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选择题的四大_陷阱_宁希玲
- 格式:pdf
- 大小:37.01 KB
- 文档页数:1
历史定哥选择题18个坑历史是一门充满魅力的学科,它承载着人类的过去和未来,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历史学习需要我们掌握大量的知识和技能,而历史学科的考试更是要求我们在有限时间内准确地回答问题。
而历史定哥的选择题就是历史学科考试中的一个难点,困扰学生们的一个坑。
在历史课堂上进行历史定哥练习,是提高学生历史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
然而,历史定哥选择题也是一个“烫手的山芋”,因为只要有一道题做错了,就会对成绩产生重大影响。
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个历史定哥选择题的坑集合,帮助大家了解历史定哥的难点。
1、时间与空间坐标系统:每个时代和地理区域都有独特的时间和空间坐标系统。
当你在解答选择题时,一定要注意题目中所涉及到的时间和空间坐标系统,避免混淆。
2、相关事件的时间顺序:对于一些需要按时间顺序排列的事件,一定要确保自己掌握准确的时间顺序,避免在理解时出现混淆。
3、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的关系:很多选择题都需要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的关系来理解题目。
所以我们在学习历史知识时,不能忽略这三个方面之间的联系。
4、以史为鉴常识:在做历史定哥练习时,要遵循以史为鉴的思想,学会总结历史经验,从过去中汲取教训,以指导未来的发展方向。
5、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许多历史事件之间都有因果关系,因此在学习和解答选择题时,要掌握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6、历史事件的影响:许多历史事件对于当时和后世的影响都非常深远。
因此,当学习历史知识和做历史定哥练习时,要掌握历史事件的影响以及影响持续的时间。
7、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作用:在学习历史知识时,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经常交织在一起。
因此,在做历史定哥练习时也需要综合了解这三个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
8、原因和结果的关系:许多历史事件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因此在做历史定哥练习时,要从事件本身和事件结果两个方面来理解作出选择。
9、历史时期的特点和区别: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区别。
例谈高考历史选择题的五大陷阱及解答技巧作者:王鹏来源:《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6年第02期一、高考历史选择题的五大陷阱1.改变限定语。
例.由下表可以推知,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表A.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盛极而衰B.世界各地的工业化有所发展C.世界各国工业发展差距明显缩小D.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2.偷梁换柱。
例.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际,意大利企业家阿格涅利提出,欧洲要想和平、强大,就必须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超越邦联阶段,建立联邦制的“欧洲合众国”。
能够佐证上述观点的美国历史事实是()①邦联政治结构松散,无力平息社会动荡②联邦剥夺了各州的自主权,稳定了统治秩序③邦联没有统一的关税,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④联邦统一发行货币,促进了经济的有序发展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3.混淆史实。
例.《十二铜表法》中说:“以后凡人民会议的所有决定都应具有法律效力。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奴隶参与了立法B.习惯法的内容被摒弃C.贵族对法律的垄断被打破D.成文法的规定不能改变4.因果倒置。
例.《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5.逆向选择。
例.“丝绸之路”是古代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汉唐以来“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路”B.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称中国为“丝国”C.明清政府的严格管理限制了丝路商贸繁荣D.15世纪以前的丝路贸易不具有全球化意义二、高考历史选择题的解答技巧1.排除法。
