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的七种境界
- 格式:ppt
- 大小:52.00 KB
- 文档页数:9
上善若水的十层含意一、避高趋下二、随物赋形三、随机应变四、流水不腐五、柔弱无比六、坚韧无比七、虚怀若谷八、无私善行九、无微不至十、清污涤垢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上善若水”这四个字,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它的字面含义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样。
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
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想水那样待机而动。
正因为他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
说到这其中所涵盖的思想意义,那就需要多做些解释了。
上善若水”这四个字,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第一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它的字面含义是:最善者的品行,如同水一样,可以滋养与造福万物,却不与万物争任何东西……。
说到这其中所涵盖的思想意义,那就需要多做些解释了。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
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他认为上善的人,就应该象水一样。
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
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他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为百谷王。
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超过它,例如滴水穿石,这就是“柔德”所在。
所以说弱能胜强,柔可克刚。
不见其形的东西,可以进入到没有缝隙的东西中去,由此我们知道了“不言”的教导,“无为”的好处。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一位年轻的商人被搭档出卖,人财两空,痛不欲生,想跳湖自尽。
他在湖边碰上了一位观水静坐的智者,便将自己的境遇逐一细述。
智者微笑着将他带回家中,令其从地窖里搬出一块偌大的坚冰。
商人虽然百思不得其解,但还是照做了。
冰块搬出来后,智者吩咐:“用力砍开它!”商人找来斧头便砍,不料猛烈的重击,只能在冰面上划下一道细微的印记。
商人又抡起斧头,全力劈凿。
一会儿,对着掉落的冰屑,他气喘吁吁地摇头:“这冰实在太硬了!”智者不语,将冰块放在铁锅中煮。
随着温度的升高,冰块慢慢融化。
智者问:“你从中有所领悟没有?”商人说:“有些领悟了。
我对付冰块的方式不对,不该用斧头劈,得用火烧。
”智者摇头。
商人面露难色,鞠躬请教。
智者语重心长地说:我所让你看到的,是成功人生里的七种境界:01、冰虽为水,却比水强硬百倍。
越在寒冷恶劣的环境下,它越能体现出坚如钢铁的特性。
这是成功人生的第一种境界:百折不挠。
02、水化成气,气看无形,若气在一定的范围内聚集在一起形成聚力,便会变得力大无穷,动力无比。
这是成功人生的第二种境界:聚气生财。
03、水净化万物,无论世间万物多脏,它都敞开胸怀无怨无悔地接纳,然后慢慢净化自己。
这是成功人生的第三种境界:包容接纳。
04、水看似无力,自高处往下流淌,遇阻挡之物,耐心无限,若遇菱角磐石,即可把菱角磨园,亦可水滴石穿。
这是成功人生的第四种境界:以柔克刚。
0、水能上能下,上化为云雾,下化作雨露,汇涓涓细流聚多成河,从高处往低处流,高至云端,低入大海。
这是成功人生的第五种境界:能屈能伸。
06、水虽为寒物,却有着一颗善良的心。
它从不参与争斗,哺育了世间万物,却不向万物索取。
这是成功人生的第六种境界:周济天下。
07、雾似飘渺,却有着最为自由的本身。
聚可云结雨,化为有形之水,散可无影无踪,飘忽于天地之内。
这是成功人生的第七种境界:功成身退。
