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基德 时间
- 格式:ppt
- 大小:14.82 MB
- 文档页数:14
时代背景1945年,日本投降后,朝鲜半岛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别由苏联和美国军队接收。
在美苏的各自支持下于1948年8月朝鲜半岛南部成立大韩民国,1948年9月朝鲜半岛北部成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朝鲜半岛分裂前的韩国(朝鲜半岛)电影,以及朝鲜半岛分裂后的南韩电影。
1.初创时期韩国第一次上演电影的年份是1903年(卢米埃尔兄弟的短片《电影放映机》)。
1919年,韩国第一次向公众放映韩国本土拍摄的影片——《正义的复仇》,由金陶山执导,是一种所谓的动态戏剧,为的是与舞台表演结合起来。
1923年,韩国第一部故事片《月下盟誓》出现,由尹白南执导,李月华主演。
古典小说改编的《春香传》(1923)《蔷薇红莲传》(1924)2.黄金时期1926年演员兼导演罗云奎摄制了经典影片《阿里郎》。
具有里程碑的历史意义。
《风云儿》(1926)《金鱼》(1927)《野鼠》(1927)1927年9月,他在韩城创立“罗云奎制片社”并拍摄了《玉女》(1928)《寻找爱情》(1928)《哑巴三龙》等。
在罗云奎及其电影带动下,韩国左翼电影人发起“倾向派”电影运动,以电影为武器与日本殖民者斗争,代表作品包括李圭焕的《无主的渡船》(1932),金幽影的《流浪》(1928)《昏暗的街道》(1928)《火轮》(1929);姜湖的《黑暗之路》(1929)《地下村》(1931)等。
沈熏《东方破晓》(1927)1.民族启蒙电影1935年,《春香传》再次搬上银幕。
开启了韩国有声电影时代的大门,从此,韩国电影从无声电影向有声电影过度。
同类的电影还包括方汉骏《洒水车》《汉江》(1938)。
朴基采的《无情》;尹逢春的《图生路》(1938)以及李应椿的《回归处》(1939)等2.日本殖民统治顶峰1940年,朝鲜总督府颁布《朝鲜电影令》,封闭了当时国内10个电影公司,合并成为“朝鲜电影株式会社”,旨在封杀所有韩国电影,将电影成为日军殖民统治的宣传工具,这一时期的电影都是些美化日军的电影,而且大部分采用日本语台词。
再来一次的观后感电影《再来一次》是由韩国导演金基德执导,讲述了一个关于时光倒流的故事。
影片通过一个普通人的角度,以幽默风格展现了时间倒流所带来的种种困惑和挑战。
整个剧情紧凑且引人入胜,给观众带来深刻的思考。
首先,电影中对时光倒流的描述非常生动和细腻。
主人公金珍宇突然发现自己重返过去,回到了自己的大学时代。
他发现自己有了宝贵的机会重新选择人生的道路,并且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影片中的时间倒流并不是那种常见的穿越剧情,而是通过对细节的巧妙处理,让观众真实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倒流。
其次,影片通过角色的塑造和演员的表演,成功地勾勒出了现实生活中普通人的形象。
主人公金珍宇是一个平凡的上班族,他的人生充满了现实的压力和困惑。
当他回到过去,重新面对起自己的大学时代的时候,他变得积极乐观,勇敢地面对困境,并且有了更多的勇气去追逐自己的梦想。
演员们的出色表演使得角色栩栩如生,让观众们更容易产生共鸣。
影片中讽刺和幽默的元素也为整个故事增加了趣味性。
主人公金珍宇在时光倒流的过程中,经历了种种奇遇和荒唐的情节。
他努力改变自己的过去,却发现一切似乎都是宿命的安排。
影片通过这种幽默的方式,揭示了现实生活中的无奈和荒谬,引发观众对命运和选择的思考。
电影《再来一次》还探讨了时间与家庭关系的主题。
主人公金珍宇回到过去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家庭的关系。
他认识到家庭在他人生中的重要性,时光倒流给他提供了重新审视自己家庭关系的机会。
影片通过对家庭的描绘,使观众思考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和责任,唤起观众对亲情和家庭的珍视。
