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温的评估与护理教学案例.ppt
- 格式:ppt
- 大小:211.50 KB
- 文档页数:4
第1篇一、背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主要特征是气流受限,且呈进行性发展。
患者常伴有呼吸困难、咳嗽、咳痰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临床护理工作中,针对COPD患者的护理尤为重要。
以下是一则护理学临床实践教学案例,旨在通过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临床护理能力。
二、病例介绍患者,男性,65岁,因“咳嗽、咳痰、气促3年,加重1周”入院。
患者3年前开始出现咳嗽、咳痰,气促,活动后明显,未予以重视。
近1周来,症状加重,夜间不能平卧,伴有乏力、食欲不振,遂来我院就诊。
入院时查体:体温37.5℃,脉搏102次/分,呼吸28次/分,血压120/80mmHg。
专科检查:呼吸音粗糙,双肺可闻及干湿性啰音。
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0.5×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5%。
胸部X光片:双肺纹理增粗,可见散在点状阴影。
肺功能检查:FEV1/FVC<70%,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三、护理评估1. 呼吸系统:咳嗽、咳痰、气促,夜间不能平卧。
2. 心血管系统:乏力、食欲不振。
3. 精神状态:焦虑、紧张。
4. 社会心理:对疾病知识缺乏,缺乏自我管理能力。
四、护理目标1. 控制患者咳嗽、咳痰、气促等症状,改善呼吸功能。
2. 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生活质量。
3. 缓解患者焦虑、紧张情绪,提高患者满意度。
五、护理措施1. 呼吸系统护理(1)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避免烟雾、粉尘等刺激性气体。
(2)指导患者进行呼吸操,如缩唇呼吸、腹式呼吸等,提高呼吸肌力量。
(3)给予湿化吸入,缓解咳嗽、咳痰症状。
(4)根据患者病情,给予氧疗,改善缺氧症状。
2. 心血管系统护理(1)监测患者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2)指导患者进行适度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提高心肺功能。
(3)给予饮食指导,低盐、低脂、高蛋白饮食,控制体重。
3. 精神状态护理(1)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了解患者心理需求,给予心理支持。
基础护理教学相关案例《基础护理》课程----临床情景案例讲义案例1:(护理学概述)护士的工作是辛苦的,忽视的工作是平凡的,忽视的工作也是美丽的......小雪是一名女大学生,因自杀在ICU呆了一个多月。
刚进来的时候深度昏迷,慢慢地意识清醒。
她不能说话,但会望着护士门微笑,与她们用眼神交流,很是惹人怜爱。
让护士门担心的是,她太过依赖呼吸机,而脱不掉呼吸机就没有办法好起来,这样的情形持续了一个多月,小雪的家属开始绝望,几乎要决定放弃治疗。
小雪隐约知道他们的意思,不停地流泪,护士门也陪着流泪。
后来科室医护全体恳请小雪的家属,让他们再给她三天时间,这三天监护室不收她的任何治疗费用。
护士们也纷纷表示,宁愿少拿工资也要让她重生,在这三天里,护士门像往常一样和她谈心,轮流陪着她,鼓励她,给他细细描述以后的美好生活......奇迹出现了,她挣脱了对呼吸机的依赖,开始自由的呼吸。
