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中职类公开课
- 格式:ppt
- 大小:4.91 MB
- 文档页数:39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中职旅游:中国旅游文化教案自然资源学科领域:旅游管理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自然资源特点及其在旅游行业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中国旅游文化中自然资源的保护意识。
3. 提高学生对中国主要旅游胜地的自然资源的认识。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自然资源的定义、特点及旅游价值。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旅游胜地的自然资源及保护措施。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自然资源保护的意义。
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括自然资源的定义、特点、旅游价值及保护措施等内容。
2. 案例材料:关于中国主要旅游胜地的自然资源的介绍。
3. 小组讨论题目:关于自然资源保护的意义。
二、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自然资源的定义、特点及旅游价值,引发学生对自然资源的兴趣。
2. 讲授(15分钟)教师详细讲解自然资源的定义、特点及旅游价值,强调自然资源在旅游行业中的重要性。
教师展示关于中国主要旅游胜地的自然资源的PPT,引导学生了解各地自然资源的特色。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案例中自然资源的保护措施及意义。
4. 小组讨论(15分钟)教师给出讨论题目:自然资源保护的意义。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和提示。
5. 总结与反思(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课程的重点内容,强调自然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三、作业布置1.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家乡或熟悉的地方,调查和研究当地的自然资源及其在旅游行业中的作用,下节课分享。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及小组讨论的表现。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作业的质量,包括内容完整性、观点明确性及论述合理性。
3. 学生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后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对自然资源保护知识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包括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学生的学习效果等方面,以便对后续的教学进行调整和改进。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中国山水旅游资源的分布特点,掌握山水旅游的基本知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旅游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中国山水旅游资源的分布特点。
2. 山水旅游的基本知识。
教学难点:1. 中国山水旅游资源的丰富性。
2. 山水旅游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展示一幅中国山水画,引导学生欣赏。
2. 提问:这幅画描绘的是我国哪个地方的山水美景?3. 引出课题:《走进中国山水之美》。
二、新课讲授1. 讲解中国山水旅游资源的分布特点:a. 南北差异:南方山水秀丽,北方山水雄浑。
b. 地域分布: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我国山水旅游资源丰富。
2. 介绍山水旅游的基本知识:a. 山水旅游的定义:以山水景观为游览对象,以山水文化为背景,以休闲度假为主要目的的旅游活动。
b. 山水旅游的类型:自然山水旅游、人文山水旅游、休闲山水旅游等。
c. 山水旅游的特点:观赏性、娱乐性、休闲性、教育性等。
三、课堂练习1. 学生分组讨论:列举我国著名的山水旅游景点。
2. 教师点评,总结。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我国山水旅游资源的分布特点有哪些?2. 引出本节课主题:山水旅游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新课讲授1. 讲解山水旅游与生态环境的关系:a. 山水旅游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b. 生态环境对山水旅游的影响:生态环境的恶化会影响山水旅游的发展。
2. 介绍山水旅游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措施:a.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b. 优化山水旅游资源开发。
c.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实现山水旅游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2. 教师点评,总结。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山水旅游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中职旅游——旅游资源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旅游资源的概念、分类及其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旅游资源的调查、评价和开发方法。
3. 培养学生热爱旅游事业,提高他们对旅游资源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旅游资源的概念与分类2. 旅游资源的重要性3. 旅游资源的调查与评价4. 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与问题5. 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旅游资源的基本概念、分类、重要性等知识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旅游资源案例,让学生了解旅游资源的评价和开发过程。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旅游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四、教学准备1. 教材:《中职旅游》相关章节。
2. 课件:旅游资源图片、案例等。