(1)排“错”法。
例.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
历史选择题解题三大策略历史选择题注意点1.做历史选择题的时候最重要的原则是尊重材料町以跟课本知识不一样或完全对立;最需要注意的是时间和事件,尤其是约定俗成的时间段。
2.做历史选择题最好的方法是排除法,即排除与材料无关,或与不符合史实的选项。
3.遇到过于绝对的、开始或结束等,需要谨慎般而言都是错的(仍要结合材料)。
4.一般而言,说法比较中肯的,如一定程度上、重、很大之类以列为优先选择, 当然仍要尊重材料。
5.要区分群体和个体,个体是不能反映群体意识的,切勿以偏概全。
策略一、熟知历史选做题设置陷阱的主要方式1.时空错位:故意设置与题干时间、地点不相符的表述解读:大多设置不符合题干时间段特征的表述作为干扰项。
如题干时间为1655 年,干扰项设置为“工业革命的完成”。
工业革命完成于19世纪中叶,明显不符合时间信息。
例:1.1980年12月,我国颁发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份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
这表明A.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C.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开始实行D.单一所有制经济结构己被突破【D】2.19世纪中叶,“由于一切生产资料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进文明中来了”。
这一观点认为,促使世界面貌发生改变的深层原因是A,殖民掠夺B.工业革命的推动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D,垄断组织的产生【B】2.程度失当:故意设置添枝加叶、夸大其词的干扰项。
解读:大多数情况下表现为表述绝对化,即采用过于绝对化的语言来描述某一历史现象,如“彻底废除”“完全实现”“始终"等。
还有就是故意夸大某一措施的作用,主要用词有“完备”“完善”“完成” “决定” “动摇”等。
绝对化的语言一般应当排除。
例题:3.1957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撤销汽车工业部、机器制造部等7个全联盟部,保留了航空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等6个全联盟部,在地方设立了105 个经济行政区,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
中考历史【近代中国篇】选择题排雷指南01易错点1 近代列强侵华战争、不平等条约与反侵略斗陷阱1 近代列强侵华阻碍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点拨】近代列强侵华,一方面给中国人民带来灾难,另一方面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与思想观念,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陷阱2 近代前期,是列强压迫结果【点拨】清政府国家主权意识淡薄,且对世界发展潮流不甚了解,所以在与列强就条约问题进行外交谈判时,其对于符合世界发展潮流且不涉及国家主权的问题一直耿耿于怀,如五口通商、公使进京等;对于列强涉及国家主权问题的要求,却轻易答应,如割地赔款、协定关税等。
因此,近代中国主权的丧失,有的是列强压迫的结果,而有的是清政府主动放弃的结果。
近代前期,清政府“争所不当争,弃所不当弃”。
02易错点2 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陷阱1 太平天国统治者一直推崇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
【点拨】太平天国的统治者最初对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破坏是相当严重的,但其后来逐渐意识到仅凭拜上帝教难以维护统治,所以对传统文化重新加以利用。
陷阱2 太平天国运动对清王朝的统治没影响【点拨】太平天国运动使清王朝元气大伤,清朝的统治根基遭到严重削弱。
面对太平天国起义,清政府兵不能战,财无所调,不得不允许地方练兵筹饷,使军权、财权下移,清代兵制也随之改变,地方军事集团由此兴起,严重削弱了清朝的中央集权,为日后的军阀统治埋下了伏笔。
同时,太平天国运动激发了清朝统治阶级内部变革自强的意识,为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提供了借鉴。
太平天国运动不仅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而且推动了晚清的变革历程。
