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鉴赏》(山教版)中西宫殿建筑与园林艺术
- 格式:ppt
- 大小:5.00 MB
- 文档页数:31
高中美术鉴赏专题:六:中外建筑艺术重点难点解和掌握中外建筑发展历史中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类型及其主要风格、特征。
学会分析纷乱复杂的建筑风格产生和演变背后的内在原因。
了解中外园林的主要流派及其特征,建立对园林艺术概貌的认识,培养初步的鉴赏能力。
探索不同园林艺术流派的产生原因及发展脉络。
知识归纳一、总述1.建筑艺术是由空间和实体构成的艺术,它包含建筑形式美的规律,并通过视觉给人以美的感受,是科学、艺术、实用相结合的综合性艺术;2.建筑的类型是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增加的,包括民居、宫殿、庙宇、陵墓、商店、银行、驿站、码头、火车站、飞机场、书院、学校等;3.建筑艺术的特性:①科学性:建筑是艺术与科学结合的艺术,各地的地理环境也影响到建筑的形式;②适用性:建筑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们的使用需要;③艺术性:建筑是人类文化艺术成就的载体,随时代、社会、文化的发展,建筑有着风格上的演变;④文化性:建筑被喻为石头的史书,具有深刻的文化性,一个时代主要的建筑反映出民族的文明和社会形态;4.建筑的表现语汇:形体、比例、尺度、均衡、节奏、色彩与质感、环境等;二、中外经典建筑艺术类型中国特点外国特点宫殿故宫(明清)凡尔赛宫(法)阿兰布拉国王行宫(西班牙)庙堂布达拉宫山西浑源悬空寺(北魏)天坛祈年殿(明清)塔云南丽江得月楼河北正定隆兴寺(宋)河北广惠寺华塔(金)帕特农神庙(希腊)科隆大教堂(德)圣米歇尔山修道院(法)朗香教堂(法)沙特尔大教堂(法)卡梁清真寺神学院(乌)课标要求领会中外建筑经典范例的艺术特征和不朽成就,通过对不同类型的中外建筑作品的介绍、分析和探讨,归纳了宫殿、庙堂、陵墓、民居等主要建筑类型的产生背景、艺术风格特征及其形成原因,对各类型建筑的风格特征和艺术成就有初步的了解与认识,深切领会中国园林艺术的精髓,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拓宽眼界,兼容并蓄,领略外国造园艺术的成就。
陵墓秦始皇陵明十三陵泰姬玛哈尔陵(印度)金字塔(埃及)民居福建土楼民居安徽黟县民居欧洲北部住宅与马来西亚住宅匈牙利民居园林北京北海公园(辽)北京颐和园(清)苏州园林:网师园狮子林拙政园北京五四广场大连海之韵广场日本枯山水金阁寺庭园京都龙安寺方丈庭园意大利法尔奈斯庄园法国维贡府邸花园凡尔赛宫花园英国斯托海德风景园布伦海姆风景园其他长城北京香山饭店北京菊儿胡同北京平安大街古罗马大斗兽场悉尼歌剧院(丹麦)流水别墅(美)巴黎凯旋门(法)法兰克福火车站(德)三、城市建设开发与古建筑保护1.古建筑的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文化价值;2.古建筑与城市的关系:古建筑与城市关系密切,是城市文化的标志与象征,具有特色的古建筑是城市风貌的点睛之笔,而有相当规模的古建筑群更奠定了城市文化的基调;3.如何协调城市建设开发与古建筑保护的关系?①城市建设开发与古建筑保护之间的矛盾:a.用地之争(经济利益驱使)b.宏观城市规划与个别古建筑的保护产生矛盾;c.经济利益驱使,将古建筑群作为旅游资源过度开发,却不注意维护;②如何协调城市建设开发与古建筑的保护?a.精心保护文物古迹;b.对古建筑进行合理改造(德国法兰克福火车站);c.新建筑要与历史环境相协调(北京菊儿胡同、平安大街)。
江苏省常州市西夏墅中学高中美术鉴赏《第18课凝固的音乐漫步中外建筑艺术》教案教学课题:凝固的音乐--漫步中外建筑艺术单元课时:3课时课型:鉴赏课本课教学时间:第1节教材处理及分析:本课为人美版美术鉴赏第18课,鉴于原教材的编排,建筑模块有三课时,分别为艺术特征、中外建筑艺术、园林艺术三个部分,其中本课为中外建筑艺术鉴赏课,中外建筑一起介绍,主讲中外宫殿建筑、陵墓建筑、庙堂建筑,知识较为不系统,时间空间跳跃性强,跨度大,学生较为难以理解与接受。
因此,采用2课时分开分别讲解中西方建筑艺术,另一课讲园林艺术,本课主讲西方古代建筑,整合教材,建筑艺术特征贯穿其中,遵循原有的内容结构仍以宫殿、陵墓、庙堂等知识为主线,并以时间为主轴以讲解地域、时代文化及建筑艺术特征为重点的教学形式为求达到完善教育教学之目的。
本课建筑艺术欣赏,旨在开阔学生视野,充实学生知识,帮助学生在欣赏、鉴别与评价建筑作品的过程中,建立高层次的欣赏水准和艺术趣味,提高评判和分析建筑作品的能力。
形成热爱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态度。
本课教学基本目标是让学生领会西方建筑经典范例的艺术特征和不朽成就。
