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剧场建筑声学基础

剧场建筑声学基础

剧场建筑声学基础
剧场建筑声学基础

剧场建筑声学基础

一、室内声音的传播

1. 反射与前次反射

声波在传播过程中,若遇到比它波长大的物体表面,便会产生反射。当反射面比声波的波长大很多时,反射规律与几何光学相似,即声线的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这时,我们可以用几何声学来研究反射的情况。

图2是室内不同形状表面对声反射的三种情况,剧场结构再复杂,都不外乎归结为这三种反射情况。

图中,A、B、C分别为平面、凸曲面和凹曲面,S是声源。声音从S辐射后,若到达A面,则会形成平面反射,并产生一定程度的扩散;若到达B面,由于凸曲面而形成明显的散射。当声音到达C面时,C面是凹曲面,会产生声焦聚。如形状刚好合适,则会形成虚声源S’,这样一来,会在S’附近的区域集中大量声能,致使离它稍远一点的空间因为反射声不足而形成声低音区,造成大厅声能密度不均匀。我们应尽量避免这种局面出现。而A面与B面反射形成的扩散使室内声场分布趋于均匀,应是我们所希望的。但声焦聚并非一无所取,剧场观众厅后排往往声压不足,在后座区域造成一定程度的声焦聚可以均衡整个观众厅的声场。

图3是某音乐厅的剖面结构图,声音从台上辐射的情况一目了然,可以看出不同形状的反射板有着各不相同的服务区。

我们把听到直达声后50ms以内到达的反射声称为前次反射或早期反射。由于哈斯效应,前次反射声人耳不但分辨不出来,而且还会将它当作直达声的一部分,在主观效果上增加了声音的响度但又不会影响清晰度。这也是为什么在室内讲话时要比在室外讲话听起来声音响一些的缘故。

剧场与音乐厅的前次反射强弱程度是一个很重要的声学条件,18世纪在欧洲建造的一些古典音乐厅,以音质效果极佳而著称于世,曾使很多

声学家和建筑学家感到迷惑。但后来的研究和工程实践表明,一些优秀的古典音乐厅,除了良好的声扩散与适度混响之外,很重要的原因是这些剧场或音乐厅的观众席有足够的前次反射,尤其是来自侧向和顶棚的前次反射声增加了室内声能密度,提高了音乐的空间感和丰满度。

2. 混响与最佳混响时间

混响是建筑声学中最重要的参数之一,适度的混响,可以明显的改善声音质量,改变音乐的音色和风格。

我们已经知道,室内的声波遇到四周墙面以及地面和顶棚会产生反射,而这种反射过程是往复多次的,从而延长了到达听者的时间。如果这些反射声在直达声到达听者50ms后仍多次反射而继续存在,直到一段时间后才衰减消失,听起来有一种余音不绝的感觉。这种过程与现象,我们称为混响,即交混回响之意。

那么,如何确定混响从建立到消失的时间呢?也就是说,如何确定混响时间呢?上个世纪初,声学家赛宾()通过研究后提出:当声源停止发声后,残余的声能在室内往复反射,经吸收衰减,其声能密度下降为原来值的百万分之一所需要的时间,或者说,室内声能密度衰减60dB所需要的时间称为混响时间,其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T为混响时间,单位为秒;

V为房间容积,单位为立方米;

a是房间内所有表面材料的平均吸声系数;

S是室内总表面积,单位是平方米;

4m为空气的声能衰减系数,它与声音频率,相对湿度都有关系。

表4列出常温下(200C)空气的衰减系数。

材料的吸声系数a我们将在后面部分介绍。

混响时间的实测值与计算值会有一定的差值。一般来说,低频混响时间的实测值小于计算值,高频混响时间的实测值大于计算值。在实际计算时应根据经验作一些修正。

混响时间对声学品质的影响是众所周知的,过长过短都会使观众感到疲劳。只有适当的混响时间,才会使观众处于一种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之中,此时声音丰满动听,音符生动活跃、语言亲切温柔,使观众有强烈的空间感和丰富的色彩感。

那么,多长的混响时间才是最佳的呢?

事实上,很难确认一个统一的最佳混响时间标准,没有一个确定的数据,很大程度上是个范围值。不同类型,不同风格,不同专业用途的剧场都有不同要求。而且,它还受民族文化背景的影响。因此,各国发表的数据都不尽相同。表5给出各类不同演出时的混响时间要求,均以500Hz中频的混响时间为代表。

图4是最佳混响时间与频率特性曲线。

这条曲线是由于对厅堂音质的主观评价而作出的,评价表明,低频段混响时间稍长有利于音乐的丰满度和语言的温暖感,适宜于各类音乐演出,而高频段混响时间长一点,则容易表现泛音,增加音乐“水分”与鲜活感。所以这条曲线是一条两头翘起的马鞍型曲线。

不同频率的不同混响决定了剧场的音色特性。在硬质装饰材

料的环境中,高频混响时间长,音色冷艳,音色效果能模仿出山洞,水泥大厅,大理石宫殿等。而软质装饰材料的低频混响突出,音色偏暖,有着古典音乐厅与歌剧院的特色。

3. 声能比和等效混响

混响在主观感觉上还与一个物理量有关:等效混响。

在一个理想的室内环境中,某一点的声能密度应为直达声能密度与混响声能密度之和,用数学式表示即为:

E总=E直+E混

我们将混响声能密度E混与直达声能密度E直之比,称为该点的声能比:

RE=E混

E直

RE值表示在房间某一点混响声所占的比例。显然,RE值却很小,这一结果引起的主观效应,是缩短了混响时间。这种因主观效应引起缩短了的混响时间,称为等效混响时间。它发生在声能比很小的区域,离声源越近,器件的指向性越强,这种效应就越明显。反之,在声场范围内离声源越远,混响效果越明显,就越接近于实际测定值。因此,我们在观众厅后排远听具有很好混响效果的剧场,一旦贴近声源,便感到混响不够甚至消失了。

这种情况,可以用掩蔽效应解释。

等效混响时间的存在,要求我们在舞台扩音与录音时要充分考虑其影响,因此,我们建议,对大型乐队、歌剧的舞台扩音或录音应采用整体式远场拾音,不宜采用多点式近场拾音,传声器的指向性不可太锐,以充分拾取到剧场空

间自然混响声,使音乐更趋于丰满、自然。

4. 回声

回声与混响是有区别的。

混响在英文中是Reverberation,是指声音经过多次往复漫反射,包含多个不同角度、不同时间到达的混合反射声逐渐衰减形成,听者分辨不出其中的任何音节。

而回声是一种单一固定的反射声,它的强度和时差都大到足以和直达声区别开,并能分辨出音节。回声的英文名称是Echo。

一定的混响对音质有利,而回声则只能破坏音质,应绝对避免。

消除回声的方法是进行声扩散处理。

5. 声音的扩散

近年来,厅堂室内音质方面的研究工作表明,混响时间并不是音质评价的唯一标准。大小相近,混响时间也接近的房间,音质很可能不同。因此,开展了表述房间音质的第二评价标准研究,提出了许多表述房间声扩散量的建议。但因分析复杂、计算繁琐,本文不便阐述,在这里只讨论扩散的一般原理及其对剧场音质的影响。

所谓扩散,是声音朝着许多方向不规则反射、折射和衍射的现象。扩散使室内声场均匀。

我们可以举个扩散的形象比喻:迪斯科舞厅的多棱镜面反射球就是一个光扩散的良好例子。由于敷设在球面上的许多镜片朝各个方向反射光线,

而使光斑扩散到四周。

同样,房间的各种家具也有不同的反射面,对射入房间的光线起扩散作用而使整个房间亮度分布均匀。

声音亦如此,厅内的座椅、不平整的墙面装饰、圆柱、挑台立面、栏杆等等物体表面使声音朝各个方向扩散,使声场均匀。

理想的扩散应满足下面三个条件:

(1) 空间各点声能密度均匀;

(2) 在任何一点上,从各个方向传来的声强相同;

(3) 在各个方向传播的声波相位是无规律的,因而各个方向的声能可以直接相加。

要获得这样一个理想的扩散声场是不可能的,也没有必要。因为这样一个均匀的声场中,听者无从辨别声源来自何方,失去了声源的方位感。但如果使室内保持一定程度的声扩散,将是我们希望的。因为它可以改善室内声场分布,缩短前后排的声级差,调整清晰度与丰满度的平衡,消除回声,抑制声反馈。总之,扩散对改善厅堂音质十分有利。

为使剧场获得一定的声音扩散效果,可在剧场的顶棚、侧墙与后墙的表面设立不同几何形状的声扩散体,如圆柱形、三角形、半球形、多面体、棱锥形等。也有制成极具艺术装饰效果的立体浮雕图案形式。常见的声扩散体形状如图5所示,其中由于三角形和半圆柱体构造简单,扩散效果良好而被广泛地应用在声学工程实践中。这两种扩散体的扩散效果与它的尺寸和配置有关。图6是声波从450角投射至扩散体中心时所测到的声音扩散效果,可以看出圆柱体略优于三角形体,而中、高频优于低频。

