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学1
- 格式:ppt
- 大小:166.50 KB
- 文档页数:17
1、※山谷体(黄庭坚体):指北宋后期诗人黄庭坚的诗风,因其自号山谷道人,故名山谷体。
黄庭坚推崇杜甫,强调诗歌的思想内容和社会功用,提倡“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主张“无一字无来处”,但要以故为新,化腐朽为神奇,追求“生新”,主张“不俗”,故以其鲜明的风格自成一体。
在艺术特征上,强调诗境的生新美,诗语的峭拔美,诗韵的兀拗美。
以唐诗为参照,山谷体生新程度最高,最典型地体现了宋诗的艺术特征。
2、※江西诗派:北宋后期以黄庭坚、陈师道为首的诗歌流派。
因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而得名。
尊黄庭坚为诗派之祖,下列25人。
他们在题材取向和风格倾向上比较接近,都主张以杜甫为宗,但过分强调技巧,讲究章法句法,喜用拗句拗律,形成一种奇峭艰涩、瘦硬生新的诗风。
到了宋末,因诗派成员多数学习杜甫,又提出了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之说,即把杜甫称为江西诗派之祖,而把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称为诗派之宗。
3、半山体(王荆公体):指北宋诗人王安石后期诗歌中写景抒情的绝句。
王安石晚年曾隐居在南京城紫金山,又称半山。
这期间他写景抒情的绝句诗描写细致、修辞巧妙、韵味深永,体现出唐诗的复归。
4、※婉约派:宋词风格流派之一。
在题材选择方面多写儿女之情,离别之思;在表达方法上多用含蓄蕴藉的方法曲折表达;风格委婉、绮丽。
从晚唐五代以温庭筠为鼻祖的“花间派”开始,后有宋代的欧阳修、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
5、※豪放派:宋词风格流派之一。
由北宋词人苏轼所开创,南宋辛弃疾将其创作推向高峰。
豪放词题材广泛,表现方法以铺叙、直抒为主,风格恢弘、沉郁,艺术成就颇高,对后世文学影响巨大。
6、※理趣:理趣一词最早在宋代用于诗歌评论。
指体现哲理的诗歌要符合读者的审美情趣,做到哲理与情味相交融。
由于宋代理学和禅学盛行,大量理语与禅语入诗,“以议论为诗”变得令人生厌,受到宋代学者的批评,他们认为“以议论为诗”必须讲究议论与叙事、抒情的结合,讲究短小精悍,发人深省。
第一章宋代文学概说一、宋代社会文化背景1、崇文抑武的国策“杯酒释兵权”;官僚大多出身于文人;文官待遇的优厚;军事力量的孱弱2、城市经济的繁荣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士大夫优裕的生活;词的兴盛与传播;3、民族矛盾的激化4、理学的兴盛5、高度成熟的文化天水一朝人智之活动与文化之多方面,前之汉唐,后之元明,皆所不逮也。
(王国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陈寅恪)二、宋代文学成就宋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处于转型时期,一方面传统的诗、文和源于民间的词已经高度成熟、定型,另一方面新兴的话本小说、戏剧等叙事文学开始登上文学殿堂,为后世元、明、清文学重心的转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宋代文学成就——诗歌1、宋代非常重视诗歌创作。
诗人众多,著作大盛。
而且,宋诗也表现出不同于唐诗的独特风貌。
清吴之振《宋诗钞》说:“宋人之诗,变化于唐,而出其所自得,皮毛落尽,精深独存。
2、与唐诗相比,宋诗呈现出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特点。
3、唐诗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宋诗内敛温和,平淡瘦劲;唐诗外扬热烈、色泽丰美。
各有千秋,各有所长。
宋代文学成就——散文宋代散文成就超过唐文,表现在:1、文体多样化。
欧苏吸收骈文辞采、声调之长,以构筑古文的节奏韵律之美。
2、融合古文的议论、叙事和抒情三种功能,使古文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更好地结合起来。
如欧苏之文。
3、风格丰富多彩,整体上平易畅达,简洁明快,更切于实用,奠定了以古文为主,骈文为辅的文章局面。
宋代文学成就——词1、流派众多,名家辈出,佳作如林。
2、完成了词体的建设,艺术手段成熟。
词的声律、章法、句法都建立了严格的规范。
3、在题材和风格上,开拓了广阔的领域。
题材应有尽有。
风格上婉约和豪放,清新与秾丽并存。
