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自然天地与生命哲思-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20.73 KB
- 文档页数:4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我与地坛》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1《我与地坛》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地坛是北京市的一座古老祭祀场所,境内有寺庙、宫殿、神坛等建筑物,是明清时期皇室祭祀天地神明的场所。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古老文化的重视和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地坛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旅游景区和文化遗产。
在中小学教学中,可以将地坛这一文化遗产作为教学资源,开展相关教学探究活动。
本文将从《我与地坛》这一角度,阐述地坛相关的教学设计和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能够了解地坛的历史渊源、相关文化知识和意义;能够通过实地考察和观察,感受地坛的神秘气息和文化底蕴;能够通过阅读和思考,提高文化素养和综合运用能力。
2.教学内容(1)地坛的历史沿革与文化内涵。
(2)地坛建筑群的设计和特点。
(3)地坛的文化价值和影响。
(4)实地观察和调查。
(5)图文阅读和文化思考。
3.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或其他方式,引入地坛这一话题,让学生了解地坛的基本信息。
(2)知识讲解介绍地坛的历史渊源、建筑特点、文化内涵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通过讨论、问答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实地观察安排实地考察和观察,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了解地坛的神秘气息和文化底蕴,同时搜集相关资料和信息。
(4)文化思考在归来后,安排阅读相关文献或图片,让学生思考地坛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和价值。
并引导学生可以用图文、文字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对地坛的看法和认识。
(5)总结评价针对学生参与度、思考水平和表现形式,进行总结评价,激励学生表现优异的积极性。
二、教案教学设计本教案教学设计基于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读解》第五篇《我与地坛的缘分》。
1.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让学生了解地坛的历史和文化。
(2)通过思考和表达,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文化素养。
2.教学内容(1)阅读《我与地坛的缘分》。
(2)地坛的历史和文化。
(3)语言表达。
3.教学过程(1)预习让学生在课前先自学《读解》第五篇《我与地坛的缘分》,并预习相关课文知识。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教材分析】1.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语文核心素养和教材单元学习任务要求。
本单元的主题是“自然情怀”,学习本单元的写景抒情散文,要关注作品中的自然景物和人生思考,体会作者观察、欣赏和表现自然景物的角度,分析情景交融的手法,感受作品的文辞之美。
2.《我与地坛》中包含了史铁生对人的生存状态和意义,生与死的深邃思考,对母亲的怀念。
本节课主要将《我与地坛》《合欢树》《秋天的怀念》进行联读,探究“我”(人)与地坛(景)之间的关系,“我”对母亲的怀念,体会人景共生的境界和深沉的母爱。
【学情分析】学生进入高一后,第一次学习散文,对散文的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比较薄弱,初中学过《秋天的怀念》,对史铁生并不陌生,但缺乏阅历和体验,对哲理性的东西难以理解现在正处于叛逆期的高一学生,对母亲的爱也难以理解。
本课通过设计大情境来带动多个小任务的学习,让学生在完成一系列真实任务的过程中读懂、读深、读透文本。
【教学目标】1.分析史铁生笔下地坛的景物特点,探究人与景之间的关系,感受史铁生的生命哲学。
2.通过史铁生对母亲的怀念,感受母爱的伟大。
【教学重难点】感受史铁生的生命哲学,母爱的伟大。
【教学过程】情境导入:有一个同学,因为升入高一,进到新的学校、新的班级学习上不太适应,成绩下滑,最近一直情绪低落,闷闷不乐,新班级里没有朋友,也不愿意和老师沟通,家长很着急。
老师想请你通过学习《我与地坛》这篇文章,给他(她)写一封信,帮助她走出困境。
要求:书信体格式,不少于400字。
一、知人论世,走近作者(视频+朗诵)二、生死之问,风物作答1.在课文第一部分中,第5、5、7段集中描写了地坛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当时“我”(史铁生)的心境如何?2.到地坛的史铁生,围绕“生与死”,思考了哪些问题?3.假如风物会说话,选择地坛的一种风物,拟人化的口吻,来回答史铁生的问题。
要求:根据第一部分的文本内容,用第一人称的口吻,回到场景,适度改写。
《我与地坛》教案导入《我与地坛》教案及反思(五篇)《我与地坛》这是一部长篇哲思抒情散文,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而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全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写自己在地坛中得到的生命启迪和人生的感悟;第二部分写自己对母亲的后悔和无尽的思念;第三部分写自己与地坛不可分割的情感。
2、从把握文章的线索入手,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孩子痛悔。
3、品味文章沉静、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学习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2、咀嚼母爱对我的影响,体悟母亲与地坛之间的同构性。
这是一片课内自读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速读把握文章概要,通过细读与反复吟诵重要语段体味语言的深沉绵密和领会思想的深邃。
一、导入。
二、速读,带问题迅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筛选信息,并归纳。
问题1:“我”进入地坛时的精神状态如何颓废、迷惘他在想人为什么要出生,现在是否应该马上去死以及如何活着的问题。
人的出生是上帝交给人的一个事实,不受人的控制,而且只要出生就必定会死亡,不必着急。
从此,他摆脱了自杀的念头,走出了死亡的阴影。
1、地坛在等待“我”来临的四百多年里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磨灭了身上的浮华与光芒,让生命显露出本真的模样,以便让“我”看到人生的真相。
又在“我”入园的时候,让“我”看见那亘古不变的夕阳,让我在满园沉静中看到时间、认识自己。
2、地坛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
生命的自得其乐促使“我”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
当然,人也不例外。
3、地坛在不断地变化中显现出永恒的一面,让“我”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永恒。
尽管十五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地坛不断地被不懂其价值的人雕琢、破坏,但生命自身的力量在每一个细微处渗透出来,直达人内心的深处。
无论的赋予万物生机的太阳,还是一群高歌的雨燕;无论是孩子的脚印,还是默默伫立的古柏;甚至暴雨前草木泥土的芬芳,甚至秋风忽至时落叶的歌舞与气息都深深地打动“我”;最博大与最纤细,最沉静与最轻盈,最古老与最年轻,都在地毯上留下了只属于自己的身影;地坛上不断上演着季节的离去与来临;所有这一切都鉴证了生命本身的律动的真实。
《我与地坛》(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作者史铁生及其作品《我与地坛》的背景。
2.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主题,激发学生对作品的兴趣。
【教学内容】1. 介绍作者史铁生:生平、作品、文学地位等。
2. 简介《我与地坛》的创作背景:地坛公园、史铁生与地坛的关系等。