设计与配置声扩散体时,应注意的是:

(1) 扩散体不能同时是吸声体。

(2) 扩散体的材质应尽量采用比重大而具有一定刚度的材料,如混凝土、抹灰砖石体、大理石、花岗石等。

(3) 如用木材则宜采用实心硬木。如柚木、橡木、花梨木或硬木表面加贴多层组合板。而切忌用三合板、五合板等薄板制成空心体,这样会形成对低频的强吸收。

(4) 尽可能避免用石膏浇铸扩散体,虽然制作成本很低,但它会产生金属声染色,对音色不利。

(5) 扩散体各个扩散面的几何尺寸必须足以与声波波长相比,才有良好的扩散效果。

以上原则同样适用于其他听音室。

根据反射原理,一旦扩散体尺寸一定,室内声波的扩散程度随频率上升而递增。因此,在进行声扩散设计时,应注意采用大尺寸的扩散体,以增加对低音的扩散能力。

图7是奥地利某音乐厅的内部建筑结构,可以看到二楼后座的半圆柱形扩散体群。

表4 空气的声能衰减系数4m值

频率室内相对湿度(%)

(Hz)30 40 50 60

1000

2000

4000

6300

8000

表5 各类演出的最佳混响时间

艺术类别最佳混响时间

古典音乐、大型交响音乐、

室内管弦乐、歌剧~3秒

轻音乐、民乐、钢琴、弦乐四重奏、

协奏曲、戏剧(京剧、地方戏剧)~秒现代流行音乐、个人演唱会、轻音乐~秒话剧、曲艺、小品、演讲~秒

表6 常用建材及室内用具的吸声系数125 250 500 1000 2000 4000

砖墙、抹光、涂漆

厚地毯,铺在水泥地上

混凝土墙、粗糙

混凝土墙,涂漆

丝绒0.30kg/m2,直接挂在墙上

丝绒0.43kg/m2,折叠面积一半

丝绒0.56kg/m2,折叠面积一半

木地板

水泥地板

普通玻璃(厚3mm~4mm)

石膏板, 龙骨50×100mm, 中心距40cm 开口的舞台(与设备有关)

很深的包厢

通风口

大理石或抛光板

胶合板(9mm厚)

玻璃纤维(厚5cm)

超细玻璃纤维(厚5cm) -

矿渣棉(厚6.0cm)-

石棉(厚2.5cm)

甘蔗板(厚1.3cm)

木丝板(厚3cm) -

麻纤维板(厚2cm) -

玻璃棉板(厚5cm)

石棉板(厚0.8cm)

青软木板(厚3.5cm)

工业毛毡(厚2.0cm)

沥青玻璃棉毡(厚3.0cm)

超细玻璃棉毡(厚4.0cm) - 沥青矿棉毡(厚3.0cm)

泡沫玻璃(厚4.0cm) -

树脂棉板(厚5.0cm) - -

硬聚氯乙烯泡沫塑料板(厚2.5cm) 酚醛泡沫塑料(厚2.0cm)

聚胺甲酸脂泡沫塑料(厚2.0cm) 微孔聚脂泡沫塑料(厚4.0cm)

粗孔聚脂泡沫塑料(厚4.0cm)

聚氯乙烯塑料(厚0.41cm)

尿荃米波罗(厚3.0cm)

微孔吸声砖(厚9.5cm) - 泡沫石膏(厚2.5cm)

表7 听众与座椅的吸声系数

125 250 500 1000 2000 4000 6000

木椅上听众,2人/m2

木椅上听众,1人/m2

软椅上听众,×0.55m2

空的软椅,×0.55m2

6. 房间的共振与驻波

任何房间都有自己固有的共振频率。声源中的某些频率与房间处于共振状态时,该频率点及附近的声压将大大加强,而其他频率的声音则因能量不够而声压减小,造成房间在频率特性上劣化。而当房间的三维尺寸为整数比且至少有两个反射墙面互相平行时,其中一些合适的频率由于来回反射产生同类波形的干涉效应而生成驻波,使声

场中某些区域落在驻波的节点(1/4λ和3/4λ处),声压为零;而另一些区域落在驻波的波腹处(1/2λ处),

声压最大,造成室内声场的能量分配严重失衡。这两种情况对室内声学品质的影响都是比较严重的,应尽力避免。

根据共振原理,改变厅堂的三维尺寸可以改变厅堂的固有振动频率。然而我们常遇到的情况是大厅尺寸已经固定,而共振点又刚好落在音乐频带之内。这时,只有最大限度吸收共振点附近的声能,同时在电声系统中利用均衡器衰减共振峰,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其影响。

所幸的是,现代剧场和音乐厅都很难产生驻波或简振,原因是当今的设计师们鉴于前人的经验已考虑到了此类问题,在设计时一反传统的“鞋盒”型设计,采用了新型的建筑结构和造型,其中一个措施是现代音乐厅和剧场不再有互

相平行的反射面。当今许多剧院,音乐厅都采用圆形、椭圆形、扇形甚至蛋壳形的建筑结构。为防止声聚焦,其顶棚和四周反射面均采用齿形梯级扩散结构,而观众席也采用由前排到后排逐步升高的坡形阶梯构造。这些新型的建筑结构造型最大限度地破坏了驻波产生的条件。图8为广西南宁民族艺术宫音乐厅的平面图和纵剖面图。可知此类结构的剧院根本不用考虑驻波的问题。

三、剧场的声学处理

如果剧院建成后发现有声学缺陷,则要进行声学处理以进行修正和弥补,其主要措施是进行吸声、扩散和反射,以改变其声学参数。

1. 吸声处理

所谓吸声,是声波在传播中与媒质进行能量交换的物理过程,即声能转换成媒质的热能而被消耗。

任何材料都有一定的吸声能力,材料的吸声量不仅与它的物理性能和结构有关,而且与声波的频率有关。我国目前成型生产和使用的吸声材料主要有多孔吸声材料、共振吸声材料、穿孔板组合吸声材料和成型天花板吸声材料,其吸收频率特性可参看厂家说明书。

除此之外,各种丝绒帘幕、软垫座椅、地毯、玻璃门窗、薄板构件以及各种洞口空腔等都有较大的吸声性能。

要指出的是,展开的薄绸和尼龙窗帘对声音没有什么影响,就像音箱前面加的网罩,取下或盖上对声音的影响是极轻微的。即使较厚的丝绒幕帘,也要将它们处理成折皱悬挂才有较好的吸音效果。

表6与表7(见上期)分别为剧场听众座席和常用的41种建材与室内用具的吸声系数。

该表采用国际通用数据,但材料的吸声系数与成型工艺、安

装方法及测试条件有关,故仅供参考。

吸声材料的合理布局是很重要的。

一般而言,吸声处理应遵守以下原则:

①非不得已,不要随意作吸声处理。

②如一定要采取吸声措施,则不可过量,适可而止。

③事先对剧院做一次声学测量,测出其大致混响时间。如无条件直接测量,可根据剧场现有的各类材料的吸声面积测出,再查表求出平均吸声系数算出混响时间。此外,观众厅的混响时间还可根据经验在空场时用拍手掌的方法判断其长短,然后根据测试的结果决定是否作吸声处理。

④放音乐时若缺少温柔感,声音够大但过于清亮单薄,则是高音反射过强,应适当铺设高频吸声材料;反之,若声音低沉,语言齿音不清,整个大厅在低音段轰轰隆隆,则是低频混响过长而高音反射不足,应铺设低音吸声材料如薄板共振体等。

⑤若出现低频共振峰,可安装共振箱或多格穿孔共振腔来吸收共振峰,其结构和计算式如图9所示。

这种共振吸收体实际上是物理学中的赫姆霍兹谐振腔,利用其固有的共振频率来消耗吸收该频率点的声能,安装时可将其做成薄型箱体埋于墙内,并用装饰材料隐蔽起来。吸收频率较低时因容积大可做成独立的共振箱,吸收频率高时可做成多格式,但每格的容积单独计算,同一容积的腔体越多,对同一频率的声音吸收量越大。

这种共振腔可有效吸收20Hz~200Hz的共振峰。

⑥后面加有龙骨钉成的薄板大面积铺设和大面积落地玻璃窗可吸收低音。其原理与赫姆霍兹共振腔相似。因此,除非必需,剧场应避免大面积

的三合板、五合板装修铺设,也应避免大面积玻璃门窗,以免损失低频能量。

⑦低频在空气中衰减慢而传播远,中高频在空气中衰减快而传播近。因此,一般情况下应增加后座的中高频反射量,在顶棚设置反射板,使剧场在整体上保持平直的频率特性。

⑧有的剧场前排声压反而不足,这是因为前台口两侧的耳光室、上方的灯光槽、下方的乐池口以及整个舞台表演区由于各种帷幕、灯架、景片等形成大面积吸声区耗掉大量声能,加之前排可能正好落入扬声器箱的辐射死区,因此声能明显不足。所以观众厅的前厅应不设吸声材料,以增加该位置的前次反射。如这样处理后仍觉声压不够,可在乐池前的观众厅护栏前加装一组扬声器,经延时后送入前排,提高前排响度。

