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食和月食教学案例
- 格式:doc
- 大小:49.50 KB
- 文档页数:8
语文教案案例——日食和月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日食和月食的定义、成因及其特点。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1. 日食和月食的定义及其成因。
2. 日食和月食的特点。
教学难点:1. 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及其现象的解释。
教学准备:1. 课件:日食和月食的图片、视频等。
2. 教学道具:地球仪、月球模型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展示日食和月食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日食?什么是月食?二、探究日食(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日食是如何形成的?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讲解。
3. 观看日食的视频,加深对日食现象的理解。
三、探究月食(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月食是如何形成的?3. 观看月食的视频,加深对月食现象的理解。
2. 利用课件展示日食和月食的特点,引导学生理解。
五、课堂小结(5分钟)2. 布置作业:观察下一次日食或月食,并写观察日记。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视频和讨论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了日食和月食的定义、成因及其特点。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
本节课也培养了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提高了科学素养。
但在教学过程中,对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及其现象的解释方面,部分学生还存在疑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解释和巩固。
六、观察与实践(15分钟)1. 组织学生到户外观察天空,寻找月亮和太阳的位置。
2. 学生记录自己观察到的日食和月食现象,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
3.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观察中的问题。
七、案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展示历史上著名的日食和月食案例,如“九曲黄河十八弯”日食等。
2. 学生分组讨论:这些案例的特点是什么?它们对人类有什么影响?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讲解。
八、探索日食和月食的奥秘(15分钟)1. 学生分组研究:日食和月食为什么会出现?它们与地球、月球、太阳之间的关系是什么?3. 观看相关科普视频,加深对日食和月食的理解。
语文教案案例——日食和月食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日食和月食的基本概念,知道它们产生的原因。
2.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3. 提高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日食和月食的定义2. 日食和月食的产生原因3. 日食和月食的发生规律4. 日食和月食的观测方法5. 日食和月食的相关文化知识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日食和月食的基本概念、产生原因和发生规律。
2.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日食和月食的产生原因,并能运用相关知识进行解释。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日食和月食的基本概念、产生原因和发生规律。
2. 演示法:展示日食和月食的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日食和月食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讲解基本概念:讲解日食和月食的定义,让学生了解它们的基本含义。
3. 讲解产生原因:详细讲解日食和月食产生的原因,引导学生理解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4. 讲解发生规律:讲解日食和月食的发生规律,让学生了解它们的出现频率和变化规律。
5. 演示日食和月食:展示日食和月食的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日食和月食的现象。
6.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7.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日食和月食基本概念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日食和月食产生原因和发生规律的掌握情况。
3. 课后作业:布置与日食和月食相关的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七、课后作业:1. 请学生总结日食和月食的基本概念、产生原因和发生规律。
2. 请学生绘制日食和月食的示意图,并简要说明其形成过程。
科学《日食和月食》教案(第一套)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日食和月食的定义、成因及观测方法。
2. 培养学生对天文现象的兴趣和观察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提高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日食和月食的定义2. 日食和月食的成因3. 日食和月食的观测方法4. 日食和月食的历史与文化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日食和月食的成因2. 日食和月食的观测方法四、教学准备:1. 课件、视频等教学资源2. 日食和月食的图片或模型3. 观测日食和月食的器材(如望远镜、地球仪等)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日食和月食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介绍日食和月食的定义、成因,引导学生理解日食和月食的自然科学原理。
3. 演示:利用地球仪等器材,模拟日食和月食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天文现象。
4. 实践:指导学生使用望远镜等观测器材,观察日食和月食,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5. 讨论:组织学生探讨日食和月食在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7. 作业:布置有关日食和月食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科学《日食和月食》教案(第二套)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日食和月食的定义、成因及观测方法。
