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_异化_健全社会_弗洛姆社会批判理论的三个维度_田新元
- 格式:pdf
- 大小:50.49 KB
- 文档页数:2
弗洛姆的人性异化理论与人的全面发展德裔美籍思想家埃里希·弗洛姆(ErichFromm)是现代西方著名的新人道主义伦理学家、新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他敏锐地洞察到,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社会生产虽有巨大发展,物质财富也不再匮乏,但人们生活得并不幸福,人们孤独、不安、机械化,人们同自己、同他人、同自然日渐分离,人被全面异化。
弗洛姆的目标就是要构建人本主义伦理学,以促成“健全的社会”,消除其对人的压抑,使人的创造性潜能得以充分发挥,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人与自身的统一。
一、人与自身相分离的生存现状:人类“生存的两歧”及全面异化自从人类有了自我意识之后,便意识到了自己面对这个强悍世界时的软弱无力,看到了人类永远也无法摆脱的“生存的两歧”:生与死之间的“两歧”;人的潜能的实现与生命短暂之间的“两歧”;个人化与孤独感之间的“两歧”。
理性使人陷入“生存的两歧”,同时理性也驱使人们寻找各种方法以期解决之。
面对人的软弱无力和孤独状态,弗洛姆指出:“摆脱这种状态的道路有两条:一、向‘积极的自由’方向发展,通过爱和工作使自己自发地与世界联系起来,借此表现自己的情感、感性和理性等方面的能力,在不放弃自我尊严和独立性的前提下实现自己、自然、他人三者之间的融合;二、向后倒退、放弃自由,通过填平自我与世界之间已形成的鸿沟来克服孤独感。
”而现实的资本主义制度、社会及其文明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意识乃至无意识领域的全面操纵,则注定了第一条道路必然是布满荆棘。
弗洛姆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修改、补充了马克思主义的异化劳动理论,从社会心理的角度描述了现代工业社会人与自身、他人、自然相异化的生存状态,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性的全面异化。
在弗洛姆看来异化是一种心理体验:“在这种体验中,个人感到自己是陌生人,或者说,个人在这个个体中变得使自己疏远起来。
他感觉不到自己就是他个人世界的中心,就是自己行动的创造者——他只觉得自己的行动及其结果成了他的主人,他只能服从甚至崇拜他们。
《健全的社会》与弗洛姆的道德哲学作者:黄胤辚来源:《学理论·下》2021年第03期摘要:弗洛姆从人本主义出发来构建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哲学体系。
他深入揭示道德发生异化的本质,并阐明了人本主义道德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拓展的新方向。
在《健全的社会》一书中,弗洛姆通过对现代工业化社会所产生的问题进行剖析与反思,追溯了主体异化的本质。
道德的复归是对主体异化所导致道德异化的修正,也是道德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关键词:弗洛姆;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异化;人本主义;自由王国面对自20世纪以来,西方社会所出现的伦理道德问题,艾瑞克·弗洛姆(Erich Fromm)一直在着力构建与拓展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内容体系,来探索解决社会伦理问题的途径,并相继完成了《逃避自由》(1941)、《为自己的人》(1947)、《健全的社会》(1955)等著作,在《健全的社会》一书中,弗洛姆深入揭示了西方工业化社会下“机械化”生活所造成自我的单向度生活,由此引起道德秩序的松弛。
弗洛姆依据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汲取与批判,以人的自我道德复归为切入点,指出了人本主义是道德哲学的最大的命题,并重新阐述了“道德哲学”。
在此基础上,弗洛姆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域出发,指明人本主义对于现实生活的启迪意义,与此同时,人在道德实践中遵循人本主义的原则,也是完成道德复归的基础。
一、对人同自己的道德类本质相异化的批判艾瑞克·弗洛姆(以下简称弗洛姆)在《健全的社会》一书中深入剖析并批判了现实社会中人的异化现象,并对资本主义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提出了质疑。
弗洛姆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是“不健康”和“不健全”的社会,而导致出现“不健全”社会最核心的原因是由于社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人发生了异化;在现代化工业的世界里,科学技术的不断向前发展,劳动的生产分工不断成熟,逐渐使得人的社会活动扁平化。
在马克思所剖析的劳动异化的基础之上,弗洛姆提出了科技异化和人的自我异化,并以此展开批判与思考。
