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应急处置技术方案(试行)
- 格式:doc
- 大小:56.50 KB
- 文档页数:11
一、总则1.1 目的为确保我市一旦发生流行性出血热暴发流行和重大突发疫情,能迅速查清疫情,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扑灭疫情,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与健康,维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特制定本预案。
1.2 编制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全国流行性出血热防治规划》、《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方案》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1.3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本市范围内涉及流行性出血热暴发、流行的各项预防控制工作。
二、疫情监测、报告、分级2.1 监测按照《全国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方案》开展监测,按方案要求及时上报疫情。
2.2 报告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疾控中心应严格按照规定时限和程序,及时、准确上报疫情。
2.3 分级根据疫情规模、发展态势和危害程度,将疫情分为一般疫情、较大疫情、重大疫情和特别重大疫情四个等级。
三、应急响应3.1 Ⅰ级应急响应发生特别重大疫情时,启动Ⅰ级应急响应。
(1)成立应急指挥部,由市领导担任总指挥,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2)启动应急物资储备和调度机制,确保应急物资供应。
(3)开展疫情调查、病例追踪、密切接触者筛查等工作。
(4)加强疫情信息公开,引导公众正确认识和防范疫情。
3.2 Ⅱ级应急响应发生重大疫情时,启动Ⅱ级应急响应。
(1)成立应急指挥部,由市领导担任指挥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2)启动应急物资储备和调度机制,确保应急物资供应。
(3)开展疫情调查、病例追踪、密切接触者筛查等工作。
(4)加强疫情信息公开,引导公众正确认识和防范疫情。
3.3 Ⅲ级应急响应发生较大疫情时,启动Ⅲ级应急响应。
(1)成立应急指挥部,由相关部门负责人担任指挥长。
(2)开展疫情调查、病例追踪、密切接触者筛查等工作。
(3)加强疫情信息公开,引导公众正确认识和防范疫情。
3.4 Ⅳ级应急响应发生一般疫情时,启动Ⅳ级应急响应。
(1)由相关部门负责人负责应急处置工作。
流行性出血热处置技术措施流行性出血热简称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以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为主要表现的急性传染病。
(一)流行特征鼠类是汉坦病毒的主要传染源。
病毒通过带毒动物尿、粪和唾液等排出,以气溶胶吸入、损伤皮肤接触和消化道食入等方式传播。
也可能通过鼠类体外寄生的螨类叮咬传播。
在人口密度高、鼠密度高、带毒鼠数量多、卫生条件差、人鼠接触机会大的时候,会发生出血热的暴发。
(二)症状和诊断出血热病人病程分为五期,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
病人早期即出现高烧、出现"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红"(面部、颈部、上胸部皮肤潮红)等出血热特有的症状。
典型患者出现五期病程。
患者白细胞增多,杆状核和异形淋巴细胞增多,血小板明显减少。
出现少尿、血尿、管型尿、蛋白尿、有时尿中可出现膜状物。
患者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或在病程中双份血清的IgG抗体滴度有4倍以上增高可以确诊。
如果单份血清抗体IgG滴度在1:320以上,结合临床表现也可以诊断。
(三)治疗目前主要采用综合性治疗。
抓好"三早一就",即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和就地治疗。
采取预防性治疗及防治合并症的治疗措施,特别应早期抓好抗病毒治疗及液体疗法。
对重症患者要及时抓紧抗休克、预防出血及肾功能衰竭的治疗。
(四)预防措施1.灭鼠和防鼠是预防和控制本病流行的重要措施。
在洪涝灾害时,灭鼠是控制出血热流行的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方法。
要发动群众进行灭鼠,可以使用溴敌隆等灭鼠剂。
加强局部环境治理和食品管理是预防出血热的重要手段,也是保证有效灭鼠的前提。
人的居住处与食品储存处和牲畜聚集处之间应保持一定距离。
不要睡地铺,应建高铺,铺不靠墙,铺下不放食物,食品最好集中存放。
2.疫苗可以有效地预防出血热。
条件许可时,根据情况在出血热高发区的洪涝灾区,可以在开展灭鼠的同时,对 10~60岁易感人群,特别是居住在堤坝、高地的易感人群进行疫苗接种,尽快提高人群免疫力。
一、预案背景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简称“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通过鼠类传播,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出血热在幼儿园的传播,保障师幼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标1. 提高师幼员工的防病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2. 建立健全出血热防控工作机制,确保疫情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3. 最大限度地减少出血热在幼儿园的传播和危害。
三、组织机构1. 成立幼儿园出血热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全园出血热防控工作。
2. 设立防控工作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协调、信息收集、物资保障等。
四、防控措施1. 加强宣传教育(1)开展出血热防控知识培训,提高师幼员工的防病意识。
(2)通过班会、家长会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出血热防控知识,引导家长共同参与防控工作。
2. 严格环境卫生管理(1)定期对幼儿园环境进行清洁、消毒,特别是教室、食堂、卫生间等公共场所。
(2)加强鼠害防治,及时清理垃圾,消除鼠类栖息地。
