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郭熙保1
- 格式:pptx
- 大小:216.46 KB
- 文档页数:19
·国外经济学家评介·速水佑次郎对农业与发展经济学的贡献*郭熙保 苏 甫内容提要:速水佑次郎(1932-1912)是享有崇高国际声誉的日本农业与发展经济学家。
本文总结了速水佑次郎在农业经济和发展经济学领域做出的主要贡献。
首先回顾了速水佑次郎的生平和学术生涯;然后评述了他及其合作者开创的诱致性技术-制度创新理论,他的社会资本与社区理论,以及市场、国家、社区三位一体的经济体制学说;最后介绍了概括速水佑次郎总体发展思想的技术-资源-文化-制度协同演进框架以及对应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三种农业问题学说。
关键词:速水佑次郎 发展经济学 农业发展 制度创新 速水佑次郎(Yujiro Hayami)是享有崇高国际声誉的日本农业与发展经济学家,1932年出生于日本东京,2012年12月24日因误咽性肺炎去世,享年80岁。
速水佑次郎长期从事发展经济学和农业经济问题研究,1956年于东京大学获得文学士学位后任日本农林水产省农业综合研究所研究员,1957-1960年间留学美国,1960年于美国艾奥瓦州立大学获得农业经济学博士学位,并于当年在农业综合研究所复职,1966年成为东京都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1972年晋升为教授。
速水佑次郎曾在多个研究机构任职,1968-1970年间任明尼苏达大学客座教授,1974-1976年间任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主任研究员,1986年成为青山学院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院教授,2000年任国际开发高等教育机构(FASID)研究生院项目负责人。
此外,他还是美国农业经济学会名誉会员、国际农业经济学会名誉会员。
速水佑次郎因其在经济学领域的突出贡献,1999年获日本政府颁发的紫绶勋章(Medal withPurple Ribbon),2004年被日本政府授予文化功劳者,2007年还获瑞宝重光勋章。
他最具影响力的著作当属《农业发展的国际分析》和《发展经济学———从贫困到富裕》,前者是和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弗农·拉坦(Vernon W.Ruttan)合著,该书于1971年由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出版社初版,1985年扩充修订后推出了第二版;后者最早于1995年由东京创文社(Sobunsha)出版,2000年推出了日文第二版,2005年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第三版是速水佑次郎与日本明治学院大学经济学部副教授神门善久(Yoshihisa Godo)合作直接用英文撰写的。
西方发展经济学中的地区不平衡发展理论o郭熙保陈澍[内容提要]本文认为:作为西方地区不平衡发展理论的两种重要观点,增长极理论和累积性因果循环理论实际上都是对平衡发展主张的否定;增长极理论非常重视创新和推进型企业的作用,对社会发展过程的描述也更加真实,因此被当代各国用来解决不同的区域规划问题;累积性因果循环理论由于结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主张创造有利的发展条件,以扩大÷扩散效应",克服÷回波效应",因而得到了发展中国家的认可和拥护;米尔达尔的地区不平衡发展的观点与美国的经济发展历史是一致的,而发展中国家利用地区不平衡发展战略实现经济增长,较为成功的国家有巴西和马来西亚。
[作者简介]郭熙保,1954年生。
经济学博士。
武汉,武汉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陈澍,1972年生。
武汉,武汉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
邮政编码:430072。
纵观经济发展史,除少数特殊情况,世界上几乎所有地域较大的发达国家,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在空间上都不是平衡发展的,就是说,有些地区较早地发展起来,有些地区较晚地发展起来。
因此从这一点上说,不平衡发展是一个普遍的规律。
这样在快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适当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地区不平衡发展中的稳定增长就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在研究地区发展战略时,西方发展经济学中有关地区不平衡发展理论的两种重要观点)))增长极理论与累积性因果循环理论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的。
一、增长极理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在重建过程中,各国、各地区之间出现的地区矛盾和地方保护主义等现象,引起了人们对传统空间概念的反思和对能与政策直接相联系的理论的需要。
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34)教学与研究1998年第5期鲁(Francois Perroux)认为传统的空间概念)))地区是导致地区矛盾和地方保护主义的根源。
因此,他从对空间概念的修正入手,但并没有以地理思维来定义空间,他反对这种陈腐的古典空间概念。
郭熙保,1954年10月生于湖北省武穴市。
