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外国诗三首(第一课时《致大海》)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3
《外国诗三首》之普希金《致大海》赏析|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外国诗三首》之普希金《致大海》“自由啊!即使在这荒漠的世界上,他还是一心想把你寻找出来。
“——《高加索俘虏》《致大海》是一曲对大海的庄严颂歌,是对人生命运的深沉感叹,也是对自由的热情礼赞。
1824年写于高加索,诗人第二次流放之前。
普希金的激进思想和他那崭露头角的声望,引起了沙皇政府的不安。
原想把他流放西伯利亚,由于他老师的说情,后让他去南方当差(其实是变相流放)。
由于他性爱自由,不愿阿谀逢迎奥德萨总督,又被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
南高加索优美的自然景色,哥萨克的风土人情,激发起诗人的浪漫主义诗情。
尤其是那壮阔浩渺的大海,更使诗人流连忘返。
临别前夕,诗人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自己坎坷的经历,想起人们到处忍受着同样的命运,想起葬身于大海的英雄……怀古伤今,思绪起伏,他的心像大海一样深沉、激荡,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诗篇。
诗人赞叹大海的壮美:黄昏寂静时,大海温顺、宁静,闪耀着蔚蓝的波涛和“娇美的容光”,仿佛在“怨诉”着心头的哀愁;波涛汹涌时,大海喧腾、激荡、傲岸不羁,仿佛又在召唤着诗人冲破牢笼,奔向自由的远方……诗人热爱大海:大海有广阔的襟怀,惊人的威力,壮丽的景色。
诗人也羡慕大海:大海的自由奔放,勾起了他失去自由的懊丧,在变相的流放中,他感到像“囚徒”一样。
诗人更依恋大海:大海使他缅怀起举世震惊的英雄。
显赫一时的拿破仑只能在荒凉的海波上安息;普希金最钦佩的诗人拜伦,虽然天才卓绝,雄心勃勃,渡海远征,但终为他祖国所不容,客死于希腊。
普希金空有抱负不得施展,拿破仑和拜伦的不幸结局自然增添了他前程渺茫、壮志难酬的悲哀。
这正是诗人把大海说成“悲哀的喧响”“召唤的喧响”,是他“心灵的愿望之所在”的原因。
这首诗气势豪放、意境雄浑、思想深沉,是诗人作品中广为传诵的名篇。
一位前苏联诗人曾说过:“从那时起,凡是在海岸上徘徊的人,在那浅浅的小船和空旷的黄沙之间,借着心、目光和耳朵他会听到,普希金诗句像金屑那样散撒……“(选自《欧洲名诗人抒情诗选析》,北京出版社1985年版)。
致大海普希金《致大海》是俄国浪漫主义诗人普希金的一首政治抒情诗,全诗通过海之恋,海之思,海之念的“三步曲”,表达了诗人反抗暴政,反对独裁,追求光明,讴歌自由的思想感情。
致大海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这是你最后一次在我的眼前,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
好像是朋友忧郁的怨诉,好像是他在临别时的呼唤,我最后一次在倾听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喧响。
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我时常沿着你的岸旁,一个人静悄悄地,茫然地徘徊,还因为那个隐秘的愿望而苦恼心伤!我多么热爱你的回音,热爱你阴沉的声调,你的深渊的音响,还有那黄昏时分的寂静,和那反复无常的激情!渔夫们的温顺的风帆,靠了你的任性的保护,在波涛之间勇敢地飞航;但当你汹涌起来而无法控制时,大群的船只就会覆亡。
我曾想永远地离开你这寂寞和静止不动的海岸,怀着狂欢之情祝贺你,并任我的诗歌顺着你的波涛奔向远方,但是我却未能如愿以偿!你等待着,你召唤着……而我却被束缚住;我的心灵的挣扎完全归于枉然:我被一种强烈的热情所魅惑,使我留在你的岸旁……有什么好怜惜呢?现在哪儿才是我要奔向的无忧无虑的路径?在你的荒漠之中,有一样东西它曾使我的心灵为之震惊。
那是一处峭岩,一座光荣的坟墓……在那儿,沉浸在寒冷的睡梦中的,是一些威严的回忆;拿破仑就在那儿消亡。
在那儿,他长眠在苦难之中。
而紧跟他之后,正像风暴的喧响一样,另一个天才,又飞离我们而去,他是我们思想上的另一个君主。
为自由之神所悲泣着的歌者消失了,他把自己的桂冠留在世上。
阴恶的天气喧腾起来吧,激荡起来吧:哦,大海呀,是他曾经将你歌唱。
你的形象反映在他的身上,他是用你的精神塑造成长:正像你一样,他威严、深远而深沉,正像你一样,什么都不能使他屈服投降。
世界空虚了,大海呀,你现在要把我带到什么地方?人们的命运到处都是一样:凡是有着幸福的地方,那儿早就有人在守卫:或许是开明的贤者,或许是暴虐的君王。
哦,再见吧,大海!我永远不会忘记你庄严的容光,我将长久地,长久地倾听你在黄昏时分的轰响。
外国诗三首之《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外国诗歌知识,领略外国诗人的优秀作品中表现的异国情趣。
2.了解普希金、狄金森、裴多菲三位诗人的简历及其创作情况。
3.李杰三首诗中的意象、意境,感受诗人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致大海》教学重点:1.学习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
2.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