2. 培养学生对天文现象的兴趣和观察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提高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日食和月食的定义2. 日食和月食的成因3. 日食和月食的观测方法4. 日食和月食的历史与文化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日食和月食的成因2. 日食和月食的观测方法四、教学准备:1. 课件、视频等教学资源2. 日食和月食的图片或模型3. 观测日食和月食的器材(如望远镜、地球仪等)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日食和月食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介绍日食和月食的定义、成因,引导学生理解日食和月食的自然科学原理。
3. 演示:利用地球仪等器材,模拟日食和月食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天文现象。
六年级科学《日食与月食》教案和教后反思一、教材分析《日食和月食》是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第四课的教学内容,本课分为日食和月食两部分,日食部分又从“日食的发生”→“日食模拟实验推测日食成因”→“揭示日食成因”步步推进,月食的成因是在日食的基础上开展的。
从教材的角度来说,把这两种现象作为学生学习的主题,有三个目的:一是因为这两种现象对学生有着较大的吸引力;二是这两种现象都涉及了本单元要建立起的基本概念,即天体是运动着的,月食和日食的成因是地球、太阳、月球三者之间的相对运动而形成的;三是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推理能力。
二、学情分析(1)认知储备:学生对日食和月食产生的知识方面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部分学生现场或通过电视直播观察过09年的日全食,又接受过学校组织的日全食活动的培训。
因此有部分学生能够作一个初步的解释。
学生对月球、地球、太阳三者之间的相对运动关系在本课前有一定的认识,还在五年级时学习了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2)存在不足:学生对日食和月食现象虽有了解,但对其成因的解释应该不会很完整和严密。
相对来说,因有09日全食的观测基础,对月食的观测印象可能会更弱一些。
学生在操作模拟实验方面应该存在较多的问题,如模拟实验时设计实验方案的意识、实验操作过程的分工合作及正确操作的方法等。
三、设计思路我在把握教材内容的前提下,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科学水平来进行教学设计。
先让学生回忆09年舟山日食的观察经历、观看学生所拍的完整日食照片激起兴趣,通过观察体验,发现日食发生时的一些特点,推测日食形成的过程,再通过模拟实验体验来探究日食形成的过程,最后通过学生的交流和教师的补充讲解来解答学生的疑惑,科学解释日食成因,形成内化。
在日食研究的基础上,再来研究月食的成因研究。
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制定实验方案,在提高对天体运动认识的基础上渗透严谨的科学思维训练,能利用原知上的认识冲突通过模拟实验和讨论来获得更加深刻的认识,让学生的科学探究在充满乐趣的氛围中能充分展开对科学问题的科学分析。
六年级下册日食和月食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日食和月食的定义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日食和月食的定义及它们之间的区别。
让学生掌握日食和月食的发生原因。
1.2 教学内容:什么是日食和月食?日食和月食的发生原因是什么?日食和月食之间的区别是什么?1.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通过展示日食和月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两种自然现象。
讲解日食和月食的定义:解释日食是月球挡住了太阳的光,月食是地球挡住了太阳的光。
讲解日食和月食的发生原因:说明月球和地球的相对位置导致了日食和月食的发生。
讲解日食和月食的区别:指出日食是白天发生的,月食是晚上发生的;日食是太阳、月球和地球的相对位置关系,月食是地球、月球和太阳的相对位置关系。
第二章:日食和月食的观察方法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如何观察日食和月食。
让学生掌握观察日食和月食时的安全注意事项。
2.2 教学内容:如何观察日食?如何观察月食?观察日食和月食时的安全注意事项是什么?2.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通过展示日食和月食的观察方法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两种自然现象的观察方法。
讲解如何观察日食:说明使用特殊的日食眼镜或投影方法来观察日食,避免直视太阳造成眼睛损伤。
讲解如何观察月食:说明使用肉眼或望远镜来观察月食。
讲解观察日食和月食时的安全注意事项:强调不要直视太阳,使用适当的观察方法来保护眼睛。
第三章:日食和月食的历史和文化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日食和月食在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文化意义。
3.2 教学内容:日食和月食在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有哪些?日食和月食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何意义?3.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通过展示日食和月食的历史和文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两种自然现象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讲解日食和月食在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介绍古代人们对日食和月食的观测和解释,以及一些重要的日食和月食事件。
讲解日食和月食在不同的文化中的意义:介绍不同文化对日食和月食的信仰和象征意义。
第四章:日食和月食的观测实践4.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如何观测日食和月食的方法。
科学《日食和月食》教案(第一套)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日食和月食的概念,知道它们产生的原因。
2. 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日食和月食的定义2. 日食和月食的产生原因3. 日食和月食的观察方法三、教学重点1. 日食和月食的产生原因2. 观察日食和月食的方法四、教学难点1. 日食和月食的产生原因的理解2. 观察日食和月食的方法的应用五、教学准备1. 课件:日食和月食的图片、视频等2. 教具:地球仪、月球仪3. 学具:学生手册、彩笔科学《日食和月食》教案(第二套)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日食和月食的概念,知道它们产生的原因。