⑨观众厅在满座与空场时的频响特性有很大差异,有的剧场满场时高音明显不足,声音沉闷短促。所以过去电影院的电声扩大系统和电影录音都对高音预加重,以弥补重放时的高音不足。

为保持剧院和音乐厅在观众满座和观众稀少时声学参数不致大起大落,应在观众座椅上做足功夫,即让座椅的吸声特性与观众的吸声特性接近。解决办法是在椅靠和翻垫的里层粘贴软皮革面,使空席时坐垫翻下后的吸声特性与观众的吸声特性相近,这样,剧场无论满座与否,均能保持大致相同的声学特性。

⑩剧场的声学处理应与电声系统的声学校正相配合互补使用。

2. 剧场声学参数的调整

现代剧场和音乐厅由于投资大,建设周期长,豪华舒适程度高,因此建成后不可能只服务于单一类型的音乐。为使剧院和音乐厅提高使用率,取得一定经济效益,必然要求他们有较宽的适应性。因此,在市场经济推动下,多功能剧院和音乐厅已成为今后发展的趋势。

所谓“多功能”,即指在同一剧院能适应不同类型、不同风

格的文艺演出,能满足多种作品不同功能的要求。这样,在国内外出现了一批可调声学参数的剧院。这里的声学参数可调,主要是指混响时间的可调。

混响时间可调的幅度,应视其所包容的作品内容而定,如:

①要适应演奏多种交响乐作品的音乐厅,厅内可调混响的范围为~(的可调幅度) ;

②要适应演奏各种音乐作品,包括轻音乐、民乐、独奏、独唱、重奏及古典交响乐,厅内可调混响范围为~(的可调幅度) ;

③要适应包括歌剧、舞剧、戏剧、小品、曲艺、流行音乐,甚至放映立体声电影、讲演、作报告在内的全部作品的剧院,厅内可调混响范围应在~(的可调幅度)。

当然,以上混响时间的调整,还可以配合音响电声系统的辅助措施来扩展功能,力求完美的演出效果。

而可调混响时间所用的技术手段,目前多数是采用改变厅内的吸声与反射量,从而调节厅内混响时间。不过此法可调节幅度不大,一般不超出1秒的变化幅度。如要追求更大的调整幅度,适合演出所有类型的作品,则要考虑使用混响室。但混响室占据空间大,投资大,音质尚有争议以及使用率不高等原因,只有少数音乐厅使用,在我国尚无此类装置的剧院。

在实际使用中,如配合电声系统,厅内混响时间在~内可调,基本上可以满足各类型音乐节目演出。压缩混响时间的可调幅度,可节省投资成本。

在具体的技术实施中,剧院的声学参数可调方式都是在观众厅或演奏厅上方设置具有不同吸声量的活动装置,通过各种控制技术,改变它们在厅内暴露状况达到调节参数的目的。它包括多种形式,常用的有帷幕可调、翻板可调、百页可调、旋转(柱)可调、升降构件可调、盒式空腔可调等等,图10即为各种可调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升降可调构件并非一定是吸声体,也可以是平面或曲面反射板或软幔。

在操控方式中,简单小型的装置多用人工操作,如百页、帘幕等,而大型升降构件、旋转群体,均采用电控机械操控。更高级的则采用计算机程控,调控人员按预先编制的可调秒数及其他参数输入计算机,精确地根据不同功能的声学要求,演出次序、演出时间实施调控。在国内,1998年投入使用的广州星海音乐厅室内乐厅,就是采用计算机程控技术调控参数的。

图11为加拿大基奇纳市滑铁卢交响乐团音乐厅剖面图,可以清楚地看出厅内活动式吸声墙幔,可升降的音响反射板以及可调控的混响室。

四、剧场音质的评价

1. 剧场音质评价的必要性

剧场音质评价除了给一个剧场的听音质量与演出效果一个级别的评判外,更重要的,是在完工验收时施工单位根据评判的结果对某些不足项目进行修正和补偿。当实在无法从建筑技术来弥补声学缺陷时,也可给表演者和电声技师一个可供参考的依据,使其在实际舞台演出时有针对性地进行电声或其他方式的校正。因此,剧场音质的评价是完全必要的,尤其是新落成的剧场。

2. 剧场音质评价的方式与内容

对剧场音质评价包括主、客观两方面,客观参量是定性分析与设计的依据,而最终结果是要满足听众主观感受上的要求。

一般而言,厅堂音质的客观物理参量主要有响度、混响时间、声场不均匀度、低音感、反射初始延迟间隙、频响特性、声能比、噪声级数、共振峰值等,这些物理参量有赖于仪器的客观测量和测量方式,我们将在今后文章讨论剧场声学测量时一并予以讨论,由于篇幅限制,此处只讨论剧场音质的主观评价。

由于评价大厅内对于音乐演出的音质效果涉及到诸多的主观因素(这里排除演奏或演唱者的技术水平),如参与评审人员的音乐修养、年龄、爱好、经验,甚至厅堂的视觉效果、舒适程度、空气湿度、演奏曲目的类型等等都会影响到结论,从而使主观评价带有一定的模糊性。但总的来说,一个公认的音质优异的厅堂,必定具有上佳的客观声学参量。

剧场音质评价的内容应有如下项目:

(1) 响度:在正常演出的条件下,应能轻松感觉到变化细节及动态范围。若听觉吃力,则表明厅堂响度不够(吸声过强)

(2) 温暖感:一般系指音乐的丰满程度,与大厅的低频混响时间有关。

(3) 亮度:音乐明亮活跃的程度,当高音不足时,会使声音发暗。

(4) 亲切感:听感舒服,尤如演奏者就在你身边。一般解释为听音者与演出者之间的认同程度。

(5) 清晰度:对音乐的细节、语言的音节、乐器的质感所能辨别的程度。它与厅堂的响度及混响时间有关。

(6) 平衡感:乐队各声部的音量协调,高音、中音、低音分配合理,则平衡感好,反之则差。

(7) 整体感:整个乐队声像的结像能力定位准确,听感上没有松散杂乱的感觉,则整体感较佳。

(8) 扩散度:大厅内声场是否均匀的一种主观感受,听者站在观众厅内任一点面向舞台,均有一种所有声音如潮涌般从舞台辐射而来的开阔感,则表明大厅扩散良好。

(9) 环绕感:或称空间感。若在大厅内听音沉闷,声音压抑

如处斗室,则环绕感较差,它与大厅的混响时间和声能比有关。

(10) 响应:声源发声后,大厅反应的速度。如听者感到声音迟滞甚至产生视听之间的差异(即声音与视动作脱节),则是响应慢,这与厅内的早期反射程度有关。响应不好的大厅听音会使声音失去鲜活而感到沉缓。

(11) 回声:各界面反射过强而又延时过长,致使听者能分清反射声的单句和音节。稍有回音的厅堂能增加空间感,回音太强则严重影响清晰度。

(12) 噪声:凡是干扰音乐听闻的声音均为噪声。但这里为客观起见,一般排除观众本身发出的声音,只评判环境噪音的影响。

剧场建筑设计要点

剧院建筑设计(讲义) 20013.03 剧院建筑属公共建筑,主要特点: ?主要使用空间高大,空间组合关系为大厅式,即以观众厅、舞台为中心,其他空间按功能分区、使用顺序围绕在周围 ?使用空间大小差别大,一层主要使用空间与多层空间相联系,形成错层、夹层关系 ?因视线等要求,主要使用空间的地面通常不在同一标高、同一层面上 ?大空间需要大跨度结构,多种结构形式聚集 ?城市文化、经济实力的代表性建筑 剧院建筑设计要点 ?空间组织和流线?视线 ?音质 ?安全疏散?大跨度结构 ?造型 ?图面应表达内容 一. 空间组织和流线 ?空间组成: ?演员活动区,包括舞台、演员休息、排练、化妆等 ?观众活动区,包括门厅、观众厅、售票厅、休息厅、宣传展示等 ?管理活动区,办公、贮藏等 ?其他如贵宾用房、商业用房、设备用房、停车用房等 ?流线特点:(《影剧院建筑设计图解》P127~142) o人员流线 观众流线;演员流线;舞台道具、乐器流线;贵宾流线;管理人员流线…… o车流 观众车流;贵宾车流;演员、舞台道具、乐器车流;消防车…… 二. 视线设计 1、视线要求:看得见、看得清、看得全、看得舒服 ?看得见的视线要求 ?观众之间无遮挡 ?台口前缘无遮挡 ?栏杆、楼座挑台无遮挡 ?其他凸出物无遮挡 ?看得清的视距控制 ?视距是指观众眼睛到设计视点的距离。 ?一般人看得清的视角为1’(最小明视角),即能区分10mm景象的最远距离约为33.3m。 ?《剧场建筑设计规范》第5.1.5条: 歌舞剧场不宜大于33m;