通过对不同类型的西方建筑作品的介绍、分析和探讨,归纳主要建筑类型产生的背景、艺术风格特征及其形成原因,使学生对各类型建筑的风格特征和艺术成就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从而培养善于欣赏建筑艺术的审美修养。
本课教学的扩展目标是培养学生对艺术风格形成原因的分析能力。
对建筑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等要素进行分析,从而达到对学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和对思维的训练。
学生分析高中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接近于成熟状态,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知识的需求量较大,并要求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但建筑知识相对匮乏,亦对建筑美感知之甚少,因而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西方建筑进行鉴赏,领会建筑的性质、特征和艺术表现手法,了解建筑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等,塑造学生健全的高水平的艺术修养、健康高雅的情趣和丰富充实的精神世界。
高中美术鉴赏复习提纲----高连保教学目标:1、了解掌握绘画、建筑、民间美术、书法篆刻的知识体系2、掌握运用中西比较的方法,提高美术鉴赏能力,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绘画、建筑、民间美术、书法篆刻的知识体系教学难点:1、中西绘画的差异所蕴涵的文化差别2、中西建筑的差异所蕴涵的文化差别知识体系一、绘画知识梳理(一)绘画的分类按材料功能分油画、中国画、素描、版画、水彩画等按内容和题材分中国画:人物、山水、花鸟油画:人物、风景、静物画按形式语言分具象绘画意象绘画抽象绘画(冷抽象、热抽象)按表现手法分:写实、写意(二)中国画三大画科特征1、人物画:“传神写照”、人物形象传神2、山水画:追求意境,情景交融。
山水画“三远法”(高远、深远、平远)3、花鸟画:以写生为基础,借物抒情,托物言志二、建筑知识梳理(一)建筑的分类及特征分类:1、故宫2、园林3、宗教建筑4、陵墓建筑5、民居6、现代建筑特征:1、科学性2、适用性3、艺术性4、文化性三原则:坚固、实用、美观(二)宫殿建筑:中国的故宫、法国的凡尔赛宫共同点:1、都有中轴对称的布局2、都是全国的政治权利的核心3、大气磅礴的气势、金碧辉煌的效果(三)中西建筑对比故宫与凡尔赛宫材料结构布局装饰风貌中国建筑木结构瓦房、如斗拱、梁枋院落式布局、中轴线排列、四周有院墙,长幼有序的四合院雕刻、龙头、黄色、红色流露总体气势和空间变化、“移步换景”、别有洞天,如同欣赏山水画。
西方建筑石质或混泥土结构、柱式强调单体连通,不是院落结合水晶灯、油画、雕塑、镜子独立完整形体见长,如同欣赏一件雕塑作品。
(四)园林1、中国古代造园的原则:虽由人作,宛自天开2、西方造园原则:强调人为的加工四、民间美术知识梳理(一)特征:寓意性、象征性民间美术最重要的艺术特征是:象征性和寓意性(二)种类:剪纸、年画、皮影、玩具、泥塑、染织、刺绣、风筝等(潍坊被称为“鸢都”以风筝闻名)(三)三大年画产地: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潍坊杨家埠五、书法篆刻知识梳理(一)字体的演变(二)书体的辨别(三)篆刻的形式[经典例题]1.绘画艺术包括多个画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巴塔谢娃》《自画像》《到前线去》《墨葡萄图轴》A.《巴塔谢娃》是素描,《自画像》是油画B.《自画像》是版画,《墨葡萄图轴》是中国画C.《到前线去》是素描,《墨葡萄图轴》是版画D.《巴塔谢娃》是版画,《墨葡萄图轴》是中国画2、暑假到了,光明中学组织地理夏令营活动,来到我省某山区,在野外,老师要求同学们除了文字记录外,还要把看到的典型的地貌和地质构造描绘出来。
中外宫殿建筑艺术——壮丽以重威的宫殿建筑中外宫殿建筑艺术——壮丽以重威的宫殿建筑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中外宫殿建筑的主要特点,认识故宫和凡尔赛宫的建筑结构、基本布局及其中重要建筑的相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以教师讲授、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掌握欣赏宫殿建筑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建筑的兴趣,建立爱护建筑遗产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故宫和凡尔赛宫的一些主要建筑类型及其风格特点。
能够认识到宫殿建筑对于一个国家或民族的重要意义。