3.品味形象生动的语言。
教学难点:1.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
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
3.把握本诗的感情线索,理清结构层次。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我国是诗的国度,当我们徜徉在唐诗宋词优美的诗境中时,也不妨调转艺术的轻舟,扬起思维的双浆,驰向外国诗歌的殿堂,在那里你可以领略到另一番艺术的优美风光。
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写的一首著名政治抒情诗--《致大海》。
二.解题:(幻灯片打出)普希金:(1799——1837),19世纪俄罗斯民族的伟大诗人。
在俄罗斯文学中,他是积极浪漫主义的开创者,也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生于莫斯科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受到文学的熏陶,13岁开始写诗,15岁公开发表诗作。
1817年在皇村学校毕业后进外交部任职,广泛结交优秀的贵族青年,写下一些歌颂自由、反对专制暴政的充满激情的诗篇。
1820年被沙皇政府流放到南方。
1826年从流放地回到莫斯科在沙皇的监视下埋头写作。
1837年在决斗中被杀害。
除了一些叙事诗、小说,他一生写了近九百首抒情诗。
他的诗具有明快的哀歌似的忧郁、旋律般的美、高度的思想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别林斯基赞誉他的诗:“所表现的音调的美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净,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击剑一样坚强有力。
”高尔基说:“我开始读普希金的诗,如同走进了一片树林的草地,到处盛开着鲜花,到处充满着阳光。
”《致大海》写于1824年。
外国诗三首[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方法]诵读法。
指导学生反复朗诵,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第一教时——《致大海》[教学目标]1.学习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
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
2.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
♦导入《致大海》,板书课题我国是诗的国度,李白、杜甫、白居易蜚声海外,而国外也涌现了不少伟大的诗人,印度的泰戈尔、法国的波德莱尔、美国的惠特曼、俄国的普希金、英国的拜伦、雪莱,德国的歌德、海涅,今天我们就来领略外国诗歌的魅力。
首先让我们共同欣赏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写的一首著名政治抒情诗--《致大海》。
♦简介作者作品1•普希金是俄罗斯近代文学的奠基者和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
他一生创作了800多首抒情诗和10多首叙事诗。
普希金一生向往并讴歌自由,1817年他的歌颂自由、抨击农奴制、揭露沙皇暴政的《自由颂》等以手抄本的形式在民间广泛流传,由此他成为俄罗斯解放运动的代言人,也因此触怒了亚历山大一世。
1820年,普希金因创作了大量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恐,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高加索。
1824年又被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
临别前夕,诗人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自己坎坷的经历,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不禁思绪起伏,写下了这首诗篇。
♦朗读全诗,了解诗歌大意♦师生活动,品味诗歌1.诗人面对汹涌澎湃的大海,有哪些感受?讨论明确:对大海的热爱之情和因自身的不自由而感到的悲伤痛苦;缅怀英雄拿破仑和伟大的诗人拜伦;永久怀念大海。
2.诗人为什么如此热爱大海,大海有什么象征意义?明确:因为大海有广阔的胸怀,惊人的威力,壮丽的景色。
如诗句“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
”、“渔夫们的温顺的风帆,/靠了你的任性的保护”、“但当你汹涌起来而无法控制时,/大群的船只就会被覆亡。
” 更为重要的是大海是自由精神的象征。
2023年最新的关于普希金《致大海》的原文及赏析12篇《致大海》赏析之一诗人普希金,在青少年时代就为全国人民反对拿破仑战争的爱国激情所鼓舞,又受到十二月党人恰达耶夫和俄国启蒙主义者拉吉舍夫等人的深刻影响,写下了许多反对专制暴政和歌颂自由的政治抒情诗。
1820年,诗人年仅21岁,就被沙皇放逐到南俄。
此后写的诗歌更加充满了反抗的激情。
