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网作业原理和特点及其渔业概况】
- 格式:doc
- 大小:273.00 KB
- 文档页数:10
鱼网捕鱼的原理是什么
鱼网捕鱼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捕鱼方法,它利用了鱼类的游动特性和网具的物理原理。
鱼网可以分为各种类型,包括围网、拖网、刺网等,它们都有各自独特的捕鱼原理。
首先,围网是一种常见的鱼网类型,它通过将一定长度的网围成一定的形状,再通过船只或者其他工具将其拉开,形成一个封闭的空间,将鱼类围困在其中。
这种捕鱼原理利用了鱼类的游动习性,一旦被围困在网内,鱼类往往会试图逃脱,却往往陷入更深的陷阱。
其次,拖网是另一种常见的鱼网类型,它的原理是通过船只将一端固定,另一端拉开,形成一个大面积的网罩,然后缓慢地在水中拖动。
这种捕鱼原理利用了鱼类的游动特性,当鱼类遇到拖网时,往往会试图逃离,却往往被拖网罩住。
最后,刺网是一种使用尖锐物品制成的网具,它的原理是通过将鱼网放置在水中,等待鱼类游动时不慎被刺网刺中。
这种捕鱼原理利用了鱼类游动时的惯性和刺网的尖锐,一旦鱼类游动到刺网附近,往往会受伤或者被刺住。
总的来说,鱼网捕鱼的原理是利用了鱼类的游动特性和网具的物理原理,通过各种方式将鱼类围困、罩住或者刺伤,从而达到捕捉鱼类的目的。
这种捕鱼方法虽然古老,却一直被人们沿用至今,证明了其在捕鱼方面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海洋大型围网的原理海洋大型围网是一种利用巨大的网格结构来围捕海洋生物的渔具。
它通常由巨大的钢丝网和浮力装置组成。
以下是海洋大型围网的原理及工作过程。
海洋大型围网的原理主要是利用了海洋生物的游动习性和行为特点,通过建立一条隔离围栏来将目标海洋生物困在网内,进而实现捕捞的目的。
它操作简单,可以高效地捕获大量的海洋生物。
下面是具体的工作过程:首先,选择合适的位置。
根据当前的环境条件、目标物种的生息地区等因素,选择一个适合的海域来设置大型围网。
通常,这需要考虑海流、海底地形、海水温度等因素。
然后,利用船只来展开围网。
船只会携带大型围网和浮力装置,船员将围网从船上展开,并将围网完全张开,形成一个封闭区域。
围网通常是一种巨大的圆形或长方形结构,尺寸可以根据需要而定,通常可以达到几百到几千米的范围。
在围网的一边,会设置一条往返运动的诱导网。
诱导网通常是一条较窄的网格,用于引导和聚集目标物种进入围网。
诱导网的一端固定在围网上,另一端则可以浮在海面上,随着海流的流动而扩大或收缩。
当目标物种游入诱导网时,它们会被逐渐引导到围网内。
围网的另一端会设置一条封闭网,用于阻止被围捕的目标物种逃逸。
封闭网与诱导网之间通常存在一个缓冲区,用于缓解目标物种的运动。
一旦目标物种被困在围网内,船员可以通过抽水和拉网等方法将目标物种捕获。
捕获的方式可以根据目标物种的特点来进行调整,以最大限度地保护捕获的目标物种和其他非目标物种。
最后,捕获的海洋生物会被收集并进行处理。
收获的海洋生物可以用于食品加工、养殖、科研等不同的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海洋大型围网在捕捞海洋生物的同时也可能对海洋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
如果不合理使用,可能会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对非目标物种产生不必要的伤害。
因此,在利用海洋大型围网进行捕捞时,应该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并采取适当的管理措施,以保护海洋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海洋大型围网是一种利用巨大的网格结构来围捕海洋生物的渔具。
捕鱼网的原理
捕鱼网的原理是通过一种网状结构来捕捉鱼类。
这种网通常由绳子或金属线组成,用来构建网格的网线之间有各种大小的孔。
捕鱼网的制作需要人工编织,使用不同材料和技术可以根据需要制作出不同类型和尺寸的网。
捕鱼网的工作原理是利用网格的特性。
