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分依据地震波地震波纵波
- 格式:ppt
- 大小:2.65 MB
- 文档页数:15
课时5地球的历史和圈层考点1地球的圈层结构一、地震波1.概念: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形成地震波。
2.类型及特征分类特点传播速度传播介质共同点纵波(P波)较快固体、液体、气体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还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横波(S波)较慢固体3.意义: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
二、地球的内部圈层1.划分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图中A为横波,B为纵波。
2.两个界面:在上图中恰当的位置用虚线绘出莫霍面、古登堡面并标注名称。
答案3.各圈层特征名称界面特征C地壳莫霍面①固体外壳;②厚度最小,其中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古登堡面地壳较薄;③海拔越高,地壳越厚D地幔上地幔①呈固态,主要由硅酸盐类矿物组成;②软流层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下地幔E地核外核①极高温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组成;②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内核三、地球的外部圈层1.A大气圈:是包裹地球的气体层。
近地面的大气密度大,随高度增加,大气密度迅速减小。
2.B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
按它们存在的位置和状态,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
3.C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渗透于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结构特征根据地壳化学组成的差异和地震波传播速度的不同,将地壳分为上下两层(如下图),这两层的物质组成和结构有着明显的区别(如下表)。
分层名称主要成分密度分布上层硅铝层由硅、铝成分较多的花岗岩类组成小不连续分布;一般只出现在大陆地壳下层硅镁层镁和铁的比重相对增加,由镁、铁、钙成分较多的玄武岩类组成大连续分布;大陆和大洋地壳中都有分布(海南地理)2019年2月19日,我国在塔里木盆地顺北油气田完成某钻井钻探,钻井深8 588米,创亚洲陆上钻井最深纪录。
据此完成1~2题。
1.该钻井()A.未穿透地壳B.深达莫霍面C.已穿透岩石圈D.即将穿透地幔2.该钻井深达8 500多米,表明当地拥有深厚的()A.侵入岩B.喷出岩C.变质岩D.沉积岩[关键信息点拨]油气等化石燃料多储存在沉积岩中。
高三地理知识点: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鉴于大家对查字典地理网十分关注,小编在此为大家整理了此文高三地理知识点: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供大家参考!本文题目:高三地理知识点: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第6 讲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考点整合】【要点热点探究】探究点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划分依据: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形成地震波。
根据地震波传播的特征,可将地震波分为纵波(P 波) 和横波 (S 波) 。
纵波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速度较快; 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速度较慢。
2.划分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莫霍面距离地表约 33 千米 ( 大陆部分 ) ,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 古登堡面距离地表约 2900 千米,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突然消失。
3.三大圈层: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⑴地壳:①厚度:地壳平均厚度约17 千米,地壳厚度的变化规律是:大陆地壳较厚,平均厚度约33 千米,海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约 6 千米 ; 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 ②结构:上层为硅铝层,相对密度较小,分布不连续,在大洋底部罕见甚至缺失 ; 下层为硅镁层,相对密度较大,分布是连续的。
⑵地幔:①结构:分上地幔和下地幔。
上地幔具有固体特征,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 ; ②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 软流层以上 ) 合在一起组成 ; ③软流层:位于上层地幔中,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⑶地核:①组成: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组成;②结构: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不同,地核又分为内核和外核。