3. 提出讨论话题:为什么史铁生会写下《我与地坛》?【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作者史铁生的相关背景。
2. 学生阅读《我与地坛》原文,了解文章大意。
3. 小组讨论:为什么史铁生会写下《我与地坛》?4.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二章:分析文章结构【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掌握《我与地坛》的文章结构。
2. 培养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梳理《我与地坛》的文章结构:引子、、结尾。
2. 分析部分的三层内容:记叙、议论、抒情。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文章结构,引导学生关注的三层内容。
2.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划分文章的层次结构?3.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学生练习分析其他文章的结构。
第三章:品味语言与表达技巧【教学目标】1. 让学生感受《我与地坛》的语言美。
2. 培养学生品味语言、欣赏表达技巧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欣赏《我与地坛》中的优美语句。
2. 分析作者的表达技巧:比喻、拟人、象征等。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品味文章中的优美语句。
2. 学生分析作者的表达技巧,分享自己的心得。
3. 小组讨论:如何运用表达技巧来描绘景物和表达情感?4.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四章:深入理解主题【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我与地坛》的主题:人与自然、生命感悟等。
2. 培养学生关爱自然、珍惜生命的意识。
【教学内容】1. 探讨《我与地坛》所表现的主题:人与自然、生命感悟等。
2. 分析作者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来表达主题。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主题,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我与地坛》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我与地坛》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我与地坛》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北京地坛的历史、文化,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感受。
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3.锻炼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的语言运用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北京地坛的历史和文化,让学生了解地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位置和作用。
通过导入、阅读、分组讨论、写作等形式,通过小组合作、师生互动等多元化的手段,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和感受地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提问:地坛是什么?大家对地坛了解多少?对地坛有哪些印象?2.阅读分发《我与地坛》一文,并安排学生短暂阅读一遍,并在阅读后做好笔记。
3.分组讨论安排学生分成小组,依据文本内容讨论和分享自己对地坛的理解和感受,每组派出一名代表表达小组观点。
4.集体讨论根据小组代表的表态和整个班的阅读理解情况,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并展开探讨,让学生通过集体的思考和互相的启发,发现地坛的文化魅力和表达方式,并理解为什么这个地方在中国文化体系中地位如此重要。
5.写作组织学生根据所阅读的文本,或者自己对地坛的认识,或者根据集体讨论的主题,完成一篇以地坛为主题的文章,着力阐述自己对文本或讨论内容的理解和感受,展现自己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6.展示和点评以小组展示的方式,声情并茂地展示各小组的讨论和写作成果,并对同学的作品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章写作的技巧和方法。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包括导入、阅读、小组讨论、写作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不同的场景下感受和认识地坛,在多个角度下展开思考。
在阅读和讨论环节,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发掘并挖掘文章的深意,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读懂文章,理解作者的用心和传达的信息,然后进行分类轮流发言,让每个人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想象。
在写作环节,教师注重点拨和启发学生的写作技能和方法,强调结构和逻辑的合理性和连贯性,并耐心指导学生修辞和表达的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论述的技能和方法。
《我与地坛》(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教案第一章:作者简介1.1 让学生了解作者史铁生的生平事迹,了解他在文学领域的地位及影响。
1.2 分析作者的人生态度和作品风格,引导学生认识作品背后的思想内涵。
第二章:作品背景2.1 介绍地坛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让学生了解地坛在作者心中的意义。
2.2 通过对比,让学生认识到不期地坛的变迁,以及这种变迁对作者的影响。
第三章:文章结构3.1 分析文章的整体结构,让学生了解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
3.2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线索,如时间、空间、情感等,把握文章的逻辑关系。
第四章:主题思想4.1 从文章中提炼出主题思想,让学生理解作者对生命、人生、自然的感悟。
4.2 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探讨文章主题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第五章:语言风格5.1 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如叙述风格、修辞手法等。
5.2 让学生品味作者的语言魅力,体会文字背后的情感。
教学目标:1. 了解作者史铁生的生平事迹和作品风格。
2. 掌握地坛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3. 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逻辑关系。
4. 领悟文章的主题思想,联系实际探讨其现实意义。
5. 欣赏文章的语言风格,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等知识点。
2. 运用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主题思想等。
3.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品味语言风格,体会文章的情感。
4. 创设情境,让学生联系实际,提高认识。
教学评价:2. 课堂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分析能力等。
3. 课程测试:设置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教学资源:1. 教材:《我与地坛》原文。
2. 参考书:关于史铁生及其作品的评论、分析等。
3. 网络资源:地坛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料。
教学安排:1. 课时:每章2课时,共10课时。
2. 教学进程:按照章节顺序进行教学,每章结束后进行课堂讨论或课后作业。
