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关系传播的基本方式及特点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6
《公共关系原理》期末知识点汇总1、公共关系的定义及相关概念、公关三要素、公关的原则与职能公共关系(又称公关、公众关系、PR)定义:公共关系是社会组织为了塑造良好的组织形象,通过传播和双向沟通手段影响公众的学科和艺术。
公共关系的根本目的是塑造社会组织自身的良好组织形象。
公共关系三要素:公共关系的主体是社会组织,客体/对象是公众,手段是传播和沟通。
现代公共关系的本质:是组织和公众之间信息的双向交流。
公共关系既是一种状态(名词,指社会关系状态和公众舆论状态),也是一种活动(动词,指现代公共关系活动/公共关系实务)。
相关概念(“公共关系”一词的多重含义,包含公共关系状态、公共关系活动、公共关系意识、公共关系职业、公共关系从业者、公共关系学)公共关系状态:公共关系是一种状态(名词),即一个社会组织客观存在的与其相关的公众的关系状态和舆论状态。
(处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状态中,公共关系是无形的,但却影响社会组织的生存和发展)。
公共关系活动:公共关系是一种活动,即一个社会组织与其相关的公众建立良好关系、树立组织形象的活动,即公共关系实务。
如:日常性公关、沟通协调型公共、危机公关。
公共关系意识:公共关系是一种意识,即任何社会组织都必须与自己的公众共同发展(重视公众的意识),强调自身效益、公众效益、社会效益与保护自然环境的统一;强调珍惜组织信誉,树立组织形象与满足公众需求的一致性;强调在影响公众、沟通信息、情感交流中必须坚持真实、诚信的原则,自觉树立和完善公共关系意识。
公共关系学:是研究社会组织公共关系活动及其规律(研究对象)的科学,具体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公共关系理论、公共关系实务、公共关系历史。
公共关系职能:(一)收集信息,了解变化。
两类信息:1.组织形象信息,公众对社会组织的一些看法、态度、评价与反馈方面的信息,包括公众对组织领导机构的评价、公众对组织管理水平的评价、公众对组织内部一般工作人员的评价、公众对组织产品(或服务)的价格、性能、质量、用途等主要指标的反馈与评价等。
论述公共关系的基本特征
公共关系是指组织机构与公众环境之间的沟通与传播关系,它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 目标明确:公共关系的目标是通过与公众建立良好的关系,提升组织的形象和声誉,增强公众对组织的认知、理解和支持。
2. 双向沟通:公共关系强调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双向沟通,不仅要将组织的信息传递给公众,也要倾听公众的意见和反馈,建立相互理解和信任的关系。
3. 长期持续:公共关系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它需要组织不断地与公众保持联系,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关系,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某个特定的活动或事件。
4. 系统运作:公共关系是一个系统的运作过程,它涉及到组织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以及与外部公众、媒体等各方面的沟通与合作。
5. 诚实信用:公共关系建立在诚实信用的基础上,组织必须向公众提供真实、准确的信息,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规范,以赢得公众的信任和支持。
6. 公众利益至上:公共关系不仅关注组织自身的利益,更注重公众的利益和社会责任。
组织需要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考虑到公众的需求和利益,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7. 灵活性:公共关系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和目标,采取灵活多样的策略和方法,包括公关活动、媒体关系、危机管理等,以达到最佳的沟通效果。
总之,公共关系是一种重要的管理职能,它通过建立良好的组织与公众关系,提升组织的形象和声誉,促进组织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
公共关系知识点总结公共关系知识点总结绪论第一节公共关系基本理论公关关系:指社会组织通过双向传播的沟通手段,协调与相关公众的关系,以树立组织良好形象,优化组织生存环境。
顺意公众:指那些对组织的政策和行为持赞成意向和支持态度的公众。
潜在公众:是指由于潜在的公共关系问题而形成的潜在公众或未来公众。
公共关系的基本特征1、公共关系的构成:主体(社会组织)、客体(公众)、手段(传播)。
2、公共关系的目标:塑造形象,建立信誉。
3、公共关系的原则:真实诚信、互利互惠。
4、公共关系的方法:双向传播、内外沟通。
5、公共关系的方针:立足于长远、着眼于当前。
公共关系的构成要素:社会组织、公众、传播。
公众的分类:1、按照公众与组织的归属关系:内部公众、外部公众;2、按照公众对组织的重要程度:首要公众、次要公众;3、根据公众对组织的态度:顺意公众、逆意公众、边缘公众;4、根据公众构成的稳定性程度:临时公众、周期公众、稳定公众;5、根据组织对公众的价值判断(公众对组织的吸引程度):受欢迎的公众、不受欢迎的公众、被追求的公众;6、根据公众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非公众、潜在公众、知晓公众、行动公众。