总之,《再来一次》是一部引人深思的电影,它不仅带给观众欢乐和轻松,还通过对时光倒流的处理和角色的塑造,透露出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和探索。
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思索自己的人生,或许会有一种触动和启发。
电影中的每个情节都紧扣主题,不拖泥带水,使得整个剧情流畅紧凑。
对于喜欢思考和回味的观众来说,这部电影无疑是一次很好的观影体验。
春之子故事梗概
我的天哪,这简直就是金基德毕生的功力所凝结成的电影,原本我还想说我看过的他的其余电影不过是在为这部电影做的实验和铺垫,一看时间,尼玛,才03年!难怪我一直觉得他是一个名不符实的名导,敢情看的都是后面的片子,且他个人早就在这一部电影里达到了自己的巅峰。
这实在是一部太精彩的电影了,用了极简的方式,甚至可以说是公式一样的手法表现出了我之前从未见到的,最具有力量的禅意展示。
一个轮回,一个宿命,流水是欲望,静坐是淡然。
每一扇门都不防人,而是警世,它背后的路通往人间,通往欲望。
小和尚的春天是欲望萌芽,剪断一茬还有一茬;少年和尚的夏天是欲望生长,是浇不灭的火焰;青年和尚的秋天是欲望破灭,如秋叶落地,不愿、不甘、愤恨,却也再不能回到树上;中年和尚的冬天是欲望熄灭,是埋在冰块里的佛像,是一生的顿悟。
本来至此影片已经非常不错,那个蒙面女人与婴孩到来的冬春交换之际,就真是金基德闪着光辉的才华爆炸时刻,春之子是从他处而来,而蒙面女子揭下面巾,是石菩萨。
简直妙哉。
金基德电影主题探源作者:顾淼来源:《电影评介》2008年第14期[摘要]韩国导演金基德的电影主题总是以关注少数边缘人的生活状态而著称,并通过暴力或性等极端方式来表现他对人性或社会问题的深刻理解与思考,而这类主题和表达方式的出现,必有其深刻且复杂的原因。
[关键词] 金基德电影主题原因韩国导演金基德从他的第一部影片《鳄鱼》开始。
其描绘的故事情节就一直围绕着妓女、囚犯或不为世俗所理解的边缘人物展开,所要表达的主题或是对人性深层次的探究及人性欲望本源的挖掘(如《雏妓》、《漂流欲室》、《坏小子》),或是对社会历史问题的深情关怀及沉痛反思(如《海岸线》、《收件人不明》、《撒玛利亚女孩儿》、《时间》)。
或是对现代家庭伦理的自省以及对美好感情的追寻(如《空房间》、《呼吸》),亦或是在追求为人性欲望挣脱牢笼而进行的一种宗教救赎(如《春夏秋冬又一春》)。
由此不难发现,金基德很擅长由妓女、囚犯等卑微的人或妓院、监狱等下贱的地方中去寻找某种高贵甚至值得人崇尚的情感。
他更喜欢用暴力或性等不为道德伦理所接受的方式进行一种极端的解读与探讨,此类故事主题的选择及表达方式的运用虽然存在着争议,但纵观韩国社会历史及金基德本人的经历,亦有其存在的必然原因。
韩国已故总统朴正熙在《我们国家的道路》中曾说:“如果我们的历史是一部受难和外国入侵的历史,那么这是由朝鲜的地缘政治环境造成的”。
“这个被称为‘亚洲巴尔干半岛’的国家,多少年来都在遭受侵略和蹂躏的屈辱中挣扎。
”尤其近代以来在结束了日本对其长达36年的殖民统治后,又在东西方冷战的大背景下,面对美国苏联的强力控制,陷入了祖国分裂的痛苦之中。
金基德曾在他的影片《海岸线》的开头铺垫了这样一层字幕:“朝鲜半岛是地球上唯一分裂的国家,朝鲜战争之后南韩在海岸线用金属网环绕着以此抵御攻击,即使现在。
无论谁在日落之后进入海岸线,都会被当作间谍处以死刑”。
“分裂”对于朝鲜半岛上的每个韩国人而言是一个隐忍至痛的名词。
亚洲新势力:韩国电影的十四位著名导演(图) 韩国前总统金泳三当年的名言是:“如果迪斯尼一年的营业额跟全球计算机巨擘IBM旗鼓相当,那么,为何不全力发展影视工业呢?”于是:1986年,韩国放开了电影市场进口外片的限制;1998年,韩国取消电影审查制度,实行电影分级制度;1999年,韩国导演“光头运动”成功,Screen Quota制度得以继续;即使1999年《泰坦尼克号》在全球影史上创造卖座新纪录,在韩国也没有打败过《生死谍变》,此后几年韩国电影票房榜的前几位都是清一色的本土电影,这让好莱坞惊讶不已,《时代》周刊还专门撰文分析韩国电影的特殊生态。
这就是现今的韩国电影。
奇迹总有他的制造者,这些东方好莱坞神话的创造者都是些什么人?他们给韩国电影带来了什么?又给我们中国电影带来什么样的启示呢?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活跃在当今韩国影坛的十四位著名导演。
