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西北角》作品分析2
- 格式:ppt
- 大小:554.50 KB
- 文档页数:17
范长江及其《中国的西北角》研究综述作者:贾随平来源:《新闻世界》2011年第01期【摘要】范长江是我国现代新闻史上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之一。
为了更好地弘扬长江精神,并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本文对近三十年来对范长江及其作品的研究现状和成果进行了归纳梳理。
【关键词】范长江《中国的西北角》研究综述一、研究的背景范长江是我国现代新闻史上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之一。
自1978年起,我国开始出现了一些研究范长江的文章。
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研究范长江的文章数量更是达到了空前,有大量的文章见诸于众多学术刊物,并且有一批学术专著面世。
研究者将范长江及其作品放在社会、政治、历史和文化等诸多层面进行剖析,研究不断走向深化和细化,形成了较为开阔且合理的学术格局。
本文在众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就近三十年来对范长江及其作品的研究现状和成果进行了归纳梳理。
二、国内研究范长江的现状1、范长江纪念活动推动了对范长江及其作品的研究1987年,中国记协设立范长江新闻奖基金,1991年,由中国记协与范长江新闻基金会联合设立了“范长江新闻奖”,该奖项于2005年与“韬奋新闻奖”合并成为“长江韬奋奖”。
这一奖项的设立鼓励了广大新闻人员,也使关于范长江的研究的对象扩大到了其他新闻工作者及该奖项本身,将二者有机结合了起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如刘保全的《向获奖者学习做范长江式的记者》(《新闻知识》,1996年03期)、郑亚楠的《范长江新闻奖的精神寻找》(《新闻大学》,2008年02期)等文章,可以说扩展了新的研究领域,丰富了此项研究。
纪念范长江诞辰百年座谈会的召开,更是进一步推动了对范长江的研究,产生了大量怀念性的文章,如慕素娟的《一个人的百年——写在纪念范长江同志诞辰百年之际》(《新闻三昧》,2009年11期),以及在《新闻三昧》上,连续刊发了5篇王大龙与王玲写作的题名为《千古风范映长江——为纪念范长江同志诞辰95周年而作》的文章。
在这些活动的推动下,还出版了一批有关研究范长江的专著,如蓝鸿文著《范长江记者生涯研究》、《面向新闻界》,于友著《解读范长江:记者要坚持真理说真话》等一系列著作。
作者: 李松茂
出版物刊名: 史学史研究
页码: 21-22页
主题词: 宁夏 青海 西北回族 敦煌 回民 范长江 三十年代 宗教信仰 回教 抗日大后方
摘要: <正> 三十年代的中国,灾难深重,民族危机日深。
为了解红军北上后的情况,和即将成为抗日大后方的西北政治经济现状,当时年仅二十六岁的范长江,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身分,于1935年年7月从成都出发,对西北进行考察。
他经陕甘入青海,越祁连山到河西止于敦煌,折回后走宁夏终于包头,全程四千余里,完成了一次艰苦卓绝的旅行。
他将旅途见闻写成通讯,陆续寄到《大公报》发表,轰动全国。
1936年8月,通讯。
如何看待学术界对于《中国西北角》的评价?“范长江第一次在《大公报》上公开如实的报道红军长征,是第一个深入西部地区,向全国大众报道红军长征情况的记者。
”恐怕我们以后不能再用这样的语句评价范长江和其《中国的西北角》了。
范长江,中国新闻史上一位功勋卓越的人物,凭着其西北之行和途中写下并集结成书的《中国的西北角》(一下简称《西北角》)一系列通讯打响其在中国新闻界的名声,用其严谨客观的新闻态度和工作作风为中国新闻报道尤其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除此之外,其旁征博引的写作风格也值得后人学习借鉴。
然而,学术界对其“成名作”《西北角》的评价却是褒贬不一的。
在新闻报道更加追求客观真实的今天,对《西北角》的另一种声音冲破众多赞扬之声异军突起,并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这个声音的源头就是中国社科院新闻所所长尹韵公。
他早在1986年的《新闻与传播研究》上,就发了一篇论文《范长江前的几位西北考察者》,之后的《为什么不是范长江?》更是在学界掀起了轩然大波。
在文章中,尹韵公列举了《大公报》大量的报道,论证为什么范长江不是“第一个公开如实报道红军长征的记者”,认为范长江关于红军长征的报道“失公失实”,同时又对他西北采访的目的和报道的影响提出了质疑。
似乎对范长江的贡献,学界也划分成了两派——“挺范派”和“倒范派”。
虽然不牵扯到更多的利益,但两派关于范长江的争论,却也在学界吵得火热,最近的一次范东升和尹韵公之间的争议也是到现在还没有结束。
这些争论甚至导致范长江历史评价问题成为“一宗悬案”。
在这里,作为争论局外人的我不过分倾向于任何“一派”的理论,只是想从其他几个角度来看待学界对《西北角》的争论。
首先,从其历史资料的角度看,研究历史应该以事实为根据,要求最大程度还原事物的本相,这样看来,尹韵公的做法就无可厚非了。
因为历史需要真相,新闻史更需要真相,需要看清、揭露历史事物优缺点尤其是缺点的勇气,需要敢于推翻前人的定论的勇气。
