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儒释道思想与苏轼的创作
- 格式:docx
- 大小:9.55 KB
- 文档页数:4
学教育2。
19.0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悶从《前赤壁赋》看儒释道思想对苏轼的影响®张永务内容摘要:中国古代哲学中儒释道三种思想融合的宗教文化思想,对苏轼的一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 在他被贬黄州,人生转折时期,更是他精神的支柱,这种思想贯穿于这一时期的作品中,从《前赤壁赋》可以看出 儒释道思想对苏轼人生的影响。
关键词:《前赤壁赋》儒释道苏轼《前赤壁赋》是苏轼辞赋的代表作,作为经典篇目人选高中语文教材。
《前赤壁赋》写于公元1082年,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之久,这是作者人生经历中的转折点,打破了他曾经奉行的“致君尧舜”的人生理想,开始出现由儒家积极人世的思想向佛道超然物外思想的转变。
这一真实的人生转变,体现在他在黄州时期所在的作品中。
这一期间创作的《前赤壁赋》,可以清晰地看出儒释道思想对苏轼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哲学体系不同于西方的哲学体系,因为独特的文化影响,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了儒释道三教融合而又和而不同的宗教文化体系,这在世界文明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北宋之初是儒学、道学、佛学三家思想并存融合的一个特殊历史时期。
生活在这种环境之下的苏轼自然受到了这种思想的影响。
其弟曾经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里写过“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既而读《庄子》,得吾心矣”“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
这里对苏轼思想的发展变化过程做了简要的概述,可以看出,释儒道三种思想一直贯穿于苏轼的一生中。
“乌台诗案”使苏轼经历了一场牢狱之灾,在身体和精神上受到了莫大的摧残,从差点被处死到遭贬黄州,因祸得福,过上了自由闲适的生活。
这个时候他开始思索起人生的意义。
苏轼在早年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到了佛家的思想,这从与他交往的一些关系密切的释家朋友可以看出,如佛印、大通禅师等。
但是苏轼对佛学的研究应该起于被贬黄州之后,初到黄州之后,就寓居在定惠禅院,生活在黄州的几个和尚自然地成了他最要好的朋友。
浅析苏轼的儒释道思想张心妍北京丰台二中摘要:北宋时期,文化繁盛,儒、道、释三家思想并存发展。
苏轼深受这三家思想的影响,他的一生跌宕起伏,有年少登科的意气风发,也有“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的凄苦。
在这大起大落中,苏轼始终保持着旷达积极的处事态度。
这种态度的形成与苏轼的儒释道思想息息相关。
本文以此为研究对象,分析这三种思想对苏轼形成旷达和顺处世哲学的作用。
关键词:苏轼;儒道释精神;旷达1 前言苏轼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精通诗、文、词、绘画、书法,可谓是全才、奇才。
然而他的一生却坎坷不平,仕途不顺,连遭贬谪。
但生活的苦难并没有使他意志消沉,反而使他在历经苦难的洗礼之后愈加坚韧、淡然。
他少年时期深受儒家正统积极入世思想的影响,历经宦海浮沉之后开始接受佛道两家思想。
正如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所言,“从佛教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视人生,道家的简化人生,这位诗人在心灵识见中产生了他的混合人生观。
”[1]儒释道三种思想的交互影响下造就了苏轼独特的混合人生观以及别具一格的处世哲学。
王国维评价苏轼:“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
”苏轼的魅力不仅仅限于他卓越的艺术才能,还有他旷达乐观的处世哲学,这种处世哲学对当今的人们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 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苏轼出生在四川眉山一个富有文化气息的家庭,父亲苏洵是北宋著名的散文家、学者,对两个儿子课业要求十分严格。
母亲则是一位饱读诗书的大小姐,从苏轼很小的时候就教他识字并督促他阅读经史典籍。
严父慈母的言传身教使苏轼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
当时北宋政治以儒学为尊,受父母言传身教以及儒家正统“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苏轼从小立志要成为像范滂那样的一代贤臣。
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思想深深地印刻在苏轼心中,在今后的仕途中,他也一直秉持着这种积极入世的理想信念。