人心如水。
之所以有能力悬殊、善恶不同、生死之欲,皆因各自境界不等罢了。
⽼⼦“上善若⽔”的处世哲学“上善若⽔”,是⽼⼦处世原则和⼈⽣态度。
在其著作《道德经》中有⼤幅篇章描写他对“⽔”的理解和领悟,以及对后⼈的启⽰,其中“上善若⽔”是他关于“⽔”思想的浓缩精华。
“上善若⽔”的⼤概思想及“⽔”的七种的善性。
具体来体会⽼⼦“上善若⽔”的处世哲学以及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上善若⽔”这句成语,出⾃⽼⼦的《道德经》第⼋章:“上善若⽔,⽔善利万物⽽不争,处众⼈之所恶,故⼏于道。
居善地,⼼善渊,与善仁,⾔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尤。
”“上善”就是指最好的。
“上善若⽔”的意思是:⼈最⾼的境界就是像⽔的品性⼀样,⽔滋养与造福万物,给万物带来益处,却不与万物争任何名利,停留在众⼈所厌恶的地⽅,所以是很接近“道”的。
居处善于卑下,⼼思善于深沉,施与善于相爱,⾔谈善于检讨,为政善于治理,处事善于⽣效,⾏动善于待时。
正因为不予万物相争,所以不会引来责怪。
⽼⼦还对“上善若⽔”进⾏了详细的描述,列举了⽔的七种善性与处世原则:“居善地,⼼善渊,与善仁,⾔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在⽼⼦看来,仁⽴⾝处世应该像⽔⼀样安于谦下,⽢于处后(居善地);⼼境应该像⽔⼀样善于容纳百川的深沉渊默(⼼善渊);品格应该像⽔⼀样助长万物⽣命(与善仁),说话应该像⽔⼀样汛期⽽⾄,准确有信(⾔善信);⽴⾝处世应该像⽔⼀样持平正衡(政善治);做事应该像⽔⼀样调剂融合(事善能);善于把握机会,做到像⽔⼀样应时⽽动,应时⽽⽌(动善时)。
⽼⼦⽤⽔性来⽐喻上德的⼈格,他认为⽔是天地间最有善性最有道德的事物,他所追求的处世之道也是与⽔之德相契合的。
⽔最著名的特性和作⽤是:⼀,柔;⼆,停留在最卑下的地⽅;三,滋润万物⽽不与相争。
⽼⼦认为为⼈处世就应该具备这种⼼态和⾏为。
“上善若⽔”,这是⽼⼦的⼈⽣态度,也是⽼⼦所倡导的处世哲学。
⽼⼦“上善若⽔”的处世哲学,对处在现代这个物质⾄上的时代来说,具有⼗分重要的认识价值和启迪作⽤。
上善若水:七智、七善、七境界上善若水:七智、七善、七境界水,至善至柔之物,容纳万物却不与人争。
人生之道,莫过于此。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的《道德经》,指的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水”对老子而言有“七善”:“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也折射出为人处世的“七智”,做到这七条,方能和水一样“不争,几于道”。
居善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定位“居善地”意指善人居所如水般顺应自然,善于选择地方。
找到合适自己的定位至关重要,因为自己的才能、个性、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是否相容,是我们在选择人生站位时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如果没有认清自我,定了错误的或者违背本心的人生目标,则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心善渊,拥有清澈平静的心灵东晋陶渊明放下一句“吾不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后,便于“悠然见南山”的一片静景中结庐,开始过上了“心远地自偏”的生活。
他的心灵和深潭一样清澈平静,不易受外界环境的干扰与影响。
反观我们也一样,要想在物质社会避免受到不良习气的污染和惊扰,则需保持内心的平和安静。
心静如水,则能做到“无欲望则静止,静止则明朗”。
与善仁,与人交往要心存友善“与善仁”,对待人因该像水一样润泽万物,即对强者尊重,对弱者理解与嘉许。
许多人对强者能保持足够尊敬,对弱者却心有轻视;或者对弱者表示亲近,对强者却心存排斥,这不是真正的“仁”。
如果无论强者和弱者,我们都能待之以仁,就可得众之力,无所不成。
言善信,诚信是人之立身之本“言善信”指的是说话像水一样堵止开流,善于遵守信用。
商鞅变法曾立木为信,在百姓心里树立起了威信,从而使秦国迅速壮大统一中国。
