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地规划设计:缺失的环节.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4
市政建设Municipal Construction– 112 –目前,土地整理项目设计工作在逐步开展过程中,需要慎重考虑其中存在的问题。
在对问题分析和思考过程中,发现很多问题的产生都是因为设计方责任不到位导致的,可借助改进设计加以解决。
但有些问题,并不是只通过设计方便能解决,需要在设计以外,借助一系列的措施,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这便需要将其中的各项因素进行分析和判断,以便借助有针对性的方法,对存在的问题改进。
因此,本文针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计划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并根据问题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
1 规划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1.1 规划设计不符合所在区域的水情以及地情因为勘测工作不到位、不详细,或者说设计方面存在疏忽等因素,出现了倒灌的情况,且十分普遍;一些区域的道路后边,以及原有沟渠后侧便是居民点,但却要将新的沟渠以及道路修建在居民点前侧。
有些区域修建沟路渠的过程中,会涉及到还没有任何搬迁计划的区域;在某些路渠尽头,甚至还会修建一些没有任何用处的农桥等等,这些都与所在区域的水情和地形有着非常大的出入[1]。
1.2 规划设计深度与施工要求不符编制的规划设计较为粗糙,层面肤浅,并不能满足工程建设提出的要求。
例如:丘陵区域,并没有清晰了解哪条渠道需要存跌水、具体方位在哪,只是在施工当由有承担方和施工方,边设计边施工。
在修建道路、沟渠、泵站的时候,也不明确何处要新建,何处需要彻底维修,且文本设计、预算明细当中并没有非常明显的体现[2]。
1.3 规划设计文本与项目预算存在出入设计图纸的编制以及规划,与预算数量存在较大出入,且该问题十分典型。
工程量的计算,并不符合具体情况,一些区域存在的出入甚至非常大。
所以,施工当中,会存在大量的调整和增减工程量,甚至必须调整预算项目。
1.4 设计与农民的具体需求存在出入有些设计内容,与农民提出的具体需求存在较大出入,例如:放水口以及机械下田口的设计,对于服务的提升并没有起到相应的效果。
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土地整治项目是为了改善土地利用状况、提高土地生产力、推动农村发展而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
在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中,常常会出现一些问题,下面将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问题一:不符合实际情况在一些土地整治项目的规划设计中,往往存在与实际情况不符的情况。
项目设计者未充分了解项目区域的土地利用情况,将一些现有的农田用地划为建设用地,导致农民无地可耕种,甚至引发冲突。
建议:在进行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之前,必须对项目区域进行全面的实地考察和调研,了解土地利用现状、农民的实际需求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确保规划设计符合实际情况。
问题二:缺乏科学性和可行性有些土地整治项目的规划设计缺乏科学性和可行性,未进行充分的专业评估和论证,导致项目实施后出现困难和问题,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和资金。
建议:在土地整治项目的规划设计阶段,必须依托专业机构进行科学论证和评估,包括土地利用评价、生态环境评估、社会经济效益评估等,以确保项目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问题三:缺乏农民参与和沟通一些土地整治项目的规划设计过程中,缺乏农民的参与和沟通,不充分听取农民的意见和需求。
如此一来,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很难得到农民的支持和配合,甚至耽误了项目的进展。
建议:在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阶段,应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建立起与农民的有效沟通机制,听取农民的意见和需求,将农民的实际情况纳入规划设计过程,使其真正成为项目的主体和受益者。
问题四:缺乏长期规划和可持续发展考虑一些土地整治项目的规划设计仅仅关注眼前的利益,缺乏长远的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的考虑。
在规划设计完成后,往往没有制定相应的保护和管理措施,导致土地利用状况再次恶化。
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包括不符合实际情况、缺乏科学性和可行性、缺乏农民参与和沟通、缺乏长期规划和可持续发展考虑等。
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项目规划设计前的实地调研和评估,充分听取农民的意见和需求,建立与农民的有效沟通机制,同时注重长期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的考虑,确保土地整治项目的顺利实施和长期效益。
土地规划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土地规划管理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根据国土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政策,对土地进行规划、管理与监督的过程。
土地规划管理直接关系到国土资源的利用效益、生态环境的保护、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问题。
在土地规划管理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加以解决。
