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限娱令_解读之媒介管理目标
- 格式:pdf
- 大小:1.42 MB
- 文档页数:2
论“限娱令”后电视媒介的应对策略摘要:“限娱令”颁布实施以来,对我国电视行业的生态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全国各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调整了节目配置,提升了节目的格调,改版后的晚间电视节目形态结构更丰富合理,过度娱乐化和低俗倾向得到了一定的遏制。
本文以湖南卫视为个案为例,对“限娱令”以后湖南卫视的节目调整与发展策略加以解读,对“限娱令”后电视媒介应对策划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限娱令”;策略;电视媒介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3-0123-02新世纪以来电视娱乐节目的类型日趋白热化,众多卫视为了能跟上受众的需求,使节目过度娱乐化,甚至在节目中出现一些低俗、庸俗、甚至违背社会道德行为的内容,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并引导中国电视行业良性发展,2011年广播电视总局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的通知,这则通知就是广为传播的“限娱令”。
规定每个电视上星综合频道每天19:00至22:00播出过多婚恋交友类、才艺竞技类、情感故事类、综艺娱乐类、真人秀等节目时长不超过90分钟。
“限娱令”的实施对电视媒介生态环境产生了影响,从传播学的控制分析的角度讲,电视媒介做为信息的传播者,都不能随心所欲的传播信息。
那么对于电视媒介生态环境的构建是各卫视势在必行的。
一、“限娱令”后媒介生态环境危机(一)电视媒介生态环境缺失“限娱令”的出台一定程度上抑制不良的娱乐节目的发展,防止节目过度娱乐化,也使原本很优秀的节目惨遭“牵连”。
因“限娱令”使得一些优秀的娱乐节目停播或者改变播出时间,只留取收视率高、能吸引观众眼球的节目。
如湖南卫视就将《给力星期天》和《百科全说》等节目停播了,《背后的故事》、《非常靠谱》、《我们约会吧》等节目被调出了黄金时段,只留下了《天天向上》和《快乐大本营》在黄金时段播出。
《背后的故事》是湖南卫视在2003年推出的一档情感类谈话节目,并荣获过2003年度中国最佳谈话节目的荣誉,但这个节目还是在2012年6月份停播。
《浅析“限娱令”下的博弈:限娱令》摘要:“限娱令”背后可能是更大的利益,“限娱令”能是让文化正在走向另一个更加让人恐惧的监狱,而借助电视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试图影响观众抵制“娱乐”,以暴制暴,似乎这只是一轮新的“娱乐至死”,如果“娱乐至死”真的不可避免,起码我们有选择怎样被“娱乐至死”吧摘要:传说中的“限娱令”终于出台了,但是在没有事先做民调的情况下出台的政策不免引发争议不断。
“限娱令”背后可能是更大的利益,“限娱令”能是让文化正在走向另一个更加让人恐惧的监狱。
关键词:娱乐至死;限娱令;央视;文化监狱上网一搜“限娱令”,大部分还都扯上了“娱乐至死”,但是,“限娱令”跟“娱乐至死”什么关系呢?“限娱令”只是打着“娱乐至死”的幌子虚张声势,试图给自己的强权找一个借口,并且“娱乐”大众罢了,而实质上,“限娱令”几乎形同虚设。
一、望文生义的娱乐至死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提到“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
”这是他对人类进入电视时代的忧虑,是对电视这种媒介影响并改变人们生活、思考等方式提出的警示,但是“娱乐至死”说的是我们看电视的问题,而不是看什么电视的问题。
如果我们一定要限制“娱乐”,恐怕那也应该是限制电视这种媒介。
而借助电视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试图影响观众抵制“娱乐”,以暴制暴,似乎这只是一轮新的“娱乐至死”。
电视已经无可避免地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就像手机、报纸、网络一样,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要摒弃它,逃离它,是不可能的。
但是,如果有人告诉青蛙,冷水加热会慢慢煮死它的时候,或许它不会甘于等待死亡的来临,会采取措施反抗。