2. 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日食和月食的定义2. 日食和月食的产生原因3. 日食和月食的观察方法三、教学重点1. 日食和月食的产生原因2. 观察日食和月食的方法四、教学难点1. 日食和月食的产生原因的理解2. 观察日食和月食的方法的应用五、教学准备1. 课件:日食和月食的图片、视频等2. 教具:地球仪、月球仪3. 学具:学生手册、彩笔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日食和月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现象,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日食和月食的定义,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3. 知识讲解:讲解日食和月食的产生原因,引导学生理解日食和月食的形成过程。
4. 观察与实践:引导学生运用教具进行观察,加深对日食和月食产生原因的理解。
5.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观察日食和月食的方法和心得。
6.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日食和月食的观察方法及应用。
七、作业布置1. 绘制日食和月食的示意图,标注出日食和月食的产生原因。
2. 观察生活中的日食和月食现象,记录下观察过程和感受。
科学《日食和月食》教案(两套)第一章:日食和月食的概念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日食和月食的定义及产生原因。
让学生掌握日食和月食的观察方法。
1.2 教学内容:什么是日食和月食?日食和月食的产生原因是什么?如何观察日食和月食?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日食和月食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采用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观察日食和月食。
1.4 教学步骤:1.4.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日食和月食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1.4.2 讲解日食和月食的概念:讲解日食和月食的定义,解释产生原因。
1.4.3 讨论观察方法: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观察日食和月食,分享各自的观点。
1.4.4 总结观察方法:总结讨论结果,给出观察日食和月食的正确方法。
第二章:日食和月食的产生原因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深入了解日食和月食的产生原因。
2.2 教学内容:日食和月食的产生原因是什么?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日食和月食的产生原因。
2.4 教学步骤:2.4.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日食和月食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4.2 讲解日食和月食的产生原因:详细讲解日食和月食的产生原因,让学生深入了解。
第三章:日食和月食的观察方法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日食和月食的观察方法。
3.2 教学内容:如何观察日食和月食?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日食和月食的观察方法。
采用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观察日食和月食。
3.4 教学步骤:3.4.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日食和月食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3.4.2 讲解观察方法:讲解如何观察日食和月食,包括观察时间、地点、所需器材等。
3.4.3 讨论观察方法: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观察日食和月食,分享各自的观点。
3.4.4 总结观察方法:总结讨论结果,给出观察日食和月食的正确方法。
第四章:日食和月食的观测实践4.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实际观测,加深对日食和月食的理解。
六年级科学《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4篇六年级科学《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篇1各位评委、老师们:你们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日食和月食》。
一、教材分析《日食和月食》是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材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中的教学内容。
本课内容分为"了解日食现象"、"推测日食的成因"、"推测月食的成因"三个局部。
日食和月食,是同学们听说过或观察过的两种有趣的天文现象。
从教材的角度来说,把这两种现象作为同学们学习的主题,有三个目的:一是因为这两种现象对同学有吸引力;二是这两种现象都涉和了同学在本单元要建立起的有关宇宙的基本概念,即天体是运动着的,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是地球、太阳、月球三者之间的相对运动形成的;三是培养同学们从现象到实质的逻辑推理能力。
本课是同学们在学习了"地球的运动"以和"在阳光下"两个单元以后认识发展的必定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一局部内容是同学认识天体运动的典型资料,也是本单元学习的一个基础局部。
二、学情分析六年级同学通过中年级的科学课学习,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科学态度,并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方法和能力,比方模拟实验,类比推理能力。
而教材对月食局部的光学传达原理进行了淡化处置,突出了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
同时也没有强调用文字表述月食的形成过程,而是让同学通过模拟实验和类比推理,自身总结月食发生的原因。
这种说课稿,既体现了同学为主体的指导思想,也突出了科学探究的教学理念。
三、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教学,使同学知道什么是日食和月食,明白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2、培养同学的实验能力(做日食成因的模拟实验),推理能力(根据日食现象推想日食的成因,根据日食的成因推想月食的成因)和想象能力(空间想象力)。
3、通过认识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的关系,使同学体会到自然事物(天体)是相互联系的、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指导同学认识日食的成因。
