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课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十、巍巍中山陵
- 格式:doc
- 大小:48.00 KB
- 文档页数:3
七年级下册《巍巍中山陵》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中山陵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
(2)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认知和爱护意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山陵的建筑特点。
(2)运用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探讨中山陵的艺术价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培养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中山陵的历史背景及其意义。
2. 中山陵的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
三、教学难点1. 中山陵的建筑特点的详细解读。
2. 中山陵艺术价值的深入探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展示,生动形象地展示中山陵的图片和相关信息。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中山陵的认知和感受。
3. 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探讨中山陵的艺术价值。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中山陵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提问:同学们对中山陵有哪些了解?2. 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中山陵的建筑特点,如占地面积、建筑风格、结构布局等。
(2)引导学生关注中山陵的艺术价值,如雕刻、建筑风格等。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中山陵的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
(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4. 比较分析(1)教师展示其他类似建筑,如南京明孝陵、北京天坛等。
(2)引导学生比较分析中山陵与其他建筑的异同,深入探讨中山陵的艺术价值。
5. 总结拓展(1)教师总结中山陵的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
(2)提问:如何保护和传承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3)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爱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意识。
6. 布置作业(1)请学生课后搜集有关中山陵的资料,加深对中山陵的了解。
(2)写一篇关于中山陵的短文,阐述自己对中山陵的认识和感受。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课堂氛围等方面。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苏教版初一语文下册《巍巍中山陵》教案及教学反思苏教版初一语文下册《巍巍中山陵》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把握中山陵的特征以及感受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2、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教学重点:文章是如何紧扣巍巍这一特征展开介绍的教学难点:会从准确性和生动性的角度来赏析说明文的语言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课前一、情境导入,知识链接(一)欣赏图片,直观形象的了解中山陵这一建筑群的巍巍的特点。
(二)旧知回顾,实现新旧知识的链接。
问题设计: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2、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是?3、课文按怎样的顺序介绍中山陵的?二、自主学习,奠定基础你一定能从文中找到相关的信息,加油!1、读7-11自然段,举出你认为(就一个建筑物而言)最能体现中山陵巍巍这一特点的具体介绍。
2、根据课文内容说说孙中山先生的形象以及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3、读2-3自然段,说说为什么钟山能吸引孙中山先生。
三、交流反馈,体会巍巍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1、举你认为最能体现中山陵巍巍这一特点的建筑具体介绍师小结:为了体现中山陵的高大,作者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分别介绍了中山陵各部分的长宽高等,用精确的数字说明各部分的高大,进而让读者明白整个建筑群的高大。
过渡:中山陵不仅以它的高大雄伟吸引着游客,更加吸引游客的是陵园主人中山先生的伟大人格。
2、根据课文内容说说孙中山先生的形象以及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师小结:中山先生崇高伟岸,博爱天下,他虽已过逝,精神却长存人间。