3. 加强饮食安全管理(1)确保食堂卫生,加强食品原料采购、加工、储存等环节的管理。
(2)严禁师生食用来历不明、变质、污染的食品。
4. 加强个人防护(1)师生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戴口罩、不随地吐痰等。
(2)避免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分泌物,不进入鼠类栖息地。
5. 疫情监测与报告(1)加强师生健康监测,发现疑似病例,立即报告防控工作领导小组。
(2)严格执行疫情报告制度,及时向当地卫生部门报告疫情。
6. 疫情处置(1)对疑似病例,立即隔离观察,并配合医疗机构进行确诊。
(2)对确诊病例,按照相关规定进行隔离治疗。
(3)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健康监测和隔离观察。
五、应急响应1. 疫情初期(1)启动应急预案,成立应急指挥部,负责指挥协调应急工作。
(2)对疑似病例进行隔离观察,对确诊病例进行隔离治疗。
(3)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健康监测和隔离观察。
(4)加强疫情监测,及时报告疫情信息。
流行性出血热疫情控制应急预案一、背景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由汉坦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出血、低血压和肾脏损害等。
该病原体主要通过老鼠等啮齿动物传播,也可通过接触感染者的血液、呼吸道分泌物和排泄物等途径传播。
近年来,我国流行性出血热疫情呈上升趋势,为有效控制疫情,保障公众健康,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目标1.迅速控制疫情,防止疫情扩散。
2.保护公众健康,提高疫情处理能力。
3.建立完善的疫情监测和预警机制。
三、原则1.依法防控: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政府职责,发挥部门作用,加强协调配合,确保疫情应对工作的顺利进行。
2.科学防控:强化科学防控理念,运用现代医学技术手段,提高疫情应对效率。
3.预防为主:加强预防控制措施,提高公众自我防护意识,减少疫情传播的可能性。
4.分级管理:根据疫情轻重程度,实施分级管理,确保资源合理分配,提高效率。
四、应急措施1.疫情监测与报告:建立健全的疫情监测网络,加强疫情报告管理,确保及时发现、报告和处理疫情。
2.疫情调查与控制:组织专业人员对疫情进行调查和分析,确定疫情来源和传播途径,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疫情传播。
3.医疗救治:加强医疗机构建设,提高医疗救治能力,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4.公众宣传教育:通过媒体、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向公众普及流行性出血热预防知识,提高公众自我防护意识。
5.应急物资储备:提前储备应急物资,确保疫情应对工作的顺利进行。
6.疫情信息发布:及时向社会公布疫情信息和防控进展情况,加强舆论引导和舆情应对工作。
7.人员培训与演练:定期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和演练,提高疫情处理能力和水平。
8.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加强部门间、地区间的协作配合,形成防控合力,共同应对疫情挑战。
9.实施交通管制:在必要时实施交通管制措施,减少人员流动,降低疫情传播风险。
10.社会捐赠管理:规范社会捐赠行为,确保捐赠物资的合理分配和使用。
五、应急预案评估与修订定期对应急预案进行评估和修订,确保其适应疫情形势的变化和实际工作的需要。
一、预案背景流行性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FRS),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属的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该病具有发病急、传染性强、病死率高等特点,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社会稳定。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流行性出血热疫情,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的1. 及时发现、报告和处置流行性出血热疫情。
2. 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疫情蔓延,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
3.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流行性出血热的认识和自我防护意识。
三、预案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国境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以及流行性出血热疫情发生时的应对工作。
四、组织机构及职责1. 成立流行性出血热疫情应急指挥部,负责统一领导和指挥疫情应对工作。
2. 指挥部下设以下工作组:(1)疫情监测与报告组:负责疫情监测、信息收集、报告和数据分析。
(2)流行病学调查组:负责病例调查、密切接触者追踪和风险评估。
(3)医疗救治组:负责病例救治、医疗资源调配和医疗救治指导。
(4)卫生防护组:负责疫情现场消毒、隔离和防护用品供应。
(5)物资保障组:负责疫情防控所需物资的采购、调配和供应。
(6)宣传培训组:负责疫情防控宣传、培训和健康教育。
五、疫情监测与报告1.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按照《全国流行性出血热监测方案》要求,开展疫情监测,及时上报疫情信息。
2. 发生流行性出血热疑似病例时,医疗机构应立即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3.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在24小时内完成病例核实,并逐级上报至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六、流行病学调查1. 流行病学调查组应在接到疫情报告后2小时内到达现场,开展病例调查。
2. 调查内容包括病例基本信息、发病经过、暴露史、密切接触者情况等。
3. 根据调查结果,评估疫情风险,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
七、医疗救治1. 医疗机构应按照《流行性出血热诊疗指南》开展病例救治。
