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金属结晶的结构条件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3
第三章金属的结晶金属由液态转变为固态的过程称为凝固,由于固态金属是晶体,故又把凝固称为结晶。
§3.1 结晶的过程和条件一、液态金属的结构特点金属键:导电性,正电阻温度系数近程有序:近程规则排列的原子集团结构起伏:近程规则排列的原子集团是不稳定的,处于时聚时散,时起时伏,此起彼伏,不断变化和运动之中,称为结构起伏。
结晶的结构条件:当近程规则排列的原子集团达到一定的尺寸时,可能成为结晶核心称为晶核, 即由液态金属的结构起伏提供了结晶核心。
结构起伏是金属结晶的结构条件。
二、结晶过程形核:液相中出现结晶核心即晶核;晶核长大:晶核形成后不断长大,同时新晶核不断形成并长大;不断形核、不断长大;晶体形成:各晶核相互碰撞,形成取向各异、大小不等的等轴晶粒组成的多晶体形核与长大是晶体形成的一般规律。
单晶体与多晶体三、结晶的过冷现象用热分析法获得液态金属在缓慢冷却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即冷却曲线。
由冷却曲线可知,结晶时有过冷现象:实际结晶温度Tn低于理论结晶温度Tm的现象称为过冷。
液态金属过冷是结晶的必要条件。
过冷度:△T=Tm-Tn, 其大小除与金属的性质和纯度有关外,主要决定于冷却速度,一般冷却速度愈大,实际结晶温度愈低,过冷度愈大。
四、结晶的热力学条件热力学:研究热现象中物态转变和能量转换规律的学科,主要研究平衡状态的物理、化学过程。
热力学第二定律:在等温等压下,自发过程自动进行的方向是体系自由焓降低的方向,这个过程一直进行到自由焓具有最低值为止,称为最小自由焓原理。
利用最小自由焓原理分析结晶过程。
两相自由焓差是相变的驱动力。
金属结晶的热力学条件:固相自由焓必须低于液相自由焓。
热力学条件与过冷条件的一致性。
§3.2 形核的规律形核方式:均匀形核(自发形核)与非均匀形核(非自发形核)。
一、均匀形核均匀形核:当液态金属很纯净时,在相当大的过冷度下,固态晶核依靠液相内部的结构起伏直接从液相中自发形成。
《材料科学基础》考试重点及答案1晶体点阵有实际原子、离子、分子或各种原子集团,按一定几何规律的具体排列方式称为晶体结构或为晶体点阵。
2晶格用以描述晶体中原子排列规律的空间格架。
3配位数原子周围最近邻等距离的原子数目;在离子晶体里,一个正离子周围的最近邻负离子数称为配位数。
4晶体缺陷晶体中原子偏离其平衡位置而出现的不完整性区域。
5位错晶体中某处一列或若干列原子有规律的错排。
6位错反应有两个位错合成为一个新位错或有一个位错分解为几个新位错的过程。
7小角晶界两个相邻晶粒位向差小于10度的晶界称为小角晶界。
8晶面能由于晶界上原子排列不规律产生点阵畸变,引起能量升高,这部分能量称为晶面能。
9固熔体固态下一种组元熔解在另一种组元中而形成的新相。
10间隙相又称为简单间隙化合物非金属原子与过渡族原子的半径的比值小于0.59,化合物具有比较简单的结构称为间隙化合物。
11过冷度实际开始结晶温度与理论结晶温度之间的温度差称为过冷度。
12均匀形核在过冷的液态金属中,依靠液态金属本身的能量变化获得驱动力由晶胚直接形核的过程。
13非均匀形核在过冷液态金属中,若晶胚是依附在其他物质表面上成核的过程。
14形核率单位时间单位体积内所形成的晶核数目。
15相图又称状态图或平衡图表示材料系统中相得状态与温度及成分之间关系的一种图形。
成分过冷这种有液相成分改变而形成的的过冷。
16伪共晶这种有非共晶成分的合金得到的共晶组织。
17包晶转变当有些合金凝固到达一定温度时,已结晶出来的一定成分的固相与剩余的液相发生反应生成另一种固相,这种转变为共晶转变。
18 扩散第一定律: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于扩散方向的单位截面积的扩散物质量(通称为扩散通量)与该截面处的浓度梯度成正比。
19 科肯道尔效应:由于两种原子扩散速度不同,导致扩散偶的一侧向另一侧发生物质静输送的性质。
20 本征扩散:以本征缺陷为媒介发生的扩散称为本征扩散。
(处于热平衡状态的晶体内部总存在一定数量的点缺陷,这类点缺陷也称为本征缺陷)。
金属结晶的现象一、晶体结晶过程的宏观现象(过冷度和结晶潜热)。
1)过冷度(ΔT=T m-T n)2)过冷度和金属的属性和冷却速度有关。
3)金属不同,过冷度不同;金属的纯度越高,过冷度越大;冷却速度越快,过冷度越大。