六章:情感分析6.1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作者的情感变化,如对地坛的怀念、对生活的感悟等。
《我与地坛》的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我与地坛》的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我与地坛》的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筛选信息,理解把握课文涉及的对生死和亲情的感悟的内容。
2、理解地坛描写与抒情的关系。
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特点。
3、陶冶学生性情,激发热爱生活的感情,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研习习文本为主,并设置问题加以点拨、引导。
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上课前三分钟听乐曲,并说出音乐名和作曲者?(《命运交响曲》贝多芬)简介贝多芬(可让学生自己解说,师明确):贝多芬,28岁开始耳朵有病,听力逐渐衰退,到32岁基本上丧失听力。
《命运》交响曲是在他完全丧失听力的情况下创作的,面对不幸,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喉咙”,谱下了音乐史上光辉的乐章,也奏响了人生的最强音。
历史上象贝多芬这样同命运勇敢抗争的人很多,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就是其中一位。
二、新课推进:(一)关于作者: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
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中初中。
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
21岁时,因腿疾回北京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
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
加入中国作协。
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务虚笔记》、散文《合欢树》、《我与地坛》等。
其中《务虚笔记》、《我与地坛》曾入选“九十年代十大经典作品”。
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
(二)整体感知,梳理文脉:第一部分,写地坛,着重写地坛给我的启迪。
第1至4自然节,写我与地坛的缘分;第5至7节,写我在地坛的人生感悟。
第二部分,着重写母亲对“我”的影响和激励,母亲给“我”以生存的启发,使“我”懂得怎样生活。
《我与地坛》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深情和对生命的思考。
2.培养学生欣赏散文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帮助学生学会在困境中寻找希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情感。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语言特色,理解课文主题。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邀请学生分享对地坛的了解和印象。
2.介绍地坛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地坛的兴趣。
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圈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准备分享。
三、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第一部分,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2.分析课文第二部分,让学生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四、课堂讨论1.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语句,阐述理由。
2.教师引导学生从语句中感受作者的写作风格和情感表达。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
二、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第三部分,让学生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态度。
2.分析课文第四部分,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愧疚之情。
三、课堂讨论1.学生讨论课文主题,分享自己的看法。
四、课堂练习1.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练习。
2.教师点评学生答案,巩固知识点。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语言特色。
二、课堂讲解1.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让学生感受散文的魅力。
2.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课堂讨论1.学生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分享自己的感受。
四、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明确所学知识点。
2.强调课文对学生的启示,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三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情感表达。
二、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情感表达,让学生感受作者的真挚情感。
2.分析课文中的情感变化,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心路历程。
史铁生《我与地坛》教学设计(通用5篇)史铁生《我与地坛》教学设计(通用5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史铁生《我与地坛》教学设计(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史铁生《我与地坛》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理解、体味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
品味散文语言,学习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重点:理解、体味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对散文语言的品味。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人的生命是异常的脆弱,人生路上又不可能始终艳阳高照。
所以,当病痛、甚至是残疾等不幸猝不及防地降临,命运之神对你极尽捉弄时,你将作出何种选择?因为我们还没有这样的经历,所以还很难作出抉择。
那么,就让经历了风雨的史铁生来告诉我们。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内心世界,用心灵去丈量他从痛苦中挣扎而出的脚步吧。
(板书课题)二、解题:“我与地坛”,根据我们的阅读经验,可能写“我”与地坛的一段经历、一种关系、或由此而来的一种感悟。
因此,我们对本文的研习大致可以由此而展开。
三、初读感悟:(学生带以下问题快速阅读文章)1、“我”去地坛的原因是什么?明确:“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让我残废了双腿。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教师补充关于史铁生的经历: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在清华大学附中初中毕业,1969年赴陕西延安插队,三年后21岁时因病双腿瘫痪转回北京,后到街道工厂当工人。
黄金年华,正是生命力旺盛之时,却不幸残疾了,这打击有多大啊!在最初的那些日子里,他的精神几乎完全崩溃,是否生存下去成了他不能回避的严峻问题。
因此,他当时的心态应该是痛苦、消极、颓废。
去地坛的目的就是逃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