话剧、戏剧场不宜大于28m; 岛式舞台剧场不宜大于20m。 ?看得舒服的视角要求 ?一般人的水平视角为30°~40 °,舒适转动眼球后为60 °,舒适转动头的视野可达120 °。 ?一般人的垂直视角30 °(俯角、仰角各15 °),转动眼球后为60 °。 ?《剧场建筑设计规范》第5.1.6条: 楼座最大俯角不宜大于20 °; 包厢最大俯角不宜大于35 °; 岛式舞台剧场不宜大于30 °。 ?看得全的偏座控制 ?《剧场建筑设计规范》第5.1.1条: 视线设计应使观众能看到舞台的全部,条件限制时也应看到80%的表演区。 ?以天幕的中心与台口相切的连线的夹角来控制偏座区,应大于45 °。 ?设计视点 ?《剧场建筑设计规范》第5.1.2条视点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镜框式台口剧场宜选在舞台面台口线中心台面处; 2 大台唇式、伸出式舞台剧场应按实际需要,将设计视点相应适当外移; 3 岛式舞台视点应选在表演区的边缘; 4 当受条件限制时,设计视点可适当提高,但不得超过舞台面0.30m;向大幕投影线或表演区 边缘后移,不应大于1.00m。 2、座位排列: ?基本尺度 人体肩宽约397~415,加冬衣440~460,人与人的适宜、经济距离40~50,即座距500~700。 ?座位的大小与硬座软座有关、与标准有关 ?排距应考虑观众走动 ?排距与座位排列方式有关 短排法:双侧有走道的连续座位数不超过22座;单侧有走道的连续座位数不超过11座。 长排法:双侧有走道的连续座位数不超过50座;单侧有走道的连续座位数不超过25座。 ?横排曲率: 3、视线分析:(《建筑设计资料集》第4集) 作用:(1)通过视线分析,获取各部分标高 (2)表达视线设计的结果 方法:图解法、相似三角形数解法、…… ?地面升起坡度的影响因素: (1)视点越高升起越平缓 (2)C 值越大升起越大,视线升高差“c”值应取0.12m (3)排距越小升起越大 (4)视点至第一排观众的距离越小升起越大 三. 音质设计 1、音质评价的主观属性:要求听的见,听得清,听得出变化 ?响度是听的见的主要因素,响度与声源功率、厅堂容积、早期反射声有关 o早期反射声:50ms内的反射声,换算为声路差约为17m o离开声源10m左右的观众厅前区的早期反射声主要来自顶棚,顶棚高度不宜大于13m o矩形平面的宽度不宜大于26m ?丰满度:主要与混响时间有关,音乐厅的混响时间希望达2秒以上。 o混响时间与厅堂的体积有关一般6~8m3/座。 o软座位、人体都是很好的吸声材料,会降低混响时间,特殊的椅子、观众衣帽寄存,以保证混响时间。 o墙面声音反射和扩散,可延长混响时间。

剧场建筑设计要点

剧院建筑设计(讲义) 2009.03 剧院建筑属公共建筑,主要特点: ? 主要使用空间高大,空间组合关系为大厅式,即以观众厅、舞台为中心,其他空间按功能分区、使用顺序围绕在周围 ? 使用空间大小差别大,一层主要使用空间与多层空间相联系,形成错层、夹层关系 ? 因视线等要求,主要使用空间的地面通常不在同一标高、同一层面上 ? 大空间需要大跨度结构,多种结构形式聚集 ? 城市文化、经济实力的代表性建筑 剧院建筑设计要点 ?空间组织和流线 ? 视线 ? 音质 ? 安全疏散 ? 大跨度结构 ? 造型 ? 图面应表达内容 一. 空间组织和流线 ? 空间组成: ? 演员活动区,包括舞台、演员休息、排练、化妆等 ? 观众活动区,包括门厅、观众厅、售票厅、休息厅、宣传展示等 ? 管理活动区,办公、贮藏等 ? 其他如贵宾用房、商业用房、设备用房、停车用房等 ? 流线特点:(《影剧院建筑设计图解》P127~142) o 人员流线 观众流线;演员流线;舞台道具、乐器流线;贵宾流线;管理人员流线…… o 车流 观众车流;贵宾车流;演员、舞台道具、乐器车流;消防车…… 二. 视线设计 1、视线要求:看得见、看得清、看得全、看得舒服 ? 看得见的视线要求 ? 观众之间无遮挡 ? 台口前缘无遮挡 ? 栏杆、楼座挑台无遮挡 ? 其他凸出物无遮挡 ? 看得清的视距控制 ? 视距是指观众眼睛到设计视点的距离。 ? 一般人看得清的视角为1’(最小明视角),即能区分10mm 景象的最远距离约为33.3m 。 ? 《剧场建筑设计规范》第5.1.5条: 歌舞剧场不宜大于33m ;

话剧、戏剧场不宜大于28m; 岛式舞台剧场不宜大于20m。 ?看得舒服的视角要求 ?一般人的水平视角为30°~40 °,舒适转动眼球后为60 °,舒适转动头的视野可达120 °。 ?一般人的垂直视角30 °(俯角、仰角各15 °),转动眼球后为60 °。 ?《剧场建筑设计规范》第5.1.6条: 楼座最大俯角不宜大于20 °; 包厢最大俯角不宜大于35 °; 岛式舞台剧场不宜大于30 °。 ?看得全的偏座控制 ?《剧场建筑设计规范》第5.1.1条: 视线设计应使观众能看到舞台的全部,条件限制时也应看到80%的表演区。 ?以天幕的中心与台口相切的连线的夹角来控制偏座区,应大于45 °。 ?设计视点 ?《剧场建筑设计规范》第5.1.2条视点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镜框式台口剧场宜选在舞台面台口线中心台面处; 2 大台唇式、伸出式舞台剧场应按实际需要,将设计视点相应适当外移; 3 岛式舞台视点应选在表演区的边缘; 4 当受条件限制时,设计视点可适当提高,但不得超过舞台面0.30m;向大幕投影线或表演区 边缘后移,不应大于1.00m。 2、座位排列: ?基本尺度 人体肩宽约397~415,加冬衣440~460,人与人的适宜、经济距离40~50,即座距500~700。 ?座位的大小与硬座软座有关、与标准有关 ?排距应考虑观众走动 ?排距与座位排列方式有关 短排法:双侧有走道的连续座位数不超过22座;单侧有走道的连续座位数不超过11座。 长排法:双侧有走道的连续座位数不超过50座;单侧有走道的连续座位数不超过25座。 ?横排曲率: 3、视线分析:(《建筑设计资料集》第4集) 作用:(1)通过视线分析,获取各部分标高 (2)表达视线设计的结果 方法:图解法、相似三角形数解法、…… ?地面升起坡度的影响因素: (1)视点越高升起越平缓 (2)C 值越大升起越大,视线升高差“c”值应取0.12m (3)排距越小升起越大 (4)视点至第一排观众的距离越小升起越大 三. 音质设计 1、音质评价的主观属性:要求听的见,听得清,听得出变化 ?响度是听的见的主要因素,响度与声源功率、厅堂容积、早期反射声有关 o早期反射声:50ms内的反射声,换算为声路差约为17m o离开声源10m左右的观众厅前区的早期反射声主要来自顶棚,顶棚高度不宜大于13m o矩形平面的宽度不宜大于26m ?丰满度:主要与混响时间有关,音乐厅的混响时间希望达2秒以上。 o混响时间与厅堂的体积有关一般6~8m3/座。 o软座位、人体都是很好的吸声材料,会降低混响时间,特殊的椅子、观众衣帽寄存,以保证混响时间。 o墙面声音反射和扩散,可延长混响时间。

剧院设计建筑说明_secret

一规划背景 二项目概况 3、工程规模:xxx大剧院规划用地面积1.35公顷,总建筑面积29512平方米(含地下室面积)。建筑主体地面四层,地下一层,建筑高度33米。地面停车位62辆,其中包括大巴车位6辆,地下停车位108辆,考虑机械停车可达172辆。 4、设计依据 1)《xxx大剧院规划、建筑设计项目招标文件》2005年10月2)《xxx大剧院规划、建筑设计项目招标文件答疑及补充说明》2005年11月 3)Xxx市规划局提供的用地红线图及现状地形图。 4)《剧场建筑设计规范》JGJ57-2000 5)《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1年版)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2001年版) 7)《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 8)《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100-98 9)《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50222-95 10)《民用建筑设计通则》(JGJ37-87) 11)《建筑工程交通设计及停车库(场)设计置标准》DBJ08-7-96 12)《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