当鱼类游过网附近时,它们很容易被网格的孔所阻碍。
由于鱼的身体和骨骼较大,它们无法穿过网格的孔,从而被困住。
此时,渔民可以将网拖起,将被困的鱼类捕捞出来。
捕鱼网的选择和使用需要考虑多个因素,例如鱼类的大小和种类、所处的水域环境等。
不同类型的捕鱼网对于不同的鱼类有着不同的捕捞效果。
此外,渔民在使用捕鱼网时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经验,以提高捕鱼的成功率。
尽管捕鱼网是一种常见的捕捞工具,但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
例如,由于使用捕鱼网时需要将网拖起,这可能会搅动水中的沉积物,对水域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因此,在使用捕鱼网时,需要注意保护水域生态环境,避免对鱼类的捕捞造成过度压力。
围网渔业介绍核心提示:围网渔业:(seine fisheries)渔船以长带形或一囊两长翼形网具围捕密集鱼群的产业。
有双船和单船两种作业方式,前者适于近海作业,后者可围网渔业:(seine fisheries)渔船以长带形或一囊两长翼形网具围捕密集鱼群的产业。
有双船和单船两种作业方式,前者适于近海作业,后者可达外海和远洋作业,规模较大,设备较先进。
世界围网渔业的年渔获量约占海洋总渔获量的20%-30%,中国1979-1984年围网渔业平均渔获量约占海洋总渔获量的20%,世界围网渔业的捕捞对象主要有金枪鱼、沙丁鱼、鲐、鲱等。
大多数沿海国家都有此种作业,以美国、日本、挪威、法国、西班牙和秘鲁等国家较发达。
简史:中国早在17世纪中期已在广东沿海使用双船有环围网作业,比欧洲的环网早200余年。
19世纪末已在渤海使用非机动单船围网作业。
而机动单船围网作精干1948年夏季在烟台近海试验成功后,1950年开始推广,1950年机动双船围网试验成功后,因不及机动单船围网作业方便一度停业作业。
早在19世纪,欧洲和美国已开始使用非机动渔船进行双船围网作业,依靠人力起网,网具无底环装置,19世纪末,美国东部沿海采用蒸汽机母船带两艘放网小船进行母船式双船油鲱围网作业。
该和业约于1900年传入欧洲,成为挪威和冰岛围捕鲱的重要作业方式,20世纪初,欧洲的伦巴拉网下纲中部开始装配少量底环和引扬纲(用短索间隔地结附于下纲),形成环网,与此同时,围网开始使用机动渔船作业,装备起网机械,增加了底环数量,采用括纲代替引扬纲,形成现代围网的结构形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机动单船围网作业得到了发展,尤其是1954年美国创造动力滑轮起网机后,围网渔业得到迅速发展。
分类:现代围网渔业按捕捞对象分,主要有金枪鱼围网渔业,沙丁鱼围网渔业,鲱围网渔业,鲐、鯵、围网渔业,鯷围网渔业和鲑鳟围网渔业。
(1)金枪鱼围网渔业:用500总吨以上的大型单船围网作业,渔航仪器和捕捞设备完善,有的还配有侦察鱼群的确良直升飞机,经济效益较高。
围网相关知识点总结大全一、围网类型1. 根据用途不同,围网可以分为拖网、刺网、刺拖网和围网等几种类型。
2. 拖网是一种利用渔船行进时产生的水流将鱼类推拢,并借助渔网的自重,将鱼类围捕在网中的捕鱼工具。
3. 刺网是一种用来搜集和抓捕游弋在水中的各种鱼类的渔具,是一种主要用来围捕大型鱼类的渔网。
4. 刺拖网则是将刺网和拖网相结合的一种捕鱼工具,通常用于捕捞较大的鱼类。
5. 围网则是一种用来将鱼类、虾类等水生动物集中围捕的渔具,通常包括围网和拦网两种类型。
二、围网的用途围网广泛应用于海洋、湖泊和水库等水域,它可以捕捞各种鲜活的水生动物,包括鱼类、虾类、蟹类等。
围网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食用需求,还可以为渔民提供经济效益。
三、围网的制作材料1. 编织材料方面,围网通常采用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两种材料。
2. 天然纤维主要包括麻、棉、荞麦、丝、麻、大麻、蚕丝和黄麻等。
3. 合成纤维主要包括尼龙、聚酯、聚丙烯等。
四、围网的结构1. 围网的结构包括网层、网口和网眼大小等部分。