弗洛姆的社会性格理论弗洛姆认为性格是由性格特征构成的,性格特征所具有的共同倾向性,称之为性格倾向。
在人的性格结构中存在几种倾向,通常根据占主导地位的性格倾向来划分性格类型。
一.同化过程中的性格倾向同化是人与世界关系的一种,是就人与物的关系而言的,人要获取物体即同化,弗洛姆根据同化过程中的性格倾向是否具有创生性将人的性格分为创生性倾向和非创生性倾向。
1.创生性倾向弗洛姆认为创生性是一种基本的人生态度,是人在一切领域中对客体的反映方式。
包括对他人、对自己、对事物的心理反应方式,他关心人所特有的潜能的实现。
而使用这种力量有两种方式。
第一,爱的方式。
弗洛姆认为“爱首先不是同一个具体人的联系,而更多是一种态度,性格上的一种倾向,这种态度决定一个人同整个世界,而不是同爱的唯一对象的联系。
”因此,创生性的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一种把自己与他人联系起来的能力。
爱使人克服孤独和分离之感,同时也使人成为他自己。
第二,理性的方式。
理性也叫原创性思维。
弗洛姆认为人们从分辨理性和智慧之间的不同就可对原创性思维获得基本了解。
原创性思维是由客体和主体性质共同决定的,即客观性与主观性之间的这种同一性是原创性思维的特性。
2.非创生性倾向弗洛姆把非创生性倾向分为四种类型:第一,接受倾向。
具有接受倾向的人乐于被动的接受所需要的东西(物质的和精神的)。
他认为一切好的东西都源自外界。
他坚信自己所需要的无论物质方面还是精神方面,唯一获得的方法是从外界取得。
所以这种人失去了主动性而处于被动状态中。
第二,剥削倾向。
剥削倾向的人和接受型的人基本前提相同,认为一切好的东西都源自外面,这种人与接受倾向的人的区别在于剥削倾向的人并不期望像接受礼物一样得到别人的东西,而是通过强迫和诈骗手段将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
第三,囤积倾向。
这种倾向的人对从外界得到所需之物缺乏信心,而靠囤积和节约来建立安全感。
把花钱看作是一种威胁,他在自己周围建立一道围墙。
其目的是尽可能多的把东西带进来,尽可能少的带出去。
弗洛姆关于人的异化理论评析弗洛姆(Erich Fromm,1900~1980),当代美国著名哲学家和心理学家,是早期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他致力于弗洛伊德主义的精神分析学和马克思主义的结合,站在西方传统的人道主义立场上批判资本主义国家的现实,阐释了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他认为马克恩的哲学是以人为中心的,人在马克思的哲学体系中是历史存在的唯一目的,称马克思哲学的真谛是人本主义。
在他1961年所著《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一书中,弗洛姆总结了他以前以及同时代的“人道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通过解释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论述了他对于马克思主义实质和目标、人的本质及其异化等一系列问题的看法。
其中,弗洛姆独特的关于人的本质及异化理论是他重新解释马克思哲学的二个重要逻辑组成部分。
他认为,马克思基于人的一种可能性的潜能确立了人的概念,这种潜能是人处于自由状态下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人的一般本性。
这种本性在历史发展的情境中以种种异化的形式出现,追求人的自我解放和实现是马克思社会主义的最高目标,也是人类社会永恒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对此我们要有全面的认识,摒着科学、分析、批判、借鉴的态度加以看待。
一、弗洛姆关于人的本性的理解弗洛姆指出,马克思不相信不存在人的本性,也不相信人生来就是一张白纸。
一切都是后天教化的烙印。
弗洛姆认为马克思所讲的人的本性,不是一种抽象物,而是等同于人的本质,这跟人的历史存在的各种形式是不同的。
“虽然马克思后来不再使用‘本质’这个词,因为这个词是抽象的和非历史的,但是,马克思以一种更加符合历史变化的形式,在‘人的一般本性’和每个历史时代‘变化了的人的本性’之间的区别中,显然保留了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
”同时,弗洛姆区分了人的两种类型的“内驱力和欲望”。
他将诸如食欲、性欲等这些固定不变的倾向和欲望看作人的本性的组成部分,只不过是在不同的文化中表现出的形式不一样;而把另一种起源于一定的生产和交换条件的相对的欲望排除在人的本性组成部分之外。
保定广播电视大学高阳分校《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第二次作业(第六章至第十一章)-94分
题1:社会学这个概念,最早由法国实证哲学家_______在 1838年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中首次提出,这通常被视为社会学诞生的标志。
A.笛卡尔
B.斯宾塞
C.加缪
D.孔德
正确答案:D
题2:根据赖·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一书的描写,社会学的想象力包括