要想在这个社会立足,则需做到“一诚天下动”,并时常谨记“轻诺必寡信”。
正善治,学会稳妥地掌控局势“正善治”反映了水海阔天空、把握大势的气魄。
之所以三国曹操能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胜袁绍统一北方,其重要一点就是曹操听从了谋士许攸的建议后洞察局势,最后精心谋划,纵火乌巢,从而彻底扭转战局。
上善若水:七种人生境界,心灵净化的艺术上善若水,仁者爱人,乐善好施,乐静安穆,修身齐家。
这是我们应该追求的至高道德境界。
随着生活的不断深入,我们经历了许多人生阶段和体验,每一次磨砺都让我们更接近这种境界。
以下是七个人生境界,带领你走向心灵纯净的人生之路。
一、稳重内敛人生境界的第一个阶段是稳重内敛。
在这个阶段,我们学会了控制情绪,自我约束,讲究分寸,做事深思熟虑。
同时,我们也懂得了适可而止,不放纵自己,不过度追求物欲享受。
学会了控制自己,我们才能更好地掌握自己的未来,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与人生境界。
二、大公无私人生境界的第二个阶段是大公无私。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不是唯一的存在。
我们需要关心别人,体谅别人,为别人付出。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真正的人际关系,拓展人际关系,从而获得更多的资源和帮助。
这也是我们获得收获的最好方式。
三、善待自己人生的第三个境界是善待自己。
生活需要快乐和欢笑,我们需要学会享受生活的美好,过好属于自己的生活。
同时,在享受生活的美好的时候,我们也需要更好的对待自己。
这不是过度奢侈和放纵,而是一种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和肯定。
让自己拥有更多的体验,拥有更多的能力并不会让我们丢失自己的方向,反而会让我们在人生的路上更加自信。
四、守时尽职人生的第四个境界是守时尽职。
时间是有限的、珍贵的。
我们需要珍惜时间,保持效率。
同时,在完成自己的工作的时候,我们也需要尽职尽责。
不赖账、不走漏、不推卸,凡事心安理得,这才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点。
五、谦谦君子人生的第五个境界是谦谦君子。
谦虚使我们拥有了更广阔的视野,能更好地理解不同的人和事。
同时,谦虚还使我们接受批评和自我反思,从而更好地改善自己。
确保我们不断超越自我。
六、宽容仁爱人生的第六个境界是宽容仁爱。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掌握人际关系。
即使是犯错的人,我们也要给予宽容和理解,因为这样才能建立和发展深厚的人际关系,更加稳定地维护属于自己的事业。
七、自律自视人生的第七个境界是自律自视。
《上善若水》及书法赏析上善若水,是一个成语,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于道。
”指的是: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不与世人一般见识、不与世人争一时之长短,做到至柔却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气度。
在道家学说里,水为至善至柔;水性绵绵密密,微则无声,巨则汹涌;与人无争却又容纳万物。
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人生之道,莫过于此。
四尺横幅,主题字高约14厘米,田英章书风欧楷,用朱砂深红墨书写,上正下正。
上善若水,是一个成语,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于道。
”指的是: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不与世人一般见识、不与世人争一时之长短,做到至柔却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气度。
在道家学说里,水为至善至柔;水性绵绵密密,微则无声,巨则汹涌;与人无争却又容纳万物。
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人生之道,莫过于此。
