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时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66.50 KB
- 文档页数:4
五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第3课时探索活动:3的倍数的特征-北师大版第一课时:理解3的倍数的概念1. 导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倍数,引导学生发现3的倍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三个人、三个苹果等。
2. 新课导入:讲解3的倍数的定义,让学生理解3的倍数就是3的整数倍,如3、6、9、12等。
3. 练习:让学生找出10以内的3的倍数,并观察它们的特征。
第二课时: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时学到的3的倍数的概念,并提出问题:“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2. 新课导入:讲解3的倍数的特征,即一个数是3的倍数,当且仅当这个数的各位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
例如,18的各位数字之和为1 8=9,9是3的倍数,所以18也是3的倍数。
3. 练习:让学生找出更多的3的倍数,并验证它们的各位数字之和是否为3的倍数。
第三课时:应用3的倍数的特征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3的倍数的特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购物时如何判断总价是否为3的倍数。
2. 新课导入:讲解3的倍数的特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购物时,如果商品单价是3的倍数,那么购买任意数量的商品,总价都是3的倍数。
3. 练习:设计一些实际情境,让学生运用3的倍数的特征解决问题,如设计购物清单,计算总价是否为3的倍数。
总结: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学生应理解3的倍数的概念,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并能将3的倍数的特征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学生对本课时的内容有深入的理解。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3的倍数的特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这个细节是本课时学习的重点,也是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地方。
因此,教师需要详细补充和说明这个细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3的倍数的特征。
在实际生活中,3的倍数的特征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例子:1. 购物时判断总价是否为3的倍数:在购物时,我们经常会遇到需要计算总价的情况。
如果我们知道商品单价是3的倍数,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判断商品数量的各位数字之和是否为3的倍数来判断总价是否为3的倍数。
矮油,你又想偷懒啊?反省反省吧,亲! 想成为一名成功者,先必须做一名奋斗者。
《必修Ⅰ第2章第2节 离子共存》导学案(第3课时) 高一 班 第 组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一、在离子方程式中对于微溶物的处理有三种情况 (1)在生成物中有微溶物析出时,微溶物用化学式表示 (2)当反应物里有微溶物处于溶液状态(稀溶液),应写成离子的形式, 如CO 2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CO 2+ Ca 2++2OH -=CaCO 3↓+H 2O (3)当反应物里有微溶物处于浊液或固态时,应写成化学式。
如石灰乳中加入Na 2CO 3 溶液:Ca(OH)2+ CO 32-=CaCO 3↓+2OH - 练习: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NaHSO 4+ Ba(OH)2 NaHCO 3+NaOH 小结:①强酸的酸式酸根离子易电离..,应写成H +和酸根离子。
②弱酸的酸式酸根离子不易电离....,在离子方程式中不能拆开,应写成酸式酸根离子的形式。
二、与量有关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1、碱溶液与CO 2的反应:(1)石灰水中通入少量CO 2,溶液变 ,离子方程式为 _____(2)石灰水中通入足量CO 2,先生成白色沉淀,后又溶解变为澄清溶液。
离子方程式为: 、总方程式为2、酸式盐与碱的反应:(1)少量Ca(OH)2与NaHCO 3;Ca(OH)2少量,NaHCO 3足量,故Ca(OH)2电离出的OH -会完全反应,以1molCa(OH)2为标准,1molCa(OH)2电离出2molOH -,与2mol HCO 3-反应后生成2molCO 32-和2molH 2O ,由于1molCa(OH)2只能电离出1molCa 2+,故只能生成1molCaCO 3,溶液中还有1molCO 32-,故离子方程式为:(2)足量Ca(OH)2与NaHCO 3;NaHCO 3少量,以1molNaHCO 3为标准,1mol HCO 3-只能与1molOH -反应生成1molCO 32-和1molH 2O ,1molCO 32-结合1molCa 2+生成1molCaCO 3故离子方程式为:【跟踪练习】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HCO 3)2+ HCl NaHCO 3+NaHSO 4Ca(HCO 3)2+NaOH 石灰水和Ca(HCO 3)2溶液三、判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例.在强酸性无色透明溶液中,下列各组离子能大量共存的是( )A.Fe 3+、K +、Cl -、N O3-B. Ag +、Na +、Cl -、NO 3- C.Zn 2+、Al 3+、SO 42-、Cl - D. Ba 2+、NH 4+、Cl -、HCO 3-结论:判断离子共存的规律1、 子间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①离子间能否生成难溶物②离子间能否生成挥发性物质③离子间能否生成难电离物质2、子间能否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典型的氧化性离子如Fe 3+、MnO 4-,和典型的还原性离子如Fe 2+、S 2-、I -、SO 32-不能共存3、 看清题目要求和明①溶液无色透明时,则不能有有色离子(黄Fe 3+、紫MnO 4-、绿Fe 2+、蓝Cu 2+)②强酸性溶液中不存在能与H +反应的离子。
