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共同犯罪形态3
- 格式:ppt
- 大小:312.00 KB
- 文档页数:21
第十一章共同犯罪第一节共同犯罪概述一、共同犯罪的概念《刑法》第25条第1款: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二、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一)主体条件:二人以上1.在通常情况下,“二人以上”都是达到法定年龄、具有责任能力的人,因而“二人以上”都承担责任。
(“二人以上”均承担责任的共同犯罪)2.有学者提出应当承认“二人以上”中仅有一部分人承担责任的共同犯罪,即认为共同犯罪中的“犯罪”也可以是客观层次上的“犯罪”。
(二)主观条件:共同的犯罪故意1.各共犯人均有相同的犯罪故意即共同的认识因素与意志要素:各共犯人都明知自己行为的性质与后果,都希望或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都知道自己不是在孤立地实施犯罪,而是和他人一起共同犯罪。
2.各共犯人之间有犯意的联络(意思联络)。
(三)客观条件:共同犯罪行为包括共同的实行行为或预备行为。
“共同行为”不仅指各共犯人都实施了属于同一犯罪构成的行为(包括犯罪中具有重合性质的行为),而且指各共犯人的行为在共同故意支配下互相配合、互相协调、互相补充,形成一个整体,各犯罪人的行为对犯罪事实的发生具有同方向性。
部分犯罪共同说认为,二人以上虽然共同实施了不同的犯罪,但当这些不同的犯罪之间具有重合的性质时,则在重合的限度内成立共犯。
根据部分犯罪共同说,在成立共犯的前提下,存在分别定罪的可能性。
三、不成立共同犯罪的情况(一)间接正犯,一般情况下不成立共同犯罪。
(二)共同过失,不成立共同犯罪。
(三)同时犯,不成立共同犯罪。
同时犯,指二人以上的行为者没有共同实行犯罪的意思联络,同时或者在近乎同时的前后对同一目标实行同一性质的犯罪的情况。
(四)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不成立共同犯罪。
(五)故意的内容不同,不成立共同犯罪。
(六)实行过限的行为,不发生共同犯罪。
(七)事前没有通谋的窝藏、包庇行为、窝赃、销赃行为,不成立共同犯罪。
(八)片面共犯,一般情况下不成立共同犯罪。
第二节共同犯罪的形式一、共同犯罪形式的概念共同犯罪的形式,是指二人以上共同犯罪的形成、结构或者共同犯罪人之间结合的方式。
共同犯罪的犯罪形态是怎样的 犯罪形态是指故意犯罪在其发⽣、发展和完成的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因主客观原因⽽停⽌下来的各种犯罪形态。
下⾯是⼩编带来的关于共同犯罪的犯罪形态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共同犯罪的犯罪形态 1、原则:部分⾏为全部责任。
部分⼈的⾏为使犯罪⾏为达到既遂,全体共犯⼈均构成犯罪既遂。
部分⾏为⼈的⾏为已经着⼿,其他⼈不可能构成犯罪预备。
(1)原则上:全体共犯⼈的停⽌形态均是⼀致的。
犯罪⾏为进⾏的程度对全体共犯⼈有约束⼒,所以,全体共犯⼈的犯罪停⽌形态基本上是⼀致的。
(2)特别:由于⾏为⼈主观上对于犯罪停⽌的⼼态不同,会导致共犯⼈的犯罪停⽌形态的认定不同,这就是共同犯罪与犯罪中⽌的问题。
2、共同犯罪与犯罪中⽌。
(1)全体共犯⼈均中⽌犯罪时,符合中⽌犯的条件的,均成⽴犯罪中⽌。
(2)⼀般情况下,部分共犯⼈欲中⽌犯罪,要成⽴犯罪中⽌,不仅仅中⽌⾃⼰的⾏为,还要阻⽌共同的犯罪⾏为达到既遂。
此种情形下,其他共犯⼈不成⽴犯罪中⽌,⽽是构成犯罪未遂或犯罪预备。
例如,甲、⼄、丙共同强奸A,甲、⼄实施强奸⾏为完毕之后,丙主动中⽌强奸⾏为,丙仍然成⽴强奸罪既遂。
张明楷教授认为:“因为共同正犯者之间具有相互利⽤、相互补充的关系,形成⼀个整体,即使中⽌了⾃⼰的‘⾏为’,也不能认为中⽌了‘犯罪’。
例如,甲、⼄、丙三⼈共谋对丁⼥实施轮奸,共同对丁实施暴⼒后,甲、⼄实施了奸淫⾏为,但丙⾃动地没有实施奸淫⾏为。
对此,不得认定丙成⽴强奸罪的中⽌。
并且适⽤轮奸的法定刑。
” (3)共犯关系脱离。
在共同犯罪中,部分⾏为⼈中途退出,如果切断了其在共同犯罪中的主客观影响⼒,成⽴犯罪中⽌。
①预备阶段(着⼿前) A、共同正犯 在预备阶段的共同正犯由于没有着⼿实⾏犯罪,尚处在共谋阶段,所以属于共谋共同正犯。
如果有⼈欲成⽴中⽌,要求⾃⼰放弃,并明确告知其他⼈,让其意识到。
如果是主谋者,须有效阻⽌其他⼈。
不过,如果主谋积极努⼒采取有效阻⽌措施(如报警、告知被害⼈),但因很意外的原因未能有效阻⽌,也可以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