1824年夏天,他与奥德萨总督发生冲突,被军警押送到父母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幽禁在那里达两年之久。
诗人在奥德萨,长期与大海相依为伴,把奔腾的大海看作自由的象征。
当他将要远离奥德萨而向大海告别的时候,万千思绪如潮奔涌,忧郁而又愤激的诗篇酝酿在胸。
诗人在奥德萨开始写作,而在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最后完成这一诗篇——《致大海》。
《致大海》是诗人在南俄时期写的一篇浪漫主义的代表作。
作品歌颂大自然的美和崇高,反对世俗生活的丑恶与平庸,突出人与自然在感情上的共鸣,把自然景物拟人化,作为一种精神象征,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即对自由和解放的热烈追求和对暴力统治的憎恶、反抗。
全诗十五个诗节,可以分作三个部分来读。
开头两个诗节,诗人向大海告别;中间十一个诗节,写诗人由大海引起的回忆和联想;最后,诗人再一次向大海深情地告别,说明自己的整个心灵被大海的形象和音响所充斥,永不忘怀。
诗人把大海人格化,直接同大海对话,向大海告别。
大海最后一次在诗人的眼前“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
如此美丽的大海,又是这般温情脉脉!但是诗人与大海即将离别。
大海发出悲哀的喧响、召唤的喧响,像是忧郁的怨诉,又像是临别时的呼唤。
这无疑是诗人的一种感觉,是诗人忧郁之情的一种写照,同时也是诗人对于大海所召唤的自由之神的一种向往。
“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诗人开始了回忆。
他把大海的自由奔放、任性不羁,看作自己心灵的投影,总是留恋于海岸,在那里悄悄地徘徊。
由于沙皇专制制度的黑暗,诗人曾想从海上偷渡去国外一游,他也因为这个愿望得不到实现而苦恼,一个人茫然地徘徊在海边。
外国诗三首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第一课时)4 外国诗三首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从容说课《外国诗三首》包括普希金的《致大海》、狄金森的《篱笆那边》和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
《致大海》写于1824年,诗人第二次流放之前,是一曲对大海的庄严颂歌,是对人生命运的深沉感叹,更是对自由的热情礼赞。
《篱笆那边》充满了女诗人狄金森对外部世界的渴求、向往。
虽然诗离笔下的“草莓”那么遥远,不知道它是涩的、酸的,还是甜的,但是诗人的眼中,篱笆那边的世界是如此美好。
《我愿意是急流》一诗,轻松愉快的情调中涌动着难以言表的苍凉之感。
诗人借助一系列的自然物象,构筑起一个庞大的抒情网络,营建了一个炽热的恋爱磁场,通过一连串鲜活生动的比喻,围绕爱情这一主题,表达了诗人对“至爱之人”的坚贞、博大、无私的情怀。
由于学生对外国诗歌作品接触较少,因此,把对三位诗人的生平及创作倾向的粗线条的了解作为教学的首要环节,指导学生自行查找有关普希金、狄金森的裴多菲的资料,并提供了一些他们的诗歌作品,以辅助学生较准确地把握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鉴于本课为诗歌单元的最后一课,此前,学生己阅读了一定量的诗歌作品。
本课教学采用了对阅读法。
例如将普希金的《致大海》与当代诗人韩东的《你见过大海》比较阅读,体会表达情感上的不同;将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与舒婷的《致像树》比较阅读,在对比阅读中感悟、理解裴多菲与舒婷不同的爱情观。
对比阅读应是欣赏诗歌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适当引导,学生可以在对比阅读中读出诗歌的韵味,更准确地理解诗人的情感,把握作品的主旨。
鉴于三首诗的特点,本教案将把握诗中的意象的象征意义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感情、阐述的深刻哲理作为教学重点,并在教学中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缴发学生对三首诗的学习兴趣,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化理解,真正达到“激活思维,深刻感悟”的目的。
并把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作为难点来突破。
当然,诗歌,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反复诵读是非常必要的,诵读法仍是贯穿教学全过程的基本方法。
外国诗三首《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了解世界诗歌发展概貌、中外诗交流概况。
2.了解普希金、狄金森、裴多菲的简历与创作。
3.理解、领会几位作者所绘写的意象及其特有的含蕴。
二、能力培养目标1.诵读并体会《致大海》的精神实质。
随作者华兹华斯一起感受一种逼人的质朴、自然美。
2.领悟《篱笆那边》带一点神秘色彩的诗意。
3.美诵《我愿意是急流》,把握其意象群,深深地体味作者真挚的情怀。
三、德育渗透目标1.追求自由、美好、进步是人的天性,人生而为人,要奋发有为。