初中物理月食日食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日食和月食的定义、成因及观测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天文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1. 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2. 日食和月食的观测方法。
教学难点:1. 日食和月食的成因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1. 课件:日食和月食的图片、动画演示。
2. 模型:地球、月球、太阳的模型。
3. 日食和月食的观测工具:太阳镜、望远镜。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激发学生对天文现象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听说过日食和月食吗?它们是什么现象?2. 学生分享自己对日食和月食的了解。
二、探究日食的成因(15分钟)1. 展示日食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认为日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日食的成因。
3.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模型演示日食的成因,解释太阳、地球、月球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4. 学生总结日食的成因:当地球、月球、太阳处于一条直线时,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向地球的光,形成日食。
三、探究月食的成因(15分钟)1. 展示月食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认为月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月食的成因。
3.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模型演示月食的成因,解释地球、月球、太阳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4. 学生总结月食的成因:当地球、月球、太阳处于一条直线时,地球挡住了太阳照向月球的光,形成月食。
四、观测日食和月食(10分钟)1. 教师演示如何使用太阳镜和望远镜观测日食。
2. 学生分组进行日食的观测,并记录观测结果。
3. 教师演示如何使用望远镜观测月食。
4. 学生分组进行月食的观测,并记录观测结果。
五、总结与评价(5分钟)1. 学生总结日食和月食的成因、观测方法及注意事项。
2. 教师对学生的观测结果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观测活动。
教学延伸:1. 邀请天文专家进行讲座,加深学生对天文现象的了解。
2. 组织学生进行天文观测活动,培养学生的观测兴趣。
语文教案案例——日食和月食教案章节:一、日食的基础知识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日食的定义和产生原因。
2. 使学生掌握日食的类型及观察方法。
教学内容:1. 日食的定义:日食是指月球运动到地球与太阳之间,月球挡住了太阳的部分或全部光芒,使地球上的观察者看到太阳被部分或全部遮住的现象。
2. 日食的产生原因:月球运动到地球与太阳之间的特定位置,三者几乎位于同一直线上。
3. 日食的类型:分为全食、环食和偏食。
4. 观察日食的方法:使用特殊的日食眼镜或投影法。
教学活动:1. 导入:通过展示日食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教师详细讲解日食的定义、产生原因和类型。
3.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观察日食,分享各自的观点。
4. 实践:学生在指导下,用特殊眼镜或投影法观察日食的模拟现象。
二、月食的基础知识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月食的定义和产生原因。
2. 使学生掌握月食的类型及观察方法。
教学内容:1. 月食的定义:地球运动到月球与太阳之间,地球挡住了太阳的部分或全部光芒,使月球上的观察者看到太阳被部分或全部遮住的现象。
2. 月食的产生原因:地球运动到月球与太阳之间的特定位置,三者几乎位于同一直线上。
3. 月食的类型:分为全食、环食和偏食。
4. 观察月食的方法:使用望远镜或肉眼观察。
教学活动:1. 导入:通过展示月食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教师详细讲解月食的定义、产生原因和类型。
3.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观察月食,分享各自的观点。
4. 实践:学生在指导下,用望远镜或肉眼观察月食的模拟现象。
三、日食和月食的异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日食和月食的异同。
2. 使学生能够区分日食和月食。
教学内容:1. 日食和月食的相同点:都是由于地球、月球和太阳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产生的现象;都分为全食、环食和偏食。
2. 日食和月食的不同点:日食是太阳被月球遮挡,月食是月球被地球遮挡;观察日食需要特殊的眼镜或投影法,观察月食可以使用望远镜或肉眼;日食发生时,白天可以看到太阳被遮挡,月食发生时,晚上可以看到月球被地球遮挡。
《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知道日食和月食是日、地、月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在月球运动过程中,如果太阳月球、地球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或地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或月球)的光,这时地球上的人们就会观察到日食(或月食)现象。
2.过程与方法能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日食的成因。
能对模拟实验中的各种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
能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模拟日食发生实验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的特点,意识到设计实验方案的重要性;意识到模拟实验与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天文现象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
二、教学重难点正确理解日食的成因、模拟实验的科学操作三、教学准备课件、手电筒、实验记录单16、大小圆纸片1、篮球1、小地球仪1 四、教学过程(一)故事引入1.讲古代战争与日食的故事在2500多年前,有两个小国家之间爆发了激烈的战争,连续五年未见胜负,将士们尸横遍野,老百姓哀声载道。
古希腊的天文学家泰勒斯预先知道有天文现象要发生,便扬言上天反对战争,某一日会使太阳消逝。
到了那一天,两军正在酣战不停,突然,光芒四射的太阳被一个黑影遮住了,黑影从太阳的西缘渐渐向中心靠近,黑影越来越大,不一会儿,太阳不见了,天色一片昏暗,仅有一团淡黄色的薄雾笼罩着远方的地平线。
双方士兵将领大为恐惧,于是停战和好,后来两国还互通婚姻。
据考证,这是发生在公元前585年5月28日的一次天文现象。