王钰湲:读《中国的西北角》王钰湲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处于内忧外患灾难深重的时刻,对祖国抱有强烈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的范长江踏上了去中国西北采访的路途。
范长江旅行的目的很明确,如他在《中国的西北角》的开头写道:“……记者此次国内长途旅行,目的在从各个方面表现现实的中国。
现实的中国整个的在变化的过程中,而且正沉沦于破落与痛苦的阶段。
自然我所得的印象,不会是富丽与安静,即使有一些安乐的现象,他的背后实存在着无限的苦痛与辛酸。
”他在书中真实地描述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表现出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西北人民的生活贫困和社会黑暗。
因为他,当时的社会乃至今天的我们,才能了解当时处于中国西北部的自然环境,以及当时老百姓的艰苦生活。
范长江,成功的用他的方式,运用他笔头的文字给他的读者带来了西北地区最真实的一面。
也正是他的文字,成为了最吸引我阅读这本书的重点。
作者为读者展示出了一条西北历史画廊。
读这本书,就如同读一部三十年代中国大西北的百科全书一般。
范长江对历史的熟知度令人惊叹。
一个个事件,每一个人物,他都为读者尽可能真真实实地描写出来。
在这些篇章里,范长江为读者展示出了一条西北历史画廊。
比如,在《西夏给我们留下的历史教训》里,可以看到范长江对宁夏的历史如同专家一般。
他如同在讲故事一样的给读者描绘了西夏在宁夏建都以及走向灭亡的历史。
范长江每到达一个地方,他都会为读者介绍当地的一些人文背景情况等:比如在西北地区既有诸葛亮走过的崎岖的山路,又有姜维种麦的故地;既有古代繁荣昌盛的商埠,又有刀剑撕杀的古战场;既有左宗棠修建的大道,又有邓艾父子所筑的桥梁;既有刘备住过的山寨,又有唐肃宗登极的地方。
我感觉仿佛身临其境一样,不止是名人,每每当范长江回忆起著名的历史人物时,他描绘的情景总会让我想到那活在当下的平民百姓呢,看到古人在山路上仰望天空,感叹着世界的千奇百态,或许他还是个诗人,低头马上跑回家,把他刚刚在天空上突然找寻到的灵感或者感触变化成为流传千古的诗歌,说到这,仿佛又好像闻到了战争的硝烟味,一个个已经满脸炮灰的士兵们从地上爬起来,毫不犹豫地拿起他身边的弓箭射向了在他旁边向他跑来的敌人。
中国的西北角读后感首先,书中对西北地区的自然风光进行了生动的描绘。
史铁生以独特的笔法,将大自然的壮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用细腻的文字描绘了祁连山、沙漠、湖泊等美景,令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尤其是对沙漠的描写,史铁生打破了人们对沙漠的刻板印象,他描述了沙漠中的奇特生物和迷人景色,让我深深地被沙漠所吸引。
通过这本书,我对西北地区的自然景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大自然的奇妙和无穷魅力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其次,书中还揭示了西北地区的悠久的历史文化。
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就在西北地区,这里曾经是东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
史铁生通过介绍敦煌石窟、兰州的历史故事等,向读者展示了这里的丰富文化底蕴。
在他的文字中,我能感受到古代西北地区的繁华和荣光,也能感受到西北人民对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读完这本书,我对西北地区的历史文化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刻的认识,也更加欣赏和尊重了这里的文化遗产。
同时,书中还生动刻画了西北地区人民的生活状况。
通过对西北人民的描写,史铁生展示了他们面对苦难和困境的勇气和乐观精神。
他向读者揭示了西北地区人民的朴实和善良,展示了他们在艰苦环境下的生活智慧和勤劳精神。
这些描写让我更加敬佩西北人民的坚韧和乐观,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于社会问题和关爱他人的思考。
通过阅读《中国的西北角》,我对西北地区有了更为真切和深刻的了解。
这本书不仅带给我了美的享受,也让我明白了自然与人文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史铁生用一种真挚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西北地区的美丽与魅力,也通过他的旅行经历给予我思考人生的启示。
在我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对于西北地区充满了好奇心,希望有一天能亲身去体验那里的风土人情。
我相信西北地区的美丽与独特将会给我带来更多的启迪和收获。
同时,这本书也让我对自然和人文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明白了我们应该保护自然环境,传承和发扬人文精神。
总之,《中国的西北角》是一本令人陶醉的作品,它让我领略到了西北地区的壮美景色、厚重文化和善良人民。
範長江和《中國的西北角》新聞事業史的不斷向前發展離不開那些才華橫溢又熱愛新聞事業的新聞工作者們。