当呼吸机拿下的一刹那,小雪眼睛里的感激和重拾生命的兴奋,让护士门久久难忘......爱在左,同情在右,白衣天使们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长途,点缀的香花弥漫......您认为护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专业?护士主要做哪些工作?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护士,应具备怎样的素质?案例2:(入院护理)男性,65岁。
晨起跑步中途突然出现胸骨后疼痛,伴呕吐、冷汗和濒死感,持续一小时不缓解而急诊入院。
护理查体:T37.6 C,脉搏40次/min,呼吸16次/min,血压12.0/8.0kpa.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口唇轻度发绀,痛苦表情。
辅助检查:血白细胞10.0 ×109/L,中性67%,淋巴23% ECG示ll、 lll、aVL导联ST段压低,偶见室性早搏。
如果你是值班护士,应如何处理?案例3:(活动)1病人陈某,30岁,外伤致右股骨干骨折,石膏固定后卧床休息,为防止右大腿肌肉萎缩,应如何为其制定锻炼计划?2病人李某,65岁脑出血致右侧肢体瘫痪,肌肉萎缩,应如何为其制定锻炼计划?案例4:(睡眠)病人王某,女,62岁心衰入院。
《幼儿急性发热的识别与照护》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什么是急性发热,知道发热的原因。
2. 培养幼儿发热时的自我保护意识,学会正确的照护方法。
3. 提高幼儿的疾病预防能力,增强家长和教师对幼儿发热症状的应对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什么是急性发热2. 发热的原因3. 发热的症状与表现4. 发热的照护方法5. 发热的预防措施三、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通过图片展示,让幼儿了解发热的症状与表现。
2. 故事讲解:通过讲解发热的故事,让幼儿了解发热的原因和照护方法。
3. 情景模拟:设置发热的情景,让幼儿学会正确的照护方法。
4. 互动游戏:设计发热相关的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发热的预防措施。
四、教学准备:1. 图片素材:发热的症状与表现的图片。
2. 故事素材:发热的故事。
3. 情景道具:发热的场景布置。
4. 互动游戏道具:发热相关的游戏道具。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图片展示,让幼儿了解发热的症状与表现。
2. 讲解:讲解发热的原因和照护方法,让幼儿学会正确的照护方式。
3. 情景模拟:设置发热的情景,让幼儿学会正确的照护方法。
4. 互动游戏:设计发热相关的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发热的预防措施。
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加深幼儿对急性发热的认识和照护方法的掌握。
六、教学评估:1. 观察幼儿在情景模拟中的表现,评估他们对于发热照护方法的掌握程度。
2. 通过互动游戏,评估幼儿对发热预防措施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收集幼儿的提问和讨论情况,评估他们对发热相关知识的兴趣和理解深度。
七、教学延伸:1. 家庭作业: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查找更多关于发热的信息,增进家长对幼儿发热症状的关注。
2. 社区活动:组织家长和幼儿参加关于发热预防的社区讲座,提高家长的疾病防范意识。
八、教学反馈:1. 课后收集幼儿和家长的反馈意见,了解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2. 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
发烧我知道教案教案标题:发烧我知道教案目标:1. 了解发烧的定义、症状和常见原因。