一代宗师---韩国电影教父:林权泽林权泽出生于1936年5月2日,被韩国电影人称为“国民导演”。
从影几十年以来共拍过100多部电影,是韩国最勤勉、最高产的导演之一。
1962年因导演《再见了豆满江》成名,2000年的电影《春香传》代表韩国首次入围戛纳电影节竞赛单元,2002年的《醉画仙》让他获得了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创造了韩国电影历史上的“第一次”。
林权泽的作品有着韩国文化的深深烙印,以美仑美奂的影像来展现韩国的民俗风貌,并由此追溯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和人们的生存状态,从而启迪观众对韩国的历史和现今生活进行反思。
林权泽除了导演作品外,他还是1998年韩国“光头运动”的发起人和领袖者,那时候他作为德高望重的长者走到了抗议的最前线,带领韩国中坚电影人直击好莱坞对韩国的入侵,为保护韩国电影以及让韩国电影迅速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因此,林权泽不但是韩国电影的扛鼎级人物,也是韩国电影永远值得纪念的一块活化石。
作家导演---韩流掌门人:李沧东李沧东在做导演之前,是大学教师和作家,他的小说被选进韩国的大学教材,拍电影成名后,李沧东仍继续担任韩国艺术综合大学电影学院的教授。
Metaphor Analysis of Time and Space and Film Images in Spring Summer Fall Winter and Spring 作者: 张志航[1];何林军[1]
作者机构: [1]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出版物刊名: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94-97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1期
主题词:�春夏秋冬又一春》;时空;影像;隐喻;悲剧
摘要:�春夏秋冬又一春》是韩国导演金基德执导的经典作品,作者通过“四季”、“人生”、“水”三种不同的意象来表述时间的流动和轮回,突出人性的本质;通过影片场景和空间的设置来表现封闭的双重结构对比下人性与神性的抗衡;通过时空的交错与影像的隐喻表现了人生是无数场悲剧的轮回的主题。
身体的隐喻作者:王丽来源:《群文天地》2011年第14期金基德是韩国当代电影导演中最具个人特色的导演之一。
在金氏电影中,“隐喻”被大量运用,尤其是在电影《时间》中,“身体”不仅是导演表达的技巧和手法之一,更成为贯穿整部电影的重要线索。
在金基德的镜头中,“身体”不仅是一个客观存在物,更是女性主义在当代社会中的尴尬地位的象征——在取得“身体”的独立性的表面下,精神世界仍然被束缚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男权主义世界中,最终造成了故事的悲剧结果。
隐喻——借用客观事物来表达影片的深层次意义,是电影表现手法之一。
金基德是韩国当代导演中善于运用“隐喻”这一表现手法的导演之一。
凭借对“隐喻”的巧妙运用,在金基德的镜头下,任何一个看似平常的事物都可以被赋予独特而让人思考的意味,例如《坏小子》中那面单向透光的镜子象征着现代都市中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和情感隔膜,即使彼此近在咫尺,精神和情感却得不到应有的交流,更无法实现共鸣;在《弓》中,“弓”这一物体的意义也耐人寻味,它不仅是老人抵御外来入侵的武器、表达心声的乐器,更是个人私欲的象征。
这些承载着电影主题的隐喻性符号在影片中大多只出现几次,但在《时间》中,“身体”这一隐喻性符号,不仅被赋予了多重意义,更是贯穿整部影片最重要的线索,成为影片表现的主要对象,这在金氏电影中实属少见。
电影《时间》聚焦的对象是世界范围内尤其是韩国国内兴起的“整容热”。
金基德另辟蹊径,从女性身体和精神的两重对立,重新审视了这一令人趋之若鹜的人体改造技术,让我们开始重新审视女性的现代地位及其精神世界。
影片从女孩世喜的视觉角度出发,讲述了世喜(思喜)与男友智宇的爱情故事:与男友恋爱几年的世喜认为智宇对自己的爱正在降温,她开始不安,时常因为智宇对其他女人献殷勤或讨好而变得歇斯底里。