2.爱好思考,珍爱生活中真挚的情怀。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了解普希金的生活环境和俄罗斯当时所处的历史阶段,对完整全面地理解《致大海》尤为重要。
难点就在这些方面,学生应把世界史的学习与语文中的诗歌理解、欣赏融汇贯通起来。
狄金森的诗素以神秘著称,评诗者一向聚讼纷纭,要想让学生理解透她的诗旨,就有必要对“上帝”这一概念作些阐释。
所谓“上帝”,是西方文化中的概念,中国学生在理解这个概念上易犯简单化的毛病,要从独特的角度去诱导学生理解。
再者,神秘主义的诗不能只允许一家之言,应让学生在其智力基准上去理解,可以见仁见智,甚至学生完全否定其诗,也不必太在意。
优秀的诗从来不靠强迫去打动人。
《我愿意是急流》一向被人当作精彩的情诗来读,高中学生还处于一个敏感的青春勃发期,他们会悄悄地反复诵读此诗。
教学时可相机进行正确的人生观、婚恋观教育,不必在思想内容上过多展开,指导学生抓住其形式的特点谈一谈就可过去。
学生活动设计1.课前预习,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世界诗歌史概貌,了解课文几首诗的作者。
2.第一课时:学生展示自学预习所获知识,教师补充,诵读《致大海》,带着课文后面的思考练习题一、二,继续品读二诗。
3.第二课时:抽查并评点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
引导学生领会《篱笆那边》的含蕴,提示学生注意《我愿意是急流》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并反复诵读。
4.模拟仿作自由诗。
外国诗三首(第一课时《致大海》)教案概述本教案主题为外国诗三首,第一课时讲解的是《致大海》。
通过本次课的教学,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外国诗歌的阅读与欣赏技巧,培养学生的诗歌素养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1.了解外国诗歌的基本知识和特点。
2.学习诗歌的韵律与语言技巧,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能够欣赏并理解《致大海》的主旨、情感和美。
教学重难点1.外国诗歌的基本知识和特点。
2.《致大海》的主旨、情感和美的欣赏和理解。
教学准备1.诗歌教材:《致大海》。
2.课堂教具:黑板、粉笔、投影仪、PPT等。
3.学生课前阅读材料。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1.教师简单介绍外国诗歌的特点和重要性。
2.让学生回想自己曾经阅读过哪些外国诗歌,简单讲解选定的《致大海》的作者及背景。
第二步:传递知识(30分钟)1.教师讲解英语诗歌的韵律和语言技巧,如枕头押韵、反复、象征等。
2.学生们跟读诗歌原文,并结合教师的解读理解诗歌的内涵和用词。
3.针对诗歌中难懂的单词和词组逐一解释,并让学生翻译一些英文词汇。
第三步:欣赏阅读(40分钟)1.通过投影仪显示《致大海》的中英对照诗歌文本,注重学生的朗读语音、节奏以及语感。
2.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并思考诗歌主旨、传达的情感和表达方式,发表自己的读后感。
3.教师注意对学生的阅读方法和读后感进行指导和约束。
第四步:作文练习(30分钟)1.对于学生在第三步欣赏阅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把握,选择性的进行个别点评,调整教学思路。
2.让学生结合自己读后感和理解所学诗歌的技巧,写出一份作文。
第五步:总结与评价(10分钟)1.教师简要评价学生的整体表现,指出孩子们在今天的课程中最大的提升和进步。
2.鼓励学生多读诗歌, 填实课后作业, 查找更多有关外国诗歌的资料以及学习相关的表达技巧。
教学反思与思考通过本次课程的教学,学生们不仅掌握了一些外国诗歌的基本特点和阅读技巧,还品尝了一道信息精细与语言美学强大的佳韵。
学生进一步明确了探究诗歌、分析诗歌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开拓了他们的精神视野和想象力。
外国诗三首(第一课时《致大海》)
刘星河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开阔眼界,比较中外诗歌的艺术风格,提高鉴赏水平。
2、鉴赏诗歌中采用的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分析《致大海》中诗人的思路,把握感情线索,理清结构。
2、体会《篱笆那边》中诗人不循章法,意象奇特,韵律多变的风格特征。
3、把握《我愿意是急流》中的画面感和抒情性相结合的特点的。
第一课时
致大海普希金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
2、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
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
外国诗三首(第一课时《致大海》)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开阔眼界,比较中外诗歌的艺术风格,提高鉴赏水平。
2、鉴赏诗歌中采用的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分析《致大海》中诗人的思路,把握感情线索,理清结构。