同样,当我们意识到这是个“娱乐至死”的时代,并且我们无法离开这些媒介的时候,或许我们就不再会“娱乐至死”,我们会用更多的时间去反思,去适应这个“娱乐”的世界,并时刻警醒,这样总不至于让我们“至死”。
限娱令广电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这《意见》在网上称为“限娱令”,它从一发布就引发了全国的大讨论。
对于这样的一个《意见》,引发了人们的许多的思考。
首先是发布这个,《意见》的机构。
这是中国广电总局发布的,它的全称是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属于国务院不冠国号的正部级总局之一。
那么是否在法律上就具备了发布这个《意见》的权力呢?我国法律规定了国务院的直属机构有制定的法律文件权力,这些法律文件属于部门规章的范围。
这就是说作为国务院直属机构的广电总局是有权制定法律文件的。
“限娱令”是一个《意见》,《意见》是一种行政指导,我国常会出现许多《意见》。
而这些《意见》到底是什么性质呢?从党发布的《意见》看,应该是指有指导意义的方针,那么就是说广电总局发布的《意见》也是指导我国的影视媒体的,这种《意见》从这个角度看就是部门规章了,因为它是对影视行业的指导,所以说是部门规章的范围了。
而这种《意见》的效力也就有了法律上的定性。
《意见》表面上是指导,而实质是是有强制力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些《意见》不会规定处罚措施,这也是我国的诸多法律条文中有的问题,没有规定违反后不利后果,在实施上就出现难题了,就不会给执法者压力,这也导致了法律的执行不严格现象诸多出现。
我们依靠法律,而法律又不够完善,这会让法律的权威下降。
影响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建设进程。
回到这个《意见》上来,这个《意见》的缺陷是否会在执行上出现问题呢?这就只能看执行后的结果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个法令的发布必定是基于社会现状。
“《意见》主要是针对当前群众反映强烈的部分上星频道电视节目过度娱乐化、格调低俗、形态雷同等倾向而制定的一整套管理措施,包括明确电视上星综合频道定位、增强新闻类节目播出量、改善节目类型结构、建立科学综合评价体系、实施节目播出备案管理制度、强化播出和管理部门职责、加强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等多个方面,是一个全面规范电视上星综合频道播出管理的文件,其目的是为了使电视荧屏更加健康向上、丰富多彩,更好地满足广大观众多样化多层次高品位的收视需求。
“限娱令”“禁广令”的政策指向及其影响作者:杨状振来源:《声屏世界》2012年第01期编者按:2011年10月、11月间,国家广电总局发布了被坊间称为“限娱令”“限广令”的一系列文件。
“限娱令”“限广令”的出台激起了有关媒体和舆论的千层浪,一时间,有关限令的利与弊、限令对各卫视的影响、限令是否会引发卫视排名大洗牌等讨论不绝于耳。
那么,“限娱令”“限广令”出台的初衷和政策指向何在?它究竟可能给业界造成哪些影响?普通的观众又能从限令中获得些什么?以下的三篇文章将从不同的视角对“限娱令”“限广令”予以解读。
“限娱令”政策重读《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通知,被网友戏称为“限娱令”,因为它将最严厉的调控措施指向了时下最火热荧屏的婚恋交友、情感故事、游戏竞技、才艺竞秀、访谈脱口秀等娱乐综艺类节目,并将其整体上消减一半以上——黄金时间档由每周播出126档调降到每周63档(每晚9档×7),日播出由18档调降到9档,每家卫视的周播出量也由平均3.7档调降到最多不超过2档,并且每档节目的时长也被严格限制在一个半小时以内。
这或许还不是“限娱令”最核心、最本质的内容,“限娱令”最核心、最本质的东西在于其向各地方卫视明确传达了电视媒体应“重回公益”的信号。
而重回公益则意味着对过去数年广电管理体制改革中出现问题的一次反思与调整。
如果再把《意见》与此前国家广电总局的一系列声明,和此后已经推出的《〈广播电视广告播出管理办法〉的补充规定》(“禁广令”),以及明年将要推出的《关于建立广播电视节目综合评价体系的指导意见》联系起来考虑,那么这次“限娱令”的出台就显得更加意味深长。
其实,早在“限娱令”出台前的2011年年初,国家广电总局新任新闻发言人吴保安,就在向媒体和记者介绍2010年全国广播影视工作情况和2011年广播影视工作规划时,表达了广电管理体制改革机制回调的迹象。