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 ; 内核呈固态。
例 1 ( 改编 ) 地震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灾害,人类也可以利用地震技术探索地球内部物质分异、勘探石油。
填图并回答问题。
论地震勘探中的几种主要地震波论文提要地震勘探,就是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情况,以查明地下地质构造,为寻找油气田或其它勘探目的服务的一种方法。
也可以理解为就是利用地震子波从地下地层界面反射回地面时带回来的旅行时间和形状变化的信息,用以推断地下的底层构造和岩性。
地震勘探在勘探已有的各种物探方法中,是最有效地方法。
在地震勘探中用炸药激发时,一声炮响之后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地震波。
按波在传播过程中质点震动的方向来区分,可以纵波和横波;根据波动所能传播的空间范围而言,地震波又可以分为体波和面波;按照波在传播过程中的传播路径的特点,又可以把地震波分为直达波、反射波、透射波、折射波,等等。
地震勘探在石油勘探中除了能产生来自地层界面有用的反射波外,还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干扰波。
因此,我们要更好的了解各种波的产生、特点、用途,等等。
下面简单介绍几种地震勘探中产生的地震波。
正文一、反射波(一)反射波的形成1、几何地震学的观点当炸药在井中爆炸激发地震波时,在雷管引爆几百微妙之内爆炸便完成了,在接近爆炸点的压强是一个延续时间很短的尖脉冲,爆炸脉冲向外传播,压强逐渐减少,地层开始产生弹性形变,形成地震波。
地震波继续传播,由于介质对高频的吸收,地震波信号减小。
当波入射到两种介质的分界面时(当上层介质波阻抗与下层介质波阻抗不等时,弹性地震波才会发生反射;上层介质波阻抗与下层介质波阻抗差别越大,反射波越强——反射波条件),一部分波回到第一种介质中,这就是所谓的反射波。
如图所示2、物理地震学观点地震波从震源出发以球面波的方式向下传播,到达反射界面S,S可以就看成有许多小面积元△S组成,当△S的大小线变接近地震波的波长时(地震波的波长一般是70米——100米),每个这样的小面积元都可以看成一个绕射体,根据惠更斯原理,把每个小面积元看作一个新的点震源,从新震源发出的一系列球面子波想四面八方传播,对地面上某个接收点P来说,他所收到的反射波就是来自S面上的每个小面积元产生的绕射波在P 点叠加的结果。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
2.了解各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二、过程与方法1.了解研究地球内部构造的方法,从而认识人类对未知事物所进行的探索实践,激发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
2.了解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念。
3.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培养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献身于科学教育事业的情感。
2.激发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地球系统观念的形成。
教学重点1.地震波的波速及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特别是地壳的特点。
3.岩石圈概念,软流层知识。
教学难点1.“地幔”的有关知识。
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究式学习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自主学习法教具媒体和教具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投影片,学案。
课时安排1课时讲授过程【导入新课】师:回想夏日的烈日当空、汗流浃背,此时此刻要是来个冰镇西瓜,该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但是,面对这一大堆的西瓜,我却犯难了,如何才能挑选到已经成熟并且甜美多汁的西瓜呢?大家有什么好建议呢?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纷纷给出各种建议:挖一个口子、切一小块、敲打西瓜听声音……对学生的建议给予评价,讲述“听瓜神器”【过渡】师:在各位同学的建议下,终于挑选到满意的西瓜!引申类比——展示地球,这瓜成熟没有呢?地球的内部结构,无法直接观察,那么如何探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呢?【讨论】人类用什么方法可以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学生回答】略。
【讲解】钻探取样分析,火山喷发,地壳运动,地震波带来地球内部信息等。
到目前为止,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
【提问】什么是地震波呢?【学生回答】略。
【归纳讲解】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地震横波纵波地震是地球上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地震波是地震产生的重要表现形式。
地震波可分为横波和纵波,本文将深入探讨横波和纵波的特点、传播方式及其对地质与人类生活的影响。
地震横波,也称为S波,是一种横振动的波,即波在传播方向与颤动方向相垂直。
其特点是传播速度较慢,一般在地壳和上地幔中传播。
横波的传播速度是纵波的二分之一,这意味着它们在传播过程中会相对后到达观测点。
横波对物质的传播方式类似于绳上的横波,波峰与波谷的振动方向垂直。
由于横波只能沿着表面或固体内部传播,无法在液体和气体中传播,因此其能够传播的范围较为有限。
相比之下,地震纵波,也称为P波,是一种纵向震动的波,即波在传播方向与颤动方向相同。
纵波是地震波中传播速度最快的一种,可以在地球的各个部分传播。