《屈原列传》(第三课时)【课题】必修三第二单元《屈原列传》【课型】新授课【学案序号】8【课时】第三课时【使用日期】3月15日【学法指导】《屈原列传》虽属史传文章,但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作者的爱憎和褒贬的感情。
我们学习这篇列传,要把精力用在议论部分,即把评介《离骚》、就怀王客死于秦抒感、与渔夫对话等三处作为研读重点,看作者是怎样通过这三处议论来揭示屈原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人格。
【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2.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理解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学习重点】屈原的不幸遭遇和历史事实,突出屈原的高贵品质、爱国精神(第三段)。
【学习难点】记叙、议论、抒情密切结合的特点。
自主学习课前自读课文11-12段,完成下面练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江滨.()渔父.()三闾.大夫()啜.()弹冠.()怀瑾.握瑜.()自令见放为.()2.解释加点字子.非三闾大夫欤.()()自令见放为.()新沐.者必弹冠()葬乎.江鱼腹中耳()安能以皓皓之.白()遂自投汩罗以.死()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竟.为秦所灭()3.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被发行吟泽畔()是以见放()不凝滞于物()而自令见放为()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合作探究1.文章第11节,记叙屈原与渔夫的对话,写出了几种人生观,有什么作用?2.文章第12节又提到了宋玉、唐勒、景差之徒,有什么作用?3.司马迁写人物传记,除传末赞语之外,多不直接发表自己的意见,而是把意见寓于叙事之中。
本传却是另一种写法,这就是记叙、议论、抒情三者紧密结合。
试分析。
评价作业一、完成《伴你学》26-29页练习二、阅读《伴你学》29-30页拓展平台撷英咀华一、名家点评1.王逸:“屈原之辞,诚博远矣。
家长(签名): 组长(签名): 教师评价: 第 1 页1、等式的性质,用一句话概括为:在等式两边 ,结果仍是等式。
2.填空. (1)、若a=b,则:-2a=( )b; (2)、若y x -=,则()y x =-3 (3)、若n m 31-=,则()n m =; (4)、若,322y x =-则()y x = 3. 在等式367y -=的两边同时 , 得到313y =学习方法指导 (学生提问题)1、不等式的性质,用一句话概括为:在不等式两边, 时,不等号方向改变,其余情况不变。
2.已知a <b ,用“<”或“>”填空: (1)、a +3______b +3; (2)、a -3____b -3; (3)、3a ______3b ; (4)、2a ______2b ;(5)、7a -____7b -; (6)、5a +2____5b +2; (7)、-2a -1___-2b -1;(8)、4-3b ___6-3a . 3.用“<”或“>”填空: (1)、若a -2>b -2,则a _____b ;(2)、若33ba <,则a ______b ; (3)、若-4a >-4b ,则a ______b(4)、22b a -<-,则a ______b .第3课时《不等式的性质》导学案2 知识目标:1、会利用(不)等式性质解题 能力目标:对比的学习方法; 左边第2题是如何利用等式的性质的? 右边第2、3题是如何利用不等式的性质的? 通过对比,考查等式的性质时要分清原等式和变化后的等式。
考查不等式的性质时,要分清家长(签名): 组长(签名): 教师评价: 第 2 页观察下列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指出哪一步用到了等式的什么性质? 2113262x x x -+=--+解:去分母,得: )1(36)2(2)2(x x x -+=--+ 去括号,得:x x x 336422-+=+-+ 合并同类项,得:x x 396-=+- 称项,得:693-=-x x 合并同类项,得:32=x 系数化成1,得:23=x观察下列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指出哪一步用到了不等式的什么性质? 331222x x --<+ 解:去分母,得:)31(212)2(3x x --<+ 去括号,得:x x 621236+-<+ 合并同类项,得:x x 61036+<+ 移项,得:61063-<-x x 合并同类项,得:43<-x 系数化成1,得:34>x 请区分以下各题中原不等式及变化后的不等式,继续练习: 1.若a >2,则下列各式中错误的是( ). (A)、a -2>0 (B)、a +5>7 (C)、-a >-2 (D)、a -2>-4 6.已知a >b ,则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 (A)、a -5>b -5 (B)、2a >2b (C)、ac >bc (D)、a -b >0 7.若a >b ,且c 为有理数,则正确的是( ). (A)、ac >bc (B)、ac <bc (C)、ac 2>bc 2 (D)、ac 2≥bc 2 8.若由x <y 可得到ax >ay ,应满足的条件是( ). (A)、a ≥0 (B)、a ≤0 (C)、a >0 (D)、a <0 解方程时用到了等式性质的步骤是: 。
高一地理班级姓名组别