2. 网层是指整个围网的网幕,网口则是指围网打开的地方,网眼大小则是指每个网口的大小。
3. 围网的结构对捕获鱼类的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不同的网层和网眼大小适用于不同的水生动物。
五、围网的使用方法1. 在使用围网时,通常需要渔民们悉心操作,包括选择合适的水域、船只、围网类型和使用技巧等。
2. 渔民们还需要注意围网的维护和保养,定期对围网进行清理、修补和防腐处理,以延长围网的使用寿命。
六、围网的优缺点1. 围网的优点包括捕捞效率高、成本低、操作简单、适应性强等。
2. 围网的缺点包括所捕获的鱼类不能选择、对海洋生态环境产生一定影响、过度捕捞可能导致资源枯竭等问题。
七、围网的应用现状1. 在现代渔业中,围网仍然是一种常用的捕鱼工具,尤其适用于大型鱼类和集成型鱼类的捕捞。
2. 随着渔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围网也在不断创新和改进,以提高捕鱼效率、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围网的生产原理
围网的生产原理是通过用特定的材料编织成网状结构,形成一种针对特定目标物的隔离屏障。
主要步骤如下:
1. 材料选择:选择适合围网用途的材料,通常使用的材料有钢丝、塑料等。
2. 编制网格:根据围网的需求,将选定的材料进行编织成网状结构。
编织方法有手工编织和机械编织两种方式,其中机械编织可以提高生产效率。
3. 加固边框:为了增加围网的稳定性和耐用性,通常会在边缘部分加固边框。
边框可以用金属或塑料制成。
4. 网孔调整:根据需要,可以对网格进行调整,使其满足围网的特定目标,比如增加网孔大小或者减小网孔大小。
5. 其他处理:根据实际需要,可以对围网进行其他处理,比如防腐、防蚀、防紫外线等。
6. 质量检测:对生产完成的围网进行质量检测,确保其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标准。
7. 生产完成:经过质量检测合格后,围网生产完成,可以进行包装和交付客户
使用。
围网的生产原理主要是通过编织材料形成隔离屏障,保护和限制特定目标物的移动。
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围网可以有不同的结构和特性,以满足各种用户的要求。
围网作业原理和特点及其渔业情况学习过海洋渔业与海洋农牧限选课之后,我学习到很多。
当中,我对围网作业有着浓厚的兴趣,在课后进行了进一步的学习跟了解。
围网作业是根据捕捞对象集群的特性,利用长带形或一囊两翼的网具包围鱼群,采用围捕或结合围张、围拖等方式,迫使鱼群集中于取鱼部或网囊,从而达到捕捞目的。
围网属过滤性渔具,其有两种结构类型,一种是由一囊两翼组成,形状如拖网,但两翼很长,网囊很短;另一种是长带形网具。
围网作业具有以下特点:1.生产规模大,网次产量高在渔业生产中围网是网具大,网次产量高的一种先进渔具。
我国的鲐鲹鱼围网长800~1200m,网高180~250m,世界上大型金枪鱼围网长达1500~2300m,高达250~300m,重达30t。
围网的网次产量高达数百t至上千t,挪威毛鳞鱼和我国的大黄鱼网次产量都曾出现过一次围捕1000多t的高产记录。
2. 捕捞对象具有较稳定的集群性鱼群的大小和密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围网的捕捞效果。
尽管围网网具的长度和高度都很大,但在实际作业和操作过程中,其实际围捕面积和体积是有限的,对于群体小而较分散的鱼群,必须采取诱集或驱集措施,将小群集成大群,达到良好的生产效果。
3. 生产技术水平要求较高探鱼和捕捞操作技术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围网生产效率。
现代大洋性围网渔船不但配备了传统的探鱼仪等助渔设备,并能利用卫星映像、传真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等掌握海洋环境,以此判断鱼群的可能位置,提高找鱼的正确性。
在金枪鱼围网中直升机观察起水鱼也已获得较广泛的应用。
尽管如此,围网生产中在探鱼方面仍要花费大量的时间。
