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常用免疫学检验
- 格式:ppt
- 大小:2.78 MB
- 文档页数:148
临床常用免疫学检验项目参考区间第1部分:血清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M、补体3、补体41 范围本部分规定了中国成人(≥18岁)血清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M、补体3、补体4的参考区间及其应用。
本部分适用于医疗卫生机构临床实验室对血清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M、补体3、补体4检验结果的报告,相关体外诊断产品生产厂商可参照使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该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WS/T 225 临床化学检验血液标本的收集与处理WS/T 402 临床实验室检验项目参考区间的制定3 术语和定义WS/T 402 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 参考区间4.1 中国成人(≥18岁)血清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M、补体3、补体4参考区间见表1。
表1 中国成人血清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M、补体3、补体4参考区间4.2中国成人血清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M、补体3、补体4参考区间建立过程的相关信息参见附录A。
5 参考区间的应用5.1 一般原则5.1.1临床实验室应首先考虑引用本文件的参考区间。
注1:建立参考区间的研究工作量大、成本高,临床实验室引用参考区间比自己建立参考区间更为现实、可行。
注2:本参考区间基于中国成年人群大规模多中心研究结果建立。
检验结果可溯源至国际公认参考物质,参见附录B。
5.1.2使用本文件的参考区间前应进行必要的验证或评估。
注1:本文件参考区间的适用性主要取决于实验室检验结果与参考区间建立时检验结果的可比性以及人群的适用性。
注2:实验室在使用本文件参考区间前应保证分析系统性能符合相关要求。
注3:本文件参考区间基于新鲜血清检测结果建立,若临床实验室使用的标本类型为血浆,应进行适当的评估以决定是否采用本参考区间。
一、名解带现象(前带、后带):在等价带的前后,由于抗体和抗原过量,形成的沉淀物少,上清液中可测出游离的抗体或抗原,这种现象称为带现象。
当抗体过量时称为前带,抗原过量时称为后带。
凝集反应:是指细菌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或表面包被可溶性抗原(或抗体)的颗粒性载体与相应抗体(或抗原)特异性结合后,在适当电解质存在下,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直接凝集反应:在适当电解质参与下,细菌、螺旋体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直接与相应抗体结合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称为直接凝集反应。
间接凝集反应:将可溶性抗原(或抗体)先吸附于适当大小的颗粒性载体(如正常人O型红细胞、细菌、胶乳颗粒等)的表面,然后与相应抗体(或抗原)作用,在适当电解质存在条件下,出现特异性凝集现象,称为间接凝集反应或被动凝集反应。
Coombs试验:又称抗球蛋白试验,是抗球蛋白参与的间接血凝试验,用于检测抗红细胞不完全抗体。
不完全抗体多半是7S的IgG类抗体,能与相应的抗原牢固结合,但因其分子量较小,体积小,不能起到桥联作用,在一般条件下不出现可见反应。
利用抗球蛋白抗体作为第二抗体起桥联作用,连接与红细胞表面抗原结合的特异抗体,使红细胞凝集。
沉淀反应:是指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适当条件下发生特异性结合而出现可见的沉淀现象。
高剂量钩状效应:抗原过量可引起高剂量钩状效应,即抗原过量致形成的IC分子小,发生再解离,浊度下降,光散射减少。
海德堡曲线理论:当抗体过量时,IC的形成随着抗原递增至抗原、抗体比例最适处达最高峰,沉淀反应最明显,称等价带,高峰区域左侧,抗体浓度过高,沉淀反应不明显,称前带;高峰区域右侧,抗原浓度过高,沉淀反应也不明显,称后带,这就是海德堡曲线理论。
包被:将抗体或抗原结合在固相载体上的过程称为包被。
封闭:由于包被过程中固相载体表面不能被抗体或抗原蛋白质完全覆盖,实验操作过程中加入的血清标本以及酶结合物中的蛋白质也会部分地非特异性吸附于固相载体表面,最终产生非特异性显色导致测定本底偏高,在这种情况下,需用1%-5%的牛血清白蛋白或5%-20%小牛血清再包被一次,消除此干扰,此过程称为封闭。
免疫学检验常用的方法
免疫学检验是临床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主要用于诊断疾病的发病机制、检测疾病的标志以及评估疾病的预后。
下面列举几种常用的免疫学检验方法: 1. 抗体检测:抗体检测是免疫学检验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它主要用于检测患者体内是否存在特定病原体的抗体,例如乙肝抗原抗体检测、艾滋病抗体检测等。
2. 抗原检测:抗原检测是指通过检测患者体内是否存在特定抗原来诊断疾病的方法。
例如,流感病毒抗原检测可用于诊断季节性流感。
3. 免疫荧光检测:免疫荧光检测是一种常用的免疫学检验方法。
它主要用于检测细胞内的蛋白质、抗体等分子。
例如,免疫荧光染色可用于检测宫颈鳞状细胞中 HPV 病毒的存在。
