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伊斯《死者》中的死者涵义及创作主旨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6.48 KB
- 文档页数:3
乔伊斯《死者》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乔伊斯《死者》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导语】:《死者》外国文学作品简析英国小说家乔伊斯(18821941)的短篇小说。
《死者》中的双关语
1. "死者"的双关语:
死者可以指代已故的人,即已经去世的人。
在小说中,死者常常以各种形式出现,如回忆、幻象或者是被其他人提及。
这种使用方式暗示着死者对生者的影响和存在感。
死者也可以指代那些精神上已经死亡的人,他们虽然在生活中仍然存在,但已经失去了内心的活力和热情。
这种双关语传递了对于精神死亡的思考和探索。
2. "生者"的双关语:
生者可以指代活着的人,与死者形成对比。
小说中的生者通常经历着对死者的思考、回忆和悼念,同时也在面对自己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
生者也可以指代那些对生活充满活力和热情的人,他们积极面对生活的挑战,寻求自己的价值和目标。
这种双关语传递了对于生命力和活力的思考和赞美。
3. "死与生"的双关语:
死与生可以指代生命的循环和对立。
在小说中,死与生的对立是一个重要的主题,通过对死亡的思考和对生命的探索,人们更加珍惜和理解生命的意义。
死与生也可以指代对于死亡和生命的不同态度和观点。
有些人对死亡感到恐惧和忧虑,而另一些人则接受死亡作为生命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这种双关语传递了对于生死哲学的思考和探索。
以上是一些《死者》中的双关语例子,通过这种修辞手法,作家在作品中传递了对生死、存在和意义的思考,给读者带来了更丰富的阅读体验。
试析乔伊斯《死者》中的“死亡”主题摘要:《死者》是爱尔兰现代作家詹姆斯·乔伊斯早期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的压轴篇。
《都柏林人》以爱尔兰首都为背景,描绘了都柏林市井百姓“精神死亡”的生活状况,其目的是唤醒民族意识。
本文从五个方面探讨“精神死亡”这一主题在《死者》中的体现及意义。
论文关键词:詹姆斯·乔伊斯,《都柏林人》,《死者》,精神死亡一、心如死水一潭的少女莉莉和缺乏音乐激情的玛丽·简莉莉是看门人的女儿,莫坎家的女佣,在圣诞舞会上脚不点地地忙碌着。
她身材细长,是个正在发育的姑娘,而“面色发白,头发呈干草色。
”从肖像描写上看,她是个正值青春年华的少女,但严重营养不良,脸色缺乏应有的红润,这说明置于英国殖民统治下的爱尔兰下层人民的生活穷困。
但精神上如何呢?当男主人公加布里埃尔与她开玩笑地说,在某个好日子里会去参加她和那年轻人的婚礼时,她辛酸地说:“现在的男人都是只说废话,直到骗走你身上的所有的东西。
”(P.252)本来是一个花季少女,应该有花儿一般的甜蜜梦想,对爱情充满憧憬与希望的,却说出了让人心酸的话语,语言虽尖刻,却让人洞悉她那颗冰冷的心。
小说中没有交代她的过去,但从中不难发现她小小年纪肯定经历了坎坷痛苦的人生,屡受伤害,以至于对今后的人生不再抱有任何幻想。
在她眼里,加布里埃尔同其他任何一位白人男性一样,都是只会占女人便宜的一路货色,他们是长期处于统治地位的英国殖民势力的象征,这反映了在资本主义文明蹂躏下的下层社会的小人物的孤独、麻木和可怖的灵魂。
玛丽·简是两位老姑娘的侄女,上过专科学校,是位音乐教师。
舞会上,她弹奏的曲子充满速奏和困难的乐章,加布里埃尔虽然喜欢音乐,但听不进去,因为她弹奏的曲子没有主旋律,而且他也怀疑其他听众能否听出什么主旋律来。