2. 学习正确的测量体温方法。
3. 掌握发烧时的适当护理和处理方法。
4. 培养学生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发烧情况的态度。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白板和马克笔。
2. 学生手册或教科书。
3. 体温计。
4. 讲解发烧的相关图片或视频素材。
教学步骤:引入:1. 使用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或故事开始课堂,例如:“你是否曾经发过烧?发烧是什么感觉?你知道发烧是身体的一种什么反应吗?”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知识讲解:2. 通过PPT、白板或其他教学工具,讲解发烧的定义、症状和常见原因。
强调发烧是身体免疫系统对抗感染的一种正常反应。
测量体温:3. 介绍正确的测量体温方法,包括口温、腋温和额温的测量方法。
解释每种方法的优缺点,并强调使用数字体温计的重要性。
实践操作:4. 分发体温计给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上互相测量体温。
教师可以提供指导和纠正,确保学生正确操作。
发烧护理:5. 讲解发烧时的适当护理和处理方法,包括休息、补充水分、避免过度穿戴衣物、使用退烧药等。
强调在发烧时应及时就医和遵医嘱。
案例分析:6. 提供一些发烧的案例分析,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每个案例的原因和处理方法。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分享自己的观点。
总结:7.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正确处理发烧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发烧时及时就医或寻求帮助。
作业:8. 布置相关作业,例如写一篇关于发烧的短文,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经验。
拓展活动:9.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相关内容,如阅读相关文章或观看相关视频,并在下节课上分享所学。
评估:10. 可以进行小测验或问答环节,检查学生对发烧知识的掌握程度。
教学延伸:11. 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可以根据他们的认知水平和学科背景,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深度。
注意事项:- 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鼓励他们提问和分享自己的经验。
基础护理技术(人卫版)授课教案生命体征的评估及护理(体温)(优秀版)word资料基础护理技术(人卫版)授课教案生命体征的评估及护理(体温)教学过程设计本单元课程教学总计(时间:90分钟)【步骤一】导入(时间:5分钟)【步骤二】任务一:认识体温计(时间:5分钟)【步骤四】任务三:检视体温计及判断测量结果(时间:5分钟)【步骤五】任务四:体温异常患者的护理(时间:22分钟)【步骤六】任务五:体温计的清洁、消毒和检查(时间:3分钟)【步骤八】综合训练(时间:10分钟)【步骤九】总结及作业布置(时间:5分钟)《常用护理技术》课程教案《常用护理技术》课程教案第十二章第四节血压的评估及护理教案2020 ~ 2020 学年第一学期课程名称中医护理学开课系部中医系开课教研室中医教研室授课教师李芳职称助教授课班级 2020 级护理班学生人数 710人长沙医学院教务处制长沙医学院教案【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颅内压增高的病因。