4)相变潜热1摩尔物资从一个相转变为另一个相时,伴随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金属由固态变为液态,需要吸热;由液态变为固态需要放热。
前者称为融化潜热,后者称为结晶潜热。
二、从微观上说,金属的结晶过程就是形核和长大的过程。
1)当金属液体冷却到实际结晶温度时,晶核并未立即出生,而是经过一段时间才出现第一批晶核。
结晶开始前的这段停留时间称为孕育期。
2)晶核由晶胚形成。
3)由一个晶核长成的晶体就是一个晶粒。
4)一个晶粒内存在很多晶胞,并且晶胞位向一致。
5)因此单晶体表现出各向异性。
6)由两个以上晶粒组成的晶体称为多晶体。
7)一般的金属都是多晶体。
并且由无数个晶粒组成。
8)各晶粒位向各异,相互抵消。
9)所以一般金属不表现出各向异性。
金属结晶的热力学条件1、热力学第二定律:在等温等压条件下,物质系统总是自发的从自由能较高的状态向自由能较低的状态转变。
2、自由能之差是促进金属相变的热力学条件,即相变驱动力。
3、4、由上图可知:过冷度越大,自由能之差越大,且液相和固相自由能之差与过冷度成正比。
在过冷度等于0时,自由能之差也为0。
5、过冷度越大,自由能之差越大,相变驱动力越大,结晶速度越快。
金属结晶的结构条件1、液态金属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相起伏。
只有在过冷液中相起伏才能形成晶胚。
但不是所有晶胚都可以转化成晶核。
下节将讨论晶胚转化成晶核的条件。
2、晶核的形成1、在过冷液中形成晶核的方式有两种:均匀形核和非均匀形核。
2、实际金属的结晶主要是按非均匀形核方式进行的。
3、在过冷液中并不是所有晶胚都可以形成晶核。
只有那些尺寸等于大于某一临界尺寸的晶胚才能稳定的存在,并自发长大。
4、过冷度越大,临界尺寸越小。
5、从第三节2中可知:过冷度越大,最大相起伏尺寸越大。
纯金属的结晶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一) 填空题1.金属结晶两个密切联系的基本过程是形核和长大。
2 在金属学中,通常把金属从液态向固态的转变称为结晶,通常把金属从一种结构的固态向另一种结构的固态的转变称为相变。
3.当对金属液体进行变质处理时,变质剂的作用是增加非均质形核的形核率来细化晶粒4.液态金属结晶时,获得细晶粒组织的主要方法是控制过冷度、加入结构类型相同的形核剂、振动、搅动5.金属冷却时的结晶过程是一个放热过程。
6.液态金属的结构特点为长程无序,短程有序。
7.如果其他条件相同,则金属模浇注的铸件晶粒比砂模浇注的细小,高温浇注的铸件晶粒比低温浇注的粗大,采用振动浇注的铸件晶粒比不采用振动的细小,薄铸件的晶粒比厚铸件细小。
8.过冷度是金属相变过程中冷却到相变点以下某个温度后发生转变,即平衡相变温度与该实际转变温度之差。
一般金属结晶时,过冷度越大,则晶粒越细小。
9、固态相变的驱动力是新、旧两相间的自由能差。
10、金属结晶的热力学条件为金属液必须过冷。
11、金属结晶的结构条件为在过冷金属液中具有尺寸较大的相起伏,即晶坯。
12、铸锭的宏观组织包括外表面细晶区、中间等轴晶区和心部等轴晶区。
(二) 判断题1 凡是由液态金属冷却结晶的过程都可分为两个阶段。
即先形核,形核停止以后,便发生长大,使晶粒充满整个容积。
( ×)2.凡是由液体凝固成固体的过程都是结晶过程。
( ×) 3.近代研究表明:液态金属的结构与固态金属比较接近,而与气态相差较远。
( √)4.金属由液态转变成固态的过程,是由近程有序排列向远程有序排列转变的过程。
( √)5.当纯金属结晶时,形核率随过冷度的增加而不断增加。
( ×) P41+76.在结晶过程中,当晶核成长时,晶核的长大速度随过冷度的增大而增大,但当过冷度很大时,晶核的长大速度则很快减小。
( √) P53 图2-337.金属结晶时,冷却速度愈大,则其结晶后的晶粒愈细。
模块三金属的结晶(P46)一、填空题1、金属的结晶是指由原子不规则排列的近程有序,转变为原子规则排列的晶体过程。
2、纯金属的冷却曲线是用热分析法测定的。
冷却曲线的纵坐标表示温度,横坐标表示冷却时间。
3、金属的理论结晶温度和金属的实际结晶温度之差称为过冷度。
4、过冷度的大小与冷却速度有关,冷速越快,金属的实际结晶温度越,过冷度也就越大。
5、金属的结晶过程是由形核和长大两个基本过程组成的。
6、细化晶粒的根本途径是控制结晶时的形核率及长大速度。
7、纯金属结晶的特点是结晶总是在一定的温度下才能进行,并且结晶的整个过程是在恒温下进行的。
8、金属结晶时,形核率越大,晶体长大速度越小,单位体积内的晶核就越多,晶粒就越细。
二、判断题(√)1、金属的实际结晶温度均低于理论结晶温度。