世喜把原因归结为:智宇厌倦了自己的身体。
为了挽回智宇的爱,世喜选择了“整容”来改变自己,希望自己的身体得到改变,智宇对自己的爱情之火能重新燃烧。
The Allure of Masks: Analysis of Korean Film Time from the Postmodern Viewpoint 作者: 王娟;肖腊梅
作者机构: 西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绵阳621010
出版物刊名: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96-101页
主题词: 后现代主义;整容;商品;高科技;身份危机
摘要:韩国故事影片《时间》是导演金基德精心谱写的一曲潘多拉式的时代悲歌。
该片呈现了整容手术对现代社会的致命吸引力和毁灭性打击的两难境地。
作为整部影片中最主要的隐喻,整容手术被置于一种后现代式的审视和沉思之中。
片中人物的精心刻画,故事情节和艺术
手法的异乎寻常无一不透露出后现代主义倾向。
金基德电影中的佛教意象研究作者:柴干来源:《文教资料》2015年第35期摘要:金基德是韩国当代电影界最具有个人风格的电影导演,同时也是最有争议的导演,敏感大胆的题材和另类的价值观引起了一部分韩国国内观众的不适,但他在国际电影界上却享誉盛名。
这篇文章从金基德导演电影中的佛教意象入手,深入分析了佛教在他的电影所起的作用,其中最为本质的就是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的角度,与世俗人世相互关照,突出了现实人生的痛苦、绝望、无法解脱的悲剧性的本质。
关键词:金基德佛教韩国电影一、幽暗人世中的残酷人性——金基德电影的“母题”笔者第一次看到“金基德”这个名字是接触到其电影作品《漂流欲室》时,后来再深入了解他的电影是从《春夏秋冬又一春》开始的,陆续看了《收件人不详》、《时间》、《悲梦》、《一对一》、《弓》、《撒玛利亚女孩》、《蓝色大门》、《莫比乌斯》、《圣殇》等电影,欣赏他所创作的影片的过程是一个十分矛盾、纠结的过程。
一方面,电影中的赤裸的现实和直接的暴力以及一种深入骨髓的宿命主义和悲观思想(在某些电影中)折磨、虐待着观影者的神经;另一方面,他电影中的黑暗气质或是悲剧式的风格又时刻在诱惑着观影者继续观看。
这种奇特且矛盾的观影过程如同他电影中的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一般,既是施虐者又是受虐者,既渴望反抗压迫,又会恋上受到压迫的感觉。
他的电影给人的第一感觉往往是惊讶、出乎意料,暴力和性成为他电影中的主人公与周围世界发生关联的仅有的两种手段,而这两种手段是人的动物本能的两个方面,即破坏欲和性欲,也是人最原始本质的特征,所以金基德电影中的人物有着一种野性,正如金基德导演自己所说:“我的电影的主人公虽然以大众的道德标准来看,难免有些奇异兼行为悚然之嫌,但若将‘人到底是什么’这一话题放在电影阅读的中心,围绕它去思考,我相信对影响的理解将是不同的”①。
这就是金基德电影的“母题”——对人本质的探究。
在这一点上,金基德电影与佛教思想有着共同之处,与此同时,金基德电影中同样有着浓厚的佛教情怀和佛教元素。
大爱导演金基德作者:刘晓叶来源:《电影评介》2011年第03期[摘要]金基德,这个被誉为“21世纪最具领导潜力的导演”,从开始创作剧本到《漂流欲室》引起国内外轩然大波,再到《萨玛利亚女孩》获得柏林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空房间》获得威尼斯最佳导演银狮奖,金基德一路艰辛似乎终于得到了认可。
然而对于他的批判是却从始至终,暴力、性、绝望、畸恋、仇杀……关于卑微和耻辱,关于大胆和另类,金基德一幕幕上演。
他是一个大爱主义者,在他的世界里,没有束缚、身份,没有阶级、民族,甚至没有道德…...[关键词]金基德批判大爱主义者[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03.007提到金基德,人们立刻会联想起《漂流欲室》。
因此,他也被称为情色电影大师;金基德是一个自恋的导演。
他的作品始终关注边缘人物,并且在同一题材上不断挖掘,逐渐完成由色到空、由非主流到更自我的导演的升华。