在这次谈话中,吴保安连用了“四个不允许”,表明了广电总局对新一轮地方广电改革的基本态度与立场,即“在改革中,不允许搞跨地区整合,不允许搞整体上市,不允许按频道频率分类搞宣传经营两分开,不允许搞频道频率公司化、企业化经营”。
限娱令名词解释限娱令相关名词解释一、限娱令说明•限娱令:指中国政府对于娱乐产业进行监管的规定,目的是为了遏制过度娱乐消费、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等。
•资深创作者:指在某一领域具备十分丰富经验和知识的创作者,通常拥有成熟的创作风格和深厚的专业能力。
二、限娱令相关名词及解释1. 影视剧限娱•影视剧:指以电影、电视剧等形式表现的故事性作品,在娱乐产业中扮演重要角色。
•剧集时长限制:指针对影视剧作品长度进行的限制,旨在控制每集播放时长,减少观众长时间沉迷于剧情之中。
–例如:《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一集时长就有50多分钟,而限娱令中可能规定每集时长不得超过40分钟。
2. 综艺节目限娱•综艺节目:多个艺人展现才艺和娱乐性的电视节目,通常包括真人秀、竞技类节目等。
•真人秀节目时长限制:指对综艺节目中真人秀类节目的播放时长进行的限制,以避免观众长时间追逐娱乐节目。
–例如:某综艺节目的一期通常约为120分钟,而限娱令中可能要求每期真人秀段落的播放时长不得超过60分钟。
3. 网络游戏限娱•网络游戏:指基于互联网平台的电子游戏,用户可以通过网络与其他玩家进行游戏互动。
•游戏时间限制:限娱令对网络游戏中未成年人的游戏时长进行限制,旨在防止过度沉迷游戏影响学业和健康。
–例如:限娱令规定未成年人每天游戏时长不能超过1小时,每周六日可以适当延长至2小时。
4. 偶像养成类节目限娱•偶像养成类节目:一种以选拔新晋明星为主题的真人秀节目,通过选拔赛和培训环节,培养新一代偶像。
•节目播出时段限制:限娱令会对偶像养成类节目的播出时段进行限制,以避免影响未成年人的正常作息。
–例如:规定该类节目只能在晚上10点之后播出,避免娱乐节目过早进入未成年人的视野。
5. 网络文学限娱•网络文学:指通过互联网平台发布和阅读的文学作品,包括小说、漫画等形式。
•作品字数限制:限娱令可能会对网络文学中作品字数进行限制,以降低读者长时间连续浏览带来的娱乐消费。
–例如:限娱令规定网络小说每章字数限制为2000字以内,以遏制小说过长的倾向。
公共政策分析有关限娱令的政策分析一、限娱令的具体内容近日,广电总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提出从明年1月1日起,34个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要提高新闻类节目播出量,同时对部分类型节目播出实施调控,以防止过度娱乐化和低俗倾向,满足广大观众多样化多层次高品位的收视需求。
《意见》重申,电视上星综合频道是以新闻宣传为主的综合频道,要扩大新闻、经济、文化、科教、少儿、纪录片等多种类型节目播出比例。
《意见》提出,从2012年1月1日起,每个电视上星综合频道每日6:00至24:00新闻类节目不得少于2小时;18:00-23:30必须有两档以上自办新闻类节目,每档新闻节目时间不得少于30分钟;各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还要开办一个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道德建设栏目。
据悉,从9月1日起,各频道已开始陆续推出思想道德建设栏目。
《意见》提出,对节目形态雷同、过多过滥的婚恋交友类、才艺竞秀类、情感故事类、游戏竞技类、综艺娱乐类、访谈脱口秀、真人秀等类型节目实行播出总量控制。
每晚19:30-22:00,全国电视上星综合频道播出上述类型节目总数控制在9档以内,每个电视上星综合频道每周播出上述类型节目总数不超过2档。
每个电视上星综合频道每天19:30-22:00播出的上述类型节目时长不超过90分钟。
广电总局还将对类型相近的节目进行结构调控,防止节目类型过度同质化。
《意见》要求各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建立科学客观公正的节目综合评价体系。
《意见》明确提出“三不”,即不得搞节目收视率排名,不得单纯以收视率搞末位淘汰制,不得单纯以收视率排名衡量播出机构和电视节目的优劣。
《意见》还在强化监管方面提出一系列要求。
如,各级广播电视行政管理部门要切实履行监管职责,建立完善各项制度,坚决做到依法依规管理,及时发现问题,果断严肃处理;各播出机构要落实节目三审制度,严格节目把关;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的管理实行播出机构一把手责任制。