纵波的传播方式类似于弹性体中的纵波,物质分子或颗粒沿波的传播方向进行前后方向的振动。
由于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它们在地震事件中往往先到达观测点。
纵波能够穿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范围较广。
地震横波和纵波的传播方式对地质和人类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
首先,地震横波和纵波的传播路径决定了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路径。
这种传播路径与地下不同介质的密度和硬度之间的关系有关,通过观测地震波的传播路径,我们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的结构信息,研究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和分布情况。
其次,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差异也影响地震预警的准确性。
由于地震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当地震发生时,纵波先到达观测点,其信息可以用来提前预警地震的发生。
而横波传播速度较慢,只有在纵波到达后才能观测到,因此在地震预警系统中多使用纵波信息。
此外,地震波的传播方式还对建筑物和其他结构的抗震性能产生影响。
横波振动会引起建筑物的横向摇晃,由此可能导致建筑物的倒塌。
而纵波振动则会引起建筑物的纵向振动,蛇形扭转等,对建筑物的破坏性较小。
因此,在建筑物的设计和抗震工程中,需要考虑地震波的传播方式,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论地震勘探中的几种主要地震波论文提要地震勘探,就是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情况,以查明地下地质构造,为寻找油气田或其它勘探目的服务的一种方法。
也可以理解为就是利用地震子波从地下地层界面反射回地面时带回来的旅行时间和形状变化的信息,用以推断地下的底层构造和岩性。
地震勘探在勘探已有的各种物探方法中,是最有效地方法。
在地震勘探中用炸药激发时,一声炮响之后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地震波。
按波在传播过程中质点震动的方向来区分,可以纵波和横波;根据波动所能传播的空间范围而言,地震波又可以分为体波和面波;按照波在传播过程中的传播路径的特点,又可以把地震波分为直达波、反射波、透射波、折射波,等等。
地震勘探在石油勘探中除了能产生来自地层界面有用的反射波外,还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干扰波。
因此,我们要更好的了解各种波的产生、特点、用途,等等。
下面简单介绍几种地震勘探中产生的地震波。
正文一、反射波(一)反射波的形成1、几何地震学的观点当炸药在井中爆炸激发地震波时,在雷管引爆几百微妙之内爆炸便完成了,在接近爆炸点的压强是一个延续时间很短的尖脉冲,爆炸脉冲向外传播,压强逐渐减少,地层开始产生弹性形变,形成地震波。
地震波继续传播,由于介质对高频的吸收,地震波信号减小。
当波入射到两种介质的分界面时(当上层介质波阻抗与下层介质波阻抗不等时,弹性地震波才会发生反射;上层介质波阻抗与下层介质波阻抗差别越大,反射波越强——反射波条件),一部分波回到第一种介质中,这就是所谓的反射波。
如图所示2、物理地震学观点地震波从震源出发以球面波的方式向下传播,到达反射界面S,S可以就看成有许多小面积元A S组成,当A S的大小线变接近地震波的波长时(地震波的波长一般是70米一—100米),每个这样的小面积元都可以看成一个绕射体,根据惠更斯原理,把每个小面积元看作一个新的点震源,从新震源发出的一系列球面子波想四面八方传播,对地面上某个接收点P来说,他所收到的反射波就是来自S面上的每个小面积元产生的绕射波在P 点叠加的结果。
地震波的分类地震是一种自然界的地壳运动,指的是震源在地下的地震,它们一般具有明显的振幅。
地球上板块运动最活跃的地带,多为火山和地震多发地带,这些地区存在着很强的地应力。
如果应力太强就会发生断裂,进而引发地震。
一般来说,地球内部的能量释放出来就会引发地震。
一、地震波的种类:主震和余震。
(1)纵波(p)。
传播速度最快,无阻尼性质,遇到任何障碍物都将直接穿过去。
由于此时地壳运动是水平方向的,所以又称水平型地震波。
主要的波速范围约为600-1500米/秒。
主要分布在地表浅层及浅层不连续面(如断层、裂隙等)处。
在主震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还可能在距震中一定距离的地方听到附近的震动。
这是因为前震的能量继续作用,使断层两边的岩石圈和上覆的软土层仍在继续发生弹性变形,并且把震动向四周传播。
纵波通常是沿着地壳的垂直方向传播,但也有少数是斜向传播的。
在一般情况下,纵波是传播速度最快的,但是当地壳内应力较大或者岩层结构不同时,则可能出现剪切波。
这种波速度虽然不是最快,但其影响面积更广,所以破坏性也更大。
(2)横波(s)。
在垂直方向有一定的速度梯度。
当横波遇到薄弱的断层面时会产生折射,然后继续传播,直到绕过断层为止。
这种波遇到断层面时,往往在折射点的附近反射,折射角随着离开断层的距离增大而减小,直到折射角消失为止。
所以人们把这种波叫做剖面波,在垂直方向又称斜型地震波。
这种波比纵波衰减慢,并且可以传播很远。
(3)表面波(t)。
这种波的速度随深度线性增加。
在垂直方向上的速度最大值,位于深度为80-180米之间的地方。
表面波既有纵波的特征,又有横波的特征。
表面波的波长很短,一般在几厘米到几十厘米之间,而且波长越长其衰减得越厉害,故其传播距离很小,仅为几米至十几米。
人们把这种波叫做声波。
(4)剪切波(z)。
此类地震波主要发生在地壳的浅层,并在各个方向上均匀分布。
这是由于地壳内存在许多脆性薄弱带,或是某些断层、裂隙面等导致局部岩层的刚性和韧性发生急剧变化,引起变形而造成的。
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和其各自的特征我们生活的地球,就像一个神秘的巨大球体,其内部结构复杂而又奇妙。
为了更好地了解地球的内部,科学家们经过不断地研究和探索,依据一定的方法划分出了地球的内部圈层。