问题一:土地规划管理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土地规划管理中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是指根据实际情况、科学方法和规律进行规划决策的能力。
在一些地方,尤其是落后地区,土地规划管理存在着盲目性、粗放性和临时性的问题。
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 加强统计数据和考察研究的收集与分析,为土地规划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 建立健全土地规划管理的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3. 开展土地规划管理的培训和教育工作,提高相关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素质。
问题二:土地规划管理缺乏整体性和综合性土地规划管理应该具有整体规划和综合管理的特点,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部门之间权责不清、信息共享不畅等问题,导致土地规划管理缺乏整体性和综合性。
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 建立健全土地规划管理的协调机制和合作机制,促进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和信息共享。
2. 强化土地规划管理的市场导向和公益导向相结合,推动各部门之间的利益平衡和决策协调。
3. 加强土地规划管理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
问题三:土地规划管理存在利益驱动和腐败问题在土地规划管理过程中,利益驱动和腐败问题普遍存在,导致土地规划管理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受到影响。
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 加强土地规划管理的监督和问责机制,严格规范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行为,依法打击利益输送和腐败行为。
2. 加大土地规划管理的公开和透明程度,提高社会参与的力度,增强公众对土地规划管理的监督能力。
3. 推动土地规划管理的法治化和规范化,强化执法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增强管理的约束力和有效性。
广场设计缺陷分析报告分析报告:1. 观察与分析在对广场进行观察和分析后,我们发现了以下几个设计缺陷。
2. 缺乏舒适的休憩区域广场中缺少舒适的休憩区域,如长椅、带遮阳伞的桌椅等。
这导致人们在长时间逗留时无处可坐,缺乏休息和舒适感。
这种设计缺陷限制了广场的功能,使其不够吸引人。
3. 缺乏绿化和景观设计广场的绿化和景观设计不足,造成环境单调乏味。
绿植的缺失使得广场缺乏生机和美感,维度感降低。
缺乏景观设计的广场缺乏趣味,对人们的吸引力有所降低。
4. 声音污染问题由于广场周围的道路交通密集,噪音污染问题成为一个严重的设计缺陷。
大量的车辆和行人的噪音对于广场的环境舒适度产生了负面影响。
这也限制了广场作为一个宜居空间的潜力。
5. 缺乏遮阳措施广场在没有足够的遮阳设施的情况下,缺乏遮蔽阳光的能力。
这可以导致在炎热的天气条件下广场的舒适度降低,对人们的使用需求产生影响。
缺乏遮阳措施也限制了广场的多功能性。
6. 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广场的设计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考虑,如缺乏太阳能灯光、雨水收集系统等。
这导致广场的能源消耗和环境影响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和减轻。
7. 缺乏艺术和文化元素广场的设计缺乏艺术和文化元素的融入,使其缺乏独特性和吸引力。
艺术和文化元素能够增添广场的氛围和故事性,提升人们的参与度和互动性。
8. 不合理的布局设计广场的布局设计缺乏合理性,如缺乏指引性的道路标识和标线、缺乏优化的人流线路等。
这会导致广场的通行效率降低,流线不畅,在高峰期或活动时容易造成拥堵。
9. 安全隐患广场的设计存在安全隐患,如缺乏有效的防护措施、不合理的照明设计等。
这会影响到人们在广场内的安全感,降低了广场的可用性和吸引力。
10. 缺乏互动性设施广场缺乏互动性设施,如户外游乐设施、雕塑、水景等。
这限制了广场的娱乐性和吸引力,无法吸引人们参与其中。
总结来说,广场设计中的缺陷主要包括缺乏舒适的休憩区域、缺乏绿化和景观设计、声音污染问题、缺乏遮阳措施、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缺乏艺术和文化元素、不合理的布局设计、安全隐患和缺乏互动性设施等。
探讨土地规划的不足与解决对策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
土地作为城市建设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基础条件之一,绝对是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
我国的土地资源是有限的,想要使其得到充分利用就必须进行科学管理的规划。
1、土地规划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1.1存在片面性和盲目性农村土地规划及其管理主要涉及到县、乡两級国土管理部门,管理人员存在缺乏专业的土地规划的知识,同时,乡镇农村土地规划的编制实施管理存在缺陷,使得规划农村土地存在着片面性和盲目性。
1.2缺乏动态性对于区域内的土地自然属性、生态环境以及人文地理等方面缺少全面细致的分析,这样导致土地利用过于简单化,从而造成其指标预测精确度下降。
加上规划本身的约束性,有些规划受到不确定因素的影响,需要做出调整或者更改,之前的规划方案就可能作废,或者是很难做出相应的变化来及时调整。
实际工作中,许多地方的土地利用规划调整的依据并没有根据客观情况来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规划,在原基础上做表面工作,编造相关数据,使得土地规划成为僵化的形式,从而导致了土地利用规划工作与现实脱节,削弱了规划指导控制作用,规划也就越来越脱离实际。
1.3缺乏可操作性对于建设用地的预测和安排也只是根据有关部门现有的规划展开的,创新能力极其低下。
