长期食少、隐痛者,常见于胃胀、胃痿、胃络痛等。
(4)持续性痛且逐渐加重,体瘦呈恶病质者,应考虑胃癌等病的可能。
4.结合伴随症状等进行诊断思考,如:(1)胆病之痛常放射至右肩。
胰瘅等之痛常涉及后背部。
(2)厥心痛病位以左胸为主,心电图检查有特征性改变。
(3)胃冲痛(胃穿孔)之痛常由胃脘而扩散至全腹,或向背部放射。
(4)蛔厥之痛可伴吐蛔。
(5)胃瘅、胆瘅、胰瘅等常伴发热、呕吐。
(6)膈疝常见脘膈痞胀疼痛、呕吐等症,x线钡餐检查可发现特征性改变。
5.详细进行体格检查及常规检查,必要时作B超检查、x线钡餐检查、胆囊造影。
消化道内窥镜检查等,以进一步确定诊断。
腹痛1 范围本指南提出了腹痛病的诊断、辨证论治、其他疗法、预防与调护的建议。
本指南适用于18周岁以上人群腹痛病的诊断和防治。
本指南适合综合医院中医科、中医医院脾胃病科等相关科室临床医师使用。
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腹痛 abdominal pain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1]。
主要病因病机包括寒邪内阻、湿热壅滞、肝郁气滞、瘀血阻滞、饮食积滞、中虚脏寒等。
常见于西医功能性腹痛、肠易激综合征、胰腺炎、胆囊炎等消化系统疾病。
3临床诊断3.1中医诊断3.1.1病名诊断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3.1.2证候诊断基于《中医内科学》[2]、《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及腹痛的临床特征[3],分辨寒热、虚实、脏腑、气血,临床常见证候如下:3.1.2.1寒邪内阻腹痛急剧,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多有受寒病史,口淡不渴,舌质淡白,苔薄白,脉沉紧。
3.1.2.2 湿热壅滞腹中疼痛,按之痛甚,胀满不舒,大便秘结或黏滞不爽,口黏口渴,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沉实有力。
3.1.2.3肝郁气滞腹部胀痛,攻窜两胁,痛引少腹,得嗳气、矢气后减轻,情志不舒时加重,胸闷善太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3.1.2.4 瘀血阻滞腹中刺痛,痛势较剧,痛处不移,拒按,腹痛迁延不愈,面色晦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沉细或涩。
3.1.2.5饮食积滞腹痛胀满,多有伤食病史,疼痛拒按,厌食泛呕,嗳腐吞酸,大便泄泻或便秘,舌苔腻,脉滑实。
3.1.2.6 中虚脏寒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温喜按,饥饿及劳累后加重,神疲气短,怯冷肢寒,小便清长,大便稀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3.2西医诊断功能性腹痛、肠易激综合征的西医诊断参照《功能性胃肠病罗马III诊断标准》[4];胰腺炎的西医诊断参照《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13,上海)》[5]、《慢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14)》[6];胆囊炎的西医诊断参照《中国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内科诊疗共识意见(2014年,上海)》[7];3.3中医鉴别诊断3.3.1胃痛胃痛部位在上腹近心窝处,常伴脘腹胀满、呕恶泛酸、嗳气嘈杂等症,病变以胃为主。
腹痛中医诊疗方案 Modified by JACK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26, 2020急性腹痛急性腹痛(acute abdominalgia)是指起病急骤,以胃脘部以下,耻骨以上的范围内发生的疼痛而言。
本篇所讨论的腹痛主要是内科范围内的急性腹痛,同时也将外科、妇科急腹症列出以利于鉴别。
常见病因“腹中乃脏腑之郛郭”。
由于脾胃、肝、胆、肾、膀胱、大小肠等脏腑均居其中,手足三阴、足阳明、足少阳经及冲、任、带三脉亦循行腹部,因此腹痛的成因很复杂,既可因腹内脏器的病变引起,又可为腹外疾患所致。
(一)消化系统疾病:如急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穿孔、急性胃扩张、急性胃扭转、急性胃潴留、胃痉挛、急性肠梗阻,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急性胰腺炎等。
(二)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急性肾盂肾炎、肾石病、肾下垂、急性盆腔炎、异位妊娠、卵巢囊肿扭转、卵巢破裂、痛经等。
(三)内分泌及代谢障碍疾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毒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腹型嗜铬细胞瘤、急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低血糖症、血卟啉病、高脂血症。
(四)神经系统疾病:腹型癫痫、腹壁神经痛,神经官能性腹痛。
(五)中毒性疾病:如铅中毒、砷中毒、汞中毒、食物中毒等。
(六)传染病:流行性出血热、登革热、登革出血热、伤寒、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阿米巴痢疾等。
