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条约》背后的国际政治较量.doc
- 格式:doc
- 大小:80.50 KB
- 文档页数:7
哥本哈根协议哥本哈根协议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于2009年12月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达成。
该协议旨在制定全球性的气候变化应对措施,以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
协议的达成标志着全球各国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共识和努力,也为未来的气候变化治理奠定了基础。
首先,哥本哈根协议的重要性在于其全球性的影响。
作为一个全球性的协议,哥本哈根协议涉及到各个国家和地区,要求各国共同承担责任,采取行动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
这种全球性的合作意味着各国需要共同努力,共同承担责任,共同寻求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这种共同努力的精神是哥本哈根协议的核心所在,也是其具有历史意义的原因之一。
其次,哥本哈根协议的重要性还在于其对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协议要求各国制定和实施国家自主贡献(NDCs),并定期报告有关减排行动的进展。
这种要求意味着各国需要采取具体的行动来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同时,协议还提出了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的支持,以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这些举措为全球气候变化治理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保障,有助于推动全球气候变化治理事业向前发展。
最后,哥本哈根协议的重要性还在于其对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协议要求各国制定和实施适应计划,以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这种要求意味着各国需要采取具体的措施来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类健康和社会稳定。
同时,协议还提出了适应资金和技术支持的机制,以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这些举措为全球气候变化治理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保障,有助于推动全球气候变化治理事业向前发展。
综上所述,哥本哈根协议作为全球气候变化治理的重要成果,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解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作为一个全球性的协议,哥本哈根协议要求各国共同承担责任,采取行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
这种全球性的合作意味着各国需要共同努力,共同寻求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哥本哈根协议哥本哈根协议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一项重要协议,旨在应对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的挑战。
该协议于2009年12月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通过,并于2012年正式生效。
本文将介绍哥本哈根协议的背景、目标、原则和主要内容,并评估其成果和挑战。
背景气候变化是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地球温度不断升高,引发了极端天气事件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为应对这一挑战,国际社会于1992年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旨在减缓温室气体的排放和适应不可避免的气候变化。
然而,随着公约的实施,各国间在减排目标和行动上存在重大分歧,因此需要进一步的协商和具体措施。
目标哥本哈根协议的主要目标是控制全球气候变暖,在本世纪末将全球平均气温上升控制在2摄氏度以下,并努力将目标下调至1.5摄氏度,以减少极端天气事件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为实现这一目标,各国同意采取行动,包括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增强适应能力和提供财务支持。
原则哥本哈根协议倡导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根据各国的发展水平和历史排放量,将减排目标分配给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协议还强调“公平”原则,即国际社会应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帮助其实现可持续发展和适应气候变化。
主要内容哥本哈根协议要求各国提交自愿的减排目标,即各国根据自身国情和发展需求,制定和实施减排措施。
各国提交的减排目标被称为“国家自主贡献”(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简称NDCs),并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予以公开和监测。
协议还设立了国际气候资金,用于支持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和减排措施。