且在一些土地规划的制定过程中,一些地方思想保守落后,观点缺乏新颖性,土地规划方案执行性不强,无法体现土地规划的预测性、先进性。
土地规划的问题比较严重,利用土地的目标、实施方针政策的具体措施也缺乏特色,尤其缺乏地方特色,特别是还有一些地方的土地规划出现雷同。
2、土地规划存在问题的原因2.1规划方法问题2.1.1部分规划思路、规划方法不合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突出了保护耕地的理念,强调在规划上实现耕地数量的不减少,这种规划的思路不能全面、综合地贯彻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明显存在不合理的地方。
这是典型的计划经济的规划方法和资源配置方法。
实践证明,这种层层下达指令性控制指标的规划方法是失败的,耕地保有量,并未保住,建设用地总量也没有控制住。
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近年来,土地整治项目作为我国推进城市化和乡村振兴战略重要的行动方向之一,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在土地整治项目的规划设计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进行探讨和解决。
本文将就此展开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问题一:土地整治程序过于复杂土地整治涉及的行政层级较多,程序相对繁琐。
首先需要拟定调查研究方案,经过立项审核后进行勘查,最后确认方案。
在方案确认后,还需要开展交通设施、水利设施、公共设施等方面的补充规划。
在此过程中,言论意见较多,程序风险相对较大。
建议一:加强土地整治项目的组织和管理针对土地整治项目的程序复杂性,建议加强项目的组织和管理。
政府部门应加强对项目实施的全过程管理和监督,明确各项任务的职责和分工,并建立相关的惩罚机制,完善沟通渠道,细化各个环节,以提高项目实施的效率和品质。
问题二:项目设计水平有待提高土地整治项目设计难度较大,涉及面广,包括环境改善、城市化建设、公共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内容,设计水平直接关系到项目实施的效果和社会效益。
建议二:强化项目实施中的技术支持针对土地整治项目设计水平不够,建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加强技术支持。
政府应通过引进外部专业机构开展技术咨询和评估,提升项目的设计水平。
同时,加强行业内的交流合作,提出规范化、标准化的设计标准和执行流程,完善项目实施的质量管理制度。
问题三:维护土地所有权难度较大土地整治项目中,因土地的不同历史演变、注册情况、土地性质等原因,土地的所有权常常难以明确。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如果不能成功维护土地所有权,将会导致项目进度缓慢,效果不明显的情况。
建议三:强化土地所有权调查和管理针对土地所有权明确困难的问题,建议加强土地所有权的调查和管理。
政府部门应设立专门的土地所有权管理机构,对土地进行登记和归档,加强对土地出租或转让的管控,强化土地利用的监督和管理,以确保土地所有权的明晰和有效维护。
综上所述,在规划设计土地整治项目时我们需要加强对项目组织、设计水平、土地管理等方面的重视,通过建立高效的执行机制、提高项目技术水平、强化土地管理,确保项目能够正确、高效地完成。
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是整个项目顺利进行的关键,但在实践中,可能会出现以下问题:
一、设计缺乏前瞻性
在设计过程中,只考虑当前的问题和需要,而缺乏对未来可能发生变化的预测和规划,导致项目难以适应未来需求和变化。
建议:在项目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未来可能的变化和需求,制定长远的规
划和目标,确保项目具有可持续性并且适应未来的发展需求。
二、规划设计与实际情况脱节
在规划设计过程中,没有充分了解和考虑当地实际情况,导致设计方案与实际情况不符,难以落实。
建议:在规划设计阶段,需要充分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并与实际情况相衔接,确保
设计方案能够落实,并符合当地的需要。
三、缺乏综合性和整体性
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只关注项目的局部问题和需要,而忽略了项目整体性和综合性,
导致项目难以协调整合。
建议:在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从整体和综合性的角度出发,考虑项目所有方面的影
响和相互关系,制定综合性的规划设计方案,保证项目实施时能够协调整合。
四、缺乏公众参与
在规划设计过程中,缺乏对公众的参与和意见征询,导致设计方案缺乏民意支持,难
以得到有效实施。
建议:在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积极引导和组织公众参与,听取公众意见和建议,充
分考虑公众利益和需求,制定能够得到公众认可和支持的规划设计方案。
总之,在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未来需求和变化、与实际情况
相衔接、具有整体性和综合性,以及充分引导和组织公众参与。
这样才能制定出符合实际
需要和公众利益的规划设计方案,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探析土地规划中的常见问题与对策土地规划是指根据城市发展需要和土地利用的要求,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等一系列规划,以实现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城市发展的协调。
在土地规划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下面将对这些常见问题进行探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土地规划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之一是规划制定不科学。
在制定规划中,有可能缺乏对土地资源的全面调查和详细分析,对城市的发展需求和土地利用情况了解不全面,导致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不强。