JGJ50-88 13)《建筑地面设计规范》GB50037-96 14)《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 15)国家及省市有关环保、卫生、消防、交通、市政、绿化等部 门的法规及规范。 三总体规划篇 1、指导思想:我们的设计强调城市形态与建筑功能的高度统一。 我们希望大剧院不仅具有完美的声学效果、愉悦的观演气氛与理性的功能逻辑;更希望大剧院能够和谐的融入到城市空间中去,与行政中心、博物馆与城市规划展示馆、体育会展中心共同塑造出统一的城市意象,并在和谐中保持一份鲜明的个性。 2、城市意象:理想的建筑,应与城市融洽的从属共生。我们追求对称与纯净的城市几何形态,以行政中心为核心,将大剧院与“两馆”设计在同一个环形当中。环形创造出一种共享、参与的氛围,清晰的界定出城市公共空间的范围,营造出市民广场的围合感。 3、退让道路红线:建筑东侧退让黄山路50米,退让北侧广场大道20米。根据《常州大剧院规划、建筑设计项目招标文件答疑及补充说明》2005年11月15日,“……建筑基地原则上在红线范围内设计,如设计确有困难的,可适当在南、西两侧突破红线……”,方案适当对南侧红线有所突破,其目的在于考虑与博物馆及规划展示馆的对称围合布局。

剧场建筑面积指标

(一)剧场建筑面积指标剧场每座建筑面积指标(m2/座)表1 甲等乙等丙等 ~~~ 剧场面积定额(使用面积) 1.前厅部分表2-1 项目甲等乙等丙等 前厅不小于座不小于座不小于座 休息厅不小于座不小于座不小于座 存衣~座~座 小卖座座座 * 吸烟座座座 厕卫间~座~座~座 清洁器具储藏10~15m2 10~15m2 10~15m2 前厅值班室15~30m2 15~30m2 15m2 2.观众厅部分表2-2 项目甲等乙等丙等 观众厅不小于座不小于座不小于座 3.舞台部分表2-3 大型中型小型

项目宽×深宽×深宽×深 乐池75~80m2 55~60m2 35~40m2 % 主歌舞(30~33)×(27~30)×(24~27)× (21~24) (18~21) (15~21) 话剧(24~27)×(24~24)×(18~24)× (15~18) (15~18) (12~15) 台戏曲(21~24)×(18~21)×(15~18)× (15~16) (12~15) (10~12) 侧台侧台总面积不宜小于主台面积的1/3 4.后台部分表2-4 项目大型中型小型 化歌舞300~600m2 200~400m2 100~200m2 妆(可按人) (可按 (可按人) ( 室话剧戏曲100~200m2 100~200m2 80~120m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建筑设计三》教学组-1-(可按3m2/人) (可按3m2/人) (可按3m2/人或由 其它房间兼用) 演员歌舞100m2 80m2 50m2 卫生话剧戏曲60m2 40m2 40m2 间

服歌舞、京剧 装72~720m2 室话剧、地方戏64~160m2 道小道具室12~20m2 具 * 室大道具室25~50m2 候演室30~50m2 抢妆室12m2(亦可与化妆室兼用) 头部造型室12~24m2(亦可与化妆室兼用) 医务室16m2(亦可与其它房间兼用) 其它根据具体设计需要而定 (二)电影院建筑面积指标 电影院面积定额(使用面积)(m2/座)表1名称使用及交通面积备注 甲等乙等丙等 1.宜取~ : 观众厅不宜小于不宜小于不应小于 2.面积算至银幕后的 墙面

剧场建筑设计规范

剧场建筑设计规范 JGJ57-88(摘录) 第七章 防火与疏散 第一节 防火 第7.1.1条 剧场建筑防火与疏散设计除应按现行防火规范规定执行外,尚应符合本章各条之规定。 第7.1.2条 甲等及乙等的大型、特大型剧场舞台台口应设防火幕,并应同时设置水幕保护,如受条件限制未设防火幕时,应符合第7.3.2条之规定。 第7.1.3条 舞台主台通向各处洞口均应设甲级防火门,或按7.3.2条规定设置水幕。 第7.1.4条 舞台与后台部分的隔墙及舞台下部台仓的周围墙体均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5小时的非燃烧体。 第7.1.5条 舞台(包括主台、侧台、后舞台)内的天桥、渡桥码头、平台板应采用非燃烧体。 第7.1.6条 变电间之高、低压配电室与舞台、侧台、后台相连时,必须设置面积不小于6m2的前室,并应设乙级防火门。 第7.1.7条 甲等及乙等的大型、特大型剧场应设消防控制室,位置宜靠近舞台,并有对外的单独出入口,面积不应小于12 m2。 第7.1.8条 观众厅吊顶内的吸音、隔热、保温材料和观众厅(包括乐池)内装修材料均应采用非燃材料或难燃材料,采用可燃材料时必须作阻燃处理。 第7.1.9条 观众厅吊顶内应设置检修马道,宽度不应小于0.65m,耐火等级为一、二级的剧场检修马道应采用非燃材料。 第7.1.10条 观众厅及舞台内的灯光控制室、面光桥及耳光室均应采用非燃材料或难燃材料。 第7.1.11条 观众厅屋顶或侧墙上部应设置通风排烟设施。

第7.1.12条 舞台上部屋顶或侧墙上应设置通风排烟设施,当采用自然排烟时,排烟窗的净面积不应小于主台地面面积的5%。排烟窗应避免因锈蚀或冰冻而无法开启。在设置自动开启装置的同时,应设置手动开启装置。 第7.1.13条 舞台内严禁设置煤气或天然气加热装置,后台使用上述装置时,应用防火墙和防火门分隔,并不应靠近服装室、道具间。 第7.1.14条 剧场建筑如与其它建筑合建或毗连时,则应形成独立的防火分区,以防火墙隔开,并不得开门窗洞,如设门应设甲级防火门,上下楼板耐火极限不应低于1.5小时。 第二节 疏 散 第7.2.1条 观众厅出口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 出口均匀布置,主要出口不宜靠近舞台; 二、 楼座与池座应分别布置出口。楼座至少有两个独立的出口,不足50座时可设一个出口。楼座不应穿越池座疏散。当楼座与池座疏散无交叉并不影响池座安全疏散时,楼座可经池座疏散。 第7.2.2条 观众厅出口门及疏散外门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 应设双扇门,净宽不小于1.40m,向疏散方向开启; 二、 紧靠门不应设门槛,设置踏步应在1.40m以外; 三、 严禁用推拉门、卷帘门、转门、折叠门。 四、 宜采用自动门闩,门洞上方应设疏散指示标志。 第7.2.3条 观众厅外疏散通道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 坡度:室内部分不应大于1:8,室外部分不应大于1:10,并应加防滑措施,室内坡道采用地毯等应加阻燃处理。为残废人设置的通道坡度不应大于1:12; 二、 两米以下不得有任何突出物。不得设置落地镜子及装饰性假门; 三、 疏散通道穿行前厅及休息厅时,设置在前厅、休息厅的小卖及存衣不得影响疏散的畅通; 四、 疏散通道的隔墙耐火极限不应小于1小时; 五、 装修材料宜采用非燃材料或难燃材料,如采用可燃材料时应加阻燃处理,不得采用在燃烧时产生有毒气体的材料;

剧场建筑声学设计规范

剧场建筑声学设计规范 声学 一、剧场设计应包括建筑声学设计;建筑声学设计应参与建筑、装饰设计全过程。 二、扩声设计应与建筑声学设计密切配合;装饰设计应符合声学设计要求。 三、自然声演出的剧场,声学设计应以建筑声学为主。 观众厅体形设计 一、观众厅每座容积宜符合下列规定: 剧场类别容积指标(m3/座) 歌剧 4.5~7.0 戏曲、话剧 3.5~5.5 多用途(不包括电影) 3.5~5.5 设置扩声系统时,每座容积可适当提高。 二、观众厅体形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观众厅体形设计,应使早期反射声声场分布均匀、混响声场扩散,避免声聚焦、回声等声学缺陷。电声设计应避免电声源的声聚焦、回声等声学缺陷。 声学装饰应防止共振缺陷。 2、楼座下挑台开口的高度与挑台深度比,宜大于或等于1:1.2,楼、池座后排净高应大于或等于2.8m。 三、观众厅声学设计应包括伸出式舞台空间。 四、剧场作音乐演出时,宜设置舞台声反射罩或声反射南。 观众厅混响设计 一、观众厅满场混响时间设定宜符合下列规定: 1、根据使用要求及不同体积,在500~1000HZ范围内宜符合下表规定: 使用条件观众厅混响时间设置 歌舞 1.3~1.6s 话剧 (2000~10000m3) 1.1~1.4s 戏曲 多用途、会议 2、混响时间频率特性,相对于500~1000HZ的比值宜符合下表规定: 使用条件 125Hz 250Hz 2000Hz 4000Hz 8000Hz 歌舞 1.00~1.35 1.00~1.15 0.90~1.00 0.80~1.00 0.70~1.00 话剧 1.00~1.20 1.00~1.10 戏曲 多用途、会议 上列混响时间及其频率特性,适用于600~1600座观众厅。 二、混响时间设计,采用125、250、500、1000、2000、4000、8000Hz等七个频率;设计与实测值的允许偏差,宜控制在10%以内。

