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性周围血管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6
糖尿病性周围血管病的治疗及护理糖尿病性周围血管病是由于长期高血糖导致微血管和大血管受损而引起的一系列并发症,包括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糖尿病性肾病、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足病等。
在这些并发症中,糖尿病足病是最具有严重性和破坏性的,并且是导致下肢截肢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对于糖尿病性周围血管病的治疗和护理至关重要。
治疗方面,首先要控制血糖水平。
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合理饮食和运动来降低血糖水平是关键。
建议患者控制总热量摄入和脂肪摄入,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并避免高糖和高脂肪食物的摄入。
此外,适度的锻炼对于改善血液循环和促进血管健康也非常重要。
患者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骑自行车等。
药物治疗是另一个重要的方面。
常用的药物包括口服降糖药物和胰岛素。
根据患者的血糖水平和病情,医生会选择合适的药物。
除了控制血糖,患者还需要控制血压和血脂水平,以防止血管进一步受损。
对于高血压,常用的药物包括ACE抑制剂、ARB、钙通道阻滞剂等。
对于高血脂,患者可以使用他汀类药物等。
此外,还有一些辅助治疗手段可以帮助改善病情。
如糖尿病足病的治疗需要进行足部护理,保持足部干净和干燥,并避免受伤和感染。
患者可以选择合适的鞋子和袜子,并定期检查足部,以及就诊于脚科医生进行足部检查和处理。
另外,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的治疗也需要特殊关注。
患者可以进行物理治疗和按摩来减轻神经痛的症状,并且增加身体部位的灵活性。
在护理方面,家庭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护理单位。
家庭成员需要接受相关知识的培训,了解糖尿病的病因、症状、并发症和治疗方案。
他们需要帮助患者实施良好的饮食和运动计划,并监测患者的血糖、血压和血脂水平。
此外,他们还需要帮助患者正确使用药物,并注意药物的副作用。
定期的随访也是非常重要的。
患者需要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到医院复诊,并接受相关检查。
例如,眼科医生可以检查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进展情况,肾内科医生可以评估肾脏功能,脚科医生可以进行足部检查等。
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诊断标准
周围血管病变是一种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它可以改变血管内墙、降低肌肉层厚度,甚至导致血管闭塞。
经典的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诊断标准包括以下几点:1. 病例病史:发病时间长,典型症状表现为痛苦性肢体麻木或疼痛; 2. 超声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和脉管黏膜厚度检查可以诊断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 3. 动态血管造影: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可以通过血流声像图显示出血管黏膜厚度下降,血管腔变狭窄或者完全血流缺失等; 4.血常规检查:可以从血脂水平、血糖水平和凝血功能来检查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 5.组织病理检查:可以检测到血管黏膜组织特征性增厚。
养阴活血通络法治疗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临床效果
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它会使血管受损,血液循环不畅,从而引发肢体疼痛、肿胀、发热、感染等一系列严重的症状。
为了探究养阴活血通络法治疗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临床效果,我们在50例糖尿病伴血管病变患者中进行了临床研究。
50例患者均符合本研究的纳入和排除标准。
治疗组共25例,其中男17例,女8例,年龄62.4±4.8岁;对照组共25例,其中男16例,女9例,年龄62.5±5.2岁。
治疗组采用养阴活血通络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中药治疗。
两组患者均接受3个疗程的治疗,每个疗程7天。
结果显示,养阴活血通络法治疗组患者的症状明显改善,肢体疼痛、肿胀、发热等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总有效率为84%;对照组患者的症状改善效果相对较差,总有效率为64%。
养阴活血通络法治疗组患者的外周血流速度也有所提高,与对照组相比显著(P<0.05)。
同时,治疗组患者的血糖、胰岛素水平也有所下降,与对照组相比显著
(P<0.05)。
养阴活血通络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中医药物治疗方法,能够改善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其治疗机理可能是通过养阴润燥、活血化瘀、通络利水的作用,调节机体内环境,修复受损组织,从而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养阴活血通络法治疗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仅是一种综合治疗方法,对于复杂和严重的病例还需要结合其他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监测患者的血糖和血压等指标,以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2型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诊断标准2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疾病,其患者易受到周围血管病变的影响。