1978年就读于武汉大学,先后获得经济学学士(1982)、经济学硕士(1985)和经济学博士(1992)。
现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武汉大学商学院发展经济学研究所执行所长,兼任清华大学双聘教授、暨南大学特聘教授和江西财经大学客座教授、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理事、湖北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副会长等职。
自1985年以来,为本科生主讲的课程有: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为硕士研究生开设“高级发展经济学”等课程;为博士生讲授“西方经济学研究专题”、“经济增长理论研究专题”等课程。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西方经济学基本理论;发展经济学基本理论;经济发展中的农业问题;信息化、工业化和经济发展;发展中国家后发优势理论等。
自1985年以来,出版著作(包括独著、合著、主编和译著)20余部,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光明日报》等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
目前正在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研究项目“发展中国家后发优势问题研究”,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后进国家追赶理论与实践研究”等多项课题的研究。
国内外研修经历:1990-1991年美国哈佛大学经济系进修;1995-1996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系高访;1997年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1998年英国肯特大学经济系研究员;2001年清华大学伟伦特聘访问教授,在清华大学从事半年教学和研究;2001年香港浸会大学经济系讲学;2002年台湾台北大学和政治大学访问讲学。
荣誉称号: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93);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1997);湖北省跨世纪“111人才工程”首批人选(1997);教育部第二批跨世纪优秀人才入选者(1999);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入选者(2003)。
学术奖励:科研成果多次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
主要奖项包括: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奖、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奖、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湖北省人文社科优秀科研成果奖等。
发展经济学郭熙保读后感篇一发展经济学郭熙保读后感最近读了郭熙保老师的《发展经济学》,我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啊!说真的,一开始我以为这书会特别枯燥,毕竟“经济学”这仨字听起来就够让人头疼的。
但真正读进去之后,我发现它就像一个神秘的宝库,藏着好多让我意想不到的宝贝。
书里讲的那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可能、也许让我有点眼花缭乱。
比如说贫困问题,我就一直在想,为啥有些地方就是穷得叮当响,怎么努力都富不起来呢?是因为资源匮乏,还是人的思想太保守?这真的不好说。
还有啊,技术进步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这让我想起了咱们国家这几十年的巨变。
从以前的写信、坐绿皮火车,到现在的视频通话、高铁飞驰,这变化简直像坐了火箭一样。
可这背后的原因到底是啥?是政策好,还是咱们老百姓自己够拼?我觉得都有吧。
读着读着,我突然发现,发展经济学可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它跟咱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比如说就业问题,我身边就有好多小伙伴为找工作发愁。
这难道不是发展经济学要解决的问题吗?不过,这本书也不是完美无缺的。
有些地方讲得太复杂,我得反复看几遍才能搞懂。
难道就不能讲得简单点吗?总之,读完这本书,我觉得自己对经济发展这个大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也许我理解得还不够深刻,但这已经是一个不错的开始啦!篇二发展经济学郭熙保读后感嘿,朋友们!我刚读完郭熙保的《发展经济学》,这感觉,真是一言难尽呐!你们说,为啥发展经济学这么重要呢?就拿书里说的产业结构调整来说吧,这可不是闹着玩儿的。
一个国家要是产业结构不合理,那经济能好得了吗?我就在想,咱们国家这几年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是不是就是瞅准了这个理儿?还有人口问题,这可真是个老大难。
人多了,资源不够分;人少了,劳动力又不足。
这可咋办?难道就没有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我觉得吧,可能还真没有,只能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政策。