熙宁四年,苏轼上书皇帝指出王安石变法的弊病,被新党排挤。
苏轼为避免是非自请出京任职,想要在地方实实在在为百姓做事。
浅谈苏轼散文中的儒释道三教思想作者:黄昱来源:《文学教育》2021年第02期内容摘要:进入宋朝,儒、释、道三教在思想层面上进一步融合,“三教鼎立”的格局逐漸被以儒为主、佛道为辅的“三教合一”所替代。
宋代的“三教合一”思潮为士人提供了独特的思想文化环境,使宋代士人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性格。
作为宋代著名文人,苏轼无疑是融合儒释道三教思想文人的代表,苏轼的散文也成为其儒释道三教融合思想的重要体现。
从苏轼的散文出发探究苏轼对儒释道三教思想的吸收与转换对于探讨苏轼以及宋代文人处事态度和当时的文学状况都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苏轼儒释道三教思想散文中国古代文人思想呈现儒教、佛教、道教三教的对立与融合。
进入宋朝,儒、释、道三教在思想层面上进一步融合,“三教鼎立”的格局逐渐被以儒为主、佛道为辅的“三教合一”所替代。
儒家提倡积极入世,鼓励文人尽己所能报效国家;佛教则教导文人随缘、淡然;道教追崇归隐和避世。
宋代的“三教合一”思潮为士人提供了独特的思想文化环境,对儒、佛、道三教思想的融合转化也让宋代士人形成了颇具时代特色的文化性格,与前此历代(特别是唐代)相比,其思想观念、处世心态与生存方式等皆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使他们热情参与政治,而道家任自然、轻去就的思想和佛家追求自我解脱的思想又使他们能超然对待人生的荣辱得失。
“三教合一”化解了入世与避世的矛盾对立。
作为宋代文人的佼佼者,苏轼无疑是融合儒释道三教思想文人的代表,苏轼的豪放豁达的人生观展现了他对儒释道三教思想的具体运用。
在中国文学史上还出现过由苏轼及其父、弟创立的以儒为宗,通过融通三教、兼采诸子的蜀学体系。
前人对于苏轼三教思想的研究已有不少成果,但多从苏轼的诗词入手。
本文拟从苏轼的散文出发,分析苏轼散文里所体现的儒释道三教思想。
苏轼的人生经历十分复杂,自元丰二年(1079年)乌台诗案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人生经历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苏轼的创作。
苏轼前期仕途顺利,颇受皇帝重用,因而其诗文更多体现儒家积极入世的态度,包含忧国忧民的思想。
苏轼:儒释道思想交融下的文化巨人摘要:苏轼是中国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文化名人,其一生坎坷,仕途起伏。
本文深入探讨苏轼思想中儒释道的融合,分析其在文学创作、人生态度及社会影响等方面的体现,揭示他如何在复杂的思想体系下成就非凡的文化贡献,为后世留下丰富的精神遗产。
一、引言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苏轼犹如一颗璀璨的明星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他生活在北宋时期,那个文化繁荣、思想多元碰撞的时代。
苏轼以其卓越的才华、豁达的性格和深邃的思想,在文学、艺术、哲学等诸多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的一生不仅是个人命运的起伏跌宕,更是儒释道思想在个体身上交融共生的生动写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二、苏轼生平及思想背景(一)生平经历苏轼出生于四川眉山的一个书香门第。
自幼聪慧好学,展现出非凡的文学天赋。
他早年踏上仕途,满怀报国之志。
然而,其仕途之路布满荆棘,多次被贬谪到偏远之地,如黄州、惠州、儋州等。
这些坎坷的经历成为他思想转变和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使他在困境中不断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二)思想渊源苏轼自幼接受儒家经典的熏陶,儒家的积极入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深深扎根于他的心中。
在他早期的诗作和政治活动中,积极进取、关心民生疾苦的儒家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北宋时期佛教盛行,苏轼与许多高僧交往密切,对佛教教义有深刻的领悟。
佛教的空观、慈悲为怀等思想逐渐融入他的思维方式。
此外,道家思想的自然、逍遥等观念也对他产生了影响,尤其是在他遭遇挫折后,道家思想为他提供了一种超脱尘世的精神慰藉。
三、儒释道思想在苏轼文学创作中的体现(一)儒家思想与文学创作1.积极入世的情怀2.苏轼在许多作品中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百姓生活的同情。
如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抒发了他渴望驰骋疆场、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体现了儒家士大夫的担当精神。