3. 参考资料:相关论文、报道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美丽的旅游图片,引发学生对旅游资源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讲解:讲解旅游资源的概念、分类及其重要性。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旅游资源案例,让学生了解旅游资源的评价和开发过程。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旅游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分享讨论成果。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旅游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搜集有关旅游资源的资料,加深对旅游资源的理解。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旅游资源的概念、分类、重要性的理解,以及对旅游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认同。
2. 评价方法:课堂问答、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
3. 评价标准:能准确回答问题、参与讨论积极、作业完成质量高者为优秀。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参观当地具有代表性的旅游资源,增强学生对旅游资源的直观认识。
2. 开展旅游资源保护主题活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3. 邀请旅游行业专家进行讲座,分享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成功经验。
八、教学反思1. 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关注旅游行业的发展动态,提高教学的时效性。
旅游资源说课稿(共5篇)第一篇:旅游资源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旅游资源》是我们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基础课之一,是一门涉及管理学、地理学、环境学、生态学、历史学民俗学、旅游学等多个学科的课程,综合性强,主要包括旅游资源概述、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资源管理等部分。
旅游资源是伴随现代旅游业的崛起和旅游学的诞生而产生的一个概念,是旅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旅游者游览观光、休闲娱乐、度假疗养、陶冶情操的对象,也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基本条件。
可以说,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国家或地区是否拥有丰富且颇具特色的旅游资源,是否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给予足够的重视。
所以,对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说,相应的旅游资源知识,是必须掌握的内容。
本节课内容,是关于旅游资源的基础知识的概述,属于需要学生识记的内容,基础性非常强。
二、学生情况:我们所要面临的是高职层次学生,我们培养人才的模式便是“学历+技能”,所以我们应以“必需、够用”为尺度,坚持以市场需求为目标,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目标:阐述旅游资源的内涵、特点及分类;(本节课的内容)四、重难点旅游资源的属性旅游资源分类之按属性分类及各类别的代表性资源;旅游资源的特点。
五、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兼顾“启发式”教学。
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通过设置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求知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现我国著名景点的代表性旅游资源,比如长江三峡、长城、云南风情等等。
也可让学生查找收集相关资源实例,因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可按地域要求学生搜集介绍本地区的旅游资源。
设计意图:这些旅游资源实例的作用之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作用之二,是激起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作用之三,是在掌握理论知识之后,由学生讨论分析,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分析总结,比如当地的旅游资源有哪些,分别属于什么类型,让学生能够结合实际灵活运用。
中职旅游:中国旅游文化教案自然资源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的自然资源旅游文化。
2. 学习中国各类自然资源景观的特点和旅游价值。
3. 培养对我国自然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内容:第一章:中国水资源景观1. 长江三峡2. 黄果树瀑布3. 杭州西湖4. 教学活动:欣赏长江三峡的图片,了解其旅游价值和生态保护措施。
第二章:中国草原资源1. 呼伦贝尔大草原2. 锡林郭勒大草原3. 教学活动:通过图片和视频,了解呼伦贝尔大草原的景观特点和旅游活动。
第三章:中国沙漠资源1. 沙漠风光2. 沙漠探险活动3. 教学活动:欣赏沙漠风光图片,了解沙漠探险活动的旅游价值和发展。
第四章:中国森林资源1. 长白山森林2. 峨眉山森林3. 教学活动:通过图片和视频,了解长白山和峨眉山的森林景观特点和旅游活动。
第五章:中国海洋资源1. 海南三亚2. 青岛海滨3. 教学活动:欣赏三亚和青岛海滨的图片,了解其旅游价值和生态保护措施。
教学方法:1. 采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生动展示各类自然资源景观。
2.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自然资源的旅游价值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各类自然资源景观的认识和旅游体验。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提问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合作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话题的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资源,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表达能力。
中职旅游:中国旅游文化教案自然资源教学内容:第六章:中国矿产资源1. 稀土资源2. 煤炭资源3. 教学活动:通过图文资料,了解稀土和煤炭资源的分布及旅游开发情况。