过渡:中国有句古话,叶落归根,也就是人死之后要埋葬在自己的出生地,但孙先生的遗愿却是要葬在南京的钟山,3、为什么钟山能吸引孙中山先生?师小结:钟山气概万千,历史悠久,颇为巍巍。
总结语:总结刚才所学,中山陵的建筑,中山先生的形象和钟山的衬托共同体现了巍巍这一特征,所以巍巍具体表现在: 1、中山陵的雄伟高大、规模宏大。
2、孙中山崇高伟岸的形象。
3、钟山的气概万千、历史悠久。
作者紧扣巍巍这一中心,使得中山陵的特征突出鲜明,给人以深刻印象。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巍巍中山陵教案巍巍中山陵教学目标:、了解中山陵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了解中国革命前驱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历程,学习他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
二、能从中山陵的建筑中体会华夏文化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中国革命前驱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历程,学习他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
教学方式:合作探讨法教学进程:第一时一、导入:熟悉孙中山,交流孙中山的生平事迹及思想。
出示孙中山的图片,问:熟悉那个人吗?(学生介绍孙中山的生平、思想及奉献。
)孙中山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
广东香山人,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
赴檀香山成立兴中会,誓推翻清朝。
190年在日本联合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集体成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
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十七省代表选举为中国民国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的思想:民主博爱、天下为公孙中山的奉献:领导中国革命二、关于孙中山如此举世景仰的伟大的革命家,他逝世后,若是请你设计他的陵墓,你以为,将他葬于什么样的地址、建造如何的陵墓比较适合?(学生讨论、发言、交流)出示一组紫金山、中山陵的图片给学生欣赏。
中山陵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座落在南京市东郊钟山南麓,西邻明孝陵,东毗灵谷寺,整个建筑群依山势而层层上升,气势宏伟。
今天,咱们一路随着作者的笔墨,去瞻仰《巍巍中山陵》。
三、释题:巍巍,高大的样子。
既指陵寝建筑群体的规模气势,也指它在广大人民心中的高贵地位。
这两个字是这篇的文眼。
四、钟山的地形、环境能衬托出中山陵的巍巍气势吗?从文中找出相应的描述。
明确:五、陵寝的设计方案是如何入选的?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有哪些特点?(联系《展现华夏文化魅力》一)明确:陵寝的设计方案是通过竞争入选的。
“密封评议的方式”,幸免了后门、人情等短处,保证了设计方案的最优化。
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有如下特点:较好地考虑了陵寝与周围环境、地形的结合(注重和谐和谐),参照了我国古代建筑中假设干优秀的传统体会,采纳了中轴对称的总平面布局、民族形式的建筑外观、淳朴的色调、简练的装修和大面积绿化等手法(宏扬民族精神),达到了表现陵寝庄重气氛和中山先生不朽精神的要求(追求形神兼备)。
《巍巍中山陵》教案教学目标:1.用图示解说法了解中山陵的布局,并掌握空间的说明顺序。
2.紧扣说明对象的特征,从多角度细说中山陵“巍巍”的特征。
3.学习描写、说明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掌握列数字这一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教学重难点:紧扣说明对象的特征,从多角度细说中山陵“巍巍”的特征。
教学过程:一.导入清明的细雨还在飘飞,为故去的亲人坟前插一朵黄菊,随周定舫一道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都表达了我们对亲人和先烈的追思。
今天,我们的脚步随著名的建筑家刘叙杰前往南京,祭奠一个伟人的陵园。
中山陵(板书)二.解说布局1.中山陵是一座规模很大的陵园,我们必须先熟悉一下陵园的布局。
请同学们把书本翻到P98课后练习第二题,看看哪位同学的预习最有成效。
学生交流预习成果2.请根据这幅布局图示,再引用课文中相关表示瞻仰顺序的方位词,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说明中山陵的?三.细说“巍巍”过渡语:刚才我们对中山陵的布局有了详细了解,作为一篇说明文,紧扣对象的特征来说明非常重要,请用一个词概括中山陵的特征。
巍巍(板书)1.投影出示字典上的释义:巍巍:高大壮观的样子①.请快速浏览课文第1—3小节,找出巍巍的近义词浩荡漫长辉煌(投影)明确:南京是一座古都,辉煌悠久出示老师改动后的小诗浩荡的长江之滨坐落着漫长辉煌的古都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就长眠在这里巍巍哉南京雄伟高大坡陡崖峭峰石突兀巉岩嵯峨气概雄伟景象万千(投影)(注意字音字形字义的教学)明确:钟山是一座雄伟巍峨的高山出示老师改动后的文字(可以让学生将这些词语组织起来,形成几句小诗)坡陡崖峭、峰石突兀绵延着嵯峨的高山巍巍哉钟山总结:这些形容词,描写了中山陵所处地理环境的巍巍②.认真读课文第7—11小节,找出说明中山陵建筑本身高大壮观的句子,并说说作者是怎么写的?关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写出某部分的高大雄伟。