____________等三个基本维度。
A.人的维度、神的维度、社会的维度
B.经济的维度、政治的维度、文化的维度
C.社会结构维度、历史维度、人生历程维度
D.经济社会维度、文化思想维度、宗教维度
正确答案:C
题3: ________是涂尔干的重要代表作,也是实证社会学研究的一个典范。
A.第二性
B.权力精英
C.街角社会
D.自杀论
正确答案:D
题4:西方历史上最悠久、影响最大的法律思潮或学派当属________。
A.自然法学派
B.实证主义法学派
C.社会学法学派
D.马克思主义法学
正确答案:A
题5:马克思主义法学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他们合著的《___________》是马克思主义法学诞生的标志。
A.共产党宣言
B.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C.资本论
D.德意志意识形态
正确答案:D
题6:英美法系的渊源有三个,即________。
A.普通法、衡平法和制定法
B.刑法、民法和行政法
C.自然法、制定法和判例法。
弗洛姆的人性异化理论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视野]张璐约5238 字德裔美籍思想家埃里希•弗洛姆(ErichFromm)是现代西方著名的新人道主义伦理学家、新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他敏锐地洞察到,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社会生产虽有巨大发展,物质财富也不再匮乏,但人们生活得并不幸福,人们孤独、不安、机械化,人们同自己、同他人、同自然日渐分离,人被全面异化。
弗洛姆的目标就是要构建人本主义伦理学,以促成“健全的社会” ,消除其对人的压抑,使人的创造性潜能得以充分发挥,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人与自身的统一。
一、人与自身相分离的生存现状:人类“生存的两歧”及全面异化自从人类有了自我意识之后,便意识到了自己面对这个强悍世界时的软弱无力,看到了人类永远也无法摆脱的“生存的两歧” :生与死之间的“两歧” ;人的潜能的实现与生命短暂之间的“两歧”;个人化与孤独感之间的“两歧” 。
理性使人陷入“生存的两歧” ,同时理性也驱使人们寻找各种方法以期解决之。
面对人的软弱无力和孤独状态,弗洛姆指出:“摆脱这种状态的道路有两条:一、向‘积极的自由'方向发展,通过爱和工作使自己自发地与世界联系起来,借此表现自己的情感、感性和理性等方面的能力,在不放弃自我尊严和独立性的前提下实现自己、自然、他人三者之间的融合;二、向后倒退、放弃自由,通过填平自我与世界之间已形成的鸿沟来克服孤独感。
”而现实的资本主义制度、社会及其文明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意识乃至无意识领域的全面操纵,则注定了第一条道路必然是布满荆棘。
弗洛姆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修改、补充了马克思主义的异化劳动理论,从社会心理的角度描述了现代工业社会人与自身、他人、自然相异化的生存状态,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性的全面异化。
在弗洛姆看来异化是一种心理体验:“在这种体验中,个人感到自己是陌生人,或者说,个人在这个个体中变得使自己疏远起来。
他感觉不到自己就是他个人世界的中心,就是自己行动的创造者——他只觉得自己的行动及其结果成了他的主人,他只能服从甚至崇拜他们。
健全的社会与健全的传播-试论弗洛姆的传播思想埃里克•弗洛姆(Erich Fromm, 1900-1980)是20世纪的重要思想家,其研究领域涉及精神分析学、社会学、社会哲学、伦理学、甚至宗教学。
不过,综观其一生的研究成果,我们不难看出弗洛姆在观察和分析问题时所采取的独特视角却始终如一,即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整体把握来分析个人的精神世界,通过对个人精神世界的分析来透视社会生活状态。
他试图把马克思主义(重社会)和弗洛伊德学说(重个人)熔为一炉,形成自己的新的理论。
也许正因为这样一种独特的视角,个人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以及个人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成为他研究的重要内容。
毫无疑问,传播是个体之间以及个体与社会之间联系的唯一方式。
因此透过弗洛姆对个体与社会所做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弗洛姆传播思想的基本轨迹。
在弗洛姆关于个人与社会的一系列论述中,有三个方面的思想值得关注:1、通过对“基本人性”以及现今社会特征的分析找寻个人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互动的根本动因;2、通过对个人在现实社会中实际状况的剖析,批判现实社会;3、在批判现实社会的基础上,试图描绘出“健全的社会”的理想蓝图。
本文拟从弗洛姆上述三个方面的思想中归纳总结出他的传播思想,以就教于方传播的根源:逃避孤独人有一种对孤独的恐惧。