发达国家承诺逐步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和技术转让,以帮助其应对气候变化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成果和挑战哥本哈根协议的通过标志着国际社会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然而,协议存在一些挑战。
首先,协议的减排目标是自愿性的,缺乏法律约束力。
“巴厘岛路线图”共有13项内容和1个附录,其中亮点如下:1、强调了国际合作。
与会各方同意长期合作共同行动,包括一个关于减排温室气体的全球长期目标,以实现《公约》的最终目标。
2、把美国纳入进来。
由于拒绝签署《京都议定书》,美国如何履行发达国家应尽义务一直存在疑问。
“巴厘岛路线图”明确规定,《公约》的所有发达国家缔约方都要履行可测量、可报告、可核实的温室气体减排责任,这把美国纳入其中。
3、强调了三个在以前国际谈判中曾不同程度受到忽视的问题:适应气候变化问题、技术开发和转让问题以及资金问题。
这三个问题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极为关心的问题。
4、为下一步落实《公约》设定了时间表。
规定2009年前就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新安排举行谈判。
5、中国制定并公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所作出的一系列努力受到好评,为绘成“巴厘岛路线图”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哥本哈根协议》具体内容:气温升幅限制全球气温升幅应限制在摄氏2度以内法律约束力文本无明确列明对《京都议定书》存续问题无明确表示全球减排目标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应尽快封顶,但无定下年限。
各国在2010年2月1日前,向联合国提出2020年减排目标。
未提及2050年减排目标。
减排监察所有新兴经济体必须自我监察减排进度,并每两年向联合国汇报。
国际人员可以视察,前提是不损害国家主权。
资金发达国家将在2020年起,向发展中国家及小岛国等提供1,000亿美元(约7,757亿港元)援助。
未提及资金来源及使用方向。
未来3年内发达国将提供300亿美元(约2,327亿港元),当中欧盟、日本及美国将联合出资252亿美元(约1,955亿港元)。
其它提供足够资金限制森林砍伐考虑透过碳市场达致减排目标哥本哈根大会最后形成了《哥本哈根协议》,它虽然不是法律性公约,但为今后的谈判打下了基础。
但会议中的五大关键问题尚未解决:一是谈判的基础文件,二是减排目标,三是“三可”问题(可测量、可报告和可核实),四是长期目标,五是资金问题。
《哥本哈根协议》背后的国际政治较量2009年12月1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在丹麦哥本哈根通过了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其主要内容为:发达国家在今后3年内每年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100亿美元资金支持,不迟于2020年每年提供1000亿美元;发达国家的减排目标接受“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以下简称“三可”),发展中国家的自愿减排行动不受“三可”约束,但由国际资金支持的减排项目需接受“三可”;设立哥本哈根绿色气候基金,以支持发展中国家应对和减缓气候变化及其能力建设;支持全球升温不应超过2摄氏度的科学共识,并且在2015年之前对《哥本哈根协议》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时,讨论全球升温不超过1.5摄氏度的目标。
《哥本哈根协议》的三大“软肋” 哥本哈根大会原定于2009年12月18日闭幕,并达成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
但由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分歧严重,大会被迫延长一天,最终达成的协议不具法律约束力,其三大“软肋”包括:第一,没有规定发达国家到2020年的中期减排目标和到2050年的长期减排目标。
对于中期减排目标,发展中国家在本次大会上普遍要求发达国家减排40%。
对于长期减排目标,要达到把全球升温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目标,发达国家到2050年应减排80%。
而《哥本哈根协议》中只是提出根据科学研究,应进行大幅度量化减排。
本次大会的最重要议题之一就是为发达国家在《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设定具体减排目标,但协议不但没有明确发达国家在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减排目标,甚至连发达国家的长期减排目标都未能做出规定。
第二,对于发展中国家最关心的资金支持和技术转移问题,协议的规定也过于模糊。
在短期资金上,目前仅有欧盟宣布在今后3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72亿欧元,日本承诺在今后3年提供110亿美元。
在长期资金上,发达国家在协议中做出不迟于2020年每年提供1000亿美元的承诺,却未明确各个发达国家将出资多少以及这些资金的具体来源。
2020中日韩合作展望文章属性•【缔约国】日本•【条约领域】政治•【公布日期】2010.05.30•【条约类别】其他•【签订地点】正文2020中日韩合作展望(2010年05月30日)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日本国和大韩民国的领导人,于2010年5月29日在韩国济州岛举行了第三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
我们对于十年来三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和人员交流方面所取得的务实合作成果表示满意。
我们将继续坚持和全面落实《中日韩推进三国合作联合宣言》、《中日韩伙伴关系联合声明》和《中日韩合作十周年联合声明》中的各项共识。