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新聞事業,用自己的熱情和汗水使新聞事業發展壯大,同時也給後人留下了非常珍貴的文化財富和精神財富。
在新聞史輝煌的發展進程中,總有一個名字讓大家肅然起敬,他就是範長江。
他在30年代發表的《中國的西北角》這一新聞著作,曾震撼全國,至今仍被視為經典之作。
範長江,原名範希天,四川內江人。
他是新中國新聞事業創始人之一,曾先後擔任新華社副總編輯,《人民日報》社社長,新聞總署副署長等職。
1990年設立的“範長江新聞獎”是新聞類的最高獎項。
範長江是中國新聞史上一名非常優秀的記者,而且範長江在年輕時就才華出眾,並且心系著國家民族的安危。
《中》就是在抗日戰爭即將爆發,中華民族面臨生存危機的時代背景下應運而生的。
敵人將要佔據我們的若干大城市,這時的西北、西南地區作為抗戰後方是至關重要的,所以範長江非常關注紅軍北上以後中國的動向和西北、西南地區的情況。
於是,1935年7月中旬,年僅26歲的範長江,隻身前往人跡罕至的大西北採訪,他以超乎常人的毅力翻過雪山、爬過草地,越過祁連山,繞過賀蘭山,西達敦煌,北至包頭,跋山涉水上千裏,歷時10個月,,足迹及于川、陕、青、甘、宁、内蒙等广大地區;其西北旅行考察線路,與紅軍長征過程或重疊、或交錯。
他的69篇旅行通訊,真實的記錄了中國西北部人民生活的困苦,同時記載了紅軍長征的情況,既有真切見聞,又有深切議論,既有廣博知識,又有人間情懷,在當時最具影響力的《大公報》上陸續發表後,引起了社會上的強烈反映;隨後結集成《中國的西北角》一書出版,“未及一月,初版數千部已售罄”。
範長江在艱險困苦的西北地區做考察採訪具有深刻的時代意義。
自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以后,国民党反对派腐败无能,国共两党长期针锋相对,使日本帝国主义得寸进尺,步步紧逼。
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有志于救国的人们都在探索寻求中国的出路,人们的眼光不期而然地转向了地广人稀的西北。
中国的西北角对于每一个新闻从业者来说,他们对老一辈的记者范长江先生是再熟悉不过了。
我作为未来的新闻从业者,对他的认识,和对他的《中国的西北角》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
通篇读下来后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他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从业精神,受益匪浅……范长江于1935年7月开始在多事的西北采访,由于范长江认为一旦抗日战争全面展开,沿海一带必不可久守,抗战的大后方肯定在西北、西南一带,而荒僻的西北地区的现状却很少为人所知,因此有必要对这些地方进行考察和研究,让读者更多地知道西北和西南的情况,他认为这是当务之急。
所以才会有《中国的西北角》的出现。
处于和平年代的我们或许只能通过看古板简单的历史教材捕捉到些许中国过去的影子,那些英雄人物只是冷冰冰的名字而已,那些中国的大好春光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到的。
但在范长江的笔下,这个过去的景物,人物一下子添上了色彩,鲜活起来,使人浮想联翩。
全书还多处描写了西北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民间习俗,让人感觉身在其中,且他的写作手法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简洁明了,没有过多的华丽藻词,却能清楚的表达当时的风土人情,其中还有不少的让人看后感到愤怒,悲痛,惋惜,伤心的事,描写了到处的民不聊生,卖儿卖女,衣不遮体,死尸遍地的情景,让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是无法想像。
例如:“凡与杨氏及其部下办理任何交涉之汉人,几无人不视之为野蛮愚劣下等民族,而以愚弄,欺骗,恐骇,压迫等方法取藏人之财货……”读了《中国的西北角》后,也让我明白了作为一个记者的意义,应该解剖这个社会,还原于现实真相,让更多的人明白这个社会许多的好与不好的一面,让更多的人得以深思。
我不想来这个世界,这个社会白走一遭,不管未来怎么样,我都会努力的像范长江学习他那忧国忧民的精神和对新闻从业的执着。
我将会以他为榜样,以他的作品为进步的动力,坚持不懈,总有一天我相信我也会成为像他一样杰出的记者。
《中国的西北角》读书报告吴艳林20世纪30年代,日本不断的对我们国家进行侵略,而国名党此时又在加紧剿灭中国共产党。
中国处在内忧外患中,百姓更是苦不堪言,那谁来带领我们去了解当时中国西北角的百姓的疾苦呢?就是我们的记者范长江同志。
他走出书斋,踏上了中国西北角的征程。
从他的笔下我们看到了西北老百姓的疾苦生活。
看到了我们各民族同胞的相处现状,看到了西北角繁盛古城的萧条破败之景象。
如果不是范长江我们就看不到西北百姓的艰苦生活。
这里有成群结队的孩子妇女裸身在冰天雪地里打颤;这里有在半夜里街道旁被冷醒大声叫娘的孩子;这里有冻死道旁的乞丐;这里有被强迫修筑碉堡的农民;这里有被高利贷缠身的“金奴”……让我们来看看范长江给我们记录下来的事实:“两旁草丛树下,往往有四五具,五六具,甚至十余具一堆的尸体,臭达数十丈外,皆半途饿死之难民。
甚至有腐烂路中的也无人过问。
”“近百户人家的村庄,几乎鸡蛋都买不出!”“但是尽管是新年时候,街上随处可以看到,十岁以下无衣卦全身灰泥的乞丐儿童。