流行性出血热应急处理预案 (一)流行性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传染病,病情危重,病死率高,一旦出现,需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紧急处理。
为此,制定一份完善的流行性出血热应急处理预案也就显得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份流行性出血热应急处理预案:一、人员组织1.指挥部:成立由领导及相关科室负责人组成的应急指挥小组。
2.响应队伍:由医疗及专业人员组成,分为急救、隔离治疗、采样、检测、清洁消毒、宣传等几个小组。
二、现场处置1.隔离当事人:立即将疑似病例及密切接触者,隔离到专门的隔离区域。
2.采集及送样:对病毒进行采集和送样,确诊后立即对疑似病例和密切接触者进行隔离治疗。
3.检测:将采样送往实验室进行检测,确诊后立即对病人一线人员进行疾病控制。
4.疾病控制:对病人及密切接触者进行隔离治疗,并确保隔离区域的浓度低于标准浓度。
5.清洗消毒:对隔离区域不定期进行清洗消毒,确保病毒不会再次传播。
三、公众宣传1.加强宣传:加强对流行性出血热的宣传,同时提高居民对疫情的警惕性,避免过于恐慌。
2.提供指导:提供有关流行性出血热的《防治手册》,加强群众的防范意识,从而降低病毒传播风险,确保公众的安全。
四、物资准备1.急救仪器:对有可能感染病毒的人员进行急救所需的仪器、药品、设备等进行储备,请专业机构随时待命提供。
2.隔离物资:储备专业防护、隔离用品,确保隔离区域的工作人员的安全。
3.清洁物资:储备足够的消毒清洁用品,随时提供清洗、消毒等保障。
五、领导要求1.第一时间得知疫情,及时组织专业人员,迅速实施预案。
2.密切监视疫情发展,制定及时、有效的干预措施。
3.提高群众的警惕性,防止病毒进一步传播,确保公众的安全。
以上是一份关于流行性出血热应急处理预案,只有在应急情况下,要实施所有预案,特别注意人员组织的配置,确定好职责分工的小组,做到每个步骤都详细无遗,有效的应对疫情的发生。
一、总则1.1 编制目的为有效预防和控制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生、发展和蔓延,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社会稳定,特制定本预案。
1.2 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流行性出血热防治方案》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
1.3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国境内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和应急处置工作。
二、疫情监测与报告2.1 监测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按照《流行性出血热监测方案》要求,开展流行性出血热的监测工作。
2.2 报告发现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时,应立即按照《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要求,及时、准确、完整地报告疫情。
三、疫情分级与应急处置3.1 疫情分级根据《流行性出血热防治方案》的规定,将流行性出血热疫情分为四个等级:一般疫情、较大疫情、重大疫情和特别重大疫情。
3.2 应急处置3.2.1 一般疫情(1)加强疫情监测,做好病例报告工作;(2)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查找疫情来源;(3)对病例进行隔离治疗,做好密切接触者的医学观察;(4)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群众防病意识。
3.2.2 较大疫情在一般疫情处置措施的基础上,增加以下措施:(1)成立疫情应急指挥部,负责指挥、协调应急处置工作;(2)组织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查明疫情原因;(3)加强病例救治,提高救治成功率;(4)对重点区域、重点人群进行疫苗接种;(5)加强物资保障,确保应急处置工作顺利开展。
3.2.3 重大疫情在较大疫情处置措施的基础上,增加以下措施:(1)提高应急响应级别,启动应急预案;(2)加强部门协作,形成应急处置合力;(3)开展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查明疫情原因;(4)加强病例救治,提高救治成功率;(5)实施隔离措施,控制疫情蔓延;(6)加强物资保障,确保应急处置工作顺利开展。
3.2.4 特别重大疫情在重大疫情处置措施的基础上,增加以下措施:(1)启动国家应急响应,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指挥;(2)加强国际合作,争取国际援助;(3)加强病例救治,提高救治成功率;(4)实施严格的隔离措施,控制疫情蔓延;(5)加强物资保障,确保应急处置工作顺利开展。
流行性出血热应急处理预案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性疾病。
具有发热、出血、肾损害三大主要特征。
流行广,病情危急,病死率高,危害极大。
老鼠〔黑线姬鼠〕是主要的传染,可经过多种途径传播给人。
为控制流行性出血热的疫情蔓延,特制定应急处理预案。
1、实在加强领导,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在发生流行性出血热爆发流行时,我校应根据疫情趋势和控制爆发流行的需要,成立疫情应急处理工作领导小组。
在上级部门的统一领导下,协调卫生及爱卫会等相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与分工,及时安排落实疫情处理所必须的人员防治经费和各种预防、治疗及消杀灭药物,开展突发疫情的应急处理工作。
领导小组:组长: xxx副组长:xxx组员:xxx xxx xxx2、加强疫情报告当发现有可能出现流行性出血热爆发流行或重大疫情时,我们应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接到疫情报告的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经过调查核实后,通过突发公共卫惹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实行网络直报,并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市卫生局报告;市卫生局接到疫情报告后,应立即报告当地人民政府;任何个人、单位均不得瞒报、漏报、缓报。
必要时可施行“ 日报告” 、“ 零报告” 制度。
3、流行性出血热爆发疫情综合措施〔 1〕灭鼠灭螨。
鼠类是主要的传染,灭鼠是遏制本病爆发流行的关键,因此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进展突击性灭鼠。
