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对网络成瘾的影响
- 格式:docx
- 大小:16.69 KB
- 文档页数:3
医学生网络成瘾与人格特质状况的关系【摘要】医学生网络成瘾与人格特质状况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通过对医学生网络成瘾现状的调查和人格特质状况的分析,探讨了两者之间的关联性。
研究发现,一些特定的人格特质如焦虑、自我控制不足等与网络成瘾呈显著相关。
通过对影响因素的探讨,揭示了社会、心理等多方面因素对医学生网络成瘾的影响。
文章提出了一些预防和治疗策略建议,如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自控能力等,以帮助医学生有效应对网络成瘾问题。
本研究为进一步探讨医学生网络成瘾问题提供了重要参考,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应对策略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医学生、网络成瘾、人格特质、关联性分析、影响因素、预防、治疗策略、总结、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医学生网络成瘾与人格特质状况的关系是当前社会上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设备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医学生被网瘾问题困扰。
具体表现为长时间玩游戏、沉迷社交网络、无法控制地浏览网页等。
而人格特质作为个体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也与成瘾行为密切相关。
探讨医学生网络成瘾与人格特质的关联性,有助于更好地了解网络成瘾的形成机制,为预防和治疗提供有效策略。
研究已经证明,医学生群体中网络成瘾的问题较为普遍,成为了影响他们学业和生活的主要障碍之一。
与此医学生的人格特质也呈现出一定的特点,比如责任感强、自我要求高等。
这些人格特质与网络成瘾的发生是否有关联,目前尚缺乏深入的研究。
本研究旨在探讨医学生网络成瘾与人格特质状况的关系,为今后的预防和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医学生网络成瘾与人格特质状况之间的关系,以期为预防和治疗医学生网络成瘾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通过调查医学生网络成瘾的现状和分析其人格特质状况,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医学生在网络使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因素。
进而通过分析医学生网络成瘾与人格特质的关联性,揭示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未来研究提供重要线索。
人格特质、网络使用动机与网络成瘾倾向的关系罗天玉1,2,丁道群1(1.湖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湖南长沙410081;2.长沙市第21中学,湖南长沙410007)【摘要】目的:探讨人格特质、网络使用动机与网络成瘾倾向之间的关系。
方法:使用大五人格问卷(NEO-PI-R)、自编的网络使用调查问卷和中文网络成瘾量表(CIAS),调查了207名大、中学生被试。
结果:①不同网络成瘾倾向组在经验开放性(O)、宜人性(A)和神经质(N)人格特质上存在显著差异,成瘾倾向与经验开放性、宜人性呈负相关,与神经质呈正相关;②不同网络成瘾倾向组在娱乐动机、学习动机、信息动机和交际动机上存在显著差异,成瘾倾向高者动机更强;③信息上网动机、娱乐上网动机以及神经质人格维度可以对网络成瘾倾向进行有效预测。
结论:人格特质、网络使用动机影响网络成瘾倾向。
【关键词】网络成瘾倾向;人格特质;网络使用动机中图分类号:R39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611(2006)04-0365-03RelationshipsamongPersonalityTraits,MotiveofInternetUse,AndTendencyofInternetAddictionLUOTian-yu,DINGDao-qunDepartmentofPsychology,HunanNormalUniversity,Changsha410081,China【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relationshipamongpersonalitytraits,motiveofInternetuseandtendencyofInternetAddiction.Methods:ScaleofInternetuse,NEO-PI-RandChineseInternetAddictionScale(CIAS)wereadmin-istratedto207universityandhighschoolstudents.Results:①TendencyofInternetaddictionwassignificantlycorrelatedpositivelywithopenness(O)andagreeableness(A),andnegativelywithneuroticism(N).②TendencyofInternetaddictionshowedsignificantdifferenceamongmotiveofentertainment,study,informationandintercommunication,andthosewhohadhighertendencyofInternetaddictionwouldhavestrongermotive.③Internetaddictioncouldbevalidlypredictedbymotiveofinformation,entertainmentandpersonalitytraitsofneuroticism(N).Conclusion:TendencyofInternetaddictionisaffectedbypersonalitytraitsandmotiveofInternetuse.【Keywords】Tendencyofinternetaddiction;Personalitytraits;Motiveofinternetuse有关网络使用的心理学研究近年来成为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部分用户由于沉迷网络而对身体、学业、家庭、工作等造成明显损害的现象更是引起了心理学者们的极大关注,有学者称之为“网络成瘾障碍(Internetaddictiondisorder)”[1]。