有几条背风的街道,记者简直在夜间没有勇气经过。
……..到了夜间十时以后,气候变得寒冷……放声哭出他们求救的惨痛哀声‘妈妈呀!冻得很呀!’‘爸爸呀!救命啊!冷死人啊!’”。
……这样的场景描述很多,真叫人不忍赌啊!看了记者的记录我总结出当时百姓为什么会处在如此艰难的处境。
首先,地主的压迫和剥削。
百姓从地主那儿租来土地,种植粮食。
租金很高,等到农民将粮食买了(粮食价格下降),交了税后,所剩无几了,加上租金,农民每年只是入不敷出的。
因此只能向地主借高利贷。
明知这是饮鸩止渴,但他们哪有办法呢?利息达到了一年百分之三百的轻度。
百姓啥子都赔完了。
只剩下空空的屋子。
其次,是苛刻的税。
严重的税收也是一个威胁农民生活的因素。
在一些地方,农民的交沉重的烟草罚款。
这是他们的一项沉重的负担。
像马步芳等军阀为了养活自己的军队还要求每个人叫草头税。
甚至还有隔不远就设置的关税。
浅析《中国的西北角》写作特点摘要:《中国的西北角》一书,作为彪炳史册的旅行游记体报告文学,在中国新闻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它凭借高超的思想性、可读性、趣味性,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成为中国新闻传播学的经典著作。
细究起来,这和作者摇曳多姿的修辞手法的应用、广博深厚的人文素养息息相关。
关键词:中国的西北角写作特点修辞手法一、比喻、拟人、反讽等各种修辞手法的应用《中国的西北角》一书中,常见比喻、拟人、反讽等各种修辞手法的应用,评价、议论、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也常常融会贯通,互相交融。
范长江在开篇描述自己得到这次来之不易的西北之行的机会时,将机会比喻成一个头发披在前面的美丽的姑娘,如果不趁着她对面来时抓住,等到她过去,事后苦苦思念,也无济于事了。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机会就如同美人一样,一旦没有抓住,就只有事后后悔莫及,扼腕长叹。
庆幸作者抓住了机会这个美人,并加以好好珍惜,于是广大读者有机会跟随着范长江的脚步,一同踏上西北之行。
作者在成都平原上坐车,路面上一条条小沟交错的公路,让黄包车开在途中犹“如酸秀才哼‘古文观止’一样,左右摆头,只要小心谨慎的坐着,头碰车篷的次数总可以少些。
”①将汽车在途中的左右颠簸,比作古代酸腐文人摇头晃脑地背书,这个比喻真是形象生动、入木三分,让读者忍俊不禁的同时,仿佛也体会到了作者在车内那种摇晃、颠簸。
描述成都平原上所见的风景时,范长江将这里无边的青翠中唯有农家村落的土墙能见到稀零的黄土和北方乡村一片黄土偶尔点缀着一丛丛柳树的绿色做了对比。
接着描写了平原上背着米谷蔬菜去城里贩卖的农民,他们劳苦和兴奋的表情,仿佛是期待着卖出产品后可以偿还债务、付清捐税,过清闲的日子。
然而作者笔锋一转,在后文的议论、分析中,犀利地指出了在现在的中国经济情势下,“他们的生活,只有一天一天的低落下去,绝无改善之可能!”②作者在文中除了对都市工业剥夺农村这一一般情况分析之外,还特地有针对性地分析了中国的国民经济殖民地经济的基本性质,日本丝织业对成都丝绸工业的破坏、中国农民生活对工业制成品的高度依赖、工业品远高于农产品的价格增长,综合看来在中国日益加重的政治剥削和经济剥削下,中国农民生活的恶化,绝无幸免。
中国的西北角读后感《中国的西北角》是一部关于中国西北地区的纪实文学作品。
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深入的调研,描绘了这片土地的壮美风景和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同时也深刻反映了这个地区的贫困和落后。
这部作品让我对中国西北地区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也让我对这片土地产生了更多的情感。
在阅读《中国的西北角》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被作者对西北地区的描写所深深吸引。
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对西北地区的自然风光进行了生动的描绘,让我仿佛置身于那片土地之中。
我看到了那里壮美的山川、广袤的戈壁、湍急的黄河,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同时,作者也对西北地区的民俗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挖掘,让我了解到了那里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和独特的民风民俗。
这些描写让我对西北地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渴望亲自去那里感受一番。
然而,与西北地区的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相对应的是这片土地的贫困和落后。
作者在书中对西北地区的贫困现状进行了真实的描写,让我深感心痛。
我看到了那里的贫困群众生活在简陋的房屋中,艰难地谋生。
我看到了那里的孩子因为贫困而失学,失去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我看到了那里的农民因为缺少技术和资金而无法改善生产条件,陷入了贫困的泥淖。