2.知道这是什么现象吧?(揭题并解释“食”的意思)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的?3.介绍三类日食(二)认识日食发生的过程特点1、出示日食过程图2.(书本P53阅读)一起来看一下日食发生的过程,从左下方向右上方的顺序看,观察思考:日食发生过程有什么特点?根据这些特点,我们可以推测一下可能是谁挡住了太阳光?3.个人汇报,教师整理记录。
师:为什么可能是月球呢?据我所知,太阳的直径是月球的400倍,小小的月球凭什么挡住太阳光呢?(近大远小,天空中只有月球看上去和太阳差不多大。
小学科学日食和月食(教案)小学科学:日食和月食(教案)【导语】日食和月食是地球的宇宙奇迹,它们引发了人类对太阳、月亮和地球的好奇心。
本节课将通过多种互动活动和实验,帮助学生理解日食和月食的原理,并培养他们的科学观察和实验能力。
【教学目标】1. 了解日食和月食的定义和原理;2. 掌握日食和月食的发生条件;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4. 培养学生对宇宙的好奇心和科学思维。
【教学准备】1. 太阳、月亮、地球的模型或图片;2. 小型手电筒;3. 黑纸;4. 盘子;5. 计算器;6. 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请学生回答一下问题:“你们从小就看过日食和月食吗?你们知道日食和月食是怎么发生的吗?”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太阳和月亮会消失或变色?二、概念讲解(10分钟)1. 讲解日食和月食的定义:日食是太阳被地球挡住的现象,月食则是月亮被地球挡住的现象。
2. 展示太阳、月亮、地球的模型或图片,讲解它们的位置关系。
强调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三、观察实验(25分钟)1. 实验一:观察日食a. 学生分成小组,每组两人,一人扮演太阳,一人扮演地球。
其他学生观察者的角色。
b. 太阳和地球保持一定的距离,观察者站在地球的反方向,贴着墙站好。
c. 太阳站在一定距离开着手电筒,光线射向地球。
观察者在一定角度下观察光线。
d. 学生观察光线的变化。
当学生移动到对应的角度时,光线被阻挡住,形成日食的样子。
e. 学生记录观察结果,并与其他小组成员分享。
2. 实验二:观察月食a. 学生继续分组,每组两人。
一人扮演太阳,一人扮演地球。
其他学生是观察者。
b. 太阳和地球保持一定的距离,并让太阳和地球都面向观察者。
c. 用黑纸遮住太阳的一半,并将地球放在太阳和观察者之间。
d. 观察者观察太阳。
当地球完全挡住太阳时,形成月食的样子。
e. 学生记录观察结果,并与其他小组成员分享。
四、知识探究(2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日食和月食不是每天都发生?2. 讲解日食和月食的发生条件:a. 日食发生的条件:太阳、地球和月亮必须处于同一直线上,并且地球在太阳与月亮之间。
科学六年级《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科学六年级《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通用6篇)日食和月食都是天文学中一种有趣的现象,但它们究竟是怎么发生的?接下来店铺为大家整理了科学六年级《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
科学六年级《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篇1教学内容九年义务制教育小学自然第11册第15课教学目的和要求1.科学知识与技能知识——知道日食、月食是自然现象及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2.科学探究——经历科学探究活动,能对问题结果进行猜测,形成探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的方法,进行观察、实验,根据有关信息作出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重事实,敢于发表不同的观点,乐于合作交流,保持并发展乐于探究的欲望。
教学设计理念从自主观察中发现自然现象,以独立思考、小组集中讨论来找出日食与月食的成因,充分体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教具准备“日食与月食”的教学挂图、“三球仪”、CAI课件等教学程序一、课件引入:1987年9月23日上午,在天空中发生了一个特殊有趣的现象——明亮的天空突然变得昏暗了,透过墨色玻璃看,发现太阳右上角的光被一星体遮住了,太阳出现了一个弧形的小缺口,渐渐地,缺口越来越大,太阳像一轮弦月挂在天空中…师: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个现象就是日食。
你觉得有趣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它的成因,好吗?(板书:日食和月食)二、自主探究:1.关于“日食和月食”,你知道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学生此时可能会问:(1)什么叫日食,什么是月食?(2)日食有几种?(3)日食与月食各是怎么产生的?… … …2.出示日食图,结合书上的图,同桌研究、讨论:(1)在日食发生的过程中,你发现了哪些现象?(2)太阳肖可能被哪个星球遮住了?为什么?(3)太阳光为什么会被遮住?为什么一会儿又重新复原?3.演示“三球仪”,学生小结:(1)日食究竟是怎样形成的?(2)介绍日食的种类。
4.学生自主探究月食的形成:(1)月食发生在农历的什么时候?这时地球、太阳和月亮的位置是怎样的?(2)月食时,月亮的哪一边先出现阴影?为什么?(3)月食是怎样形成的?三、总结拓展:1.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还有没有什么疑问?2.运用“日食”、“月食”知识破除类似“天狗吃月”的迷信说法。
日食与月食教学设计(精选3篇)日食与月食教学设计(精选3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日食与月食教学设计(精选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日食与月食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日食和月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2、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地球处于月影中时,因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光形成日食。
而月食则是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
过程与方法:1、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2、对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
3、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科学研究方案的重要性。
2、能够大胆地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
3、意识到模拟实验与推测和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
4、意识到天文现象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