网络成瘾的原因有哪些网络成瘾的原因有哪些?网络成瘾多发生在青少年的身上,是指的那些过度沉迷于网络游戏中的青少年,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
但是,同样是青少年,为什么有的人就不会成瘾,有的人一沾上就上瘾呢?网络成瘾的原因到底有哪些呢?网络成瘾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大体可以归结为这几种:1. 与每个人的人格特征有关,网络成瘾症患者往往具有某些特殊的人格特征,如喜欢独处、敏感、倾向于抽象思维、警觉、不服从社会规范等,并且大多数成瘾者在对因特网上瘾之前,常常已经患有其他的心理障碍,特别是抑郁症和焦虑症。
不同类型的网络成瘾嗜好是与人的年龄结构、需要类型密切相关的。
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学生来说,可以把自己的无穷幻想投入到游戏所创造的虚拟情节中去,而一个二十几岁的人则情愿把时间花在与现实交际方式大相径庭的网络交往中。
2. 与人的个性特质有关,网络成瘾者绝大多数都有着非常要强的性格,在受到某种打击、挫折之后,他们变得不自信起来,这个时候问题就出现了,因为他们很要强,觉得自己应该成功,但是现实却不是那样如意,于是这种类型的人,他们对现实采取的行为往往是不敢去面对,而是选择用逃避的方式来应对,把在现实中无法满足的愿望通过网络来实现,通过虚拟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成就感、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达到逃避现实的目的,用网络来麻痹自己。
3. 与家庭环境和所受的教育有关,正在成长中的孩子,特别需要父母的爱、关注、理解与支持,但遗憾的是往往很多父母忙于他们的工作或疲于应酬,没有时间去陪孩子聊天或者带孩子出去玩,那么孩子就不知道要怎么去理解别人,也不懂得怎么和别人沟通交往,然后孩子就逐渐的封闭自己,疯狂迷恋网络,荒废了自己的学业,等父母发现了问题的严重性而阻止挽救时,往往就变成了与父母为敌,甚至少数人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4. 玩,爱玩是我们一种根深蒂固的一种天性,无论大人小孩,对玩无一没有不津津乐道,快乐的体验,人们的各种兴趣爱好就是对“玩”的一种诠释,因此在人类天性中就存在着游戏的“基因”,并在某特定人群中有很高的概率。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席卷全球并在改变着人类传统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互联网如一把“双刃剑”,在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
美国广播电视网一项最大规模的调查表明,有6%以上的网络使用者有成瘾症状。
互联网在中国高速发展,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4年1月发布的《第十三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截至2003年底,中国大陆的网民数已达7950万人,在各年龄阶段中,18岁以下占18.8%,18-24岁占34.1%,25-30岁占17.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十三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2004年1月)》,)。
年龄结构表明,我国的网民以青少年居多,我国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正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而日益突现出来。
为什么会出现网络成瘾现象?如何正确引导和解决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围绕上述问题,本论文着重从心理学的角度对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并综合论述了网络本身的特性及个体人格特质这两方面因素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同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应对措施。
一、青少年网络成瘾现状及其危害(一)网络成瘾的定义与症状“网络成瘾综合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简称IAD),于1994年由纽约的一位精神医生Goldberg提出,临床上是指由于患者对互联网过度依赖而导致明显的心理异常症状以及伴随的生理性受损的现象。