第七章:中国地质公园1. 黄山地质公园2. 张家界地质公园3. 教学活动:欣赏黄山和张家界地质公园的图片,了解其地质特点和旅游价值。
中职旅游——旅游资源精品教案第一章:旅游资源概述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旅游资源的定义和分类。
2. 让学生掌握旅游资源的价值和作用。
3. 培养学生对旅游资源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旅游资源的定义和分类2. 旅游资源的价值和作用3. 旅游资源的保护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旅游资源的定义、分类、价值和作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旅游资源的保护案例。
四、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旅游资源,引导学生思考旅游资源的定义。
2. 讲解:讲解旅游资源的定义、分类、价值和作用。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旅游资源的保护案例。
4. 总结:强调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五、课后作业1. 让学生收集有关旅游资源的资料,进行深入了解。
2. 让学生思考如何保护旅游资源,提出自己的建议。
第二章:自然旅游资源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然旅游资源的定义和分类。
2. 让学生掌握自然旅游资源的特点和开发利用。
二、教学内容1. 自然旅游资源的定义和分类2. 自然旅游资源的特点3. 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自然旅游资源的定义、分类、特点和开发利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案例。
四、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自然旅游资源,引导学生思考自然旅游资源的定义。
2. 讲解:讲解自然旅游资源的定义、分类、特点和开发利用。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案例。
4. 总结:强调自然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五、课后作业1. 让学生收集有关自然旅游资源的资料,进行深入了解。
2. 让学生思考如何开发和利用自然旅游资源,提出自己的建议。
第三章:人文旅游资源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文旅游资源的定义和分类。
2. 让学生掌握人文旅游资源的特点和开发利用。
二、教学内容1. 人文旅游资源的定义和分类2. 人文旅游资源的特点3. 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人文旅游资源的定义、分类、特点和开发利用。
课程名称:旅游概论授课对象:中职旅游专业学生授课课时: 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旅游的基本概念、类型和发展趋势。
2. 掌握旅游的基本要素,包括旅游资源、旅游市场、旅游服务等。
3. 培养学生的旅游策划和导游服务能力。
教学重点:1. 旅游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2. 旅游资源的分类和特点。
3. 导游服务的基本技能。
教学难点:1. 旅游市场的分析。
2. 导游服务的技巧。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料。
2. 学生准备旅游相关书籍、案例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旅游业的兴起和发展背景。
2. 提问:同学们对旅游有什么了解?你们认为旅游的意义是什么?二、讲授新课1. 旅游的基本概念:- 解释旅游的定义、类型和发展趋势。
- 举例说明旅游的类型,如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商务旅游等。
2. 旅游的基本要素:- 介绍旅游资源,包括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民俗风情等。
- 分析旅游市场,包括市场需求、供给、竞争等。
- 讲解旅游服务,包括导游服务、酒店服务、交通服务等。
3. 导游服务的基本技能:- 讲解导游服务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 举例说明导游服务中的沟通技巧、应变能力等。
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我国某旅游景点的旅游资源、市场和服务情况。
2. 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四、案例分析1. 教师展示旅游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问题。
2. 学生讨论案例,提出解决方案。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简要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
2. 提问:同学们还记得上一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内容?二、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旅游市场的现状和趋势。
2. 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三、讲授新课1. 旅游策划:- 介绍旅游策划的基本流程和方法。
- 讲解旅游策划中的市场调研、产品设计、营销推广等环节。
2. 导游服务技巧提升:- 讲解导游服务中的沟通技巧、应变能力、团队协作等。
- 举例说明导游服务中的成功案例。
《中职旅游概论》说课稿(共5则)第一篇:《中职旅游概论》说课稿说课目录1.说教材:脉络体系、教学目标、重点难点2.说学情:学生所学专业、学生特点3.说教法学法:教学方法、学法、教学手段4.说教学过程:教学环节、突破重难点、教学活动设计、创新点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邵世刚老师主编的《旅游概论》第一章旅游概述里面的第一节内容旅游的产生、定义及内容。
我的说课内容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即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教材所处的地位(教材内容的脉络体系)1、基础《旅游概论》课程是旅游专业的基础必修课,也是学生了解旅游的入门课程。
它以旅游活动的内容和构成要素为主线,研究旅游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影响。
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应用性强,强调基础概念,对于旅游专业学生掌握本学科的结构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前位性一般情况下,旅游学概论总是作为其它专业课的前位课程,也是中职学生课程中一定会接触到的课程,这对于学生有效把握与后续课程的关联与衔接,将起到重要作用。