陷阱3 义和团运动阻碍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发展【点拨】义和国运动使清政府的反动面目彻底暴露,中国的有识之士吸取了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的教训,又受到农民反帝爱国运动的启发,逐渐认识到,要摆脱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就必须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
他们在国内外组织了革命团体,出版了许多刊物,宣传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思想。
高考历史选择题常见陷阱辨析01易错点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易错角度1 分封制下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春秋时期开始有“县”“郡”名称,原指直属于国君的土地。
楚国曾把县分封给功臣、贵族,后来改为由国君掌握,其他地区的贵族、功臣的封地也逐渐由世袭改为两代以后收归国家。
这说明楚国()A.逐渐走向中央集权B.率先废除了分封制C.最早实行了郡县制D.具备了称雄的实力【易错点拨】西周建立后周王广泛分封,周天子虽被尊为“天下共主”,但受封的诸候在自己的领地内拥有相当大的权力,如设置官员、征派赋役等。
到西周后期王室衰弱,各诸侯国逐渐形成割据势力。
这说明分封制下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答案】A易错角度2 分封制埋下了割据隐患,但也孕育了统一的因素有学者指出,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作“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作“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
材料表明,分封制()A.有利于强化国家意识B.存在国家分裂的隐患C.不利于维护宗族团结D.益于树立周王的权威【易错点拨】分封制的实质是地方分权,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拥有很大的权力。
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局面,所以说分封制为分裂割据埋下了隐患。
但在分封制下,周天子可以通过层层分封管理地方,周文化也通过分封制得到进一步传播,这在一定程度上都有利于统一国家的形成【答案】B易错角度3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区别与联系西周的封国与夏商时期的封国不同,其不是在原部族居住地上就地册封,而是把同姓王族或异姓功臣分封到边远的地方或新征服的土地上,这样封国内不仅有不同氏族宗族的居民,而且有新迁入的受册封者的氏族宗族,不同血缘的人们组成了一个新的共同体。
这反映了西周的分封制( )A.有利于解决各种政治势力之间的矛盾B.使新征服地区的文化同周文化一致C.有利于封国目主经営积极性的发挥D.使夏商以来的血缘族体逐渐走向瓦解【易错点拨】分封制是古代帝王分封诸侯的制度,其实施是为了有效地统治辽阔的疆域;宗法制是按照血缘关系远近以区别亲疏的制度,其实施是为了保证权力继承规范有序,保证王权的稳定。
高考历史选择题中常见的陷阱有哪些高考历史选择题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理解和运用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在这些题目中,常常隐藏着各种陷阱,如果考生不加以警惕,很容易出错。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探讨一下高考历史选择题中常见的陷阱。
一、时间陷阱时间是历史的重要维度,很多选择题会在时间上设置陷阱。
比如,题干中提到某个历史事件发生在“19 世纪中期”,而选项中可能会出现“19 世纪末期”的相关内容,如果考生没有仔细区分时间范围,就容易选错。
另外,一些题目会故意模糊时间表述,如“在近代以来”“在某一时期前后”等,这就需要考生根据所掌握的历史知识,准确判断具体的时间节点。
二、概念混淆陷阱历史中有很多相似但又有区别的概念,命题人常常利用这一点来设置陷阱。
例如,“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如果考生对这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理解不清,就容易在选项中被混淆。
还有一些容易混淆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比如把“华盛顿”和“林肯”的事迹张冠李戴,或者把“辛亥革命”和“戊戌变法”的意义混淆。
三、以偏概全陷阱有些选择题会以局部的、个别的事例来推断整体的情况,从而形成以偏概全的错误。
比如,题干中提到某个地区在某一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选项中却得出整个国家在该时期的经济发展结论。
或者只列举了某一历史事件的部分积极影响,而忽略了其消极影响,从而引导考生做出片面的选择。
四、因果倒置陷阱因果关系在历史学习中非常重要,但也是常见的陷阱之一。
命题人可能会将原因和结果颠倒,让考生误选。
例如,某一历史事件的结果是 A,但选项中却说因为 A 所以导致了该历史事件的发生,这就是明显的因果倒置。