3.道德教化的功能4.他的文章常常蕴含着道德教诲,如《范增论》《留侯论》等,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分析,阐述为人处世的道理,传播儒家的道德观念,希望能对社会风气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儒释道对苏轼的影响苏轼啊,那可是中国历史上超有趣的一个大才子。
儒释道这三家思想呢,就像三个特别的朋友,在他的人生里搅和出了好多精彩的事儿。
咱先说儒家思想对苏轼的影响。
儒家讲究积极入世,苏轼那骨子里就有着儒家的这种精神。
他从小读书,满脑子想的就是能在朝堂上大展身手,为国家做点实事儿。
就像他年轻的时候,那是意气风发啊,写的文章充满了对政治的抱负。
他觉得自己就像古代那些贤臣一样,能够辅佐君主,让国家变得繁荣昌盛。
你看他到地方做官的时候,又是修水利,又是为百姓着想,忙得不亦乐乎。
这就是儒家思想在他身体里起的作用,让他对社会有责任感,想要去贡献自己的力量。
再说说佛教。
苏轼的一生起起落落,有风光的时候,也有倒霉的时候。
这佛教就像是他在困境中的心灵慰藉。
当他被贬到那些偏远的地方,日子过得苦哈哈的时候,佛教的思想就冒出来了。
佛教让他学会了看开,懂得了世间万物都是无常的。
他会在那些艰苦的日子里,和和尚们聊天,在寺庙里静思。
就像他在黄州的时候,虽然生活条件差,但是他的心境却慢慢变得豁达。
他可能会想,哎呀,这一切不过是过眼云烟,没什么大不了的。
佛教就像是一阵清风,吹散了他心头的那些烦恼的乌云。
道家思想呢,也在苏轼身上体现得很明显。
道家追求自然,崇尚自由。
苏轼被贬之后,有了更多时间亲近大自然。
他写的那些诗词,好多都是关于山水美景的。
他在山水之间就像是一个洒脱的仙人。
他会去江上泛舟,感受那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惬意。
他也会登山望远,觉得自己和这大自然融为了一体。
道家的思想让他在官场的压力之外,找到了另一个可以让自己灵魂栖息的地方。
他可以不拘泥于官场的那些规矩,在自然里放纵自己的情感,活得那叫一个潇洒。
这儒释道三家思想在苏轼的身上就这么融合着。
他没有完全偏向哪一家,而是根据自己的生活境遇,让这三家思想在自己的灵魂里对话。
有时候是儒家的积极,有时候是佛教的超脱,有时候是道家的自在。
这才成就了我们看到的那个丰富多彩、充满魅力的苏轼。
从《前赤壁赋》看儒释道思想对苏轼的影响赏析《前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这时苏轼谪居黄州已近四年。
作者无辜遇害,长期被贬,郁愤之情,实在难免。
但他又能坦然处之,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不被颓唐厌世的消沉情绪所压倒。
他在这篇赋中自言愁,而又自解其愁,便反映了这种复杂的心情。
赋主要抒写作者月夜泛舟赤壁的感受,从泛舟而游写到枕舟而卧,利用主客对话的形式提出矛盾、解决矛盾,深微曲折地透露出作者的隐忧,同时也表现了他旷达的人生态度。
文中“客人”之悲由三方面的感触产生:一是赤壁一带的江山触发他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当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何况吾辈渔樵江渚之上!二是由江水无穷想到人生须臾,渺如沧海一粟。
三是要摆脱现实处境,渴望能“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却“知不可乎骤得”。
赋写“客人”的生悲之因,实为下写苏子的开导之词蓄势。
文中苏子的话针对“客人”的感触而发。
他从宇宙的变化说到人生的哲理。
认为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会不变,人生短暂,自然可悲;但从不变的角度看,那就是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为一,都会无穷无尽。
况且天地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如此,人世间的荣辱、得失、忧乐便不足为念了。
最后他为“客人”指出出路:到大自然中去寻求精神上的寄托。
显然,赋中客人和苏子的话都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意识。
他所谈的人生哲理,有合理的积极的一面,但也含有佛老思想中随遇而安、惟与自然相适的消极因素。
因而“客人”的话却很真实地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痛苦,所以当他把手书的《前赤壁赋》寄给好友钦之时,特地写信叮嘱道:“多难畏事,钦之爱我,必深藏之不出也。
”赋分三层意思展开,一写夜游之乐,二写乐极悲来,三写因悲生悟。
情感波折,层层深入。
文笔跌宕变化,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
景则水月流光,情则哀乐相生,理则物我相适,杂以呜呜箫音,悠悠古事。
体物写志,妙在不离眼前景,而议论、见识又不囿于眼前景。
情因景发,景以情显,两两相触,缥缈多姿,创造出美妙的神话般的境界。
通过一生经历,看苏轼儒释道思想的转变诞生在北宋这样一个思想盛世的天才,注定是不凡的。
出生在一个奉儒守官家庭的苏轼对于致君尧舜曾深以为然,也曾平步青云的他人到中年也不得不避世悟道。
波澜起伏、九死一生的仕途之路并没有使苏轼颓废,反而成就了他的超越、超脱,他以儒为本,借助佛老而超越佛老,最终形成了内儒外道的复杂人格。
本文意在对苏轼各个人生阶段创作诗词的解读,剖析苏轼的心路历程,进而分析苏轼儒释道三家融会贯通的复杂人格。