而在所有的孤独中,精神的孤独是最可怕的。
超级隐士实际上与上帝生活在一起,他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最热闹的世界,是个众神灵出没的世界。
一个人,无论他是个麻风病患者还是个囚犯,无论他是个罪人还是个废物,他思考的第一个问题便是:要有一个与他的命运休戚相关的伙伴。
——巴尔扎克关于传播的根源问题,即人为什么要传播的问题,绝大多数传播学论著中并没有太多的深入涉及,广大传播学者似乎把这个问题作为一个不证自明的前提:“人不能不传播”几乎成了各种传播学论著和教科书的逻辑起点。
然而,作为思想家的弗洛姆对这个问题则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思考,并给出了自己的明确答案。
总的来看,弗洛姆并不赞成所谓先天的人性或人格(本能),更不赞成弗洛伊德从先天的人性或人格出发来分析现实的人,进而推及整个人类社会和文化的思想方法。
从弗洛姆的《健全的社会》研究人的自我异化作者:张楠来源:《学理论·中》2013年第09期摘要:弗洛姆是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之一,致力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
弗洛姆《健全的社会》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自我异化现象,从中可以研究他的“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学”的基本思想。
所以《健全的社会》是研究弗洛姆人的异化思想的重要文本,对人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弗洛姆;异化;自我异化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6-0049-02一、异化的概念异化在《健全的社会》中特指19世纪到20世纪中叶的社会,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变化,人的社会性格也发生变化,异化是现代人社会性格变化中本质方面的问题。
弗洛姆认为“异化是一种体验方式,在这种体验中,个人感到自己是陌生人。
”从论述中可以看出弗洛姆认为异化主要是个人主观心理体验或者感受,所以从他的认识看,异化是从人的自我异化开始的,随之不断扩大影响到自己与他人和社会等领域,从而导致异化现象和社会问题出现。
所以在这种心理感受中,人首先感到是自我异化,自我的疏远感。
具体说本应该是人的思想和感受指导自己的行动,但是在异化过程中,行动和结果反之支配和奴役人的思想和感受。
人的行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市场经济作用下,特别是在工业化社会中具有数量化、抽象化的特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随之受到市场化倾向影响。
在资本主义工业化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商品化,自我异化的人对自我的感受和对他人的感觉一样,从而导致人的疏远和冷漠。
人不能了解、理解自己和他人,丧失自我喜怒哀乐的感受,所以弗洛姆认为异化是资本主义工业化过程中对人造成的严重后果。
二、自我异化的特征弗洛姆认为自我异化就是把自己看成和外部物质世界一样的物。
因为外部世界是物,异化的外部世界“投影”到人类自身,人的自我认识和感受就像物一样,人是怎样认识物质的就怎样认识和感受自身。
人性\异化\健全社会——弗洛姆社会批判理论的三个维度摘要:弗洛姆社会批判理论是一种以人性论为出发点,异化论为核心,健全社会为落脚点去研究和批判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论。
标签:弗洛姆;社会批判;人性;异化;健全社会社会批判就是从社会良知出发,并运用理性知识,反思实践过程中各种无可非议的信念、不证自明的真理,以及实践者常识性的理解,进而揭示出有可能阻碍社会实践进程,而一般人没有考虑过的一些前提性条件,最后提出实践过程的价值目标。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法兰克福学派主要代表的弗洛姆面对着西方人所面临的普遍的历史与文化困境,以及人的异化被动的存在方式,他高举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的旗帜,致力于以人性论为起点,异化论为核心,健全社会为落脚点去研究和批判所谓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从而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社会批判理论。
一、人性——社会批判理论的出发点弗洛姆认为,评判一个社会是否健全的客观标准只能是人的价值。
这个价值尺度不是由现存社会决定的,而是根植于人类所共有的本质及其生存需要中。
如果我们站在现存社会的价值立场上,我们就无法从人类自由和幸福的角度对现存社会进行批判,也很难找出现存社会的弊病所在。
因此,我们只有真正弄清了人的本质及其生存需要,我们才能依据人性所固有的法则以及人性发展所固有的目标去评判现实存在,最终找到一种更加符合人性需要的生存方式。
