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郴州旅舍
- 格式:doc
- 大小:51.00 KB
- 文档页数:3
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赏析踏莎行·郴州旅舍宋代:秦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译文雾迷蒙,楼台依稀难辨,月色朦胧,渡口也隐匿不见。
望尽天涯,理想中的桃花源,无处觅寻。
怎能忍受得了独居在孤寂的客馆,春寒料峭,斜阳西下,杜鹃声声哀鸣!远方的友人的音信,寄来了温暖的关心和嘱咐,却平添了我深深的别恨离愁。
郴江啊,你就绕着你的郴山流得了,为什么偏偏要流到潇湘去呢?注释踏莎行:词牌名。
郴(chēn)州:今属湖南。
雾失楼台:暮霭沉沉,楼台消失在浓雾中。
月迷津渡:月色朦胧,渡口迷失不见。
桃源望断无寻处:拼命寻找也看不见理想的桃花源。
桃源:语出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指生活安乐、合乎理想的地方。
无寻处:找不到。
可堪:怎堪,哪堪,受不住。
杜鹃:鸟名,相传其鸣叫声像人言“不如归去”,容易勾起人的思乡之情。
驿寄梅花:陆凯在《赠范晔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这里作者是将自己比作范晔,表示收到了来自远方的问候。
鱼传尺素:东汉蔡邕的《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另外,古时舟车劳顿,信件很容易损坏,古人便将信件放入匣子中,再将信匣刻成鱼形,美观而又方便携带。
“鱼传尺素”成了传递书信的又一个代名词。
这里也表示接到朋友问候的意思。
砌:堆积。
无重数:数不尽。
郴江: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湖广》载:郴水在“州东一里,一名郴江,源发黄岑山,北流经此……下流会来水及自豹水入湘江。
”幸自:本自,本来是。
为谁流下潇湘去:为什么要流到潇湘去呢?意思是连郴江都耐不住寂寞何况人呢?为谁:为什么。
潇湘,潇水和湘水,是湖南境内的两条河流,合流后称湘江,又称潇湘。
赏析一上片写谪居中寂寞凄冷的环境。
开头三句,缘情写景,劈面推开一幅凄楚迷茫、黯然*的画面:漫天迷雾隐去了楼台,月色朦胧中,渡口显得迷茫难辨。
踏莎行郴州旅舍赏析【诗词赏析: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秦观(1049-1100)字太虚,又字少游,别号邗沟居士,世称淮海先生。
汉族,北宋高邮(今江苏)人,官至太学博士,国史馆编修。
秦观一生坎坷,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
秦观生前行踪所至之处,多有遗迹。
如浙江杭州的秦少游祠,丽水的秦少游塑像、淮海先生祠、莺花亭;青田的秦学士祠;湖南郴州三绝碑;广西横县的海棠亭、醉乡亭、淮海堂、淮海书院等。
秦观墓在无锡惠山之北粲山上,墓碑上书“秦龙图墓”几个大字。
有秦家村、秦家大院以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文游台。
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踏莎行·郴州旅舍宋代:秦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译文雾迷蒙,楼台依稀难辨,月色朦胧,渡口也隐匿不见。
望尽天涯,理想中的桃花源,无处觅寻。
怎能忍受得了独居在孤寂的客馆,春寒料峭,斜阳西下,杜鹃声声哀鸣!远方的友人的音信,寄来了温暖的关心和嘱咐,却平添了我深深的别恨离愁。
郴江啊,你就绕着你的郴山流得了,为什么偏偏要流到潇湘去呢?注释踏莎行:词牌名。
郴(chēn)州:今属湖南。
雾失楼台:暮霭沉沉,楼台消失在浓雾中。
月迷津渡:月色朦胧,渡口迷失不见。
桃源望断无寻处:拼命寻找也看不见理想的桃花源。
桃源:语出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指生活安乐、合乎理想的地方。
无寻处:找不到。
可堪:怎堪,哪堪,受不住。
杜鹃:鸟名,相传其鸣叫声像人言“不如归去”,容易勾起人的思乡之情。
驿寄梅花:陆凯在《赠范晔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这里作者是将自己比作范晔,表示收到了来自远方的问候。
鱼传尺素:东汉蔡邕的《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另外,古时舟车劳顿,信件很容易损坏,古人便将信件放入匣子中,再将信匣刻成鱼形,美观而又方便携带。
