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国家为中心的理论视角
- 格式:rtf
- 大小:49.07 KB
- 文档页数:3
以国家平衡为核心的国计学作者:程碧波来源:《现代国企研究》2013年第10期中国古典国计学是领先于西方的中国特色宏观经济管理理论,它强调整个国家资源的有效调配、充分发挥市场积极性,最终达到国家经济平衡,此所谓平国计、常平。
任何理论都不能脱离其历史背景,中国古典国计学也是如此。
中国自古就是大一统的中央帝国,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国家管理理论和官僚体制,是不可想象的。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历史上动辄是长达数百年的稳定朝代,而欧洲却是常年战乱分裂。
很多人一想到中国的历史,总是想到改朝换代频繁,但这其实是缺乏世界历史知识的原因。
比起欧洲来,中国的各个朝代是相当稳定的。
所以说,中国文化的全面审视,必须要在各种知识准备充足后才能展开,这也是其历史背景。
国计,是中国历史上国家管理的经典用词,例如平章国计。
它是与西方经济学的家计所对应的,因此我们将中国古典宏观经济管理理论称为国计学。
与西方经济学以个体为核心不同,中国古典国计学注重国家经济运行平衡,强调实物流与资金流匹配,合理调配一国资源。
当代宏观经济调控手段,在古代中国已经是治国的常策。
其中包括经济平衡理论,通货膨胀和紧缩交替的原理及调控办法,积极财政政策,公开市场业务之前身常平法、市易法,社会保障制度,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赋税原则及制度,国际贸易理论,纸币发行与储备制度,实物财富与货币财富之联系和区别,投资、内需与经济增长,政府与市场之关系定位等。
累计有经济平衡运行理论领域、金融理论领域、国际贸易领域、赋税领域,系统性极强。
管仲的货币调控思想例如管仲通过货币与货物互易,来调控货币供给,吞吐货币。
这正是当代央行公开市场业务之前身。
而美国1889年才开始提出脱离金本位(即不再以黄金数量作为货币总量标准),通过买卖农产品,发放和回收货币,以使货币不与金银,而与国家财富增长相适应的货币制度设想。
这后来促成美国联邦储备制度。
管仲关于公开市场以吞吐货币的具体执行措施如下:“田轨之有馀于其人食者,谨置公币焉。
党政研究2021.2从“国家-社会”到“政党-国家-社会”:乡村治理研究的视角转换金玲马良灿〔摘要〕运用“国家-社会”这一视角认知乡村治理问题,将会遮蔽农村基层党组织及其组织体系在其中的定位和作用。
但实际上,农村基层党组织对乡村建设与乡村治理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最本质的特征。
在乡村治理研究中,宜将政党带回乡村治理研究的中心,实现由“国家-社会”到“政党-国家-社会”的视角转换。
这种视角转换,涉及对基层党组织、基层政权组织及其乡村社会之间围绕乡村治理实践而形成的互动博弈关系、利益联结机制、治理运行逻辑、治理关系结构及其对乡村治理影响的深入探索。
运用“政党-国家-社会”的三维分析视角能够克服“国家-社会”的理论缺陷,更契合并能有效解释中国乡村治理的组织关系、现实图景与实践逻辑。
同时,这种视角转化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拓展了乡村治理研究的本土化认知视野。
〔关键词〕乡村治理;政党组织;乡村振兴;政党-国家-社会〔中图分类号〕D6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8048-(2021)02-0091-09一、问题的提出党的十九大做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并将健全和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德治和法治相结合的新型乡村治理体系,优化乡村治理秩序和实现乡村的有效治理作为实施这一战略的重要内容和社会基础。
继十九大之后,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制度政策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2018-2022)》《关于加强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等等,就如何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治理效能和治理能力,如何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科技支撑的新型乡村治理体系,打造党组织领导的共建共治共享的乡〔基金项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才专项资金项目“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农村组织体系建设问题研究(Z111022003)〔作者简介〕金玲,宁夏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中共宁夏区委党校讲师,宁夏银川750021;马良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杨凌712100。