但在曲子结束时客厅里报以热烈的掌声,“掌声最热烈的地方来自于门口那四个年轻人,在曲子开始时他们到点心房去了,而琴声结束时他们又回到了门口。
作者: 吴晓梅[1,2]
作者机构: [1]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芜湖241003 [2]安徽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合肥230036
出版物刊名: 牡丹江大学学报
页码: 47-48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12期
主题词: 詹姆斯·乔伊斯 《死者》 精神瘫痪 精神顿悟 重生
摘要:�死者》是詹姆斯·乔伊斯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的压轴篇。
在《死者》中,乔伊斯着意刻画了都柏林人虽生犹死的"精神瘫痪",反映了爱尔兰民族正在逐渐走向"精神死亡"。
而主人公最后的"精神顿悟"具有特殊的意义,既体现了都柏林人对自己生存状态的感悟也表现出乔伊斯对整个民族的"重生"饱含期待。
2014.052014.06《都柏林人》是现代主义小说大师詹姆斯·乔伊斯早期的短篇小说集。
这本小说集的主题则正如乔伊斯自己所说的:“我正在写一系列‘求降显灵文’,一共十篇。
我已经完成了一篇。
我给这一系列取名为《都柏林人》,我要暴露血液麻痹,即瘫痪的灵魂,也就是许多人称之为一个城市的灵魂”。
而短篇小说集的最后一篇《死者》可以说是这本书的高潮与总结,因它篇幅较长,所以常常被看作是中篇小说,它与康拉德的《黑暗的心灵》还被并列为20世纪前期英国小说中最杰出的中篇小说。
在这篇中篇小说中,乔伊斯不仅描写主人公伽布里欧的个人生活,更是将整个都柏林城瘫痪麻木的生活展现得淋漓尽致。
《死者》表面上描写的是一派热闹的宴会场景,但其实到处充满着死亡压抑的气息。
本文主要分析《死者》中的诸多“死者”类型,这些死者可以分为生理意义上的死亡,以及精神意义上的死亡。
最后通过对这些“死者”类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家的良苦用心,即在死亡中寻求希望,以及从中我们也可以挖掘出作家对都柏林的那种又爱又恨的深切情感。
一.生理意义上的死者《死者》中有很多地方提到死去的人,也即生理意义上死去的人,这些人虽已不在人世,但他们的魂灵因生者的不断回忆而变得鲜活生动,并影响着生者的生活。
这些死者包括伽布里欧的母亲、逝去的伟大的歌唱家老帕金森,这些死者因人们的不断提起而永存,这反映出新一代的人比不上旧时代的人,同时也反映出都柏林人的守旧以及都柏林社会的停滞不前。
就这样,在如此热闹的圣诞晚宴上,那些对生者有着深刻影响的死者时时浮现在生者的脑海中,吞噬着生者的生命与思想,占据着生者他们自己生活。
要说深刻影响生者的死者,最严重的当属伽布里欧妻子格丽塔的已故的情人迈克尔·富里了。
格丽塔虽然已嫁他人为妻,表面上对丈夫是温柔体贴,百依百顺,夫妻两人是恩爱有加,对孩子也是关心备至,一副贤妻良母的样子。
但最后我们才发现,原来她心里一直藏着一个人,而这个人竟为了她而死,这是一种怎样真挚而热烈的情感啊!难怪当她一听到那首曾经的情人经常唱的《奥格里姆的小姑娘》时会如此黯然伤神,也难怪她至今都一直清晰地记得。
后殖民主义语境下的乔伊斯后殖民主义语境下的乔伊斯~一一从乔伊斯的“死者”说起李增王云‘内窖提要:本文主要从“死者”^手,在后殖民主义的语境下探讨乔伊斯是如何从地理维度和语言谱系两个方面探索爱尔兰的民族性问题,进而揭示乔伊斯对待民族这一问题的独特态度,说明他是一位充满政治关怀的作隶。
关键词:乔伊斯后殖民主义民族性地理维度语言谱系学在乔伊斯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死者”无疑是十五篇中最重要的一篇,一直备受评论家关注。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和本世纪初以来,对乔伊斯的研究出现了更为强势的政治关怀,即将乔伊斯的小说与爱尔兰的民族历史、为争取爱尔兰民族独立和自由斗争联系起来。