从进京应试到自请离京,儒家思想主导苏轼的人生道路在文学艺术方面,苏轼是一个天才,也是一个全才。
他七岁知诗书,十岁有“当时之志”,受儒家正统思想的引导,以修身为出发点,爱物仁人、济世救民为理想,最终以期实现平天下的伟业。
可以说,儒家思想为苏轼指引了一条十分明确的入世之道。
没有辜负年华与才华,二十一岁同父兄进京应试的苏轼,一举创下了北宋科考最高分的惊人成绩,欧阳修也不禁赞叹:“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且看这首《蝶恋花·春景》: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
多情却被无情恼。
苏轼长于豪放,亦善婉约,这首伤春之作意蕴丰富,既有对暮春的感伤,又有含蓄婉转的情爱之思,词终又饱含了一份意欲奋发有所为却未能如愿的抑郁之情。
纵观全词,诗人用朦胧的笔触将自己的心路历程表现的淋漓尽致,却又点到为止,令人回味无穷。
其中,“天涯何处无芳草”与“多情却被无情恼”等句也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
再看这首《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与妻子王弗鹣鲽情深,奈何王弗二十七岁便撒手人寰,苏轼的内心悲痛不已,十年后梦中相见,当年闺房种种又历历在目,不免潸然泪下,写下这首千古传诵的悼亡词。
苏轼与儒、释、道三家思想作者:高安琪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6年第09期摘 ; 要:北宋诗文大家苏轼学识广博,才智卓绝,他广泛吸纳儒、释、道三家思想,并博采诸家学说思想之机妙。
儒、道、释三家思想不仅对苏轼的性情塑造和人生体悟有重要影响,还在其文学观念的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苏轼将三家思想的诸多方面转化入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为推动文学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苏轼;道家;文学思想中图分类号:I206.1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7-0004-02苏轼,字子瞻,号东坡,是北宋文坛的一颗巨星,也是我国文学艺术史上一位杰出的天才,在诗、词、文等领域均堪称大家。
苏轼丰富的生活实践、政治经历、学术思想、艺术创作以及豁达的胸襟、独具魅力的人格都备受后人推崇。
宋人王十朋《百家注东坡先生诗序》记载:“东坡先生之英才绝识,卓冠一世,平生斟酌经传,贯穿子史,下至小说、杂记、佛经、道书、古诗、方言,莫不毕究。
……亦皆洞其机而贯其妙,积而为胸中之文。
”①广博的学识,卓越的才智,使苏轼能够广泛吸纳儒、释、道三家思想,并博采诸家学说思想之机妙。
苏轼一生与儒、释、道都有很深的渊源,他学贯“三家”,幼年时就由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②。
到比冠之年,更是博通经史。
苏辙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中论及苏轼所学时说:“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既而读《庄子》,谓然叹息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
’……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
”从中可见苏轼思想的发展演变。
早年,儒学在苏轼思想中占据主导地位,苏轼早期的论著大都以儒学为宗,以实用为务,事实上,他经世济民的理想一生都未放弃。
儒学是苏轼出仕从政的主导思想,他强调“圣人一于仁”(《书义》),“先王谨于礼”(《论语义》),提出以“礼、乐、刑政教化”“论道经邦”(《策略》二),怀有经世济民、致君尧舜的抱负和积极入世的精神,主张治国济世“凡可以存存而救亡者无不为,至于不可奈何而后已”(《墨妙亭记》)。
浅谈儒释道三家思想对苏轼词作的影响作者:王婧博来源:《课外语文·教研版》2014年第04期【摘要】苏轼作为我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巨星,一生中接受思想中儒家思想、道家思想、释家思想兼而有之,从而形成了其特有的三种思想通融的思维创作方式。
本文以邹同庆和王宗堂所校注的《苏轼词编年校注》为主要蓝本及当今影响较大的其他注本,将苏轼一生词作中涉及儒道释三家思想的132首词作为研究与统计对象,深入到每一篇词作进行具体分析整合凝练,并以图表的独特形式展现对苏轼人生中各个阶段词作所体现出来的有关儒释道思想的作品进行研究分析,究其对于词的创作脉络,从而映射出情感思想。
不仅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释家思想分别对苏轼词的影响进行整合分析,也深层次地探究了儒道释三家思想的相互融合及其产生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苏轼;词作;儒家思想;道家思想;释家思想;相互通融【中途分类号】苏轼,是我国古代少有的全才作家之一,在其生活中,苏轼凭借他独到的文学底蕴创作了大量的诗词作品,在诗词造诣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苏轼在北宋文坛上的地位可想而知,很多学者关注苏轼的文学作品,并且深入分析每一篇词作品,苏轼一生思想比较复杂,儒道释三家思想兼而有之,从而形成了其特有的将儒家的坚毅执着、道家的率真自然和释家的超脱虚无杂糅融合,形成三种思想通融的特殊思维创作方式。