成语释义上善若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上善:最完美;水:避高趋下是一种谦逊,奔流到海是一种追求,刚柔相济是一种能力,海纳百川是一种大度,滴水穿石是一种毅力,洗涤污淖是一种奉献。
逝者如斯夫,人生犹如奔流至海的江水。
乐善好施不图报,淡泊明志谦如水,而在这里水是喻指与世无争的圣人。
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就和圣人差不多。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
出处: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易性第八):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人无常在,心无常宽,上善若水,在乎人道之心境,即,心如止水。
处于众人所不注意的地方或者细微的地方,所以是最接近道的。
上善若水:老子哲学的最高智慧做人如水,你高,我便退去,决不淹没你的优点;做人如水,你低,我便涌来,决不暴露你的缺陷;做人如水,你动,我便随行,决不撇下你的孤单;做人如水,你静,我便长守,决不打扰你的安宁;做人如水,你热,我便沸腾,决不妨碍你的热情;做人如水,你冷,我便凝固,决不漠视你的寒冷。
上善若水,从善如流,如水人生,随缘而安。
做人如水:能适应任何环境,就像水一样,能包容万物,本身却非常的纯静;做事如山:要踏踏实实的做事,像山一样稳重,像山一样给人以信任!做人像水。
水,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一切都是因为它柔美、滋润。
老子说:“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既弘扬水的.精神,也道出了一种处世哲学:做人应该像水一样,要有极大的可塑性。
因为水性柔而能变形。
在海洋中是海洋之形,在江河中是江河之形,在杯盘中是杯盘之形,在瓶罐中是瓶罐之形。
做人应该像水一样,至柔之中又有至刚、至净、能容、能大的胸襟和气度。
古人有一副对联:“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
”做事像山。
山因形走势,因势走形,一切皆因之挺拔、高峻。
山,从千峰峥嵘、万壑竞秀、云海飞瀑、蜿蜒起伏中展示大气磅礴;山,从云蒸霞蔚、烟雾缭绕或澄澈清净中透出阔远幽、空灵清秀。
所以做事,就要像山一样,要有山的胸怀,山的风骨,山的品格,山的内涵和山的原则。
古人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人一旦能够做到虚怀若谷,便能够汇集百河而成为汪洋;人如能做到无欲无争,便能如峭壁一般,屹立云霄。
所以,我觉得“做人如水,做事如山”内存玄机和巧妙,短短八个字,既说明了如何做人,又说出了一个人应如何做事。
一个人只有经历了漫长的人生跋涉后,才最终明白,生命的意义,其实并不在于获得,而在于放下。
水的境界(太透彻了!)
老子曾经说过“上善若水”,是说做人要像水一样,帮助万物,默默不争。
水很接近于道的品性,它至柔之中又有至刚、至净、能容、能大的胸襟和气度。
以水悟道,可以看到成功人生里的七种境界。
1
水,百折不挠
冰生于水,却比水强硬百倍。
水,越在寒冷恶劣的环境下,它越能体现出坚如钢铁的特性。
这是成功人生的第一种境界——百折不挠;
2
水,聚气生财
水化成气,气看无形,若气在一定的范围内聚集在一起形成聚力,便会变得力大无穷,动力无比。
这是成功人生的第二种境界——聚气生财;
3
水,包容接纳
水净化万物,无论世间万物多脏,它都敞开胸怀无怨无悔地接纳,然后慢慢净化自己。
这是成功人生的第三种境界——包容接纳;
4
水,以柔克刚
水看似无力,自高处往下流淌,遇阻挡之物,耐心无限,若遇棱角磐石,即可把棱角磨圆,亦可水滴石穿。
这是成功人生的第四种境界——以柔克刚;
5
水,能屈能伸
水能上能下,上化为云雾,下化作雨露,汇涓涓细流聚多成河,
从高处往低处流,高至云端,低入大海。
这是成功人生的第五种境界——能屈能伸;
6
水,达济天下
水虽为寒物,却有着一颗善良的心。
它从不参与争斗,哺育了世间万物,却不向万物索取。
这是成功人生的第六种境界——达济天下;
7
水,功成身退
水雾似飘渺,却有着最为自由的本身。
聚可成云结雨,化为有形之水,散可无影无踪,飘忽于天地之内。
这是成功人生的第七种境界——功成身退。
美文哲学
belle-lettres。
上善若水:人生的七层境界,你在哪一层!《道德经》有云:“上善若水。