踏莎行郴州旅舍宋代:秦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译文暮霭沉沉,楼台消失在浓雾中,月色朦胧,渡口也隐匿不见。
望断天涯,理想中的桃花源也无处可寻。
怎能忍受得了在这春寒料峭时节,独居在孤寂的客馆,斜阳西下,杜鹃声声哀鸣!远方的友人的音信,寄来了温暖的关心和嘱咐,却平添了我深深的别恨离愁。
郴江啊,你本来是环绕着郴山奔流,为什么偏偏要流到潇湘去呢?注释踏莎行:词牌名。
郴(chēn)州:今属湖南。
雾失楼台:暮霭沉沉,楼台消失在浓雾中。
月迷津渡:月色朦胧,渡口迷失不见。
桃源望断无寻处:拼命寻找也看不见理想的桃花源。
桃源:语出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指生活安乐、合乎理想的地方。
无寻处:找不到。
可堪:怎堪,哪堪,受不住。
杜鹃:鸟名,相传其鸣叫声像人言“不如归去”,容易勾起人的思乡之情。
驿寄梅花:陆凯在《赠范晔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这里作者是将自己比作范晔,表示收到了来自远方的问候。
鱼传尺素:东汉蔡邕的《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 另外,古时舟车劳顿,信件很容易损坏,古人便将信件放入匣子中,再将信匣刻成鱼形,美观而又方便携带。
“鱼传尺素”成了传递书信的又一个代名词。
这里也表示接到朋友问候的意思。
砌:堆积。
无重数:数不尽。
郴江: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湖广》载:郴水在“州东一里,一名郴江,源发黄岑山,北流经此……下流会来水及自豹水入湘江。
”幸自:本自,本来是。
为谁流下潇湘去:为什么要流到潇湘去呢?意思是连郴江都耐不住寂寞何况人呢?为谁:为什么。
潇湘,潇水和湘水,是湖南境内的两条河流,合流后称湘江,又称潇湘。
创作背景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作者因新旧党争先贬杭州通判,再贬监州酒税,后又被罗织罪名贬谪郴州,削去所有官爵和俸禄;又贬横州此词就是离郴前所写。
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踏莎行郴州旅舍》雾失楼台,月迷津渡2。
桃源望断无寻处3。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4。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5。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6?【注释】1.郴州:今湖南郴州市。
少游绍圣二年(1096)自处州削秩徙郴州,明年春作此词于旅舍。
2.津渡:渡口。
此句“迷”字与上句“失”字互文见义。
3.桃源:语本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原属武陵郡(今湖南常德西),宋乾德中置桃源县,以其地有桃花源而得名。
此句写避世仙境之不可得,并非实指。
4.可堪:那堪,犹今语怎么受得了。
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一:“李商隐《春日寄怀》诗:‘纵使有花兼有月,可堪无酒又无人’。
可堪,那堪也。
”杜鹃:即子规鸟。
李时珍《本草纲目》:“春暮即鸣,夜啼达旦,鸣必向北……若云‘不如归去’。
”五代·张泌《浣溪沙》:“花满驿亭香露细,杜鹃声断玉蟾低。
”似用其意。
5.驿寄梅花:《荆州记》:“吴·陆凯与范晔善,自江南寄梅花诣长安与晔,并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鱼传尺素:古人寄书信以鲤鱼形为木函。
汉·蔡邕《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6.郴江句:郴江,即郴水。
《读史方舆纪要》谓“在州东一里,一名郴江,源发黄岭山,北流经北……下流会耒水及白豹水入湘江。
”幸自:《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二:“幸,犹本也,正也。
……幸自,本自也。
”“为谁”句:语本唐·杜审言《渡湘江》诗:“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及戴叔伦《湘南即事》诗:“沅湘日夜东流去,不为愁人住少时。
”按湘水在湖南零陵县西与潇水合流,称潇湘。
【译文】楼台在雾气中失落,渡口的水波与月色融合。
何处是我所向往的桃源?已经无处可以寻着。