o正是受到这一新的研究趋势的启发,笔者试图从后殖民主义理论的角度对“死者”进行新的分析和阐释。
乔伊斯的故乡爱尔兰是西欧唯一有着被殖民经历的国家。
1169年英国入侵爱尔兰,开始其 殖民的历史,直到1949年4月18日英国承认爱尔兰独立(但拒绝归还北部6郡),爱尔兰人民争取独立和自由、摆脱殖民状态的斗争一直没有停止过。
乔伊斯的《都柏林人》发表于1912年,正是爱尔兰民族主义运动风起云涌的年代。
过去许多研究者认为在这一时代乔伊斯采取丁“逃离”的、“非政治”态度,只是躲在一个狭小的、虚构的“都柏林”世界里。
然而,如今当我们将他的作品置于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审视之下,不难发现乔伊斯的作品也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问接地反映出当时的爱尔兰社会政治斗争,特别探讨了爱尔兰与英国的政治、殖民关系,通过艺术形式对爱尔兰民族、语言等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地理维度与民族叙述地理因素在爱尔兰的政治思维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
无论是拥护共和制的爱国主义者、联邦主义者,还是温和的或者强硬的民族主义者,在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时都把地理因素考虑在内。
正如奥利弗·麦克唐纳所言,“从某种意义上讲,爱尔兰问题持久存在皆因为地理意象的威力悬浮在人们的头脑之中”(MacDonagh15)。
036《名家名作》·评论一、引言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1882—1941)是20世纪重要的作家之一。
在他所生活的时代,爱尔兰正遭受着民族独立运动失败、社会和政治力量的瓦解以及宗教力量的恶性蔓延,人们处于道德瘫痪的状态。
在救国失败后,乔伊斯选择了离开,开始了几十年的流亡生活。
然而,早年在祖国的生活为他提供了创作灵感和素材。
他的许多作品都以爱尔兰的都柏林或家乡为背景,描述了当地的生活和文化,是爱尔兰社会瘫痪的一个缩影,而乔伊斯创作《都柏林人》的意图就是书写爱尔兰的道德历史。
《死者》是詹姆斯·乔伊斯15篇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的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都柏林。
主人公加布里埃尔·康罗伊在圣诞节前夜带着妻子格莉塔去参加姨妈们举办的年度舞会,并且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
在晚会上,他与一些人物发生了冲突,导致他开始自我否定。
回到酒店后,他对妻子产生了强烈的感情,但却发现格莉塔陷入了对已故年轻时男友的回忆中。
在这一刻,加布里埃尔被彻底打败,在故事的结尾处他获得顿悟。
在撰写小说的过程中,作家通常很重视人物和主题,这是小说成功的两个关键因素。
人物形象的塑造在揭示小说主题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死者》中也是如此。
《死者》中对女性人物的描写侧重于揭示故事的主题,即爱尔兰人民的精神瘫痪和主人公的顿悟与重生。
关于乔伊斯所著《死者》在国内的研究现状,作者在中国知网高级检索中输入“乔伊斯《死者》”主题词,并将时间节点设置为2000年至2022年12月,共检索到112篇文献。
通过阅读和筛选,最终得到普通期刊和核心期刊文献共99篇(不含硕博论文)。