三、宋词的繁盛和发展宋词的繁盛词是宋代最引人注目,最具代表意义的文学样式。
宋代是词创作的鼎盛时期。
宋词繁盛的原因1、宋代城市经济的高度发展2、宋代社会的阶级特点3、宋代文人的创作心态4、唐五代词的传承与影响宋词的发展北宋前期词坛概况:北宋前期,词的创作出现兴盛的局面,柳永、晏殊、欧阳修等代表着这一时期词坛的最高成就。
第五编宋代文学第1章北宋诗文革新运动1.1复习笔记一、西昆派和宋初诗文1.西昆派(1)《西昆酬唱集》《西昆酬唱集》是以杨亿为首的十几个御用文人典型的点缀太平的诗歌总集。
内容多为歌咏宴饮生活、咏物、咏史及泛咏男女情爱。
(2)流派特点:片面模仿李商隐诗,追求形式上的辞藻华丽、典故迭出、声律谐和、对仗工稳,但缺乏真正的生活感受,因而内容单薄、虚情假意、浮靡艳冶。
2.复古主义思潮(1)背景:晚唐五代以来浮靡文风发展的同时,对立的复古主义思潮也正在发展。
(2)代表人物①柳开:以继承韩柳古文传统为己任,强调道对文的决定意义,认为文应该为现实政治文化服务,这一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宋初浮靡的文风,但未能密切联系实际。
②王禹偁:从理论和创作上表现了现实主义精神,宋代最早倡导继承杜甫、白居易现实主义传统的诗人,关心民苦民瘼;批评颓靡文风,抱“革弊复古”之愿。
③姚铉:据《文苑英华》编《唐文萃》,特别立了“古文”一门,以示接受韩柳的古文概念和传统。
④穆修:刻印韩柳文集以抵制西昆派,是诗文革新运动先驱。
⑤宋真宗:下诏复古,客观上打击了西昆派,推动了诗文革新运动。
二、欧阳修与诗文革新运动1.欧阳修(1)简介:字永叔,庐陵人。
拥护范仲淹的政治改革,关心国事,直言敢谏。
(2)文学主张:倡导诗文革新,提倡平实朴素文风,强调道对文的决定作用,也强调文章与“百事”联系起来,为现实政治、生活服务。
其政论性散文直接为政治斗争服务。
(3)诗文成就:①立论富于现实意义,语言婉转流畅、笔端饱富感情,无论状物写景,叙事怀人,都显得摇曳生姿,风格清新,具有较强的感人力量。
②叙事简括有法,议论纡徐有致,章法曲折变化,语句圆融轻快,略无滞涩窘迫之感,语气轻重和声调和谐。
③代表作:《朋党论》、《伶官传序》、《释秘演诗集序》、《泷冈阡表》、《醉翁亭记》、《秋声赋》、《食糟民》、《明妃曲与王介甫》、《六一诗话》、《易童子问》、别集《欧阳文忠公集》等。
2.范仲淹(1)简介: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古文富于政治性,爱国爱民,博大坚贞。
第一章北宋前期词由于北宋前期近百年间的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城市的歌舞伎艺、乐曲新声因此十分兴盛,帝王及达官贵人都普遍爱好,一方面用以满足生活的娱乐享受,一方面用以点缀皇家的“太平盛世” ,词就在这样的特定社会环境下,在晚唐五代文人词创作的基础上大量发展起来。
第一节晏欧与北宋前期词一、宋仁宗时期词坛复兴的缘由宋初60年词坛沉寂,到宋仁宗时期,著名词人柳永、晏殊、欧阳修、宋祁、张先等登上词坛,宋词的创作才逐渐步入高度繁荣并迅速发展的轨道。
仁宗朝,词坛复兴的两大缘由:1.宋朝立国重文轻武,最高统治者有意倡导士大夫歌舞享乐之风。
到了仁宗时期,政治得到巩固,新一代的文人在新朝环境中成长,在这种歌舞享乐的文化环境中,最适合用词的形式进行创作。
2.王易《词曲史•衍流第四》:“有宋词流之盛,多由君上之提倡。
北宋则太宗为词曲第一作家,真、仁、神三宗俱晓声律;徽宗之词尤擅胜场。
”如宋太宗“洞晓音律,前后亲制大小曲及因旧曲创新声者,总三百九十”(《宋史乐志》)统治者的提倡,燕乐新声的大盛,是宋词复兴最直接的文化背景。
二、小词观念在宋前期,一般人的词学观念还是承袭晚唐五代,还是把词看作是“小道”、“薄技”,是个人的玩意儿。
因此,词技虽有发展,词境虽有提高,但还没有大的突破。
(三、渊源和成就冯煦《蒿庵词话》:“宋初诸家,靡不祖述二主,宪章正中。
”冯氏所指宋初诸家,实只是以晏欧为代表的一批词人,并没有兼包柳永和张先。
如果说,晏欧主要源自南唐的话,那么张先就更多地接受了花间词风,柳永又在花间词之上远承早期民间词。
但就其主流而言,宋词的第一渊源自是五代词。
1. 多数词家熟于小令,对慢词少有涉猎。
2. 歌者之词在五代词的基础上有发展,张先走得不远,柳永则把宋词引入了一条新路。
此下章详论。
3. 宋前期词引人注目的贡献还在于,把传统的歌者之词逐渐发展为士大夫之词。
他们的词,在绮席歌宴中,浓艳的脂粉气淡化了,清雅的文人意趣加重了。
四、晏殊:北宋倚声家初祖1、作者简介晏殊(991--1055)江西抚州临川人,十四岁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
1、宋词和宋诗
①以苏辛为代表的宋词豪放派。
苏轼,字子瞻,东坡居士,其诗、文、字画都有极高成就。
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号称三苏。