坚持灭鼠和防鼠相结合,在搞好环境整治和防鼠的根底上,开展以药物杀灭〔毒饵法〕为主,辅以器械法的灭鼠措施。
药物灭鼠可根据鼠种不同选择不同的灭鼠药物。
根据不同的流行类型〔家鼠型、姬鼠型、混合型〕确定灭鼠重点。
同时,在灭鼠的前提下,做好灭螨防螨工作。
要保持室内清洁、通风、枯燥、经常用有机磷杀虫剂等喷洒灭螨。
去除室内外草堆,以防止螨虫生长。
〔 2〕保护易感人群。
除存在疫苗注射禁忌症外,均应根据疫区类型类型选用相应类型的疫苗。
〔 3〕加强卫生宣传教育工作。
***流行性出血热应急处置技术方案(试行)1 背景流行性出血热(简称出血热)是由病毒引起以几种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根据主要传染源种类不同,本病分为野鼠型、家鼠型和实验动物型三种类型,典型病例有发烧、出血和肾脏损害。
近年来在流行病学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进一步掌握了本病的流行规律,发现哺乳动物中的啮齿目、食虫目、兔形目和食肉目中有30余种动物携带本病病毒;黑线姬鼠为野鼠型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褐家鼠为家鼠型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明确了浙江省疫区类型主要是以野鼠型为主的混合型疫区。
根据浙江省出血热流行的特点结合本县实际,制定本应急处理技术方案。
1.1目的为确保***一旦发生流行性出血热暴发流行后,能迅速查清疫情,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扑灭疫情。
1.2工作原则流行性出血热突发疫情的应急处理工作,应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同一指挥、依法管理、分级负责、科学应对、快速反应的原则。
1.3编制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全国流行性出血热防治规划》、《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方案》(卫办疾控发[2005]164号)、《浙江省流行性出血热防治规划》等。
1.4适用范围本技术方案适用于本县区域范围内涉及流行性出血热暴发、流行的各项预防控制工作。
2.疫情监测、报告、分级判定按照浙江省流行性出血热监测方案开展监测,按方案要求及时上报疫情。
2.1突发疫情根据我县目前流行性出血热发病率较低的现状,确定凡一周内,一个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以上流行性出血热病例的视为突发疫情,应启动应急处理工作。
突发疫情分级:根据本病疫情波及的范围、危害程度以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将疫情分为三个等级,即重大疫情事件(红色)、较大疫情事件(黄色)和一般疫情事件(蓝色)。
具体分级标准如下:2.1.1 红色疫情1 周内,同一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 5 例(高发地区10 例)及以上流行性出血热病例,且死亡1 例及以上。
流行性出血热疫情应急处理技术方案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简称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人群普遍易感。
根据主要传染源种类不同,本病分为野鼠型、家鼠型和实验动物型三种类型。
典型病例有发烧、出血和肾脏损害;典型表现有起病急,发热(38~40℃)、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皮肤粘膜三红(脸、颈和上胸部发红),眼结膜充血,口腔粘膜、胸背、腋下出现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或瘀斑,或呈条索状、抓痕样的出血点。
为有效控制出血热的暴发流行或突发疫情,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山东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办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组织机构及职责中心成立出血热疫情处置领导小组,中心主任任组长,分管副主任任副组长。
成员包括防疫科科长、消杀科科长、检验科科长、办公室主任、健康教育科科长、应急办主任、药械科科长。
主要职责是:按照市政府和市卫生局的要求,组织、指挥中心有关人员参加出血热疫情的应急处置工作;制定完善本中心应急处置技术方案;建立健全卫生应急处置队伍,开展出血热疫情应急处置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组织应急演练;做好应急物资储备和供应。
成立应急处置机动队,分管副主任任队长。
成员包括防疫科、消杀科、检验科、健康教育科、办公室、应急办、药械科专业技术人员。
各科室职责是:防疫科:负责出血热疫情信息的收集、分析和报告;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提出处理方案;对处理效果进行评价;撰写处置报告。
消杀科:进行鼠密度和种类调查,确定主要传播媒介;指导开展灭鼠及环境整治工作;对灭鼠效果进行评价。
检验科:负责采样检验。
健康教育科:开展健康教育,普及传染病防治知识。
办公室:负责应急车辆安排、通信联络等后勤保障工作。
应急办:协助带队领导及有关科室做好应急处置工作。
药械科:负责应急物资的供应。
以上科室人员不足时,中心主任可从其它科室抽调人员参加应急处置工作。
二、启动确认本方案在出血热暴发流行时或市卫生行政部门认为应启动时,经中心主任批准,启动本方案。
出血热应急接种方案流行性出血热疫苗应急接种实施方案一、工作目标目标人群的接种率达到70%以上,降低出血热发病率。
二、接种对象流行性出血热疫苗接种目标人群为当地居住16-60周岁人群,其中有接种禁忌症、既往患出血热和已接种过出血热疫苗的人员除外。
三、接种方式和要求基础免疫为2剂次,于第0天、第14天各注射1剂次;基础免疫后6个月加强免疫1剂次,每剂次1ml,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
接种工作以接种门诊定点接种为主,必要时可在村卫生室设置临时接种点,并安排足够数量的接种人员。
接种现场应备有急。
救药品和抢救设施。
四、人员培训全体参加本次流行性出血热疫苗应急接种人员必须具备相应接种资质,全员参加流行性出血热疫苗应急接种注意事项培训,培训合格后方可参加本次流行性出血人疫苗应急接种工作。
五、工作要求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参加本次流行性出血热疫苗应急接种工作人员要进一步提高对做好流行新出血热防治工作的认识,增强做好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强领导,明确职责,按时完成流行性出血热疫苗应急接种任务。