2.2 气压带和风带(第3课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道气候要素和气候的形成因素
2.举例说明气压带风带及气压中心对气候的影响。
3.掌握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名称、分布、特点及成因
【自主学习】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气候要素:主要是和。
2.气候的形成因素:一个地方气候的形成是、、、、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合作探究:3.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名称、分布、特点及成因:
阅读教材P39-40页图文,完成下面表格:
【随堂练习】
读“世界部分气候类型分布图”回答1~2题。
1.图中斜线部分的气候类型的成因是()
A.赤道低压带控制
B.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
C.气压带、风带的移动形成
D.季风环流
2.图中温带地区A、B、C三地的气候类型
由西向东分别是()
A.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B.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D.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跟踪练习】
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⑴由图可知,甲图是季,判断的理由是。
⑵甲图中C处受气压带控制。
⑶乙图中c处受风带控制,e处受
气压带控制。
⑷甲图中A处气候类型为,
成因是。
⑸乙图中b处气候类型是,此时气候特征是。
⑹试根据甲、乙两图,分析甲图中E地区气候类型,气候特征为,其成因是
【我的收获】。
第3课时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学习目标:1、掌握并会推导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3.2、会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2、3进行一些简单的判断、证明和计算. 学习重点:灵活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3证明和解决有关问题.预设难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3的推导和应用.☆预习导航☆一、链接1、回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2的内容.定理1可简单说成: .定理2可简单说成: .2、简单说一说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2的证明过程.二、导读结合课本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2的证明过程写一写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3的证明过程.☆ 合作探究 ☆1、根据下列条件,判断 ∆ABC 与∆A 1B 1C 1是否相似,并说明理由: (1)∠A =1200,AB=7,AC=14,∠A 1=1200,A 1B 1= 3,A 1C 1=6。
(2)∠A =380,∠C =970 ,∠A 1=380,∠B 1=450(3) 5121022111111======C A C B B A AC BC AB ,,,,,2、如图,在正方形网格上有两个三角形111C B A 和,求证:△111C B A ∽△222C B A☆归纳反思☆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存在哪些困惑?☆达标检测☆1、如图,要使△ADE∽△ABC,只给出一个条件即可.2、已知ΔABC与ΔDEF相似,AB=2,AC=10,BC=2,DE=1,DF=5,求EF的长.(注意多种情况)3、如图,四边形ABCD和四边形ACED都是平行四边形,点R为DE的中点,BR分别交AC、CD于点P、Q.(1)请写出图中相似三角形(相似比为1除外);(2)求BP:PQ:QR .。
第四单元课题3 物质组成的表示(3)学案设计【学习目标】1.学会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2.学会计算元素的质量比。
3.学会计算元素的质量分数。
4.理解元素质量和化合物质量的相互转换。
【自主学习】H2O的化学式意义1.H2O表示水这种物质。
2.H2O表示是由和组成的。
3.H2O表示1个。
4.1个水分子是由个氢原子和个氧原子构成的。
5.1个水分子的质量=+。
【合作学习】一、计算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合作探究一:计算下列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CO2NH4NO3Ca(OH)2二、计算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比元素的质量比:各元素的所有原子相对原子质量之比。
合作探究二:计算下列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比。
CO(NH2)2NH4NO3Ca(OH)2元素的质量分数= ×100%合作探究三:计算下列化合物某元素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Fe2O3CO(NH2)2四、计算化合物中某元素真实质量某元素的质量=化合物的质量×化合物中该元素的质量分数合作探究四:1.求44gCO2中氧元素的质量是多少克?2.求100gCaCO3中钙元素多少克?【达标检测】1.维生素C(C6H8O6)主要存在于蔬菜和水果中,它能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