通过对99篇文献进行梳理,作者发现国内对《死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小说主题,包括直接分析主题和通过剖析小说人物、叙事方式等来揭示小说主题;另一部分文献则从作者自身、与其他作品的比较、语言学和翻译学理论等角度研究小说。
此外,虽然《死者》中刻画了多位女性,但是分析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文献只有6篇。
乔伊斯《死者》中的象征主义与“死亡”主题作者:徐丹来源:《文教资料》2010年第35期摘要:爱尔兰小说家乔伊斯在作品《死者》中大量地运用了象征手法来烘托小说的主题思想,使“死亡”这一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让爱尔兰首都都柏林成了现代西方社会的缩影,将西方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淋漓尽致地展现于纸上。
本文以“死亡”和象征为切入点对小说《死者》进行评析。
关键词:小说《死者》“死亡”主题象征手法爱尔兰著名作家詹姆斯·乔依斯(James Joyce,1882—1941)是20世纪举世闻名的文学巨匠,《都柏林人》(Dubliners,1914)是其早期创作的短片小说集。
小说集以“瘫痪和死亡”为主题,揭示了当时中下阶层都柏林人对未来的冷漠、迷惘、失望、焦虑,以至最终的麻木,它浸透着这位流亡欧洲大陆的年轻作家对苦难祖国的极大关注。
《死者》是《都柏林人》中的最后一篇,记述的是主人公加布里艾尔在姨妈家新年晚会上的情景,以及晚会后他和妻子格莉塔回到旅馆后所发生的事情。
乔伊斯以“死亡”为主题,用象征主义的手法深刻揭示了都柏林人的精神世界:他们循规蹈矩的生活和无可奈何的心态正是爱尔兰人当时在英国控制下麻痹人生的真实写照。
本文仅就小说《死者》中的“死亡”主题和作者所使用的象征手法进行评析。
一、人物与主题小说以“死亡”为主题,无论在情节构思还是人物构思上,都弥漫着浓浓的“死亡”气息,而情节中的“死亡”又是在人物的“死亡”下缓缓向前铺陈推进的。
乔伊斯笔下的“死者”包括三类人:第一类是已经死去的人,如格莉塔少女时代的恋人迈克尔·富里。
为了在格丽塔离开家乡前的夜里能再见她一面,十七岁的迈克尔在窗下冒雨等待一夜而不幸患上了肺结核,之后不久便病逝。
第二类是即将死去的人,如加布里艾尔两个身材矮小、年事已高的姨妈。
她们30年前就搬进“阿雪岛上这幢幽冷的房子里来”[1],和外界的接触仅仅是到唱诗班唱歌,对新事物不了解,甚至不知“套鞋”为何物。
乔伊斯《死者》的文学伦理学解读《死者》讲述的讲述的是主人公加不列艾尔在姨妈家新年晚会上的情景以及晚会后他和妻子格丽塔回到旅馆后所发生的事情。
新年晚会年年都有,出席的宾客也是老面孔,舞会上的歌曲也是年年如此。
在这个新年的盛宴上,欢乐的气氛很少见,去取而代之的是都柏林人循规蹈矩的生活,人们在席间谈论的话题也不过是套鞋之类的日常琐事。
可以说这场新年晚会就是在英国控制下爱尔兰人麻痹人生的真实写照。
当加不列艾尔和妻子格丽塔回到旅馆后,加不列艾尔对妻子深情脉脉,而妻子却反应木讷。
因为在刚才的舞会上,她听到了《奥格里姆的姑娘》这首歌,想起了她的初恋情人。
当格丽塔向加不列艾尔全盘脱出以前的恋情时,主人公才意识到,曾经有一个人为她而死,而作为她的丈夫,“竟在她的生活中扮演了一个多么可怜的角色”。
小说在这里,达到了高潮,也回应了标题,多年相处的夫妻,现在竟变得那么陌生,作为一个活着的人,却受到感情瘫痪的煎熬。
一、文学伦理学批评简述伦理学源于古希腊的西方伦理学,它从总体上对各类道德现象进行广泛而细致的考察,并从世界观和方法论上阐释道德的本质、功能和各方面的规律。
文学作品借助艺术手段把现实的世界转化为虚拟的艺术世界,把真实人类社会中的各种道德现象转化为艺术中的各种道德矛盾和冲突。
文学伦理学批评不仅要对文学史上各种文学描写的道德现象进行历史的辩证的阐述,而且坚持用现实的道德价值观对当时描写的道德现象做出价值判断,并辅以审美判断和艺术想象的方法加以研究。