本课的难点在于让学生从作品的鉴赏中体会宫殿建筑的艺术魅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鉴赏能力。
导入课题:1,课件开始,加音乐烘托课堂气氛,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走入课堂,了解课题。
加音符与简单的Vb程序,对比指出,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加音符等表示,比常规教学更加直观,生动。
2,用图片从表面上对比故宫和凡尔赛宫,从而使教学更加直观。
对比故宫和凡尔赛宫:故宫:1,首先,图片与视频的运用,比常规教学更加系统直观;其次,在具体讲解故宫布局特点时,设置多种进入方式,形成自然的“宫”形,让建筑布局一目了然,形成庭院式的族群布局。
2,视频的阐释,使故宫的一切不再变的神秘,实现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3,大量图片加音乐的欣赏,实现了教学资源最大限制的共享。
凡尔赛宫:在讲解凡尔赛宫时,我采用了以上同样的课件设计效果,所不同的是,在讲解凡尔赛宫整体布局时,我加了一个FLASH动画,已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知识探究:故宫和凡尔赛宫在建筑风格、结构、布局等方面的异同点。
五、拓展提升:故宫:故宫始建于明永乐4年(1406年),1420年基本竣工,是明朝皇帝朱棣始建。
故宫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面积约为725,000平方米。
建筑面积15.5万平方米。
有房间8704间,宫城周围环绕着高12米,长3400米的宫墙,形式为一长方形城池,墙外有52米宽的护城河环绕,形成一个森严壁垒的城堡。
高中美术教案:《宫殿建筑》一、教学目标:1. 了解宫殿建筑的特点和历史背景。
2. 学习运用透视、线条和色彩等艺术表现方式,描绘宫殿建筑。
3.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临摹技巧,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宫殿建筑的特点和历史背景。
2. 艺术表现方式在宫殿建筑描画中的应用。
三、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1. 第一课:介绍宫殿建筑的特点和历史背景(1 小时)- 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展示不同国家的宫殿建筑,比较它们的特点和风格。
- 介绍宫殿建筑的历史背景,如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
2. 第二课:线条表现宫殿建筑的透视关系(2 小时)- 讲解透视基础知识,如消失点、水平线等。
- 示范如何利用透视的原理来描绘宫殿建筑的透视关系。
- 练习画宫殿建筑的线条透视。
3. 第三课:色彩表现宫殿建筑的氛围(2 小时)- 讲解色彩基础知识,如色彩搭配、色调等。
- 示范如何运用色彩表现宫殿建筑的氛围和光影效果。
- 练习运用色彩描绘宫殿建筑。
4. 第四课:临摹宫殿建筑作品(2 小时)-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宫殿建筑作为临摹对象。
- 引导学生观察宫殿建筑的细节和特点,逐步完成临摹作品。
- 学生展示并讲解自己的作品,介绍其创作感悟和心得体会。
四、教学资源:1. 多媒体设备及相关图片、视频资源。
2. 画纸、铅笔、彩色铅笔或水彩等绘画工具。
3. 宫殿建筑的图片或模型。
五、教学评价方法:1. 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学习兴趣。
2. 评价学生的作品完成度和技巧运用。
3. 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评。
六、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参观当地的宫殿建筑。
2. 鼓励学生进行创作,设计个性化的宫殿建筑。
3. 组织学生参加宫殿建筑的比赛或展览,展示自己的作品。
教学过程(注意语言快慢高低节奏)(一)导入今天非常高兴能和大家一起上这节美术课,!欢迎大家进入美术课堂!让我们先共同感受一下中外美丽震撼的园林艺术!《中西古典园林艺术》---中国古典园林(板书)二、新授:(一)园林的定义(二)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A、私家园林(今天我们重点讲一下中国私家园林)一说起私家园林,大家会先想到哪?苏州园林。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那么现在,我们先去素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美誉的苏州园林去看一下。