下列关于维生素C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维生素C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9:1:12B.1个维生素C分子由6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6个氧原子构成C. 维生素C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74D.维生素C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约为4.5%2.在食盐中加入适量的碘酸钾(KIO3),可以有效预防碘缺乏,根据碘酸钾的化学式计算:(1)KIO3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KIO3中钾、碘、氧元素的原子个数比;(3)KIO3中钾、碘、氧元素的质量比;(4)KIO3中碘元素的质量分数;(5)若食盐中加碘的含量为每千克食盐中含碘酸钾0.06g,求每千克食盐中应含碘多少克?【课堂总结】1.计算相对分子质量2.计算化合物中各种元素的质量比3.计算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4.计算元素的实际质量。
截线被截直线被截直线FEDC BA 87654321截线18BD F 被截直线被截直线38B C 被截直线被截直线截线第3课时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导学案 知识目标:1、会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2、会进行简单的推理。
能力目标:1、掌握图形分解;学习的快乐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取了知识!无师而自通,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阅读课本第6页“5.1.3”开始部分到第7页。
1、 如图,直线AB 、CD 被直线EF 所截而得到了8个角, (1)、∠1与 ∠8的位置关系是:都是在被截直线的 (上方、下方),并且都在截线的 (左方、右方), 因此,它们的位置相同,所以这两个角叫作 角。
把∠1与∠8从原图中分解出来,得到:由此发现:两个角互为 角时,形状象一个字母:“F ” 。
公共边是截线,另两条边是被截直线,保持不变。
请运用图形分解法,从原图中分解出象字母“F ”的两个角,可以是:∠4与 ,是直线 、 被直线 所截而形成的 角。
还有:∠3与 ,∠7与 。
(2)、∠3与∠8的位置关系是:在两条被截直线的 (内部、外部),并被截线错开在两旁的角,所以这两个角叫做 。
把∠3与∠8从原图中分解出来,得到:由此可发现:两个角互为 角时,形状象一个字母:“Z ” 。
公共边是 线,另两条边是 直线,保持不变。
请运用图形分解法,从原图中分解出象字母“Z ”的两个角,可以是:∠4与 ,是直线 、 被直线 所截而形成的 角。
学习方法指导 (学生提问题)截线被截直线被截直线FE DCB A 8765432148BD 被截直线被截直线截线123(3)、∠4与 ∠8的位置关系是:在截线的 (同旁、异旁),在两条被截直线的 (内部、外部),所以这两个角叫做把∠4与 ∠8从原图中分解出来,可得到:由此可发现:两个角互为 角时,形状象一个字母“C ” 公共边是 线,另两条边是 直线,保持不变。
请运用图形分解法,从原图中分解出象字母“C ”的两个角,可以是:∠ 与∠ ,是直线 、 被直线 所截而形成的 角。
《过秦论》第三课时【学习目标】1.研读文章4、5段,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知识。
2.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赏析文章语言特色。
任务一【知识导学】《过秦论》下篇荐读秦王足己不问,遂过而不变。
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
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
三主惑而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忠言未卒于口而身为戮没矣。
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拑口而不言。
是以三主失道,忠臣不敢谏,智士不敢谋,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哀哉!先王知雍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
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
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
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
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振;及其衰也,百姓怨望而海内畔矣。
故周五序得其道,而千余岁不绝。
秦本末并失,故不长久。
由此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
野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
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有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任务二【基础演练】1.写出下列句中通假字:①赢粮而景从通②百有余年通2.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①才能不及中人..()②将.数百之众()③赢.粮而景从()④斩木为兵.()⑤山东..豪俊()⑥同年而语.()3.分析下面字词的活用现象:①陈涉瓮牖绳枢之子()②天下云集而响应()③且夫天下非小弱也()④并起而亡秦族矣()⑤序八州而朝同列()4.选出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的两项:()A.为天下笑B.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C.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D.非尊于齐、楚……中山之君也E.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5.默写:①振长策而御宇内,,履至尊而制六合,,威振四海。