2、熟悉颅内压增高及头皮损伤的主要身心状况。
3、掌握颅内压增高病人主要的护理措施。
4、了解颅脑损伤的分类。
5、熟悉颅脑损伤的临床特点、急救处理。
6、掌握颅脑损伤的护理措施。
【教学过程与内容】颅脑疾病病人的护理第一节颅内压增高一、概述㈠概念颅内压是指颅内容物对颅腔壁所产生的压力。
脑组织、脑脊液、血液三者的体积与颅腔容积相适应,使颅内保持着稳定的压力,称颅内压。
㈡正常值颅内压正常值在成人为70—200mmHg,儿童为50—100mmHg。
颅内压增高是指颅内压持续地超过200mmH2O,可导致脑疝。
㈢病理生理㈣类型1、根据病因不同⑴弥漫性颅内压增高:多由于颅腔狭小或全面性脑实质的体积增加所引起如:弥漫性脑膜脑炎、弥漫性脑水肿、交通性脑积水⑵局灶性颅内压增高:多因颅内有局限的扩张性病变引起如:颅内肿瘤2、病变发展快慢⑴急性颅内压增高:如颅内出血、高血压脑内出血⑵亚急性颅内压增高:如颅内恶性肿瘤⑶慢性颅内压增高:如颅内良性肿瘤二、护理评估㈠健康史颅内压增高的原因1、颅内容物体积增加⑴脑体积增加⑵脑脊液增多⑶脑血流量增多⑷颅内占位性病变2、颅腔容积缩减⑴先天性畸形⑵大片凹陷性骨折㈡身心状况1、头痛:最早最主要的症状原因是颅内压增高使脑膜血管和神经受刺激与牵拉所致在清晨和夜间加重,多位于前额及颞部2、呕吐呈喷射状3、视神经乳头水肿因视神经受压、眼底静脉回流受阻引起头痛、呕吐和视神经乳头水肿合称为颅内压增高“三主征”4、意识障碍⑴急性病人:进行性意识障碍⑵慢性病人:神志淡漠、反应迟钝5、生命体征变化:Cushing(库欣)综合征多见于急性颅内压增高颅内压增高后先出现血压升高,脉搏缓慢有力和呼吸加深变慢,继之出现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呼吸浅快不规则,终于呼吸停止,最后心脏停搏而死亡6、脑疝⑴定义脑疝是指当颅内压增高超过了脑部的自身代偿能力,脑组织从压力高处向低处移位,压迫脑干、血管和脑神经,引起脑干损害及脑脊液循环通道受阻而产生的一系列严重变化⑵常见类型小脑幕切迹疝(颞叶钩回疝)和枕骨大孔疝(小脑扁桃体疝)⑶小脑幕切迹疝临床表现①颅内压增高:剧烈头痛,进行性加重,伴烦躁不安,频繁呕吐②进行性意识障碍:嗜睡、浅昏迷、深昏迷③瞳孔改变先是患侧瞳孔略缩小,光反应迟钝;接着患侧瞳孔散大,直接和间接对光反应消失,伴上睑下垂及眼球外斜;最后双侧瞳孔散大,光反应消失④运动障碍:病变对侧肢体肌力减弱或麻痹,继之波及双侧,可出现去大脑强直⑤生命体征变化:紊乱,晚期出现血压骤降,脉搏快弱,呼吸浅而不规则,呼吸心跳相继停止而死亡⑷枕骨大孔疝临床表现病情变化快剧烈头痛、频繁呕吐,颈项强直,生命体征紊乱出现较早,意识障碍出现较晚,早期可突发呼吸骤停㈢诊断检查1、头颅X线摄片2、无损伤性脑成像检查3、脑造影检查4、腰椎穿刺颅内压增高症状和体征明显的患者禁用三、护理诊断⑴潜在的并发症脑疝⑵清理呼吸道无效与意识障碍有关⑶有误吸的危险与吞咽困难、意识障碍有关⑷疼痛与颅内压增高有关⑸有体液不足的危险与长期不能进食、呕吐、用脱水剂有关⑹营养失调与频繁呕吐、长期不能进食等有关⑺有外伤的危险与意识障碍有关⑻便秘与大量、长期应用脱水剂及限制水摄入量有关⑼排尿异常与意识障碍较深致排尿反射障碍有关⑽排便失禁与意识障碍较深致排便不能自主有关⑾思维过程改变与颅内压增高有关四、护理措施㈠治疗原则1、去除原发病因2、对原因不明或一时不能解除者⑴控制脑水肿,采用脱水治疗⑵激素应用⑶冬眠低温治疗⑷巴比妥类药物治疗⑸过度换气⑹脑室引流㈡具体护理措施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⑴意识状态意识障碍分级法:意识状态分五级格拉斯哥(Glasgow)昏迷分级评分法:最高分15分,为意识清醒,8分以下为昏迷,最低3分⑵瞳孔观察⑶生命体征变化⑷头痛、呕吐及视力障碍⑸肢体活动和癫痫发作情况⑹颅内压监测2、防止呼吸道梗阻3、体位床头抬高15o—30o的斜坡卧位4、控制液体入量成人每日输液量控制在1500—2000ml,尿量不少于600ml5、控制高热⑴使用冬眠药物之前可使用镇静剂⑵冬眠药物使用30分钟后再加用物理降温⑶降温以肛温32℃—34℃较为适合⑷停止冬眠疗法,应先停物理降温,再停冬眠药物6、维持营养7、肢体活