2、体会《篱笆那边》中诗人不循章法,意象奇特,韵律多变的风格特征。
3、把握《我愿意是急流》中的画面感和抒情性相结合的特点的。
第一课时
致大海普希金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
2、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
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
3、把握本诗的感情线索,理清结构层次。
品味形象生动的语言。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指导学生反复朗诵,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2、问题研究法。
对比较难以理解的诗句,组织学生讨论研究。
3、阅读评点法。
对精彩的词句引导学生鉴赏评述。
4、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曾经怆海难为水”大海的美是永远也说不尽的。
面对辽阔的大海诗人会情不自禁的放声高歌,我们学过曹操的《观怆海》,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写的一首著名政治抒情诗--《致大海》。
1.作者简介:普希金(1799?-1837),19世纪俄罗斯的伟大诗人。
俄罗斯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开创者,也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普希金坚定地站在十二月党人一边,反对专制农奴制度,热爱、追求自由,因此遭到沙皇政府的迫害。
,被高尔基誉为“俄国文学之始祖”。
2.背景介绍:《致大海》写于1824年。
1820年,普希金因创作了大量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恐。
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高加索,由于他热爱自由,不愿阿谀逢迎敖德萨总督,于1824年又被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
临别前夕,诗人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自己坎坷的经历,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不禁思绪起伏,写下了这首诗篇。
二、研习课文
1、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a、诗人面对汹涌澎湃的大海,有哪些感受?把有关的诗句画出来。
——对大海的热爱之情和因自身的不自由而感到的悲伤痛苦(1节-7节);缅怀英雄拿破仑和伟大的诗人拜伦(8节-13节);永久怀念大海(14节-15节)。
3、以上内容是通过什么线索把它们贯穿起来的?
——诗人以和大海的感情交流为线索来组织这些材料的。
三、具体研习
1、诗人为什么如此热爱大海,大海有没有象征意义?
——因为大海有广阔的胸怀,惊人的威力,壮丽的景色。
更为重要的是大海是自由精神的象征。
诗歌的第一句“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即揭示了这种象征意义。
2、作者对大海的礼赞反映了什么?
——反映了诗人对自由的热爱与追求。
3、诗人面对大海为什么又感到悲伤痛苦?
——大海的自由奔放,勾起了诗人失去自由的“苦恼心伤”。
如诗句:“还因为那个隐秘的愿望而苦恼心伤!”、这里“隐秘的愿望”即第6节诗人所写的“我曾想永远地离开……但是我却未能如愿以偿!”诗人为未能逃脱监禁而悲伤痛苦。
4、诗人由大海而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这反映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极力赞颂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一方面表明诗人对自由精神的不懈追求,如诗句:“正像你一样,他威严、深远而阴沉,/他像你一样,什么都不能使他屈服投降。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诗人对二人结局增添了前程渺茫,壮志难酬的悲哀,如诗句“世界空虚了……大海洋呀,/你现在要把我带到什么地方?”
四、欣赏品味
1、好像是朋友的忧郁的怨诉,/好像是他在临别时的呼唤,/我最后一次在倾听/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喧响。
——大海这一意象已渗透了诗人强烈的主观情感。
因为诗人将要被再次流放到另一个地方,因而大海也仿佛在为诗人发出“忧郁的怨诉”,而大海又是自由精神的象征,在这临别时,她又向诗人发出了“召唤的喧响”,这正是自由精神的召唤。
因而诗人在第3节中不禁直抒胸臆:“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充分表现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与矢志追求。
2、我曾想永远地离开/你这寂寞和静止不动的海岸,/怀着狂欢之情祝贺你,/并任我的诗歌顺着你的波涛奔向远方,/但是我却未能如愿以偿!