”伦理学主要关注现实社会中的关系和现象,而文学作品中的伦理学意义则体现在作品中人与人,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道德观念等的关系的描述。
《都柏林人》这部短篇小说集,是乔伊斯青少年时期的记忆,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社会的道德伦理状况,以及个人的道德伦理状况,反映出乔伊斯本人的伦理观。
我们可以说《都柏林人》适合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进行解读,而用此方法解读其中的压轴之作《死者》,将解读出新意和深层之意。
试析乔伊斯《死者》中的“死亡”主题试析乔伊斯《死者》中的“死亡”主题摘要:《死者》是爱尔兰现代作家詹姆斯?乔伊斯早期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的压轴篇。
《都柏林人》以爱尔兰首都为背景,描绘了都柏林市井百姓“精神死亡”的生活状况,其目的是唤醒民族意识。
本文从五个方面探讨“精神死亡”这一主题在《死者》中的体现及意义。
论文关键词:詹姆斯?乔伊斯,《都柏林人》,《死者》,精神死亡一、心如死水一潭的少女莉莉和缺乏音乐激情的玛丽?简莉莉是看门人的女儿,莫坎家的女佣,在圣诞舞会上脚不点地地忙碌着。
她身材细长,是个正在发育的姑娘,而“面色发白,头发呈干草色。
”从肖像描写上看,她是个正值青春年华的少女,但严重营养不良,脸色缺乏应有的红润,这说明置于英国殖民统治下的爱尔兰下层人民的生活穷困。
但精神上如何呢,当男主人公加布里埃尔与她开玩笑地说,在某个好日子里会去参加她和那年轻人的婚礼时,她辛酸地说:“现在的男人都是只说废话,直到骗走你身上的所有的东西。
”(P.252)本来是一个花季少女,应该有花儿一般的甜蜜梦想,对爱情充满憧憬与希望的,却说出了让人心酸的话语,语言虽尖刻,却让人洞悉她那颗冰冷的心。
小说中没有交代她的过去,但从中不难发现她小小年纪肯定经历了坎坷痛苦的人生,屡受伤害,以至于对今后的人生不再抱有任何幻想。
在她眼里,加布里埃尔同其他任何一位白人男性一样,都是只会占女人便宜的一路货色,他们是长期处于统治地位的英国殖民势力的象征,这反映了在资本主义文明蹂躏下的下层社会的小人物的孤独、麻木和可怖的灵魂。
玛丽?简是两位老姑娘的侄女,上过专科学校,是位音乐教师。
舞会上,她弹奏的曲子充满速奏和困难的乐章,加布里埃尔虽然喜欢音乐,但听不进去,因为她弹奏的曲子没有主旋律,而且他也怀疑其他听众能否听出什么主旋律来。
但在曲子结束时客厅里报以热烈的掌声,“掌声最热烈的地方来自于门口那四个年轻人,在曲子开始时他们到点心房去了,而琴声结束时他们又回到了门口。
《死者》(二稿)关键字:死亡生活象征格雷死者爱尔兰姨妈加布里埃尔雪景内容摘要乔伊斯的短篇小说《死者》讲述了一个知识分子在雪中顿悟的故事。
他从最初的沾沾自喜,走向否定自我,继而认识真我。
其中,对于雪景的描述充满了整篇小说。
本文拟从其中三处雪景谈起,着重讨论这三场雪景下主人公的心理世界,从而展示出三场雪景之间的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过程,揭示他对祖国爱尔兰爱恨交织的态度。
关键词: 雪景;爱恨交织;象征;顿悟Abstract:The fiction “The Dead”, written by James Joyce, tells a story about epiphany. The main character Gabriel gains it from the primary complacence, to the later denial, and to the final real evaluation of the self. There are many descriptions about the snow scenes. This paper