传播的类型:自身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公共关系的主要职能1、收集信息,检测环境2、咨询策划,形象管理3、沟通交际,协调关系4、宣传引导,传播推广5、处理危机,化解矛盾第二节公共关系的产生发展史现代公共关系的发展历程公共关系在美国(西方)经历的四个发展阶段1、巴纳姆时期(反公共关系时期、公众被愚弄时期、《麦克卢汉》)1882年,美国律师、文官制度倡导者多尔曼伊顿在耶鲁大学法学院发表题为《公共关系与法律职业的责任》的演讲,首次使用了“公共关系”这一概念。
2、艾维李时期(公共关系之父、公众应该被告知、说真话、《原则宣言》)他第一个提出了公共关系的基本思想和原则,并使公关工作成为社会承认的一门新兴职业。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爆发了以揭露工商企业的丑闻和阴暗面为主题的新闻揭丑运动:“扒粪运动”3、伯纳斯时期(现代公关学之父、投公众之所好、1923年出版《舆论明鉴》:公共关系第一部经典著作,并在纽约大学首次讲授公共关系课程)4、现代时期美国公关专家卡特利普和森特出版《公共关系咨询》和《有效公共关系》,提出了“双向对称”模式英国弗兰克杰夫金斯促进了当代公共关系事业的发展。
公共关系传播的基本类型引言公共关系传播是商业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活动。
它的目的是通过有效地传播信息和建立良好的关系,促进组织与其目标受众之间的良性互动和沟通。
在公共关系传播的过程中,有许多不同类型的传播方式和策略被使用。
本文将介绍公共关系传播的基本类型,并解释它们在建立和维护组织形象、传播信息和实现目标方面的作用。
媒体关系媒体关系是公共关系传播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通过与记者、编辑和其他媒体从业人员建立联系和合作关系,组织可以将其消息和信息传递给大众。
这种类型的传播可以通过新闻稿、新闻发布会、新闻稿件和采访等形式进行。
媒体关系在组织的品牌宣传、产品推广和危机管理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可以帮助组织在公众中建立良好的形象和声誉。
内部传播内部传播是指组织内部员工之间的沟通和信息交流。
它是组织中良好的内部沟通和团队合作的基础,对组织的运作和绩效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内部传播,组织可以分享重要信息、传递公司价值观、激励员工和增强员工对组织的忠诚度。
内部传播可以通过公司内部网站、员工新闻通讯、内部会议和邮件等方式进行。
社交媒体传播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它已经成为组织传播的重要渠道之一。
社交媒体传播可以帮助组织与目标受众建立直接的连接,并实时地传递信息和回应反馈。
通过社交媒体,组织可以与受众互动、分享内容、推广产品和服务、增强品牌意识,并了解受众的反馈和需求。
常见的社交媒体平台包括Facebook、Twitter、Instagram和LinkedIn等。
公益传播公益传播是组织为社会做出贡献而进行的传播活动。
通过公益传播,组织可以提高其社会责任形象,展示其关注社会问题的一面。
这种类型的传播可以包括组织捐赠、志愿者活动、社区服务和环保倡议等。
公益传播不仅可以帮助组织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还可以增加员工的参与感和满意度。
危机传播危机传播是在组织遭遇危机事件时进行的传播活动。
当组织面临负面事件或挑战时,如产品安全问题、法律诉讼或不良媒体报道,危机传播可以帮助组织管理危机,并恢复公众对组织的信任和声誉。
《公共关系传播的基本方式及特点》教学方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目标:通过学习人际传播,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更好地与他人进行沟通;在使用网络等技术时,超越时空的界限,帮助我们学到了许多未知的知识,让我们知道这世界是如此的丰富多彩;国家通过大众传播媒体发布有关政策,通报信息,信息技术越来越发达,使我们意识到我们的国家正在不断的发展。
2、知识目标:理解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的含义,了解三者的特点,及区分三者间的关系。
3、能力目标,培养从分析到总结,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能力。
二、设计思路
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兴趣爱好等特点,借助生活中所常见的一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情,来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这堂课的知识。
让学生形成对生活,对学习,对社会的观察与思考,从而提高他们的各方面的能力。
三、讲授提纲
1、人际传播的含义、特点
2、组织传播的含义、特点
3、大众传播的含义、特点
4、三者之间的关系
班级:10级思想政治教育二班学号:10402230
姓名:朱艳平。
谈谈你对公共关系七个基本特点的认识公共关系是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种组织行为。
公共关系的基本特点有七个,分别是:
1. 实现信息沟通:公共关系致力于通过各种手段和渠道,建立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信息沟通机制,促进信息的交流与传播,维护双方的利益与权益。