美国心理学家Kimberly S.Young认为IAD与沉溺赌博、酗酒、吸毒等无异,导致的损害是多方面的:学业成绩下降、损害身体健康、夫妻关系障碍或离异、影响正常工作等(Kimberly S.Young,“INTERNET ADDICTION: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Cyber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Vol.1 No.3, )。
人格对网络成瘾的影响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人格对网络成瘾的影响面对同样的网络环境,为什么有些人能够善用网络之利,而有些人却反受其害,最终因沉溺其中而导致成瘾呢?许多研究表明,人格差异是重要因素之一。
一些人格特质不仅与网络成瘾显着相关,而且对网络成瘾也有较强的预测力,其中关于感觉寻求、外向性、神经质和精神质四种人格特质得到的研究结果最为一致。
但深入分析发现,当前研究对这些特质如何影响网络成瘾的心理机制的探讨却很不够。
本文结合心理学理论和相关文献尝试提出了四个理论(最佳唤醒理论、社交需求补偿理论、情绪宣泄理论和成就动机替代满足理论)来试图弥补此缺陷,并藉此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1?人格特质与网络成瘾的相关研究1.1?感觉寻求感觉寻求特质反映人对刺激的需要程度和寻求方式的差异,它包括四个子因子:刺激-冒险寻求、经验寻求、去抑制和单调耐受性。
一些研究发现,感觉寻求的去抑制因子对网络成瘾最有预测力。
Lin和Tsai 调查了753名台湾高中生,发现网络成瘾者在感觉寻求去抑制因子上的得分显着高于非网络成瘾者,进一步回归分析显示,去抑制因子的预测回归系数达到0.23。
来自美国的一项对大学生的调查研究也发现,感觉寻求的去抑制因子能显着预测网络色情成瘾。
为何去抑制因子最能预测网络成瘾?Lin等用Young的“ACE模型”来解释,即网络环境的匿名性(Anonymity)和对现实的逃避性(Escape)正好满足了部分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和想要逃离社会规则抑制的愿望。
还有研究发现感觉寻求的另一个子因子——刺激-冒险寻求也可预测网络成瘾。
Shi,Chen和Tian对979名中国大陆成年人的调查结果表明,刺激-冒险寻求能显着预测网络成瘾,预测的回归系数为0.23。
Shi等对此的解释是,网络为喜欢刺激-冒险寻求的高感觉寻求者提供了不同于现实的理想冒险环境。
大五人格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马圆超云南省大理第一中学摘要:互联网的发展对青少年的影响愈发明显,而青少年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人格对青少年是否容易沾染网瘾影响极大。
本研究通过文献综述以及数据分析的方法分析大五人格和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关系,并依据人格理论提出了网瘾防治方法:(1)人格对青少年网络成瘾具有间接影响,不同的人格引起不同行为,从而对网络成瘾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2)不同人格对网络成瘾的影响程度不同,按照大五人格的分类:外向性和神经质人格更易导致网瘾问题,经验型开放性人格虽然有易导致网瘾的因素,但是实际预测作用不显著;责任心人格是最不易导致网瘾的人格。
(3)依据人格理论,网络成瘾治疗有自疗法、教育法、外部强制性干预三种方式,合理组合使用以上方法,从多维度对网络成瘾行为进行干预,将达到人格矫治及网瘾治疗目的。
关键词:大五人格;网络成瘾;网瘾干预一、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引出近年来我国互联网呈现爆发式飞跃式发展,人们生活愈加便利,世界联系更加紧密,电脑、手机、平板甚至手表都打上了网络的烙印。
新一轮网络热潮势不可挡。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了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1,通过数据可以发现下列问题。
(一)2017年中国网民规模达7.51亿,半年新增1992万截至2017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半年间增加1992万人,上半年增长率达2.7%。
互联网普及率为54.3%,较2016年底提升1.1个百分点。
2017年8月4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了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为《报告》)。
根据《报告》,到2017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占全球网民总数的五分之一。
同时全球平均为49.7%,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为54.3%,超过全球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
(二)网民结构年轻化就年龄结构而言,虽然网民比例中青少年所占比例在一年中略有下降,但总体上我国网民年龄结构依然偏向年轻,以. 10-39.岁群体为主,占整体的.72.1%;.10-19岁、30-39岁群体占比分别为19.4%、23.0%。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及对策大多数学者认为,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很复杂,是成瘾个体、网络环境和外部环境多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
网络成瘾既取决于青少年自身成瘾的易感性特征,也取决于网络自身能够提供什么和现实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