而在围捕过程中需要多船配合,操作复杂,在短时间内利用有限长度和高度的网具把运动状态下的鱼群包围并取得成功并非易事,因此空网率和逃鱼率还占相当大的比例。
4. 作业渔船具有良好的性能和较好的捕鱼机械设备要求渔船有良好的快速性和回转性,以适应迅速追捕鱼群,捕鱼操作要求尽可能机械化和自动化,以提高围捕成功率,减轻劳动强度,保障作业安全。
围网养鱼的关键技术围网养鱼是一种常见的养殖方式,也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养鱼方式之一。
它是通过设置网围或筛网把鱼圈住,利用水流来维持环境。
本文将从鱼类的选种、环境的配置、管理技术等多方面介绍围网养鱼的关键技术。
鱼类的选种围网养鱼的首要问题就是要选定合适的鱼类作为养殖对象。
通常来说,鲤鱼、鳊鱼等淡水鱼类是围网养鱼的主要养殖对象之一。
在进行鱼类选种时,应考虑以下因素:•生长速度:生长周期短、生长速度快、易于成活的品种,能够提高养殖效率,缩短养殖周期。
•抗病力强: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有助于减少疾病发生的可能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养殖效益。
•商业价值高:市场需求和价格是考虑鱼类选种的重要因素之一。
环境的配置围网养鱼的环境配置对养殖的成功至关重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水质水质是影响鱼类成活、生长、繁殖的重要因素。
要想保证水质的良好,需要注意以下方面:•PH值:控制水的PH值,确保其处于适宜的范围,通常PH值应控制在6.5-8.5之间。
•溶氧:用氧量是衡量水质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适宜的氧量范围应在5-8mg/L之间。
•温度:水温是影响鱼类行为和代谢的重要因素,养殖时应控制水温在18-28摄氏度之间。
水体的深度和面积水体的深度和面积会影响鱼类的分布和生长繁殖。
一般情况下,水深应在2-6米之间,水面积需要根据养殖规模合理配置,以适宜的密度养殖。
底质底质是水体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混合物,对水域生物和水质有着重要的影响。
底质应具有良好的通透性、渗透性和生物降解性,避免产生有害气体。
管理技术围网养鱼的管理技术对于养殖效益和品质的提高至关重要,其中包括以下内容:饲料的管理饲料的管理是影响围网养鱼养殖效果的关键点。
饲料随着养殖对象的不同,有不同的选择。
一般来说,应选择质优价廉、易消化吸收、营养全面的饲料。
饲料要均匀投放,投喂量要适宜,不能过多或过少。
疾病防治围网养鱼在养殖过程中会受到多种病害的威胁,及时进行疾病预防、控制和治疗,是保持养殖效益和品质的关键。
撒网捕鱼原理
撒网捕鱼原理是一种常见的渔业捕捞技术,主要应用于海洋、河流、湖泊等水域中。
它的原理是利用网具扩散开来,将目标鱼群围困在网中并捕获。
这种捕鱼方式通常使用一种特殊设计的捕鱼网,被称为撒网。
撒网由绳索和网目构成,通常是圆形或半圆形的形状。
撒网的绳索上有许多小铅块分布,使得整个网在水中能够自由散开。
为了增加捕获效果,撒网还会在其中加入鱼饵,吸引鱼群主动接近网具。
实际操作时,渔民将撒网展开,手持一端的绳索进行旋转扔网。
当网被扔出并接触到水面时,网会迅速散开,形成一个圆形或半圆形的形状。
此时,撒网会慢慢下沉至水下,并在水中自由漂浮。
接下来,渔民会通过拉动绳索使得撒网收缩,以围捕鱼群。
当渔民感觉到有鱼在网内时,会迅速用力拉紧绳索,将鱼群围困在网中。
然后,将整个撒网捞起,捕获到鱼群。
撒网捕鱼的原理主要依靠网具的特殊设计和渔民的操作技巧。
通过撒网散开和收缩的动作,有效地将目标鱼群限制在网中,进而实现捕获的目的。
这种捕鱼方式广泛应用于各种规模的渔业活动中,为渔民提供了一种高效的捕鱼工具。
网鱼的原理网鱼,又称渔网,是一种用于捕捞鱼类的工具,它的原理是利用网眼的特殊结构和捕鱼者的操作技巧,将鱼群困在网中,从而实现捕捞的目的。
网鱼的原理涉及到物理学和生物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下面我们将对网鱼的原理进行详细的介绍。