【精品】当代国家安全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古代国家安全思想古代国家安全思想是古代中国政治思想史上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它对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政治经济发展等进行了深刻而有效的影响。
中国古代国家安全思想凭借其独特的思想结构、象征式内涵以及经典内容,在支撑古代国家安全体系内部外部,保障国家社会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当代国家安全理论视角来考察中国古代国家安全思想,首先要明确当代国家安全理论的基本内涵。
当代国家安全理论的核心是“国家安全”,指的是:是指国家实现民族独立、人民幸福、国家稳定和繁荣的一种总体安全状态,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控制资源、国土安全以及社会稳定,也就是要实现军事安全、法制安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等安全性的保护和发展。
中国古代国家安全思想也体现了这一理念。
首先,古代中国的政治统治者尤其重视国家安全防御,农业技术、军事战略都纳入到安全保卫政策的范围之内,尤其是实施大规模的垦荒和武装,以抵抗外来侵略。
此外,它主张关注社会政治状况,并以政治稳定来增加众多国家的安全保障。
例如,古人重视协调政治领导层,确保上层领导层不出现变化,一致性政策颁布,可以增加政治统治能力。
社会稳定也被古代中国看作是国家安全的基础。
比如,古人强调实行“仁义”,保护弱小,维护社会公私公道,确保社会的正义公正,这些行为都是为了促进社会的稳定,从而达到促进国家安全的目的。
此外,古代中国也提倡地方性责任制,让地方当家作主,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加强地方管理,让当地的人民感到获得安全感,实现政,军,民,外一体化,从而实现国家安全。
总之,中国古代国家安全思想建立在以和为贵,太平统治,安民为本的理念之上,并同当代国家安全理论相吻合,是从古至今建立和完善国家安全体制的理论基础,为无数代领导者指明了一条行之有效的国家安全保障道路,为中国历史上繁荣富强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于诺齐克权利视角下的国家理论论文关键词:诺齐克;个人权利;“最弱意义上的国家”论文摘要:本文以诺齐克的个人权利为视角,着重分析其“最弱意义的国家”理论,通过探讨“最弱意义国家”的正当性和超越“最弱意义国家”的不合法性,解析诺齐克国家理论建构的逻辑体系,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新一轮的政治体制改革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一、权利理论的核心――个人权利的不可侵犯性权利是诺齐克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诺齐克国家理论的建构和论证也是以“个人拥有权利”作为起点和归宿。
诺齐克认为“权利”是指自然状态(The State of Nature)中的个人权利(Inpidual Rights),这种权利具有正义性,并通过对权利的“度”的把握,证明了国家的功能。
“我们有关国家的主要结论是:可以得到证明的是一种最弱意义上的国家(a minimal state),即一种仅限于防止暴力、偷窃、欺骗和强制履行契约等较有限功能的国家”。
[1](一)绝对的个人权利诺齐克沿袭了洛克的个人主义传统的自然权利,即生命、健康、平等自由或财产自由等自然权利。
但他更强调个人对物品和利益的所有权,即财产权。
因此,诺齐克在“right(权利)”外,以一个更具有经济和法律路径的词汇“entitlement(权利、资格)”来强调个人的财产权。
诺齐克主张所有人都享有他们作为人的身份或资格(entitlement)。
这些自然权利不是被约定的或是被任何行动创造出来的,而是为判断约定的安排和行动提供了框架,并且它们不是依政府机构的存在而定的,而是在人类最初的自然状态中就已经存在了。
自然权利中最根本的是财产权,正如布坎南(Buchano)所说的那样:“财产权是自由的守护者”,因而,国家的主要目的就是保护人们的财产权。
诺齐克从否定的路径主张每个人都拥有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即个人权利是否定性的权利,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一个即将饿死的人对自己的生命拥有权利,但这并不能使他拥有要求别人为自己提供食物的权利。
Feb. ,2021Vol.42 No.l2021年2月 第42卷第1期湘南学院学报Journal of Xiangnan University国家视角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朱磊(中共亳州市委党校马列主义基础理论教研室,安徽亳州236800)摘要:以国家视角思考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丰富的政治内涵,中华民族共同体不 仅是“多元”与“一体”的辩证统一,也是“多点”与“ 一核”的辩证统一,“多点一核”强调在中国共产党这个领导核心的 领导下,中国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团结在一起,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大一统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奠定了深厚的政治基础,国家现代转型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客观需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为国家现代转 型提供政治前提,制度和治理能力建设是国家现代转型的重要内容。