说到这儿,我又想起了书中提到的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这一点我举双手赞成!没有高素质的人才,怎么搞创新,怎么推动经济发展?可问题是,现在的教育是不是也有点太功利了?大家都只盯着分数,真正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反而被忽视了,这能行吗?再说说国际贸易,这可真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东西。
发展经济学郭熙保读后感篇一发展经济学郭熙保读后感读了郭熙保教授的《发展经济学》这本书,我心里真的是五味杂陈。
咱就先说这发展经济学,它可不像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
以前我可能觉得,不就是研究怎么发展经济嘛,能有多复杂?但真正深入去读,才发现这里面的门道可多了去了。
郭熙保教授在书中提到的那些理论和案例,就像一道道难题摆在我面前。
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好像懂了,可再仔细想想,又觉得可能只是一知半解。
也许这就是知识的魅力所在吧,让你觉得近在咫尺,又远在天涯。
就拿书中讲的贫困问题来说,我以前觉得贫困不就是没钱嘛,给他们钱不就解决了?但郭教授的分析让我明白,事情哪有这么简单!贫困可能是因为教育跟不上,可能是因为资源分配不均,还可能是因为社会制度的问题。
这让我不禁反问自己:我以前的想法是不是太天真了?再说经济增长的模式,我原本以为只要拼命搞生产,经济就能增长。
但这本书告诉我,没那么容易!也许过度追求增长,会带来环境的破坏,会导致社会的不公平。
这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我们到底要什么样的发展?读完这本书,我觉得自己就像在知识的海洋里扑腾了一番,虽然有点晕头转向,但也算是开了眼界。
我觉得吧,发展经济学这玩意儿,真不是一朝一夕能搞明白的,我还得继续琢磨琢磨。
你们说呢?篇二发展经济学郭熙保读后感嘿,朋友们!最近我读了郭熙保的《发展经济学》,这感受啊,真是一言难尽!一开始,我抱着好奇的心态翻开这本书,心想:发展经济学,能有多难理解?结果,读着读着,我发现自己完全是个“小白”。
书中提到的各种经济模型和理论,就像一道道关卡,让我这小脑袋瓜转得都快冒烟了。
比如说,关于经济发展的阶段划分,我原本以为就是简单的一二三,可郭熙保教授一分析,我才知道这里面的弯弯绕绕多得很。
而且啊,这书里讲的很多案例,让我既惊讶又无奈。
就像那些贫困地区,明明资源丰富,可为啥就是发展不起来呢?是人的问题?还是政策的问题?我觉得可能都有吧。
有时候我读着读着,就会想:我们国家的发展道路是不是也遇到过这些难题?也许有,也许没有。
资本边际报酬变化规律、二元经济模型与资本后发优势郭熙保罗知摘要:根据新古典增长理论,资本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资本后发优势存在的一个充分条件,即使是内生增长理论也没有否定资本边际报酬递减的规律。
然而,从世界各国的数据来看,FDI的国际流动呈现两极分化,世界各国人均收入水平演进出现多重均衡,这些现象都与资本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不相一致。
笔者利用二元经济模型推导出资本边际报酬呈现出先递增后递减的趋势,从而解决了现象与理论的背离,并提出了在新的资本边际报酬变化规律下资本后发优势存在的条件。
关键词:资本后发优势二元经济资本边际报酬一、资本后发优势与资本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后发优势是指在先进国家与后进国家并存的世界上,后者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可以利用的种种有利条件。
按照发展要素来划分,后发优势可以分为资本、劳动、技术、制度和结构五种类型。
一般认为,发达国家资本比较丰富,而发展中国家资本比较稀缺,根据新古典经济增长中资本边际报酬递减,因此后者的资本报酬要高于前者的资本报酬,在资本可以自由流动的情况下,发达国家资本就会流入发展中国家,从而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比发达国家增长得更快,最终缩小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
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说,资本边际报酬递减是资本后发优势存在的一个充分条件。
资本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由凯恩斯正式提出的,这一规律在索罗的新古典增长模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索罗模型中长期均衡的结果是资本和产出都以人口增长率增长,即当经济达到稳态后人均意义上经济增长就会停止,这些重要结论均来自于资本边际报酬递减的假设。
这是因为随着人均资本存量的不断增加,资本的边际报酬不断递减,直到无法弥补资本的折旧,资本积累停止,经济也不再增长,达到稳态。
由于索罗模型中不存在可以维持人均产出的长期持续增长的内在机制,因此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经济学家开始研究经济增长的内生因素。
如上所述,索罗模型之所以得出经济最终会达到人均意义上经济增长停止的稳态等重要结论,根本原因在于假设资本边际报酬递减或生产要素的报酬递减以及稻田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