针对这个问题,可以加强对土地资源的调查和分析,确保规划的科学性。
需要注重听取广泛的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形成多元参与的规划决策机制,以确保规划制定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土地规划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之二是规划执行不到位。
规划制定后,由于各种原因,有可能存在规划执行不到位的问题,比如规划的调整、修订和更新不及时,一些违法占地和乱建乱占现象得不到有效遏制等。
为解决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健全规划执行的管理体制和监督机制,加强对规划执行情况的监测和考核,确保规划得到有效实施。
加强对违法占地和乱建乱占现象的处置,加大对违法者的打击力度,形成有效的震慑机制。
土地规划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之三是规划与实际不符。
规划制定后,由于各种原因,有可能出现规划与实际情况不符的问题,比如规划用地未能按时开发、利用率低、土地利用冲突等。
为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严格控制土地利用权的转让条件,加强对土地开发项目的审查和备案制度,确保规划用地能够尽快实施。
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测和考核,及时发现和解决规划与实际不符的问题。
土地规划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之四是规划利益分配不公平。
在规划实施过程中,有可能出现一些群众的利益受损的情况,比如强制拆迁时赔偿不到位、农民工被迫失地等。
为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加强对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利益冲突的排查和化解,确保群众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
加大对土地征收、拆迁等行为的监督和制约力度,加强对相关责任人的问责,确保规划利益的公平分配。
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然而,在实际设计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瓶颈。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规划设计理念不够先进在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中,一些设计理念显得比较落后,如:设计思路单一、重复性较高,缺乏创新和新型技术的应用,大多数设计专业并未能形成“创新为先、高质量设计、高技术水平、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因此,在进行规划设计时,应加强对设计师的培训,鼓励他们更加积极地研发新技术,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提高项目规划设计的质量。
二、规划设计与当地产业匹配不足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在与当地产业匹配上存在很大问题,不仅仅是项目的功能与产业之间没有深度融合,还存在单一化、极端化和低效化等问题。
因此,设计师应通过充分调研和了解当地产业的发展情况,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综合规划设计,以实现产业发展与土地整治的协同发展。
三、规划设计不够精准和可操作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不够精准和可操作,囊括的规划方案与实际需求之间存在很大差距,往往难以顺应整治的具体情况。
因此,应该在规划设计之前,对土地整治项目进行科学细致的现状分析和操作研究,认真考虑各种细节问题,确保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能够顺利进行,并且获得成功。
四、规划设计中难以考虑到多样化需求在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中,往往难以考虑到人们的多样需求,比如:人口分布不均等问题,这使得设计师需要针对不同的人口群体,不同的社会需求,进行一个全面而深入的分析。
因此,对于这些多样化的需求,设计师应主动对接与了解,制定以人为本的规划方案和设计方案,以满足各方面的需求。
总之,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的问题,不仅限于以上四方面,还有许多其他问题。
而针对这些问题,应着重从规划设计理念、产业匹配、精准性和多样化需求等角度出发,积极做出调整和创新,以提高整个规划设计环节的质量和实用性,为推动城市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对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需要加以解决和改进。
本文将针对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1. 规划设计不符合实际情况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往往是在理论层面上进行的,未对项目所在地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状况进行全面了解和考虑。
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面临技术难题或者推行困难。
针对这一问题,建议在规划设计阶段增加实地调研环节,深入了解项目地区的具体情况,以确保规划设计与实际情况相符。
2. 缺乏综合考虑土地整治项目涉及到多个领域和多个利益相关方,但部分规划设计缺乏对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考虑。
土地整治项目经常与农田水利、环境保护等项目有关联,但在规划设计时未能充分考虑到这些领域的协调发展。