前者是成瘾的内部原因.后者是成瘾的外部原因一、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一) 自身的原因:从青少年自身的个性特征、心理特征来说,他们处于心理发育还不成熟、不稳定的阶段,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如果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与父母、朋友、同学的交流产生障碍,就很容易形成自我封闭的心理。
转而在虚拟的网络上寻求安慰和理解,满足自己的自尊和需要。
有一些青少年追求玩乐,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学习上又难以取得较好的成绩,对于网络成瘾的心理干预,很多格式塔心理治疗等方法,是一种综合性的成绩,而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一切的不如意都被掩盖了,尤其在那些可以“大展宏图”的网络游戏中.不仅可以通过升级获得成就感。
也可以得到暂时的心理平衡。
另外,现有研究发现。
人格特质因素是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内在心理根源。
那些敏感、忧郁、脆弱、多疑、焦虑、情绪不稳定、意志薄弱、自制力差、性格孤僻、认知能力差、缺乏自信、悲观、逃避现实、自卑、成就感低的青少年如果上网,容易导致网络成瘾(二) 家庭,学校等原因:青少年网络成瘾和所处的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一些家长过于溺爱孩子,事事过问,让这些处于叛逆期的青少年没有一点自己的空间。
刺激他们通过网络摆脱心理束缚:另外一些家长只顾自己的事业,很少和孩子沟通,如果孩子转向通过网络寻求安慰并沉迷其中,网友可能变得比现实生活中的亲人、朋友更重要:还有一些家庭关系不和睦的家庭,或者是单亲家庭.孩子可能会有一定的心理和性格上的缺陷,这些高焦虑、低自尊、忧郁、自我概念不明确的青少年也比较容易网络成瘾。
从现代学校教育来说,残酷的高考制度、繁重的学习压力、枯燥的学习生活让青少年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们通过上网可以释放内心的焦虑,缓解压力,但这样也逐渐造成了他们对网络的依赖。
一、问题的提出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5G 时代的到来,智能手机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人们对智能手机的依赖性越来越高,甚至有些人沉迷手机、网络、游戏,影响工作、学业和健康。
手机成瘾被认为是一种“行为成瘾”,是由重复使用手机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产生强烈、持续的需求感和依赖感的心理和行为[1]。
目前学界对手机成瘾的研究发现,大学生网络成瘾状况比较严重。
青少年在面对负面生活事件时,自我控制能力差,易导致网络成瘾,大学生的孤独感、抑郁、焦虑状态随着网络成瘾的增加而增加。
手机成瘾与学习倦怠呈现显著正相关,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成绩、造成睡眠障碍。
手机依赖程度严重会对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产生负面影响,得到的社会支持也会减少[2]。
已有研究发现,大学生人格特征与手机依赖关系密切,是影响手机依赖的重要变量。
神经质人格与负性情绪、手机成瘾显著正相关,神经质、严谨性、外向性对手机成瘾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本文以笔者所在高校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大学生手机成瘾行为与人格特质的关系做实证研究,探讨大学生手机成瘾行为的状况以及与人格特质之间的关系,目的是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和良好的教学效果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3]。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一)研究对象2021年5—6月,采取整体抽样的方式在西安市某高校本科1—3年级中利用问卷星平台发布问卷,由思政课任课老师把链接发布到本班群里,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自愿自主在手机上完成问卷并提交。
收回有效问卷405份,其中男生72人,女生333人;一年级166人,二年级142人,三年级97人。
(二)研究工具1.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PATS)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PATS)共设16个项目,采取5级计分,从“非常不符”到“非常符合”分别评定为1—5分,得分≥48分者可界定为手机成瘾,得分越高表明手机成瘾倾向越严重[4]。
由戒断症状、突显行为、社交抚慰和心境改变4个因素组成;总量标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3,重测信度为0.91。
人格特质与手机依赖的关系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与普及,手机俨然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在带给人们便捷的同时,手机过度使用导致的危害也不容小觑。
从大量的研究中发现,由于对手机的需求而过度使用手机的行为,越来越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和工作。