首先,网鱼的原理与网的结构有关。
网眼的大小和形状直接影响着网鱼的效果。
一般来说,网眼的大小要根据目标鱼类的大小来确定,以确保能够将目标鱼类困在网中。
此外,网的材质也会影响到网鱼的效果,通常使用的材料有尼龙、聚乙烯等,这些材料具有一定的韧性和弹性,能够在捕捞过程中承受一定的拉力,不易被鱼类撕裂。
其次,网鱼的原理还与捕鱼者的操作技巧有关。
在捕捞过程中,捕鱼者需要根据目标鱼类的特点和行为习性,选择合适的捕鱼方式和操作方法。
有的鱼类喜欢在水中游动,捕鱼者可以采用拖网的方式,将网沿着水面拖动,困住目标鱼类;有的鱼类喜欢在水底觅食,捕鱼者可以采用围网的方式,将网围成一定的形状,将目标鱼类困在其中。
另外,网鱼的原理还涉及到鱼类的行为习性和生理特点。
不同的鱼类有着不同的行为习性,有的鱼类喜欢群居,有的鱼类喜欢独游,捕鱼者需要根据目标鱼类的行为习性选择合适的捕鱼方式。
此外,鱼类的生理特点也会影响到网鱼的效果,有的鱼类体型较大,有的鱼类体型较小,捕鱼者需要根据目标鱼类的体型确定网眼的大小和网的材质。
总的来说,网鱼的原理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它涉及到物理学、生物学和操作技巧等多个方面的知识。
在实际捕鱼过程中,捕鱼者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灵活运用各种捕鱼方式和操作方法,才能够取得较好的捕捞效果。
以上就是关于网鱼的原理的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捕鱼是一项古老而又具有挑战性的工作,通过对网鱼原理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捕鱼的技巧,提高捕鱼的效率,同时也能更好地保护水域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渔网工作原理
渔网是一种用来捕捉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装置。
其工作原理是利用网眼、弹性和浮力等因素,使鱼类进入网内无法逃脱。
渔网的网眼大小根据目标鱼类的大小而定。
过小的网眼会使鱼类容易逃脱,而过大的网眼则可能让鱼类逃脱,影响捕捞效果。
渔网通常由纺织或钢丝织成,弹性较好,使得网孔在受到外力时能够缩小,增加捕捞的几率。
渔网的浮力来自其中的浮标。
浮标通常被固定在网的边缘或浮在水面上,使得整个渔网漂浮在水中,并使网眼张开。
浮标也可以在夜晚被点亮,吸引鱼类靠近。
当鱼类游入渔网时,它们通常会被网目卡住,无法顺利游脱。
同时,渔网的弹性会使网孔收缩,进一步限制鱼类的活动空间。
渔民利用这一特性,将渔网拉起,将捕获的鱼类打捞上来。
渔网的设计和使用方法因地域和目标鱼类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然而,渔网的工作原理基本相同:通过网目大小、弹性和浮力等因素,将鱼类困在网中,便于捕捞。
渔网工作原理
渔网是一种常用的捕鱼工具,其工作原理是利用网眼的设计来阻止鱼类逃逸,从而捕捉目标鱼类。
渔网通常由一系列细丝线组成,交织在一起形成网状结构。
网眼的大小可以根据目标鱼类的大小来调整,以确保只有目标鱼类能够通过网眼。
当鱼进入渔网后,它们很难找到离开的路径,因为网眼的设计会导致它们陷入其中。
渔网的工作原理是基于鱼类的行为习性,尤其是它们在水中的游动方式。
鱼类在游动时会产生一定的水流,并且它们的体形也会对水流产生一定的阻力。
当鱼类游过渔网时,它们会受到网眼的阻碍,并且由于水流的作用,很难通过网眼逃脱。
此外,一旦鱼类被网线缠绕住身体,它们的动作也会受到限制,使它们更难逃脱。
渔网的使用还需要依靠渔民的经验和技巧。
渔民通常会选择合适的捕鱼场所,并根据目标鱼类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渔网。
此外,渔民还需要掌握正确的渔网投放和收回的技巧,以确保渔网在水中形成理想的捕鱼效果。
总而言之,渔网通过网眼的设计和水流的作用来捕捉目标鱼类,使其无法逃脱。
渔网的使用需要考虑目标鱼类的大小和行为习性,并依靠渔民的经验和技巧来达到最佳的捕鱼效果。
渔网工作原理