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必须从政治、经济、文 化、制度、理论等方面同时发力,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理论指导,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制度建设,推动中华民族形成牢不可破的政治共同体、经济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共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关键词:国家视角;中华民族共同体;大一统;国家现代转型中图分类号:D032文献标识码:A D01:10.3969/j.issn.l672-8173.2021.01.007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这一概念在凝聚人心、聚集共识方面发挥着不可 替代的作用,成为中国取得重大成就的重要法宝。
国 家统一、民族团结一直是中国人的政治追求,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提出,不仅基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也 立足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华民族认同感的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共 同体意识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坚守的基本理念,成为中国逐渐强大起来的精神动力。
然而,在当前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研究中,“大量的研究是从民 族视角和文化视角进行的,国家视角的研究相对薄弱”⑷,这对准确把握相关概念,并对做好民族团结 的工作造成一定不利影响。
国家自主性与文化迈向一种文化视角的国家理论一、本文概述《国家自主性与文化:迈向一种文化视角的国家理论》这篇文章旨在探讨国家自主性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如何影响国家理论的发展。
文章首先界定了国家自主性的概念,强调了文化在国家自主性构建中的作用,指出文化因素对于国家自主性既有积极推动作用,也可能带来挑战和限制。
接下来,文章回顾了传统的国家理论,并指出了其局限性,特别是在处理文化多样性和全球化趋势时的不足。
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一种新的文化视角的国家理论,该理论将文化作为国家自主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强调文化因素在国家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作用。
文章还深入分析了文化如何影响国家自主性的实现,包括文化认同、文化传承、文化创新等方面。
文章也关注了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交流与冲突对国家自主性的影响,以及如何在保持国家自主性的积极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
总体而言,本文旨在通过引入文化视角来丰富和发展国家理论,为国家自主性的实现提供新的思路和路径。
通过深入研究文化与国家自主性的关系,本文期望为政策制定者和实践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
二、国家自主性概念及其发展国家自主性,作为一个政治学的核心概念,主要指的是国家在决策过程中独立于外部干预,特别是独立于国内社会集团和外部力量的干预,自主制定和执行政策的能力。
这一概念自其诞生以来,经历了从单一到多元,从绝对到相对的演变过程。
传统的国家自主性理论往往强调国家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即国家应独立于社会,不受任何利益集团的影响,以全体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在这种观点下,国家被视为一个统一的、有自主意志的行动者,其政策制定和执行都基于国家的整体利益和长远规划。
然而,随着对国家和社会关系的深入研究,人们逐渐认识到国家自主性并非绝对的。
国家在制定和执行政策时,往往受到国内各种社会集团的影响,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这些社会集团能够左右国家的政策走向。
七月一日之前推出全国58所院校行政管理视频和资料,优惠价为1680元-2500元。
越早越优惠。
还赠送最后三套押题卷和公共课阅卷老师一对一的点评指导。
育明教育包揽2008-2013年北京大学行政管理考研状元!2008年第一名郭同学398分,2009年第一名冯同学418分,2010年第一名葛同学398分,2011年第一名周同学384分,2012年第一名王同学402分,2013年第一名郭同学402分。