关于限娱令的思考2011年10月下旬,广电总局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和《广电总局关于推进广播电视制播分离改革的试行意见》,这一规定的颁布在社会马上引起了一阵轩然大波。
《意见》明确提出:为了电视防止过度娱乐化和低俗倾向,满足广大观众的多样化,多层次,高品位的电视节目收视需求,从2012年1月1日起,国内34个电视节目上星综合频道要扩大新闻、经济、文化、科技、少儿、纪录片等多种类型节目的播出比例。
各卫视是上星综合频道的还要开办一个弘扬中华名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道德建设栏目。
广电总局颁布的这一意见主要针对的是电视娱乐节目中备受污垢的婚恋交友、情感故事、游戏竞技、访谈脱口秀等几类节目。
被许多媒体视为“限娱令”。
近年来,娱乐节目盛行,整个大陆娱乐气氛是“误导大众”,整体风格煽情,作秀,节目形态雷同。
而且娱乐跟风严重,为了满足公众的猎奇心吸引眼球,很多电台自编自导虚假节目,作秀,大肆宣扬社会丑恶面,为了娱乐而娱乐,忘了道德。
更有电台急功近利,力图在短期内用爆炸效应迅速吸引人们眼球,取得收视率。
而且现在的电视台靠着经营收入,依赖市场区运营,但是市场的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这些也都导致电视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偏离了正确发展的轨道。
广电总局作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把握着舆论导向,指导者改革方向,对电视电影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引导、监督作用。
如今,广电总局的一纸“限娱令”会对当前各大卫视有什么影响呢?“限娱令”又是否会真正达到它的目的?首先,我们来看下各大卫视的反应,针对“限娱令”的心态不一,大致可以分为两大阵营。
其一是以娱乐节目强势的湖南、浙江、上海等卫视,因为这些卫视目前在结构上已经建立起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娱乐节目研发机制,而且目前正值年中,上半年研发的大批新节目都已经箭在弦上,有不得不发之势,却可能突遇如此政策壁垒,简直如鲠在喉分外难受;而其他地方卫视由于原本就不是走娱乐路子,自身的娱乐节目本来就不多也不强势,因此普遍对这一政策抱以支持的态度。
解读“限娱令”摘要:2011年10月25日,公众媒体热议纷纷的“限娱令”终于出台,广电总局正式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提出从2012年1月1日起,34个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要提高新闻类节目播出量,同时对婚恋交友类、才艺竞秀类等7类型节目的播出实施调控,以防止过度娱乐化和低俗倾向。
《意见》中列出了多项狠条规,如规定每晚19:30-22:00全国卫视播出婚恋交友类、才艺竞秀类等7类型节目的总数控制在9档以内,每家卫视每周播出上述类型节目总数不得超过2档。
此举不仅打乱了多家卫视“以娱乐节目为主打”的现有生存模式,也引起了广大娱乐节目忠实观众的担心和误解。
其实,“限娱令”只是人们对广电总局这一举措的一种戏称,广电总局此举并非限制娱乐,也不是要限制娱乐节目,而是要限制“过度娱乐化、格调低俗、形态雷同”的电视节目。
关键词:“限娱令”;创新节目中图分类号:g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2-0243-02一、“限娱”背景:经济效益驱使下媒体节目制作陷入“怪圈”从2002年下令停播全民热捧的台湾电视剧《流星花园》开始,广电总局曾多次进行“限娱”,如2006年下令各级电视台黄金时间不得播放境外动画片,2007年叫停广东电视台女性整容真人秀节目《美丽新约》。
但比之以往,广电总局此番的“限娱”举动力度格外大,不仅影响范围广,涉及节目类型多,而且各项条规格外具体严厉。
笔者以为,广电总局的这一限令与我国当前电视节目的发展状况离不开关系。