(×)2、金属结晶时过冷度越大,结晶后晶粒越粗。
(√)3、一般说,晶粒越细小,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越好。
(√)4、同素异构转变过程也遵循晶核形成与长大的规律。
(×)5、金属发生同素异构转变时要放出热量,转变是在恒温下进行的。
(√)6、纯金属具有固定的熔点。
(×)7、晶粒越粗的金属材料其力学性能越好。
(×)8、工业上使用的金属材料一般都是单晶体。
(×)9、理论结晶温度总是低于实际结晶温度,这一现象称为过冷现象。
(√)10、金属的结晶过程总是先产生晶核,而后晶核长大这两个基本过程组成。
(×)11、金属在一定范围内,随着过冷度的减小所形成的晶粒越细小,故生产中可通过适当减小过冷度的方法来达到细化晶粒的目的。
(×)12、凡由液态到固态的过程都称为结晶。
(×)13、金属结晶时,过冷度越小,结晶后的晶粒也越小。
(√)14、纯金属的结晶过程总是在恒温下进行。
(×)15、液态金属结晶时,冷却速度越快,理论结晶温度越低,过冷度越大。
三、选择题1、多晶体是由许多原子排列位向不同的( C )组成。
第三节金属结晶的结构条件
金属的结晶是晶核的形成和长大的过程,而晶核是由晶胚生成的,那么,晶胚又什么呢?它是怎样转变成品核的呢
这些问题都涉及到液态金展的结构条件
因此了解液态金属的结构对于深入理解结晶时的形核和长大过程十分重要
液态固态气态金属结构的比较:
●由于液体具有良好的流动性,所以人们曾经认为,液态金属的结构与气体相
似,是以单原子状态存在的,并进行着无规则的热运动。
●但是大量的实验结果表明,液态金属的结构与固态相似,而与气态金属根本
不同。
⏹例如,金属熔化时的体积增加很小()%5~
3,说明固态金属与液态金属
%
的原子间距相差不大;
⏹液态金属的配位数比固态金属的有所降低,但变化不大,而气态金属的
配位数却是零;
⏹金属熔化时的熵值较室温时的熵值有显著增加,这意味着其原子排列的
有序程度受到很大的破坏。
●液态金属结构的X射线研究结果表明,在液态金属的近邻原子之间具有某种
与晶体结构类似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不像晶体那样延伸至远距离。
液态金属的短程有序和晶体的长程有序:
在液体中的微小范围内,存在着紧密接触规则排列的原子集团,称为近程有序,但在大范围内原子是无序分布的,而在晶体中大范围内的原子却是呈有序排列的,称之为远程有序。
应当指出,液态金属中近程规则排列的原子集团并不是固定不动、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地变化之中
● 由于液态金属原子的热运动很激烈,而且原子间距较大,结合较弱,所以液态
金属原子在其平衡位置停留的时间很短,很容易改变自己的位置,
● 这就使近程有序的原子集团只能维持短暂的时间即被破坏而消失,与此同
时,在其它地方又会出现新的近程有序的原子集团。
● 前一瞬间属于这个近程有序原子集团的原子,下一瞬间可能属于另一个近程
有序的原子集团。
● 液态金属中的这种近程有序的原子集团就是这样处于瞬间出现,瞬间消失,
此起彼伏,变化不定的状态之中,仿佛在液态金属中不断涌现出一些极微小的固态结构一样。
● 这种不断变化着的短程有序原子集团称为结构起伏,或称为相起伏。
最大相起伏尺寸
● 在液态金属中,每一瞬间都涌现出大量的尺寸不等的相起伏
● 在一定的温度下,不同尺寸的相起伏出现的几率不同,如图2-7所示。
尺寸大
的和尺寸小的相起伏出现的几率都很小,
● 在每一温度下出现的尺寸最大的相起伏存在着一个极限值max r ,
● max r 的尺寸大小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髙,则max r 尺寸越小,温度越低,则max
r 尺寸越大(图2-8),
● 在过冷的液相中,max r 尺寸可达几百个原子的范围。
根据结晶的热力学条件可以判断
只有在过冷液体中出现的尺寸较大的相起伏才有可能在结晶时转变成为晶核,这些相起伏就是晶核的胚芽,称为晶胚。
重要结论:
1.总之,液态金属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存在着相起伏,只有在过冷液体中的相起
伏才能成为晶胚。
2.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晶胚都可以转变成为晶核。
要转变成为晶核,必须满足一
定的条件,这就是形核规律所要讨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