”水,是一种接近于道的东西,因不争而没有烦恼,因善于帮助万物而高尚。
上善若水,里面蕴含了人生的七层境界,你在哪一层?第一层境界:百折不挠水可柔,亦可刚,可滋润万物,也能坚如磐石。
在严寒的条件下,水凝结成冰,化液为固。
冰的本质虽为水,但它却比水要坚硬得多。
有人说:“冰,是坚硬万倍的水,结水成冰,是一个痛苦而美丽的升华过程。
”人生路上,需要成长,成长为一个百折不挠的人。
化软肋为铠甲,才能护自己和重要的人一生周全。
第二层境界:聚气生财水可有形,亦可无形。
水的汽化过程,看似从有到无,实则是一种积攒能量的过程。
真正有本事的人,从不在乎当下的处境如何。
不在意才华被人蔑视,不在意作为被人忽略。
只专注于在自己认定的方向竭尽所能,让无形之“气”,汇聚成力量。
当下有多透明,未来就有多耀眼。
第三层境界:包容接纳想起一个脑筋急转弯:什么东西越洗越脏?答案是:水。
水,净化万物,而后自净,乃普度一切。
以自身之净,涤万物之秽,是水的本性,也是圣人的修行。
海纳百川,本质上,是水容万物。
敞开胸怀去包容,换位思考去接纳,是化解世事难题的终极锦囊。
第四层境界:以柔克刚在高压的条件下,水可成为水枪,以切割硬物。
“滴水石穿”,水很无力,却能以柔克刚。
世间有很多棱角,如果非要硬碰硬,最后的结果,无疑是两败俱伤。
有些时候,收起没必要的锋芒,才不会火上浇油。
智慧给予的体面,源于洞察一切的学问。
第五层境界:能屈能伸水往低处流,也能汽化成气,往天上走。
以不同的形式,实现自我价值,就是最有意义的人生体验。
生活中,有的人为了所谓的面子,牺牲了很多可能。
当“面子”一而再,再而三转为遗憾时,“里子”就伤痕累累了。
古人云:“识时务者为俊杰,大丈夫能屈能伸。
”以“屈”处世,以“伸”显才,看时机而动,是一种崇高智慧。
第六层境界:兼济天下水的一生,润物、哺育、洗涤而后循环新生,虽寒却善,为而不争。
【道德经讲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第八章原文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首先我们来看第8章上善若水,说起上善若水,大家耳熟能详,QQ好友、微信好友不止一个叫上善若水的,如果不备注真名,还真分不清谁是谁了,而《上善若水》的书法作品比比皆是,那么问题来了,“上善若水”为什么能得到这么多人的青睐呢?我们一起走进《道德经》第8章,探个究竟吧。
【句释】 1、上善若水。
善:一种解释为“品性、良善”,“上善”是“至高无上的善”。
还有一种解释是“善于”的意思,“上善”指的是最佳的行为选择,也就是最善于做什么,是行为选择的利与弊,而不是行为的善与恶,老子在这里讲的是智慧,是行为学,而不单纯是道德。
“善”在《道德经》中出现49次。
大多都是“善于”的意思,指智慧的行为。
若:像。
句意:最佳的行为选择就像水一样。
2、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处:停留、居住之意。
几:接近。
句意:水善于滋润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它总是处于人们厌恶的低洼之地,这种品德,最接近于“道”。
3、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善:善于。
渊:深的意思。
与:与人交往。
仁:真诚友爱。
句意:居住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远博大,待人善于相助,真诚友爱,说话善于信守诺言,为政善于治理,办事善于发挥才能,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4、夫唯不争,故无尤。
尤:过失。
句意:正因为具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才不会出现过失。
【译文】最佳的行为选择就像水一样。
水善于滋润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它总是处于人们厌恶的低洼之地,这种品德,最接近于“道”。