2型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是指因糖尿病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和微血管病变,导致的全身器官及组织的功能障碍甚至死亡的病变。
为便于临床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下面介绍2型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诊断标准。
一、临床表现2型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临床表现包括下肢动脉闭塞症、缺血性心脏病、脑血管病变、视网膜病变等。
(一)下肢动脉闭塞症下肢动脉闭塞症是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最常见的表现之一。
其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下肢疼痛、跛行、下肢感觉异常、下肢皮肤溃疡等。
(二)缺血性心脏病2型糖尿病易导致冠状动脉病变,从而引起心肌缺血、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病变。
缺血性心脏病的临床表现包括心悸、胸痛、气短、乏力等。
(三)脑血管病变脑血管病变是指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脑供血不足及缺血性神经损伤。
其临床表现包括头晕、头痛、失语、偏瘫等。
(四)视网膜病变2型糖尿病患者易患上视网膜病变,其临床表现包括视力模糊、视野缩小、双眼疼痛等。
二、血管影像学检查血管影像学检查是判断2型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重要手段。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检查:(一)闭塞性动脉硬化指数(ABI)ABI是测量下肢动脉收缩压与上肢动脉收缩压之商的比值,用于评估下肢动脉闭塞症程度。
(二)CTA/MRACTA和MRA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清晰地显示血管的情况。
(三)介入治疗介入治疗是一种常用的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症的方法,包括导管球囊扩张、支架置入等。
三、实验室检查(一)血糖血糖水平的升高会导致血管粥样硬化的发生和进展。
(二)血脂血脂异常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炎症指标血管病变与炎症反应有关,包括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等。
综上所述,2型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诊断应该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血管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多方面因素。
在临床中应该积极预防和治疗此病变,以避免其对患者健康带来的严重危害。
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诊断标准
嘿,你知道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不?这可不是个小问题呢。
我给你讲讲我一个亲戚的事儿吧。
我那个亲戚有糖尿病好多年了,一开始他也没太当回事,觉得就是血糖高一点,吃点药控制控制就行了。
可是后来,他发现自己的脚有时候会发麻,还有点疼。
他一开始还以为是走路走多了,累着了。
可是这种情况越来越频繁,他就有点担心了。
他去医院一检查,医生说他可能是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
医生给他讲了讲诊断标准。
医生说,首先要看有没有症状,像脚麻、脚疼、脚凉这些都可能是外周血管病变的症状。
然后呢,要做一些检查,比如血管超声、ABI(踝肱指数)啥的。
我那个亲戚一听,有点懵。
他就问医生,这病严重不严重啊?医生说,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越来越严重,甚至会导致截肢呢。
我那个亲戚一听,吓坏了。
从那以后,他就特别注意自己的病情。
他按照医生的要求,按时吃药,控制血糖。
还经常去医院做检查,看看自己的外周血管有没有好转。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他的症状慢慢减轻了。
他这才松了一口气。
从这件事儿我就知道了,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可不是小事。
如果有糖尿病的人发现自己有脚麻、脚疼、脚凉这些症状,一定要赶紧去医院检查,看看是不是外周血管病变。
早发现早治疗,才能避免病情加重哦。
嘿嘿,你身边有没有糖尿病的人呢?你知道他们要注意些什么吗?快来跟我分享分享吧。
养阴活血通络法治疗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临床效果【摘要】养阴活血通络法是一种传统中医治疗方法,针对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
本文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和治疗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重要性,然后明确了研究目的。
接着详细阐述了养阴活血通络法的原理、临床试验设计、治疗方案及方法,通过对临床结果的分析和疗效评价,得出养阴活血通络法对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治疗效果。
最后总结了治疗的临床意义,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讨论,强调了养阴活血通络法在治疗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中的重要作用,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养阴活血通络法、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临床效果、治疗、临床试验、疗效评价、养阴、活血、通络、临床意义、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发生与糖尿病对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和纤维细胞的损害密切相关。