这些描写让我对西北地区的贫困问题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也让我对那里的人民产生了更深的同情和关怀。
通过阅读《中国的西北角》,我不仅对西北地区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对这片土地产生了更多的情感。
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那里的壮美风光和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也深刻地感受到了那里的贫困和落后。
我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关注西北地区,帮助那里的人民走出贫困,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同时,我也期待自己能够有机会亲自去西北地区,感受那里的风土人情,为西北地区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愿西北地区早日实现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成为祖国的繁荣富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西北角读后感《中国的西北角》是一本关于中国西北地区的纪实性作品,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深入调研,向读者展示了这个地区的自然风光、人文历史和民风民俗。
阅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受感动,对中国西北地区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在书中,作者生动地描绘了西北地区的壮美山河、广袤草原和神奇沙漠,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尤其是对祁连山、茫崖、额济纳和敦煌等地的描写,让我对这些地方充满了向往和好奇。
同时,作者也通过对西北地区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的介绍,让我对这个地区的多元文化和丰富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西北地区的独特魅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西北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对这个地区的未来发展充满了期待。
西北地区是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人文底蕴,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征程中,西北地区必将发挥重要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更大的贡献。
同时,通过对西北地区的深入了解,我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的多元文化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西北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不同民族之间和睦相处、相互学习、共同发展,这是中国的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
只有在民族团结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安康。
因此,我对西北地区的多元文化和民族团结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更加珍视这种宝贵的文化传统。
总的来说,阅读《中国的西北角》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书中的描述,我对西北地区的自然风光、人文历史和民风民俗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也对这个地区的未来发展充满了期待。
同时,我也更加珍视中国的多元文化和民族团结,认识到了这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
希望通过我们每个人的努力,西北地区能够发展得更加繁荣,中国的多元文化和民族团结能够得到更加深入的弘扬和传承。
中国的西北角编辑前言范长江同志是我国著名的新闻记者; 是无产阶级新闻战线上的杰出战士。
他于一九七O年被林彪、“四人帮”迫害致死,离开我们已经十年了。
为了整理中国新闻事业的史料,为了纪念范长江同志,我们在他逝世十周年的时候,搜集、整理了他的著作,编辑出版一部《范长江新闻文集》。
这本《中国的西北角》是其中的一部。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内忧外患深重。
日本帝国主义企图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已经开始; 国民党对外卖国投降,对内妄图以连续不断的“围剿” 消灭工农红军,使祖国面临亡国的危险、使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