像盖里奇一样,“一个导演一生只拍一部作品”,金基德也是如此。
他享受在他的世界中,自我完善,自我顿悟,自我发展;金基德是一个问题导演。
在过往的时间里,金基德的大多数作品都关乎畸恋、仇杀、孤独、绝望,关于卑微和耻辱,同样评论金基德的文章也毫无例外的使用了诸如暴力、色情、血腥、大胆等字眼,观众以更加猎奇和不安的心理预期等待着金基德的每一部作品;但他更是一个大爱主义者。
在他的世界里,没有束缚,没有身份,没有阶级,没有民族,甚至没有道德……他只关注苍茫世界中渺小的人,卑微的生活以及他们的欲望和挣扎。
一、欲望金基德影片向来以欲望为主题。
《野兽之都》讲述了一群异客他乡的年轻人的欲望,掺杂进入归宿,思乡和友情;《雏妓》里欲望是一种自然的天性,是一种美,少女因感受到美而去代替妓女贞花接客;《漂流欲室》中,欲望是弥漫在河上小屋里的血腥和羁绊;而在《春夏秋冬又一春》中,欲望被升华到一种禅的境界;《萨玛利亚女孩》则将欲望演绎为救赎……在谈到《弓》的创作意图时,金基德曾说,“每个人都有不能实现的渴求和希望,通常大家都会把这些愿望藏起来。
金基德电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电视电影论文】金基德电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从1996年的《鳄鱼》到2014年的《一对一》,18年间,金基德共拍了20余部电影并屡获大奖。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奖项是《圣殇》获得第69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
金基德已不容置疑地在韩国影视界占有一席之地,并迅速成长。
一、金基德电影作品的不同阶段及其特点冯志英(2014)将金氏电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情色、暴力、畸恋等为标签。
对欲望的大胆呈现,是他这个阶段的主题并用极端的方式呈现。
如《野兽之都》中同胞兄弟自相残杀;《雏妓》中贞花为生活所迫在渔村租房卖淫;《漂流欲室》里哑女残忍地将鱼钩放入下体……居伊?布尔丹(2003):“美就是要让人振颤,否则便一文不值。
”金氏电影并非靠色情吸引眼球。
“性”的表现不是单纯的肉欲,而是充满了哀伤、痛苦和艳丽。
第二阶段以诗意、唯美和温情为标签。
2000年的《漂流欲室》是金基德电影风格转变的开始。
这部电影以画面取胜,构建了一个景致唯美的世外桃源。
2003年他又推出了《春夏秋冬又一春》,这标志着他的作品风格正式转变。
之后相继推出了《撒玛利亚女孩》《空房间》《弓》。
第三阶段以隐喻现实为标签。
从2012年《圣殇》开始,金基德的作品明显开始关注韩国社会现实。
2014年上映的《神的礼物》和《一对一》都以隐喻的形式针砭当今韩国社会和政治。
特别是《一对一》,他在接受韩国媒体采访时说:“这是一件损毁民主主义的事件为动机而制作的作品,以女高中生的死亡为比喻。
可以说是献给前任卢总统的,又是告白又是自白。
”二、三个阶段的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在传统的韩国文学和影视作品中,女性大都是温柔贤淑、刚烈孝贞的形象。
例如,素有韩国《红楼梦》之称的《春香传》就将艺妓成春香塑造成“烈女”的形象。
而现代的韩国电视剧,如近年流行的《人鱼小姐》《我的名字叫金三顺》等,剧中的女性也是美丽顽强的励志形象,受到男性的膜拜。
“数千年来,韩国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颇深,儒家思想中的‘男尊女卑’论对韩国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金基德影片中女性形象的文化功能金基德是韩国国宝级导演,其导演生涯获奖无数,且大多数都将镜头聚焦于女性。
影片中的女性形象除开电影本身的审美娱乐功能以外还有重要的文化功能,本文将从宣泄欲望的主体、重新审视女性的地位这两大点对金基德影片中女性形象的文化功能进行探索与分析。
标签:金基德;女性形象;文化功能“巴赫金认为,语言是一个处于不同方言、阶级和少数民族之中的分裂化、阶层化和冲突性的区域,每一个对象都有自己的话语,体现了一系列自己独有的思维、规则与矛盾。