著有《苏东坡集》。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有《稼轩长短句》。
②以柳永、李清照、姜夔等人为代表的宋词婉约派。
柳永,李清照,姜夔。
③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和伟大的民族英雄文天祥。
陆字务观,号放翁,著有《剑南诗稿》。
文天祥,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著《文山全集》,名篇有《正气歌》《过伶仃洋》。
2、宋代散文①著名的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曾巩。
②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公。
《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
3、宋人话本话本是说话艺人的底本、著名话本有《大宋宣和遗事》(内有水浒故事)《三国志平话》(后演进为《三国演义》)。
第五编宋代文学绪论0.1复习笔记一、高度繁荣的文化及其对诗文的影响1.崇文抑武的国策宋王朝采用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文臣由科举考试而进入仕途,成为宋代官僚阶层的主要成分。
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也使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和参政热情空前高涨。
2.理学思想对文学的影响理学思想是士大夫阶层主体意识的理论表现,宋代的士大夫怀有比较自觉的卫道意识,并积极地著书以弘扬己说,摒斥异端。
宋人的文集中几乎都有论道、论政的文章,这种议论还旁溢到诗歌中去。
3.文以载道说的盛行宋代的士大夫在政治上和学术上都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十分重视诗文的政治教化功能。
韩愈“文以贯道”的思想得到高度的重视。
“文以载道”的思想在宋代文坛上占据着统治地位,宋代文人把文学的社会政治功能置于审美功能之上,使宋代诗文的说教意味浓厚。
4.印刷业和教育的发达与作家学术修养的提高宋王朝十分重视文治教化,印刷业和教育事业都有空前的发展。
公私刻书业的兴盛使书籍得以大量流通,学校的数量和种类也大量增加。
因此,宋代士人的总体学术水平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作家更善于深刻地思考社会和人生、细密周详地进行议论。
5.诗文政治功能与议论成分的加强(1)宋代的文学家普遍关注国家和社会。
文学作品,尤其是被视为正统文学样式的诗文,反映社会、干预政治始终是其最重要的主题。
宋代文学家描写民瘼或抨击时弊成为整个文坛的创作倾向。
社会政治功能的加强,使宋代诗文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刚健的骨力。
其负面影响是严肃有余、灵动不足,有时还因过于注重社会性而削弱了个体抒情的意味。
(2)“文以载道”的价值观,必然导致把议论视为写作的目的,议论充溢于各体散文和诗歌之中,但是过多的议论也会削弱诗歌的抒情功能。
二、忧患意识与爱国主题的弘扬1.忧患意识对文学家的影响儒家强调个体对社会的责任感,士人应有忧患意识,宋代的士大夫发扬了这种传统。
(1)宋代士大夫的主人翁意识十分强烈,他们以国家为己任,密切关注国家的隐患。
(2)宋代国势不如汉、唐强盛。
一、北宋前期词人群体宋初前半个世纪,新王朝建立并逐渐兴盛,词体的发展还没有完全出现同步发展的迹象,基本上还是处于停滞状态,词人数量不多,而且存留下来的词作也很有限,在艺术上还没有形成鲜明的艺术特色,缺乏开拓性。
到了真宗、仁宗两朝,宋朝真正进入了承平盛世,范仲淹、柳永、晏殊、欧阳修、张先等著名词人登上词坛,才意味着宋词进入到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二、宋初词人宋初词人潘阆、王禹稱、寇准、林逋、范仲淹等人,作了数量不多的词,这时的词作主要是语言清晰秀美的小令,因而宋初词坛总的形势是:第一、还未形成词派。
第二、由于词是诗人兼作的,还未形成自己的风格。
1、潘阆(?一1009)。
字逍遥,北宋大名(今属河北省大名县)人,曾居钱塘。
至道元年(995)赐进士,任国子四门助教。
后因事被斥,浪迹江湖,漂泊多年。
真宗时曾任滁州(今安徽省滁州市)参军。
有《逍遥集》,存词11首。
酒泉子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