这时,正在读书求学的范长江同志,怀抱着救亡图存、探索真理的志愿,曾经迢迢数千里,从北平到南昌,秘密地阅读和研究关于工农红军和苏区的制度与政策的小册子; 也曾经长途跋涉,到抗日前线的热河、察哈尔、绥远等地,了解当时国民党和地方当局以及军队中政治腐败、土气低落的实际情况。
而在中国工农红军开始进行震惊中外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之后,年仅二十六岁的范长江,为了深入了解红军北上抗日对于整个中国政治动向的影响,以及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西北地区的现状和未来,他走出书斋,离开学校,进行实际考察。
他以惊人的勇气和顽强的毅力,到川;比、陕西、甘肃、青海、内蒙古等,“大西北地区去采访,他的足迹越过祁连lI J,绕过贺兰山,北至包头,西达敦煌,全程四千里,历时十个月。
他将旅途通讯陆续寄到大公报发表。
由于他第一次公开如实地报道了工农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揭开了当时神秘西北的黑暗和危机,他的通讯引起了全国的震动。
当一九三六年西安:事变发生以后,由于国民党对真实情况紧密封锁,范长江同志又冒险只身进入西安,以后又到延安,了解事变真相,并迅速报道出去。
他在通讯中,报道了毛主席、周副主席会见他时所作的长时间谈话的内容;党的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正确方针; 以及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政策,从而使党的声音,光明的信息,公开地传给了国民党统治区的读者,受到了广:大读者和各阶层爱国人士的重视和欢还。
《中国的西北角》读书笔记《中国的西北角》是范长江先生的一部经典之作。
这部作品以其深入的观察、真实的记录和深刻的思考,为我们展现了 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西北地区的社会风貌和民生百态。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仿佛跟随范长江先生的脚步,走进了那个遥远而神秘的地方。
他的文字生动而有力,让我对西北地区有了全新的认识。
范长江先生以其敏锐的新闻洞察力,深入到西北地区的各个角落。
他不仅关注着政治局势的变化,还将目光投向了普通百姓的生活。
他笔下的西北,不再是一个遥远而模糊的概念,而是一个个具体而鲜活的人物和故事。
书中对于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描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广袤的沙漠、荒凉的戈壁、险峻的山脉,这些自然景观构成了西北地区独特的风貌。
然而,这种恶劣的自然条件也给当地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水资源的匮乏、土地的贫瘠,使得人们在生存的道路上充满了艰辛。
在经济方面,西北地区的贫困和落后令人触目惊心。
传统的农牧业生产方式效率低下,商业发展滞后,工业几乎是一片空白。
范长江先生通过实地调查和采访,揭示了这种经济困境的根源。
交通不便、教育落后、封建思想的束缚等因素,严重制约了西北地区的发展。
社会问题在书中也有充分的展现。
封建礼教的残余、军阀的割据、匪患的猖獗,让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同时,民族问题也是西北地区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需要通过平等、尊重和相互理解来解决。
范长江先生还关注到了西北地区的文化传承和教育状况。
古老的文化在这片土地上延续,但由于种种原因,教育资源的匮乏使得文化的传承面临着巨大的危机。
许多孩子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知识的普及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这片看似绝望的土地上,范长江先生也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觉醒,他们努力探索改变现状的道路。
新的思想和观念逐渐传播开来,为西北地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通过阅读《中国的西北角》,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解一个地区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印象,而要深入到它的社会肌理之中。
《中国的西北角》读书笔记《<中国的西北角>读书笔记》《中国的西北角》是范长江先生的一部经典之作,这本书以其真实而深刻的笔触,描绘了 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西北地区的社会风貌、政治局势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
读完此书,我深受触动,也有了许多思考和感悟。
范长江先生以记者的敏锐视角和勇敢的探索精神,深入到当时中国较为落后和封闭的西北地区。