【教学重点】日食和月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教学难点】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教学准备】有关日食和月食信息的图片、照片、课件、录像资料、书籍等;乒乓球、玻璃球、手电筒、观察记录表;要求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日食和月食的信息。
【教学过程】一、认识日食发生的过程及特点。
1、设疑激趣: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月相变化,知道月球的圆缺变化是在一个月内发生的,可是有时在一个晚上就能看到月球圆缺变化的全过程,你们看过吗?这叫什么现象?太阳是否有时也会有圆缺现象?(出示日食发生过程的图片)这叫什么现象?你们听说过日食和月食吗?关于日食和月食你有什么问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日食和月食》。
2、讲述:我们先来研究日食发生的过程及特点。
3、(播放日食发生的过程录像)讨论并交流:日食发生过程有什么特点?从这些特点中你有何推想?4、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整理并适时补充日食发生过程的一些其他事实性资料。
语文教案案例日食和月食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日食和月食的基本概念,知道它们产生的原因。
2. 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提高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日食和月食的定义2. 日食和月食的产生原因3. 日食和月食的观察和应对方法三、教学重点:1. 日食和月食的产生原因2. 如何观察和应对日食和月食四、教学难点:1. 日食和月食的产生原因的理解2. 观察和应对日食和月食的方法的运用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日食和月食的基本概念、产生原因。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如何观察和应对日食和月食。
3. 实践法:学生自行观察日食和月食,记录观察结果。
教案内容:一、导入:1. 利用多媒体展示日食和月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现象。
2. 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日食和月食吗?它们是什么现象?二、教学日食和月食的基本概念:1. 讲解日食和月食的定义。
2. 解释日食和月食产生的原因。
三、教学如何观察和应对日食和月食:1. 讲解观察日食和月食的方法。
2. 讨论如何应对日食和月食,如保护眼睛、选择观察地点等。
四、实践观察:1. 安排学生在日食和月食期间进行观察,并记录观察结果。
2. 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观察心得与同学分享,互相交流。
2. 拓展学生对其他天文现象的兴趣,如流星、彗星等。
六、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日食和月食基本概念的理解。
2. 观察报告:评估学生对日食和月食的观察和应对能力的运用。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思考问题的深度。
七、教学反馈:1. 课后收集学生对日食和月食观察报告,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2. 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的兴趣和困惑。
3.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八、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天文观测活动,如观星、观测行星等。
2. 邀请天文专家进行讲座,增加学生对天文知识的了解。
语文教案案例——日食和月食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日食和月食的基本概念,知道它们产生的原因。
2.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语文知识描述日食和月食的现象。
3. 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提高观察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日食和月食的定义2. 日食和月食的产生原因3. 日食和月食的观察方法4. 日食和月食的历史记载5. 日食和月食的文学创作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日食和月食的产生原因,观察方法以及历史记载。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语文知识描述日食和月食的现象。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日食和月食的基本概念、产生原因、观察方法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日食和月食的历史记载和文学创作。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日食和月食在人类历史和文化中的意义。
五、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日食和月食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导入新课。
2. 讲解:详细讲解日食和月食的产生原因,让学生了解其科学原理。
3. 观察:指导学生如何观察日食和月食,强调安全注意事项。
4. 案例分析:分析日食和月食的历史记载和文学创作,体会自然科学对人类文化的影响。
5.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日食和月食在人类历史和文化中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运用语文知识,描述一次日食或月食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教学拓展:1. 日食和月食的预测:介绍古代科学家如何预测日食和月食,如中国历史上的张衡、郭守敬等。
2. 日食和月食在其他文化中的意义:介绍不同文化对日食和月食的解读和信仰,如印度、埃及等。
七、课堂互动:1. 提问环节:学生在课堂上提问,教师解答,加深对日食和月食的理解。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日食和月食的观察方法,分享各自的见解。
八、语文知识运用:1. 写作练习:要求学生以日食或月食为主题,编写一篇短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2. 演讲比赛:组织学生进行日食和月食主题的演讲比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初中科学日食月食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日食和月食的定义和成因。
2. 掌握日食和月食的发生条件和观察方法。
3. 能够解释日食和月食的现象,并了解其在天文学上的意义。
教学重点:1. 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和发生条件。
2. 日食和月食的观察方法。
教学难点:1. 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和发生条件的理解。