那么,这些划分的依据是什么?每个圈层又有着怎样独特的特征呢?要划分地球的内部圈层,主要依据是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
地震波就像是地球内部的“使者”,能够传递地球内部的信息。
地震波分为纵波(P 波)和横波(S 波)。
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当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时,由于不同深度物质的性质不同,其传播速度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在地下平均 33 千米处(大陆部分),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突然增加,这个不连续面被称为莫霍界面。
在地下约 2900 千米处,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这个面被称为古登堡界面。
根据这两个不连续面,地球内部被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主要圈层。
首先来说说地壳。
地壳是地球表面的一层薄壳,平均厚度约 17 千米,但在大陆和海洋地区有所不同。
大陆地壳的厚度较大,平均约 33千米,最厚的地方可达70 多千米。
大陆地壳的上部主要由花岗岩组成,被称为硅铝层;下部主要由玄武岩组成,被称为硅镁层。
海洋地壳的厚度较小,一般只有几千米,主要由玄武岩组成。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厚度在不同地区存在差异,这也导致了地壳表面地形的多样化,如高山、平原、海洋等。
地幔位于地壳之下,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
地幔的厚度约2800 多千米,体积占地球总体积的 82%左右。
地幔可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上地幔的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一般认为这里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和地壳一起被称为岩石圈。
岩石圈是地球上部相对于软流圈而言的坚硬的岩石圈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
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古登堡界面以下到地心的部分就是地核。
地核又分为外核和内核。
外核是液态的,可能是由铁、镍等金属元素组成的熔融态物质,由于外核不能传播横波,所以被认为是液态。
地震学基础知识地震是地球上常见的自然现象,指的是由于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导致的地表震动。
地震通常由地壳的断裂和岩石变形所引起,是地球上能量释放最为剧烈的地质现象之一。
地震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地震学作为一个专门研究地震现象的学科而出现。
地震学的研究范围包括地震发生的原因、地震现象的传播和地震带来的地表破坏。
地震学家通过收集和分析地震数据,探索和预测地震的可能性和规律。
下面将对地震学的一些基础知识进行介绍。
1. 地震波地震波是地震时产生的能量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方式。
地震波可分为两种主要类型:纵波(P波)和横波(S波)。
P波是最快传播的一种地震波,它在介质中通过压缩和膨胀而传播。
S波是另一种地震波,它以横向振动的方式传播。
地震波不仅能够传播在地球内部,在地表以上也可以传播。
2. 震中和震源地震发生时,地球内部的能量释放点被称为震源,震中则是地球表面正上方与震源最近的点。
震中是地震波最早到达的地点,因此通常也是地震造成的破坏最为严重的区域。
3. 震级和震源深度地震的能量释放大小被称为震级。
常用的震级计量方法有里氏震级、面波震级和体波震级等。
里氏震级是最常用的一种震级计量方法,它是根据地震波振幅的对数来定义的。
另外,震源深度是指震中与震源之间的垂直距离。
震源深度的不同会对地表破坏程度产生重要影响。
4. 地震烈度和地震震度地震烈度是用来描述地震对人类造成的影响的一种度量标准。
地震烈度通常是根据地震造成的地表破坏程度和人类体感来评定的。
相比之下,地震震度则是用来描述地震波在特定区域内的能量释放大小的一种度量标准。
地震烈度和地震震度并不完全相同,地震烈度更注重地表破坏,而地震震度则更注重地震波能量的释放大小。
5. 地震带和构造板块地震带是地球上地震集中发生的区域,也是地震活动相对集中的地区。
地震带的分布与构造板块运动有关。
地球的外部被分成了许多大、小构造板块,这些构造板块之间发生相互运动,导致构造活动和地震的发生。
高三地理知识点: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鉴于大家对查字典地理网十分关注,小编在此为大家整理了此文高三地理知识点: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供大家参考!本文题目:高三地理知识点: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第6讲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考点整合】【要点热点探究】探究点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划分依据: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形成地震波。
根据地震波传播的特征,可将地震波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
纵波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速度较快;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速度较慢。