(一)当前电视媒体商业化倾向过重改革开放后,在建立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我国传媒业开始逐步走向市场,原本属于国家计划统管的电视媒体也开始步入“市场化时代”。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电视台要靠自主经营来求得生存和发展,目前我国电视台的经营还比较单一,对广告的依赖度非常高,据《中国广播电视年鉴》的数据显示,广告收入平均占我国电视台总收入的84.8%[1]。
中国电视媒介在后现代语境下的解读———由“限娱令”引发的思考卢晓琳(北京师范大学北京100875)摘要:“限娱令”的正式实施使得电视节目当前过度娱乐化、低俗化的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与思考。
本文并不试图对“限娱令”该不该实施或实施给出一个标准化的解释,而是采用后现代语境来解读电视节目过度娱乐化、低俗化的背后的机制原因,分析电视节目如何体现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
关键词:电视限娱令后现代语境一、问题的提出2011年年末,“限娱令”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之一。
10月24日,国家广电总局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通过细读文本,我们可以将《意见》的核心要求归纳为以下四条:(1)各卫视频道在晚上7:30-10:00的黄金时间,娱乐节目每周不能超过两档;(2)全国卫视选秀节目一年加起来的总量不超过10个,类型不得重复;(3)每个卫视频道必须设一档道德类栏目;(4)减少港台艺人赴内地参加节目的数量,加强对港台艺人在大陆节目上表演的审批控制。
2012年1月1日,这个被大众解读为“限娱令”的《意见》正式生效,对中国的电视产业产生深远影响。
“2012湖南卫视广告资源预售产品手册中显示,两档相亲类节目改到中午播出,新推出的《新闻当事人》等新闻纪实类节目占去大半。
湖南卫视两大王牌娱乐节目《快乐大本营》和《天天向上》的节目时长将压缩至一个小时。
”而其他以娱乐节目为优势的江苏卫视、深圳卫视、东方卫视也都在紧张对节目进行调整。
“限娱令”的提出与现实背景密切相关。
近年来,关于“拜金女”“宁肯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后面笑”的争议不绝于耳,人们在反思这个社会的道德滑坡究竟有多严重,往往是一个婚恋交友类节目受到欢迎,一个情感访谈类的节目赢得较高的收视率,就立刻产生一大批同类节目。
而这些“同质化”的节目又在更广的范围、更深的程度上扩大电视的娱乐化、低俗化。
国家最终只能利用法规形式限制地方卫视的“过度娱乐化和低俗化”。
由“限娱令”引发的思考——娱乐节目的人文化走向许海潮【摘要】The "entertainment limit" was officially issued by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Radio, Film and Television has caused a considerable stir in the entertainment field, and reflection on this happening in academia. What direction should the entertainment be devel- oped? Only based on the "trend of humanizing amusement", entertainment can be creative in spiritual direction, cultural ideal and aes- thetic values. It should also take the responsibility to aim at green entertainment of high cultural intension and cultural quality. Thus, it can expand its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space.%广电总局的"限娱令"正式颁布之后,在业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同时也引起了学界对这一现象的思考:娱乐节目应该朝着什么方向发展。
娱乐节目只有在坚持"人文化走向"的前提下,才能在精神向度、文化理想和审美价值等方面展现出新的追求,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拓展空间。