教学准备:1. 教室内的多媒体设备。
2. 日食和月食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日食和月食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 提问:你们对日食和月食有什么了解?它们是什么现象?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阅读教科书,了解日食和月食的定义和成因。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讲解日食和月食的成因,解释太阳光、地球、月球之间的关系。
2. 讲解日食和月食的发生条件和观察方法。
四、实践操作(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制作一个日食和月食的模型,模拟日食和月食的发生过程。
2. 每组进行展示,其他学生进行观察和提问,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让学生总结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发生条件和观察方法。
2. 强调日食和月食在天文学上的意义。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绘制日食和月食的示意图,加深对日食和月食的理解。
2. 让学生收集有关日食和月食的历史资料,了解日食和月食在我国的历史观测。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和视频资料的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日食和月食的现象。
通过自主学习和课堂讲解,让学生掌握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和发生条件。
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日食和月食的发生过程。
通过课堂小结,让学生总结和巩固所学知识。
通过作业布置,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日食和月食的理解。
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同时,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效果的达成。
《日食和月食》教学案例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小学王芩背景材料:
日食和月食,是学生听说过或观察过的两个有趣的天文现象。
从教材的角度来讲,把这两个现象作为学生学习的主题,不仅仅是因为这两种现象对学生有吸引力,还在于这两种现象都涉及了学生在本单元要建立起的有关宇宙的基本概念:天体是运动着的,日食、月食的成因是地球、太阳、月球三者之间的相对运动造成的。
它是形式能够学习了“地球的运动”“在阳光下”两个单元以后认识发展的必然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这一部分内容是学生认识天体运动的典型素材。
因为这是宇宙单元的一节课,需要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所以在上这一课时就必须利用CAI课件模拟日食、月食的全过程,演示当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之间、三个天体在同一条直线上,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光从而形成了日食;而当地球运动到太阳和月球之间时,三个天体成同一条直线,地球挡住了太阳照射到月球上的光,就会出现月食现象;同时还可以通过实验室模拟日食成因的实验,演示月面、太阳表面、地球上分别在此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通过这一模拟实验的反复演示,很容易帮助学生认识日食和月食的形成过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目标:
1. 科学概念
在月球运动过程中,如果太阳、月球、地球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或地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或月球)的光,这时地球上的人们就会观察到日食(或月食)现象。
2. 过程与方法
知道日食和月食发生的过程及其特点,以及日食和月食发生的原因;能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日食的成因;能对如何进行模拟实验有所认识,能对模拟实验中的各种现象进行细
致的观察;能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并进一步推断出日食或月食发生时的一些其他特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模拟日食发生实验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的特点,意识到设计实验方案的重要性;意识到模拟实验与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天文现象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
教学准备:
1.演示实验材料:小球、强光电筒等。
2.分组实验材料:地球仪、乒乓球、手电筒、实验记录。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出示课件:日食。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日食。
生:日全食。
师:是啊!日食,多么瑰丽壮观的自然景观啊!自古以来,有多少人为之着迷,用尽一生的心血去追求,去探索,目的就是为了了解其中的奥秘。
(让学生惊叹宇宙瑰丽奇特景观,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确定本课主要任务:模拟探究日食的形成。
)
二.探究
师:那么,关于日食,你知道些什么呢?
生:日食好壮观啊!
生:在地球上有的地方能看到,有的地方不能看到。
生:日食就是太阳光被挡住了。
师:那究竟是谁能一手遮天,挡住太阳的光芒呢?
生:月亮。
师:王老师有问题了,你们为什么会想到月球呢?据我所知,太阳的直径约为月球的400倍,小小的月球凭什么就能遮住太阳光呢?
生:太阳离我们太远了。
生:近大远小。
生:太阳看上去和月亮差不多大嘛。
师:你们知道太阳离我们的距离和地月距离的关系吗?
生:不知道。
师:足足400倍。
(惊奇的说)
师:遵循近大远小的特点,所以,我们在地球上看月球和太阳都是差不多的。
这样就能形成日食了吗?(出示日食过程的课件)
生:挡住太阳的一定是圆形或球形的不透明体。
生:挡住它的物体还是运动着的。
(对发生日食现象的相关天体要素做分析推断。
)
师:看来,日食的形成就和这三个天体有关(太阳,月亮、地球),如果让日食现象在我们实验室再现,你们会选择什么样的材料模拟这三个天体?
生:发光体当作太阳。
生:手电筒就行了。
生:小球模拟月球、大球模拟地球。
生:因为地球比月球大。
生:两个球还不能是透明的。
师:好,老师今天就为你们准备了三种材料,手电筒、乒乓球、地球仪。
谁来说说这三种材料分别代表什么天体?
生:手电筒代表太阳,乒乓球代表月球,地球仪代表地球。
师:你们如何用这三种材料来做日食的模拟实验?就需要大家思考讨论,请大家把你们的模拟实验图简单的记录在这张表格中。
模拟实验记录表
(小组自主进行实验设计,制定实验方法、讨论并记录模拟实验图。
——如何做日食的模拟实验?)
师:谁愿意说说你们小组的意见?