他的行程充满了艰辛和挑战,但他始终坚持不懈,为我们带来了第一手的珍贵报道。
书中对于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描写令人印象深刻。
广袤无垠的沙漠、贫瘠的土地、恶劣的气候条件,这些都展现了大自然对这片土地的“考验”。
然而,就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当地人民依然顽强地生存着,他们依靠着传统的生产方式和坚韧的意志,努力与自然抗争,谋求生活的出路。
在社会层面,西北地区的贫困和落后状况让人揪心。
教育资源的匮乏,医疗条件的简陋,基础设施的薄弱,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当地的发展。
许多孩子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成年人为了生计疲于奔命,疾病得不到有效的治疗。
范长江先生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事例和人物,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这种贫困所带来的痛苦和无奈。
政治局势的复杂也是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西北地区也不例外。
军阀割据、政治腐败、民族矛盾等问题交织在一起,使得社会动荡不安。
人民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毫无保障,对未来充满了迷茫和恐惧。
但与此同时,书中也展现了一些积极的力量和希望。
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觉醒,他们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家乡的面貌。
一些新的思想和观念也开始在这片土地上传播,为未来的变革埋下了种子。
范长江先生的文字朴实无华,却充满了力量。
他没有过多地进行主观评价,而是通过客观的描述和真实的记录,让读者自己去感受和思考。
这种写作方式更加真实可信,也让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那个时代的中国。
读完这本书,我不禁思考起中国的发展历程。
从 20 世纪 30 年代的贫困落后,到如今的繁荣昌盛,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整整半个世纪过去了,当我们重读这部新闻史上的名著时,不仅祖国的西北角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我们的记者已走遍祖国各地,以至遍布于世界的各个“角”。
可是在当今盛世,能象范长江那样写出引人瞩目的作品的名记者,却为数不多,这与我国新闻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极不相称。
正如穆青同志说的,我们“应该培养出一批能够纵论世界风云的名记者”。
名记者的特征是什么?名记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呢?我们知道,任何一个新闻记者都应该具备记者这一职业所要求的基本素质,诸如政治思想、理论、文化知识、新闻专业等方面的素养等等。
但是作为一个名记者,主要指的又是什么呢?作品是记者最好的镜子。
让我们来研究一下《中国的西北角》,看看范长江作为一个名记者体现出了哪些素我想提出其中主要的两点来谈一谈。
名记者要有“抱负”“这抱负就是穷毕生精力研究一两个什么问题,而这些问题是从群众中提出来的。
”也是当时群众迫切要求回答的重大问题”。
记者为什么要研究这样的问题呢?这是新闻的特点所决定的。
成功的新闻作品必须回答那些属于时代矛盾焦点的问题。
而回答这样的问题,决不能靠“不痛不痒的报道”,‘必须是记者采写出来的“独到的见解”和“权威的派见”我们可以从下例得到证明。
在作刀、中,他以软多的篇幅谈到尺族问顾。
《松潘与汉藏关系》一节”匕作者写J’藏l习沂受的压迫,论述了西南、}儿闭二尺族关系的现状,然后尖锐指出:“东亚国际争夺之垂心,已集巾1几,},J伟,},国各民族的不合理关系,【找予人以可趁之机。
以目前情形观之,此等邵介,如加以外力之帕动,得相当之强力引诱,乡亡否能再维特介日之关系,恐难得乐观之答复。
”记者指出问题的严紧性,并把西南、西北社会现状放在世界大范围内来烤察,使问题变得更加突出,因而高人一筹。
而日,,记者对民族间题进行过一番研究,随之提出的自己观点“民族关系的主张,如政治上平等,经济上发展,文化上交流等,便能使自己的论点,持之有如,‘一丫之成理,起到震聋发耽的作用。
《中国的西北角》读书笔记彭玺睿1935年7月至1936年6月,范长江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名义前往中国西北,足迹到达川、陕、青、甘、宁夏、内蒙等省市,全程四千余里,详细介绍了当时西北地区的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
共分为六十六则通讯,五大篇章。
第一篇:《成兰纪行》此篇描述了记者经由四川盆地行进至甘肃的见闻。
作者的足迹逐渐由成都平原的农耕社会进入川西高原的藏民游牧区,着重描写了战乱之后,当地农村底层百姓穷困贫乏状况。
随即是汉藏关系,以及当地因战乱而陷入的困境:“沿途饿殍载道,臭不可闻”。
同时,作者也表达了自己对当地鸦片买卖吸食成风的忧虑。