adapts three of them to survey the inner world and the inner transformation of Gabriel through these three scenes. analyzes his kiss-kill attitude towards his dear-dirty motherland, Ireland.Key words: snow; kiss-kill attitude; symbol; epiphany引言爱尔兰作家乔伊斯和英国作家劳伦斯、伍尔夫并称英国现代主义“三巨头”。
他凭借意识流这种独特的叙述手法,跻身到世界一流作家的地位。
然而根据王松林等的调查,从1980年到1990年乔伊斯没有进入国内最受关注的前10名英国小说家排行榜;[1]1991-2000年期间,中国外国文学刊物登载有关评论 58篇,但他受关注的程度仍低于劳伦斯、哈代等作家;2000-2005年期间,乔伊斯成为中国“最受关注的”的第二位英国作家,但相关论文不过19篇(2005:28-35)。
浅析《死者》中生与死的主题徐金芳【期刊名称】《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年(卷),期】2015(037)004【摘要】The short story The Dead is the work of James Joyce who is a famous Irish literary master.It is the finale chapter of his short story collection Dubliners ,summarizing and sublimating the entire novel.The Dead reflects Joyce's reflections on life and death ,that is ,life and death are not opposites but can mutually shift ,co-exist.This assay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theme of life and death in this short story.%短篇小说《死者》是著名爱尔兰文学大师詹姆斯·乔伊斯的作品 ,它作为其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的压轴篇 ,是整个小说集的总结与升华.《死者》体现了乔伊斯关于生与死的思考 ,即生与死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转变、共同存在的.【总页数】4页(P84-87)【作者】徐金芳【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2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562.074【相关文献】1.爱与哀愁——浅析《死者》中的两个主题 [J], 张倩2.浅析《死者》中生与死的主题 [J], 徐金芳;3.生与死的悖论——从形式主义角度评詹姆斯·乔伊斯的《死者》 [J], 李永莲4.生与死的徘徊——品读安妮·塞克斯顿《死者所知的真理》 [J], 佟晓牧5.从“精神瘫痪”到“精神顿悟”的飞跃——浅析乔伊斯《死者》的主题 [J], 高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龙飘飘
内容摘要:《死者》是现代主义小说大师乔伊斯短篇小说集的压轴之作。
本文主要分析《死者》中的诸多“死者”类型,这些死者可以分为生理意义上的死亡,以及精神意义上的死亡。
最后通过对这些“死者”类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家的良苦用心,即在死亡中寻求希望,以及从中我们也可以挖掘出作家对都柏林的那种又爱又恨的深切情感。