随着糖尿病患者数量的增加,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对患者的危害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针对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治疗,传统的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且容易出现药物耐药性和不良反应。
探索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养阴活血通络法作为传统中医药治疗方法之一,在治疗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方面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养阴活血通络法治疗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临床效果进行深入探讨,为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促进糖尿病患者的康复和健康。
1.2 治疗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重要性治疗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重要性是非常突出的。
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高、危害大且难以治愈,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周围血管病变主要表现为血管痉挛、血液循环不畅、微循环障碍等症状,容易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糖尿病足、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及时有效地治疗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对于减轻患者痛苦、延长患者寿命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215101江苏省苏州市木渎人民医院濮菊芳:女,本科,主管护师护理干预在糖尿病性周围神经血管病变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濮菊芳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措施在糖尿病性周围神经血管病变中的应用价值及效果。
方法:将130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血管病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5例和观察组6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
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的SAS ,SDS 及SCL -90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P <0.05),肱踝指数高于对照组(P <0.05),FPG ,2hPG 及血脂各项指标低于对照组(P <0.05),自我管理能力、DM 周围血管疾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遵医行为均优于对照组(P <0.05),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 <0.05)。
结论:给予糖尿病性周围神经血管病变患者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可缓解焦虑、抑郁情绪,能控制血糖、血脂,改善健康状况,增强自我管理能力和遵医行为,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护理干预;糖尿病;周围神经血管病变doi :10.3969/j.issn.1672-9676.2012.23.014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糖尿病(DM )已经成为我国人群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而且DM 并发症多且具有不可逆性,是影响DM 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危险因素[1]。
DM 并发症中以周围神经血管病变最多,占DM 并发症的60%以上,严重者可致残或致死,而遵医行为不良导致血糖控制不佳是周围神经血管病变的重要因素[2]。
为了能够预防和延缓DM 周围神经血管病变的发生,2011年6月 2012年4月我们对65例DM 周围神经血管病变患者给予护理干预措施,旨在探讨护理干预措施在该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及效果。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伴有周围神经血管病变的DM 患者13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5例和观察组65例。
对照组:男37例,女28例。