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2、寇准(961—1023),字平仲,华州下圭(今陕西省渭南市)人。
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进士,一生多次拜相,后封莱国公,谥忠愍。
著有《寇莱公集》七卷。
存词5首。
踏莎行春暮春色将阑,莺声渐老。
红英落尽青梅小。
画堂人静雨蒙蒙,屏山半掩余香袅。
密约沉沉,离情杳杳。
菱花尘满慵将照。
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
3、范仲淹本姓朱,参加进士考试时叫朱说,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死了。
三岁时随母改嫁朱姓。
范仲淹留的词共五首,内容风格在宋初词作中都能别开生面。
《渔家傲》描写边塞题材,开始打破了词专写男女爱情的传统窠臼,可谓是个独创。
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依,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宋词传统上分为两类——婉约派和豪放派。
婉约派,是我国词坛上历史最久,作品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一个词派。
宋代文学作品宋代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繁荣和精彩的时期之一,留下了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宋代文学作品,以及它们的正文和拓展:1.《水浒传》:施耐庵著,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代表作之一。
描写了北宋末年一群梁山好汉起义的故事,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拓展:施耐庵是元末明初的一位小说家,他的代表作品除了《水浒传》之外,还有《三国演义》等。
《水浒传》中描写的梁山好汉起义,实际上是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而施耐庵也通过这一题材,展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
2.《红楼梦》:曹雪芹著,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描写了清朝贵族家庭的生活和人物关系,通过对人物性格和情感的刻画,表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拓展:曹雪芹是清朝的一位小说家,他的代表作品除了《红楼梦》之外,还有《废艺斋集稿》等。
《红楼梦》中描写的贵族生活和人物关系,实际上是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繁荣和虚伪,而曹雪芹也通过这一题材,展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
3.《三国演义》:罗贯中著,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代表作之一。
描写了三国时期中国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拓展:罗贯中是元末明初的一位小说家,他的代表作品除了《三国演义》之外,还有《水浒传》等。
《三国演义》中描写的三国历史事件和人物,实际上是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而罗贯中也通过这一题材,展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
以上是一些著名的宋代文学作品,以及它们的正文和拓展。
宋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不仅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也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代文学简介宋朝文学主要涵盖了宋代的词、诗、散文、话本小说、戏曲剧本等等,其中词的创作成就最高,诗、散文次之,话本小说又次之。
宋朝的文学作品在北宋初期禀承了晚唐风格,用词浮艳,常作唱和酬答之用。
随著王禹偁关注民生,朝廷又偏重儒学,文学作家开始注重儒家说教功能,但成就不高。
直到欧阳修带起的第二次古文运动,文人才以平实的语言来创作,加上内容多反映生活时弊,雅俗共赏,文学创作进入了高峰期。