第二篇:《陕甘形势片断》此篇描述了记者在长安和兰州的见闻,着重分析了在新的交通形势之下,长安和兰州的战略地位,以及陕甘边境、渭河流域的自然社会环境。
其对渭水两岸百业萧条,遍种鸦片的痛心和焦虑成为该篇最难忘和引人深思的一段。
第三篇:《祁连山南的旅行》此篇描述了记者在青海的行程见闻,对当地的特殊的高原自然环境做了大量的描写,并且引用了大量的诗词,借以抒发作者的慨叹。
此外,作者对青海当局的主要负责人也着以较多笔墨,详细分析了青海在特殊的多民族、宗教背景下的政治环境。
在这一篇中,作者对于汉藏回之间的民族关系的分析让主旨思想更深一层,以“回教促进会”为切入点,进行了自己对民族问题的分析探讨。
第四篇:《祁连山北的旅行》此篇描述了作者在张掖、酒泉、玉门以及敦煌等地的行程见闻,描述了当地种植鸦片、重税科刑和民不聊生的现状,表达了担忧和思考,并结合当地悠久的历史,对该区的战略地位变化做了细致的梳理,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考量了这一地区的发展策略和前途。
第五篇:《贺兰山的四边》此篇描述了作者在兰州、宁夏至包头一线的经历所感,记录了=数年战乱破坏后的社会环境和人民的生活。
结合西夏历史讲述了当代发展应注意的教训,并对回民安置问题做出了深刻分析;对宗教的发展,教育的推广都做出了自己的判断。
评《中国的西北角》摘要:范长江是我国现代杰出的新闻记者。
《中国的西北角》是范长江于1935年以《大公报》特邀记者的身份从成都经松潘到兰州的通讯集。
是范长江的成名作,也是研究三十年代西北地区文化、风俗的重要史料,它揭开了当时在国民党统治下神秘西北地区的黑暗和危机,详细地向我们展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不安。
并在其中第一次公开如实地报道了工农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引起了全国震动,对后世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范长江写作特点思想结构范长江的新闻通讯,内容丰富,谈古论今,气势磅礴,意趣横生,表现出了独特的创作风格。
《中国的西北角》出版后,“各界争购,未及一月初版数千部已售罄,而续购者仍极踊跃,特赶印再版数千部,出书未及,复又售罄,而来函订购者尚多,当赶印三版,出售未及登广告,又经售罄,此书销行之广,为空前所未有。
”可见此书在当时的影响力,下面笔者将对此书的写作进行初步的分析。
一、文章的结构特点1、以游程为线,展开结构。
此类结构的篇章较多,以《敦煌返张掖》为例,作者记叙了从敦煌到张掖沿途上各种各样的见闻:“十工”村甲长派人伺候时,表面上必恭必敬的情态;汽车开到三道沟,引来的无数男男女女“观众”;戈壁路上迷人的风沙;玉门县长坐着“八人大桥”在街上走一趟,让居民交“迎春费”的奇闻;玉门到酒泉路上成群的逃荒农民:以及河州人打猎时的壮观场面等等。
作者以流畅的文笔,描绘所见所闻,使读者如身临其境,身历其事。
2、以某一事件为中心结构全篇。
在《张掖的破产,是人懒的过》里,作者就张掖破产是不是人懒的原因这一问题,对政府的“烟亩罚款”进行剖析,说明了张掖的破产,完全是由于统治者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又如《磴口和宁阿之争》,围绕磴口设县,引起的蒙古阿拉善族和宁夏发生纠纷的事件来进行谋篇布局,给人以结构严谨集中之感。
二、本书内容特点1、对现实的客观描述。
如对酒泉城内儿童的描写:尽管是新年的时候,街上随处可以看到十岁以下无衣褂、全身灰泥的乞丐儿童。
范长江:《中国的西北角》节选第一篇成兰纪行成都出发之前人事的变化,往往非始料所及。
记者人川以后,本来打算先作环川旅行,然后入西康。
但是到了成都以后,因为朋友的方便,得了一个由成都经松潘北上兰州的旅行机会,这条路在平时亦是不易通行的去处,尤其在目前军事紧张时期。
有人说:机会是一个美丽姑娘,只是她的头发披在前面,如果不趁她对面来时,当面把她抓着,她一过去,事后苦苦想思,也无济于事了。
记者因为爱惜这个机会,所以放弃了过去准备,决定和朋友们先行到兰州。
到兰州的同伴,一时还动不了身,而成都的社会,又叫人难于应酬.所以趁一个空儿,先到成都外面去看看。
七月初旬,正是成都平原的熟季。
记者一个人带上非常简单的行李,出了北门,向新都出发。
这条路是川北大路的起点,而且又密迩省会,观瞻所在,自然是“饬沿途居民,勤加倍修”。
所以虽然是一条小沟一条小沟的,在路面上交错着,组成各种的花纹,然而远远看去,总是还像一条公路。
黄包车走在上面,尽管如酸秀才哼《古文观止》一样,左右摆头,只要小心谨慎地坐着,头碰车篷的次数总可以少些。
成都到新都40里,两旁碉堡林立,主碉大体皆用砖和洋灰筑成,雄据山头,颇为壮观。
任何军队如果要想通过这条碉堡线,殊非易事。
记者曾亲与热河战争和长城战争,如果当时也筑了这样严密的工事,则敌人当然不能长驱直入,我们的军队也可以从容应付,不至一败涂地,造成那样可耻而奇重的牺牲了。
在北方乡村旅行,所见是一片黄土,只有一丛丛的柳树,才点缀着相当的绿色。
然而成都平原上是无边的青翠,只有农家村落的土墙才能看出稀零的黄土。
鲜红的太阳斜挂在东方,三三五五的庄稼男女,背荷着他们几月辛苦得来的米谷和菜蔬,汇集到大路上,向城里进发。
看他们劳苦和兴奋的面庞上,似乎他们的农产品卖去以后,所得的代价,就可以偿还他们的债务,付清了税捐,乃至开支了日常的家庭用度,过他们的清闲日子。
他们哪里知道,在现在中国经济情势下面,他们的生活,只有一天一天地低落下去,绝无改善之可能!照通常情形来说,都市工业是剥削农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