23.社会联盟范式的主张P123及特点P124-126,代表作品P126-136。
A.主张:它注重分解国家和社会,所强调的互动是国家的组成部分和社会的组成部分在不同利益的驱使下的交叉联合与斗争,指出社会的组成部分和国家的组成部分根据相关利益而交叉组成社会联盟以推动或反对一定的政策。
政策依靠社会联盟推动。
B.特点:首先,对国家和社会的分解。
其次,以利益为中心的研究视角。
再次,对国际政治、经济结构及历史演变等宏观变量的重视。
最后,研究层次、方法的多样性。
C.代表作品:两本书,一是《困难时期的政治》,二是《贸易与联盟》24.制度主义的主张P139,流派P144&P150及其区别P155A.主张:它主要分析规则、规范对个人或组织的利益、能力和行为的影响。
B.流派:首先,历史制度主义(路径依赖P148)。
a.认为制度可以使个人重新定义自己的利益所在,b.认为制度可以通过影响甚至决定个人对自己利益的定义而影响甚至决定他的行为,c.认为如果制度影响政策结果,那么历史则创造出制度。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
认为制度是人有意识的思考和行为的结果,而制度反过来又限制人的行为,认为制度并不决定行为,个人建立在制度约束上的理性选择决定行为,制度为人与人的战略互动提供了重要的限制环境。
C.历史制度主义与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区别:P155首先,分析层次和研究方法不同。
其次,利益形成的解释不同。
25. 比较政治经济学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视角比较比较角度比较政治经济学国际政治经济学1.以个体为中心的理论视角新古典政治经济学自由主义2.以国家为中心的理论视角国家主义现实主义3.以社会为中心的理论视角社会联盟理论新马克思主义4.以制度、理念为中心的理论视角新制度主义建构主义(育明教育注:考察过)。
张敏摘要:社会结构理论与个体行动理论乃社会科学研究的两大进路,二者分别形成了具有本体论意义的结构范式与能动范式。
前者以结构主义、整体主义和宏观主义为主要特征,后者则以个体主义、行动主义和微观主义为内在机理。
这一范式差异突出体现在了国家自主性理论的构建之中。
斯考切波与诺德林格分别运用结构范式与能动范式,在国家概念、国家目标和国家能力等方面形成了不同的国家自主性观点。
在结构性视角下,斯考切波强调结构自主性的国家概念、组织自为形成的国家目标以及国家能力与制度能力的内在一致;在能动性视角下,诺德林格强调官员自主性的国家概念、官员偏好形成的国家目标以及国家能力与官员策略的等量代换。
当然,两位学者并没有陷入决定论的泥沼,而是在批评与反思中认识到结构性因素与能动性因素的互动互构与相互补充。
关键词:国家自主性;结构范式;能动范式;斯考切波;诺德林格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当代西方制度功利主义政治哲学研究”(18CZZ006)中图分类号:D03;D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 (2019)09-0056-06国家自主性理论范式比较研究政治一、构建国家自主性理论的范式差异1962年,托马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首先提出了“范式”这一概念,并将其定义为“常规科学所赖以运作和成立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①。
自此以后,“范式”一词成为社会科学研究中频繁使用的术语。
范式作为研究者提出研究假设、构建特定理论的系统性思维框架和分析方法,使研究者在特定的“知识共同体”下以相应的视角和方法来阐释其研究对象,因此对研究者的理论研究具有根本性的指导作用。
在社会科学统摄层面上,范式主要划分为以卡尔·马克思为代表的社会结构理论和以马克斯·韦伯为代表的个体行动理论,这两种范式分别以结构和能动为根本分析方法对社会变迁进行系统性、规范性的解释,从而形成了两种具有典型意义的研究框架。
从“国家之边缘”到“边界为中心”:全球化视野下边境研究的议题更新与范式转换引言边境研究是一个跨学科领域,它关注国家边界及其周边地区的社会、政治、文化和经济现象。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边境研究的议题也在不断更新与范式转换。
传统的边界观念正在被重新审视,从“国家之边缘”转变为“边界为中心”,这背后反映了全球化条件下边境研究所面临的新挑战和机遇。
一、边境研究的传统范式与全球化挑战传统上,边境研究主要关注国家边界的划定、管控和影响,强调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边界被视为国家的边缘,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分界线。
基于此,边境研究聚焦于国家间的边界冲突、移民流动、贸易往来等议题,强调国家边界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传统的边界观念面临着挑战。
全球化使国家边界不再是清晰而不可侵犯的线,而是在面临新的挑战和变革。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跨国交流更加便捷,全球贸易和金融流动由此得以加速,跨国公司和跨国劳动力的流动也愈发频繁。
这些变化使得传统国家边界变得日益模糊,同时也使得边界研究面临新的课题和挑战。
二、边界为中心:全球化视野下的边境研究新议题在全球化视野下,边界研究的新议题涌现。
跨国移民和流动人口成为边界研究的关注重点。