生:让电筒的光照射地球仪,乒乓球在中间,看看回发生什么事情?
生:一定是乒乓球运动到手电筒和地球仪中间时,看看会出现什么现象。
(全班交流实验方案。
)
师:王老师现在想提出几点要求:
1.仔细观察实验中的现象,到底发生们什么现象可以说明发生了日食?
2.发生日食时三种天体处于何种状态?
(学生模拟实验——按照大家交流的结果,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验)
师: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生:我看到“地球”上有“月球”的影子。
生:我们小组有个同学就处在地球仪的位置,当日食发生时,他就看不到手电筒的光了。
生:我还看到了“月球”上有“地球”的影子。
生:如果乒乓球偏高一点,都不可能挡住手电筒的光。
师:其实,展现日食模拟实验的方法有很多,我这里也一个模拟实验,大家想看吗?
(教师出示实验材料。
远处的灯光——模拟太阳,手拿的小垒球——模拟月亮,摄相头——模拟地球上观察日食的人们。
)
师:日食现象即将开始,开始之前,我有两个要求:
1.仔细观察大屏幕的太阳;
2.仔细观察我脸上的光亮程度。
准备好了吗?
(教师模拟实验)
(当月球运动到中间时。
)
师:你们观察到了什么?
生:太阳被遮住了。
生:老师的脸上有阴影。
师:什么现象出现了?
生:日食
师:现在,这三种天体的位置是什么关系?
生:月亮在太阳和地球的中间。
师:月亮在中间就能出现日食了吗?
(拿高月球或拿低月球。
)
生:三者还必须在一条直线上。
师:日食发生时,是不是地球上所有的地方都能看见日食呢?
生:不是。
生:只有影子里的地方可以看见,影子外的地方就看不见了。
(拿开月球,出现影子外的现象。
)
三.反思
师: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可以说明发生了日食?
生:月亮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
生:月亮挡住同样射向地球的光。
师:发生日食时三种天体处于何种状态?
生:三者正好在同一条直线上。
生:月球不能过高也不能偏低。
师:在什么情况下不会发生日食?
生:在地球上处于影子中的人就会看到日食。
生:影子外的人就看不到日食。
(出示课件:日食成因示意图。
)
师:谁愿意上来说说日食是怎样形成的?
生:当月亮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他们必须在同一条直线上,月球就会挡住太阳的光,这就出现了日食。
生:必须是处在地球上影子中的人,才能见到日食。
生:当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在地球上处于影子中的人,只能看到太阳的一部分或全部看不到,于是就发生了日食。
(总结日食形成的原因。
)
师:其实,像日食这么瑰丽奇特的自然景观还有很多很多。
2004年5月5日,华科大附小的学生就拍摄到这样一组图片。
(出示课件:月食形成的图片。
)
师:一轮明月挂在天空,有时像小船,有时像镰刀,有时像眉毛,最后变成了一个红铜色的大圆盘。
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生:月食。
师:当农历十五时,我们就有可能在天空中会看到月食现象。
其实,月食现象也是和太阳、月亮、地球这三个天体有关的,你们能否就用刚才老师为你们准备的材料,模拟月食是怎样形成的呢?并把成因示意图简单的记录下来。
模拟实验记录表
(学生通过摆放大、小球的位置;画月食的成因图,自行探究了解月食的形成)。
师:哪个小组愿意上来展示自己小组的示意图?
生:当地球运行到太阳和月球之间,地球挡住了太阳照射给月球的光,在地球上的人们就能看到月食。
生:三个星球必须也正好在一条直线上,这样才能发生月食。
生:这时,月球上就有地球的影子了。
四.拓展
师:今天我们模拟了日食和月食现象,了解了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出示课件:日全食、日环食)
师:回家后,你们可以自己设计模拟实验,模拟日全食和日环食。
课后反思:
《日食和月食》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培养学生运用实验的方法认识事物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培养探索宇宙的兴趣。
难点是日食和月食现象的成因。
本课是体现日、地、月关系的比较常见的天文现象。
由于学生缺乏足够的知识背景,因此需要通过模拟实验和演示实验来让学生观察,理解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和过程。
我在上本课时,充分运用电教手段,先让学生惊叹宇宙瑰丽奇特景观,激发学生探究欲
望,确定本课主要任务:模拟探究日食的形成。
然后运用演示模拟实验,让学生通过射像头所反映出的画面,亲历日食的形成过程,非常直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经过了教师扶的过程(日食的成因);对于月食的成因,就完全让学生自行探究,学生通过摆放大、小球的位置;画月食的成因图,了解月食的形成。
整节课学生的学习氛围活跃,兴趣浓厚,在老师的引导下自行探究,出色的完成了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