苏州园林有大大小小72个小园组成,其中最有名的有四个,那你能说出几个园林的名字吗?这四个园林中哪个的名气最大?拙政园。
拙政园又被称为“万园之母”。
拙政园被誉为“国家5A级旅游景点”、世界文化遗产、全国文物重视保护单位,全国特色旅游参观点等称号。
同学们有没有去过的,给大家说一下你的感受。
现在老师就带大家去欣赏一番。
现在我们来到了拙政园的大门前,你先仔细观察,我们可以看一下大门的名字及题款的字体(隶书)。
借用西晋文人潘岳《闲居赋》中“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馈)……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之句取园名。
体现了主人低调的高雅!那大家想不想知道拙政园的园主是谁?明嘉靖年间御史王献臣,他仕途失意,辞官返乡,归隐苏州后将其买下。
“拙政”这个名字也体现出了园主对现实的无可奈何和自我解嘲。
为了把园子建好,他聘请了一个当时非常有名的画家文征明参与设计蓝图,历时16年建成!拙政园为三个部分:东部,曾取名为"归田园居",以田园风光为主;中部,也称为"复园",以池岛假山取胜,是拙政园的精华所在;西部,也称为"补园",园内建筑物大都建成于清代,其建筑风格明显有别于东部和中部。
拙政园是苏州最大的园林,占地75亩地,什么概念?我们学校占地300亩,拙政园只相当于我们学校的25%,或者是1/4,从最东边走到最西边,那估计5分钟也就走完了,但拙政园这么小的面积,有人却花费的时间更多,为什么?(找同学说)用曲线,“曲径通幽”(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往风景幽美的地方)。
第九课《中西古典园林》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中西古典园林是集建筑、绘画、书法、工艺、雕塑等多种艺术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中西古典园林所体现的东西方人对自然的态度,中国人的期许与自然是和谐的,认识融于自然的,而与自然相融合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西方对自然的态度则是人是世界的主宰,所以在园林里体现的是驯服自然,改造自然,认识自然的主人,所体现的哲学原理是“人定胜天”。
这节课从大的层面上涉及到中西方园林的类别,自然园林、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及法国和意大利的园林的不同风格及造园特点。
其中重点以中国的私家园林展开中国古典造园的艺术追求为意境美。
这节课安排在此处,即是对前几节课的总结,又是对教材内容的升华,同时又为第三单元的内容做一个铺垫。
所以第九课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师与学生学好这一课非常重要。
二、【教学目标】1、领会中国园林艺术的精髓,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
2、拓宽眼界,兼容并包领略外国造园艺术的成就,这样才能对古今中外的园林艺术有总体认识,才能客观评价中国园林在世界上的地位意义价值。
更好的理解民族传统,将其发扬光大。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和掌握中西方古典园林的差异以及各自的特点。
难点:通过所学知识深刻领会中国园林艺术中所蕴含的深刻文化内涵。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观看昆区《牡丹亭》视频片段,跟随“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的感叹,走进园林艺术。
(二)新授:幻灯片展示首先让我们共同漫步于“人间天堂”,一起来欣赏江南美景——苏州园林。
伴随着优美的音乐欣赏苏州园林的风景图片。
边看教师边介绍。
1.中国古典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1)什么是园林?园林就是“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种植数目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
❖景是园林的主体,欣赏的对象。
园林的构景元素:筑山、理池、植物、建筑、书画。
园林是一种多维空间供游人身临其境进行游赏。
中西古典园林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班级为高中一年级学生,共五十人,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学生对美术鉴赏课都有比较高的兴趣。