可叹一座孤独的客舍,锁闭了春寒的寂寞,杜鹃声声啼叫,一抹斜阳将暮色勾勒。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诗词原文】踏莎行·郴州旅舍【宋】秦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孤亭春寒,夕阳杜鹃声。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陈强很幸运地绕过了陈山,为他下了潇湘。
秦观,这位北宋词坛上有名的“阳光暖男”,曾经写过“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样动人心弦的爱情,也写过“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这样优美的风景。
也许你和我一样,我们都特别希望,秦观在爱情里一直就是最温暖的模样,那样才更符合我们对多情才子形象的期待。
可是,事实上,对于秦观的一生来说,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这首《踏莎行》就是秦观写于人生从得意到失意的跌落时期。
国学大师王国维甚至说,秦少游的词境最为“凄婉”,可到《踏莎行》一词却变而为“凄厉”矣。
一个人的情感为何会从“凄婉”变而为“凄厉”,这种变化又是如何发生的呢?还是让我们先从词作开始解读吧。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词起首就营造了一派凄迷怅惘的意境:在浓厚的烟雾笼罩下,楼台被隐没在雾气中。
津渡,本来是指渡口,但联系后一句的“桃源望断无寻处”,那么,这里的津渡应该并不是实指,而是指通向桃花源的渡口。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本来只是一个虚构的意象,不过很多人认为其原型就是现在湖南常德的桃花源。
秦观既然被贬到湖南,联想到常德的桃花源也是情理当中的事。
既然“津渡”是虚景,那么“楼台”也未必是实景了。
“楼台”应该是高耸挺拔、华贵富丽的地方。
在这里,“楼台”和“津渡”很可能被赋予了各自不同的象征意义:楼台象征入世的庙堂,津渡象征出世的桃花源,实际上是在朝和在野的区别。
接连被贬谪,秦观在殿上大显身手的野心已经破灭。
当他内心失意,努力寻找陶渊明那样的桃源净土时,昏黄的月光下看不到通往桃源的渡口。
宁静无争议的桃花源在哪里?Word真的是无处可进,无处可退,进退两难。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紧接着的两句就从内心的“虚景”转向了眼前的实景。
踏莎行秦观背景踏莎行秦观背景引导语: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是一首寄托个人身世之感的抒情词,下面是有关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踏莎行.郴州旅舍秦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⑽。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踏莎行背景:此词为作者绍圣四年(1097)作者因坐党籍连遭贬谪于郴州旅店所写。
当时作者因新旧党争先贬杭州通判,再贬监州酒税,后又被罗织罪名贬谪郴州,削去所有官爵和俸禄;又贬横州,此词作于离郴前。
元祐六年(1091年)七月,苏轼受到贾易的弹劾。
秦观从苏轼处得知自己亦附带被劾,便立刻去找有关台谏官员疏通。
秦观的失态使得苏轼兄弟的政治操行遭到政敌的攻讦,而苏轼与秦观的关系也因此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有人认为,这首《踏莎行》的下阕,很可能是秦观在流放岁月中,通过同为苏门友人的黄庭坚,向苏轼所作的曲折表白。
踏莎行赏析:"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写夜雾笼罩一切的凄凄迷迷的世界:楼台茫茫大雾中消失;渡口被朦胧的月色所隐没;那当年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更是云遮雾障,无处可寻了。
当然,这是作者意想中的景象,因为紧接着的两句是"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词人闭居孤馆,只有想象中才能看得到"津渡"。
而从时间上来看,上句写的是雾蒙蒙的月夜,下句时间又倒退到残阳如血的黄昏时刻。
由此可见,这两句是实写诗人不堪客馆寂寞,而头三句则是虚构之景了。
这里词人运用因情造景的手法,景为情而设,意味深长。