因此,最佳的行为选择就像水一样,居住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远博大,待人善于相助,真诚友爱,说话善于信守诺言,为政善于治理,办事善于发挥才能,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正因为像水那样不争,所以才不会出现过失。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解读解读原文: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注解:“利”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在这里是使动用法,使。
获利(有利),根据句面意思,可以理解为“滋润、施惠”的意思。
译文:最完善、最完美、最崇高的人就是象平凡的水一样的人。
水的特性是善于滋润惠泽天下万物,默默地养育万物生灵,却从不与天下万物生灵竞争利益;她善于留处在众人厌恶不愿意居住的潮湿低洼的地方,沉静悠然地荡漾流淌,因此,水的这种美德,是最接近于大道的。
水有七种美德特性:留处善于选择适合自己生存的地方,心胸空灵博大善于包容天下万物而不拒,就像深广无边的渊薮那样,与万物相处、与人交往应时而动、应时而至,说到做到,坚定不移且恪守信用而不违约违时;在对待政治上,能够秉承水柔志刚、方圆融通之德,遵循水滴石穿的以柔克刚精神,恰当和谐地解决治理好国家政务;在处理一般事务上,善于依照自然之道,顺势而为,尽职尽能,圆满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采取行动善于抓住稍纵即逝的有利时机,或静如处子,或动如脱兔,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借时而为,取得成功。
正是因为始终时刻坚守水的这种不与众人竞利的谦逊虚下的美德,动静行止都无怨无悔,自觉遵循自然大道和万事万物的自身发展规律,所以世间的万物众生,谁还会怨恨她(具有崇高美德的水)呢?解读:在这一章里,老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认识探寻大道的途径和方法。
本章的核心是老子以水喻道说道、借水体道释道、借水性水德水道昭示人性人事和人道,借水德水道而对天下芸芸。
教化人们与自然相处,或者治国理政、处理日众生行“不言之教”常事务工作,都要善于像臻善臻美的水那样,始终持续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人性和人格,默默地帮助施惠与他人而不求回报,众人众生不愿意去的地方,自己可以去,众生众人不愿意去做去干的脏差累活或危险的事情,自己可以去做去干,始终谦逊虚下,虚怀若谷,功成弗居,别人不怨恨自己,自己也无烦无恼,,无痛无苦,逍遥自在。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解读解读原文: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注解:利”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在这里是使动用法,使。
获利(有利),根据句面意思,可以理解为滋润、施惠”的意思。
译文:最完善、最完美、最崇高的人就是象平凡的水一样的人。
水的特性是善于滋润惠泽天下万物,默默地养育万物生灵,却从不与天下万物生灵竞争利益;她善于留处在众人厌恶不愿意居住的潮湿低洼的地方,沉静悠然地荡漾流淌,因此,水的这种美德,是最接近于大道的。
水有七种美德特性:留处善于选择适合自己生存的地方,心胸空灵博大善于包容天下万物而不拒,就像深广无边的渊薮那样,与万物相处、与人交往应时而动、应时而至,说到做到,坚定不移且恪守信用而不违约违时;在对待政治上,能够秉承水柔志刚、方圆融通之德,遵循水滴石穿的以柔克刚精神,恰当和谐地解决治理好国家政务;在处理一般事务上,善于依照自然之道,顺势而为,尽职尽能,圆满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采取行动善于抓住稍纵即逝的有利时机,或静如处子,或动如脱兔,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借时而为,取得成功。
正是因为始终时刻坚守水的这种不与众人竞利的谦逊虚下的美德,动静行止都无怨无悔,自觉遵循自然大道和万事万物的自身发展规律,所以世间的万物众生,谁还会怨恨她(具有崇高美德的水)呢?解读:在这一章里,老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认识探寻大道的途径和方法。
本章的核心是老子以水喻道说道、借水体道释道、借水性水德水道昭示人性人事和人道,借水德水道而对天下芸芸。