本次说课选取第一章第一节知识,旨在让学生了解旅游的发展产生历程,为后面学习旅游的相关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把课程目标具体分为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旅游从迁徙、旅行到旅游的产生过程理解商人与旅游产生的关系掌握旅游的定义和内容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旅游的产生过程,掌握旅游的含义,为后面的知识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协调、配合能力;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旅游学科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旅游的定义。
旅游源自旅行(旅行观念产生的基础和条件)。
2、难点:旅行、游览、旅游的联系与区别。
二、说学情学生所学专业: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中的航空和铁乘方向,将来她们所从事的行业要求学生们掌握一定的旅游相关知识和基本素养,这也决定了旅游相关知识对同学们的重要性。
《旅游资源》中职类公开课一、课程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而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则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因此,学习《旅游资源》课程对于中职类学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旅游资源的基本概念、分类、评价方法,了解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原理,熟悉旅游资源管理的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具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旅游行业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旅游资源的基本概念与分类2、旅游资源的评价方法与标准3、旅游资源的开发策略与模式4、旅游资源的保护措施与管理实践5、旅游资源的应用与发展趋势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旅游资源的概念、掌握评价方法、熟悉开发与保护原理,培养其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五、教学资源本课程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多媒体课件、案例分析库、实践操作平台等。
这些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提高学习效果。
六、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核方式采用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
平时成绩主要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期末考试则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主要考查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和应用能力。
七、教师队伍本课程的教师队伍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行业实践经验的教师组成。
他们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际操作经验,能够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
职高中职语文《雨霖铃》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宋词的基本知识和《雨霖铃》的作者背景。
2、理解《雨霖铃》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过程1、导入:介绍宋词的基本知识和《雨霖铃》的作者柳永的背景。
2、文本解读:引导学生阅读文本,理解词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中职旅游:中国旅游文化教案自然资源第一章:中国旅游文化概述1.1 旅游与文化的关系1.2 中国旅游文化的发展历程1.3 中国旅游文化的特点与价值第二章:中国自然景观2.1 山地景观:黄山、泰山、华山等2.2 水体景观:长江、黄河、西湖等2.3 喀斯特地貌景观:桂林、张家界等2.4 冰雪景观:哈尔滨、长春等第三章:中国人文景观3.1 古代建筑:故宫、颐和园、避暑山庄等3.2 宗教建筑:布达拉宫、少林寺、乐山大佛等3.3 古代园林:苏州园林、颐和园等3.4 历史名城:北京、西安、南京等第四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4.1 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4.2 民间艺术:京剧、昆曲、杂技等4.3 传统手工艺:刺绣、陶瓷、茶叶等4.4 民族风情:藏族、蒙古族、回族等第五章:中国旅游资源保护5.1 旅游资源保护的意义5.2 旅游资源保护的政策与法规5.3 旅游资源保护的行动与实践5.4 旅游资源保护的案例分析第六章:中国草原与沙漠景观6.1 草原景观:呼伦贝尔大草原、锡林郭勒大草原等6.2 沙漠景观:塔克拉玛干沙漠、腾格里沙漠等6.3 草原与沙漠旅游活动:骑马、骆驼旅行、沙漠冲沙等6.4 草原与沙漠生态旅游的意义与保护第七章:中国湖泊与温泉景观7.1 湖泊景观:太湖、青海湖、洞庭湖等7.2 温泉景观:汤山、峨眉山、安宁等7.3 湖泊与温泉旅游活动:划船、温泉度假等7.4 湖泊与温泉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第八章:中国森林与野生动物景观8.1 森林景观: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长白山等8.2 野生动物景观:大熊猫、金丝猴、东北虎等8.3 森林与野生动物旅游活动:徒步、观鸟等8.4 森林与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与管理第九章:中国海洋与海岛景观9.1 海洋景观:三亚、青岛、北海等9.2 海岛景观:海南岛、舟山群岛、涠洲岛等9.3 海洋与海岛旅游活动:海滨浴场、海岛探险等9.4 海洋与海岛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第十章:中国旅游与文化体验10.1 美食体验:烤鸭、火锅、粤菜等10.2 民俗体验:品尝当地特色小吃、参与传统节庆活动等10.3 文化体验:参观博物馆、艺术展览等10.4 旅游与文化体验的融合与发展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旅游与文化的关系补充和说明:在讲解旅游与文化的关系时,需要强调旅游不仅是人们休闲娱乐的方式,也是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