动障碍的护理8、症状护理9、注意心理护理10、协助病人做好各项检查11、脑疝的急救与护理⑴立即脱水治疗快速静脉输入20%甘露醇250ml(15—20分钟内输入)⑵保持呼吸通畅,给氧⑶可急症行手术治疗12、脑室引流的护理⑴引流管护理原则⑵引流袋放置位置、引流速度,日引流量要注意⑶引流一般不超过5—7天,开颅手术后不超过3—4天⑷拔管要求第二节颅脑损伤一、头皮损伤㈠概述1、头皮解剖头皮可分为五层: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帽状腱膜下层和骨膜层,其中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三层连接紧密,不易分离,帽状腱膜下层和骨膜层连接疏松,较易分离2、分类⑴头皮血肿①皮下血肿②帽状腱膜下血肿③骨膜下血肿⑵头皮裂伤⑶头皮撕脱伤㈡护理评估1、健康史原因:钝器伤、锐器伤或机械力牵扯2、身心状况⑴头皮血肿①皮下血肿:常见于产伤或碰伤②帽状腱膜下血肿:头部受到斜向暴力③骨膜下血肿:颅骨骨折⑵头皮裂伤⑶头皮撕脱伤3、诊断检查㈢护理诊断1、潜在并发症休克2、组织完整性受损与损伤有关3、有感染的危险与积血、头皮完整性破坏有关4、疼痛与损伤有关5、恐惧与外伤刺激及对疾病知识缺乏有关㈣护理措施1、头皮血肿⑴较小血肿,不需特殊处理,可加压包扎,早期可冷敷,24—48小时后可热敷⑵较大血肿,加压包扎,一般不穿刺抽吸血肿液2、头皮裂伤局部加压包扎止血,争取在24小时内清创缝合3、头皮撕脱伤加压包扎止血、防止休克,应保留撕脱的头皮,避免污染,用无菌敷料包裹,隔水放置于有冰块的容器内,争取6—8小时内手术二、颅骨骨折㈠概述颅骨骨折的类型1、按骨折的形态可分为线性骨折和凹陷性骨折2、按骨折的部位可分为颅盖骨折和颅底骨折3、按骨折是否与外界相通分开放性骨折和闭合性骨折㈡护理评估1、健康史:骨折的原因:直接暴力和间接暴力引起2、身心状况⑴颅盖骨折①线性骨折(发生率最高):局部压痛肿胀②凹陷性骨折:局部可扪及局限性下陷区⑵颅底骨折3、诊断检查头颅X线摄片:颅盖骨折可确诊颅底骨折一般需通过临床表现加以诊断㈢护理诊断1、潜在并发症颅内压增高、颅内出血、颅内感染2、疼痛与损伤有关3、感知改变与颅神经损伤有关4、恐惧与受伤无心理准备及对疾病知识缺乏有关㈣护理措施脑脊液漏的护理护理重点:一抗二要三避免四禁1、一抗: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2、二要:要头高斜坡卧位;要保持鼻、耳道外面清洁3、三避免:避免擤鼻涕、打喷嚏、剧烈咳嗽4、四禁:禁止耳鼻道填塞、冲洗、药液滴入和禁腰穿三、脑损伤㈠概述1、概念脑损伤是反映脑膜、脑组织、脑血管以及脑神经的损伤2、脑损伤的分类⑴脑组织是否与外界相通:开放性脑损伤和闭合性脑损伤⑵脑损伤病理改变的先后①原发性脑损伤:暴力作用于头部后立即发生的脑损伤②继发性脑损伤:头部受伤一段时间后出现的脑受损病变3、颅内血肿分类⑴依血肿的来源和部位①硬脑膜外血肿②硬脑膜下血肿③脑内血肿⑵依时间①急性颅内血肿:3天以内发生②亚急性颅内血肿:3天到3周以内发生③慢性颅内血肿:超过3周4、脑损伤的机制⑴直接损伤①加速性损伤②减速性损伤③挤压伤⑵间接损伤①传递性损伤②挥鞭性损伤③特殊方式损伤⑶旋转损伤㈡护理评估1、健康史⑴开放性脑损伤:锐器伤或火器伤直接造成⑵闭合性脑损伤:钝性暴力或间接暴力2、身心状况⑴脑震荡脑震荡是指颅脑外伤后出现一过性脑功能障碍,无肉眼可见的神经病理改变,但显微镜下可见神经组织结构紊乱临床表现:①立即出现短暂的意识障碍,一般不超过30分钟②逆行性遗忘③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脑脊液中无红细胞,CT检查亦无阳性发现⑵脑挫裂伤临床表现:①意识障碍:受伤后立即出现,一般超过30分钟②头痛与恶心呕吐③局灶症状与体征④颅内压增高与脑疝⑶颅内血肿①硬脑膜外血肿先昏迷,后清醒,最后又昏迷,即出现“中间清醒期”无“中间清醒期”早期无意识障碍②硬脑膜下血肿a.急性:无“中间清醒期”,急性颅内压增高症状明显,脑疝症状出现较快b.