出示教师改动的文字高大宽广的陵门高悬“天下为公”的金色大字宽广高峻的大平台变换着四季朝暮的奇妙景色深广高大的祭堂就像巨人一样矗立在最高处坚固的墓室安放着先生洁白的卧像巍巍哉中山陵这么宏大的建筑来自一个优秀的设计,请齐读第4小节陵园设计方案的特点部分。
《巍巍中山陵》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及其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2. 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3. 体会本文准确、简明、生动的语言特色。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了解中山陵的建筑特征。
2. 难点:学习本文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中山陵的雄姿,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整体感知:学生自读课文,注意字音和断句。
3. 深入研读:
- 分析中山陵的建筑特征。
- 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
- 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4. 拓展延伸:让学生讨论中山陵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5. 课堂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和本文的说明顺序。
6. 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中,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能够体会到中山陵的建筑特征。
但在拓展延伸环节,学生的讨论不够深入,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
1.过渡:从上面五个方面,我们对文章的一些基本内容有了了解,但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知道这些皮毛,让我们在作者的带领下,走进陵园深处.三.从设计方案的择优,理解中山陵的“巍巍”1.假设一下,如果请你为孙中山先生设计陵墓,那么你在设计时会考虑哪些因素?(以贝聿铭的设计为参考)参考:地理环境(中国人对身后事非常重视,要选一个风水宝地)、设计应符合人物身份、要考虑资金预算等2.我们同学还挺有当设计师的潜力的,考虑的因素还是很多的.其实当时人们在为孙中山设计陵墓时也是煞费苦心的.提出的设计方案很多,但只有40余份入选,其中最后只有一个方案被选中,它就是吕彦直的设计方案.请大家各自朗读课文的第4段,想想这些设计方案是怎样入选的,为什么最后只有吕彦直的方案脱颖而出?2.交流:可用原话回答,鼓励尽量用自己的语言归纳,要点如下有注重和谐协调;弘扬民族文化;追求形神兼备等.3.吕彦直的设计凭借这些优势而入选了,但设计方案只是第一步,重要的是建造.课文中简单的介绍了陵园的建造情况,谁愿意为我们读一下?(一生朗读,提醒学生注意数字)提问:这段文字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些列举的数字能说明什么问题的?参考:中山陵从动工到竣工耗时之久,用地面积之大,使用经费之多,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山陵建筑的“巍巍”以及它在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四.从地理位置的选择,理解中山陵的“巍巍”1.过渡:那么,这样一座巍巍的建筑,到底建筑在什么地方呢?(古都南京东郊的钟山南麓,第一小节里有交代).但大家知道孙中山是哪里人?(广东香山人)中国有句古话,“叶落归根”,也就是人死之后要埋葬在自己的出生地,但孙中山为什么会葬在南京的钟山脚下呢?你能从文中找到答案吗?明确:因为这是孙中山的遗愿(内部原因);2.那么,钟山为什么能得到孙中山的青睐呢?请大家阅读文章的第二小节,看看你能找到钟山吸引孙中山之处吗?交流:钟山地势雄伟,风景优美,并且有沉重的历史感等3.说到这里,老师有一个疑问,这篇文章是介绍钟山陵的,但作者为什么用这么多的文字介绍钟山呢?是不是偏题了?谁能为老师解答一下疑惑?明确:一正是钟山的这些地理和人文环境,才使孙中山选择这里;二用钟山雄伟的壮观的气势来衬托中山陵的“巍巍”.五.小结:这节课我们从整体上对文章了解了一番,通过对设计方案和地理位置的选择这两个角度,初步理解了中山陵“巍巍”的特征,除了这些内容,文章还有哪些部分也能或明或暗地表现这一特征呢?留给大家思考,我们下节课一起探讨.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为主,让学生回忆“巍巍”的含义和作者是如何写出中山陵“巍巍”特征的,再由上节课的问题导入新课的学习.二.从中山陵的组成部分,理解中山陵的“巍巍”1.过渡:从中山陵的设计方案、建造过程和地理位置,我们初步感受到了中山陵“巍巍”的特征,接下来,我们就要去看一看中山陵的“庐山真面目”,看看它本身是不是真的那么“巍巍”.2.文章正式介绍中山陵建筑群体的是哪些段落呢?(从第5~11小节)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也是我们学习的一个重点.3.请大家阅读第5和第6小节,了解一下中山陵的总体设计和总平面图.思考三个问题:(1)中山陵的总体设计为什么“值得称道”?(2)陵园大道旁为什么栽种如此多的树木?(3)既然文章第7~11小节具体介绍了陵园的主要建筑,为什么第6小节还要总写陵园平面布局?交流:(1)三处风景区连为一体;(2)形成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也体现勒令孙中山的精神万年长存;(3)使读者对中山陵先有一个概括的了解,也表现了设计者的思想. 4.除了通过总体设计和布局,衬托中山先生博大的襟怀和不朽的业绩之外,哪些地方还以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直接表现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和伟大形象呢?