全球化使得跨国移民日益增多,他们在边界地区形成了新的文化、经济和社会现象,成为了边界地区的重要参与者和影响者。
研究跨国移民与边境文化交流成为了边界研究的重要议题。
全球化进程中的边界经济也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跨国贸易与投资的加速使得边界地区成为国际贸易和经济合作的重要节点,边界经济的发展对于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研究边界地区的经济联系、资源优势和产业结构成为了边界研究的新议题。
跨国犯罪、环境保护、文化交流等议题也呼应了全球化视野下的边界研究新议题。
这些新议题的出现反映了边界研究日益跨学科化和复杂化的趋势,需要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方法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解释。
三、应对挑战与拓展研究方法全球化条件下边界研究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需要我们更新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
以国家为中心的理论视角
《政治经济导论》第五讲
重商主义的实践
☐政治经济学的起源
☐以国家为中心的理论范式(简称“国家范式”)的重要源头之一☐重商主义两层内涵:
(1)国内层面:国家与内部统治力的问题
(2)国际层面:国家与对外进出口的问题
韦伯观点简介
☐方法论:解释与理解
☐经济学:社会与宗教
☐政治学:支配与国家
国家的概念
☐国家的概念:一系列机构、全职行政官员、特定的地域、对暴力工具的垄断
☐国家概念的三种不同理解
(1)国际层面:国家作为国际体系的参与个体
(2)国内层面:国家与社会相对
(3)个体层面:国家作为政府统治集团
国内层面:概述
☐早期政治学对国家的研究:基于传统政治学理论和公共行政学的国家机构(state apparatus)研究
☐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对传统国家研究的挑战:走向国家机构的背后
☐比较政治经济学的崛起:对国家的再思考
比较政治经济学里的国家范式
☐历史社会学(historical sociology)
☐国家主义(statism)
Bringing the state back in edited by Peter B. Evans, Dietrich Rueschemeyer, and Theda Skocpol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作为组织的国家
作为结构的国家
☐历史架构下的国家-社会关系
国家主义对国家的理解
☐两个要点:
(1)国家作为独立行为者的可能性:国际竞争、国家的职能与意愿
(2)国家自主性(autonomy)与能力(capacity):决策层面与执行层面
☐三个启示:
(1)强国家与弱国家:国家实力与自主性/能力的关系
(2)国家的强制力(despotic power)与建制力(infrastructural power):国家自主性与国家能力的关系
(3)国家-社会的力量关系
国际层面:现实主义的传统(1)
☐修昔底德(Thucydides),约公元前471年-400 年):《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国际层面:现实主义的传统(2)
☐马基维利(Machiavelli),1469-1527:《君主论》
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
☐作为基本分析单位的国家
☐国际无序状态(anarchy)、国家行为与国家安全(national security)☐绝对收益(absolute gain)、相对收益(relative gain)与国家间的零和游戏(zero-sum game)
☐结构现实主义(structural realism)或新现实主义(neo-realism)vs 古典现实主义(classical realism)与新古典现实主义(neoclassical realism)
☐现实主义里的国家主义(statism)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现实主义
☐根本点:政治因素的决定性作用
☐重商主义
☐霸权稳定论(theory of hegemonic stability)
(1)自由主义霸权与国际市场
(2)霸权的动机:两种视角
(3)霸权的衰落:“搭便车”问题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关于美国衰落的争论
总结
☐国家范式的来源
(1)重商主义、韦伯的研究
(2)修昔底德、马基维利的贡献
☐两类国家范式的不同点
(1)对国家的理解
(2)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两类国家范式的相似点
(1)国家的重要性
(2)国家作为独立行为者的源泉
☐比较政治经济学中国家主义的贡献与问题
(1)国家与社会力量的互动
(2)国家与社会力量的对立
☐国际政治经济学中现实主义的贡献与问题
(1)安全政治的重要性
(2)无国内政治以及政治因素的决定性作用
理论范式的比较
比较政治经济学国际政治经济学
(国内层面)(国际层面)
以国家为中心
的理论范式国家主义现实主义
以个体为中心
的理论范式新古典政治经济学新自由主义
政策倾向国家的经济干预对外经济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