一、儒道释三家思想对苏轼词的影响苏轼一生命运多舛,其思想轨迹大致分为四个时期:(1)苏轼在被贬黄州之前,时值壮年本身比其他的士大夫文人早熟得多,刚进入仕途时意气风发,儒家的积极入世占据他思想的主导,并且早年苏轼接受儒家经典教育,他胸怀大志、坚忍不拔,用儒家的道德规范要求自己,重视对事实政治的考察和分析,济世安民,提出了许多切实为民的改革方案。
苏轼的词作也开始从处于尝试阶段逐渐走向成熟。
(2)乌台诗案之后苏轼被贬黄州,仕途第一次跌入谷底,但这一时期同时也是苏轼词作的高峰期,词作量比重远远大于诗,因此这一时期也是窥探苏轼思想最应重视的时期。
儒、道、佛思想对苏轼人生的影响作者:王建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35期摘要:苏轼受儒、道、佛思想的影响,使其诗词更多地从理性的思维中去挖掘人生的价值。
由于受时代背景及政治原因的影响,使苏轼的诗词于情无所不畅,于景无所不取,再加上议论的博辩,滔滔莽莽而才气纵横,充满了新意和豪放外的妙理。
从而体味到苏轼追求自然适意、无所系念的旷达超然的人生态度。
关键词:人生哲学;旷达洒脱;儒、道、佛思想作者简介:王建(1985-),男,吉林省公主岭人,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教师、助教。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35-0-01苏轼生活在儒、道、佛盛行的宋代中后期,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必然会受到时代的影响。
儒家的“安贫乐道,积极入世”,道家的“清净无为”以及佛家的“超然物我”势必会影响处于失意中的苏轼。
生活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的苏轼更是从未对社会、人生、自然等问题停止过理性思考。
“在宋人看来,事物都有其客观规律,人与自然遵循这一规律,所以面对人生的遇合,都能经过理性思考与分析,平静地对待喜怒哀乐,使情感处于平静的客观状态”。
这样使苏轼的诗词比较复杂,有时是积极入世的,有时又有很浓的老庄味。
老子的无为、虚无、归隐山林、崇尚自然的思想都被苏轼以积极的心态利用了。
苏轼早年崇尚儒家积极的思想,主要是因为受其家庭和范仲淹等人的影响。
从骨子里看,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儒家,极为关注现实,积极参与社会的基本理念,在他的前期诗词中有明显的体现。
另一方面他与老庄思想也有很深的根源,从小就向往精神自由的苏轼,当他接触到庄子时,就被庄子的“齐物无我,逍遥物外”的绝对精神自由所吸引,与庄子发生共鸣。
尤其是“乌台诗案”后老庄思想更是作为其为人处世的哲学,看来是一种对现实的逃避,以虚无来麻痹自己的人生态度,又似乎是老庄思想给了他一种逃避现实的借口,实际上却是苏轼的超然物外,可那不是消极而是痛苦过后的一种洒脱,可以说是他选择了老庄,而不是老庄思想影响了他。
整本书阅读之课堂解读《苏东坡传》中儒释道对苏东坡及作品的影响摘要:纵观苏东坡的平生经历,其行为处事兼具儒、释、道三家思想,在词作方面,苏东坡形成了三种思想融会贯通的创作方式。
本文以林语堂所著的《苏东坡传》为主要蓝本以及对当今产生较大影响的注本为参考对象,将苏东坡生平事迹以及词作中体现儒释道思想的部分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分析整合,进而映射出苏东坡的情感思想。
此外,本文不仅分析儒释道三家思想分别对苏东坡及其作品产生的影响,也对三家思想相互交融后对其影响进行了深层次地探究。
关键词:苏东坡;儒释道;作品作为我国古代著名全才作家之一的苏东坡,其大量诗词作品均透露出丰富独特的文学底蕴,并以此在北宋文坛当中取得了极大成就。
纵观苏东坡跌宕起伏的一生,他不因仕途沉浮自怨自艾,也不因生活无常而自暴自弃。
面对顺境时报以淡泊之心,面对逆境时报以从容之心,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受到了儒释道三种思想的指导与影响,使其心态淡泊从容,作品旷达乐观,并形成了融汇贯通的创作方式。
一、儒释道思想对苏东坡思想的影响苏东坡一生命途多舛,其思想轨迹可梳理为三个时期:(1)儒家思想主导:被贬黄州前,苏东坡正值壮年,且其思想较周边文人墨客更为早熟深远,因此刚步入仕途之际意志昂扬。
由于苏东坡早年接受儒家思想的经典教育,其性格坚韧不拔且理想远大,此外,他常以儒家道德为规范并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处事,对于事实政治,他侧重于考察分析,因此他做出的许多改革方案都做到了切实为民,该时期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占其决策的主导地位【1】。
(2)释道家思想主导:苏东坡经历乌台诗案后,仕途开始跌入谷底,被贬至偏远的黄州,其心态从最初的惊魂未定到担忧自身仕途命运,再到对家人的惦念。
虽如此,苏东坡在黄州的五年期间并未封闭自我,消极避世,而是转变心态,从苦闷到寻求超脱。
释家思想与道家思想从成分上看,均为出世遁世,且两者与苏东坡的出世思想互相融合,不分主次,纵然此时道家思想作品较多,释家思想的作品屈指可数,但释道思想仍为主导思想。