因此,确立一种规范的人本主义价值尺度,是进行社会批判的前提条件。
弗洛姆指出,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我们的第一任务就是要确定什么是人性,什么是由人性而来的需要;进而,我们必须细察社会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作用,研究社会对人类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人性与社会之间不时发生的冲突和这些冲突给社会带来的后果”。
弗洛姆的这段话正好向我们展示了其社会批判理论的内在逻辑:人的本质及其需要——社会对人的作用——人的本质与社会的冲突——人的异化——扬弃异化。
从这种内在的逻辑我们就可以看出弗洛姆关于人的本质及其需要的思考是其社会批判理论的出发点。
弗洛姆人性理论弗洛姆(Erich Fromm)属于新弗洛依德学派,与霍尼(Karen Horney )、沙利文(Harry Stack Sullivan)两人并称。
他们皆对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有所批评与修正。
除了扬弃弗洛依德的本能论与泛性观点之外,还将焦点放在个体所面对的社会文化情境,并尝试对整个社会性格进行分析。
尤其是弗洛姆,他对现代人遭遇到的各种危机和主题感到关切,企图建立一套人文主义的精神分析的理论来解释社会上种种现象,并且希望从各种不同角度来诊断整个社会、人类,以期为现代人指引一条生命的出路。
因为他的最终信念是“人与自己,人与他人,人与整个宇宙世界合一”,这与我国“天人合一”的传统颇为符合,所以我国学界对其思想特别偏好。
除了翻译他的许多著作之外,还有很多人对他加以研究。
兹将其思想背景、人格理论介绍如下,并做一简单评论:思想背景弗洛姆生于1900年的德国,卒于1980年,其家世为犹太律师后裔,家庭宗教气氛浓厚,所以在宗教的精神分析上颇致力钻研,而有独到的见解。
他身历两次世界大战,两次世界大战皆肇始于德国,战争的惨痛使他对人性投注更多的心力予以剖析。
这是期时代背景,以下再就三方面来说明其思想的渊源。
1哲学方面西方由于科学文明的发展,而使人文价值普遍被忽视,久而久之产生一股反动的思潮,即新人文主义。
其中有三个人的思想影响了弗洛姆。
一是谢勒(Max Scheler,1874——1928),他以比较人与动物的差异来掌握人的本质。
二是斯宾诺沙(Baruch de Spinoza,1632——1677),他的自我保存哲学主张一切万物只要他自身存在,就一定竭力去保存自身的存在。
三是史怀哲(Albert Schweitzer,1875——1965),他提倡尊重生命的伦理,并亲自实践。
2精神分析学理方面弗洛姆在大学时代修习社会学和心理学,二十二岁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翌年入慕尼黑大学研究精神分析,并在柏林精神分析学院完成精神分析的正规教育。
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三个基本要素及其维度论析文献标识码:A1845年至1846年是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走向成熟的时期。
马克思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为总纲,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彻底剥离了思辨色彩的围拢,摆脱了人文主义的最后纠缠,全面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新观点,用一个全新的历史视角和模式阐释了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基本前提、基本路径、基本架构三个要素,分别界定了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现实、理论、历史三个维度。
一、现实生活奠基了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基本前提.界定了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现实维度马克思高度颂扬了人的精神生活,认为它才是人真正自由的生活。
尤其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精神生活将成为人们生活的主要内容。
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以“现实生活”为起点来认识和思考现实的世界。
因为,当“现实生活”的“‘合理性’在世界的存在中开始表现它自己的时候―一当它在一种现有的事物状态里,实现它自己为意识、意志和行动的时候,”以它“做研究历史的出发点”.这是“哲学研究所能采取的一贯而有价值的唯一方法”。
1 现实生活是奠基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基本前提。
马克思首先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展开了对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
