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完美版)
- 格式:ppt
- 大小:13.29 MB
- 文档页数:111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优秀教案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挚情感,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2、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信中我的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
教学难点:认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
教学准备:①收集资料,了解当今世界战事。
②准备反映战争的多媒体课件,如;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等,重点收集这些战争中儿童生活的画面。
教学流程:一、情境导入师:同学们,我们现在生活在安宁、幸福、和平的环境中,可是,你们知道吗?还有许多孩子无法有拥有这一切!你们看(课件)一张张凄苦的脸,一双双充满泪水绝望的眼睛,这些都是生活在战争中的儿童!孩子们,看了这些画面,你有什么感受?生:我觉得他们的生活太苦了。
生:战争太可恶了。
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一个被战争夺去父亲的中国孩子,感受他的内心世界![师板课题]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二、学生质疑师:看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生:我想知道谁的呼声?生:他发出了什么呼声?生:作者为什么发出这样的呼声呢?三、自主探究,解决疑问师:是呀!老师和你们一样,也有同样的疑问(出示课件:谁的呼声?发出了什么呼声?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呼声)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用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
师:孩子们,刚才的问题找到答案了吗?谁来汇报一下。
生:是作者雷利的呼声。
他发出了要和平不要战争的呼声。
为了让母亲不再失去孩子,妻子不再失去丈夫,孩子不再失去父亲。
(师相机板书和平)生齐:要和平不要战争!四、品读感悟痛失父亲。
(学生自主探究)师:这里饱含着雷利失去父亲的巨大悲痛和对和平的强烈渴望,因为是战争让他失去了最最亲爱的爸爸,所以他呼吁:师:那么他的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课件)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5自然段,画出相关语句,一会儿我们交流。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课文原文及赏析《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课文原文:亲爱的爸爸:您好!我深深地知道,您已经离我而去,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但是,我仍然忍不住要给您写这封信,因为我有太多的话想对您说。
记得那天,我在电视上看到您和您的同事们在执行联合国维和任务时,被无情的炮火夺去了生命。
那一刻,我的心像被撕裂了一样疼痛。
我知道,您是为了世界的和平,为了那些无辜的孩子们,才毅然决然地奔赴战场。
爸爸,您是我心中的英雄。
您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责任,什么是勇敢,什么是爱。
您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您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我会以您为榜样,努力学习,长大后为社会、为国家做出贡献。
爸爸,我想告诉您,我们的祖国正在变得越来越强大,人民的生活也越来越好。
我相信,这也是您和所有为和平付出生命的勇士们所期待的。
最后,我想对您说,我爱您,我会永远记住您。
我希望世界上的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和平的环境中成长,希望战争永远远离我们。
您的儿子,×××赏析:《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一篇深情而感人的课文,通过一个小男孩给逝去的父亲写信的方式,表达了他对父亲深深的怀念和对和平的热切期盼。
文章首先描绘了小男孩在电视上看到父亲在执行联合国维和任务时牺牲的情景,生动地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和平的珍贵。
接着,小男孩称父亲为心中的英雄,赞扬了他为和平事业献出生命的伟大精神,并表示将以父亲为榜样,努力学习,为社会和国家做出贡献。
文章的结尾部分,小男孩表达了对和平的深深期盼,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在和平的环境中成长,希望战争永远远离人类。
这种对和平的呼唤和对人性的关怀,使文章具有了深远的教育意义和人文价值。
总的来说,《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以其真挚的情感、深沉的主题和优美的语言,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热爱和平、敬仰英雄、胸怀大志的小男孩形象,同时也向读者传递了珍爱和平、反对战争的重要理念,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教育价值。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课文原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敬爱的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您好!我们虽然没有见过面,我和妈妈却接到过您的问候。
两年以前,我亲爱的爸爸作为联合国的一名军事观察员,在执行维护和平行动中壮烈牺牲,您给予了他高度的评价,赞扬他是“一名卓越的观察员,在执行联合国维和行动中体现了人道与公正的素质。
”对此,我和妈妈向您表示深深的谢意。
两年多来,我们全家沉浸在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中,我至今都忘不了,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和妈妈那深情的目光。
他说:“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
”我们与爸爸相约,等爸爸凯旋的那一天,我们要带着最美的鲜花迎接他。
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
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
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
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啊!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全世界都听见了,他呼唤的是:和平!和平!和平!我的爸爸精通四国语言,是一位出色的经济学硕士,本来他应该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却被战争夺去了宝贵的生命。
他的死是光荣的,他是为和平而倒下的,他倒在了维护世界和平的圣坛上。
今天,我要向爸爸献上一束最美的鲜花,因为他是保卫世界和平的光荣战士。
51年前,全世界人民用生命和鲜血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但是51年后的今天,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
今天,我们中国孩子虽然生活在和平环境中,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我们一定要像爸爸那样热爱和平,勇敢地用自己的生命保卫和平。
敬爱的加利先生,在此,我代表我的家庭,代表所有的中国孩子,通过您向整个国际社会呼吁:“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为了母亲不再失去儿子,为了妻子不再失去丈夫,为了孩子不再失去父亲,全世界应该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让那已经能够听到脚步声的21世纪,为战争敲响丧钟,让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祝加利先生身体健康。