2、周密部署,精心组织流行性出血热疫苗接种实行免费、自愿、知情同意的原则。
要严格按照《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的要求,在上级的统一领导下,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制定切实可行的疫苗接种方案,参加疫苗接种人员要严格按照规程操作,严格掌握禁忌症,规范有序地开展疫苗接种,接种过程必须严格进行冷链运转,保证疫苗质量,保质保量完成任务,杜绝疫苗浪费。
接种人员不得自行扩大接种范围,同时做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调查处置工作。
卫生院要加强对疫苗接种实施情况的督导检查,及时掌握接种进度。
3、加大宣传,广泛动员要充分利用广播、宣传栏、散发宣传单等形式向群众宣传流行性出血热的危害和预防知识,努力提高群众的防病意识和主动,全程接种疫苗的意识。
六、资料统计上报在本次流行性出血热疫苗接种工作完成后及时将疫苗接种信息汇总表上报县疾病控制中心。
流行性出血热应急处理预案流行性出血热应急处理预案一、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简称流出热)概述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由出血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也可通过接触感染患者的血液、体液传播。
致病病毒一旦引起流行,传播迅速,致病率高,病死率也较高。
二、应急处理预案1. 做好疫情监测和报告(1) 设置疫情监测点,对可能产生疫情的区域进行监测,及时发现病例,并立即报告当地卫生主管部门。
(2) 加强疫情报告制度,对怀疑病例要立即报告,确诊病例要及时报告,确保信息的准确传递。
2. 做好病例的隔离和医疗救治(1) 发现怀疑病例后,要立即将其隔离,防止病毒的传播。
(2) 确诊病例要及时送往指定的医疗机构进行救治,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3. 加强个人防护(1) 广泛宣传流出热的预防知识,教育公众提高防护意识。
(2) 推广使用蚊帐、驱蚊剂和蚊香等防蚊用品,减少蚊虫叮咬的风险。
(3) 避免接触感染源,如患者的血液、体液等。
(4) 进行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保持环境整洁。
4. 加强病媒防控(1) 对可能产生疫情的区域进行蚊虫灭除,如蚊虫喷洒杀虫剂等。
(2) 消除蚊虫滋生的环境,如清除积水、处理废弃物等。
5. 加强社会协同机制建设(1) 建立流出热的应急响应机制,确保各部门的协调配合。
(2) 加强与周边地区、国内外相关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疫情。
(3) 组织专家进行疫情调查和研究,及时总结经验,改进预防和控制措施。
以上是流行性出血热的应急处理预案的主要内容,希望能对防控流出热疫情提供一定的参考。
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操作和调整。
流行性出血热应急处理预案一、总则(一)目的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简称为出血热)是由病毒引起以几种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是我国传染病疫情报告中列为乙类传染病。
根据主要传染源种类不同,本病分为野鼠型、家鼠型和实验动物型三种类别。
典型病例有发烧、出血和肾脏损害。
近年的血清流行病学研究证明,黑线姬鼠和褐家鼠是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它主要由于接触宿主动物及其排泄物经皮肤、消化道或呼吸道传播,也可能经螨媒传播,人群对本病普通易感。
近年来家鼠型出血热常有暴发流行,为了控制和减少发病,应采取以灭鼠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措施,疫区灭鼠要在搞好卫生和防鼠的基础上,以药物毒杀为主,结合灭鼠进行灭螨,同时做好疫源地的消毒和个人防护等工作。
(二)工作原则发生流行性出血热疫情时,由市政府成立指挥统一指挥,疫区县、区(乡)要成立现场指挥,负责疫区现场防治工作的实施。
指挥部的组成包括:卫生、工商、交通、民航、铁路、医药、农牧、海关、驻、公安、财政、经贸、教育、宣传等各有关部门。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专业部门要组成流行病、检验、动物昆虫、消毒、后勤保障等人员的疫区处理组织,社会各部门各负其责,分工协作,保证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和实施。
(三)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2、全国《流行性出血热监测方案》;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流行性出血热诊断标准》(GB15981-1995)。
(四)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辖区范围内发生出血热时的应及处理和控制。
二、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任务(一)组织决策机构:由市、县(区)两级政府成立指挥部,负责制定行动方案,指挥实施疫区的封锁隔离与解除,交通管制,物资的调配,督促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落实相关措施。
(二)指挥机构:卫生部门成立行动指挥中心,负责出热疫情的处理,各部门协调,指导各项防治措施实施情况。
(三)应急处理和救治队伍卫生部门组成疫区处理应急小分队,负责发生出血热疫情应急处理。
一、预案背景出血热,又称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该病具有传播速度快、病情严重、病死率高等特点,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社会稳定。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出血热疫情,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标1. 及时发现、报告、核实出血热疫情,确保疫情信息准确、完整、及时上报。
2. 采取有效措施,迅速控制疫情蔓延,降低疫情对人民群众健康和社会稳定的影响。
3. 提高医务人员对出血热的诊疗水平,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4. 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出血热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三、组织机构1. 成立出血热防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指挥出血热防治工作。
