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弛缓性麻痹
- 格式:doc
- 大小:158.00 KB
- 文档页数:5
全国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方案为进一步落实《2003-2010年全国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行动计划》,更好地发挥急性弛缓性麻痹(以下简称AFP)监测系统的作用,特制定本监测方案。
一、监测目的1.及时发现输入性脊灰野病毒,采取措施防止病毒传播,保持无脊灰状态。
2.及时发现脊灰疫苗衍生病毒(以下简称VDPV)及其循环,采取措施控制病毒进一步传播。
3.评价免疫工作质量,发现薄弱环节。
4.监测脊灰病毒变异情况,为调整疫苗免疫策略提供依据。
二、病例定义与分类(一)监测病例定义1.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所有15岁以下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症状的病例,和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脊灰的病例均作为AFP病例。
AFP病例的诊断要点:急性起病、肌张力减弱、肌力下降、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常见的AFP病例包括以下疾病:(1)脊髓灰质炎;(2)格林巴利综合征(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GBS);(3)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4)多神经病(药物性多神经病,有毒物质引起的多神经病、原因不明性多神经病);(5)神经根炎;(6)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肌药物注射后引发的神经炎);(7)单神经炎;(8)神经丛炎;(9)周期性麻痹(包括低钾性麻痹、高钾性麻痹、正常钾性麻痹);(10)肌病(包括全身型重症肌无力、中毒性、原因不明性肌病);(11)急性多发性肌炎;(12)肉毒中毒;(13)四肢瘫、截瘫和单瘫(原因不明);(14)短暂性肢体麻痹。
2.高危AFP病例年龄小于5岁、接种OPV次数少于3次或服苗史不详、未采或未采集到合格大便标本的AFP病例;或临床怀疑为脊灰的病例。
3.聚集性临床符合病例同一县(区)或相邻县(区)发现2例或2例以上的临床符合病例,发病时间间隔2个月以内。
4.脊灰疫苗衍生病毒(VDPV)病例(简称VDPV病例)AFP病例大便标本分离到VDPV。
该病毒与原始疫苗株病毒相比,VP1区全基因序列变异介于1%~15%之间。
急性弛缓性麻痹的诊断对于急性弛缓性麻痹这一疾病,相信很多人对此都很陌生,大多数人都不了解急性弛缓性麻痹,那么,急性弛缓性麻痹是什么样的一个疾病呢?如何诊断呢?对于这么个问题想了解的人也是很多的!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急性弛缓性麻痹如何诊断的,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又称AFP病例,所有15岁以下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症状的病例,和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脊灰的病例均作为AFP病例。
常见的急性弛缓性麻痹包括以下疾病(1)脊髓灰质炎;(2)格林巴利综合征(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GBS);(3)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4)多神经病(药物性多神经病,有毒物质引起的多神经病、原因不明性多神经病);(5)神经根炎;(6)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肌药物注射后引发的神经炎);(7)单神经炎;(8)神经丛炎;(9)周期性麻痹(包括低钾性麻痹、高钾性麻痹、正常钾性麻痹);(10)肌病(包括全身型重症肌无力、中毒性、原因不明性肌病);(11)急性多发性肌炎;(12)肉毒中毒;(13)四肢瘫、截瘫和单瘫(原因不明);(14)短暂性肢体麻痹。
急性弛缓性麻痹分类标准:当前我国进入消灭脊灰最后阶段,必须把特异性诊断放在首要位置,实行以病毒学为基础的病例分类方法实属必要,即分离到脊灰野病毒的急性弛缓性麻痹才是确诊的“脊灰病例”,以提高病例诊断的特异性,减少假阳性。
如果不采用这种分类方法将无法证实消灭脊灰的目标是否达到。
而以前使用的分类方法对于脊灰病例的定义为:急性弛缓性麻痹有如下任何一种情况,即诊断为脊灰病例:(1)从粪便标本中分离到脊髓灰质炎野病毒;(2)与脊灰确诊病例有流行病学联系;(3)发病60天后仍残留麻痹;(4)死亡病例;(5)失访病例。
在使用新的分类方法对无粪便标本,而又有残留麻痹,死亡或失访的急性弛缓性麻痹即不能归入确诊病例,也不能排除,因此称之为脊灰临床符合病例。
如果太多的急性弛缓性麻痹最后被分类为临床符合病例则意味着监测工作的失败。