此现象和问题现在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前人对手机依赖的研究颇为丰富,其更多关注点在于手机依赖的后果和影响。
其中,人格特质与应对方式这两个因素与手机依赖存在相关,而时间管理倾向能有效预测网络成瘾。
各国学者虽然有过对上述三个变量的研究,但是他们都没有对人格特质、时间管理倾向、应对方式和手机依赖放在一起研究。
因此,本研究关键在于考察和了解时间管理倾向在人格特质对手机依赖的影响中能够起到的作用,与此同时应对方式在三者之间能够发挥的作用。
本研究主要运用问卷法进行数据收集,收集到395名在校大一到大四的学生的数据,问卷分别为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EPQ-RSC、ATMD和简易应对方式量表,主要对大学生人格特质、时间管理倾向、应对方式与手机依赖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构建时间管理倾向的中介作用和应对方式的调节作用模型。
结果表明:(1)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和不同专业类型的大学生,他们在手机依赖总分上存在着差异;而不同性别的大学生、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和是否为独生子女三个方面中的手机依赖总分并不存在差异;(2)人格特质中的精神质、神经质都能够正向的预测手机依赖。
也就是说当为精神质人格或者神经质人格时,则个体的手机依赖程度会越强;(3)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手机依赖存在显著负相关。
也就是说时间管理能力越强的学生,其对手机依赖的程度就会比较低;(4)大学生应对方式与手机依赖存在显著负相关。
也就是说当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去面对压力或事件,其对手机依赖的程度就会降低;(5)时间管理倾向在精神质、神经质和手机依赖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也就是说精神质人格或者神经质人格会对手机依赖产生影响,而部分影响是经过了时间管理倾向;(6)应对方式对时间管理倾向对人格特质中的精神质人格和手机依赖关系中的中介作用具有调节效应。
大学生心理健康和网络成瘾的关系如何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过度依赖网络可能导致网络成瘾问题,这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网络成瘾,顾名思义,是指个体对网络使用产生过度依赖,无法控制自己的上网行为,从而导致在学习、工作、社交和生活等方面出现严重问题。
对于大学生来说,网络成瘾可能表现为长时间沉迷于网络游戏、社交媒体、网络购物或在线视频等。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面临着学业压力、人际关系、职业规划等诸多挑战。
心理健康对于他们适应这些挑战、实现个人成长至关重要。
当大学生出现网络成瘾时,往往会对其心理健康造成多方面的损害。
首先,网络成瘾容易导致大学生产生焦虑和抑郁情绪。
过度沉浸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可能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感到孤独、失落和无助。
由于在网络上花费大量时间,他们可能忽视了与现实中朋友和家人的交流,导致人际关系疏远。
当在现实中遇到挫折时,缺乏有效的支持和情感寄托,从而增加了焦虑和抑郁的风险。
其次,网络成瘾会影响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尊。
在网络中,他们可能通过虚拟的形象和成就来获得满足感,但这种满足往往是短暂和虚幻的。
当回到现实生活中,面对真实的自己和未达成的目标时,容易产生自我否定和低自尊的感受。
长期如此,可能会导致自我价值感的降低,对个人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再者,网络成瘾还可能损害大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长时间的网络使用,特别是在信息爆炸的环境中,容易使大脑处于高度兴奋和分散的状态。
这会导致他们在学习和其他需要集中注意力的任务中表现不佳,进而影响学业成绩和个人发展。
学业上的挫折又可能进一步加重心理压力,形成恶性循环。
另一方面,心理健康问题也可能是导致大学生网络成瘾的一个重要因素。
例如,那些本身存在心理压力、情绪调节困难或社交焦虑的大学生,可能更容易借助网络来逃避现实中的问题。
网络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看似安全和舒适的“避风港”,可以暂时忘却烦恼和压力。
网络成瘾行为与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内容摘要:从网络出现的那一刻起,人类的生活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今天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角落,与人类深度融合。
人们花在网络上的时间也越来越多,网络除了给我们的工作与生活带了相当大的便捷性,使得人们与网络的关系变得密不可分。
与此同时,网络也给人类带来一些负面效应,网络成瘾行为就是其中比较常见的一种。