我们确认,在促进人员、货物、服务和资金往来,以及应对全球化潮流为首的地区和国际问题方面,三国合作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我们将继续秉承正视历史、面向未来的精神,坚持不懈地推动三国关系朝着睦邻互信、全面合作、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方向前进。
我们一致认为,提出到2020年,即下一个十年结束时应该实现的具体目标和远景后,三国需要集中力量,推动三国合作达到新的高度,使得三国面向未来和全方位合作的伙伴关系更加巩固,各领域互利合作更具成果,人民之间的友好感情更加深厚,三国合作将促进三国的共同利益,为东亚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作出贡献。
念及上述,我们决定:一、机制化与提升三国伙伴关系(一)我们将加强三国高层交往,增进三国人民友谊与和睦,并以领导人会议、外长会、其他部长级会议、外交高官磋商等政府间合作机制来深化和扩大各领域的交流合作,从而进一步构筑稳定的战略互信。
(二)我们将于2011年在韩国建立三国合作秘书处,以促进和加强三国合作。
秘书处将支持领导人会议、外长会、其他部长级会议和外交高官磋商等三国磋商机制的运行和管理,协助探讨落实合作项目。
(三)我们将充分利用中日韩三国灾害管理部门负责人会议等现有机制和机构,分享与灾害有关的信息、政策和技术,以共同有效应对自然灾害,减少东北亚灾害风险。
(四)我们将探讨建立“三国防务对话”机制的可能性,以加强安全对话,促进三国防务或军事人员的交流合作。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多极力量的发展1.(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5)图8反映了1945~1975年间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情况,这表明( )A.第三世界发展壮大 B.欧共体的成员增加C.世界贸易范围明显扩大 D.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加强2.(2018·北京高考·23)1956年7月,印度、埃及和南斯拉夫共同发表宣言,反对“把世界分为强有力的国家集团”。
该宣言( )A.成为亚太经合组织的指导方针 B.奠定了不结盟运动的政治基础C.推动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 D.促成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3.(2018·江苏高考·19)20世纪60年代末,在世界贸易总额中,西欧国家仅欧共体六国所占比例就超过39%,美国同期从1957年的20.9%下降到15.1%。
在世界工业生产中,1951年至1970年,西欧所占比例由20.8%升至28.6%,美国同期则由48.6%降至37.8%。
据此可知,西欧经济的发展( )A.促进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B.强化了欧洲为主导的世界格局C.缓和了西欧国家与美国的矛盾 D.推动了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演进4.(2018.4·浙江高考·25)右图是欧洲某区域集团组织的成员国扩大示意图。
观察图1和图2,该组织的演进反映了( )图1 图2①欧洲一体化进程②多极化趋势的发展③美苏对峙格局的形成④从经济合作为主向政治合作为主的转变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5.(2015·重庆文综·12)1960年1月,英国首相麦克米伦在结束非洲之行后发表演讲:我看到了国家意识的觉醒,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这些国家的人们依赖着别的国家生存;十五年前这一运动风靡亚洲,今天非洲发生了同样的事情,变迁之风吹遍整个非洲大陆。
这股风靡亚非的“变迁之风”推动了( )A.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B.两极格局的逐渐巩固C.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D.美苏关系的持续缓和6.(2015·江苏单科·20)“与会国深信,新解放的国家的出现将有助于缩小集团对立的地区,从而鼓舞旨在加强和平以及促进独立与平等的国家之间和平合作的趋势。
《哥本哈根协议》背后的国际政治较量-
2009年12月1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在丹麦哥本哈根通过了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其主要内容为:发达国家在今后3年内每年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100亿美元资金支持,不迟于2020年每年提供1000亿美元;发达国家的减排目标接受“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以下简称“三可”),发展中国家的自愿减排行动不受“三可”约束,但由国际资金支持的减排项目需接受“三可”;设立哥本哈根绿色气候基金,以支持发展中国家应对和减缓气候变化及其能力建设;支持全球升温不应超过2摄氏度的科学共识,并且在2015年之前对《哥本哈根协议》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时,讨论全球升温不超过1.5摄氏度的目标。
《哥本哈根协议》的三大“软肋”
哥本哈根大会原定于2009年12月18日闭幕,并达成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
但由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分歧严重,大会被迫延长一天,最终达成的协议不具法律约束力,其三大“软肋”包括:
第一,没有规定发达国家到2020年的中期减排目标和到2050年的长期减排目标。
对于中期减排目标,发展中国家在本次大会上普遍要求发达国家减排40%。
对于长期减排目标,要达到把全球升温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目标,发达国家到2050年应减排80%。
而《哥本哈根协议》中只是提出根据科学研究,
应进行大幅度量化减排。