建议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合作,确保土地整治项目与其他项目之间的协调一致。
3. 缺乏风险评估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可能会对生态环境、社会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部分规划设计未进行风险评估,导致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建议在规划设计中,引入风险评估的机制,对潜在的风险进行科学化、系统化的评估和控制,以避免风险带来的不利影响。
4. 规划设计缺乏创新性部分土地整治项目的规划设计缺乏创新性,只重复了以往的做法,未能充分发挥规划设计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建议在规划设计中,注重创新思维,借鉴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探索出适合项目需求的新方法和新模式。
5. 缺乏监督与评估机制土地整治项目的规划设计应该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不断进行监督与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和改进。
部分规划设计缺乏监督与评估机制,导致项目实施过程中问题难以及时发现和解决。
建议在规划设计中设立监督与评估的机制,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全面、深入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改进。
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不符合实际情况、缺乏综合考虑、缺乏风险评估、缺乏创新性和缺乏监督与评估机制。
土地规划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土地规划管理是指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和规划,最大化地发挥土地资源的效益。
然而,目前土地规划管理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土地规划存在盲区问题。
部分地区在制定土地规划时,只注重土地利用的最大化,忽略了环境保护、社会发展等因素,导致土地资源受到威胁。
2. 规划制定不科学。
部分地区在制定土地规划时,往往只是单纯的将土地资源进行了分类,而忽略了其他因素,没有科学地进行规划,导致土地的利用效益不高。
3. 执法不力。
目前土地规划管理执法缺乏力度,导致违法行为时有发生,并且处罚不严格,对于违法建设占用土地的行为不能有效地制止和惩罚。
针对上述问题,需要采取以下对策:1. 加强沟通和协调。
有关部门应该加强沟通和协调,多方面考虑土地规划问题,避免出现单方面考虑的情况,更好地保护土地资源。
2. 加强科学规划。
土地规划必须科学规划,全面考虑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社会发展等因素,使土地真正发挥它的效益,提高土地利用率。
4. 落实责任制和监督机制。
建立健全土地规划管理责任制和监督机制,确保各级政府和从业人员落实有关土地规划地方政策与法规,保障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5. 推行环境保护理念。
倡导全社会推行环境保护理念,鼓励各地区采用环保技术,开发节能型工程,降低土地污染,将土地资源得以更好发挥。
综上所述,加强沟通和协调、加强科学规划、加强执法力度、落实责任制和监督机制、推行环境保护理念是解决当前土地规划管理存在问题的有效对策。
只有采用这些对策,才能更好地规范和管理土地资源,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益,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新形势下城市规划设计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在新形势下城市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规划与实施之间的脱节问题,即规划制定的内容与实际执行的情况存在差异;二是城市规划设计缺乏可持续性考虑,没有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因素;三是城市规划设计缺乏民众参与,没有充分考虑到居民的需求和意见;四是城市规划设计不够科学,缺乏系统分析和综合考虑。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采取如下对策:一是加强规划与实施之间的衔接,通过建立评估机制和监督机制,确保规划方案能够有效贯彻落实;二是注重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将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纳入规划设计考虑的范畴,制定相应的措施和标准;三是加强社会参与,通过公开征求意见、举办听证会等方式,让居民参与到城市规划设计中,使其真正成为公众利益的体现;四是提升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加强数据分析和综合评估,确保规划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场地划分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干这行这么久,今天分享点场地划分的经验。
我感觉场地划分这块啊,真的是到处都是坑。
就拿我之前做的一个项目来说吧,那场地看起来普普通通的,没想到划分起来问题一箩筐。
首先呢,不了解需求就开始划分这是个大问题。
我当时就这么干了,觉得按照常规的想法把场地分成工作区、休息区、储物区啥的肯定没错。
结果呢?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就好比你给一个画家设计工作室,你按照常规办公室的思路划分,最后人家画画的空间小得可怜,储物空间却很大用来放文件那种柜子,这不是搞笑嘛!所以我觉得啊,一定要好好做前期调查,把使用者的需求搞清楚,是要注重互动性呢,还是要以独立作为主导多一些之类的。
而且不同的人群需求差别很大,像小朋友活动场地和老人活动场地的划分标准就不一样。