AFP 急性迟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 AFP) 1.AFP定义:是指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以肢体运动障碍为主并伴有肌肉弛缓性麻痹(软瘫)的一组疾病。
2.AFP病例(监测系统使用的定义):任何15岁以下的出现急性软瘫的儿童。
为便于AFP病例快速报告,卫生部于1994年专门下发文件,规定了14种属AFP病例的病种,即:(1)脊灰。
(2)格林-巴利综合征。
(3)脊髓炎(横贯性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
(4)多神经病(药物性多神经病、有毒物质引起多神经病、原因不明多神经病)。
(5)神经根炎。
(6)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肌药物注射后引发的神经炎)。
(7)单神经炎。
(8)神经丛炎。
(9)周期性麻痹(低钾性、高钾性及正常钾性)。
(10)肌病(全身型重症肌无力、病毒性或原因不明性肌病。
(11)急性多发性肌炎。
(12)肉毒中毒。
(13)四肢瘫、截瘫或单瘫(原因不明)。
(14)短暂性肢体麻痹。
3.消灭脊灰为什么要开展AFP病例监测:由于15岁以下儿童是脊灰发病的高危人群,因此,把15岁以下儿童的AFP病例作为“疑似脊灰”病例进行监测报告,其目的是通过对高危人群的监测活动,最大限度地发现真正由脊灰野病毒引起的病例,这是AFP监测系统的一项技术要求,即要在所有15岁儿童AFP 病例中搜索脊灰野病毒。
全球消灭脊灰的监测活动都要做好这项工作。
4.质量控制指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消灭脊灰的技术要求和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了AFP 监测工作质量控制指标体系:(1)各地区每年15岁以下儿童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不低于1/10万;(2)80%病例必须在接到报告后的48小时之内进行病例调查;(3)80%AFP病例必须在出现麻痹后14天内,间隔24小时采集双份合格粪便标本;(4)粪便标本要在7天内送到省级脊灰实验室;(5)病例随访表要在75天内送达省级卫生防疫站等。
5.AFP病例报告与漏报:卫生部要求所有发现AFP病例的临床医生和卫生工作者都要立即向当地县级卫生防疫站进行报告,这是发现病例最重要的工作。
AFP病例的名词解释AFP,即急性弛缓性麻痹,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
它主要影响儿童,尤其是5岁以下的儿童,导致肌肉无力、麻痹和运动障碍。
AFP被认为是一种罕见疾病,但近年来发生的病例数量逐渐增加,引起了全球医学界的关注。
AFP是由一种叫做肌肉损伤的病毒引起的,这种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进入人体后会感染中枢神经系统。
一旦感染,病毒会攻击神经细胞,导致细胞死亡和炎症反应,最终影响肌肉的功能。
AFP病例最明显的症状是肌肉无力和麻痹。
患者通常会出现腿部和手臂无力、站立和行走困难、手指无法握住物品等症状。
病情的严重程度因个体而异,有些人可能只有轻度的肌肉弱点,而另一些人可能完全不能行动。
此外,一些患者还会出现呼吸困难、吞咽困难和语言障碍等症状,这些症状常常影响生活质量,并且可能导致并发症。
诊断AFP通常是通过临床症状和医学检查进行的。
医生会仔细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和日常活动,同时进行神经系统检查和实验室检查。
脑脊液检查是确认诊断的重要方法,通过检查脑脊液中的特定抗体和病毒的DNA,医生可以判断是否存在AFP病例。
目前,对AFP的治疗还没有特效药物。
治疗的主要目标是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和心理支持,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恢复和改善运动能力、呼吸和语言能力。
预防AFP的最佳方式是通过疫苗接种。
一种叫做脊髓灰质炎的疫苗可以有效预防病毒感染,并减少发生病例的风险。
这种疫苗通常在婴幼儿时期接种,但对于成年人来说,如果他们之前没有接种过疫苗,也可以选择接种。
除了疫苗接种,个人卫生习惯对于预防AFP也非常重要。
勤洗手、注意食品安全、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等措施可以有效减少病毒传播的风险。
尽管AFP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但幸运的是,发生的病例数量相对较少。
然而,随着世界各地病例数量的不断增加,更多的研究和预防措施的开发变得至关重要。
医学界需要进一步研究病发机制、发展更好的治疗方法,并加强对公众的教育,以提高人们对AFP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全国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方案为进一步落实《2003-2010年全国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行动计划》,更好地发挥急性弛缓性麻痹(以下简称AFP)监测系统的作用,特制定本监测方案。
一、监测目的1.及时发现输入性脊灰野病毒,采取措施防止病毒传播,保持无脊灰状态。