”[1]韩国早些年历经外敌的侵入与文化渗透,韩国本民族的文化表达和情感抒发都不约而同地受到多方面的制约,尤其是身处儒家思想包围的韩国女性,其话语权一直被男权所压制。
而电影作为展现社会百态的重要手段之一,反映了韩国社会的情况,进入21世纪后,荧幕上的女性不再是依靠男性生存的附庸形象,反而涌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女性的文化功能也出现了相应的改变。
一、宣泄欲望的主体21世纪的女性不再被局限于男权欲望牺牲品的身份,她更多被放置于宽广的社会环境之中,折射女性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同时,金基德导演根据观众的需求,在刻画女性形象时,侧重丰富多样的创作。
在他的电影中,不仅出现了青春善良的女性形象,被黑化的少女形象,而且还出现了反抗男权的女性形象,她们给予观众不同的情感与心理体验。
《雏妓》涉及到一个善良青春的妓女得到社会和家庭宽容和尊重的话题,《漂流浴室》以阴狠、黑暗、偏执为基调,为爱不惜自残的决绝,令人既爱又怕,《呼吸》里遭到丈夫背叛的女人,同样也以出轨的方式来反抗丈夫的故事。
1.基于女性视角的创作21世纪以来,韩国的很多影视作品均在国内外赢得了观众的喜爱,然而这些电影大多是站在男性立场上的,创造了一系列保国安民,提倡正义公平的英雄形象,而金基德却与之不同,他把女性作为电影的主角,可以说,女性已经成为金基德电影的一个标志。
《空房间》里的善华,惟妙惟肖地刻画了由一个麻木不堪、不敢吭声到离家出走、敢于还手保护的家庭妇女,突出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受虐与自虐[摘要] 外貌及欲望主题是金基德的情结,没有心属的伴侣,女人的美丽便成了遭难的躯壳。
《美丽》与《坏小子》传达了相似的内涵。
但影片又并非仅仅表现自虐和受虐,而是从探讨男女两性的关系来审视社会,调整人际关系,体现了人文关怀意识。
[关键词] 韩国电影;金基德;隔绝;救赎;人文关怀2008年的柏林电影节电影大观全景单元展映了韩国影片《美丽》,该片的构思来自金基德,由新锐导演全宰洪执导,金基德任制片人。
该片在风格、题材上与金基德的《坏小子》有相似之处,又有所不同。
正如片中那个女暴食者所言:“美丽是宿命”,主人公金美英美貌出众,除了跟朋友会面喝点咖啡、回家自己精心烧制外,不主动与周围发生任何关系,生活在一种几乎与世隔绝的孤独境遇中,由此遭致同性朋友的误解,还有无数轻薄者的疯狂追逐,电影的近镜头、远镜头甚至空镜头中不乏粉丝。
美英活像一种毒品,她不仅带给人感官刺激,而且能够直接让你的脑细胞产生病变,只要看过她一眼,立即上瘾,无法自拔。
演变成这样,那美英的悲剧就不能怪人类的贪欲,而要怪上帝为啥创造出这样一个有如罂粟的女人。
其中一位爱慕者无法控制住情感的喷薄,将她强暴了,理由是她“太美丽”。
这个强奸者在警局还振振有词说是美英的美丽强奸了自己,毁了他的生活。
女主角觉得这一切都是因为自己的美丽所造成的,极力要消除脸上所能流露出来的美貌,从此走上了自弃道路,如同《坏小子》里的森华。
不同的是森华被外力强加作用于她身上。
《美丽》里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折磨,完全表现为女人的变相自虐。
她一会儿像猪一样暴饮暴食,让自己变成个赛贵妃,甚至不惜不付钱就抢走食物,结果吃着吃着倒在厕所马桶旁,被送到医院里去了。
后来看到电视里头采访都市减肥厌食症的人群,于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开始不吃不喝,疯狂锻炼身体猛吃减肥药,准备把自己饿成个白骨精。
没想到又不成功,昏倒在路上。
强奸犯去警局自首时,处理这个案件的小警察恩哲,也是众多女主角的暗恋者之一,于是两人认识了,恩哲不时出现在美英周围默默关注她,多次将她解救出困境。
人间空间和时间和人打字摘要:1.电影《人间,空间,时间和人》的概述2.金基德导演的作品风格3.影片中的主题和情节4.影片中的人物及其关系5.电影的评价和影响正文:1.电影《人间,空间,时间和人》的概述《人间,空间,时间和人》是一部由韩国导演金基德执导的剧情片。
该片于2018 年在柏林电影节首映,讲述了一艘老军舰上不同年龄和职业的人之间发生的故事。