哦对了还有,过于追求空间利用率也不好。
我以前想着能多塞点功能区进去就多塞点,这样场地就不会浪费。
可是实际用起来就乱套了,通道变得特别狭窄,人在里面走都不方便。
我给你们举个例子,我见过那种小饭店想要增加座位数,就把桌椅塞得满满当当的,结果顾客进出都困难,摔了盘子的情况都有。
所以我感觉空间要留有余地,要有合理的通行空间。
另外,我觉得没有考虑场地的特殊情况也是个弊病。
比如说场地里面有一个大柱子,我在划分的时候一开始就想把它当成障碍绕开。
如果我把它融入某个功能区,比如围绕柱子做个展示区域或者简单装饰下让它成为休息区的一部分不是很好吗?我之前做活动场地划分的时候就遇到过场地有个斜坡,我当时还想把它弄平,费钱费力。
后来发现把斜坡设计成一个独特的表演区域,还挺有创意的。
不过我也得承认,这方面没有万无一失的建议,得因地制宜吧,有时候可能经验也不一定全对。
也得多参考一些建筑学相关书籍或者上网搜搜那些经典场地划分案例去获取更多灵感。
在做场地划分的时候,还经常容易忽视未来的扩展性。
我就做过这种傻事,划分完场地用了一段时间后,人家要增加新功能,但场地都固定死了。
就像家里装修,如果一开始没有考虑到未来可能会有小孩,没有预留出儿童房或者多功能室的空间,后面就很麻烦。
公园场地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可能的原因公园,是每个城市的“绿肺”,是人们忙碌生活中的一片宁静港湾,大家都爱在这里散步、锻炼、呼吸新鲜空气,放松身心。
可是,说到公园的设计,很多时候,你会发现那些看似简单的设施,反而是个大麻烦。
比如,有些公园看上去环境不错,但一进去就觉得有点怪怪的。
树挺多,草坪也不错,但就是不那么舒服,待久了反而想赶紧走。
你也许会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公园设计中真的存在一些问题,而且这些问题背后也有不少“幕后黑手”。
先说说那个“好像很美但不实用”的绿地设计。
有的公园,绿草如茵,湖水波光粼粼,周围树木葱郁,感觉走进去就像进了世外桃源。
然而,当你真的走进去,才发现问题接踵而来。
比如,某些绿地看着宽敞,但走一会儿就会发现步道设计得不够合理,不是太窄,就是有些地方干脆没有路。
你想走快点?没门。
更别提那些铺得不太平的地砖,一不小心就可能摔个跟头。
哎,这种设计让人有点郁闷,感觉好像公园好像是做给“画里的人”看的,而不是给真实的游客设计的。
再说了,有时候绿化带旁的座椅也摆放得不太巧,坐下去还得面对一片不舒服的景象,真是想休息一会儿都成了奢望。
然后,说说那些设施问题。
大家是不是经常看到公园里有各种运动设施?篮球场、羽毛球场、滑梯啥的,摆得满满当当。
可是,问题是,很多时候这些设施不一定跟周围的环境和人群需求对得上号。
比如,有些地方有一大堆儿童游乐设施,但大部分人带着孩子来公园的时候,发现一到周末就跟“人山人海”似的,孩子们玩的地方根本没空,反而是一些大人抢着坐的椅子都挤得水泄不通。
你说,这是不是很尴尬?再比如,有的跑道太短,根本就满足不了喜欢跑步的朋友,跑个两圈就完事儿了。
要不然就是跳健身器材,设施好像很多,但有些人用起来并不合适,真的是“做秀”用的,不是“实用”的。
再有,公园的一些空间布局,真的可以说是大“悬念”了。
常常你会发现,有些公园的路面或者景点设置得特别不合理。
比如你想去一个地方,结果绕来绕去,看到的都是人墙和铁栅栏,一看就让你心情下降了几个档次。
城市规划缺乏什么环节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的发展进行规划和布局,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城市规划存在一些缺乏的环节,这些缺乏的环节对于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将通过分析具体操作方法,分析性循序推理论点,并给出实践导向结论,对城市规划缺乏的环节进行探讨,以期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首先,城市规划缺乏充分的市民参与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城市规划应该是一个集体行动,需要市民广泛参与其中,以反映他们的需求和意见。
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城市规划过程中市民参与的机会有限,他们往往只是被告知规划结果,而没有实际参与的机会。
这导致城市规划往往无法真正满足市民的需求,而只是成为少数专家的决策。
因此,城市规划应该加强市民参与的环节,通过开展公众听证会、座谈会等形式,收集市民的意见和建议,并将其纳入规划决策中。
其次,城市规划缺乏充分的社会经济分析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城市规划的目标是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而这需要建立在充分的社会经济分析的基础上。
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城市规划过程中对社会经济因素的分析不够充分。
例如,规划者往往只关注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利用,而忽视了城市的社会经济结构和市民的生活方式等因素。
这导致规划结果往往与实际情况不符,无法真正解决城市发展中的社会经济问题。
因此,城市规划应该加强对社会经济因素的分析,通过调研和数据分析等手段,全面了解城市的社会经济状况,以便更好地制定规划方案。
此外,城市规划缺乏充分的生态环境保护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城市规划的目标不仅是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还要保护和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城市规划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够重视。
例如,规划者往往只关注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而忽视了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等因素。