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的网络成瘾已经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对于青少年的身心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伤害,本文从网络成瘾的表现入手,着重介绍了网络成瘾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危害,并且简述了影响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基本因素,回顾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得出了青少年的人格特质影响网络成瘾的结论,并分析了网络成瘾与青少年人格的相互关系,进而阐述了青少年人格特质对于网络成瘾的影响,以此为基础提出如何健全培养健全的人格特质来预防网络成瘾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网络成瘾人格关系行为引言“瘾”被定义为一种习惯性的强制,成瘾者尽管明白这么做会给个人身体的、社会的、精神的、心理的和财务的福祉带来灾难性后果,但仍然从事某些行为或使用某些物品。
成瘾者不是去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处理日常的压力,并且/或者面对过去或当前的创伤,而是依赖于虚假的适应不良的应对机制。
典型的瘾癖表现出心理上和生理上这两方面的特征。
当个体的身体对诸如毒品、酒精等物质产生依赖,而停止使用这些物质则会导致戒断症状时,生理依赖就出现了。
尽管上瘾物质最初可以引起瘾君子的愉悦,但是他们继续使用这些物质的动力却更多地来自需要利用这些物质来排除因其缺乏而引起的焦虑,正是这一过程导致个人的强迫性行为。
当瘾君子体验到诸如抑郁、疯狂地渴求、失眠和烦躁之类的戒断症状时,就会表现出严重的心理依赖。
所以,不管是物质成瘾,或者行为成瘾,都是导致人们产生心理依赖的因素。
1网络成瘾的表现及危害1.1网络成瘾的现状在大学生中进行的调查发现,该群体的网瘾发病率稍高于一般人中的网络使用群体。
网络成瘾对青少年独立人格缺失的影响研究网络成瘾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尤其对青少年群体的影响更是不容忽视。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设备的普及,青少年们在日常生活中长时间沉迷于网络世界,对他们的学业、人际关系以及心理健康都带来了重大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网络成瘾对青少年独立人格的缺失产生的影响,并通过深入研究来探讨可能的解决方法。
首先,我们需要对网络成瘾和青少年独立人格缺失这两个概念进行界定。
网络成瘾是指个体对互联网上的虚拟世界产生过度依赖和沉迷的现象,表现为长时间使用网络、无法自控地上瘾和出现戒断症状。
而独立人格则是指个体具有独立自主的思维和行为能力,能够独立处理问题、做出决策,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青少年时期是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网络成瘾可能会影响他们的独立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其次,本文将通过对相关研究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探讨网络成瘾对青少年独立人格缺失的影响。
首先,网络成瘾会导致青少年缺乏独立思考能力。
在网络世界中,一切信息都是包装好的,青少年获取信息的方式单一,缺乏批判性思维能力,容易被偏见和虚假信息所误导,导致思维方式变得僵化。
其次,网络成瘾可能会导致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缺乏自我管理能力。
长时间沉溺于网络世界,他们往往忽视了身边的重要事物,无法有效地安排时间和精力,导致学习和生活的困难。
另外,网络成瘾还可能会导致青少年在社交方面出现问题,缺乏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能力,导致人际关系的贫乏和孤立感的增加。
接着,我们需要深入探讨网络成瘾对青少年独立人格缺失的影响的机制和原因。
首先,网络成瘾会通过激发青少年大脑中的奖赏回路,释放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对其产生类似于药物成瘾的效果,从而影响到他们的认知和行为模式。
同时,长时间沉迷于网络也会影响青少年的自我控制能力,使其难以摆脱网络成瘾的束缚。
此外,青少年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阶段,心理上更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网络成瘾可能会加剧他们对外界环境的依赖性,使其缺乏独立思考和行动的能力。
大学生网络成瘾与人格特质关系的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普及和发展,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愈发突出。
网络成瘾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和日常生活,尤其是对于大学生来说,这种问题更为严重,影响范围也更广。
大学生是成长阶段处于身心变动的人群,易受互联网虚拟世界的影响,从而导致网络成瘾问题的出现。
因此,深入研究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探讨大学生网络成瘾与人格特质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二、选题意义本研究的意义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为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的防治提供参考:了解大学生网络成瘾的人格特征和个性,有助于将问题解决在根本上,为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提供防治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有效方法和措施。