"楼台",令人联想到的是一种巍峨美好的形象,而如今被漫天的雾吞噬了:"津渡",可以使人产生指引道路、走出困境的联想,而如今朦胧夜色中迷失不见了开头三句,分别下了"失"、"迷"、"无"三个否定词,接连写出三种曾经存过或人们的想象中存过的事物的消失,表现了一个屡遭贬谪的失意者的怅惘之情和对前途的渺茫之感。
踏莎行·郴州旅舍原文及赏析踏莎行·郴州旅舍原文及赏析踏莎行·郴州旅舍朝代:宋代作者:秦观原文: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译文雾迷蒙,楼台依稀难辨,月色朦胧,渡口也隐匿不见。
望尽天涯,理想中的桃花源,无处觅寻。
怎能忍受得了独居在孤寂的客馆,春寒料峭,斜阳西下,杜鹃声声哀鸣!远方的友人的音信,寄来了温暖的关心和嘱咐,却平添了我深深的别恨离愁。
郴江啊,你就绕着你的郴山流得了,为什么偏偏要流到潇湘去呢?注释津渡:渡口。
可堪:那堪。
驿寄梅花:陆凯在《赠范晔诗》中有“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鱼传尺素:《古诗》中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幸自:本自,本来是。
为谁:为什么。
赏析:此词为作者绍圣四年(1097)作者因坐党籍连遭贬谪于郴州旅店所写。
表达了失意人的凄苦和哀怨的心情,流露了对现实政治的不满。
绍圣四年,作者因新旧党争先贬杭州通判,再贬监州酒税,后又被罗织罪名贬谪郴州,削去所有官爵和俸禄;又贬横州,此词作于离郴前,写客次旅舍的感慨。
元祐六年七月,苏轼受到贾易的弹劾。
秦观从苏轼处得知自己亦附带被劾,便立刻去找有关台谏官员疏通。
秦观的失态使得苏轼兄弟的政治操行遭到政敌的攻讦,而苏轼与秦观的.关系也因此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有人认为,这首《踏莎行》的下阕,很可能是秦观在流放岁月中,通过同为苏门友人的黄庭坚,向苏轼所作的曲折表白。
秦观词《踏莎行·郴州旅舍》审美赏析秦观词《踏莎行·郴州旅舍》审美赏析《踏莎行·郴州旅舍》是宋代词人秦观的词作,全词以委婉曲折的笔法,抒写了失意人的凄苦和哀怨的心情,流露了对现实政治的不满。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秦观词《踏莎行·郴州旅舍》审美赏析,欢迎阅读!写作背景:这首词大约作于绍圣四年(1097)春三月。
此前,由于新旧党争,秦观出为杭州通判,又因御史刘拯告他增损神宗实录,贬监处州酒税。
绍圣三年,再以写佛书被罪,贬徙郴州(今湖南郴州市)。
接二连三的贬谪,其心情之悲苦可想而知,形于笔端,词作也益趋凄怆。
此作写于初抵郴州之时,以委婉曲折的笔法,抒写了谪居的凄苦与幽怨,成为蜚声词坛的千古绝唱。
原文: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注释⑴踏莎行:词牌名。
此词双调五十八字,前后段各五句、三仄韵。
⑵郴(chēn)州:今属湖南。
⑶雾失楼台:暮霭沉沉,楼台消失在浓雾中。
⑷月迷津渡:月色朦胧,渡口迷失不见。
⑸桃源望断无寻处:拼命寻找也看不见理想的桃花源。
桃源,语出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指生活安乐、合乎理想的地方。
无寻处:找不到。
⑹可堪:怎堪,哪堪,受不住。
⑺杜鹃:鸟名,相传其鸣叫声像人言“不如归去”,容易勾起人的思乡之情。
⑻驿寄梅花:北魏陆凯《赠范晔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这里作者是将自己比作范晔,表示收到了来自远方的问候。
⑼鱼传尺素:古时舟车劳顿,信件很容易损坏,古人便将信件放入匣子中,再将信匣刻成鱼形,美观而又方便携带。
东汉蔡邕《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 “鱼传尺素”成了传递书信的代名词。
这里也表示接到朋友问候的意思。
⑽砌:堆积。
无重数:数不尽。
⑾郴江: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湖广》载:郴水在“州东一里,一名郴江,源发黄岑山,北流经此……下流汇涞水及自豹水入湘江”。
秦观词《踏莎行·郴州旅舍》原文鉴赏秦观词《踏莎行·郴州旅舍》原文鉴赏秦观(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虚,汉族,北宋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市)人,别号邗沟居士,学者称其淮海居士。
北宋文学家、词人,被尊为婉约派一代词宗。
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进士。