论儒释道对苏轼书论的影响摘要:苏轼书法理论博大精深。
其中既有儒家文艺思想的反映,又体现了道家思想,还有禅宗意识的渗入,从而形成了“书如其人”、“萧散简远”、“法无定法”等书论。
苏轼书论包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关键词:儒;道;禅;苏轼书论;文化底蕴苏轼书论是我国古代书法理论批评史上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由于苏轼自身思想十分复杂,“其议论因事立说,不顾前后,类战国的策士;其处世态度豁达,不甚热中权势,厌恶理学家的局促,得之于庄周;其剖析物理,间有妙词,则得之于禅家(也有取于庄周);但其思想的核心,则为儒学的中庸。
”因此,他的书论包含了精深的哲理和丰厚的文化底蕴。
本文拟对苏轼书论进行一番考察,试图阐释儒道禅对其的影响。
一儒学复兴是唐宋文化的时代特色。
从韩愈“发其机”,倡导轰轰烈烈的古文运动,到欧阳修“扬其波”,主盟蓬勃发展的诗文革新运动。
两人一脉相承,都意图振兴儒学,抵制佛老。
而苏轼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最终完成者。
他在参加进士和应制科试时,都以儒家思想为本,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并对佛老思想采取了排斥的态度。
在《韩非论》中说:“昔国之衰,有老耽、庄周、列御寇之徒,更为虚无淡泊之言,而治其猖狂浮游之说,纷纷颠倒,而卒归无有。
”因而他推崇韩愈为“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潮州韩文公庙碑》),赞美欧阳修:“学推韩愈、孟子,以达于孔氏,著礼乐仁义之实,以合于大道”(《六一居士集序》)。
苏轼一生虽极其坎坷,于人生的道路上进行多方面探索,但他始终没有丧失对儒家“经世致用”思想的信仰。
在中国文化中,儒家思想始终占据着主流地位。
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士大夫的人格塑造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具体说来,它对苏轼的影响体现在:一、“仁”的思想。
“仁”是一种崇高的人格境界和道德境界,孙子说“仁者爱人”(《论语·颜渊》)、“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孔子还强调以“仁”修身,“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苏轼高度赞扬孔子以“仁义为本,教化为急”的思想,并对儒家经典《易》、《书》、《论语》进行悉心地注解和广泛地传播。
教材解析JIAO JIE XI 黄州,是苏轼的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站,也是他精神突围的主战场。
乌台诗案之后,苏轼被贬到黄州。
名义上是担任团练副使,一个并无实权的小官,实际上属于朝廷的监管人员,并不能随意离开。
可以说,这一时期是他人生中的低谷,但是,在黄州的这些日子里,他对儒释道三家的思想进行了融会和批判,创作也进入了巅峰期。
如果没有黄州的那片山水,苏轼又怎么可能脱胎换骨,找到真正的自我呢?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不要害怕树林中风雨的声音,不妨放开歌喉吟唱,从容前行。
竹杖和草鞋的轻便胜过骑马,这些小事有什么可怕的呢?披着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微感到一些寒冷,山头的斜阳似乎在欢迎“我”,回首来时风雨潇潇的情景,回去吧,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在“乌台诗案”的第三个年头,他写下了这首词。
那时,他刚好要去沙湖买田,却突然遇雨。
看上去是平常无奇的一场雨,却让他进入了“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境界。
在苏轼的362首词赋中,“归”字出现过一百多次。
“归”不仅是作者的一种人生选择,更是一种人生境界。
那么,苏轼究竟要归向何处呢?是入世、避世,还是出世呢?这就要从他的思想观念说起。
苏轼能自由地出入于儒释道之间,在出世和入世之间没有丝毫的冲突,济世安民不影响他参禅悟道,畅游山水也不影响他治国理政,儒释道三种思想和谐共生。
下面,我们来逐一分析。
一、儒家思想:入世苏轼年少时接受的主要是儒家思想,这一点从他的父亲为他们兄弟二人取的名字上就可以看出来。
苏轼,“轼”是指车上的横木。
苏辙,“辙”是指车子留下的印迹。
兄弟二人的名字体现了儒家经世致用和中庸的思想。
从《前赤壁赋》看苏轼的儒\释\道思想摘要:苏轼一篇《前赤壁赋》包含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
这些思想的交融与苏轼人生的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我们就苏轼的人生经历来分析苏轼作品中所包含的三家思想。
关键词:前赤壁赋;苏轼;儒释道;思想;经历众所周知,苏轼的《前赤壁赋》是在被贬黄州后所作。
他的一生可以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时期,即是他的早年读书进入仕途的时期;第二个时期,是他出离中央,历任四州,乌台受审,贬谪黄州;第三时期就是回到中央后,因不合旧党,自请离朝;第四个时期就是一贬再贬。