2. 建立互信关系:公共关系强调建立长期的互信关系,通过互动、沟通等方式,增强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信任和互动,减少冲突和误解,实现双方的共赢。
3. 着眼于公众利益:公共关系的核心是关注公众利益,通过倾听和反馈公众的意见和需求,为公众提供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公众的期望和需求,赢得公众的信任和支持。
4. 维护社会形象:公共关系是维护组织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精心策划和实施公共关系活动,树立组织的良好形象和信誉,提高组织的公信力和竞争力。
5. 多方参与:公共关系是一个多方参与的过程,需要组织、公众、政府、媒体等各方面的积极参与,共同推进公共关系的发展和实践。
6. 策略性思维:公共关系需要具备策略性思维,综合考虑组织的战略目标、公众的需求和环境的变化,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公共关系策略和方案。
7. 不断创新:公共关系需要不断创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公共关系的方式和方法也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以适应不同的社会环境和公众的需求。
总之,公共关系是一种为组织与公众之间建立良好关系、维护组织形象和信誉、实现共赢的重要组织行为,具有灵活性、策略性和创新性等基本特点。
公共关系活动的基本特征文章分类:新闻及传播类公共关系是一个涵盖广泛领域的概念,其活动是通过外界的沟通和交流,建立和维护组织与外界之间的相互理解、共识和信任。
这样的活动不仅在商业领域,也在政府、非盈利组织、社区及公共治理等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阐述公共关系活动的基本特征。
一、双向性公共关系活动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双向性。
在公共关系活动中,沟通双方应该是平等的,需要在双方之间建立和维护一种开放、透明、双向沟通的沟通氛围,及时传递各方的想法,意见,疑问和建议。
为什么要建立这样的双向沟通机制呢?因为公共关系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理解外界和组织的目标,使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达成合作共识,所以必须有一个平等、对话、协调和合作的方式进行双向沟通。
二、促进彼此交流公共关系活动促进了组织与外界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在公共关系活动期间,应有合理的采取基于公平原则的策略,从而达到让组织和外界双方都有公平的机会表述各自看法的目的。
在与外界的交流中,组织需要理解外界千差万别的观点,以达到客观、公正和建设性的倾听。
另外,组织需要认真回应外界的各种反馈,如果组织有所违规,维权与管理应当结合起来。
三、交流的全面性公共关系活动是基于组织与外界交流的全面性需求而展开的。
公共关系不仅仅是一次短暂的对话,而是一种长期持续的、双向的交流和合作。
组织应该把心思多攒在与外界的接触方式上,才能更好地把握外界的反馈和意见,同时在有限的社会资源中制定出合适的策略和方案,让沟通和协作变得高效。
四、面向利益公共关系活动的利益是明显的。
组织或公司倾向于在公共关系活动中利益最大化,以期达成自己的商业目标。
但是,组织同时也应该考虑到外部利益的需求,即关注公共利益。
通过公共关系活动,组织可以更好地倾听和满足社会公共利益的需求,从变成社会一分子到变成社会的积极参与。
结论:通过本文的分析,“公共关系活动的基本特征”包括双向性,促进彼此交流,交流的全面性和面向利益。
《公共关系传播的基本方式及特点》教学方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目标:通过学习人际传播,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更好地与他人进行沟通;在使用网络等技术时,超越时空的界限,帮助我们学到了许多未知的知识,让我们知道这世界是如此的丰富多彩;国家通过大众传播媒体发布有关政策,通报信息,信息技术越来越发达,使我们意识到我们的国家正在不断的发展。
2、知识目标:理解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的含义,了解三者的特点,及区分三者间的关系。
3、能力目标,培养从分析到总结,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能力。
二、设计思路
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兴趣爱好等特点,借助生活中所常见的一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情,来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这堂课的知识。
让学生形成对生活,对学习,对社会的观察与思考,从而提高他们的各方面的能力。
三、讲授提纲
1、人际传播的含义、特点
2、组织传播的含义、特点
3、大众传播的含义、特点
4、三者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流程
班级:10级思想政治教育二班学号:10402230
姓名:朱艳平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