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的兴衰
- 格式:ppt
- 大小:702.50 KB
- 文档页数:10
七年级历史东汉的兴衰知识点笔记东汉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历时近200年,从公元25年开始一直持续到220年。
在这个时期内,有着伟大的政治家、文学家、道德家等人物,以及很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
下面就为大家总结了七年级历史东汉的兴衰知识点笔记。
一、东汉的建立和政治稳定东汉是在汉朝末期建立的,由于西汉的内忧外患和王莽的篡位,使得汉朝的统治出现了诸多问题。
在此背景下,公元25年刘秀建立东汉政权,东汉就此建立。
东汉政治稳定的时间大约持续了80年左右,其中的几位皇帝像是明治、章帝等有着不同的贡献。
东汉成立后的第一件大事是将都城从西安移至洛阳。
二、东汉的疆域和经济发展东汉的疆域较西汉有所扩张,除了原有的国土外,还进驻了一些新的领土,比如说东南沿海地区等。
东汉时期也取得了一系列的经济升级,如加重农民税收,推行度田制度,使土地的经营更加有效率,提高了人民的生产能力。
三、三国分裂和东汉的灭亡东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动荡期,相较于前朝,东汉政权的财政、军事等各方面的问题,渐渐地愈加严重。
由于政治经济的紊乱和文学伦理的阐扬等原因,在220年,魏、蜀、吴三大政权愈来愈卖力地去掉东汉政权,最后东汉灭亡,中国也步入了三国时期。
四、东汉文学艺术东汉时期是中国文化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有士人之风,加强了文官、武将、思想家、艺术家等的文化艺术水平,使得这个时期的文化艺术表现丰富多彩,代表作为《红楼梦》、《青瓷》、《严子陵与矫虎皮》等风靡一时的文学作品。
五、东汉思想和文化东汉时期不仅是政治和经济挣扎的时期,也是思想文化时期。
在此时期,有着不少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如王充、班固、郭象等,他们是东汉政治、经济和社会意识增长、科学技术上发展的代表人物。
六、总结东汉政权虽然短暂,但却在中国历史上印刻了重要的一笔。
经过老百姓的辛苦和骄矜,东汉的政治、文化、经济伦理和社会现象都得到了重要的发展。
这个时期的人文故事、文艺创作和思想理论在今天的人文、文学、哲学、史实等方面都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第13课东汉的兴衰
一、光武中兴
1、新朝建立:公元9年,外戚(皇帝的母族、妻族)王莽篡政,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后被农民起义推翻。
2、东汉建立:公元25年,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定都洛阳。
3、光武中兴
(1)措施: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
合并郡县,裁剪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严惩贪官污吏;
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2)目的:为了巩固统治
(3)影响: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4、“文景之治”、“汉武帝大一统”和“光武中兴”出现的共同原因:
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顺应民心;统治者勤于政事,善用人才。
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东汉中后期政治表现:
(1)外戚宦官交替专权,轮流把持朝政
(2)政治腐朽不堪,社会混乱,人民遭殃
2、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影响: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三、黄巾起义
1、原因:东汉后期朝政腐败,时局动荡,百姓流离失所,加之自然灾害频发,广大人民难以忍受,反抗情绪蔓延。
2、过程:
(1)时间184年(甲子年)
(2)领导者:张角
(3)创立组织:太平道
(4)结果:失败
3、影响
黄巾起义主力虽然失败,但其余部坚持斗争了20多年,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4、“黄巾起义”与“大泽乡起义”的异同点:
不同点:黄巾起义是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而大泽乡起义有一定突发性。
相同点:两场起义都是为了推翻残暴统治;两场起义虽然都失败了,但加速了王朝的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