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终身教授:三种能力看差异
- 格式:docx
- 大小:38.47 KB
- 文档页数:1
人生应该有的三种能力在我们的一生中,有些能力比其他能力更加重要。
这些能力可以帮助我们成功地应对各种挑战,从而更加轻松地生活。
以下是人生必须掌握的三种必备能力:一、沟通能力沟通是人类社会中最关键的一环,它可以帮助我们在家庭、职场和社区中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关系。
如果您缺乏沟通能力,您可能会感到孤独、无助和失意,难以与他人建立有效的关系。
想要提高沟通技巧,第一步是认识到每个人的见解和观点可能都有所不同,因此在沟通中要更加耐心、听取对方的观点,并在表达自己的想法时使用恰当的措辞。
此外,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不要害怕与他人沟通,即时解决问题,将有助于您建立更健康的人际关系。
二、决策能力决策能力是指面对日常生活中的选择时,能够做出明智和正确的决定。
这种能力使我们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和社会角色中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要获得更好的决策能力,您需要了解自己的核心价值和目标,并始终对这些价值和目标保持清晰的认识。
此外,学会权衡不同的选择,利用思考和分析来做出多方面考虑的决定,并随着时间的推移重新评估和调整自己的决定。
三、适应能力适应能力是指能够适应生活中的各种变化和困难。
在面对这些挑战时,我们需要保持高度灵活,快速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以达成我们的目标。
提高适应能力需要学会接受和适应变化,并培养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即使在极端的情况下也能保持冷静和平和。
如此,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不同场合中的可能性,并在这些场合中实现自己的目标。
总之,沟通能力、决策能力和适应能力是我们成功生活所必须掌握的三种能力。
通过不断提高这些能力,我们可以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建立持久而有意义的人际关系,并实现自己的目标。
扮演好生活中的角色!。
成就需要理论成就需要理论编辑词条快速导航目录•1理论简介•2成就需要Need for Achievement•3权力支配需要Need for Power•4亲和需要 Need for Affiliation•5高需求类型与领导素质•6对成就需要理论的评价1理论简介成就需要理论,又称“三种需要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David McClelland, 1917年-1998年)通过对人的需求和动机进行研究,于20世纪50年代在一系列文章中提出的。
麦克利兰经过20多年的研究得出结论说,人类的许多需要都不是生理性的,而是社会性的,而且人的社会性需求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的,得自于环境、经历和培养教育等。
很难从单个人的角度归纳出共同的、与生俱来的心理需要。
时代不同、社会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人的需求当然就不同,所谓“自我实现”的标准也不同。
他认为在生存需要基本得到满足的前提下,人的最主要的需要有成就需要、亲和需要、权力需要三种平行的需要,这三种需要在人们需要结构中有主次之分,作为人们的主需求在满足了以后往往会要示更多更大的满足,也就是说拥有权力者更追求权力、拥有亲情者更追求亲情、而拥有成就者更追求成就。
同时,由于他认为其中成就需要的高低对人的成长和发展起到特别重要的作用,所以很多人就称其理论为成就需要理论。
麦克利兰有一个著名的冰山模型。
在这个模型中,他把人的素质描绘成一座冰山,这座冰山分为水面之上的和水面之下两个部分。
水上的部分是表象特征,指的是人的知识和技能,通常容易被感知和测量。
水下的部分是潜在特征,主要指的是社会角色、自我概念、潜在特质、动机等,这部分特征越到下面越不容易被挖掘与感知。
麦克利兰指出,预测业绩的最好因素不是诸如学历、技能等外在条件,而是人的深层素质,也就是水下的冰山部分。
经过深入研究之后,麦克利兰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从根本上影响个人绩效的是素质(competency),具体来说就是类似“成就动机”、“人际理解”、“团队影响力”等因素。
主题教育中三种能力
在主题教育中,通常需要培养和提升以下三种能力:
1.学习能力:主题教育需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因此需要具备强大的学习能力。
这包括如何高效地获取和整理信息、理解和应用新的概念和技能,以及如何通过实践和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2.沟通能力:主题教育需要与不同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和合作,因此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
这包括如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如何通过有效的沟通技巧解决冲突和问题。
3.创新能力:主题教育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方法和思路,因此需要具备创新能力。
这包括如何提出和解决问题、如何通过创新思维打破常规、如何不断寻找新的解决方案和创新点。