2. 成立疫情监测与报告小组,负责疫情监测、报告、核实工作。
3. 成立医疗救治小组,负责患者的救治工作。
4. 成立宣传教育小组,负责健康教育、宣传普及工作。
5. 成立物资保障小组,负责物资采购、调配、供应工作。
四、疫情监测与报告1. 疫情监测: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要按照《全国流行性出血热监测方案》的要求,开展疫情监测工作。
2. 疫情报告:一旦发现疑似病例,立即上报当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并按要求报告疫情信息。
3. 疫情核实: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接到疫情报告后,要立即组织专业人员对疫情进行核实。
五、医疗救治1. 早期发现:对疑似病例进行早期诊断,尽早隔离治疗。
2. 早期治疗:对确诊患者,根据病情采取对症治疗、抗病毒治疗等措施。
3. 早期隔离:确诊患者应立即隔离治疗,防止疫情传播。
4. 早期报告:医疗机构要按规定报告患者信息,确保疫情信息准确、完整、及时上报。
六、宣传教育1. 开展健康教育:通过多种渠道,普及出血热防治知识,提高公众的预防意识。
2. 强化培训:对医务人员进行出血热诊疗培训,提高诊疗水平。
3. 宣传警示:在重点地区、重点时段,加强出血热防治宣传,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
七、应急物资保障1. 保障物资:根据疫情需要,及时采购、调配、供应防治出血热的物资。
一、预案背景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又称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通过鼠类传播。
该病具有起病急、病情重、进展快的特点,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
为有效应对肾综合征出血热疫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标1. 确保及时、有效、有序地开展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应急医疗救治工作。
2. 最大程度减少疫情对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危害。
3. 提高应急医疗救治能力,确保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三、组织架构1. 成立应急医疗救治指挥部,负责组织、协调、指挥应急医疗救治工作。
2. 设立应急医疗救治小组,负责具体实施救治工作。
四、救治原则1.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2. 以患者为中心,确保救治质量。
3. 综合治疗,注重个体化治疗。
4. 加强信息沟通,确保救治工作有序进行。
五、应急救治流程1. 疫情报告- 各级医疗机构和疾控机构应加强疫情监测,发现疑似病例应及时报告。
- 确诊病例应立即上报当地卫生行政部门。
2. 病例诊断- 依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诊断。
- 确诊病例应及时转诊至具备救治条件的医疗机构。
3. 救治措施- 发热期:- 严格卧床休息,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
- 物理降温,如使用冰袋、冰帽等。
- 给予抗病毒治疗,如利巴韦林。
- 使用糖皮质激素抗炎、保护血管壁。
- 低血压休克期:- 积极补充血容量,主要以补充胶体液为主。
- 适当给予血管活性药物,如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
- 少尿期:- 严格控制水的摄入,给予利尿剂治疗。
- 如有必要,可选择肾脏替代治疗。
- 多尿期:- 补充足够液体和电解质,以口服为主。
- 加强营养支持,逐步恢复活动。
- 恢复期:- 注意休息,逐渐增加活动量。
- 加强随访,防止并发症。
4. 并发症处理- 出血:输新鲜血,提供大量正常功能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血小板数明显减少者,应输血小板;对合并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者,可用肝素等抗凝药物治疗。
流行性出血热学校应急预案一、总则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具有分布广、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的特点。
为了有效控制流行性出血热的暴发流行,保障广大师生的生命与健康,维护学校稳定和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预案。
二、目的和原则1. 目的:确保学校一旦发生流行性出血热疫情,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应对和处理,控制和扑灭疫情,最大限度地减少疫情对师生员工的危害。
2. 原则: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以人为本,科学应对;统一领导,分工协作;快速反应,措施果断。
三、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本校范围内涉及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控制和应急处理工作。
四、疫情监测和报告1. 疫情监测:学校应建立健全疫情监测制度,定期对师生进行健康检查,发现疑似病例应及时报告学校卫生保健人员。
2. 疫情报告:学校卫生保健人员接到疫情报告后,应立即进行调查核实,确有疫情的,应按照规定程序和要求向学校领导和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五、疫情分级和应急响应1. 疫情分级:根据疫情严重程度,将疫情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级。
2. 应急响应:根据疫情分级,学校应启动相应的应急响应措施。
轻度疫情启动校级应急响应,中度疫情启动校级和区级应急响应,重度疫情启动校级、区级和市级应急响应。
六、应急处置1. 隔离病例:发现疑似或确诊病例,应立即将患者隔离,并通知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 停课停课:根据疫情严重程度,学校可决定停课,并通知家长。