教化人们与自然相处,或者治国理政、处理日众生行不言之教”常事务工作,都要善于像臻善臻美的水那样,始终持续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人性和人格,默默地帮助施惠与他人而不求回报,众人众生不愿意去的地方,自己可以去,众生众人不愿意去做去干的脏差累活或危险的事情,自己可以去做去干,始终谦逊虚下,虚怀若谷,功成弗居,别人不怨恨自己,自己也无烦无恼,,无痛无苦,逍遥自在。
上善若水以其善下——王道事业的七重境界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道德的体现,在自然界,水德是代言;在人群中,圣德是表率。
老子说“上善若水”,就是说,真正高级的“善”就像水一样。
为什么像水呢?老子提了两大标准。
第一是“善利万物而不争”,水滋润利益万物而不争得失。
第二是“处众人之所恶”,它可以到人们都嫌弃厌恶的地方去,而不计较世人的褒贬。
所以说,只有水的特性和品德才接近于道。
大道似水而不是水,身为道商,一定要效法于水。
道之德性以水来示现,人之德性以善来体现。
不但老子的学说中反复以“水”作比喻,在《管地篇》中,也进一步揭示了“水”就是万物本原的道理。
管子认为,地是万物生长的园地,“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
水既聚集在天地间,又藏于万物的内部,更集合于一切生命之中。
“集于草木,根得其度,华(花)得其数,实(果实)得其量。
鸟兽得之,形体肥大,羽毛丰茂,文理著明。
万物莫不尽其几(生机)。
”不仅万物的生长,水起着神妙的作用,而且人也如此。
由于水的关系,胎儿三个月就能含五味,含五味就能生成五脏。
因此《管子》一书称“水”为“水神”。
所谓“神”,即是指水的神妙作用。
道商立世立业,应该法于自然,以水为师。
你看:水温顺柔弱低下卑贱,道商越卑贱则越高贵;水滋养万物,施恩而不图报,道商要利益众生而不去与众生争。
水绕圆则旋转,遇方则回转,堵塞则止行,决口则涌流。
水行不通则退,止不住则漫。
道商有令则行,行不通则或退或让;有禁则止,止不住则或变或易。
水不拘一形,随物而成其形。
水变化万千,服从于时令之变幻。
春夏温热,万物生长,水则蒸云降雨,滋润群生,降温祛暑。
秋冬凉寒,万物收藏,水则凝为霜雪,护侍群生。
真正的道商,在商业经营中,千万不能固执僵化和封闭教条,一定要根据天时、地利、人和,以及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投资项目与经营策略。
不拘一格,见效则易。
水性圆通,无物不融。
道商该如何让自己的商德接近于水德,最终成就不朽的王道事业,构筑自己的“商业帝国”呢?老子同样给我们提出了七大标准。
“上善若水”的7种人生境界,看看你占了几种
“上善若水”堪称人生座右铭!很多人都很喜欢它。
然而,真正能领悟它的人却很少。
但,当你真正悟透“上善若水”的内涵与禅意时,会有种重获新生的感觉。
因为,它可以诠释出人生的七种境界。
第一种、包容接纳。
水可净化万物。
无论世间的东西多脏,它都敞开胸怀无怨无悔地接纳,然后慢慢净化自己。
第二种、能屈能伸。
水能上能下。
上化为云雾,下化作雨露。
汇涓涓细流,聚多成河,从高处往低处流。
高至云端,低入大海。
第三种、以柔克刚。
水看似无力,自高处往下流淌,遇阻挡之物,耐心无限,若遇磐石有棱角,便会把棱角磨圆,也可水滴石穿。
第四种、周济天下。
水虽为寒物,却有着一颗善良的心。
它从不参与争斗,哺育了世间万物,却不向万物索取。
第五种、聚气生财。
水遇热会化成气。
气看无形,但等它们聚集在一起的时候,就会变得力大无穷,动力无比。
第六种、功成身退。
雾似飘渺,却有着最为自由的本身。
聚可成云变雨,化为有形之水。
散可无影无踪,飘忽于天地之间。
第七种、百折不挠。
冰虽为水,却比水强硬百倍。
越在寒冷恶劣的环境下,它越能体现出坚如钢铁的特性。
上善若水,道家认为水有这七种美德值得人们学习和常识中只有道家讲究上善若水不同,儒道皆重水德。
老君爷和孔子都曾说水,《论语》中孔子曾于水上悟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又曾感叹:“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孔子的传人荀子则记载了更多孔子对水的感悟。
《荀子》中子贡问孔子:“我听人说君子看到了大水一定要仔细看,这是为什么啊?”孔子说:“这是因为水可以启发君子,水善于养活生命,似德;水永远往下流,随物易形有规律,似义;水波粼粼而不绝,似道;水满了就溢出,似正;渗入细微,似察;污水入大河会洁净,似善化;不论百转千回必往东流,似志。