剧场建筑设计规范

剧场建筑设计规范 [ 2007-11-5 8:28:00 | By: chinesepump ] 《剧场建筑设计规范》 JGJ 57-88 <> lang=EN-US>7.1.8剧场建筑内观众厅吊顶内的吸音、隔热、保温材料和观众厅(包括乐池)内装修材料均应采纳非燃材料或难燃材料,采纳可燃材料时必须作阻燃处理。 《旅社建筑设计规范》 JGJ 62�90 <> lang=EN-US>4.0.6旅社的客房、大型厅室、疏散走道及重要的公共用房等处的建筑装修材料,应采纳非燃烧材料或难燃烧材料,并严禁使用燃烧时产生有毒气体及窒息性气体的材料。 《殡仪馆建筑设计规范》 JGJ 124�99 7.2.10殡仪馆内骨灰寄存室内的装修材料应采纳燃烧性能等级为A级的阻燃材料。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大规范》 GB 50045�95(997年版) 3.0.8玻璃幕墙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2 无窗间墙和窗槛墙的玻璃幕墙,应在每层楼板外沿设置耐火极限不低于1.00h、高度不低于0.80m的不燃烧实体裙墙。 3 玻璃幕墙与每层楼板、隔墙处的缝隙,应采纳不燃烧材料严密填实。 3.4防烟和排烟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45�95(1997年版) 8.1.3一类高层建筑和建筑高度超过32m的二类高层建筑的下列部位应设排烟设施: 1长度超过20m的内走道。 2面积超过100m2,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房间。

3高层建筑的中庭和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地下室。 8.1.4通风、空气调剂系统应采取防火、防烟措施。 8.2.2采纳自然排烟的开窗面积应符合下列规定: <> lang=EN-US>1防烟楼梯间前室、消防电梯间前室可开启外窗面积不应小于2.00平方米,合用前室不应小于3.00平方米。 2靠外墙的防烟楼梯间每五层内可开启外窗总面积之和不应小于2.00平方米。 3长度不超过60m的内走道可开启外窗面积不应小于走道面积的2%。 4需要排烟的房间可开启外窗面积不应小于该房间面积的2%。 5净空高度小于12m的中庭可开启的天窗或高侧窗的面积不应小于该中庭地面积的5%。 8.3.1下列部位应设置独立的机械加压送风的防烟设施: 1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防烟楼梯间、消防电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 2采纳自然排烟措施的防烟楼梯间,其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前室。 3封闭避难层(间)。小编举荐消防泵生产厂家:上海意海泵业公司销售热线:02I-25965598,I35 24II7934 <> lang=EN-US>8.3.2高层建筑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合用前室和消防电梯间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量应由运算确定,或按表8.3.2-1至表8.3.2对的规定确定。当运算值和本表不一致时,应按两者中较大值确定。 防烟楼梯间(前室不送风)的加压风量表<> <> 8.3.3层数超过32层的高层建筑,其送风系统及送风量应分段设计。 8.3.4剪刀楼梯间合用一个风道时的风量应按二个楼梯间风量运算,送风口应分不设置。 8.3.5封闭避难层(间)的机械加压送风量应按避难层净面积每平方米;不小于30平方米每小时运算。 <>

剧院建筑设计规范标准

剧院建筑设计规范 JGJ57-88 第1章总则 第2章基地和总平面 第3章前厅部分 第4章观众厅 4.1视线设计 4.2座席 4.3走道 4.4其它 第5章舞台 5.1主台、侧台 5.2乐池 5.3舞台机械设备 5.4演出技术用房和设施 第6章后台 第7章防火与疏散 7.1防火 7.2疏散 7.3消防给水 7.4火灾报警 第8章声学 8.1观众厅体型设计 8.2观众厅混响设计 8.3扩声系统设计 8.4噪声控制 8.5其它声学要求 第9章建筑设备 9.1给水排水 9.2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 9.3电气 附录一名词解释 附录二本规范用词说明

第1章总则 第 1.0.1 条为保证剧场建筑设计满足安全、卫生及使用功能等方面的基本要求,特制 订本规范。 第 1.0.2 条本规范适用于城镇剧场建筑的新建、改建和扩建设计。其舞台部分的技术 标准,主要适用于镜框式台口、箱型舞台剧场,其它类型剧场,可参照执行。 第 1.0.3 条剧场建筑根据使用性质及观演条件主要分为歌舞、话剧、戏曲三类。剧场 为多用途时,其技术标准应按其主要使用性质确定,其他用途应适当兼顾。 第 1.0.4 条剧场建筑规模按观众容量可分为: 特大型 1601 座以上 大型 1201~1600 座 中型 801~1200 座 小型 300~800 座 话剧、戏曲剧场不宜超过 1200 座。 歌舞剧场不宜超过 1800 座。 第 1.0.5 条剧场建筑的质量标准分特、甲、乙、丙四个等级。特等剧场的技术要求根 据具体情况确定;甲、乙、丙等剧场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主体结构耐久年限:甲等 100 年以上,乙等 50~100 年,丙等 25~50 年; 二、耐火等级:甲、乙等剧场不应低于二级,丙等剧场不应低于三级; 三、室内环境标准应符合本规范有关章节的相应规定。 第 1.0.6 条观众厅面积不超过 200m2 或观众容量不足 300 座者,可按一般建筑规定执行,不受本规范限制。 第 1.0.7 条剧场建筑设计除应按本规范规定执行外,尚应符合《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以及国家和专业部门颁布的现行有关设计标准、规范和规定。

剧场建筑设计

剧院建筑设计 剧院建筑设计是公共建筑比较复杂的项目之一,类型比较多,功能、技术、艺术要求比较高。设计人员需要掌握多方面知识才能做好设计。剧院组成主要包括五部分,即观众厅、观众附属用房、舞台、演员排练化妆用房和机电设备用房。其中观众厅和舞台是设计的重点,本文仅对舞台部分提供一些资料供大家参考,希望大家不断积累经验,进行补充修正。 一个完善的舞台应包括:主台、侧台,有些机械化舞台在主台后面还加设一个后舞台。如天津大剧院、国家大剧院、德国科隆市立剧院、朝鲜平壤大剧场等都是比较典型的机械化舞台,其核心是主舞台也称基本台(图1-5)。 图1 天津大剧院二层平面

图2 德国科隆市立剧场二层平面

图3 国家大剧院中区一层平面

图4 平壤大剧场局部平面 图5 天津大剧院剖面 由于不同剧种演出对舞台要求差别很大,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写意,另一种是写实。我国传统京剧为代表的地方戏,是写意派表演的典型,一般没有布景,只用一桌几椅,一块儿“帷帐”,表演简练而夸张,以鞭示马,持浆当舟,通过演员细腻的唱念做打,将剧情、环境、气氛刻画的淋漓尽致,这类演出对舞台要求并不高。另一种是写实派,如歌剧、舞剧、话剧,演员与场景同等重要,场景要求尽量逼真,要有纵深感。因而硬景、软景、灯