停课期间,学校应做好师生的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
3. 卫生消毒:对病例所在班级、宿舍、食堂等场所进行彻底消毒。
4. 健康教育: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对师生的健康教育,提高师生的自我防护意识。
5. 协助调查:积极配合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提供相关资料。
七、保障措施1. 组织保障:学校应成立流行性出血热防控领导小组,明确各部门和人员的职责。
***流行性出血热应急处置技术方案(试行)1 背景流行性出血热(简称出血热)是由病毒引起以几种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根据主要传染源种类不同,本病分为野鼠型、家鼠型和实验动物型三种类型,典型病例有发烧、出血和肾脏损害。
近年来在流行病学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进一步掌握了本病的流行规律,发现哺乳动物中的啮齿目、食虫目、兔形目和食肉目中有30余种动物携带本病病毒;黑线姬鼠为野鼠型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褐家鼠为家鼠型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明确了浙江省疫区类型主要是以野鼠型为主的混合型疫区。
根据浙江省出血热流行的特点结合本县实际,制定本应急处理技术方案。
1.1目的为确保***一旦发生流行性出血热暴发流行后,能迅速查清疫情,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扑灭疫情。
1.2工作原则流行性出血热突发疫情的应急处理工作,应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同一指挥、依法管理、分级负责、科学应对、快速反应的原则。
1.3编制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全国流行性出血热防治规划》、《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方案》(卫办疾控发[2005]164号)、《浙江省流行性出血热防治规划》等。
1.4适用范围本技术方案适用于本县区域范围内涉及流行性出血热暴发、流行的各项预防控制工作。
2.疫情监测、报告、分级判定按照浙江省流行性出血热监测方案开展监测,按方案要求及时上报疫情。
2.1突发疫情根据我县目前流行性出血热发病率较低的现状,确定凡一周内,一个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以上流行性出血热病例的视为突发疫情,应启动应急处理工作。
突发疫情分级:根据本病疫情波及的范围、危害程度以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将疫情分为三个等级,即重大疫情事件(红色)、较大疫情事件(黄色)和一般疫情事件(蓝色)。
具体分级标准如下:2.1.1 红色疫情1 周内,同一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5 例(高发地区10 例)及以上流行性出血热病例,且死亡1 例及以上。
2.1.2 黄色疫情1 周内,同一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5 例(高发地区10 例)及以上流行性出血热病例,无死亡病例。
2.1.3 蓝色疫情发生除上述重大、较大疫情以外流行性出血热突发疫情。
3 应急响应3.1蓝色疫情应急响应:一般疫情发生时,由疫情发生地的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建指挥部,县级疾控中心负责技术指导,由疫情发生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现场处置。
3.2黄色疫情应急响应:较大疫情发生时,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组建指挥部,省、县级疾控中心负责技术指导,疫情发生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现场处置。
3.3红色疫情应急响应:重大疫情发生时,由省卫生厅负责组建指挥部,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技术指导,县及疫情发生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现场处置。
4 现场处置4.1 根据不同的响应级别,分别由省、县、县疾控中心组成由流行病学、实验室和临床医学等专业人员组成的现场调查组进行现场调查;在进驻现查调查前应准备必须的资料和物品,包括:流行性出血热个案调查表和调查器材,采样器材,采样试剂和采样设备,电脑、照相机等设备。
4.2 疾控中心专业人员通过先期处置得到的信息,到达疫情暴发现场后,应及时向当地主管部门或有关部门联系接洽,以取得他们的支持和帮助;4.3 再次核实诊断,对病例进行个案调查,采集相应的标本,包括血、尿液等;4.4宿主动物调查在暴发点的居民区(患者居住地及周围)和野外进行宿主动物种类、密度调查,捕获数量各不少于50只,对捕获的宿主动物进行感染状况调查。
4.5人群感染状况调查采集暴发点内高危人群血标本50~100份,用免疫荧光法或ELISA法进行抗体水平的检测,了解人群感染状况。
4.6 根据暴发疫情的实际情况确定病例定义,在暴发点附近搜索病例,病例定义早期亦采用较为宽松的病例定义,以便发现更多可能的病例。
4.7根据病例定义搜索病例后,核实病例并计算病例数。
4.8 描述性分析(三间分布)描述流行病学的目的是阐明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的强度,在何时、何地、何种人群中流行。
4.8.1 时间分布在对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分析时,必须始终考虑到时间因素。
暴发或流行的估计要求将特定时间的病例数与同期的预期病例数进行比较。
因此考虑时间的时候,需要明确提出有关的时段和时期,弄清暴露和卫生事件之间的时间关系,作好时间资料的来源及资料的处理。
对病例的时间分布进行分析,绘制流行曲线。
4.8.2 地点分布描述流行病学的第二要素是地区,地区特性可提示暴发疫情的地区范围,并有助于建立有关暴露地点的假设。
在流行性出血热暴发现场调查中,地区资料包括居住地、工作地点、学校、娱乐场所、旅行地点或其他相关资料。
4.8.3人群分布按人群特征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的目的,在于全面描述病例特征,并发现病例与普通人群的不同。
这有助于提出与危险因素有关的宿主特征,其他潜在危险因素及传染源。
传播方式和传播速度的假设。
在流行性出血热暴发调查中,需分析患者的特征,如年龄、性别、种族、职业等任何有用的描述病例特有的特征。