关键词:乔伊斯《死者》涵义创作主旨
《都柏林人》是现代主义小说大师詹姆斯·乔伊斯早期的短篇小说集。
这本小说集的主题则正如乔伊斯自己所说的:“我正在写一系列‘求降显灵文’,一共十篇。
我已经完成了一篇。
我给这一系列取名为《都柏林人》,我要暴露血液麻痹,即瘫痪的灵魂,也就是许多人称之为一个城市的灵魂”。
而短篇小说集的最后一篇《死者》可以说是这本书的高潮与总结,因它篇幅较长,所以常常被看作是中篇小说,它与康拉德的《黑暗的心灵》还被并列为20世纪前期英国小说中最杰出的中篇小说。
在这篇中篇小说中,乔伊斯不仅描写主人公伽布里欧的个人生活,更是将整个都柏林城瘫痪麻木的生活展现得淋漓尽致。
《死者》表面上描写的是一派热闹的宴会场景,但其实到处充满着死亡压抑的气息。
本文主要分析《死者》中的诸多“死者”类型,这些死者可以分为生理意义上的死亡,以及精神意义上的死亡。
最后通过对这些“死者”类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家的良苦用心,即在死亡中寻求希望,以及从中我们也可以挖掘出作家对都柏林的那种又爱又恨的深切情感。
一.生理意义上的死者
《死者》中有很多地方提到死去的人,也即生理意义上死去的人,这些人虽已不在人世,但他们的魂灵因生者的不断回忆而变得鲜活生动,并影响着生者的生活。
这些死者包括伽布里欧的母亲、逝去的伟大的歌唱家老帕金森,这些死者因人们的不断提起而永存,这反映出新一代的人比不上旧时代的人,同时也反映出都柏林人的守旧以及都柏林社会的停滞不前。
就这样,在如此热闹的圣诞晚宴上,那些对生者有着深刻影响的死者时时浮现在生者的脑海中,吞噬着生者的生命与思想,占据着生者他们自己生活。
要说深刻影响生者的死者,最严重的当属伽布里欧妻子格丽塔的已故的情人迈克尔·富里了。
格丽塔虽然已嫁他人为妻,表面上对丈夫是温柔体贴,百依百顺,夫妻两人是恩爱有加,对孩子也是关心备至,一副贤妻良母的样子。
但最后我们才发现,原来她心里一直藏着一个人,而这个人竟为了她而死,这是一种怎样真挚而热烈的情感啊!难怪当她一听到那首曾经的情人经常唱的《奥格里姆的小姑娘》时会如此黯然伤神,也难怪她至今都一直清晰地记得。
如果说“缺席”的迈克尔·富里对格丽塔的影响是永久而深刻的,那么他对伽布里欧的影响则是突然而剧烈的。
以前的伽布里欧一直都自命清高,认为自己就是妻子唯一所爱之人,并且她只属于他自己一人。
但听到妻子的那番话后才突然顿悟到自己的荒谬与自以为是,让他对那个“缺席”的死者迈克尔·富里充满着嫉妒之情,因为富里的爱不同于基督的爱,他嫉妒富里为这种爱作出的牺牲。
同时他也知道,与死去的迈克尔·富里相比,自己在妻子心中是多么的微不足道。
可以说,不仅在宴会上,甚至在整个腐朽瘫痪的都柏林城中,死者始终在天空萦绕,他们无时不刻地影响着生者的生活,活在生者的回忆中,而生者则生活在死者的阴影中。
二.精神意义上的死者
《死者》中不仅到处充斥着死者的魂灵,就算是活者的人,要么身体已经腐朽将要老去,要么精神极度空虚如同“活死人”般生活。
这些可以称作精神意义上的“死者”,“他们循规蹈矩的生活和无可奈何的心态正是爱尔兰人当时在英国控制下的麻痹人生的真实写照。
”这也正是乔伊斯所要极力批判和揭露的一群人,他曾说,“我的意图是为我们国家的精神道德史写上一个篇章,而我之所以选择都柏林作为背景是因为我觉得那座城市是瘫痪的中心。
”接下来我们就对这群人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身体羸弱将要逝去的人
两个姨妈就是那种不仅身体腐朽而且精神也空虚麻木的代表。
“朱丽亚姨妈的头发、宽大松弛的脸、眼角、嘴边的圈纹都是灰白色的。
她那迟钝的眼睛和微张的嘴唇使她看起来是个不知道自己身在何方,也不知道该往何处去的女人。
”在这里,朱丽亚姨妈衰老的外貌被描写地惟妙惟肖。
朱丽亚姨妈是如此这般,那么凯特姨妈呢,她也好不到那里去,她的脸“尽是皱纹和褶子,像个干缩了的红苹果”,而且“身体太弱,不能多跑动”。