马克思批判这些德国哲学家们从来就没有离开绝对精神的哲学阵地.只限于抓住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某一个部分,然后反对黑格尔的整个体系,也反对别人所抓住的那一部分,而且相互间进行批判。
他们每个人都狂妄地宣称自己超越了黑格尔、也超越了他所在的同时代人.他们为反对一些“词句”而斗争,但不反对现实的世界。
马克思嘲讽到,这些玄想家们满口喊的都是震撼世界的句子,其实都是些最大的保守分子,他们总想着用一些微不足道的说明作出具有世界意义的发现,却没有一个人想到德国哲学和德国现实之间的关系。
自己的批判和现实的物质生活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正因为不知道现实生活对历史的基础作用,没有从现实生活出发,青年黑格尔派只能倒在醉醺醺的思辨之中:正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之上,马克思批判了德国哲学的虚无缥缈,指出了新哲学的发展方向。
论弗洛姆的健全社会思想摘要:弗洛姆积极关注于社会的良性发展。
他敏锐的察觉到,虽然现代社会经济文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人的精神危机却日益加重。
人与外部世界的隔阂越来越深,因此,他重新审视了社会的发展与人的需要,为达到健全的人、健全的社会,给出了方向性的解释。
这为我们如何推动社会良性发展,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弗洛姆;精神危机;健全的社会;爱的艺术中图分类号:B507一边是繁荣的社会,一边却是孤独的人。
作为20世纪的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弗洛姆敏锐地察觉到了这种不和谐的对立。
如何去解决这一问题?弗洛姆重新审视了社会出现精神危机的原因,对人的社会需求进行了考察,并为人如何在精神和社会层面过得更好,给出了他的独特的解答。
一、弗洛姆对社会精神危机的审视弗洛姆认为精神健康的问题不只是个体的精神病症问题,而是整个社会陷入精神生活危机的问题。
现代社会使人同自己、以及自己创造的事物、和他人产生了疏离。
弗洛姆将社会的精神危机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社会的分裂。
弗洛姆冷峻地观察着二十世纪发达国家的实际状况:“我们限制一部分农业生产力,以便稳定市场,尽管有数百万人正急需我们所限制的东西”;绝大部分人都识字,但人们却没有文化修养,我们在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导向下,用缺乏真实情感的精神“垃圾”刺激感官,虚假广告充塞了内心的空虚,根本没空去欣赏真正的文学艺术作品;技术将我们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但是我们却不知道如何支配这些自由时间,只是在无聊的娱乐活动中空虚地打发时间。
人们丧失了情感,失去了感知外界和自身的能力,像失去了灵魂的“物”。
人并不真正属于自己的经历。
人们只是机械地认为自己是“自己理应成为的人”;“文化为大多数人提供了行为模式,使他们能够既带着缺陷的生活又不会患病。
”一个健全的社会是一个符合人的客观需要的社会。
人类的生活在近代以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不再担忧基本的吃穿住等生理需要,但是人并没有变得比之前快乐,反而陷入了空虚、被压抑和百无聊赖的精神状态之中。
《弗洛姆异化理论下《已知的世界》中的人物异化研究》一、引言《已知的世界》是一部引人深思的作品,揭示了社会现象下人们内心世界的异化。
本文将运用弗洛姆的异化理论,对作品中的人物异化现象进行深入研究。
弗洛姆的异化理论主要关注现代社会中人的疏离感、孤独感以及自我与社会的矛盾,本文将以此为理论基础,分析作品中人物的情感世界及行为特征。
二、弗洛姆异化理论概述弗洛姆在研究现代工业文明背景下的人类状态时,提出了异化理论。
该理论指出,现代社会使人的心灵变得异化,与他人和社会逐渐疏远。
具体表现在人们失去了对生活的热爱和意义,以及自我认同的丧失。
这种异化不仅导致个体的孤独和疏离感,还可能引发社会问题。
三、《已知的世界》中人物异化的表现1. 角色的孤独与疏离感:在《已知的世界》中,人物往往在繁复的生活琐事中感受到深深的孤独。
他们的行为举止和情感状态呈现出与社会和他人的疏离感,他们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似乎逐渐变得淡漠。
例如,某角色为了迎合社会规范而牺牲自我价值追求,失去了真正的内心认同和方向。
2. 物质与精神分裂的冲突:作品中的人物往往在追求物质与精神满足之间产生冲突。
他们为了追求物质财富而牺牲了精神上的需求,导致内心世界的分裂和异化。
这种异化表现为对物质生活的过度追求和对精神世界的忽视,使人们失去了真正的自我。
3. 角色之间的疏远与对立:作品中的人物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疏远和对立关系。
这种疏远与对立主要源于人与人之间的误解和沟通障碍,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心理距离和敌意。
这导致了人际关系的扭曲和人的情感体验的扭曲。
四、分析作品中的具体案例本部分将以作品中的人物为例,详细分析他们的异化表现。