2.及时发现脊灰疫苗衍生病毒(以下简称VDPV)及其循环,采取措施控制病毒进一步传播。
3.评价免疫工作质量,发现薄弱环节。
4.监测脊灰病毒变异情况,为调整疫苗免疫策略提供依据。
二、监测内容(一)监测病例定义1.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所有15岁以下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症状的病例,和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脊灰的病例均作为AFP病例。
AFP病例的诊断要点:急性起病、肌张力减弱、肌力下降、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常见的AFP病例包括以下疾病:(1)脊髓灰质炎;(2)格林巴利综合征(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GBS);(3)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4)多神经病(药物性多神经病,有毒物质引起的多神经病、原因不明性多神经病);(5)神经根炎;(6)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肌药物注射后引发的神经炎);(7)单神经炎;(8)神经丛炎;(9)周期性麻痹(包括低钾性麻痹、高钾性麻痹、正常钾性麻痹);(10)肌病(包括全身型重症肌无力、中毒性、原因不明性肌病);(11)急性多发性肌炎;(12)肉毒中毒;(13)四肢瘫、截瘫和单瘫(原因不明);(14)短暂性肢体麻痹。
2.高危AFP病例年龄小于5岁、接种OPV次数少于3次或服苗史不详、未采或未采集到合格大便标本的AFP病例;或临床怀疑为脊灰的病例。
3.聚集性临床符合病例同一县(区)或相邻县(区)发现2例或2例以上的临床符合病例,发病时间间隔2个月以内。
4.脊灰疫苗衍生病毒(VDPV)病例(简称VDPV病例)AFP病例大便标本分离到VDPV。
该病毒与原始疫苗株病毒相比,VP1区全基因序列变异介于1%~15%之间。
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知识宣传单
一、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
所有15岁以下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症状的病例,和任何年
龄临床诊断为脊灰的病例均作为AFP病例。
常见的AFP病例包括以下疾病:
(1)脊髓灰质炎;
(2)格林巴利综合征(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GBS);
(3)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
(4)多神经病(药物性多神经病,有毒物质引起的多神经病、
原因不明性多神经病);
(5)神经根炎;
(6)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肌药物注射后引发的神经炎);
(7)单神经炎;
(8)神经丛炎;
(9)周期性麻痹(包括低钾性麻痹、高钾性麻痹、正常钾性麻痹);
(10)肌病(包括全身型重症肌无力、中毒性、原因不明性肌病);
(11)急性多发性肌炎;
(12)肉毒中毒;
(13)四肢瘫、截瘫和单瘫(原因不明);
(14)短暂性肢体麻痹。
二、AFP病例的诊断要点:
急性起病、肌张力减弱、肌力下降、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三、高危AFP病例
年龄小于5岁、接种OPV次数少于3次或服苗史不详、未采或未采集到合格大便标本的AFP病例;或临床怀疑为脊灰的病例。
农二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宣。
附件1:全国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方案为进一步落实《2003-2010年全国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行动计划》,更好地发挥急性弛缓性麻痹(以下简称AFP)监测系统的作用,特制定本监测方案。
一、监测目的1.及时发现输入性脊灰野病毒,采取措施防止病毒传播,保持无脊灰状态。
2.及时发现脊灰疫苗衍生病毒(以下简称VDPV)及其循环,采取措施控制病毒进一步传播。
3.评价免疫工作质量,发现薄弱环节。
4.监测脊灰病毒变异情况,为调整疫苗免疫策略提供依据。
二、病例定义与分类(一)监测病例定义1.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所有15岁以下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症状的病例,和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脊灰的病例均作为AFP病例。