2.丰富大学生心理学理论:大学生网络成瘾与人格特质之间的关系是心理学领域近年来的热点话题之一。
通过本研究,能够更深入地认识网络成瘾与人格特质之间的关系,为心理学领域的理论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3.促进大学生个人成长发展:了解大学生的人格特质和网络成瘾问题,有助于学生对自己的个性和心理状况进行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从而更好地实现自我发展和成长。
三、研究问题及研究内容1.研究问题:本研究旨在探究大学生网络成瘾与人格特质之间的关系,从大学生人格特质维度出发,深入分析其与网络成瘾产生之间的因果关系,并为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2.研究内容:研究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运用问卷调查法,对大学生的网络成瘾倾向以及人格特质进行量化测量。
(2)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描述分析,从中找出相关性显著的人格特质和网络成瘾倾向之间的关系。
(3)分析结果,得出大学生网络成瘾与人格特质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相应的治疗措施。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和人格特质相关的数据,然后利用SPSS等统计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分析和统计,并最终得出相应的结论和提出治疗措施。
五、预期成果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深入了解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个人心理特征和成因,并针对性地提出有效的治疗措施,以降低大学生群体中网络成瘾问题的发生和影响,同时也能够丰富和完善目前的心理学理论。
人格对网络成瘾的影响面对同样的网络环境,为什么有些人能够善用网络之利,而有些人却反受其害,最终因沉溺其中而导致成瘾呢?许多研究表明,人格差异是重要因素之一。
一些人格特质不仅与网络成瘾显著相关,而且对网络成瘾也有较强的预测力,其中关于感觉寻求、外向性、神经质和精神质四种人格特质得到的研究结果最为一致。
但深入分析发现,当前研究对这些特质如何影响网络成瘾的心理机制的探讨却很不够。
本文结合心理学理论和相关文献尝试提出了四个理论(最佳唤醒理论、社交需求补偿理论、情绪宣泄理论和成就动机替代满足理论)来试图弥补此缺陷,并藉此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1 人格特质与网络成瘾的相关研究1.1 感觉寻求感觉寻求特质反映人对刺激的需要程度和寻求方式的差异,它包括四个子因子:刺激-冒险寻求、经验寻求、去抑制和单调耐受性。
一些研究发现,感觉寻求的去抑制因子对网络成瘾最有预测力。
Lin和Tsai调查了753名台湾高中生,发现网络成瘾者在感觉寻求去抑制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非网络成瘾者,进一步回归分析显示,去抑制因子的预测回归系数达到0.23。
来自美国的一项对大学生的调查研究也发现,感觉寻求的去抑制因子能显著预测网络色情成瘾。
为何去抑制因子最能预测网络成瘾?Lin等用Young的“ACE模型”来解释,即网络环境的匿名性(Anonymity)和对现实的逃避性(Escape)正好满足了部分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和想要逃离社会规则抑制的愿望。
还有研究发现感觉寻求的另一个子因子——刺激-冒险寻求也可预测网络成瘾。
Shi, Chen和Tian对979名中国大陆成年人的调查结果表明,刺激-冒险寻求能显著预测网络成瘾,预测的回归系数为0.23。
Shi等对此的解释是,网络为喜欢刺激-冒险寻求的高感觉寻求者提供了不同于现实的理想冒险环境。
Rahmani 和Lava⁃sani对179名伊朗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在去抑制和刺激-冒险寻求这两个因子上,均是网络成瘾者高于非成瘾者,支持了上述研究的结论。
1.2 外向性外向性与网络成瘾的关系研究得到的是相互矛盾的结果。
一些研究支持低外向性者易于网络成瘾。
Kuss 等以3105名荷兰青少年为被试进行的研究表明,低外向性特质能显著增加在线互动类网络游戏成瘾的风险。
Kuss等认为,低外向性者多存在现实社交活动的障碍,而在网络互动类游戏中他们的社交活动既轻松又愉悦,这样的对比和强化效果自然促使他们逃避现实社会交往,转而到网络游戏中寻求社交补偿。
Servidio 对190名意大利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外向性与网络成瘾存在显著负相关,预测回归系数为-0.19。
Servidio也同意Kuss等的观点,认为低外向性者通过沉迷网络来弥补他们现实人际交往的缺陷。
来自塞尔维亚的大样本(2014人)调查也证实,低外向性者更容易网络社交成瘾。
但是另一些研究却发现高外向性者更容易网络成瘾,如Rahmani和Lavasani对179名伊朗大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高外向性对网络成瘾的预测回归系数为0.22。
Gosling等的研究发现,高外向性特质不仅可以预测大学生使用Facebook的频率,而且还能预测他们对Facebook的沉溺程度。
Wang等调查了920名香港中学生,发现外向性对网络社交成瘾的预测回归系数为0.10。
至于外向性特质偏高和偏低为何都易于网络成瘾,Kuss和Griffiths用“社交增强理论(social enhancement)”和“社会补偿(social compensation)”来解释。