考生需要仔细分析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理清因果关系。
五、绝对化表述陷阱绝对化的表述往往是错误的,比如“完全”“绝对”“始终”等词汇。
当选项中出现这类绝对化的词语时,考生要格外小心,很可能是陷阱。
历史的发展是复杂多变的,很少有绝对的情况。
历史选择题易混易错古代西方易错点1 古希腊罗马的政治陷阱1 地理环境是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决定性因素【点拨】地理环境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但并非决定性因素。
陷阱2 古代雅典民主政治说明人民享受民主权利【点拨】其实古代雅典民主的范围仅限于占城邦人口小部分的雅典成年男性公民,对外邦人、广大奴隶和女而言,民主遥不可及。
陷阱3 古代雅典民主没有弊端【点拨】古代雅典民主是一种原始的直接民主,虽然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和广泛性,但泛滥的直接民主,特别是抽签选举和轮流执政等民主方式,都意味着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这很可能会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陷阱4 《十二铜表法》是平民斗争的胜利,维护平民的利益。
【点拨】从限制贵族特权这个角度说,《十二铜表法》的颁布是平民的胜利,但它在根本上维护的仍是贵族的利益,属于贵族法。
陷阱5 罗马法不维护了妇女、奴隶的利益【点拨】罗马法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也适当维护了妇女、奴隶的利益,所以不能以僵化的眼光来看待罗马法。
陷阱6 万民法和公民法是对立的。
【点拨】狭义上的罗马法是指公民法,适用于共和国时期的罗马公民;广义上的罗马法是指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帝国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
万民法与公民法是就罗马法律的适用范围而言的,是罗马法发展到不同阶段的产物,两者不是对立的。
陷阱7 罗马法蕴涵的精神和原则并不具有永恒的社会价值【点拨】罗马法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深远影响,当代很多法律制度中的原则和规定都可在其中找到源头,其蕴涵的精神和原则具有永恒的社会价值。
易错点2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陷阱1 智者学派地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只有益处。
【点拨】智者学派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
但是过分强调个人折主观感受,否定制度、法律和道德对人行为的约束力,给极端个人主义打开了方便之门,不利于建立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维护社会公德。
陷阱2苏格拉底的思想与智者学派思想是孤立的。
高考历史:选择题“排雷指南”,易错点解析,建议人手一份高考历史选择以其设问灵活、考查能力高等特点,在高考历史试题中占有突出地位,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历史选择题解题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抓“类型”求解中考历史选择题,首先必须明晰它的基本类型,主要分成程度型(又称最佳型)、比较型、因果型、材料型(包含文字和图表)、逆向型(又称驳斥型)、概念型、组合型、条件型、论证型、结论型等10种类型,然后根据各种类型的解题方法“对号入座”。
而把握高考历史题目类型的基本方法,大多数情况下是通过考查高考历史题干中的“答题项”,也就是答案所包含的项目(一般置于题干的末尾)来确定的。
揪“题干”抓“题干”,就是要明确高考历史“答题项”(答案包含的项目)、“主干语”(选项论述的对象)和“限定语”(限定回答的内容)各是什么。
我们可以从“答题项”中把握住中考历史题目所属的基本类型及命题人考查的目的;从“主干语”中把握住题目所考查的内容及建议;从“限量语”中明晰题目所限量的时空范围或特点。
高三历史怎么复习1.总结关键的历史专题(1)中国古代政治军事史: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中国古代赋税制度,重要兵制,重大战事。
(2)中国古代经济史:古代生产技术的进步,江南经济研发,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原始社会的发展,货币发展。
(3)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历代各少数民族的演变,中央对周边地区的管辖,民族融合的发展,少数民族的重要制度。
(4)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中国古代各个朝代与周边国家的边线关系,交通路线,亲善相处的史实,相互间科技文化的影响。