AFP病例的诊断要点:急性起病、肌张力减弱、肌力下降、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常见的AFP病例包括以下疾病:(1)脊髓灰质炎;(2)格林巴利综合征(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GBS);(3)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4)多神经病(药物性多神经病,有毒物质引起的多神经病、原因不明性多神经病);(5)神经根炎;(6)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肌药物注射后引发的神经炎);(7)单神经炎;(8)神经丛炎;(9)周期性麻痹(包括低钾性麻痹、高钾性麻痹、正常钾性麻痹);(10)肌病(包括全身型重症肌无力、中毒性、原因不明性肌病);(11)急性多发性肌炎;(12)肉毒中毒;(13)四肢瘫、截瘫和单瘫(原因不明);(14)短暂性肢体麻痹。
2.高危AFP病例年龄小于5岁、接种OPV次数少于3次或服苗史不详、未采或未采集到合格大便标本的AFP病例;或临床怀疑为脊灰的病例。
3.聚集性临床符合病例同一县(区)或相邻县(区)发现2例或2例以上的临床符合病例,发病时间间隔2个月以内。
4.脊灰疫苗衍生病毒(VDPV)病例(简称VDPV病例)AFP病例大便标本分离到VDPV。
该病毒与原始疫苗株病毒相比,VP1区全基因序列变异介于1%~15%之间。
急性弛缓性麻痹
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又称AFP病例所有15岁以下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症状的病例,和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脊灰的病例均作为AFP病例。
目录
AFP病例诊断要点:
病例分类标准
AFP病例诊断要点:
病例分类标准
AFP病例诊断要点:
急性起病、肌张力减弱、肌力下降、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常见的AFP病例包括以下疾病:
(1)脊髓灰质炎;
(2)格林巴利综合征(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GBS);
(3)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
(4)多神经病(药物性多神经病,有毒物质引起的多神经病、原因不明性多神经病);
(5)神经根炎;
(6)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肌药物注射后引发的神经炎);
(7)单神经炎;
(8)神经丛炎;
(9)周期性麻痹(包括低钾性麻痹、高钾性麻痹、正常钾性麻痹);
(10)肌病(包括全身型重症肌无力、中毒性、原因不明性肌病);
(11)急性多发性肌炎;
(12)肉毒中毒;
(13)四肢瘫、截瘫和单瘫(原因不明);
(14)短暂性肢体麻痹。
高危AFP病例
年龄小于5岁、接种OPV次数少于3次或服苗史不详、未采或未采集到合格大便标本的AFP病例;或临床怀疑为脊灰的病例。
聚集性临床符合病例
同一县(区)或相邻县(区)发现2例或2例以上的临床符合病例,发病时间间隔2个月以内。
脊灰疫苗衍生病毒病例(简称VDPV病例)
AFP病例大便标本分离到VDPV。
该病毒与原始疫苗株病毒相比,VP1区全基因序列变异介于1%~15%之间。
如发生2例或2例以上相关的VDPV病例,则视为VDPV循环(cVDPVs)。
病例分类标准
AFP病例分类参照WHO推荐的病毒学分类标准。
省级专家诊断小组根据脊灰实验室检测结果,结合流行病学、临床等资料对AFP病例进行诊断分类(附图,AFP病例分类流程图)。
1.脊灰野病毒确诊病例:凡脊灰野病毒检测阳性的AFP病例为脊灰野病毒确诊病例。
2.VDPV病例:从大便标本中分离出VDPV,经省级专家诊断小组审查,临床不能排除脊灰诊断的病例。
3.脊灰排除病例: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
(1)凡是采集到合格大便标本,未检测到脊灰野病毒和VDPV的病例;
(2)无标本或无合格标本,未检测到脊灰野病毒和VDPV,无论60天随访时有无残留麻痹/或死亡、失访,经省级专家诊断小组审查,临床排除脊灰诊断的病例。
4.脊灰临床符合病例:无标本或无合格标本,未检测到脊灰野病毒和VDPV,无论60天随访时有无残留麻痹/或死亡、失访,经省级专家诊断小组审查,临床不能排除脊灰诊断的病例。
脊髓灰质炎科普常识
1、概念:脊髓灰质炎疫苗(糖丸)是预防小儿麻痹症的疫苗。
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所致的急性肠道传染病,病后可出现肢体麻痹而留下终身残疾。
好发于婴幼儿,故又称小儿麻痹症。
2、对策:脊髓灰质炎可防难治,而口服糖丸疫苗是预防此病最有效的办法。
3、不良反应:口服后一般无副反应,个别人有发烧、恶心、呕吐、腹泻和皮疹。
一般不需特殊处理,必要时可对症治疗。
4、禁忌:发烧、患急性传染病、免疫缺陷症、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者、严重佝偻病,活动性结核或其他严重疾病及最近1周内每日腹泻4次者禁用。
5、注意:①服脊髓灰质炎疫苗(俗称糖丸)前后半小时内不要哺乳或喂食热食物。
②糖丸疫苗要用凉开水送服,并应在现场由接种人员观察下服用。
婴幼儿服苗时压碎,用凉开水溶化后送下,禁用热开水,以免失效。
③如小孩吐出或部分吐出,需进行补服1粒。
④接种后在接种单位停留30分钟,观察孩子的反应情况,无异常后离开。
引起小儿麻痹的病毒是如何传播的?