【期刊名称】《焦作大学学报》【年(卷),期】2012(026)003【总页数】2页(P25-26)【关键词】限娱令;娱乐节目;人文化;人文精神【作者】许海潮【作者单位】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合肥23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22.31.对“限娱令”的政策解读2011年10月24日,国家广电总局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这就是所谓的“限娱令”。
作者: 陈鑫
作者机构: 北京大学
出版物刊名: 西部广播电视
页码: 24-25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22期
主题词: 限娱令 泛娱乐化 文化责任
摘要:在经济利益、竞争压力、电视人丧失职业操守和受众的娱乐需求的多重影响下,一些综艺娱乐节目泛娱乐化,新闻节目娱乐化盛行,导致省级卫视丧失了文化的多元性和文化张力,侵蚀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甚至威胁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纸"限娱令"叩问着电视媒体的文化责任。
虽然对"限娱令"本身,不少人仍颇有微词,但是"限娱令"出台后节目重构和文化责任重塑也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娱乐节目推陈出新,加入公益怀旧元素;自办新闻节目进入黄金时间,给电视观众带来许久未见的新闻热;人文、道德、科教、生活类节目的创办和增多,给电视节目注入了鲜活的血液,让电视荧幕焕然一新。
不管中国电视未来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的电视都必须牢牢坚守电视的文化责任。
069
创意传播 2011.11
传播管理
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特别策划◎“限娱令”解读之媒介管理目标
■ 朱 科
“限娱令”消息一经传出,在各地方卫视和公众中引起强烈反响,赞成者有之,反对者也不少,对此,笔者认为,要厘清媒介管理的实质,分清楚媒介管理目标和手段的区别,理解限娱令的真正含义和目的,以人的发展为指导思想,从操作层面思考达到媒介管理目标的科学手段和方法。
“限娱令”并不“限制”娱乐
第一,限娱令不是限制娱乐。
2011年9月20日,广电总局宣传管理司司长金德龙在接受传媒采访时也强调,不能简单地把限娱令理解为限制娱乐,它是针对各地方电视台的整顿。
娱乐功能是媒介的重要社会功能之一,观众在紧张的工作之余需要闲暇放松,在生活中需要娱乐。
电视观众对具有娱乐功能的优秀节目的热烈欢迎和追捧,正是各电视台娱乐节目跟风现象产生的原因。
不仅如此,近年来广大网友以网络为载体创造了内容形式多样、具有高度娱乐效应的亚文化现象,体现了公众对娱乐的浓厚兴趣,更体现了公众对娱乐的参与能力,或者可以说,娱乐也是公众作为个人和社会群体的自我表达方式之一。
适当的娱乐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简单地禁止娱乐节目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可能的。
关键在于,怎样把握娱乐的度,既能放松身心,丰富生活,又不流于庸俗粗鄙的趣味,更不能丧失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第二,娱乐和道德不矛盾。
限娱令中对于娱乐节目的限制和对道德类节目的倡
导互为表里,通过规约和匡正,保障电视媒介起到传播正确思想、引导社会健康平衡发展的作用。
进行这样的倡导和规定,目的绝不是要使电视节目越来越背离观众的需求,而应该是使电视节目更符合观众的需求,更受观众的欢迎。
娱乐和道德不矛盾。
娱乐类节目不一定没有道德思考,让观众在轻松愉快中不失对社会现象的深层追问;道德类节目不一定就要板起面孔
来说教,让观众神经紧绷,觉得道德类节目面目可憎,加以排斥。
第三,使媒介更好地服务观众、服务社会是限娱令的目的。
在目前的体制下,国家广电总局对电视节目中的庸俗化内容和不顾社会公共道德底线、给舆论导向造成负面影响的内容拟出台限娱令,是及时而有针对性的,承担了媒介管理的职责。
媒介管理的目的应该是为了使媒介更好地服务受众、服务社会,也就是说,使媒介世界中的广大媒介受众生活更加健康、丰富、幸福。
康德说:人是目的,不是手段。
在这里,限娱令的目的,是使观众生活中娱乐内容、道德思考能够平衡适度而不是偏颇极端。