他们认为高外向性者易于网络成瘾是为了进一步增强其社交需要的满足,而低外向者沉溺网络是为了补偿社交需求。
1.3 神经质许多研究发现高神经质可以预测网络成瘾,如Mehroof和Griffiths对123名英国大学生的研究发现,神经质对网络游戏成瘾预测的回归系数达到0.24,他们认为高神经质者因为频繁的情绪波动而烦恼,而沉浸网络游戏对这些烦恼有解脱作用。
Kuss, Griffiths和Binder扩大样本后(2257名英国大学生)进行的在线调查表明,网络成瘾者的神经质得分显著高于非成瘾者,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神经质每增加一个标准单位,网络成瘾发生率增加2.3倍。
Kuss等也认为高神经质者沉溺网游是为了缓解负性情绪。
Floros等调查了268名希腊青少年,发现神经质预测网络成瘾的回归系数为0.18。
Wu等对1100名台湾被试的研究计算出的预测系数达到0.44。
中国内地和香港的研究结果也相似,如Yao等调查2095 名中国内地大学生得出的预测系数是0.15。
Wang等以香港中学生为样本的研究获得的回归系数也是0.15。
以上研究几乎均是相关和回归分析,Yan, Li和Sui还增加了方差分析的方法来探究神经质与网络成瘾的关系,结果发现在神经质得分上,重度网络成瘾者显著高于中度成瘾者,而中度成瘾者又显著高于非成瘾者。
1.4 精神质一些研究表明高精神质者易于网络成瘾,如Cao和Su调查了2620名中国高中生,筛选出64名网络成瘾者和64名健康被试进行方差分析发现,网络成瘾者的精神质得分显著高于健康被试。
Dong, Wang和Yang对868名中国大学生进行的为期两年的追踪研究发现,两年后发展为网络成瘾的43名学生的精神质得分显著高于与他们密切生活但未成瘾的大学生,进一步回归分析表明,精神质预测网络成瘾的回归系数为0.10。
Dong 等引用艾森克的观点,认为高精神质的人因为与现实规则冲突更容易患包括成瘾在内的多种精神障碍。
Yao等测试了2095名中国大学生的人格和网络成瘾得分后进行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精神质对网络成瘾的预测系数为0.19。
Yan, Li和Sui引入生活压力变量考察了892名中国大学生的网络成瘾情况,结果发现精神质和生活压力交互影响网络成瘾,即高精神质只在较大生活压力条件下的网络成瘾得分较高。
他们的观点是,高精神质者一般社会化程度较低,有效应对生活压力的策略较少,当遇到生活压力和挫折时,更可能依赖上网来释放焦虑等负性情绪。
2 人格特质影响网络成瘾的心理机制2.1 最佳唤醒理论最佳唤醒理论认为,人的最佳唤醒水平存在个体差异。
最佳唤醒水平高的人需要更多的刺激来不断提升其唤醒强度,而高感觉寻求者就是如此。
Zuckerman的观点是,高感觉寻求者比低感觉寻求者的最佳唤醒水平要高,因此需要通过不断寻求新奇变化的刺激,并以冒险寻求的方式来增强其唤醒强度。
就寻求刺激来看,网络巨大的信息量、前所未有的更新速度、千奇百怪的信息类型和极具诱惑力的暴力和色情刺激正好满足了高感觉寻求者对刺激类型的这种需要,如有研究发现,高感觉寻求者较低感觉寻求者更多地参与网络暴力、网络色情和网络游戏。
还有研究显示,高感觉寻求者不仅偏好这些刺激性网络内容,而且也更容易因此沉溺导致成瘾。
就冒险方式来看,青少年过多的网络行为常常得不到家长、老师的认同,甚至遭到反对,因此对青少年来说,上网实际是一种社会冒险,该冒险方式也会增强上网青少年的唤醒水平。
一些研究为此提供了间接的证据,如Fang和Zhao发现,高感觉寻求者在高冒险性网络游戏(如网络赛车)中比低冒险性游戏(如策略游戏)能体验到更高的兴奋和愉悦感。
高外向性者容易网络成瘾也可用最佳唤醒理论来解释。
Eysenck认为,外向者比内向者的基线唤醒水平低,要达到最佳唤醒水平需要更多的刺激。
如一些研究发现,外向者比内向者更多地观看儿童网络色情内容,更偏好刺激性和竞争性的网络游戏,更喜欢主动发送网络色情消息。
他们也喜欢通过网络社交来提高唤醒水平,如喜欢在网上上传个人照片和分享音乐体验,他们在网上也拥有更多的朋友并喜欢对朋友的状态作出评论。
2.2 社交需求补偿理论进化心理学认为,人类自然力量的有限性驱使人们选择群居,经年累月的群居生活促使社会交往进化成人的基本需要。
低外向性者和高神经质者因为有更多的现实社会交往障碍,造成其社交需求不能满足,而网络社交则为他们提供了合适的补偿环境。
网络社交为何宜于满足人的社交需求呢?有研究者从社交焦虑的角度给出了解释。
他们认为,同现实社交环境相比,网络的匿名性和失同步性为个体印象整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因而可以有效地降低社交焦虑水平。
该理论得到了一些研究的证实,如有研究发现,低外向性者较高外向性者更多地使用社交网络和建立在线友谊。
内向性女性比外向性女性更多基于社交目的而使用网络,比如发送邮件、聊天和参与讨论。
Weidman等通过在线调查发现,大部分网民在网络社交时的压力感和焦虑感都较低。
另有研究发现,高神经质者也是如此,如高神经质者在面对面社交中的焦虑水平较高,且该焦虑水平可以预测他们的网络社交,即现实社交焦虑水平越高者,越倾向于使用网络社交。
2.3 情绪宣泄理论情绪宣泄理论是指上网者依赖网络活动来处理负性情绪。
对于高神经质者,此效应是显而易见的,因为高神经质者的基本心理和行为特征是情绪不稳定,因而他们需要不断寻求处理负性情绪的方法,而网络的触手可及和多元化的娱乐方式为他们处理负性情绪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如网络游戏,网络购物等。
还有研究发现,高神经质者更倾向于跟网络社交对象倾诉,因为彼此不知道各自的身份,可以减少评价恐惧。
高神经质者也更倾向于在社交网站上表达自我情绪状态。
高精神质较低精神质者常常体验到更多的负性情绪,因此他们也需要网络来处理负性情绪。
例如,许多研究发现,高精神质者在处理现实中的愤怒情绪时,更多地采用敌对甚至暴力的方式,但这类方式因为违规或违法会有很高的社会冒险成本,而如果采用网络攻击的方式则会相对降低社会冒险成本。
研究发现,高精神质者更喜欢通过观看暴力、恐怖电影,或者玩暴力游戏来宣泄消极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