通过培养和提升这三种能力,主题教育可以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需求,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水平,为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种学习能力一、独立探求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也可以叫自学能力,在外界条件完全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的学生所取得的学习成绩是不同的,这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其中自学能力不同是一个重要原因。
那些优秀的同学往往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他们不仅仅满足在老师指导下的学习,更注重独立探求知识。
他们注重对书本的自学理解,遇到问题,并不急于求教,而是首先通过独立思考来解决,他们总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安排学习,表现出较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我们认为,在一个人所学到的知识中,独立探求的比例越大,那么知识掌握的就越好,而且能更好地促进他的进一步发展。
所以,同学们在学习中应加强自学精神和独立意识。
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完成的,所以我们在主张独立探求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加强与他人的合作学习,通过合作学习,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识。
老师讲,学生听,只是一种单向传递,知识的掌握需要双向、多向交流,所以,我们不仅要主动与老师多交流,而且要与同学进行积极的讨论。
学会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互相协作解决问题,也是善于同别人打交道的一种社交能力。
一位哲学家曾说过:"我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苹果,交换以后,我们还是拥有一个苹果。
但是,我有一种思想,你有一种思想,交换以后,我们就会拥有两种思想。
"三、流畅的表达能力一些同学认为,好象只有文科要求有较好的写作表达能力,实际上理科所要求的解答过程也是一种表达能力。
我们这里所说的表达能力不仅包括文字表达,还包括口头表达。
在很多学习活动中,善于演讲,能够准确、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
语言是与人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维能力的表现,不注意表达能力的训练,不仅影响与他人的交往,而且会影响思维的发展,进而影响学习。
所以,同学们应有意识地加强表达能力的自我训练。
四种思维品质通俗地讲,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每逢遇到问题,总要"想一想",这种"想",就是思维。
1.学生入学的方式不同中国从古至今都非常重考试,而且很多是一卷定终身。
考试本身并不坏,但一卷定终身不好。
今天中国的高考制度已成为学校教育的指挥棒,从某种程度上讲确实扼杀了许多青少年的兴趣与爱好。
那么国外学生是如何进高校呢?以美国名校为例,一般要五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参加SAT考试,但考试压力不大,因为一年有7次考试机会,随你什么时候去考,也不管你考几次,直到你满意为止。
二是高中实行学分制,至于你是三年学完还是五年学完都可以。
三是中学考试的平均成绩要达到B。
这不是一张考卷所代表的全部分数,即使你全部答对,也只能得50分。
平时如果你做一个航天模型,玩一个能够遥控的风筝,也可以拿25分、30分,甚至对同学的帮助有时也会算分,这样综合起来看你是A还是B。
四是考大学要推荐信,特别是要有个性的推荐信。
五是学校个别面谈。
这就是国外很多名牌大学的“五关”。
另外,国外的大学实行淘汰制,宽进严出。
有了严格的淘汰制,开多大后门都没用。
如果你个人能力不行,即便是开后门进去,也是自讨苦吃,过一年你就得自动“下岗”。
所以选择大学还是要与自己的能力相配。
2.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教育策略和办学定位,对不同的学科也有不同的要求纽约的服装学院、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都是世界一流大学,但各家的定位却不一样。
不同的学校发不同的音,只有这样才能够奏出美妙的乐章。
如果我们都往一个方面挤,就不能奏出动听的乐曲。
同时,不同学科对学位的要求也不一样。
一个好的高等学校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培养出多少硕士生和博士生。
据统计,我国研究生的绝对数量已居世界第三,但最近某地出年薪16万聘请高级技工,却没人响应。
所以,建立一个比较合理的高等学校结构,使之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并能满足社会的不同需求,是非常必要的。
3.学校的内部结构不同这一差异导致了学生培养方法上的根本不同。
任何高等院校的内部结构都是纵横交错的,纵的方向是本科教学,横的方向是科学研究。
不同的学校其内部结构是不一样的。
美国大学的职称:美国大学的工作员工可以粗略分成两类:教职员工(faculty)和行政员工(staff)。
这里主要谈谈前者。
教职工大致又分成两类:有终身制教授(Tenure-track faculty members)与无终身制教工(Non-tenure-track faculty members)美国终身教职制度(Tenure-Track)被人形象称为“非升即走”(up-or-out)。
美国大学里真正的教师,即从事教学又从事科研的,只有三种,即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和正教授Professor 或Full Professor,与终生制挂钩。