本次大会的最重要议题之一就是为发达国家在《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设定具体减排目标,但协议不但没有明确发达国家在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减排目标,甚至连发达国家的长期减排目标都未能做出规定。
第二,对于发展中国家最关心的资金支持和技术转移问题,协议的规定也过于模糊。
在短期资金上,目前仅有欧盟宣布在今后3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72亿欧元,日本承诺在今后3年提供110亿美元。
在长期资金上,发达国家在协议中做出不迟于2020年每年提供1000亿美元的承诺,却未明确各个发达国家将出资多少以及这些资金的具体来源。
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转让,是发达国家作为温室气体主要排放者应该承担的历史和道义责任,也是其按照《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必须履行的法律义务。
而发达国家却把义务视为“恩赐”,在该问题上与发展中国家不停地讨价还价。
在技术转移上,发达国家在谈判中依然老调重弹,大谈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不愿无偿或低价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相关技术。
因此,协议对技术转移鲜有提及。
第三,协议在未能为发达国家设定减排目标的同时,却明确要求发展中国家采取减排行动,并且向全球公开其减排进展情况。
美国等发达国家在不愿承诺大规模量化减排的同时,却要求发展中国家的减排目标应该受到国际监督,做到“三可”。
发达国家在谈判中还宣布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的资金数额,与发展中国家的减排额和是否接受“三可”挂钩。
在中国和“77国集团”等发展
中国家的强烈反对下,协议最终拒绝了发达国家的无理要求。
不可否认,《哥本哈根协议》在设立哥本哈根绿色气候基金、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短期资金等方面,取得了有限的成果。
正如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所言,本次大会至少为下一阶段的气候变化谈判打下了基础,未来摆在各国面前的有三项任务:争取在2010年内签署一项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尽快启动哥本哈根绿色气候基金,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就更为雄心勃勃的减排目标达成一致。
发达国家分化发展中国家阵营,企图控制谈判结果
哥本哈根大会谈判未能达成具有法律约束力协议的最根本原因,是发达国家拒绝承诺到2020年的中期减排目标,以及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足够的资金和技术支持,而谈判背后的国际政治较量,值得深入思考。
只谈长期减排目标而避谈中短期目标
发展中国家在谈判中普遍要求发达国家到2020年应该比1990年减排40%。
发达国家为逃避减排责任,采取了只谈长期减排目标而避谈短期减排目标、分化发展中国家阵营,以及把拟好的协议草案强加给大会讨论等手段,试图达到不把发达国家的中期减排目标写进协议的目的。
在谈判中,发达国家热衷于谈论到2050年的长期减排目标,
对中期减排目标或者附加诸多条件,如日本表示只有在美国和发展中大国参加减排的条件下,才会兑现承诺;或者
和谐发展的理念只有在适当的外部条件下才能渲染出氛围,寻找创建和谐校园的途径就要从其组成说起,和谐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探询和谐就要从自然和人两方面说了。
自然的因素即自然环境,创建优美的自然环境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如果我们学校里的所见、所闻、所感无不是俯拾不完的美丽,清新的空气中荡漾着和谐温馨的气息,那么心情会像阳光般灿烂,思想像雄鹰般翱翔,同时迸发出青春激昂的火花!唐人有
诗云:“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回首历代书院大多依山傍水,放眼现在,各高校也以环境优美为亮点,想必为了“借山光以悦人性,假湖水以静心情。
”茵茵绿草,莺莺鸟语让我们陶醉,亭榭交错,山水相映让我们痴迷。
沉浸在这样的环境里,自然会潜移默化的受到美的熏陶,放飞美的心灵。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人的因素,人是万物之灵长,是世界的主导。
和谐的人文环境,良好的人际关系与意蕴丰赡的校园文化都属于人文的范畴,是和谐校园的灵魂所在,因为一定程度上精神财富远比物质财富来的重要。
首先探讨人文环境,教师们博古通今、旁征博引、儒雅的气质和风度时刻吸引我们以其为榜样,提高自己的修养与内涵。
人文环境是集体智慧与汗水的结晶。
校园里充盈着优雅和谐的氛围,徜徉其间,熏陶渐染,人的心灵也会美化,潜意识里的自尊自爱被唤醒,达到和谐,岂不易哉?
其次,只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体现校园的和谐。
大学里学生之间的接触比较频繁,用心营造一种充满真情与关爱的氛围会使校园融洽起来。
在温暖的关怀与真切的感动里生活,心灵与心灵之间碰撞出心之相映的清脆,难道不是很美的事吗?
最后,一个和谐的校园,还应有意蕴丰赡的校园文化,这是极其重要的一点。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是一个自由的空间,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像春天的枝叶一样无拘无束的伸展,浓厚的学习氛围,让我们如鱼得水,畅游知识的海洋,多种多样的社团活动让我们学会办事学会做人。
如果没有校园文化,学生的精神世界无疑是一片荒漠,而和谐校园文化是一种巨大无声力量,是最优秀的隐性课程。
它是难得的甘露,从最微妙最深刻的方式进入灵魂深处,滋润干涸的心灵。
和谐是一幅精美的画卷,令人惊艳,令人回味,和谐是超凡
脱俗的世外高人,深藏不露,飘逸于浮云之上。
它会给空虚的心灵带来希望,给懵懂的双眼带来清明,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微的灵魂带来自信。
让我们携起手来,用心情的音符去谱写和谐校园的欢快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