15.一个中国孩子呼声(第二课时)左家坞镇仰山小学赫连小杰文本理解:本文记叙的是一个中国维和观察员的儿子给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先生写的一封信。
本文作者雷利的父亲雷润民于1994年牺牲在遥远的异国他乡(赴伊拉克—科威特作为军事观察员)。
作者用饱蘸血泪的笔触回忆了远赴异国的父亲与家人的最后见面的情形,也以极其痛苦的语言描述了爸爸回来后的场景:“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
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覆盖着国旗的遗体,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作为儿子,父亲的逝去让其刻骨铭心的痛苦,也萌生了对和平的强烈渴望。
于是,作者由此及彼,联系现实:在怀念父亲的同时也深刻地指出世界的不太平,战争还在时刻威胁、蹂躏着这个美好世界。
为此,作者以一个中国孩子的视角,致信加利先生,强烈表达中国孩子的呼声——“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教案目标:1 、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了解联合国维和的背景,在身同感受、切己体察中体会“我”失去父亲的悲痛,知道“和平”的来之不易,从而更深层次地理解“要和平,不要战争”的内涵。
2 、能联系实际谈自己学习课文的感受,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3 、能边读边体会作者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案准备:课件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指读,齐读。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请大家回忆一下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课件呈现这封信首先表达了“我”和妈妈对加利先生的(问候和深深的谢意),接着是对爸爸出征前后的(深情回忆),最后向国际社会发出呼吁(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3、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个中国孩子是(雷利),他所发出的呼声是什么?(板书:要和平不要战争)请同学们齐读一下这份发自内心的呼声吧![设计意图:回顾课文主要内容,从整体着手切入课文教案,很有必要——主要内容的归纳是这个年级的能力训练的重点之一,同时从整体着手也符合阅读教案的基本规律。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优质教学设计《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优质教学设计2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这篇精读课文是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战争与和平”单元的第15课,属书信体文章,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一封信。
信中缅怀父亲──一个为维护世界和平而献出宝贵生命的英雄,并代表中国孩子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维护和平,制止战争。
课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
这封信首先表达了“我”和妈妈对加利先生的问候和深深的谢意;接着深情回忆“我”的爸爸出征前后的情景,在悲痛中怀着自豪和崇敬,并表示要向爸爸学习,用生命捍卫和平;最后,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本文情感强烈,语言朴实,没有口号,但读之催人泪下。
它用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把家庭的不幸和世界的不幸有机联系起来,引起读者的共鸣。
学情分析:由于小学生对战争特别是战争中痛失亲人罕有情感体验,只能从电影、电视中目睹一些场面,教师可利用音像呈现及影片剪辑、提供数据资料等教学手段创设情境,缩小学生与文本在内容、时空、情感上的视界差距,使学生更能体会作者的失父之痛和渴望和平心情。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抓住重点词句,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3、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加工、辨别信息的能力。
4、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
教学重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理解课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深刻含义,理解信中“我”的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
教学难点:认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
课前准备:课前引导学生搜集有关世界战争与和平方面的资料。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略)教学内容:一、解决文中生字新词。
二、了解书信格式。
三、标注自然段,划分意义段。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案例评选教案设计课题: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单位:佛山市三水区白坭镇第二小学作者:李秀萍邮编:528131【教学课题】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案背景】1.面向全体学生小学四年级学科:语文2.课时:一课时3.教师课前准备A.多媒体教室及投影设备。
B.多媒体网络教学软件。
C.教学的PPT课件。
D.利用百度引擎查阅相关阅读资料,备好课。
【分析教材】这篇课文属书信体文章,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一封信。
这封信首先表达了“我”和妈妈对加利先生的问候和深深的谢意,接着深情回忆“我”的爸爸出征前后的情景,在悲痛中怀着自豪和崇敬,并表示要向爸爸学习,用生命捍卫和平。
最后,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本文情感强烈,课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
语言朴实,没有口号,但读起来催人泪下。
它用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把家庭的不幸和世界的不幸有机联系起来,引起读者的共鸣。
选编本文的意图一是缅怀那些为维护世界和平而英勇献身的英雄们,引导学生从小放眼世界,关注国际局势,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二是进一步学习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方法,体会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目标】1.认识18个生字,学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卓越、、弥漫、威胁、呼吁、灵柩、妻子、硕士、沉浸”等词语。
2.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挚情感,通过学习课文,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信中“我”的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
【教学难点】认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
【教学线索】情感线索痛(失去父亲)——恨(无情战争)——呼吁.(和平)【学法、教法】本课我采用“五环节教学基本模式“即导学——自学——展示——探究——总结”,让学主体参与,自主学习,合作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