哪些地方可以表现中山陵“巍巍”的特征呢?交流:直接用数字体现中山陵的高大;“博爱”“天下为公”遗著《国民政府建国大纲》雕像和卧像等.5.小结:至此,我们从三个角度:设计方案的择优、地理环境的选择、陵园布局的组成等方面,着重分析了中山陵“巍巍”的特征.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陵园建筑群体的规模气势;二是指中山陵以及墓主孙中山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从三个方面:用钟山的雄伟衬托,用具体的数字说明;从陵墓的主人介绍.三.阅读第6~11段,理清说明顺序1.刚才,我们匆匆的游览了一下中山陵,对里面的建筑有了大致的了解,今天,我们就放慢脚步,细细地欣赏一番,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中山陵由南北两区组成,南区包括石牌坊和墓道;北区包括陵门、碑亭、石阶、大平台、祭堂和墓室等.这些内容都是在哪个小节里提到的?(第六小节)那么这一节与其他小节是什么关系呢?(总分)2.请对照着课文,边阅读边完成课后的图表,并思考两个问题: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中山陵的?如果请你当中山陵的讲解员,你能用简单的语言把这幅平面图介绍清楚吗?3.学生自主完成图表,并交流:(1)说明顺序:由外到内,由整体到局部(2)讲解:要求语言简洁,条理清楚.四.精段赏析,体会语言特色1.知识介绍:一篇优秀的说明文语言通常有两大特点:一是准确简洁;二是生动形象.根据这两种语言特色,说明文的说明方式一般有两种:一是平实说明;一是生动说明.平实说明就是用一些平淡朴实的语言进行说明,而生动说明就是用一些形象优美的语言对事物进行描写,也是为了更好的说明事物.2.现在,请同学们找出文中采用生动说明的语段,读一读,想想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1)各自朗读交流,找出描写生动之笔(2)在朗读中品味描写的精彩之处(3)感受精彩描写的作用五.总结全文:用课后探究一为起点,总结文章作为说明文的优秀之处,并鼓励学生向墓主孙中山致以崇高的敬意,牢记伟人的训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以此自勉.。
《巍巍某某陵》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某某陵的主要建筑及其布局,细读课文,理出空间顺序。
(2)概括某某陵的建筑特征,了解文中重点说明的建筑的风格。
(3)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简明的特点,体会说明文中生动形象的描述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1)根据某某陵全景图介绍建筑布局,或根据课文相关说明画出示意图,形成对空间顺序的感受和认识。
(2)体会某某陵的设计理念,感受建筑所承载的伟人思想和表现的民族风格。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某某陵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根据补充的相关材料,了解孙某某先生作为一位伟大的革命先驱的历史性功绩,从而生发敬仰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1)概括某某陵的建筑特征,了解文中重点说明的建筑的风格。
(2)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能辨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2.难点把握文章的空间说明顺序。
课时安排2课时教与学互动设计第1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图片激趣出示孙某某的图片,一组紫金山、某某陵的图片给学生欣赏。
问:认识这个人吗?2.预习检测学生介绍孙某某的生平、思想及贡献。
孙某某(1866-1925)伟大的某某革命先行者。
某某香山(某某)人,1892年毕业于某某西医书院。
赴檀香山成立兴中会,誓推翻清朝。
1905年在日本联合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成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
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十七省代表推举为中国民国临时大总统。
孙某某的思想:某某博爱、天下为公。
3.深情导入请听一段导游词:(教师模仿导游的语调说)各位朋友,来到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大家一定想看看当地最有名气、最具特色的景点吧。
到了某某,如果没去某某陵,可以说你只看了半个某某城。
尽管某某素有“六朝古都”之称,拥有“金陵四十景”等众多名胜古迹,但某某陵无疑是其中最具吸引力、最有知名度的一个。
听了这样一段导游词,我和多数没到过某某的同学一样,充满无限向往,可今天我们不能把课堂搬到某某呀。
不过,有东南大学古建筑研究所教授X叙杰先生的《巍巍某某陵》一文,你我完全可以得到“如临其境”的感受。
巍巍中山陵教学目标1. 把握中山陵的建筑特征以及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2. 学习文章是如何抓住特征,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中山陵的。
3.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简洁、生动。