以人物A为例,其生活在一个功利社会中,对权力和地位的追求导致他忽视了真实的情感和自我认同,成为了权力机制的奴隶。
在《已知的世界》中,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它们通过细节和情节展示了个体与社会、人与自己之间的疏离与冲突。
五、探讨《已知的世界》反映的社会现象及启示通过对《已知的世界》中人物异化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具有普遍性。
论弗洛姆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伦理批判弗洛姆是“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和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通过综合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建构了规范人本主义伦理学体系, 并以此为基础对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展开深刻的病理诊断,提出建立一个健全社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在当代西方社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本文旨在系统剖析其理论运思过程的基础上分析其理论得失。
、弗洛姆对马克思和弗洛伊德学说的综合弗洛姆认为,应当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入手对当代西方社会展开分析和批判,这就必须把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结合起来。
在他看来,把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结合起来的必要性在于:马克思长于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宏观视角来探讨人的发展问题,强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推动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从而也决定了人的发展过程。
但是,马克思一方面并没有“说明经济基础是怎样转变成为这种上层建筑的。
”也就是说,马克思并没有考察历史运动的微观机制问题。
另一方面,马克思更没有系统考察人的微观心理活动的问题。
与马克思相反,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则比较关注作为个体的人的心理活动过程, 与马克思认为人的发展和意识受社会结构所决定这一观点不同, 弗洛伊德强调“社会只是通过对人的内在的生理和生物机制的或强或弱的压抑来影响人的存在的。
”并不需要通过社会变革来克服压抑。
把马克思 主义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结合起来, 可以从宏观和微观层面 更为全面地考察人及其发展问题。
实现二者结合的可能性在于他们的理论具有四点共性。
具体说:第一,他们都具有强烈的批判假的思想和意识,揭示被它们所掩盖的真实存在。
第二,他们都 继承了西方人道主义传统, 都反对社会对人的压抑和人的异化现 象。
都是力图使人的本质和潜能得以实现的人道主义哲学。
第三, 他们都相信真理能够赋予人实现自由的力量, 强调发现意识形态 和思想背后隐藏的无意识和真实想法, 人们就可以获得变革现实 的力量。
从异化的社会走向健全的社会--弗洛姆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
批判与反思
王天保
【期刊名称】《中国图书评论》
【年(卷),期】2016(0)3
【摘要】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主要建立在对个体的心理分析的基础之上,所以人们往往把他的无意识概念称为个人无意识。
个体的童年经历、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与父母的关系是其关注重点。
而弗洛姆的精神分析理论主要建立在对群体、对社会的心理分析的基础之上,关注群体性的心理取向,以及社会生活方式与心理活动的关系。
【总页数】7页(P20-26)
【作者】王天保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从异化社会通向健全社会的思考——弗洛姆《健全的社会》评析
2.人性、异化、健全社会——弗洛姆社会批判理论的三个维度
3.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的异化
问题研究r——基于弗洛姆《健全的社会》的新思考4.弗洛姆对资本主义社会病理的批判——《健全的社会》一书评析5.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与人的“异化”——论
开高健小说《巨人与玩具》的社会批判思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