代表作品:《鹊桥仙》《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曾任太学博士(即国立大学的教官)、秘书省正字、国史院编修官。
政治上倾向旧党,哲宗时“新党”执政,被贬为监处州酒税,徙州,编管横州,又徙雷州,至藤州而卒。
他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号称为“苏门四学士”,颇得苏轼赏识。
秦观生性豪爽,洒脱不拘,溢于文词。
他十五岁丧父,自幼研习经史兵书。
踏莎行·州旅舍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江幸自绕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注释①津渡:渡口。
②可堪:那堪。
③驿寄梅花:陆凯在《赠范晔诗》中有“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④鱼传尺素:《古诗》中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⑤幸自:本自,本来是。
⑥为谁:为什么。
译文雾迷蒙,楼台依稀难辨,月色朦胧,渡口也隐匿不见。
望尽天涯,理想中的桃花源,无处觅寻。
怎能忍受得了独居在孤寂的客馆,春寒料峭,斜阳西下,杜鹃声声哀鸣!远方的友人的音信,寄来了温暖的关心和嘱咐,却平添了我深深的别恨离愁。
江啊,你就绕着你的山流得了,为什么偏偏要流到潇湘去呢?背景此词为作者绍圣四年(1097)作者因坐党籍连遭贬谪于州旅店所写。
表达了失意人的凄苦和哀怨的心情,流露了对现实政治的不满。
绍圣四年,作者因新旧党争先贬杭州通判,再贬监州酒税,后又被罗织罪名贬谪州,削去所有官和俸禄;又贬横州,此词作于离前,写客次旅舍的感慨。
元祐六年七月,苏轼受到贾易的弹劾。
秦观从苏轼处得知自己亦附带被劾,便立刻去找有关台谏官员疏通。
秦观的失态使得苏轼兄弟的政治操行遭到政敌的攻讦,而苏轼与秦观的关系也因此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的原文与翻译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的原文与翻译《踏莎行·郴州旅舍》是宋代词人秦观的词作。
此词大约作于绍圣四年(1097)春三月作者初抵郴州(今属湖南)之时。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的原文与翻译,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的原文与翻译1原文阅读: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翻译译文或注释:漫雾遮没楼台,暗淡的月色蒙住津渡,桃源美境任你怎样盼望都是无法找到之处。
怎能忍受这孤独的馆舍正紧紧关住春天的冷寒,特别是在杜鹃悲啼不停夕阳将暮。
驿站寄来了梅花,鱼雁传送到书素,堆砌起来的怨恨重重叠叠无法指数。
郴江幸运而又悠然自得地环绕着郴山,为了何人又要流向潇湘去。
诗词赏析:此词为作者绍圣四年(1097)作者因坐党籍连遭贬谪于郴州旅店所写。
表达了失意人的凄苦和哀怨的心情,流露了对现实政治的不满。
绍圣四年,作者因新旧党争先贬杭州通判,再贬监州酒税,后又被罗织罪名贬谪郴州,削去所有官爵和俸禄;又贬横州,此词作于离郴前,写客次旅舍的感慨。
元祐六年七月,苏轼受到贾易的弹劾。
秦观从苏轼处得知自己亦附带被劾,便立刻去找有关台谏官员疏通。
秦观的失态使得苏轼兄弟的政治操行遭到政敌的攻讦,而苏轼与秦观的关系也因此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有人认为,这首《踏莎行》的下阕,很可能是秦观在流放岁月中,通过同为苏门友人的黄庭坚,向苏轼所作的曲折表白。
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的原文与翻译2译文雾迷蒙,楼台依稀难辨,月色朦胧,渡口也隐匿不见。
望尽天涯,理想中的桃花源,无处觅寻。
怎能忍受得了独居在孤寂的客馆,春寒料峭,斜阳西下,杜鹃声声哀鸣!远方的友人的音信,寄来了温暖的关心和嘱咐,却平添了我深深的别恨离愁。
郴江啊,你就绕着你的郴山流得了,为什么偏偏要流到潇湘去呢?注释津渡:渡口。