慢性:有局灶症状和体征,颅内压增高症状出现较晚3、诊断检查⑴脑脊液检查⑵头颅X线摄片⑶CT扫描硬膜外血肿:双凸镜形或弓形密度增高影硬膜外血肿:新月形或半月形密度增高影⑷颅脑超声波⑸脑血管造影㈢护理诊断1、潜在并发症脑疝、出血2、清理呼吸道无效与意识水平降低有关3、有误吸的危险与反射活动降低有关4、体温调节无效与脑干受损有关5、低效性呼吸型态与严重脑挫裂伤或脑干损伤有关6、有感染的危险与损伤、手术和脑室引流有关7、有体液不足的危险与呕吐、高热、高渗利尿剂应用、尿崩症和不能正常进食等有关8、营养失调与呕吐、长期不能正常进食有关9、疼痛与颅内压增高和手术切口有关10、有外伤的危险与癫痫抽搐、躁动、感觉障碍等有关11、排尿异常与排尿反射障碍有关12、便秘与大量、长期应用高渗利尿剂及卧床有关13、语言沟通障碍与语言中枢受损有关㈣护理措施1、治疗原则⑴开放性脑损伤:清创缝合术⑵闭合性脑损伤:手术治疗颅内压增高和脑疝2、具体护理措施⑴保持呼吸道通畅⑵病情观察①意识状态的观察②生命体征的观察③瞳孔的观察④神经系统体征⑶颅内压的监测⑷体位⑸控制脑水肿⑹防治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的失调⑺预防感染⑻营养支持⑼对症护理与并发症处理①排尿异常②躁动的护理③便秘④高热的处理⑤五官及皮肤护理⑥外伤性癫痫⑦消化道出血的护理⑧外伤性尿崩症的护理⑽手术前后的护理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①出血②感染③中枢性高热④尿崩症⑤胃出血⑥顽固性呃逆⑦癫痫发作⑾健康教育【课堂小结】通过该堂课的教学,重点要求学生掌握好颅内压增高病人的诊断、主要护理措施以及头皮损伤、颅骨骨折、脑损伤病人的诊断和主要护理措施。
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一、引言异常体温是指人体体温高于正常范围或者低于正常范围的情况。
评估和护理异常体温对于保障患者的健康和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异常体温的评估方法和护理措施,以确保患者获得适当的治疗和关心。
二、异常体温的评估1. 体温测量方法体温可以通过口腔、腋下、耳道、直肠或者额温等方式进行测量。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个人特点,选择适合的测量方法。
2. 正常体温范围正常体温范围是指在肃静状态下,体温处于正常范围内的温度。
通常口腔测量法下,正常体温范围为36.5℃-37.5℃。
3. 异常体温的判断异常体温的判断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和体征进行综合分析。
体温高于或者低于正常范围一段时间后,应警惕患者是否存在异常体温。
4. 异常体温的记录对于异常体温,应及时记录体温数值、测量时间、测量部位和测量方法,并与患者的病情和治疗发展进行关联,为后续的护理决策提供参考。
三、异常体温的护理1. 体温调控对于高热患者,可以采取物理降温方法,如冷敷、冰袋敷贴等。
同时,保持室内环境适宜、衣物适度,以促进体温的调控。
2. 水分补充高热患者出汗较多,容易导致体液丢失。
因此,应及时补充足够的水分,以防止脱水的发生。
3. 药物治疗针对不同原因引起的异常体温,可以采取相应的药物治疗。
例如,对于发热引起的异常体温,可以使用解热药物进行治疗。
4. 歇息与营养患者在异常体温期间需要充足的歇息和营养,以增强身体的反抗力和恢复能力。
合理的饮食结构和适量的运动可以提高患者的免疫力。
5. 定期观察和评估对于患者的异常体温,需要定期观察和评估其体温变化、症状和体征的改善情况。
及时调整护理措施和治疗方案,以确保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四、结语异常体温的评估和护理是保障患者健康和安全的重要环节。
通过准确评估体温、采取适当的护理措施和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医护人员应具备相关知识和技能,以提供高质量的评估和护理服务,确保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