②,却匈奴七百余里;,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③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④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⑤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⑥,;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⑦,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3.2 气压带、风带与气候第3课时 季风与季风气候【学习目标】1.利用示意图,能画出海陆风,并能说明季风的概念;2.能比较说明东亚、南亚地区季风的风向、性质、成因的异同; 【学习过程】预 学 案1.季风是指大范围地区风向随 作有规律变化的盛行风。
2.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夏季陆地升温 ,往往形成 气压;冬季陆地降温 ,往往形成 气压。
也是形成季风的原因。
3.世界上最为典型的季风区是 ,其次是 ;4.亚洲季风区自南向北因热量差异依次形成了热带季风气候、 季风气候和 季风气候。
5.冬季风的性质是 ,因为它来自 ;夏季风的性质是 ,因为它来自 ;受冬、夏季风交替影响的地区,形成 气候。
6.我国东部季风区的降水类型是 雨,雨带移动正常的年份是北进 ,南退 ;夏季风弱的年份,雨带北进速度 ,北方雨季短,会出现 灾,南方往往出现 灾。
夏季风强的年份,北方会出现 灾,南方出现 灾。
探 究 案【探究一】海陆风的形成1.绘制出图1和图2的热力环流(标出箭头和近地面气压状况)2.在下图上绘制出1月和7月的热力环流(画出环流并标明近地面气压状况)气压 气压气压 气压 图1 图2【探究二】季风的性质及成因1.结合63页亚洲季风图及右图(南亚夏季风成因示意图),完成下表;时间地区风向成因性质1月东亚南亚7月东亚南亚2.结合已学南亚季风知识及右图(澳大利亚夏季风成因示意图),分析澳大利亚北部季风的性质及成因,完成下表;地区时间风向成因性质澳大利亚北部1月7月检测案读“世界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hPa),完成下面问题。
1.图中所示的季节应为北半球的(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2.亚洲低压是图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3.此时,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的盛行风向为( )A.东北风B.西南风 C.东南风 D.西北风。
第3课时《哲学的基本问题》导学案[知识梳理]一、哲学基本问题1、哲学基本问题是什么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注意搭配】:不能说“思维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质和意识的关系≠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是什么一是。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和的唯一标准)二是。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和的标准)【提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不能笼统地说是围绕哲学基本问题展开的,而是围绕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即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3.哲学的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其中第一个方面是根本的,第二个方面是从属的。
第一方面问题的解决是第二方面问题解决的前提和基础,第二方面内容是第一方面的展开和深化。
第二方面问题的解决也影响第一方面问题的彻底解决。
4、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为什么)第一,这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首先遇到并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第二,这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第三,这一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决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对哲学其它问题的回答。
【合作探究】1、唯心主义哲学家都是不可知论者吗?2、思考:教材第11页中的两句名言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试简要分析。
【误区点击】1.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派别。
2.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3. 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4. 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价值就是为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提供依据。