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原词、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导读: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原词、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原词】:踏莎行秦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②,鱼传尺素③,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④流下潇湘去。
【注释】:①由于新旧党争,秦观先贬杭州通判,再贬监处州酒税,最后又被人罗织罪名,贬徙郴州,并削去了所有的官爵和俸禄。
这首词正是他寓居郴州旅舍时所写的。
②驿寄梅花:陆凯在《赠范晔诗》中有“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③鱼传尺素:《古诗》中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④为谁:为什么。
【翻译】:夜雾如厚重的帷帘把楼台掩蔽,月亮迷失方向我找不到渡口的痕迹。
我极目远望,桃源仙境你在哪里?怎忍受,孤寂的客馆在春日寒风中紧闭,还有杜鹃的哀啼,斜阳无声地落去……驿站转给我友人馈赠的梅花,驿使捎来的是亲人的信息――如今却堆砌成无法数得清的离愁别绪。
郴江呵,你生来就围绕着郴山,为什么――竟向潇湘水流去?【赏析】:《踏莎行・郴州旅舍》是宋代词人秦观的作品。
此词大约作于绍圣四年(1097)春三月作者初抵郴州之时。
词人因党争遭贬,远徒郴州(今属湖南),精神上倍感痛苦。
词写客次旅舍的感慨:上片写谪居中寂寞凄冷的环境;下片由叙实开始,写远方友人殷勤致意、安慰。
全词以委婉曲折的笔法,抒写了失意人的凄苦和哀怨的心情,流露了对现实政治的不满。
上片写人生的悲伤。
起三句写向往的美好地方渺不可寻,“可堪”两句写自己所处之地:驿馆孤单,周围是春寒日暮,杜鹃哀鸣,以自己凄凉的处境与所向往的美好地方相对比,更加深了处境的可伤,人生的可悲。
下片写客地思乡。
起三句写远方亲朋寄来的礼物与书信,本来极可宝贵,却又给自己带来无限的离恨,“砌”字化抽象为具体,表现离恨的积累与坚固。
最后词人发出苦闷的呼喊:郴江本来绕着郴山,为谁又流下湘江去,而不陪伴我解除这寂寞的离愁呢?无理的发问,深刻地表现了离愁的深重【阅读训练】:(1).“砌成此恨无重数”一句,“砌”字使用精妙,请你谈谈“砌”字的表达效果。
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踏莎行·州旅舍朝代:宋代作者: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江幸自绕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赏:“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写夜雾笼罩一切的凄凄迷迷的世界:楼台茫茫大雾中消失;渡口被朦胧的月色所隐没;那当年笔下的桃花源更是云遮雾障,无处可寻了。
当然,这是作者意想中的景象,因为紧接着的两句是“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词人闭居孤馆,只有想象中才能看得到“津渡”。
而从时间上来看,上句写的是雾蒙蒙的月夜,下句时间又倒退到残阳如血的黄昏时刻。
由此可见,这两句是实写诗人不堪客馆寂寞,而头三句则是虚构之景了。
这里词人运用因情造景的手法,景为情而设,意味深长。
“楼台”,令人联想到的是一种巍峨美好的形象,而如今被漫天的雾吞噬了:“津渡”,可以使人产生指引道路、走出困境的联想,而如今朦胧夜色中迷失不见了开头三句,分别下了“失”、“迷”、“无”三个否定词,接连写出三种曾经存过或人们的想象中存过的'事物的消失,表现了一个屡遭贬谪的失意者的怅惘之情和对前途的渺茫之感。
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两句则开始正面实写词人旅州客馆不胜其悲的现实生活。
一个“馆”字,已暗示旅之愁。
说“孤馆”则进一步点明客舍的寂寞和客子的孤单。
而这座“孤馆”又紧紧封闭于春寒之中,置身其间的词人其心情之凄苦就可想而知了。
此时此刻,又传来杜鹃的阵阵悲鸣;那惨淡的夕阳正徐徐西下,这景象益发逗引起词人无穷的愁绪。
杜鹃鸣声,是古典中常用的表游子归思的意象。
以少游一个旅之身,所居住的是寂寞孤馆,所感受的是料峭春寒,所听到的是杜鹃啼血,所见到的是日暮斜阳,此情此境,只能以“可堪”道之。
“可堪”者,岂堪也,词人这重重凄厉的气围中,又怎能忍受得了呢?过片“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连用两则友人投寄书信的典故,极写思乡怀旧之情。
《踏莎行·郴州旅舍》解析【诗歌意境】郴州旅舍春愁难遣,故人相访,借问春何处。
一树海棠花,何事深春雨。
更无绪,不如怜取,两三莺燕语。
记得同来曾有约,不曾忘了归时候。