渔网是渔民在捕鱼时使用的一种工具,它的工作原理是利用网眼的特殊结构和材质,将鱼类困住并捕捉。
渔网通常由网眼、网绳和浮标等部分组成,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渔网的工作原理。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渔网的网眼。
渔网的网眼大小和形状会直接影响到捕鱼的效果。
通常情况下,渔网的网眼会设计成一定的形状和大小,以便于捕捉目标鱼类。
一般来说,渔网的网眼会根据目标鱼类的大小和种类来进行设计,以确保能够有效地将目标鱼类困住。
其次,渔网的网绳也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网绳的材质和强度会直接影响到渔网的使用寿命和捕鱼效果。
通常情况下,渔网的网绳会采用耐磨、耐拉力强的材料制成,以确保在捕鱼过程中不会出现断裂或者损坏的情况,从而保证渔网的正常使用。
此外,浮标也是渔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浮标的作用是在渔网被投放到水中后,保持渔网的张开状态,防止渔网在水中塌陷或者缠绕在一起。
浮标一般会被安装在渔网的边缘部分,通过浮力的作用来支撑渔网,确保渔网能够正常地漂浮在水面上。
综上所述,渔网的工作原理是利用网眼的特殊结构和材质,配
合网绳和浮标等部分,将目标鱼类困住并捕捉。
通过合理设计和使用,渔网能够高效地完成捕鱼任务,为渔民带来丰收。
希望本文能
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渔网的工作原理,为渔业生产提供一些参考。
围网作业原理和特点及其渔业情况学习过海洋渔业与海洋农牧限选课之后,我学习到很多。
当中,我对围网作业有着浓厚的兴趣,在课后进行了进一步的学习跟了解。
围网作业是根据捕捞对象集群的特性,利用长带形或一囊两翼的网具包围鱼群,采用围捕或结合围张、围拖等方式,迫使鱼群集中于取鱼部或网囊,从而达到捕捞目的。
围网属过滤性渔具,其有两种结构类型,一种是由一囊两翼组成,形状如拖网,但两翼很长,网囊很短;另一种是长带形网具。
围网作业具有以下特点:1.生产规模大,网次产量高在渔业生产中围网是网具大,网次产量高的一种先进渔具。
我国的鲐鲹鱼围网长800~1200m,网高180~250m,世界上大型金枪鱼围网长达1500~2300m,高达250~300m,重达30t。
围网的网次产量高达数百t至上千t,挪威毛鳞鱼和我国的大黄鱼网次产量都曾出现过一次围捕1000多t的高产记录。
2. 捕捞对象具有较稳定的集群性鱼群的大小和密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围网的捕捞效果。
尽管围网网具的长度和高度都很大,但在实际作业和操作过程中,其实际围捕面积和体积是有限的,对于群体小而较分散的鱼群,必须采取诱集或驱集措施,将小群集成大群,达到良好的生产效果。
3. 生产技术水平要求较高探鱼和捕捞操作技术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围网生产效率。
现代大洋性围网渔船不但配备了传统的探鱼仪等助渔设备,并能利用卫星映像、传真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等掌握海洋环境,以此判断鱼群的可能位置,提高找鱼的正确性。
在金枪鱼围网中直升机观察起水鱼也已获得较广泛的应用。
尽管如此,围网生产中在探鱼方面仍要花费大量的时间。
而在围捕过程中需要多船配合,操作复杂,在短时间内利用有限长度和高度的网具把运动状态下的鱼群包围并取得成功并非易事,因此空网率和逃鱼率还占相当大的比例。
4. 作业渔船具有良好的性能和较好的捕鱼机械设备要求渔船有良好的快速性和回转性,以适应迅速追捕鱼群,捕鱼操作要求尽可能机械化和自动化,以提高围捕成功率,减轻劳动强度,保障作业安全。
5. 围网渔业成本高,投资大如灯光围网以船组生产,除网船外,尚需有辅助灯船和运输船,网船上机械设备繁多,辅助灯船上也装备了先进的导航通讯设备和探鱼仪,投资极大。
近年来发展的大型远洋金枪鱼围网渔船则耗资更大,一艘围网渔船通常价格可达2000万美元。