这导致规划结果往往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无法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土地规划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土地规划管理是指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和规定,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布局和利用的管理工作。
在实际工作中,土地规划管理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加以解决。
土地规划管理中存在着规划与实际情况不符的问题。
这主要表现为规划存在空洞、概念模糊、缺乏可操作性等情况。
针对这一问题,应加强规划编制过程中的调研和论证工作,充分了解土地利用现状和发展潜力。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注重细化规划目标和任务,确保规划更贴近实际。
土地规划管理中存在着政策法规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
一方面,土地规划管理涉及的政策法规较多,且有时更新较快,容易导致对政策法规的理解和掌握不及时或不准确。
由于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不够完善,导致政策的执行不到位。
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是,及时关注和掌握土地规划管理领域的新政策法规,加强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确保政策的准确执行。
土地规划管理中存在着决策缺乏科学依据的问题。
土地规划管理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综合性工作,需要充分考虑自然环境、经济社会等因素的影响。
在实际工作中,决策往往过于主观,缺乏科学依据。
应加强土地规划管理领域的研究,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充分运用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第四,土地规划管理中存在着效果评估不够完善的问题。
土地规划管理的实施效果直接关系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实际工作中,对规划实施效果的评估不够完善,导致无法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应加强对土地规划管理实施效果的监测与评估,建立完善的评估指标体系,及时纠正问题,提高规划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第五,土地规划管理中存在着缺乏公众参与的问题。
土地资源是公共资源,涉及到广大群众的利益。
在实际工作中,土地规划管理往往缺乏公众参与,导致规划决策与公众需求不相符。
应加强对公众的宣传与教育,建立健全公众参与的机制和程序,广泛征求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公众的监督作用,确保土地规划管理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场地规划设计:缺失的环节
摘要:针对目前国内城市规划设计领域普遍存在的忽视场地规划设计的现象,对场地设计中整体观念、功能组织和使用心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丁剖析。
通过一定的案例分析比较,作者对场地设计的整体理念、功能组织以及工作方式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字:场地设计;整体性;功能组织;工作方式
场地规划设计,是一个涉及到社会、文化、技术、美学等诸多方面的重要领域,尽管涉及到场地设计的著作和文章汗牛充栋,但在实际的规划建设中却时常被忽略。
通过多年的美国景观规划设计师职业生涯和主持设计国内外案例的经验总结,笔者结合目前国内的具体情况,试图通过一些案例分析,从设计者的角度对场地空间组织及设计模式进行一些探讨。
1、对场地规划设计的忽略
场地规划设计(site planning and design),是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领域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可以这样说,场地设计是营造良好城市空间环境的重要途径。
如果将一座城市比作一幅书法作品,作为单字的建筑结构匀称、赏心悦目固然重要,但是如果字与字之间缺乏合理组织、缺乏章法秩序,那么这幅作品难称佳作。
在当前欣欣向荣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热潮中,无论是开发者还是设计者,对于建筑实体的功能造型甚为关注,然而对这些建筑赖以立足的场地设计却常常忽略而过,因而类似“成功的单体建筑,失败的整体环境”这样的状况屡见不鲜。
1.1 整体观念的忽略
在目前的设计中,较为常见的现象是先考虑建筑的立面、造型、功能等,随后配上绿化植物和小品,场地规划设计成为一种填空游戏,必要的功能组织、使用需求、空间效果等场地设计的基本要素缺乏与建筑的统一考虑,造成建筑与场地设计的脱节。
此外,建筑内部功能研究透彻但场地功能流线组织混乱、环境设计与建筑缺乏联系等不尽如人意的状况较为普遍,这些都反映出一种整体性思维的缺失。
造成建筑设计与场地设计整体性缺乏的部分原因在于分段式的工作模式。
目前国内的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几乎都是由规划师和建筑师先完成规划范围内的总体布局和建筑单体的设计,然后由园林师完善环境小品、植物配置的工作。
这种工作模式由于缺乏设计者对设计流程自始至终的参与,容易造成建筑与场地环境的脱节。
从专业领域来说,我国的规划师多注重宏观的规划设计,小尺度的场地设计并不是规划师的工作重点。
建筑师考虑设计的出发点往往更多的侧重于建筑
和空间实体,忽视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协调。
由于多缺乏相关的景观园林教育背景,即使在对景观环境进行处理时难免有力所不及之处。
而且,有些建筑师对场地设计往往不能与建筑设计同样重视,致使场地设计马虎而过。
而园林师的教育长久以来一直源于传统的园林专业,教学的重点在于植物配置和私宅园林的设计手法,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专业教育,使得园林师难以对场地的空间组织、功能流线等进行整体考虑。