【写作背景】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春色明媚,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微风轻抚着世间万物,此情此景,怎能不让诗人满心欢喜?在郴州旅舍遇见友人,友人说春天就藏在那一树海棠花里,于是他又邀请友人一起欣赏,可惜现在已经错过了花期。
怎么办呢?春天无处不在,只需要等待。
【原词赏析】踏莎行——原是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
因调名中的“莎”字,与词中的“愁”谐音,故名。
双调,五十四字,上下片各三平韵。
第一、二、四句,每句用韵;第三句,第四句用对偶句法。
这首词所描绘的是一位因情怀不畅而郁闷的女子,她愁苦难遣,本想借酒浇愁,谁知春天早已悄然离去,残红零落满地,无奈的心情溢于言表。
【写作指导】这首小令是宋代词人晏几道的代表作品之一,作者以拟人化的手法,赋予花朵人的情感和性格,将眼前“春愁”的内心活动表达得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小词一开始便抓住读者的视觉和听觉,渲染热闹非凡的氛围,反衬了主人公黯然神伤的情绪。
“踏莎行”,即《蝶恋花》的变体,亦称《踏莎行令》,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
以下这首《踏莎行·郴州旅舍》作于北宋,是苏轼咏叹抒情作品的名篇。
《踏莎行》,又名《海棠春》。
题下作者自注:“郴州旅舍,有卖海棠花者,戏作此词。
”故《全芳备祖》题下称此为“郴州旅舍”。
【相关链接】晏几道(约1030—约1126),北宋词人。
字叔原,号小山,汉族,抚州临川文港沙河(今属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人,晏殊第七子。
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
性孤傲,中年家境中落。
由于晏殊爱好文学,平日又多喜宴宾客,文士们常在他家来往唱酬,充满了诗的气氛,故晏几道从小深受濡染,很早就从事诗歌创作,与其父晏殊合称“二晏”,词风似父而造诣过之。
词风受《花间》、南唐影响,工于言情,凄婉清新,秀丽精工,哀怨自然处颇近李煜。
古诗《踏莎行·郴州旅舍》赏析踏莎行·郴州旅舍[宋]秦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作者简介秦观(1049-1100)字太虚,又字少游,别号邗沟居士,世称淮海先生。
汉族,北宋高邮(今江苏)人,官至太学博士,国史馆编修。
秦观一生坎坷,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
秦观生前行踪所至之处,多有遗迹。
如浙江杭州的秦少游祠,丽水的秦少游塑像、淮海先生祠、莺花亭;青田的秦学士祠;湖南郴州三绝碑;广西横县的海棠亭、醉乡亭、淮海堂、淮海书院等。
秦观墓在无锡惠山之北粲山上,墓碑上书“秦龙图墓”几个大字。
有秦家村、秦家大院以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文游台。
注释踏莎行:词牌名。
郴(chēn)州:今属湖南。
雾失楼台:暮霭沉沉,楼台消失在浓雾中。
月迷津渡:月色朦胧,渡口迷失不见。
桃源望断无寻处:拼命寻找也看不见理想的桃花源。
桃源:语出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指生活安乐、合乎理想的地方。
无寻处:找不到。
可堪:怎堪,哪堪,受不住。
杜鹃:鸟名,相传其鸣叫声像人言“不如归去”,容易勾起人的思乡之情。
驿寄梅花:陆凯在《赠范晔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这里作者是将自己比作范晔,表示收到了来自远方的问候。
鱼传尺素:东汉蔡邕的《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另外,古时舟车劳顿,信件很容易损坏,古人便将信件放入匣子中,再将信匣刻成鱼形,美观而又方便携带。
“鱼传尺素”成了传递书信的又一个代名词。
这里也表示接到朋友问候的意思。
砌:堆积。
无重数:数不尽。
郴江: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湖广》载:郴水在“州东一里,一名郴江,源发黄岑山,北流经此……下流会来水及自豹水入湘江。
”幸自:本自,本来是。
为谁流下潇湘去:为什么要流到潇湘去呢?意思是连郴江都耐不住寂寞何况人呢?为谁: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