(MU大学的教授除了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外,还必须承担有行政任务,这是每年考评的必要条件,例如我的导师还身兼数职,是学校退休委员会、专利委员会的委员)还有就是只从事研究的教师,不从事教学的教师,前面加上Research, 即Research Assistant Professor, Research Associate Professor, Research Professor。
还有一种叫Adjunct Professor,即兼职教授,讲师(Lecturer)、这些都不与终生制挂钩,而是合同制,即off the Tenure-Track。
评职称首先要有博士学位,而且要做过若干年的博士后研究,才有望被聘为助理教授,助理教授大约5-6年后(各州不同,MU是一般6年,如果聘助理教授时,已有工作经历或承担过大的项目,时间为3年必须聘副教授),可提升为副教授。
副教授获得永久教授资格,不会被解聘。
担任副教授五年左右(各州不同),可被提升为正教授。
****注意: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不是终身教职,所以,任何人在这个职位上3-8年内如果不能升级成为终身教职的副教授(tenure),在一般情况下就必须离开这个职位另谋高就。
1、David H. Jonassen简介及研究兴趣:Jonassen是著名的建构主义教学设计专家,CLE(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模型的提出者,情境教学和学习理论的专家。
主要从事的工作包括: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的认知工具(Cognitive tools (Mindtools) for learning);认知任务分析(Cognitive task analysis);问题解决的学习等。
研究专著:《教育传播与技术手册》(主编);《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主编)(此书已被翻译成中文,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所在学校:现在密苏里哥伦比亚大学,曾经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作教授。
当前最有影响的建构主义代表人物之一D.H.Jonassen的观点为例,他就特别强调学习环境的设计。
在他最近发表的文章中,提出了一种用于设计建构主义学习环境(Constructivist Learning Environment, 简称CLE)的最新模型,由图可见,它由六部分组成:1. 问题(包括疑问、项目、分歧等):这是整个建构主义学习环境(CLE)设计的中心,学习者的目标是要阐明和解决问题(或是回答提问、完成项目、解决分歧);2. 相关的实例(或个案):与问题相关的实例或个案(如法律、医疗、或社会调查等方面的实例或个案);3. 信息资源:与问题解决有关的各种信息资源(包括文本、图形、声音、视频和动画等)以及通过WWW从Internet上获取的各种有关资源;4. 认知工具:主要指在计算机上生成的、用于帮助和促进认知过程的工具,通常是可视化的智能信息处理软件。
如知识库、语义网络、几何图形证明树、专家系统等;5. 会话与协作工具:使学习者群体可以相互交流、讨论、协商,共同建构问题的意义;6. 社会背景支持:在设计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时要考虑社会文化背景、客观环境、物质条件等方面对于当前学习所能提供的支持。
该模型所设计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可以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三种教学策略支持:1. 建模策略:建模是CLE中最常用的教学策略。
【学习能力】三种学习能力一、独立探求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也可以称为自学能力。
在相同的外部条件下,不同学生学业成绩不同的原因有很多,其中自学能力的差异是一个重要原因。
那些优秀的学生往往有很强的自学能力。
他们不仅满足于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而且更注重独立探索知识。
他们注重自学和对书籍的理解。
当他们遇到问题时,他们并不急于寻求建议,而是首先通过独立思考来解决问题。
他们总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安排学习,表现出很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我们认为,自主探索在一个人的知识中所占的比例越大,他的知识结构组合就越好,能够更好地促进他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学生在学习中要增强自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由于人类的认知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完成的,我们需要在提倡自主探索知识的同时加强与他人的合作学习。
通过合作学习,我们可以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知识。
教师说话,学生倾听,只是知识和信息的简单单向传递,而知识的掌握需要双向甚至多方向的交流。
因此,我们不仅要积极与老师沟通,还要积极与同学讨论。
学会仔细倾听他人的意见,相互合作解决问题也是一种与他人打交道的社会能力。
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我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苹果。
交换之后,我们仍然有一个苹果。
然而,我有一个想法,你有一个想法。
交换之后,我们将有两个想法。