——这里“寂寞和静止不动的海岸”是指诗人将要离开的流放地南高加索。
“我曾想永远地离开”是指诗人想秘密逃到海外,去寻求那自由的生活。
进而诗人想象离开囚禁之地时的“狂欢之情”,并用“任我的诗歌顺着你的波涛奔向远方”这一形象的诗句暗指自己在所向往的地方可以自由地创作,再也不必担心遭到监禁,但是诗人的美好愿望却未能“如愿以偿”,因而诗人在诗中反复强调自己的“苦恼心伤”!
3、为自由之神所悲泣着的歌者消失了,/他把自己的桂冠留在世上。
/阴恶的天气喧腾起来
吧,激荡起来吧:/哦,大海呀,是他曾经将你歌唱。
——这里的“歌者”指拜伦。
拜伦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为自由而战的革命者,因而诗人对他十分崇敬,认为他虽已离开人世,但他的“桂冠”棗诗人作品与精神却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诗人充满激情地呼告大海“喧腾起来吧,激荡起来吧”,为伟大的诗人而歌唱!诗人在这里缅怀拜伦,赞美拜伦,正是赞美为自由而献身的崇高精神。
4、我整个心灵充满了你,/我要把你的峭岩,你的海湾,/你的闪光,你的阴影,还有絮语的波浪,/带进森林,带到那静寂的荒漠之乡。
——诗人从拿破仑与拜伦两位革命者身上得到了精神力量,在最后告别大海时,他已消除了原先的“茫然”和“苦恼心伤”,这时“我整个心灵充满了你”,这里的“你”就是争取自由的崇高理想,并把这种理想棗峭岩,海湾,闪光,阴影,波浪,带到“荒漠之乡”棗第二次流放的地方。
诗人的心灵由“大海”而得到彻底的净化,诗人感情也由此得到了新的升华。
五、课堂训练
根据本课的体裁特点,主要进行诵读训练,通过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进一步体味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要求学生划出诗歌诵读时的停顿与重音。
六、课堂小结
欣赏诗歌,首先必须把握诗歌的意象。
意象是溶注了诗人思想情感的物象,它往往又具有某种象征意义,本诗中的“大海”既是自由精神的象征,也是诗人借景抒情的对象,
附:有关材料
拿破仑: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1799年11月9日发动政变,推翻督政府统治,就任第一执政。
1804年放弃共和制度,建立法兰西帝国,自任皇帝,恢复等级制度和贵族称号,实行分封制。
拿破仑执政期间对外战争频繁,多次打败数量上占优势的欧洲各国联军。
1814年初反法同盟军队攻入法国境内,4月,拿破仑退位,被流放到厄尔巴岛。
1815年3月从厄尔巴岛逃出,在法国人民和军队的拥戴下重返巴黎。
驱逐了复辟的波旁王朝,6月,在滑铁卢被第七次反法同盟打败,再次被迫退位,流放到圣赫勒拿岛,后卒于该岛。
乔治•戈登•拜伦(1788-1824)是英国19世纪初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出生在一个古老没落的贵族家庭,1809年剑桥大学毕业后,在贵族院获取了世袭议员的席位,但却受到歧视。
带着一种愤懑的心情离开了祖国,先后游历了葡萄牙、西班牙、马尔他等地。
当时这些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正在发展,这大大开拓了诗人的社会政治视野,孕育了后来的《东方叙事诗》。
1811年拜伦回到英国。
这时英国中部北部爆发了路德派领导的纺织工人暴动,并遭到了残酷的镇压。
拜伦怀着对工人群众的深切同情,为被迫害的工人辩护,严厉斥责政府的暴行。
并发表讽刺诗《〈制压破坏机器法案〉制订者颂》真实地反映英国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篇反映资本主义剥削方式惨无人道的杰作。
1816年拜伦离开英国,先后到瑞士、意大利,并参加意大利有名的烧炭党的秘密组织,投身到火热的斗争中去,这一时期创作著名的长篇叙事诗《唐璜》。
1823年意大利烧炭党运动遭到了失败,拜伦离开意大利前往希腊去参加希腊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1824年4月9日诗人在暴风雨中骑马外出巡视,感受风寒,4月19日不幸与世长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