光颇多,形成了舞台比较大。从演出工艺分析,演出时舞台被划为三部分,一是演员表演区,二是布景区,三是天幕灯光区。不同剧种各有特点,要求也大不相同。下面着重分析几个代表剧种对舞台的要求。 一、主舞台(基本台) 1、主舞台进深 我国60年代以前建造的剧场,只有少数舞台进深较大,如北京首都剧场20m,天津第二工人文化官17m,北京天桥剧场16. 5m,天津干部俱乐部剧场15. 5m。在这些舞台上能满足演出话剧、京剧和一般歌剧、舞剧。但对大型舞剧仍感进深不够。下面按剧种进行分析: (1) 以演舞剧、歌剧为主的舞台进深 舞剧主要以舞蹈和音乐来表现剧情,演员活动范围大,尤其芭蕾舞要求最大。表演区一般为14mX14m左右,中远景区约3m,天幕灯光区约4m,主台总进深需21m。 歌剧以唱为主,全剧贯穿着独唱、重唱及合唱、合唱时有较多演员同时登场,为了观众能听得好,表演区一般进深较舞剧要小,多在9-10m左右。但景区较深约5-6m,加上天幕灯光区4m,主台进深为18-20m。 (2) 话剧主舞台进深 话剧表演细致逼真,一般不用乐池,演员尽量接近观众,使演员细微表情、内心刻画能为观众所感受。 话剧的布景常与表演区相结合,一般表演区进深在6m左右,但景区比较深约5-6m,加上天幕灯光区,主舞台进深需16m左右。 (3) 京剧、地方剧主舞台进深 我国地方戏曲种类很多,丰富多彩,但表演模式基本相同,都属写意派,京剧可以作为这类剧种的代表。 京剧有文戏和武戏之分,文戏表演区较小,武戏较大,一般10m×10m基本够用。为使演出不间断,需设二道幕、三道幕,一般没有布景区和天幕区。现代京剧也运用了歌剧、话剧的布景和灯光天幕,但比较简练,15m进深可以满足要求。 综上所述,舞台进深建议如下: 大型歌舞剧院舞台进深不小于21m,专业话剧院舞台进深16 -18m,京剧、地方戏剧院进深15m,小型舞台进深不小于12m,中型综合性舞台进深18m(能演出京剧、话剧、中型歌剧和舞剧)。 2、主舞台宽度 我国普遍采用平天幕和边幕、檐幕封装主台,使观众看不见表演区及场景画面以外的辅助空间和场外演员准备活动。为此,主台台口两旁的工作区需要足够的宽度,其中包括①边幕一般不小于3m,大型舞台为3-6m②天桥2.5m③天桥距边幕1m,总计约等于台口宽度,即主舞台宽度等于台口宽度的2倍。由于目前普遍希望台口做的宽一点,可按台口宽1.6 倍左右设计,即台口15m宽,主台宽24m;台口18m宽,主台宽30m。这个宽度也能满足舞台一侧台上乐队的要求。 3、主舞台高度

剧场建筑设计

剧院建筑设计是公共建筑比较复杂的项目之一,类型比较多,功能、技术、艺术要求比较高。设计人员需要掌握多方面知识才能做好设计。剧院组成主要包括五部分,即观众厅、观众附属用房、舞台、演员排练化妆用房和机电设备用房。其中观众厅和舞台是设计的重点,本文仅对舞台部分提供一些资料供大家参考,希望大家不断积累经验,进行补充修正。 一个完善的舞台应包括:主台、侧台,有些机械化舞台在主台后面还加设一个后舞台。如天津大剧院、国家大剧院、德国科隆市立剧院、朝鲜平壤大剧场等都是比较典型的机械化舞台,其核心是主舞台也称基本台(图1-5)。 图1 天津大剧院二层平面 图2 德国科隆市立剧场二层平面 图3 国家大剧院中区一层平面 图4 平壤大剧场局部平面 图5 天津大剧院剖面 由于不同剧种演出对舞台要求差别很大,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写意,另一种是写实。我国传统京剧为代表的地方戏,是写意派表演的典型,一般没有布景,只用一桌几椅,一块儿“帷帐”,表演简练而夸张,以鞭示马,持浆当舟,通过演员细腻的唱念做打,将剧情、环境、气氛刻画的淋漓尽致,这类演出对舞台要求并不高。另一种是写实派,如歌剧、舞剧、话剧,演员与场景同等重要,场景要求尽量逼真,要有纵深感。因而硬景、软景、灯光颇多,形成了舞台比较大。从演出工艺分析,演出时舞台被划为三部分,一是演员表演区,二是布景区,三是天幕灯光区。不同剧种各有特点,要求也大不相同。下面着重分析几个代表剧种对舞台的要求。 一、主舞台(基本台) 1、主舞台进深 我国60年代以前建造的剧场,只有少数舞台进深较大,如北京首都剧场20m,天津第二工人文化官17m,北京天桥剧场16. 5m,天津干部俱乐部剧场15. 5m。在这些舞台上能满足演出话剧、京剧和一般歌剧、舞剧。但对大型舞剧仍感进深不够。下面按剧种进行分析: (1) 以演舞剧、歌剧为主的舞台进深 舞剧主要以舞蹈和音乐来表现剧情,演员活动范围大,尤其芭蕾舞要求最大。表演区一般为14mX14m左右,中远景区约3m,天幕灯光区约4m,主台总进深需21m。

三年级大型公共建筑设计(剧场)

四年级大型公共建筑设计 大型剧场设计任务书 一、设计题目: 大型剧场设计是民用建筑中较为复杂的类型。由于不同的观演功能将导致不同的剧场设计类型,因此,要想设计好剧场建筑,首先必须对演出艺术要有一定的了解,还要了解观众的观看模式,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好观演的空间。同时,观演又涉及到声学和视线问题,因此设计者还应该具备这方面的基础知识。舞台上复杂的机械设备也是设计者必须了解的。 本选题是大型剧场设计;包含适用于大型歌舞表演的主剧场、适用于实验演出的小剧场、以及会议、展览、餐饮等设施。是一个具有综合性质的剧场。总建筑面积控制在30000m2以内。 二、建设地段: 1. 老区内 2. 新区内 以上二处地段任选一处,有关地段的环境、规划要求、高度限制、地面停车要求等详见后文。以上选址考虑地段差异、校园文化区和城市建筑密集区的差异、建筑周边环境(CONTEXT)的差异,在设计中应该对此有所反应。 三、设计内容与使用面积分配组成: 项目拟建建筑分为六个功能组成部分:主剧场部分、小剧场部分、会议室群部分、公共服务部分、建筑机电设备用房部分、地下车库及人防部分。各部分设计要求及建筑面积分配建议如下:

主剧场部分[12,000 平方米] [1]主剧场(1500座)建筑面积9,500平方米,含: A/ 观众厅2,000平方米,容积14,000立方米; B/ 舞台2,000平方米(含舞台、三管制乐队乐池、舞台机械、布景、道具、贮藏、侧台等);如果增加后舞台,面积可以适当增加。 C/ 前厅及休息厅4,500平方米(含前厅、休息厅、咖啡、小卖、衣帽、卫生间、售票处等);注:此部分空间与小剧场和会议群共用。 D/ 附属设施用房1,000平方米(含同声传译、放映、灯光、音响、多媒体、管理人员办公等); E/ 后台及排练用房1,900平方米(含休息、医务、更衣、化妆、排练、演出工艺辅助等) 主剧场应能实现的功能包括:大型学术会议、大型公众集会及仪式; 兼顾中型歌剧/舞剧表演(含三管制乐队伴奏)、其他中型及以下舞台表演。 小剧场部分[1,500平方米] [1]小剧场兼作实验剧场和会议厅(约500座)建筑面积1,500平米,含: A/ 观众厅600平方米(1.1平方米/座),容积3,300立方米(5.5立方米/座); B/ 前厅及休息厅200平方米(含前厅、休息厅、咖啡、小卖、衣帽、卫生间等,可考虑与主剧场的设施共用); C/ 讲台及后台300平方米(含贮藏、准备、演员休息等); D/ 附属设施用房300平方米(含同声传译、放映、灯光、音响、多媒体、管理人员办公等) 小剧场应能实现的功能包括:学术会议、课堂教学、大型讲座;兼顾话剧等小型舞台演出及室内乐演出 会议室群部分[3,000平方米] [1]会议室群,1,500平方米 设60人、100人会议室/讨论室及附属功能空间 [2]前厅及公共服务空间,1,500平方米(可考虑与大礼堂的公共空间共用) 公共服务部分[900平方米] [1]多功能厅兼自助餐厅,120平方米(含多功能厅/准备/贮藏)。 [2]媒体及信息服务中心,100平方米 [3]展览空间,700平方米 建筑机电设备用房 [2,000平方米] [1]空调机房1000平方米(制冷机房、热力站、新风机房等) [2]强电机房500平方米(交配电机房、备用发电机房等) [3]弱电机房400平方米(全套楼宇控制系统及公共信息交换基础设施) [4]水泵房100平方米 地下车库 部分兼作人防[5,200平方米] [1]地下停车库5,200平方米(停车数≥150) [2]地下车库中约1,000平方米兼作人防地下室 合计[27,000 平方米] (其余部分主要由交通空间、技术夹层等组成此部分面积约3000平方米)