2型糖尿病并发周围血管病变的临床流行病学分析杨维娜;王璇;蓝茜;李明;任娟;何岚;吕社民;李冬民【摘要】目的通过对比分析2型糖尿病并发周围血管病变(DPVD)及未发生周围血管病变(非DPVD)病例的临床流行病学资料,明确2型糖尿患者伴发DPVD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其早期诊治和预防提供依据.方法收集157例40~70岁临床已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流行病学资料,依据周围血管病的诊断标准将其分为DPVD组和非DPVD组;以生化分析仪测定两组患者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危险因素.结果与未发生周围血管病变病例相比,DPVD组患者病程较长,且高血压、周围神经病变及糖尿病眼病的并发率较高,生化分析显示DPVD组患者血清中hsCRP、TC/HDL-C水平升高,而HDL-C降低;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病程、hsCRP、HDL-C、TC/HDL-C为DPV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病程、血压增高、周围神经病、眼病、HDL-C减低及hsCRP增高与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周围血管病变相关,并且病程、HDL-C、hsCRP、TC/HDL-C是周围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Objective To explore risk factors of diabetic 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s (DPVD) by analyzing the clinical epidemiological data of type 2 diabetes patients with or without DPVD. Methods We collected the clinical epidemiological data of 157 patients (aged 40 to 70 years) with type 2 diabetes. According to the standard of diagnosis of DPVD,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DPVD group (79 cases) and non-DPVD group (78 cases). Biochemical indicators, including serum total cholesterol (TO, triglycerides (TG), 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 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DL-C) and high-sensitivityC-reactive protein (hsCRP) , were determined by biochemical methods.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used to find out risk factors of DPVD among these data. Results Compared to the non-DPVD group, DPVD group showed longer duration of the disease and higher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with high blood pressure, peripheral neuropathy and diabetic oculopathy. The results of biochemical indicators demonstrated that serum hsCRP, HDL-C and TC/HDL-C in DPVD patients differed significantly from those of non-DPVD patients. And diabetes duration, hsCRP, HDL-C and TC/HDL-C were th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of type 2 diabetes developing 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 Conclusion DPVD patients showed different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biochemical indicators from those of non-DPVD group. And among them, diabetes duration, hsCRP, HDL-C and TC/HDL-C were th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of type 2 diabetes developing peripheral vascular complications.【期刊名称】《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13(034)001【总页数】4页(P73-76)【关键词】2型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病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危险因素【作者】杨维娜;王璇;蓝茜;李明;任娟;何岚;吕社民;李冬民【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遗传学与分子生物学系,陕西西安 710061;西安市儿童医院检验科,陕西西安 710003;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遗传学与分子生物学系,陕西西安 710061;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遗传学与分子生物学系,陕西西安 710061;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遗传学与分子生物学系,陕西西安 710061;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遗传学与分子生物学系,陕西西安 710061;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陕西西安 710061;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遗传学与分子生物学系,陕西西安710061;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遗传学与分子生物学系,陕西西安 7100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7.12型糖尿病是在多基因遗传基础上加上环境因素的作用引起胰岛素分泌障碍和胰岛素生物学作用障碍,导致以高血糖为特征的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干货整理】消渴病脉痹(糖尿病周围血管病)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1)有消渴病病史。