”三、流畅的表达能力一些学生认为,似乎只有文科需要良好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事实上,科学所要求的求解过程也是一种表达能力。
我们在这里提到的表达能力不仅包括书面表达,还包括口头表达。
在许多学习活动中,善于准确、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
语言不仅是与人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维能力的表达。
如果不注重表达能力的培养,不仅会影响与他人的交流,还会影响思维的发展,进而影响学习效果。
因此,学生应自觉加强表达能力的自我培养。
比较教育第一次网上作业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共10 道试题,共20 分。
)1. “比较教育”作为一个术语和一个学科领域,最早是由十九世纪初的一位法国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提出来的。
A. 朱利安2. 朱利安于1817年撰写出版了(),为人类构建起第一个比较教育的发展框架。
C. 《比较教育研究的计划和初步建议》3. 在他撰写的《波斯国王塞勒斯传》中,比较系统地记述和评论了古波斯的教育见闻。
B. 色诺芬4. 西赛罗是古罗马的一位著名学者和思想家。
他在《演说家》和《共和政体》等著作中,比较研究()和()两个城邦的教育训练的方法。
C. 古希腊雅典、斯巴达5. 唐朝高僧玄奘旅行取经20余年,完成巨著(),记载了印度的西域国家的民族历史、社会宗教和文化教育,详细介绍了印度等国的教育制度、学校课程和教师教学。
B. 《大唐西域记》6. 1933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康德尔出版了比较教育领域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著作()。
B. 《比较教育研究》7. 英国比较教育家尼古拉斯•汉斯认为,“()”是比较研究各国教育中,必须特别重视的因素。
C. 民族性8. 由于康德尔、汉斯、施耐德等同辈学者的大力倡导,用()的方法去探询制约教育发展的因素,成为20世纪上半期比较教育的基本研究方法。
D. 历史学9. 1886年《小学校令》的颁布,大大促进了近代日本初等教育的普及,但此时的4年初等义务教育的普及是征收学费的,但直到1900年,当日本政府获得中国清政府的()亿两白银的巨额赔款后,遂开始实施免费义务教育。
A. 1亿B. 1.5亿C. 2.3亿D. 3.3亿10. 20世纪的前半期,法国初等教育的改革主要是围绕建立“()”而进行的。
C. 统一学校二、简答题(共 5 道试题,共50 分1. 简述比较教育的特点第一,比较教育以比较教育研究方法为基本研究方法,同时辅以其他方法。
第二,比较教育的研究以当代教育问题为中心。
在美国执教的18年时间里,我教过很多来自中国的学生,从“50后”到“90后”,跨度40年左右。
中美学生既有相似的特点,也存在明显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写作能力、提出问题并进行批判性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表达、沟通能力。
1 写作能力弱是许多中国学生的短板
我曾对美国教授做过一项关于中国留学生印象的调查。
结果显示,写作能力弱是许多中国学生的短板。
西北大学经济系教授沃利说:“大多数中国学生学习都很刻苦,我布置的作业会尽全力完成。
然而,他们只是把我告诉他们的或者书上说的写下来,这是最大的问题——他们缺少自己的观点。
”那么,是不是英语水平限制了他们的写作能力?接受调查的教授们认为,英文水平确实会有些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提出观点和证明观点更有价值”。
我问过许多中国学生为什么觉得写作难,他们的回答如出一辙,“我们在国内读书时没怎么写过这样的文章,老师也没教过。
”这的确与中美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有关。
中国注重“学会”,美国注重“会学”。
中国教育关注学生掌握的知识量,强调多学、多练、多记、多考。
美国评判学习效果的重要指标,是学生思考能力的提高。
学校从小学高年级开始,就要求学生自己读书,查资料,写论文。
学生在收集材料、研究材料、组织观点的过程中,逐步锻炼了思考力。
2 批判性思维的背后,是探索未知世界的创新精神
许多中国学生向我倒苦水:“那些以课堂讨论、口头报告为主的课程简直要把我逼疯了。
美国同学整堂课都在不停提问、讨论。
我根本插不上嘴,好不容易有了一点自己的想法,下课铃却响了。
”“讨论课程恐惧症”是许多留学生的痛苦遭遇。
美国教授也为此着急,“中国学生要有质疑能力,在课上需要更主动、更积极地参与,而不是被动地坐在那里听。
”长期以来,中国课堂多为灌输式教学,侧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而美国更多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强调多看、多问、多想,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学生没有提出问题,就是老师教学有问题。
因为批评、分析和提问,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是创新精神的体现。
3 表达和沟通能力也是一种跨文化交流能力
“在我的课上,最安静的群体肯定是中国学生。
”亚利桑那大学的莱温教授在调查答卷中抱怨,“他们不说话,我无法确定他们是否听懂了我讲的内容。
下了课也是这样,他们从不到我的办公室来。
”伯克利大学教育学院的戈麦斯教授说:“我的中国学生只有在得了低分后才找我沟通。
其实,他们应该早点来跟我讨论一下怎样才能得高分。
”是中国学生不愿意跟老师交流吗?他们的回答是,“从小我的父母和老师就告诫我,找到了正确答案再讲出来。
”“没想清楚就说出自己的看法是非常浅薄的表现。
”“当我发现我的答案跟别人不一样的时候,我不好意思说出来。
”这种“跨文化交流尴尬”,很能说明中西文化背景上的巨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