正因如此君子见大水必观。
”荀子在儒家是很离经叛道的人物,他座下最出色的两个弟子是韩非和李斯,他们都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所以历史上很多人把《荀子》中的这个记载看做是荀子自己想的,这里不论真假。
《荀子》中记载的孔子的感悟和老君爷所言甚像,综合两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老君爷的原意。
《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你看这水多好啊!水善于利益万物不争,在大家都不喜欢的低凹处,这已像大道了!居善地,无论流水多卑下,最后总能流入汪洋,好比孔子说的水总是东流入海,但人总是讨厌卑下的地方,却不知高以下为基之理。
心善渊,渊是深的意思,如孔子所言,水深无法测量是智,心中有智好比深渊,外人不知深浅,城府深厚。
与善仁,这里的与非是猫与狗,而是某与某东西,为给的意思。
能给善仁,什么是善仁,《尚书》中说水曰润下,水润物会自己下去,虽无私,但万物亦不敢多要。
拿帮人来说就是帮人不在高高在上的身份,而是以平等的身份去帮人,不伤人自尊;但也不让被帮的一方生出依靠之心,不斗米恩升米仇。
言善信,《道德经》它出海说:“信者我亦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信用不因人而异放为信。
正善治,这里的正是通假字政,水治万物入细微,水治万物不争而无为无不为,水有公正之精神,这虽然是说管理,但也是在说为人。
上善若水的七种境界对工作的心得体会上善若水的七种境界对工作的心得体会「篇一」近期以来,我抽空读了老子《道德经》一书,受益匪浅。
“上善若水”,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八章第一句:“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能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忧”。
这段话的意思是:最高境界的善应当像水那样。
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上善的人居处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待人善于真诚相爱,说话善于遵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处事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掌握时机。
正因为上善的人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
老子是我国先秦道家学说的创立者,他十分推崇“上善若水”。
老子以水为喻,择其善者,利者而论之,体现了老子的道德理念,更深刻地反映了老子的处世哲学。
因为这“七善”蕴含了立身处世的方方面面,老子把他理解的天人关系、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处世谋略,社会管理和国家治理等一系列思想融合到一种理念当中,归结到“上善若水”这一“水德”上。
老子从水的品德出发,阐述圣人的高贵品质和处世原则,最后总结归纳为“夫唯不争,故无忧”。
这句话是老子论述“上善若水”的根本主旨,他认为,唯有做到不争名、不争功、不争利,才不会有任何过失和过错,也不会有任何忧患。
水的特性近于道的特性,而圣人的特性就是水的特性,圣人与世无争不主观妄为,其结果是能获得别人得不到的东西,这是不争的好处。
要做到不争,就要顺应自然法则,只有效法自然,按客观规律办事,才不会有过适和忧患。
老子用水性来比喻上德者的人格,有道德的人,就应当效法水的柔性,温良谦让,无私奉献。
那么,作为塑造人类灵魂的园丁,我觉得确应如此。
“上善若水”启迪我们做人要光明磊落,襟怀坦荡,做一个清纯如水的人,洁身自好,纤尘不染,永远保持健康的肌体;启迪我们即使是处于艰苦的环境,也要安贫乐道,恪尽职守,有一份热,发一分光;启迪我们不盲从、不盲争、不争名、不争利,将个人的价值体现在默默奉献的三尺讲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