(2)肢端发凉,麻木,疼痛。
(3)皮肤紫绀或苍白,毛发脱落,感觉多变。
(4)间歇性跛行。
(5)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2、西医诊断(1)临床确诊为糖尿病的患者。
(2)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缺血的临床表现。
(3)ABI检查:ABI≤0.90 可诊断为下肢缺血。
(4)下肢动脉彩超:提示动脉硬化、斑块、管腔狭窄等。
(5)下肢血管CTA、MRA或DSA:提示管腔狭窄等。
(二)证候诊断1、阴虚血瘀证:肢端麻木或灼痛或肌肉挛痛等,或现间歇性跛行,局部皮肤干燥,咽干口燥,口渴多饮,形体消瘦,腰膝酸软、自汗盗汗,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舌红少津边有瘀斑,苔薄白干或少苔,脉细涩。
2、气虚血瘀证:肢端麻木、乏力、疼痛,肌肉萎软无力,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语声低微,面色晦暗,活动易劳累,自汗,口唇紫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或舌下脉络迂曲青紫),苔白,脉沉弱无力。
3、阳虚血瘀证:肢端发凉、麻木、疼痛,入夜痛甚,肢端皮肤紫绀或苍白,间歇性跛行,面色苍白,神疲倦怠,腰腿酸软,畏恶风寒,舌质淡紫,或有紫斑,苔薄白,脉沉细涩。
4、阴阳两虚血瘀证:肢端发凉、麻木、疼痛,皮肤紫绀或苍白或毛发脱落、灼痛、蚁行等,间歇性跛行。
神疲体倦,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耳轮干枯,面色黧黑,腰膝酸软无力,畏寒,四逆,阳痿,或伴肢体浮肿,小便频数,夜尿增多,浑浊如脂如膏,甚至饮一溲一,舌质淡暗或有瘀斑,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而涩。
5、热毒血瘀证:肢端麻木、灼痛,足部发红,局部肤温可有增高,口干渴喜凉饮或但欲漱水不欲咽,或口气重,汗出畏热,大便干结,小便色黄,舌质暗红,苔黄,脉弦细数。
二、治疗方法(一)中药辨证论治1、阴虚血瘀证治法:滋阴活血通脉。
推荐方药:芍药甘草汤合玉泉丸加减。
2、气虚血瘀证治法:补气活血通脉。
推荐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
上证若合并痰湿重者,可加法半夏、陈皮、茯苓、白芥子、苍术、黄柏、牛膝、薏苡仁;若兼气滞明显者,可加柴胡、枳实、姜黄、三棱、莪术等。
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金标准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
糖尿病患者常伴随着多种并发症,其中周围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患者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
周围血管病变的诊断和治疗一直是临床医生和糖尿病患者所关注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介绍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金标准。
一、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定义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是指由于糖尿病引起的微血管和(或)大血管病变,包括周围动脉病变、下肢缺血、神经病变等。
周围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患者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
二、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诊断1. 临床表现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临床表现包括下肢疼痛、间歇性跛行、足部溃疡、坏疽等。
其中,下肢疼痛是最为常见的症状,通常表现为夜间痛和休息后痛加重。
间歇性跛行是指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下肢疼痛,停止行走后疼痛缓解。
足部溃疡和坏疽是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严重表现,通常发生在足部、脚趾和脚跟等部位。
2.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是诊断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重要手段,包括超声检查、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等。
其中,超声检查是最为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观察血管管腔狭窄、血流速度、血流方向等情况。
3. 血管内镜检查血管内镜检查是一种直接观察血管病变的方法,包括血管造影、血管内超声、光导纤维镜等。
血管造影是一种比较准确的检查方法,可以观察血管管腔狭窄、血管壁异常等情况。
三、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治疗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等。
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基础治疗,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药物、降脂药物、抗高血压药物等。
抗血小板药物可以预防血栓形成,降脂药物可以降低血脂水平,抗高血压药物可以降低血压水平,从而改善血管病变状况。
2. 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重要治疗手段,主要包括血管重建术、血管搭桥术等。