宋代文学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特殊地位,它处在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即处在中国文学从“雅”到“俗”的转变时期。
1简介编辑宋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特殊地位,它处在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即处在中国文学从“雅”到“俗”的转变时期。
所谓“雅”,指主要流传于社会中上层的文人文学,指诗、文、词;所谓“俗”,指主要流传于社会下层的小说、戏曲。
传统所谓“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戏曲”的说法,指明了各个朝代文学样式发达繁荣的侧重点。
我们应该充分评价元明清诗文词的成就,但其未能超宋越唐,则可断言。
如果说,宋代诗文词(特别是文和词)是元明清作家们不断追怀、仰慕的昨天,那么,元明清小说戏曲的大发展就是宋代刚刚发展起来的白话小说和戏曲的灿烂明天了。
宋代继唐代以后出现了又一个诗歌高潮。
虽然至今还没有一部《全宋诗》,但其总量超出《全唐诗》好几倍则是无疑的。
宋代诗人大都一生勤奋写作,作品众多,如现存苏轼诗二千七百多首,杨万里四千多首,陆游近万首,远比唐代李、杜为多(李诗近千首,杜诗一千四百多首),充分说明宋诗繁荣的盛况。
2概述编辑公元九六〇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一举夺取政权,建立了北宋王朝.此后近二十年中,宋朝统治者通过军事征伐和外交活动,消除了南北的一些较大的割据势力,逐渐实现了统一,从而结束了唐五代以来的分裂局面,使动荡不安的社会进入了相对稳定的时期。
赵匡胤北宋初年,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采取了一系列的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农民因此获得了喘息机会,广大农村从劳乏困疲中解脱出来,部分地区甚至出现“稻穗登场谷满车,家家鸡犬更桑麻”的富裕景象,农村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随着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和商业也呈现为与之相应的兴盛局而。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第五篇宋代文学第一章北宋初期的文风与诗风北宋初有复古主义文论的:柳开、田锡、穆修田锡:(1)田锡论诗,主“性情”,主“意”,强调自然和有生气,主张熔豪健、雅丽于一炉。
(2)他只是一位过渡性的作家,在文论中发扬了韩、柳求通变的文学精神,这是他在文学以展史上的功绩和贡献。
1、论宋初的复古思潮(1)复古守正、以求出新,是宋初文学发展的一种趋势。
(2)不同的作家对从学韩到弃韩这一宋初时代课题的认识、接受和参与的途径是不一样的。
(3)柳开是最初对北宋复古革新思潮有所觉醒的儒者代表。
在他身上既显示了“文”“道”之间与生俱来的联系,同时也预示了两者本质上的某些对立和最终必然的分裂。
(4)田锡更具备文人气质,他在文学思想上接受韩、柳的影响,代表了五代文气习染较深的文学文士对改革文风的自觉。
(5)穆修在搜求韩、柳文集方面功不可没,于古文传承起到了积极作用。
(6)复古思潮在北宋初期并未成为主潮,仅处于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少数几个作家先驱自觉的阶段。
2、宋初“三体诗”:据方回《送罗寿可诗序》所说,主要有“白体”,学习白居易,作诗通俗,代表人王禹偁;“昆体”,学习李商隐,代表人杨亿,影响最大;“晚唐体”,学习贾岛,代表人林逋。
西昆体和晚唐体的繁盛,均在真宗一朝,在它们之前风靡了近半个世纪的诗风则是以当时文坛巨子李昉、徐铉及他们的后起之秀王禹偁为代表的白居易体。
3、王禹偁对宋初诗风、文风转变的促进作用(1)王禹偁早年喜爱白居易的诗,侧重于闲适唱和的一面。
(2)贬官商州之后,学习白居易的讽谕诗,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关心民生疾苦的作品。
(3)他进而学习杜甫,所谓“本与乐天为后进,敢期子美是前身”,他很重视和推崇杜甫的诗歌。
学杜是宋诗别开生面的一条重要途径,在这方面,王禹偁可谓得风气之先,在文学史上有积极、深远的影响。
(4)他以诗歌较为著名,他的五、七言古诗,有意效法白居易的平易诗风,近体、绝句则不乏平淡清远格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