同时大型围网所需的网具材料需十余t至数十t,其价格也相当可观。
围网捕捞对象主要是集群性的中、上层鱼类。
目前有鲐、太平洋鲱、蓝圆鲹、竹筴鱼、金色沙丁鱼、脂眼鲱、圆腹鲱、鮀鲣、马鲛鱼、青鳞鱼、大黄鱼、带鱼、鳓鱼、鲈、海鲶、鮸、鳀、沙丁鱼、鲱、鲣、金枪鱼、鲑鳟、飞鱼和毛鳞鱼等。
随着现代化探鱼仪的使用以及捕捞技术水平的提高,捕捞对象不断扩大,除捕捞中、上层集群性鱼类,还能捕获近底层集群性鱼类,也可以将分散的鱼类采取诱集和驱集手段使鱼集群并加以围捕。
黄鳍金枪鱼、鲣鱼和大眼金枪鱼与在海洋中漂流或游动的生物或非生物有某种联系,如金枪鱼和海豚的某种联系,尤其是东太平洋海域鱼体较大的黄鳍金枪鱼与海豚的关系,其它洋区中也经常发现金枪鱼会聚集在鲸鱼及鲸鲨附近水域。
金枪鱼与漂流物的关系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如金枪鱼鱼群经常会在漂流树干所在的海域聚集。
流木通常指漂流在海上的天然原木、渔网、塑料废弃物、甚至大型动物尸体等,流木被视为金枪鱼鱼群的指针。
人工集鱼装置(FADs)则指人工制作得漂流物,它们在海上能吸引金枪鱼鱼群聚集。
鲣鱼等金枪鱼鱼群根据其活动特性大致上可分为下列几种:1、流木群(log school)——是指跟随流木(包括椰子树等)或船只等的鱼群。
流木群比较稳定,容易包围捕获。
2、鲸豚随附群(marine mammal associated school )——是指跟随鲨鱼、鲸鱼、海豚等的鱼群。
3、自然集群(free school)(亦称起水群)——是指包括鱼群在海面跳跃的跳跃群及鱼食表层饵料生物或鱼群而造成海面起白色泡沫的白沫群;自然群鱼种组成比较单纯,仅由鲣和金枪鱼构成,未跟随任何物体,鱼群一般比较活泼,较难围捕。
在围网渔业发展过程中,先进设备的配备和技术的改进,使围网渔船捕捞能力大幅提升,包括:1、使用直升机寻鱼:70 年代,只有少数渔船配备直升机或是小型飞机,以空中观测方式搜寻鱼群。
1987 年,西班牙围网船开始大量配备直升机寻鱼,两年后,法国围网船也开始配备直升机作业。
中西太平洋海域主要围网船队(日本、韩国和台湾)的船只,近年来也开始配备直升机寻鱼。
2、配备海鸟雷达:80 年代初期,围网船大多利用高倍望远镜寻鱼,小部分渔船配备15 千瓦的雷达。
自1987 年起,部分渔船开始配备专门可搜寻12 海浬范围的30 千瓦海鸟雷达。
至1990 年,附有绘图系统的60 千瓦海鸟雷达问世,使得搜寻范围扩大到20 海浬。
与利用望远镜寻鱼相比,海鸟雷达大大提高了围网船搜寻鱼群的能力。
3、利用声纳探鱼:80 年代初期,大部分围网船均配有纪录纸式的深度声纳;1986 年,部分围网船开始配备60 千赫(千周)彩色声纳,探测水深可达500 米;1986 - 1987 年间,应用计算机技术的360°声纳开始在渔船上应用;到1990 年,45 千赫可探测1,500 米水深的深海声纳问世。
声纳的应用不但使作业船只有可能在下网前就能测得鱼群大小与游泳深度,而且可能在下网时紧紧跟随鱼群。
更重要的是1990 年代网具加大加深后,利用声纳更可以探知网具是否沉放正确、网型是否保持良好,而大大增加了围网船的作业效率。
4、卫星图象与传真系统的利用:卫星图象、传真与计算机系统使围网船能实时掌握作业海域的环境状况,而借助卫星遥感表层水温资料更提高了判断鱼群可能位置的正确性,增加寻鱼效率。
除此之外,我在网上还了解到了金枪鱼围网船队作业渔场的情况1、韩国韩国金枪鱼围网渔船1998 年以来一直保持27 艘,大部分80 年代建造。
其中900GRT 以下只有 6 艘,901-1000 总吨围网船7 艘,1001-2000 总吨围网船13 艘。
船队全年在中西太平洋海域作业,渔获物以鲣鱼和黄鳍金枪鱼为主。
过去 5 年中,围网渔业产量在14.2-20.1 万吨之间,平均17.0 万吨,其中鲣鱼和黄鳍分别占77.1%和22.8%。
渔获物大部分销售至国内及国外罐头厂作为制罐原料,近年来国内开始发展制罐产业,已经有两家金枪鱼罐头厂,部分渔获则运返国内制罐。
2001 年,渔获物销往日本作为制罐原料和运回韩国内加工以满足国内消费的大约各占一半,比例主要根据日本市场的金枪鱼价格的变化而定。
但根据WTPO 统计,韩国每年销往泰国的鲣鱼大约5000 吨。
80 年代围网渔业发展初期,由于水平探鱼仪可事先测得流木鱼群,围捕方式也比较容易,所以当时主要以围捕流木鱼群为主,围捕流木鱼群的渔获量比例高达90%。