但欣赏美术作品时,需要欣赏者调动自己已有的大量与作品相关的知识和经历,大多数学生对于美术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程度,无论是系统性还是宽广性,都远不能满足欣赏的需要,更无法把作品与其文化情境相联系起来。
学生的审美习惯和方法不能满足对园林艺术作品的审美需要。
中西古典园林效果分析学生认真投入的欣赏了大量图片,观看了3个视频,涵盖了园林鉴赏中比较重要的知识点,从学生课上回答问题及探究点评的情况看,掌握的知识不少,而且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在不断的提高。
从对园林艺术特点的总结分析看,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在不断的提高。
从当堂达标的巩固练习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同学已经能够掌握本节课所学知识,只有极个别的同学对园林艺术特点的分析出现差错,这需要今后多欣赏图片,常回顾总结中西方古典园林不同的特点。
总体来看学生本节课对园林鉴赏学习的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的。
中西古典园林教材分析根据美术课程标准规定,这是一节欣赏评述课,本课选自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美术鉴赏课本的第二单元第九课《中西古典园林》,学习本课是进行园林艺术鉴赏的基础,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古今中外风格各异的园林艺术。
结合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通过学习掌握中西古典园林不同特征。
2、能力目标:通过比较、欣赏和评述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健康审美情趣,陶冶学生审美情操。
4、了解世界文化多元化的特点,能够理解祖国优秀艺术,尊重世界多元文化。
中西古典园林评测练习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采用什么造景方法()A 借景B 分景C 障景D 框景2 、明代著名的园艺著作《园冶》中提出园林设计建造理想是“虽有人作,宛自天开。
”而17世纪法国造园大师勒·诺特提出的园林设计理念是:“要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
《中西古典园林》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中西古典园林》是山美版美术鉴赏第二单元中西美术作品比较,这节课的学习,主要欣赏中西古典园林的经典作品,了解中西古典园林的基本特征,和中西造园所反映出的不同地域文化思想内涵。
本课是“中西美术作品比较”单元的最后一课,前面几课集中展示了中西美术作品中绘画、雕塑、建筑这些方面的不同之处,这节课则是由园林延伸出中西文化对待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同理解,这种不同理解又直接体现在美术的各个领域。
因而这课内容其实又是对已学内容的进一步提升和深化,让学生深刻理解美术在生活中的运用。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中外园林艺术风格,形成对园林艺术概貌的基本认识。
引导学生探讨并体验不同园林风格背后的审美文化上的差异,注重学生体会中国园林的特殊意义,能注意和生活结合。
2、方法与过程:教学中以身边园林为引导,学习中西园林艺术特点。
本课综合运用启发式、探究式、协助式等策略,运用情境教学法、聆听教学法、欣赏式教学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学会欣赏现代园林,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动手练习,开阔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对中西园林的探究热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启发学生对美术现象的关注,在集体讨论的过程中,去深入感觉中国园林的博大精深以及人类创造美的精神。
帮助学生开阔眼界,感受园林艺术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学法指导在美术新课程改革中,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研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