【课堂练习】1、下列说法不能正确反映思维和存在关系的是()①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②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③神灵天意决定着社会的变化④物是观念的集合A、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③④2、各种哲学由于对问题的不同回答,分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A.意识和物质的关系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C.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 D.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3、休谟说:“人类认识不能超出感觉的范围,至于在感觉之外客观事物是否存在,这是无法知道的。
秋季期小学校本课程六年级英语导学案Unit 3 My weekend plan(第3课时)Part B .Let’s talk P26 (一)【学习目标】1. 能听、说、认读句型:Where are you going?(重点)2. 能连贯运用句型:A:Where are you going…?B: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there?C:When are you going?(难点预设)3. 我能与大家分享火星的知识。
(二)【学习过程与学法指导】【自主学习】1.对照单词表预习P26 Let’s talk,圈出新单词并汉译。
2.用醒目的符号标记重点单词及重点句子。
词:space travel half price()( )句: Where are you going?_______________________When are you going??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习新知】三听录音(让要求监督自己的行动哦!)【交流学习】对学:互读、互听、互纠正。
群学:你教我,我教你,人人争出彩!【展示提升】1.上板并展示【自主学习】2.部分。
2. 分角色大声朗读对话。
3. 根据对话内容展示Let’s talk后的一问一答。
4. 我会用句型编写对话并能合作展示5.我能给大家解答:达标检测。
(四)【小结归纳】学导生以提问的形式对知识点进行重现和巩固提升。
(五)【达标检测】1. 选择填空。
( )1.A:________ are you going? B: We’re going to the cinema.A: What B:Where C: We( ) 2. A: ________ are you going ? B: Next week.A: What B:Where C: When()3. A: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this evening?B: I’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 go to the Renming Park B: going to take a trip。
第3课时《三角形的稳定性》导学案学习目标:我知道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而四边形不具有稳定性;我能理解三角形稳定性及四边形不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一、做一做1、用三根木条用钉子钉成一个三角形木架,然后扭动它,它的形状会改变吗?2、用四根木条用钉子钉成一个四边形木架,然后扭动它,它的形状会改变吗?3、在四边形的木架上再钉一根木条,将它的一对顶点连接起来,然后扭动它,它的形状会改变吗?二、议一议:从上面实验过程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与同伴交流。
三角形木架:形状改变,四边形木架形状改变,这就是说,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四边形没有稳定性。
三、生活中的例子:1、以上三种情况是否体现了“三角形的稳定性”或“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2、举例说明生活中能体现“三角形的稳定性”或“四边形的不稳定性”的现象。
四、应用:1、小明家有一个由六条钢管连接而成的钢架ABCDEF (如图所示),为使这一钢架稳固,他计划用三条钢管连接使它不变形.你能帮助小明想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吗?五、练一练:1、如图所示,下具有稳定性的有( )A .只有(1),(2)B .只有(3),(4)C .只有(2),(3)D .(1),(2),(3) 2、根据三角形稳定性将下图所示多边形固定.3、木匠师傅在作完门框后,常常在门框上钉两根斜拉的木条,这样做依据的数学道理为__ __. 《 三角形的边、高、中线、平分线》复习题 1、三角形的角平分线是( )A 、射线B 、线段C 、直线D 、射线或直线 2、如图1,以BC 为公共边的 三角形的个数是( ). A 、2 B 、3 C 、4 D 、53、若三条线段中3a =,5b =,c 为奇数,那么由a b c ,,为边组成的三角形共有( ). A 、1个B 、3个C 、无数多个D 、无法确定1题:“角平分线”改为“中线、高”答案又怎样?3题:“c 为奇数”是关键, c=1、3、5、7、……。
但还得符合三角形三边关系。
4、如图,D为AC 上一点,AD=DC,E为BC上一点,BE=EC,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DE是△BDC的中线B.BD是△ABC的中线C.D为AC中点,E为BC中点;D.图中∠C的对边是DE5、以下列各组线段为边,能组成三角形的是()A.1cm,2cm,3cm B.8cm,6cm,4cmC.12cm,5cm,6cm D.2cm,3cm,6cm6、一个三角形中,它的两边长分别是3和6,第三边a的长可能是() A.9 B.1 C.2 D.47、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的腰长是15厘米,底是10厘米,周长是()厘米 A.25 B.40 C.35 D.308、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为4和2,那么它的周长是() A.10 B.8 C.10和8 D.无法确定9、三角形的三条高相交于一点,这个交点的位置在()A.三角形内B.三角形外C.三角形的边上D.要根据三角形的形状才能确定10、如下图3,画△ABC一边上的高,下列画法正确的是()4题:三角形中线性质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