(5)中国古代文化史:中国古代科技史,中国古代思想史(儒家思想发展史),科举制度发展史,文学艺术发展史,政治经济背景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将教材上的科学知识依据一些专题再次组织起来,最出色不要制成流水账的样子,中考不能出来那样低水平的问题,必须根据历史发展的内在特点,找出发展的关键性阶段和规律性的东西。
历史选择题的九类陷阱作者:陈传红来源:《高中生·高考指导》2009年第04期1添枝加叶。
“添枝加叶”本是形容叙述事情或转述别人的话时,为了夸张渲染,添上原来没有的内容。
在高考历史选择题中,“添枝加叶”是指命题者在题干或选项中增加一些修饰、限制成分,使观点趋于绝对化。
例1《欧洲经济史》描述了18世纪中期以来欧洲某些地区出现的现象:“贵族的炫耀生活,受到财富日益增长的资产阶级的仿效,甚至受到挑战。
虽然他们有时被人轻蔑地说成是‘暴发户’,但是,他们的购买力形成了他们自己竞相仿效的基础。
”这段描述说明A工业革命已经影响到社会生活B启蒙思想的传播消除了人们的等级观念C政治革命使封建贵族告别了昔日生活D科技进步降低了生产成本,物价相对低廉解析命题者在B项运用了“添枝加叶”的干扰方式。
B项使用修饰、限制词——“消除了”,使观点趋于绝对化。
依据题干中“有时被人轻蔑地说成是‘暴发户’”,可知当时社会中的等级观念依然存在,故B项错误。
答案为A。
2似是而非。
“似是而非”原意是好像对,实际上并不对。
在高考历史选择题中,命题者一般以相关、相似、相近或相反的知识组成干扰选项,主要考查考生的理解和辨析能力。
例2 1940年纳粹德国在奥斯维辛建立了集监禁、劳役和屠杀为一体的集中营群。
现在该遗址已被辟为纪念馆,目的是向人们警示①极端民族主义泛滥的后果②麦卡锡主义造成的后果③犹太人和波兰人被无辜屠杀的灾难④恐怖主义造成的惨剧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解析考生如果不能正确区分法西斯主义和恐怖主义,而选D项的话,就误入了“似是而非”的陷阱。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建立属于法西斯主义,不是恐怖主义,故排除④。
奥斯维辛集中营建立于二战期间,而麦卡锡主义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初,故排除②。
答案为B。
3答非所问。
“答非所问”原意是回答的不是所问的问题。
在高考历史选择题中,命题者常常有意用一些说法正确,但和题干无关的选项设置陷阱,考生如果不对照题干仔细辨析。
技巧4 高考选择题命题设置“陷阱”的方法1.偷梁换柱法这种方法就是题目或备选项在推理、判断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用偷换概念、移花接木等方法来设置考生推理、分析、判断的障碍,从而达到掩人耳目的目的。
2.因果混淆法这种方法的主要目的是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发生的原因和结果混置在一起,以造成考生的判断失误。
3.以偏概全法这种方法通常是用局部代替全部,以部分代替整体,以一种情形代替所有情形,有意用片面性的说法制造全面的假象。
4.舍本求末法这种方法是以表象或假象否定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客观规律,以细枝末节、无关紧要的叙述来代替根本的、主要的因素,使考生辨别不出真相,结果求末而舍本。
5.似是而非法用这种方法设计的题目,其备选项的表述含有较合理的成分,但整体上有很大的缺陷,有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成立,但题目中缺少这种条件;有的虽整体上勉强可以如此表述,但不能透彻地体现内涵。
6.鱼目混珠法这种方法是在备选项中并列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史实、观点,正误交错,鱼目混珠,以扰乱考生正常的思路,造成其目珠不分,求珠而得目。
7.添枝加叶法命题者在题干或选项中增加一些修饰、限制成分,使观点趋于绝对化。
这种方法是在题干尤其是备选项部分,将教材原有叙述变换成新的面孔,或者设计出高于教材的新结论,以考查考生的独立思考和应变能力。
这种方法的运用在近几年的高考选择题中呈逐年上升的态势,是一种高级的考查方式。
12.A解析:题干中的地图反映了1945~1949年被占领的德国,可以直接排除D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被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
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分裂。
造成德国分裂的主要原因是美苏冷战对峙,A项正确。
当时围绕德国领土问题,美苏两国没有出现热战,排除B项。
华约建立于1955年,排除C项。
13.D解析:准确解读图片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汉字是按照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的脉络发展演变的,由此判断A项表述错误;飞舞飘逸便于抒情达意是草书的特点,排除B项;甲骨文是一种可以识读的文字,因此排除C项;观察图片中的文字可知,甲骨文已经具备现今文字的某些特征,D项表述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