教学重点把握中山陵的建筑特征以及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教学难点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简洁、生动。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把握中山陵的建筑特征以及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2. 学习文章是如何抓住特征,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中山陵的。
教学重点把握中山陵的建筑特征以及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教学流程:一、走近孙中山⒈板书课题⒉检查字词⒊你所了解的孙中山二、走近巍巍中山陵⒈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平逝世。
有遗嘱:“吾死之后,可葬于紫金山麓,因南京为临时政府所在地,所以不忘辛亥革命也。
”根据胡汉民的说法,孙中山还曾说过“他日我辞世后,愿向国民在此乞一抔土,以安置躯壳尔”。
病危之时又对汪精卫等说:“吾死之后,可葬于南京紫金山麓。
”从未有过厚葬要求。
⒉国民政府葬事筹备处从选址到花费,在四年多时间里,花费白银100多万两(仅美国造的铜棺就达1.5万两),占地6500多亩,折合大洋400多万。
有人认为:经济萧条,此项花费实属惊人,劳民伤财;有人认为,陵墓修得雄伟宏大才能彰显孙中山先生不朽的功绩。
三、走进巍巍中山陵⒈对话葬事筹备处:⑴中山陵为何会选址南京钟山?这是孙中山的遗愿(钟山地势雄伟,风景优美,并且有沉重的历史感)①正是钟山的这些地理和人文环境,才使孙中山选择这里;②用钟山雄伟的壮观的气势来衬托中山陵的“巍巍”。
⑵中山陵设计方案是怎样入选的,为什么最后会选择吕彦直的方案的?密封评议,竞争入选。
注重和谐协调;弘扬民族文化;追求形神兼备。
⑶吕彦直的设计占尽优势,可见设计方案的竞争非常激烈,而设计方案的实施又是如何呢?(“陵园工程…余万元”;列数字;列举说明中山陵从动工到竣工耗时之久、占地面积之大、使用经费之多,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山陵建筑的“巍巍”以及它在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巍巍中山陵苏教版初一下册语文教案作者刘叙杰,我国著名建筑史学家,他写的巍巍中山陵发表到光明日报,经下卷改动后收入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书11课,所著中国古代建筑史、东南大学文学院创作理论与创作丛书。
孙竹丹以下是整理的巍巍中山陵苏教版初一下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参照与参考!《巍巍中山陵》教案教学目的:1、领会课文紧扣中山陵的建筑特征选取材料,突出重点。
2、学习本文按时间先后及空间位置的来介绍对象的方法,能根据课文内容理清中山陵的布局。
3、切身感受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历程。
教学重点:根据课文内容理清中山陵的大体布局。
教学难点:说明顺序的理解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同学们,现在正值春暖花开之际,到处绿阴浓浓花香似海,那你们知道每月的3月12日是什么节日?为了纪念谁?学生纷纷回答。
孙科今天咱们就走进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去中山陵的宏伟和先生人格的伟大。
二、检查学生自主学习结果:1、课堂交流孙中山生平事迹的资料及中山陵的图片资料。
(教师总结略)2、给下列字注音:山麓莽原嵯峨汲取参错灵柩坡陀深邃牌坊琉璃门楣趺嵌三、合作探究:1、阅读5—11段,根据说明内容填写上列下述示意图,比一比迟哪组填得又快又准确:(图略)学生活动:4—5人一小组,阅读填表。
2、明白你当一次讲解员,用简洁的语言把米开朗基罗图解说清楚。
学生活动:每小组推选口才较好推举者才所讲导游员。
比比谁讲得好?(可以出示准备好的图片)3、请你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说明中山陵的?教师明确:空间顺序由内而外,由整体到局部。
四、难点探讨:文章7—11段分写了陵园的主要就建筑,为什么第六段总写陵园的平面布局?教师明确:本段关于段陵园的平面布局的总说,起了提挈下文的积极作用,使读者对中山陵的主要公共建筑有了一个概括的了解。
五、板书设计:南北中轴对称,九座风景区联为一体总体特点:陵园大道两旁及道外大面积绿化总体介绍:总平面布局:南:石牌坊、墓道北:陵门、墓室依次介绍:南石牌坊、墓道、守陵卫士驻所、陵门石阶、碑亭平台、石阶、祭殿北祭堂墓室附补充资料:孙中山(1866—1925)伟大的工人运动先行者。
教学目标:
了解常见的说明文知识,体会说明文抓住说明对象特征进行说明的特点。
了解建筑说明文常用的空间顺序
欣赏建筑艺术之美,了解建筑物的文化内涵,体会建筑设计师通过建筑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空间说明顺序。
引导学生初步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空间说明顺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教案点评:
本课开门见山”中山陵美在何处?”直接诠释此建筑的审美要素 ,把握住了本课的精髓 ,“美在环境的优美,美在设计的精巧,美在中西合璧的建筑”全面阐释了中山陵从外至内的魅力之所在.师生着力从这三个环节分别展示中山的秀美,吕彦直设计的巧妙,中山陵建筑的平面布局.在这个过程中,采取朗诵,换位思考,模拟导游等初一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来构筑课堂主体,达到灵活生动,激发学生兴趣广泛参与的目的,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模拟导游活动,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学生不仅深入研究了课文,把握了观察点的变化,说明顺序,而且在操作过程中,在情感上体会到了导游工作的不易,产生对这一职业的尊重和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