除了两个姨妈身体衰老不堪,其他的还有弗莱迪、布朗先生等等。
这些都是老一代的都柏林人的样貌以及精神状态。
他们30年如一日地生活着,不肯接受外面的新事物,像两个姨妈甚至不知道套鞋为何物,她们整天就活在自己狭小的圈子里。
圣诞晚会年年举行,同样的人参加,同样的圆舞曲,甚至连晚会的程序都一直没变过。
这些老家伙们似乎在无意识中步调一致地反抗着历史,反对现代文明,拖着脚步徘徊不前。
从对这些人的描述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乔伊斯的一种讽刺与无奈。
为祖国的落后瘫痪而痛惜,正如有评论者分析《两姐妹》一文中所说的,“他把牧师的瘫痪症比作了爱尔兰正在深受其苦的“疯狂社会全身瘫痪症”。
爱尔兰人没有一点点向前挪动的意思;他们已经完全僵住,腐朽了。
”
(二)身体健硕的“活死人”
老一辈的人腐朽守旧也就罢了,但新一辈的人似乎也好不到哪里去。
伽布里欧作为现代知识分子,本应该有着知识分子该有的责任意识以及危机意识。
但他没有选择承担,而是一味的在逃避。
面对艾维丝小姐的诘问和谴责,他颇有几分恼羞成怒地说,“爱尔兰语不是自己的语言”,并且“爱尔兰这个国家也已经让他厌烦了,烦透了!”伽布里欧虽然口口声声说对爱尔兰感到厌烦了,但当别人叫他“西不列吞人”时依然感到不快。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伽布里欧内心的纠结与矛盾,艾维丝小姐虽说过于激进,但伽布里欧却选择不去面对。
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伽布里欧身上看到作家乔伊斯的影子,生为都柏林人,乔伊斯一直遭受着爱尔兰社会现实的急剧演变所导致的痛苦与厌倦。
但他鄙视激进民族主义情绪。
伽布里欧就是这么一个和周围世界格格不入的人。
从表面上看,伽布里欧虽有着良好的教育、较高的社会地位以及美满的家庭。
但实际上他生活在虚幻之中;与其说是一种自我满足,不如说是自我欺骗。
他思想很敏感,尽量避免和别人打交道时凌驾于人、在心理上不能和别人沟通,以至于处处受挫。
而作为丈夫,他受挫更严重。
多年相处的妻子,心中竟然一直都藏着一个人,突然间让他感觉这么陌生,伽布里欧顿时觉得自己的感情世界是多么失败,同时他也领悟到自己虽作为一个活着的人,竟比不上一个死去的人,简直就是一个“活死人”。
最后他感悟到了爱尔兰人的麻醉人生,“与其随着年华的流逝阴郁而死,不如趁着还有挚热的情感,果敢地走向那另外的世界”。
三.在死亡之城中寻求希望
由以上对各种“死者”类型的分析,我们了解到整个都柏林城的腐朽落后以及瘫痪。
这座城就如同一座死城,到处充满着死亡的气息,让人感觉不到一丝的希望可言。
也正因如此别人对乔伊斯具有坚定的民族主义信念提出质疑,认为他不够爱国。
对此乔伊斯表示,只有自己把一个民族的丑恶揭示出来,才能让更多的人反醒自己的生活和精神,看自己是否也处于同样的状态或者困境。
而且在《死者》中看似一片毫无生机死气沉沉的景象中其实蕴含着生机与希望。
文中最后写到:“动身西去的时间到了。
是的,报纸上说的对:大雪覆盖了整个爱尔兰,它落在这片黑暗的中央平原的每一个角落,……他听见雪花轻轻飘过宇宙,像落地时那样轻柔地飘在生者和死者身上,这时,他的灵魂便缓缓睡着了。
”主人公伽布里欧最后选择面对西部,即保持爱尔兰传统文化最好的地区,也即妻子成长的地方,去了解爱尔兰本土文化,不再继续逃避。
也反映出他的精神觉悟。
而大雪在这里也具有重大的象征意义,雪落的时候将万物覆盖,万物枯萎。
但同时被雪覆盖的下面万物涌动酝酿着新生。
所以大雪既是死亡的象征又是生命的象征。
同时“像落地时那样轻柔地飘在生者和死者身上”,在这里,生
者与死者因为雪这个中介得以联系起来,而生和死可以相互转换,置之死地而后生,死既是生命的结束又是生命的开始。
乔伊斯就是在生与死的这种辩证关系中寄予了自己对未来世界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