2.划分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莫霍面距离地表约33千米(大陆部分),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古登堡面距离地表约2900千米,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突然消失。
3.三大圈层: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⑴地壳:①厚度: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地壳厚度的变化规律是:大陆地壳较厚,平均厚度约33千米,海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约6千米;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②结构:上层为硅铝层,相对密度较小,分布不连续,在大洋底部罕见甚至缺失;下层为硅镁层,相对密度较大,分布是连续的。
⑵地幔:①结构:分上地幔和下地幔。
上地幔具有固体特征,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②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组成;③软流层:位于上层地幔中,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⑶地核:①组成: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组成;②结构: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不同,地核又分为内核和外核。
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
例1 (改编)地震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灾害,人类也可以利用地震技术探索地球内部物质分异、勘探石油。
填图并回答问题。
⑴根据地震波的传播状况可以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构造。
在地球内部圈层构造示意图中的方框内,填写地球内部各圈层和分界面的名称。
地震波的种类及其特点地震波是由地震震源产生的能量在地球内传播的波动。
根据传播方式和振动方向的不同,地震波可以分为三种主要类型:P波、S波和表面波。
它们各具特点,对地震的传播与破坏产生不同影响。
1. P波(纵波)P波是最快传播的地震波,也是最早被地震仪记录到的波动。
它是一种纵向波,其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
P波能够传播在任何物质中,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速度通常为地震波中最快的,约为每秒6-7千米。
特点:- 速度最快。
P波能够快速传播到很远的地方,在地震发生后最早被记录到。
- 穿透力强。
P波能够穿过地球内部的各种物质,不受阻挡,并且能够穿过建筑物和其他障碍物。
- 传播路径直接。
P波以直线传播的方式传递能量,路径较直接,因此到达目标地区的时间较短。
2. S波(横波)S波是一种横向波,其振动方向垂直于波的传播方向。
相比于P波,S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并且无法传播在液体和气体中,只能传播在固体中。
特点:- 速度相对较慢。
S波的传播速度通常为地震波中第二快的,约为每秒3-4千米。
- 穿透力较弱。
相较于P波,S波的穿透力较弱,遇到固体之外的物质无法传播。
3. 表面波表面波是地震波中传播最慢的一种波动,主要分为两类:Rayleigh波和Love波。
Rayleigh波:Rayleigh波是一种横向和纵向混合的表面波。
它的振动方式呈现旋转的形式,向外像水波扩散。
Rayleigh波是大多数地震中破坏最严重的波动类型,它会引起地表的上下和横向振动,产生滚动和挤压的效应。
Love波:Love波是一种纵向的表面波,其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
Love波只能在地震波通过的表面介质中传播,无法穿透到地下。
Love波造成的破坏往往比P波和S波更为严重,因为它会引起地表的横向移动和剪切。
特点:- 破坏力强。
表面波一般会在地表产生大幅度的振动,对建筑物和结构物造成严重破坏。
- 传播速度最慢。
表面波的传播速度相对较慢,通常为每秒2千米以下。
地震波频率划分
地震波的频率划分主要根据其传播方式和速度,分为纵波(P波)、横波(S 波)以及面波(L波)。
具体如下:
1. 纵波(P波):纵波又称为压缩波或初至波,是地震波中速度最快的波,频率范围广,可以在固体、液体或气体中传播。
在地震记录图中,P波通常是最先到达的波,其粒子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相同。
2. 横波(S波):横波也被称为剪力波或次至波,其传播速度比P波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无法通过液体。
横波的粒子振动方向垂直于波的传播方向,通常在P波之后到达地震站。
3. 面波(L波):面波是在地表附近传播的波,速度较慢,但携带较大的能量,因此破坏力较强。
面波包括Love波和Rayleigh波,其中Love波仅在地表水平方向上振动,而Rayleigh波则包含垂直和水平方向的振动。
此外,地震波的频率还可以分为低频和高频,低频震源的研究是勘探地震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人工地震激发的地震波频率范围一般在2-90Hz之间。
在地震数值模拟中,震源子波的主频一般在6-50Hz范围内。
总的来说,地震波的频率划分对于地震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震波的传播特性以及地球内部结构。
通过分析不同频率的地震波,科学家可以推断出地震的深度、位置以及地壳和地幔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