这应也是广大电视观众追求的目标,观众的收视率和舆论呼声也能够反映出观众的判断力。
对媒介的管理应与广大媒介受众对媒介的合理期望和要求一致。
限娱令中对于娱乐节目的限制和对道德类节目的倡导互为表里,通过规约和匡正,保障电视媒介起到传播正确思想、引导社会健康平衡发展的作用。
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传播管理
070
广告大观综合版
特别策划
◎借三方之力 方能形成良性媒介生态
基于以上对媒介管理目标的认识,笔者认为实现管理目标的手段同样重要。
逻辑清晰、操作性强、能够面对发展中的新问题保持较高程度的有效性的管理方法是值得研究和推崇的。
媒介管理的顺利实施,良性媒介生态的形成和保持,需要媒介管理者、媒体人和受众的共同参与。
笔者有以下的思考: 作为媒介管理者,要思考两个问题,第一,是应从原则和整体导向层面切入问题,还是从细节上规定条条框框,防止各种违规现象?第二,是事前规定,还是事后追惩?过多过细的禁令不仅操作困难,而且也难以照顾到不断发展变化的媒介现象,从而导致管理成效受影响。
而在大的原则下,对违规的节目进行事后追惩,则能同时起到给媒体留足创意空间,又对内容进行把关的作用。
笔者认为限娱令在具体操作上存在一定难
度,如果操作不当,可能会出现违背限娱令初衷的结果。
1. 限娱令是针对“娱乐类”节目的规定,问题是:其他类别的节目中包含的娱乐性内容,是否在限娱令的管理范围内?界定不清意味着针对娱乐节目的限娱令难以彻底贯彻实施,也意味着难以实现规范媒介市场引导正确媒介导向的目的。
2. 可能导致媒体节目质量下降。
如湖南卫视的《快乐女声》节目,由于把时长严格控制在广电总局要求的两小时内,22:30准时开始,24:30准时结束,评委点评等环节严重“缩水”,主持人说话语速加快,影响了节目质量。
又如港台主持人一律不能上卫视娱乐节目,节目制作的标准应该是节目质量本身而非其他,一位受到观众欢迎的主持人如果仅仅因为其身份而受到限制从而对节目质量造成影响,似乎并不能令人信服。
作为媒体人,应意识到关心人、关怀人,将人作为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其职业的追求和准则,提升业务水平,以人文
精神和稳定的价值观为基础贯穿和体现于节目的设计制作,创作和传播更多受欢迎的高质量的节目,而不只是以吸引眼球,博取观众一时的注意为目的。
庸俗的、虚假的、价值观不健康的节目最终也会被观众抛弃。
笔者认为,限娱令的初衷不是限制媒体人的创造性,而更希望激发媒体人的创造性。
作为受众,媒介素养的提高责无旁贷。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
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受众的媒介批判意识,二是受众从媒介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
面对受众开展的媒介素养教育,目的是“让媒介为我所用”,而不是“我为媒介所役”。
随着社会的发展,媒介的繁荣,中国媒介受众的媒介素养问题越来越显示它的重要和急迫性,只有受众掌握更多的媒介知识,了解媒介的运作规律和经营模式,审视媒介信息的特质,具备评估、解释、判别、选择、组织及解码、综合信息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自主介入媒介生活,对媒介信息产生积极影响,促进媒介信息的透明度与公正性,才能真正建立受众在大众传播中的主体性批判意识。
受众媒介素养的提高不仅需要自身媒介知识的增长,也需要实际媒介生活的介入。
如果各地方卫视在观众中建立观众委员会,使观众的意见能够与媒体和媒介管理部门充分沟通,可进一步激发受众的媒介参与意识,更好地引导媒体市场与受众的要求相符合,使媒体的节目创作以市场导向和社会责任这一对并不矛盾的要求为共同依据,促使媒体更好地为公众服务。
笔者呼吁,如果能形成一个良性机制,使媒介管理者、媒体人、受众能够在信息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共同努力,促使更科学化的管理条例的制定和执行,那么媒体节目的创新繁荣、观众的积极收视、公众生活的轻松愉悦、社会道德的建设发展等目标可望进入一个良性循环渐进的健康发展状态。
作为媒体人,应意识到关心人、关怀人,将人作为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其职业的追求和准则,提升业务水平,以人文精神和稳定的价值观为基础贯穿和体现于节目的设计制作,创作和传播更多受欢迎的高质量的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