文章来源:有问必答健康社区2009-4-7 16:37:41
1.传染源人是脊髓灰质炎唯一的传染源,由于隐性感染者可以60~6000倍于有症状者,因而无症状的带病毒者是最重要的传染源。
在流行季节,从2%~3%儿童的粪便中可分离出脊髓灰质炎病毒。
人感染后,从咽部检出病毒的时间为10~14 天,从粪便中检出病毒时间平均为2~4 周,最长为123 天。
患者的传染性以发病后7~10 天为最高。
2.传播途径本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而日常生活接触是主要传播方式,被污染的手、食物、各种用具和玩具都可传播本病。
在家庭内、托儿所、学校内很容易传播本病。
虽然在苍蝇和污水中都曾分离出病毒,但消灭苍蝇并不影响本病发病率。
水型和食物型暴发流行亦罕见。
本病亦可通过空气飞沫而传播。
3.人群易感性和免疫力体液免疫在本病中起重要作用。
机体感染脊髓灰质炎病毒后在肠内可
产生局部IgA 抗体,在血清中出现有保护性的中和抗体,并可维持终身。
当患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时,由于病毒已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中复制,刺激免疫器官,产生免疫反应,故在血中即可检出中和抗体,在病程2~3 周达高峰,1~2 年后下降4 倍,然后保持终身。
无症状感染者亦可获得同等水平的中和抗体。
在发展中国家本病地方性流行区,大多数婴儿自母体获得中和抗体,至1 岁时下降至最低点。
以后,由于显性或不显性感染,5 岁左右的儿童绝大多数都在血液中有中和抗体存在。
因此,在本病流行最严重的国家或地区中,发病年龄最低。
在卫生条件好,预防接种推行彻底的国家和地区,则发病年龄往往推迟。
4.季节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本病的发病率在各季节无显著差别。
在温带则夏秋季发病率显著高于冬春季。
5.流行模式在许多国家和地区中可观察到,随着卫生条件的改善,儿童感染本病的机会越来越少,隐性感染和轻型病例亦随之减少。
由于年长儿和成人瘫痪病例较多见,可出现显性病例增多的趋势。
随着预防接种的推广,人群免疫力迅速增长,发病率显著下降,本病仅见于未接种过疫苗者和与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PV)接种者所接触的人当中,即所谓“疫苗相关病例”。
目前在美国,由野毒株所引起的病例已基本消失,所有脊髓灰质炎都是由疫苗株病毒所引起。
疫苗相关病例见于两种人:①接种疫苗者;②他们的接触者。
接种疫苗病例绝大多数发生于4 岁以下儿童,其中约15%存在某种免疫缺陷。
大多于口服疫苗后7~21 天发病。
接触者病例则多见于青年,大多数于口服疫苗后20~29 天。
疫苗相关病例发生率约为1/260 万例,病死率约为10%。
AFP是甲胎蛋白的英文缩写.是原发性肝癌特异性最强的标记物和诊断肝癌的主要指标.
1、AFP,它的中文全称是"甲种胎儿球蛋白,简称为"甲胎蛋白". AFP是与大家所熟悉的丙种球蛋白,前蛋白一样,是一种衡量肝脏肿瘤免疫功能强弱的糖蛋白.在正常人的血清中只有极其微量的AFP 存在.
2、AFP病例又称为急性弛缓性麻痹(AFP),是指将所有15岁以下急性发生的肢体(或腹肌、颈肌)肌肉进行性弛缓性麻痹瘫痪病例称为AFP病例. 常见的AFP病例包括以下疾病:
(1)脊髓灰质炎;
(2)格林巴利综合征(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GBS);
(3)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
(4)多神经病(药物性多神经病,有毒物质引起的多神经病、原因不明性多神经病);
(5)神经根炎;
(6)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肌药物注射后引发的神经炎);
(7)单神经炎;
(8)神经丛炎;
(9)周期性麻痹(包括低钾性麻痹、高钾性麻痹、正常钾性麻痹);
(10)肌病(包括全身型重症肌无力、中毒性、原因不明性肌病);
(11)急性多发性肌炎;
(12)肉毒中毒;
(13)4肢瘫、截瘫和单瘫(原因不明);
(14)短暂性肢体麻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