因而在“规划师做规划,建筑师设计建筑,园林师设计环境”这种工作模式下,场地规划设计成为其中最为薄弱的一个环节,整体观念的忽略难以避免。
1.2 功能组织的忽略
场地的功能组织是场地规划设计中至为重要的部分,它是对人流、车流、货流等诸多活动在空间上的合理安排,是衔接建筑与城市空间的重要环节。
但是在目前的一些场地规划设计中,对交通组织、功能分区以及相关功能的忽视使得规划设计在相当多的时候仅仅成为一张缺乏细致考虑的图样,片面强调视觉效果却忽略了场地基本的功能组织,其结果是剩下混乱肤浅的表皮,在使用时有着诸多的不便。
在下面的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到由于对场地基本功能的忽视,致使在场地中机动车流和步行者流线的交叉,不合理的停车场设计致使汽车停放混乱,影响交通也影响周边景观。
此外,场地设计中不同的功能分区(例如停车区域、休息区域、后勤服务区域以及场地与建筑内部功能的互动等)都需要对其出入口、流线等等进行深入的考虑,不同的区域交通模式、景观处理都会有所不同。
此外,在某些场地规划设计中由于设计者对场地的一些基本要素尺寸缺乏推敲,致使场地使用的实际状况与设计者的初衷相去甚远。
1.3 使用心理的忽略
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是规划设计中的原则。
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西方、至今仍具有深远影响力的“环境——行为”学科一直致力于研究使用者心理和物质环境之间的关联,以此营造契合使用者心理的宜人环境。
场地环境作为城市空间与建筑空间的重要连接,尊重使用者的心理感受,依据不同的需求营造适宜的环境氛围是场地规划设计中必须注重的基本问题。
在一些建成的场地中,对使用者的人文关怀并没有得到真正体现,如大而不当的硬质铺地广场,没有考虑使用者的停留驻足,绿荫和休息设施缺乏,使其仅仅流于视觉上的壮观;例如一些逼近城市道路的建筑出入口使得建筑与城市之间缺乏过渡空间,缺乏交通缓冲空间的同时也缺乏对使用者心理过渡的良好引导。
此外,在场地设计中对一些环境小品的简单处理——例如缺乏休息设施、缺乏引导标志等屡屡可见,这都使得设计以人为本成为一句空谈。
2、关于场地规划设计的一些思考
2.1 场地规划设计的整体理念
场地规划设计要求设计者在构思最初就有一个整体的设想并且综合考虑经济、技术等可行性,在设计过程中考虑:
1)整体的空间关系,例如建筑与场地环境的空间位置、场地内的高程关系、建筑物的尺度等;
2)整体的功能组织,例如场地的对外交通出入口组织、建筑与周边环境的人流组织、休憩空间的设计等;
3)整体的风格特色,例如建筑的风格应当与环境设施、植物配置的风格协调统一,达到相互融合的效果。
3)整体的风格特色,例如建筑的风格应当与环境设施、植物配置的风格协调统一,达到相互融合的效果。
事实上,在中国传统的城市和建筑营建中,规划一建筑—园林三位一体的理念使得中国城市体现出一种撼人至深的整体性,至今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这种整体性持久不衰的魅力。
在今天的城市建设和建筑建设中,我们更应当有一种整体性的场地规划设计理念,以此创造出良好的城市空间环境。
2.2 场地设计的功能组织
在场地规划设计中,由景观设计师和建筑师共同处理场地设计的功能问题,这要求设计者对场地的功能组织有着透彻的了解,对交通流线、基础设施以及场地布局等有熟练的掌握,正如同建筑师在设计建筑时需要对其功能流线组织了如指掌一样。
笔者试图通过如下的一些简单的对比案例来说明场地设计中对功能组织的一些考虑。
A1是比较常见的场地处理模式,大面积的硬质铺装由于对停车空间未加仔细推敲,因而容易造成前文所提到的停车及交通流线混乱,雕塑的设置并未对建筑前广场的交通组织起到积极的作用。
在A2的处理中,对建筑的出人口进行一定的功能分区,通过设计出入口回车场地对交通进行引导,同时位于建筑前结合绿化设计的停车场可以避免车辆停放的混乱。
A3则是进一步考虑了景观、交通等要素,在正对建筑主人口的轴线上设置步行景观道,实现人车分流,同时也将停车场的设计同绿化结合起来,并在后勤区域设置相应的入口区域和停车场,流线清晰、功能分区合理。
B1是建筑设计与场地设计没有进行整体考虑的典型代表。
在B2方案中,将场地设计和建筑设计整体考虑,结合景观、交通组织将建筑造型进行适当的调整,为使用者提供具有丰富景观以及不同空间特色的区域;对建筑出人口和停车场的考虑让整个场地的交通组织更为清晰合理。
正如前文所指出的那样,场地设计是对建筑和环境的整体考虑,在图3的设计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场地设计如何体现了规划—建筑—园林整体化的设计理念,建筑与周边场地功能、景观环境的良好结合;在场地设计中对不同功能流线的清晰组织,将车流、人流以及后勤服务的流线有效的布置在场地上;此外,通过不同的空间环境营建与建筑功能相适应的良好氛围,对使用者进行引导。
2.3 场地设计的工作方式
分段式工作方式致使场地规划设计成为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中最为薄弱的一环,因而笔者建议在设计流程上改变以往割裂的模式,由景观师、建筑师以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共同组成设计小组,在景观规划师的统领下进行方案构思和深入,各方及时的沟通和商议能够尽可能的避免各自为政的局限,以确保方案的整体性。
笔者曾在拙文《大景观——种整体性的景观规划设计方法研究》中提出了整体性景观规划设计的工作流程和工作框架,无疑这种方法也适用于场地规划设计,它体现的是一种动态的、完整的、团体的工作模式。
2.4 也谈设计师的社会职责
设计者在进行场地设计的时候,不仅仅对业主负责,更应当在设计过程中担当起自身的社会职责。
场地设计往往只是城市环境中的一个部分,设计者应当从城市整体出发,建立起更为整体的价值观念和空间观念,尽可能的以自身的设计推进周边地区的环境改善。
从场地周边环境出发整体的考虑问题,往往会引起对该场地价值的重新认识,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此外,设计者应当持有促进社会公平的价值观,良好的场地设计不仅在塑造城市景观、完善城市功能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它更是促进城市公众生活的良好媒介,在可能的情况下为公众塑造更多的开敞空间,让不同的群体能够参与到其中。
作者单位:陈跃中易兰(亚洲)规划设计事务所总裁兼首席设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