4. 聚合酶链反应 (PCR) 检测: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是一种用于检测病原体的分子生物学方法。
它主要用于诊断病毒、细菌等病原体感染。
例如,PCR 检测可用于诊断 HIV 感染。
5. 免疫细胞检测:免疫细胞检测是一种用于评估免疫系统功能的方法。
它主要用于检测免疫细胞的数量和功能,例如,流式细胞术可用于检测免疫细胞的表型。
以上是几种常用的免疫学检验方法。
除此之外,还有免疫印迹法、生物传感器法、纳米颗粒法等先进的检测技术,这些技术不仅可以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还可以降低检测的成本。
临床常用免疫学检验方法引言免疫学是研究机体抵抗外界病原体入侵,维持体内稳态的一门学科。
而免疫学检验方法则是通过检测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状态,以及诊断和监测某些疾病的方法。
在临床中,免疫学检验方法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够帮助医生确定诊断、评估疾病进展以及衡量治疗效果。
本文将介绍一些临床常用的免疫学检验方法。
1. 血清蛋白电泳血清蛋白电泳是一种常用的检测免疫系统功能的方法。
通过将血清样品电泳分离,可以评估血浆中不同类型蛋白质的比例和绝对量。
在正常情况下,血清蛋白主要分为白蛋白、球蛋白和可溶性免疫球蛋白(IgA、IgG和IgM)。
蛋白电泳可以帮助诊断多种免疫相关疾病,如多发性骨髓瘤、免疫缺陷病等。
2. 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是评估机体免疫系统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常规检测方法。
通过检测血清中IgA、IgG和IgM的浓度,可以评估机体的免疫功能。
免疫球蛋白测定广泛应用于疾病的诊断和监测,如免疫缺陷病、感染性疾病等。
此外,免疫球蛋白测定还可用于评估疫苗接种后的免疫应答。
3. 细胞免疫学检测细胞免疫学检测是通过检测机体免疫细胞的数目、功能以及表面标记物的变化来评估免疫功能的方法。
常用的细胞免疫学检测包括淋巴细胞计数、淋巴细胞亚群分析、细胞介导细胞毒性检测等。
细胞免疫学检测可以帮助评估免疫系统的整体功能状态,并在免疫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起到重要作用。
4. 自身抗体检测自身抗体检测是通过检测机体产生的自身抗体来评估免疫系统的功能状态。
自身抗体是机体产生的针对自身组织的抗体,由于免疫系统紊乱而产生。
通过检测血清中的自身抗体,可以帮助诊断和监测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
5. 免疫组化技术免疫组化技术是一种通过检测组织切片中特定蛋白质的表达量和分布来评估疾病发生机制和诊断的方法。
通过对组织切片进行抗原抗体反应,可以定位并分析特定蛋白质的表达情况。
免疫组化技术在癌症的诊断和分子靶向治疗中起到重要作用,还可用于研究免疫系统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临床免疫学检验【名词解释】1、enzyme immunoassay(EIA)酶免疫分析技术,是以酶标记的抗体(抗原)作为主要试剂,将酶高效催化反应的专一性和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相结合的一种免疫标记检测技术。
2、colloidal gold immunoassay胶体金免疫技术,是以胶体金作为示踪标记物或显色剂,应用于抗原抗体反应的一种标记免疫测定技术。
3、immunoblot test(IBT)免疫印迹试验,是一种将高分辨率凝胶电泳和免疫化学分析技术相结合的技术。
4、precipitation reaction沉淀反应,指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适当的条件下发生特异性结合而出现可见的沉淀现象。
5、agglutination reaction凝集反应,指细菌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或表面包被可溶性抗原(或抗体)的颗粒性载体与相应抗体(或抗原)特异性结合后,在适当电解质存在下,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6、immunogen免疫原,指能诱导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抗原。
7、adjuvant (immunoadjuvant)佐剂(免疫佐剂),指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的类型的物质。
8、hapten半抗原,指仅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如多糖、多肽、类脂和核酸等物质。
9、monoclonal antibody(McAb)单克隆抗体,设法将单个B细胞分离出来加以增殖形成一个克隆群落,该B细胞克隆产生出针对单一表位、结构相同、功能均一的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
10、Polyclonal antibody(PcAb)多克隆抗体,亦称免疫血清,用抗原以不同途径免疫动物,从动物血清中获取抗体,该类含有抗体的血清称为抗血清。
由于免疫动物的抗原往往具有多种抗原表位,可激活体内多个B细胞克隆产生针对抗原多种表位的混合抗体,因而抗血清也称为多克隆抗体。
11、tumor antigen肿瘤抗原,指细胞癌变过程中新出现的或异常表达的抗原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