血管重建术是通过血管移植或移位等方法改善血管狭窄,血管搭桥术是通过将健康的血管移植到患病部位改善血管病变。
糖尿病性周围血管
糖尿病性周围血管病变的性质是一种慢性渐进性发生
发展的疾病。
1.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症状和体征:
由于血管病变使氧和营养物质向周围组织转运减少,出现以痛性痉挛和疼痛为特征的间歇性跛行。
静息痛常发生于动脉栓塞后。
早期表现为肢体皮温下降,足部发凉,上举后变苍白,下坠后发紫,静脉充盈迟缓,足背动脉搏动消失。
后期皮肤变薄,萎缩,毛发脱落,最终出现溃疡和坏疽。
2.糖尿病性周围血管病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①指下肢大动脉血管的粥样硬化(AS)而导致的管腔狭窄、闭塞;
②由于肢体末梢微血管、微循环障碍所导致的末梢组织缺血。
3. 从药物治疗的机制来讲,目前在临床上使用的抗凝、降纤、溶栓、抗血小板治疗、扩张血管(前列地尔、己酮可可碱、丁咯地尔)及中药活血化瘀等药物,均有改善周围循环的作用,均可以应用于糖尿病性周围血管病变的治疗。
保守治疗如无效,应考虑外科治疗:经皮血管成形术、自体血管移植术,如出现坏疽,必要时要考虑截肢治疗。
通过抗凝、去纤、溶栓、降低血液粘滞度,改善微循环
等作用可使症状改善,再配合一些修复神经,改善神经传导功能,促进表皮溃疡愈合及止痛药进行综合治疗,会取得较好效果。
抗凝血药
抗凝疗法的目的是减慢机体的凝血过程,使高凝状态得到控制,预防血栓发生,使以形成的血栓不再继续发展。
临床常用药物有:肝素(肝素钠、肝素钙、低分子肝素)、华法林、藻酸双酯钠等。
肝素钠:本品系自猪的肠黏膜中提取的硫酸氨基葡萄糖的钠盐,属粘多糖类物质,通过激活抗凝血酶Ⅲ(AT-Ⅲ)而发挥抗凝作用。
它对凝血过程的三个阶段均有影响,在体内外均有抗凝作用,可延长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和凝血酶时间。
口服不吸收,皮下、肌肉或静脉给药均吸收良好。
华法林:本品为双香豆素类口服抗凝药,可竞争性拮抗维生素K的作用,使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在肝脏合成过程中因谷氨酸γ-羧基化受抑制而合成显著减少,从而抑制血液凝固。
本品在体外无效,对已合成的的凝血因子无拮抗作用,在体内需待已合成的上述四种凝血因子耗尽后才能发挥作用,口服吸收好。
肝素钠与华法林的合理选用
对处于急性期的血栓栓塞性疾病首选肝素钠抗凝。
对需要持续或长期抗凝者,如血栓栓塞性静脉炎或作为预防用药
可首选华法林。
肝素钙与肝素钠的比较
肝素钙与肝素钠作用相似,但本品皮下注射后不减少细胞间毛细血管的钙胶质,也不改变血管通透性,基本上克服了肝素钠皮下注射易致出血的副作用。
本品还有明显的抗肾素和抗醛固酮的活性。
肝素分类
(1) 普通(标准)肝素是由猪或羊黏膜提取,平均分子量为15000,相当稳定。
(2) 通常把分子量小于6000的称为低分子肝素。
低分子肝素与普通肝素比较,其半衰期较长,抗血栓效果好,而抗凝出血倾向较弱,有取代普通肝素的趋势。
近年临床常用的有:达肝素钠(法安明)、依诺肝素钠(克赛)、低分子肝素钙(速避凝、那屈肝素钙)。
(3) 目前正在深入研究的肝素制剂中还有低抗凝活性肝素、改构型肝素、类肝素等, 这些药物特点是具有低抗凝、高抗栓、作用时间长和出血作用少的优点,很有开发前途。
抗血小板药
近年来抗血小板药在防治血栓形成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而且对预防动脉硬化的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
抗血小板疗法应属于抗凝疗法范畴,根据其作用机制,可单独成为防治疗法之一,并优于抗凝剂,其原因是有抗血栓和抗动脉
粥样硬化双重作用,疗效持久,可长期服用,无出血危险。
临床常用药物:阿司匹林、双嘧达莫(潘生丁)、噻氯匹定(抵克立得)、曲克芦丁(维脑路通)、依前列醇钠(前列环素钠)等。
四、扩张血管改善肢体血液循环药物
血管扩张剂通过扩张神经内膜血管,增加血流量,改善微循环,从而致神经传导速度改善。
常用的药物有1. α受体阻断药:妥拉唑林、酚妥拉明、酚苄明等;2. β受体兴奋药:异克舒令(苯氧丙酚氨)、布酚宁(苯丙酚胺)等;3直接作用与血管平滑肌的药物:烟酸、罂粟碱、环丙桃酯、阿扎培汀、萘呋胺、己酮可可碱、西洛他唑等;4. 钙拮抗剂:硝苯地平、尼群地平、尼莫地平等;5.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剂:卡托普利、赖诺普利、贝那普利、培哚普利、福辛普利、西拉普利等;6. 前列腺素类:前列腺素E1、前列腺素Ⅰ2等;7. 中药制剂:川芎嗪、葛根素等。
下面就其临床较常用的介绍如下:
川芎嗪
药理作用:抗血小板聚集,扩张小动脉,改善微循环。
用法用量:口服100mg,每日3次。
静滴(盐酸盐注射液)每次40-80mg,每日一次。
不良反应:口服偶有胃部不适、口干、嗜睡等,饭后服用可减轻。
禁忌征:有出血倾向者禁用。
注意事项:本品酸性较强,不宜与碱性药物配伍。
葛根素
药理作用: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抗血小板聚集。
用法用量:静滴每次200-500mg,每日一次。
10-20天为一疗程。
不良反应:开始用药时有暂时性头晕、腹涨、恶心。
禁忌征:有出血倾向者慎用。
促神经生长药
此类药物通过调节神经细胞的代谢,促进其修复和再生,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如维生素B12和爱维治。
神经节苷酯类药物、神经生长因子可以修复损伤的神经组织,促进神经生长。
但含有四种神经结苷酯的药物如康络素因可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如格林巴利综合征),国外已停止使用,目前我国还在应用的有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GM-1。
神经生长因子作为新型的治疗方法, 其疗效和安全性还处在研究探索之中。
甲钴铵(弥可保、甲基维生素B.)
药理作用:本品为辅酶型维生素B.甲钴胺制剂,对神经组织有良好的传递性。
能促进核酸-蛋白-脂肪的代谢,修复被损伤的神经组织。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1片,每日3次。
肌注或静注每
次500μg,一周3次。
神经生长因子
药理作用:神经生长因子是神经系统重要的多肽生长因子之一。
动物实验表明本品对神经系统损伤后的修复有明显促进作用。
临床观察显示注射用神经生长因子对神经系统损伤和病变确有疗效,目前还处在临床试验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