影片中涉及了强奸、谋杀、兵变等情节,导演金基德没有给予片中的人物丝毫的放松时间,让人感到紧张和压抑。
2.金基德导演的作品风格金基德是一位极具争议的韩国导演,他的作品风格独特,通常以极端的情节和人物关系来探讨人性和社会问题。
他的电影常常在人性的极限状态下展开,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感到不适和震撼。
3.影片中的主题和情节《人间,空间,时间和人》的主题是探讨人类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状态和道德伦理。
影片中的情节紧张激烈,不同年龄和职业的人物在军舰这个封闭的空间内发生了各种冲突和争斗。
这些冲突和争斗不仅揭示了人性的阴暗面,也反映出社会现实中的种种问题。
4.影片中的人物及其关系影片中的人物既没有名字也没有背景,唯一重要的只有让人喘不过气来的当下。
在戏剧性的人际关系的漩涡之中,一场关于食物和生存的斗争完全转向了荒诞。
人物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既有压迫与被压迫,也有互相扶持和背叛。
5.电影的评价和影响《人间,空间,时间和人》作为金基德的代表作之一,受到了观众和评论家的高度关注。
影片的视觉效果和情节设计都得到了好评,同时,影片中对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深刻探讨也引起了观众的反思。
尽管影片的题材和情节极端,但它对于人性和社会现实的揭示却让人深感震撼。
118美学2019/04金基德导演的作品《春夏秋冬又一春》以生活在寺庙的小沙弥为主角,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为时间线索,讲述了人生不同阶段的思想角度和生活状态。
精神分析学说是与电影同时代诞生的思想理论,“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雅克·拉康的镜像分析理论为重要理论资源”“通过对电影文本的象征分析,来寻找深层的无意识文化心理”[1],这一充满理性哲学的思辨方式与金基德电影的叙事手法不谋而合。
一、人之初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1895年他与约瑟夫·布洛伊尔合作出版《歇斯底里研究》,代表着精神分析学派的诞生。
弗洛伊德最基本的精神分析理论就是强调人的无意识与本能冲动在艺术活动中的主要作用,这与中国“三字经”里的“人之初”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一)三重人格的角色模型弗洛伊德主张的“无意识理论”认为,人的意识是由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部分组成的,三者之间是一个由原始到深层、由自然到约束的结构状态。
为了更为直观地解释这一理论,弗洛伊德又提出“三重人格理论”,他认为一个人的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构成,这三部分仿佛凝聚成一座巨大的冰山,冰山的最下层是象征着未经雕琢的最原始和天然的冲动及欲望,也就是“本我”;冰山的中间部分代表着经过一部分社会规则和伦理道德约束的思想及行为,也就是“自我”,自我是本我的升级;冰山的最上层露出海面的部分代表着道德的、理想的、超脱的状态是“超我”,超我又是自我的升级,是本我应该达到的最终状态。
电影《春夏秋冬又一春》,是以小沙弥的不同成长阶段作为个体时间来进行叙事的,不同年龄段的角色象征着三重人格的具象模型。
“本我”是儿童时期的少不更事,他以玩弄鱼、青蛙、蛇和在它们的身上绑石子为乐,在没有任何范例和模本对照学习的情况下,儿童沙弥以对动物施虐来获取乐趣和快感,这也验证了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中的原始攻击欲望。
青少年时期的性萌发和性冲动促使他逾越佛门清规,犯下色戒,这一系列的行为皆出自于人最原始和最本能的冲动及欲念,是无意识的、不受约束、非理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