课前,学生自由学习,课前预习,小组讨论、分析、判断,运用比较法、讨论法、谈话法,对具体作品的典型分析,以点带面,触类旁通,帮助学生掌握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了解相关的美术术语、美术规律。
重要在于理解和贯通,养成独立分析能力,运用美术知识鉴赏美术作品。
教学过程:导入:以身边的园林景观图片导入,结合昆曲与园林千丝万缕的联系进一步了解园林之美。
紧接着欣赏中外图片集锦------看了这么多不同园林的艺术形式, 用自己的话告诉我什么是园林。
山东版《美术鉴赏》复习提纲第1课《美术作品的特征》1、美术的门类: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设计艺术书法篆刻2、美术作品的四个主要特征:(1)造型、空间特征;(如绘画、书法作品有二维空间,雕塑、建筑作品有三维空间)(2)视觉特征;(3)材料肌理特征;(4)静态特征。
其中造型、空间特征是美术作品的最基本特征。
3、美术:又称为造型艺术、视觉艺术、静态艺术、空间艺术。
4、中国画的画幅形式:中堂条幅条屏斗方手卷册页横披扇面5、按照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分类,可以将美术分为具象艺术、意象艺术和抽象艺术。
具象艺术的目的在于真实的表现现实,表现视觉的真实性或客观性,因此它具有艺术形象的典型性、叙事性和情节性三个典型特征,中国画家王式廓的作品《血衣》就是典型性形象与典型环境相结合的具象艺术作品。
意象艺术的表达重在艺术家的主观精神世界,使其成为一种介于具象艺术和抽象艺术之间的综合性艺术类型。
如中国的剪纸艺术中的人物造型。
抽象艺术是一种用美术的基本语言元素点、线、面、色进行独立创作的美术类型。
在抽象形象中,有的并没有完全脱离自然对象,只是从其中抽取出某种适合的表现模式;有的完全舍弃物象,去进行纯粹的形式构成。
如康定斯基的《即兴之作26》。
第2课《学习鉴赏美术作品》1、美术作品的再创造:鉴赏者主动地、创造性的通过对美术作品中的形象、形式和艺术意味的鉴赏体验,去联想、发现、感悟作品,并用自己的审美感受去丰富、深化对作品主题涵义、美感创作的领会,对作品进行“再创造”。
2、鉴赏美术作品的三个角度:了解作品的历史社会背景,如毕加索的《格尔尼卡》。
了解美术家的艺术观点和生活经历,如梵高的《自画像》。
了解作品的艺术语言,体会作品的形式美感,如莫奈《日出·印象》。
3、透视方法:传统中国画多采用散点透视,传统西画多采用焦点透视(平行透视成角透视)4、“比较”是鉴赏美术作品的直观有效的方法,“比较”又分横比和纵比。
第3课《中西美术的人物造型特点》1、人物画鼎盛期是唐、五代。
《美术鉴赏》课程标准1.课程定位《美术鉴赏》课程是三年制高职各专业公共艺术教育理论限定性选修课程。
《美术鉴赏》从学习和认识美术作品的价值、功能、形式构成入手,然后按照观赏性美术(绘画、雕塑)和实用性美术(建筑艺术、设计艺术等)两大系统,对古今中外的美术名作逐一进行赏析,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美术欣赏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及艺术鉴赏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欣赏美术名作,通过美术作品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
通过美术欣赏来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各方面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2.课程目标2.1课程目标根据《美术鉴赏》课程所面对的理论学习任务和理论素养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为:2.1.1 知识目标(1)正确认识和理解美术的价值;(2)正确认识和理解美术的功能;(3)理解美术作品的各种形式构成;(4)了解美术作品的题材类别;(5)掌握中外绘画艺术作品的赏析方法、思路、眼光;(6)掌握中外雕塑艺术作品的赏析方法、思路、要点;(7)掌握中外建筑园林艺术作品的赏析方法、思路、精神探求;(8)掌握中外工艺美术作品的赏析方法;(9)掌握中国书法艺术作品的赏析方法;(10)掌握中外摄影艺术作品的赏析方法;(11)掌握现代艺术设计中二维、三维艺术设计的作品赏析方法。
2.1.2 技能目标(1)能够从理论高度正确认知美术,理解美术作品、现象的内涵,树立高尚的审美观;(2)具备丰富美术理论知识,能够客观科学地分析美术现象、作品、观念;(3)具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较开阔的分析思路。
2.1.3 态度目标(1)具备严谨科学的求实态度;(2)具备精益求精的求精态度;(3)具有勇于开拓创新的求新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