但随着捕捞技术的提高,捕捞流木鱼群比例下降,捕捞自然集群比例反而逐渐增加。
到1989 年,捕捞流木鱼群的比例下降到28.3%。
现在,围捕自然鱼群捕捞网次接近95%,比日本、美国和台湾金枪鱼船队都高。
与80 年代相比,韩国围网船作业海域有向东扩张的趋势。
1997 年发生厄尔尼诺现象时,部分作业船只曾到达西经150°附近海域作业,但1998 年又重新返回到中太平洋海域作业。
2、台湾省台湾金枪鱼围网船队1995 年-2000 年稳定在42 艘,2001 年8 月减至41 艘。
其中1,000 GRT 以上船只19 艘,500 - 1,000 GRT 船只23 艘,船平均吨位1,065 GRT。
1997 年-2001 年,年均产量21 万吨。
1998 年,年产量26 万吨,创历史最高。
之后,产量稳定在21-23 万吨之间。
台湾金枪鱼围网船队全部在太平洋作业,主要通过与南太论坛(FFA)国家签订渔业协定的方式在其EEZ 内作业,包括巴布亚新几内亚,密克罗尼西亚,所罗们群岛和几里巴斯以及附近公海。
1996 年上半年以前,主要在印尼、巴布亚新几内亚、密克罗尼西亚与索罗门等国专属经济区作业。
由于印度尼西亚当年限制800 GRT 以上围网渔船在其水域作业,台湾围网船于1996 年下半年度退出印尼海域;1997 年由于发生厄尔尼诺现象,作业渔场东移。
1997 年下半年开始,金枪鱼围网渔船进入几里巴斯专属经济区作业,并且第一次越过180°进入西经155°- 160°海域生产,当年黄鳍金枪鱼渔获量大大增加;1998 年厄尔尼诺衰退,渔船重新回到中西太平洋海域作业。
1998 年与巴布亚新几内亚渔业谈判破裂,致使当年6 月起,台湾围网船全部撤出巴布亚新几内亚这一传统渔场作业。
同年9 月,台与马绍尔及瑙鲁签订了入渔协定,当年作业渔场明较以往明显分散。
2001 年,可能由于东太平洋水温低于正常年份,台湾围网作业渔场较2000 年偏东,主要位于80N-100S 和1450E—1800E,包括巴布亚新几内亚,密克罗尼西亚,所罗们群岛、瑙鲁、几里巴斯和马绍尔群岛以及附近公海。
2001 年 1 月,大多数围网船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和密克罗尼西亚的专属经济区内以及附近公海,集中在密克罗尼西亚水域和附近公海,2 月份开始向东移动。
第2 季度初,大部分船在60N-20S 和1600E—1750E 生产,大约80%渔船转移到几里巴斯专属经济区内生产。
7 月份,约有35 艘围网船在几里巴斯水域内生产,一些渔船甚至转移到40N-80 N和1700W—1750W 生产。
4 季度,大部分渔船回到巴布亚新几内亚和瑙鲁水域生产,一些渔船11 月和12月份南移到索罗门群岛水域生产。
1996 年以前,台湾金枪鱼围网船以捕捞流木鱼群为主,人工流木放网1999 年最高。
1999 年以后,捕捞流木(包括人工流木)网次比例减少。
近年来由于探鱼设备不断更新,以及经常转移渔场作业,从而转以捕捞自然集群为主。
2001 年8 月27-11 月20 日,观察员随船出海在几里巴斯水域(40N-40S 和1650E—1750W) 工作两个航次,期间捕捞产量1521 吨,其中鲣鱼816 吨,黄鳍金枪鱼705 吨。
观察员记录表明捕捞人工流木网次26%,捕捞自由鱼群网次比例74%。
捕捞自由鱼群空网率较高,其中第一航次空网9 次,空网率为50%;第二航次空网13 次,空网率42%。
捕捞不同性质鱼群的渔获物组成是不同的,一般来说,捕捞自由鱼群时,黄鳍金枪鱼的比例明显比捕捞自然流木和人工流木时高。
抽样测定表明捕捞人工集群时的体长大于捕捞自由集群时的体长。
台湾太平洋金枪鱼围网作业渔场分布情况(1998-2001)如图7 所示。
图7 台湾太平洋金枪鱼围网作业渔场分布情况(1998-2001)3、日本1997 年以来渔船数量维持在35 艘,基本上在太平洋作业,范围10°N-10°S、130°E-170°E 海域,作业方式则大多以捕捞流木鱼群为主,近年来捕捞自然鱼群的比例有增加趋势;1997 年因受到厄尔尼诺现象影响,作业渔场向东扩张,开始进入几里巴斯专属经济区作业,1998 年进入马绍尔经济海域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