JGJ57-2000《剧院建筑设计规范》

《剧场建筑设计规范JGJ57-2000》 1 总则 1.0.1 为保证剧场建筑设计满足使用功能、安全、卫生及舞台工艺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剧场建筑的新建、改建和扩建设计。不适用于观众厅面积不超过200m2 或观众容量不足300 座的剧场建筑。 1.0.3 剧场建筑根据使用性质及观演条件可分为歌舞、话剧、戏曲三类。剧场为多功能时,其技术规定应按其主要使用性质确定,其他用途应适当兼顾。 1.0.4 剧场建筑规模按观众容量可分为: 特大型1601 座以上; 大型1201~1600 座; 中型801~1200 座; 小型300~800 座。 话剧、戏曲剧场不宜超过1200 座。歌舞剧场不宜超过1800 座。 1.0.5 剧场建筑的等级可分为特、甲、乙、丙四个等级。特等剧场的技术要求根据具体情况确定;甲、乙、丙等剧场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主体结构耐久年限:甲等100 年以上,乙等51~100 年,丙等25~50 年; 2 耐火等级:甲、乙、丙等剧场均不应低于二级; 3 室内环境标准及舞台工艺设备要求应符合本规范有关章节的相应规定。 1.0.6 剧场设计应进行舞台工艺设计;建筑设计与舞台工艺设计应紧密配合,互提设计参数。 1.0.7 剧场建筑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2 术语 2.0.1 剧场theater 设有演出舞台、观看表演的观众席及演员、观众用房的文娱建筑。 2.0.2 观众厅auditorium 设有固定座席的为观看演出用的空间。 2.0.3 池座stalls 与舞台同层的观众席。 2.0.4 楼座balcony 池座上的楼层观众席。 2.0.5 包厢box(in the auditorium) 沿观众厅侧墙或后墙隔成小间的观众席。 2.0.6 舞台stage 剧场演出部分总称,包括主台、侧台、后舞台、乐池、台唇、耳台、台口、台 仓、台塔。 2.0.7 台塔fly tower 主台以上至栅顶的空间。它是舞台表演和机械运作的基本空间。 2.0.8 台仓understage 舞台台面以下的空间。 2.0.9 镜框式舞台proscenium stage 在观众厅和舞台之间设有台口分隔的舞台,是我国现有剧场舞台的基本形式。 2.0.10 台口proscenium opening 舞台向观众厅的开口。 2.0.11 台唇apron stage 台口线以外伸向观众席的台面。 2.0.12 乐池orchestra pit 为歌剧舞剧表演配乐的乐队使用的空间,一般设在台唇的前面和下面。 2.0.13 主台main stage

剧院的建筑设计规范

剧场建筑设计规范~~~~最近设计剧院搜集的资料 剧场建筑设计规范 10建筑设备 10.1给水排水 10.1.1剧场建筑应设置室内、室外给排水系统,并选择与其等级和规模相适应的器具设备。 10.1.2化妆室、卫生间、淋浴室等,宜设置热水供应装置,前厅或休息厅宜设置观众饮水装置。 10.1.3观众厅、乐池、台仓和机械化台仓底部应设置相应的消防排水设施。10.1.4剧场用水定额、给水排水系统的选择,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J 15的有关规定执行。 10.2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 10.2.1剧场内的观众厅、舞台、化妆室及贵宾室,甲等应设空气调节;乙等炎热地区宜设空气调节;末设空气调节的剧场,观众厅应设机械通风。 10.2.2面光桥、耳光室、灯控室、声控室、同声翻译室应设机械通风或空气调节,厕所、吸烟室应设机械排风。前厅和休息厅不能进行自然通风时,应设机械通风。 10.2.3剧场空气调节室内设计参数应符合表10.2.3的规定。 空气调节室内设计参数 参数名称夏季冬季 干球温度(℃) 24-26 20-16 相对湿度(%) 50-70 ≥30 平均风速(m/s) 0.2-0.5 0.2-0.3 10.2.4夏季采用天然冷源降温时,空内温度应低于30℃。 10.2.5采暖地区未设空气调节的剧场,冬季室内采暖设计参数应符合一月 10.2.5的规定。 室内采暖设计参数 房间名称室内计算温度(℃) 前厅 12-14 观众厅 14-18 舞台 20-22 化妆室 20-22 10.2.6室内稳定状态下的CO2允许浓度应小于0.25%(我国人体散发的CO2量可按0.02M3/人.H计算)。 10.2.7剧场最小新风量不应小于:甲等15 M3/人.H;丙等10 M3/人.H。 10.2.8剧场内观众厅每人散热和散可按表10.2.8选用。演员和舞台工作人员的散热、散湿量可按中等劳动强度考虑。 剧场内观众厅每人散热量和散湿量 温度 (℃) 16 17 18 19 20 25 26 27 28 29 30 显热(W/

剧场建设中的建筑声学问题

剧场建设中的建筑声学问题 【摘要】本文主要从剧场建设的前期准备、主声源的变化、各墙面与声源的关系的处理、关于降噪、剧场建筑声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四个方面对剧场建设中的建筑声学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剧场;建筑声学;问题 一、前言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科学的进步,也使建筑声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其是在音乐厅及剧场的建设中,吸音及混响的应用及处理,使其演出效果达到了理想的状态。 二、剧场建设的前期准备 1、重视剧场的功能定位 剧场建设方必须重视、合理确定剧场的功能定位,不宜过分追求多功能要求。具体来说:剧场属功能性建筑,其使用功能应科学合理确定;多功能剧场应确定主次功能,不宜并列全能高标准;要根据实际需要、技术可行、投资经济合理三原则平衡确定。对于剧场的功能定位,有以下建议: (一)歌剧院。以歌剧、音乐剧为主,可兼用于戏剧、芭蕾和音乐会(设舞台音乐罩)演出。 (二)剧场。以戏剧为主,可兼用会议。 (三)专业音乐厅。仅用于交响音乐会等各类音乐演出,不宜兼其他功能。 (四)大型会堂。以大型会议为主,可兼综艺演出。 (五)中小会议厅。以会议为主,可兼电影放映。 (六)大型体育馆。以体育比赛为主,可兼大型综艺演出等。 2、选择好的建声设计单位和设计师 要注意选择好剧场建声专业的设计单位和设计师,要正确对待中方与外方的设计单位和设计师(包括建筑设计和建声设计)。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燕翔老师曾将声学设计单位、工程业主单位、施工单位比作为医、患、药三个方面,这个比喻还是比较形象的。一名患者患病了,一定要找好的医生,吃好的药,才能将病治好;在剧场建设中这个道理同样适用。现在建声设计市场上存在这种情况,有的是正规的专业单位,有的则是设备厂商和材料供应商兼做建声设计,这就要

剧场建筑_设计任务书_周春江

前言 剧场《设计任务书》是剧场建筑设计的开始,应当由业主(甲方)在建筑设计开始前提供给设计院,作为最基本的建筑设计依据之一。 从我国剧场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受到舞台工艺特殊要求的限制,业主方在没有聘请剧场建设咨询顾问单位的情况下,往往不能提出准确的、完整的设计任务书,不能给予建筑师明确的建筑设计要求。还存在这样的情况:建筑师设计一个漂亮的外形,报送业主选用,然后再请舞台工艺设计“填充”剧场内容。这样的建筑外观漂亮但不一定实用。正确的建筑程序应是:聘请专业人员先讨论编制《设计任务书》,完成舞台工艺设计,随委托合同一并交建筑设计院,以突出使用功能,外形与内涵兼备。 剧场《设计任务书》主要包括剧场功能定位,经营管理模式等内容。 1 剧场功能定位 剧场定位是剧场设计的根基,只有定位明确,才能确定剧场的使用功能和建设规模。国内近期新建的剧场多定位于具有现代舞台表演艺术功能的公共文化设施,主要以演出歌剧/舞剧为主,兼顾戏曲、话剧、杂技、曲艺等,属于功能比较齐全的具有接待国内外演出团体基本条件的多 【摘 要】 以某剧场设计任务书为例,探讨建筑师进行剧场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关键词】 剧场;建筑;舞台;后台;设计任务书文章编号: 10.3969/j.issn.1674-8239.2014.03.011 Theater Building Design Speci ? cation ZHOU Chun-jiang, LI Guo-qi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Institute of theatre stage design and technology, Beijing 100124, China) 【Abstract 】Taking a theatre design speci ? cation for example, some problems that the architect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in theater designing were explored. 【Key Words 】theater; construction; stage; backstage; design speci ? cation 周春江,李国棋 (北京工业大学剧场设计与舞台技术研究所,北京 100124) 用途剧场,同时具有举办大型庆典活动的能力。其中的一部分地方的剧场还须具备当地“两会”会场的功能。 国家投资建设的公立剧场是我国剧场建设的主要形式,目的是为当地群众提供丰富的文艺生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不同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演出活动,以及艺术家研修,资料、信息的收集、保存、公开等工作,振兴和普及舞台表演艺术,从而达到传承文化的目的。典型的大中型公立剧场经营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为各种专业文艺团体提供演出场地,组织演出活动;(2)进行以舞台表演艺术家或舞台技术人员为对象的研修活动;(3)举办专题艺术展览,开展舞台表演艺术普及教育,开设各种艺术培训班等。 而纯商业或个人投资兴建并运作的商业剧场,具有鲜明特色和明确演出内容,有可能是中国剧场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新建剧场极少自主创作演出,大 多按“不驻团”剧场设计。“不驻团”的剧场是以出租为主要经营手段的,剧团自备演出服装道具(有时也自带少量灯光、音响设备),演出前几天先行装台,演出完毕后撤走,剧场仅提供演出所需的舞台、后台,机械、灯光、音响等硬件设施,一般不设置绘景间、金工间、硬景库和住宿房间,其中住宿问题多在附近的宾馆解决。可以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