苏轼人生中经受过的第一个巨大打击就是“乌台诗案”。
我们知道,苏轼和王安石的思想有一定的矛盾和冲突。
原因在于,王安石主张变法要实行“剧变”,而苏轼则主张“渐变”,虽然两者都从根本上支持变法,但从变法的方式上来看,苏轼的主张就和王安石的主张产生了冲突。
苏轼不满变法上的某些因素,苏轼在自己的作品中就表现了自己的观点。
由于苏轼是当时文坛的领袖,他的作品有极大的影响力,对新政的实施不利,所以被抓进乌台,一关就是四个月。
因为当时宋朝有个不许杀士大夫的规定,所以苏轼才免于一死。
出狱后的苏轼,思想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由原来的儒家思想转变成为佛道思想。
这样的转变,常见于士子求取功名不成,或者怀才不遇后,精神遭受巨大打击就用佛道思想来麻痹自己。
首先,我们可以从全文的第一段找出思想转变的相关线索。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我们知道“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就是指诗经中《陈风·月出》的第一章,原句是:“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因为古时,“窈窕”和“窈纠”的发音相似,所以称之为“窈窕之章”。
而《诗经》又是儒家经典之一。
略论儒释道思想对苏轼创作的影响邹志勇【摘要】:苏轼是我国古代少有的全才作家之一,他生活在十一世纪后半期的北宋社会,在王安石变法的新旧党争和北宋论文革新运动中登上仕途,跨入文坛.在他生活的时代,他以非凡的文学才能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并取规了很高的成就,尤其是在诗、词、散文方面,被后世举为北宋文坛巨擘.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其词兼豪健旷达,婉曲缠绵的风格于一身,并在题材上开拓极深;其文明白晓畅,韵味深厚.苏轼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是有其多方面的原因的,除个人的才气,时代的风气等原因外,最主要的是与其作品风格相联系的复杂的思想内涵,即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融【关键词】:儒释道思想苏轼豪健北宋儒家思想佛道思想作家作品新旧党争苏轼,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学问渊博,思想通达,在北宋三教合一的思想氛围中如鱼得水。
他的思想以儒家为主,而兼糅释、道两家。
他的人生观比较复杂。
有时从老庄的旷达出发,轻视功名;有时又站在儒家立场,批评老庄和佛家。
在政治上他更多地表现出儒家入世的精神,以天下为己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他主张以“仁政”治国并且始终关心国家和人民的命运,投身政治斗争,在地方官任上,他也始终关心民间疾苦,得到各阶层民众的爱戴。
这些都与他坚持儒家思想有关。
在生活上,苏轼却更多地采取佛家和道家的处世态度。
他把老庄哲学从无限的时间与空间的立场上看待人生、看待世间的一切是是非非的关照方法,与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顺乎自然的生活态度结合起来,作为追求心灵解脱的基础。
政治上他并不随人俯仰、随波逐流,生活上他则“随缘自适”、随遇而安。
佛老思想使他遇事达观、超脱、开阔。
无论何时,他都对万事万物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对社会人生始终采取执着的态度。
他不管遭受多么沉重的打击,面临多么险恶的环境,都没有失去生活的热情,始终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
苏轼平生受到两次严重的政治迫害,第一次是45岁那年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至黄州,一住四年。
略论儒释道思想与苏轼的创作
苏轼,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学问渊博,思想通达,在北宋三教合一的思想氛围中如鱼得水。
他的思想以儒家为主,而兼糅释、道两家。
他的人生观比较复杂。
有时从老庄的旷达出发,轻视功名;有时又站在儒家立场,批评老庄和佛家。
在政治上他更多地表现出儒家入世的精神,以天下为己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他主张以“仁政”治国并且始终关心国家和人民的命运,投身政治斗争,在地方官任上,他也始终关心民间疾苦,得到各阶层民众的爱戴。
这些都与他坚持儒家思想有关。
在生活上,苏轼却更多地采取佛家和道家的处世态度。
他把老庄哲学从无限的时间与空间的立场上看待人生、看待世间的一切是是非非的关照方法,与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顺乎自然的生活态度结合起来,作为追求心灵解脱的基础。
政治上他并不随人俯仰、随波逐流,生活上他则“随缘自适”、随遇而安。
佛老思想使他遇事达观、超脱、开阔。
无论何时,他都对万事万物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对社会人生始终采取执着的态度。