4.9控制措施对暴发点健康人群进行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以控制疫情的蔓延。
在疫区进行灭鼠(见附件1)4.10应急人员的安全防护在进入现场前,现场工作人员应进行个人防护,以保护自身的安全。
4.11调查总结、调查分析和评估现场调查工作的书面总结一般包括初步报告、进程报告和总结报告。
初步报告是第一次到现场调查后的报告,它应包括进行调查所用的方法,初步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及下一步调查建议等。
随着调查的深入和疫情的进展,还需要向上级汇报疫情的发展趋势、疫情调查处理的进展、调查处理中的问题等,这就需要进程报告。
调查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内,及时写出本次调查的总结报告和疫情分析,内容包括暴发流行的总体情况描述,引起暴发流行的主要原因,采取的控制措施及效果评价,应吸取的经验教训和对今后工作的建议。
***疾控中心负责对疫情的发展趋势和预防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动态分析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规范全县流行性出血热的监测、应急工作。
4.12 应急结束在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控制期间,可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原学检测的结果,对疫情的发展趋势和防制措施效果进行动态分析。
疫区在实施控制暴发流行应急处理方案后,经过最长潜伏期无新病例发生,可视为暴发流行已经得到控制,省卫生厅宣布应急结束,转入常规防制和监测。
5 附件附件1:流行性出血热疫情暴发现场灭鼠技术方案附件2:浙江省流行性出血热监测方案附件3:流行性出血热暴发流行病例个案调查表附件1流行性出血热暴发地区灭鼠技术方案一任务与指标首先,及时对疫点及周围环境进行鼠情调查并进行彻底的灭鼠,将鼠密度控制在5%以下,黑线姬鼠的密度控制在1%以下。
二步骤与要求1 准备阶段逐级建立健全灭鼠防病组织,制定好灭鼠工作计划、实施方案,做好宣传和灭鼠骨干培训工作,准备好灭鼠药物和捕鼠工具,投毒饵的容器,如毒饵箱、毒瓶等。
在投药前对户外(场院、谷垛、柴垛)、室内鼠密度进行一次调查,每个生境不应少于200夹夜。
2户外饱和投饵阶段(灭野鼠阶段)重点对场院、谷垛、柴垛、草垛、畜舍及庭院实行饱和投饵,经常检查食饵消耗情况,随吃随添,吃光加倍。
3室内灭鼠阶段(或称家鼠野鼠一起灭的阶段)每间房投10克,随吃随补,吃光加倍,最好用毒饵盒投放,若无毒饵盒时,投饵处应放木板遮挡,切实注意安全。
4 查遗补漏全歼阶段对户外、室内灭鼠后的鼠密度进行调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查遗补漏全面覆盖,饱和投饵,不留死角,力争全歼。
三应用的灭鼠药物及使用要求1应用的灭鼠药物要求用国家批准的药厂生产的毒饵如溴敌隆、大隆等毒饵。
自制毒饵及配制方法:①双甲敌鼠铵盐毒饵:使用浓度可用2.5/万或5/万。
配制时先将称量好的双甲敌鼠铵盐用酒精溶解,然后加适量的水和少许的白糖,溶解后按浓度要求加苞米渣子或小麦浸泡,搅拌均匀,当溶液被吸干后即可使用(用小渣子最好)。
②溴敌隆母液毒饵的配制:使用浓度5/10万,通常溴敌隆母液多为0.5%,配制时按1∶99的比例投入,先将母液倒入盆中加入适量的水和少许的白糖,再放饵料,苞米、小渣子、大渣子或小麦皆可,搅拌均匀后即可使用。
2 对药物灭鼠的要求①药物要有专人管理,必须注意安全;②尽量将毒饵装入毒饵盒或瓶内使用;③及时查找死鼠并实行深埋。
附件2浙江省流行性出血热疫情暴发点长效监测方案一、背景分析流行性出血热(EHF)国际上统称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鼠类为其自然宿主和主要传染源。
世界上有30多个国家发现此病,这些国家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
我国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病人数占世界报道的汉坦病毒感染病例的90%以上,是受汉坦病毒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
浙江省在1963年发现了省内首例流行性出血热病例,至2005年年底共报告发病110055例,死亡1259例,疫情波及全省11个县的82个县(乡镇)。
1986年以后,我县的流行性出血热疫情逐渐下降,2003~2005年连续三年发病率低于3/10万,但是仍有部分县(县)发病率较高,宿主动物密度和带毒率居高不下,群众思想麻痹,免疫接种率明显降低,存在暴发流行的可能。
流行性出血热仍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必须进一步系统的开展流行性出血热监测,加强流行性出血热的防制工作。
二、监测目的1.了解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规律和疫情动态,及早发现和处理疫情。
2.了解流行性出血热暴发点主要宿主动物的密度和带毒情况的动态变化。
3.为我县流行性出血热流行趋势的预测、预警,制定相应的防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三、监测内容(一)常规监测1.疫情报告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检疫机构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发现疑似、临床诊断或实验室确诊病例,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规范》的要求进行报告。
2.个案调查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年对全部病例或至少30个病例进行个案调查。
3.血清学核实诊断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报告的部分或全部临床诊断病例进行血清学核实诊断,并采集恢复期血清作分型检测。
4.核酸序列测定全省范围内采集一定量的确诊病例急性期(发病7日内)血清送省疾控中心应用RT-PCR分型方法检测病毒核酸,阳性产物进行序列测定。
(二)哨点监测在流行性出血热疫情暴发点开展流行性出血热的哨点监测工作。
1.基础资料自然地理资料,包括地形、地貌、河流、植被、海拔、气温、降雨量、土壤等。
社会经济资料,包括人口数、居民人均收入等。
2.人间疫情监测(1)疫情报告:同常规监测。
(2)个案调查:对辖区内医疗机构报告的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实验室确诊病例全部进行个案调查。
(3)血清学核实诊断:对报告的临床诊断病例按照不低于80%的比例采集急性期血清标本,少于50例的全部采集,进行血清学核实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