(七)腹外脏器疾病:胸部疾病,如细菌性肺炎、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心包炎。
中医学认为,急性腹痛常因气、血、寒、热、湿、食、虫等因素引起脏腑气机升降失和,经络血脉阻滞,即所谓“不通则痛”。
临床思维由于引起急性腹痛的疾病种类繁多,病因复杂。
因此,在短时间内,准确地寻找病因,迅速地确诊甚为必要。
内科的急性腹痛多以消化系统疾病所致,但必须注意与外科、妇科的急腹症相鉴别。
为了确诊必须详尽地了解病史、起病诱因、发病方式,然后再根据腹痛的部位、性质、程度、规律及伴随症状,作出综合分析。
腹痛的中医辨证论治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的疼痛。
凡外邪侵袭、劳倦内伤、饮食积滞、痰瘀内停等均可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而发生腹痛。
1辨证要点1.1辨急、慢性腹痛急性腹痛起病急骤,疼痛剧烈,病程短,数小时至数天不等,需紧急处理;慢性腹痛起病缓慢,疼痛缠绵,或痛势不甚,病程长,可数月甚至数年之久,常反复发作。
1.2辨病位外感六淫之邪、内伤饮食之初起所致腹痛,痛在脐腹,病位多在肠胃;痛在少腹,伴有肝气郁结之象,因情志而致或触发者,病位多在肝;腹痛绵绵,痛在小腹者,病位在肾、腺。
1.3辨病性痛势急剧,呈暴痛拒按,伴腹胀、呕逆者,属实;痛势隐隐,或久痛,喜按或可按者,属虚;疼痛急迫阵作,口渴身热,喜凉,便秘或大便秽臭者,属热;疼痛拘急,腹鸣切痛,遇冷痛增,得热痛减者,属寒;疼痛时轻时重,攻冲走窜,伴胸胁不舒,嗳气腹胀,得矢气而后快,每因情志变动而疼痛加重,属气滞;疼痛呈刺痛拒按,痛处固定不移,甚者可扪及包块,舌质隐青,或有瘀点、瘀斑者,属血瘀;疼痛欲便,便后痛减,伴嗳腐苔腻者,属食积。
2治疗原则腹痛以“通”立法,但决非单指攻下通利,而是根据寒热虚实不同,分别施以“实者攻之”,“虚者补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滞者通之”,“积者散之”。
同时注意通补关系。
“不通而痛”,为实证疼痛的病机,治当通利祛邪;“不荣而痛”为虚证疼痛的病机,治当温补扶正。
3分证论治3.1寒凝腹痛证候腹痛,痛势急暴,遇冷则重,得温则痛减,口淡不渴,怕冷蜷卧,小便清利,大便溏,苔白或白腻,脉沉紧或沉弦。
证候分析外受寒邪或过食生冷,或寒邪直中于腹,使寒凝于腹内,腹中阳气不通,气血不畅络脉被阻,故腹痛,痛势急暴;遇冷助寒收引则痛势加重,得温暖则阳气通,寒气散,故痛势缓而减;阳气不能外达则怕冷蜷卧;寒为水之性,寒盛故口不渴;小便清,大便溏皆为寒凝内阻之象;苔白为寒,白腻为寒湿,脉象为寒凝内阻之象。
治法温中散寒。
3.2热结腹痛证候腹痛腹胀,硬满拒按,身热,口干渴,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苔黄干或黄腻、或焦黄起刺,脉洪数或弦数、或沉实有力。
腹痛的中医辨证和治疗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的疼痛。
凡外邪侵袭、劳倦内伤、饮食积滞、痰瘀内停等均可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而发生腹痛。
【范围】腹痛是临床常见病症。
西医学中肠痉挛、神经官能性腹痛、消化不良性腹痛、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结核性腹膜炎、术后肠粘连等,均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至于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肠炎、胆囊炎、肾绞痛、膀胱炎等所致腹痛,可参照相应章节的病证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一、病因1.六淫侵袭感受寒邪内侵腹中,伤及中阳,凝滞气机,经脉气血运行受阻,络脉绌急,不通而痛;夏月酷暑,外感暑热之邪,暑热夹湿,内结于腹中肠间,湿热内蕴,气机阻滞不通而痛。
2.情志因素七情过极,脏腑气机逆乱,气化失常,使腹部经络气血运行不利;或气病及血,血行不畅,血瘀络脉闭阻不通而痛。
3.饮食不节暴饮暴食使食物内停于肠道滞而不化,腑气阻滞不通,或食物停积不化,酿成湿热结于肠,腑气不通;或过食生冷瓜果、饮料,中阳受戕,运化失司,寒积于中,使气机不和运行受阻,腹部脏器之经脉气血运行失畅;恣食辛辣之品,助阳生火,或过食膏粱厚味,助湿生热,致火热、湿热之邪壅遏肠道,气机阻滞不通。
以上因素均可引起腹痛。
4.劳逸失度劳力、劳神、房劳过度,日久则阴血不足,精气衰少,腹部经络血脉失养,不荣而发生疼痛。
5.正虚由于禀赋不足,素体阳虚,中阳衰惫,阴寒内盛,气血生化不足,脏腑经络失其温煦、濡养,引起疼痛。
6.其它多由腹部手术以致经络受损,脏器之间粘连,使局部气血流行不畅或瘀滞不通,不通而痛。
二、病机1.发病一般来说,由于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因素等引起的不通而痛多起病较急;而正虚及劳逸失度引起的不荣而痛多起病较缓,常反复发作,术后瘀血引起的腹痛多持续不解。
2.病位在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
与大小肠及肠间经脉、脾、胃、肝、胆关系密切。
3.病性不外虚、实及虚中夹实三类。
实者为寒邪内阻,湿热积滞,气滞血瘀f虚者为中虚脏寒;虚中夹实者为正虚而感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