他不管遭受多么沉重的打击,面临多么险恶的环境,都没有失去生活的热情,始终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
苏轼平生受到两次严重的政治迫害,第一次是45 岁那年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至黄州,一住四年。
第二次是在59 岁时被贬往惠州,62 岁时贬至儋州,前后在贬六年。
对于文学家的苏轼来说,他的盖世功业确实是在屡遭贬逐的逆境中建立的。
贬谪生涯使苏轼更深刻地
理解了社会和人生,也使他的创作更深刻地表现出内心的情感波澜。
他对社会的看法和人生的思考都体现在了他的文学作品中。
苏轼前后的诗文创作以贬谪黄州为限,风格显然是不一致的。
早期的多才多艺和时代的鼓舞,使得苏轼积极要求上进,建功立业的心情是十分迫切的。
这个时期的诗作大多数意气澎湃,豪气冲天。
入仕后一些意想到和意想不到的政治上的打击、遭际,使其黯然思退,感伤颓废,甚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 但苏轼终究未曾正式挂冠归隐。
元丰三年(公元1080 年),苏轼贬官谪往黄州。
谪居生活引起了苏轼思想情感上最激烈最复杂的变化。
对于当时掌权派统治集团所加给自己的打击,苏轼内心十分的愤懑,十分的不平。
这种愤懑与不平,有时比较隐晦,有时比较明显,有时采取自嘲、自讽、自咒,有时采取托物赋情与比方。
一般来说,苏轼是一个比较乐观,比较倔强的人,但对于“乌台诗案”与谪居这样的沉重打击,像他这样的士大夫知识分子,在思想感情以及观点上原来就有的软弱消极的一面,就不能完全抵抗得住,所以苏轼在愤懑与不平之余,时时流露出伤感与颓废,深深为自己的命运悲哀。
苏轼思想感情上这种复杂的色彩,在他初到黄州时的一系列诗作中就反映的特别鲜明。
如“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初到黄州》)“明朝酒醒还独来,雪落纷纷那忍触。
”(《寓居定惠院之东》)“畏人默坐成痴钝,问旧惊呼半生死。
” (《侄安节起来,夜坐》)在黄州,与苏轼来往最多的朋友是隐居山林的方仙子。
苏轼经常向其请教老庄养生之术以及养气炼丹之术,并自创一方(即苏氏养生益智功),记载
与《苏沈良方》之中。
苏轼还深有感触地说:“欲命诗语妙,无厌空与静。
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而且,苏轼这时许多奔放倾注、左右逢源的诗作就是在这种状态下突发灵感而成的。
当现实的挫折与打击使苏轼难以抵抗时,苏轼及时调节自己的人生坐标,于是很自然的也就移情于山水了。
他的写景咏物诗很能体现旷达乐观的性情,“朝见吴山横,暮见吴山纵。
吴山故多态,转折为君容。
”《容斋随笔》载:“朱载上,为黄州教授,有诗云:‘官闲无一事,蝴蝶飞上阶'。
东坡公见之,称赏再三,遂为知己。
”这是因为苏东坡的思想是于儒、释、道、法,甚至纵横家无所不包。
特别是在他政治上受到打击而贬到黄州之时,更以庄周思想以示解脱。
苏轼贬谪黄州写出了借题发挥的千古绝唱前后赤壁赋及《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辉煌词作,为什么谪居黄州而能山水自适?就因为其有“不以物伤性”之心,禀此而超然于物外,长葆天性之真,独得天人之和,超逸于山水。
山水显然被苏轼看成了涤垢疗伤,恢复心理平衡的灵丹妙药。
那么,超脱世俗之后的人生价值又是什么?苏轼在《前赤壁赋》中说:“唯江上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这正是宋代神仙佛学创作,隐逸乐道者们的共同认识。
在他仕途受挫时,也是在深受儒家思想主导的同时,能深谙佛道真谛,忘情世俗,超然物外,以旷达襟怀,阅历人生,化险恶政治风浪的冲击于物我两忘之境,才能历经忧患,把雄浑浩然之气融入诗词歌赋之间,蔚成一代词宗。
此时苏轼思想中“外儒内道,外儒内
佛”的统一融合已经趋向成熟,成为了一种自觉的意识,而且苏轼" 旷达、缥缈、超逸"的文风也达到了创作的颠峰。
由此观之,苏轼具有一颗非同寻常的平常心,他可以不因宦海沉
浮而自暴自弃,不因生活颠簸就怨天尤人。
对现实人生的热爱,在顺境中的淡泊,在逆境中的从容,面对境遇变化时的通达。
东坡词所作的人生思考超出凡俗,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作者汲取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积极因素。
儒家的入世和有为,引导他热爱生活和人生;道家的无为特别是庄子的齐物论,又使他淡泊名利,在逆境中也显得从容自如;佛家的静达圆通,则启迪他走向圆融和通达。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作者对审美的人生境界的不懈追求,企图达到对人生功利境界的超越:无论是春风得意,还是身处逆境,都是如此。
他的人生态度也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
他把封建社会中士人的两种主要处世态度用同一种价值尺度予以整合,所以他能处变不惊,无往而不可。
他的这种范式更适合于士人遭受坎坷之时,它可以通向既坚持操守又
全生养性的人生境界,这正是宋以后的历代士人所希望做到的。
同时在这种思想影响下的苏轼的诗文创作也无疑体现了深切的
人文关怀,能给后人以有益的启示以至精神的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