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连的功效作用以及食用方法

黄连的功效作用以及食用方法

黄连的功效作用以及食用方法

黄连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中成药,都知道它非常的苦,而且在中药中还是可以经常看到他的身影的,可不要小看了这种食材,它的功效作用可多着呢。以下是小编推荐黄连的功效作用知识,欢迎阅读!

黄连的功效作用

1.抗病原微生物:包括抗菌作用( 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脑膜炎双球菌、痢疾杆菌、炭疽杆菌等);抗病毒作用(抑制流感病毒、乙肝病毒等)以及抗原虫作用。

2.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黄连含有小檗碱能够抗心律失常,竞争性阻断α-受体,降低外周阻力,减慢心率,降压,有正性肌力作用。

3.解毒作用:对抗细菌毒素,降低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溶血素效价,降低大肠杆菌的毒力。

4.抗炎作用:抑制多种实验性炎症,有效成分为小檗碱,抗炎机理与刺激促皮质激素释放有关。

5.解热作用:与抑制中枢PO/AH区神经元cAMP的生成有关。

6.抑制血小板聚集

7.抗溃疡、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粘膜作用。

黄连的食用方法

黄连绿茶的做法

材料:黄连8克、绿茶3克、红茶1克、蜂蜜适量。

做法:

1、将黄连用清水冲洗干净,绿茶、红茶分别浸泡去渣。

2、将黄连和绿茶、红茶一起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煎取汁液,然后将汁液倒入杯中调入适量蜂蜜拌匀即可。

黄连阿胶汤的做法

材料:黄连四两、黄芩二两、芍药二两、阿胶三两、鸡子黄二枚。

做法:

1、取阿胶砸碎后放入大瓷碗中,大约加入四小匙水和少量黄酒(红

葡萄酒和桂花陈酒更好)。

2、黄连、黄芩、白芍水煎2次,阿胶烊入。

3、盖好盖子入锅蒸至阿胶全部化开,加入少量红糖,用生鸡子黄(即鸡蛋黄)调入药汁,分2次温服。

黄连姜汁茶的做法

材料:黄连6克、绿茶10克、姜汁3克。

做法:

1、将黄连、绿茶用沸水冲泡,盖闷5分钟后倒入姜汁。

2、每日2次。

黄连的药用价值

1.治心烦懊憹反复,心乱,怔忡,上热,胸中气乱,心下痞闷,食入反出:朱砂四钱,黄连五钱,生甘草二钱半。为细末,汤浸蒸饼,丸如黍米大。每服一十丸,食后时时津唾咽下。(《仁斋直指方》黄连安神丸)

2.治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四两,黄芩二两,芍药二两,鸡子黄二枚,阿胶三两(一云三挺)。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纳胶烊尽,小冷,纳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伤寒论》黄连阿胶汤)

3.治心肾不交,怔忡无寐:生川连五钱,肉桂心五分。研细,白蜜丸。空心淡盐汤下。(《四科简效方》交泰丸)

4.治心经实热:黄连七钱,水一盏半,煎一盏,食远温服。小儿减之。(《局方》泻心汤)

5.治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二两,黄连一两。上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伤寒论》大黄黄连泻心汤)

6.治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黄连一两,半夏半升(洗),栝楼实大者一枚。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楼,取三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伤寒论》小陷胸汤)

黄连的功效与作用及吃法

黄连的功效与作用及吃法 黄连是中医应用比较多的一味中药材,它有什么功效与作用呢?怎么吃黄连?下面就由店铺为大家介绍下黄连的功效和作用还有吃法,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哦。 黄连的功效和作用 1、抗菌作用: 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脑膜炎双球菌、痢疾杆菌、炭疽杆菌等。 2、抗病毒作用: 抑制流感病毒、乙肝病毒等。 3、抗原虫作用: 体外抑制阿米巴原虫、阴道滴虫、锥虫。 4、解毒作用: 对抗细菌毒素,降低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溶血素效价,降低大肠杆菌的毒力。 5、抗炎、解热: 抑制多种实验性炎症,有效成分为小檗碱,抗炎机理与刺激促皮质激素释放有关。 解热作用与抑制中枢PO/AH区神经元cAMP的生成有关。 6、抑制血小板聚集 黄连的食疗方法 《局方》三黄丸:治丈夫、妇人三焦积热。上焦有热攻冲眼目赤肿头项肿痛口舌生疮;中焦有热心膈烦躁不美饮食;下焦有热小便赤涩大便秘结五脏俱热即生疽疖疮痍及五般痔疾粪门肿痛或下鲜血:黄连(去须、芦)、黄芩(去芦)、大黄(煨)各十两。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用熟水吞。如脏腑壅实加服丸数。小儿积热亦宜服之。 《伤寒论》黄连汤:治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150克,甘草150克(炙),干姜150克,桂枝150克(去皮)人参100克,半夏250克(洗)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

煮取六升,去滓。温服昼三夜二。 《直指方》黄连安神丸:治心烦懊依反复,心乱,怔仲,上热胸中气乱。心下痞闷。食入反出:朱砂20克,黄连25克生甘草12.5克。为细末,汤浸,蒸饼丸如黍米大。每服一十九食后时时津唾咽下。 《局方》泻心汤:治心经实热:黄连35克。水一盏半煎一盏食远温服小儿减之。 《本草经集注》:恶菊花、芜花、玄参、白鲜;畏款冬。 《蜀本草》:畏牛膝。 《纲目》:黄连大苦大寒,用之降火燥湿,中病即当止,岂可久服,使肃杀之令常行,而伐其生发冲和之气乎? 《本草正》:黄连善泻心脾实火,虚热妄用,必致格阳,故寇宗荧日:虚而冷者,慎勿轻用;王海藏日:夏月久血痢不用黄连,阴在内也。 黄连的药用毒性 小檗碱的治疗量相当安全,副作用也很少,长期服用也未见任何障碍,一次口服小檗碱2.0g或连用黄连粉100g未见任何副作用。在动物试验中,毒性也很轻,给小鼠口服不易致死,腹腔注射的最小致死量为0.01g/kg,亦有测得其半数致死量为0.066g/kg(黄柏或黄连则各为0.52,0.73g/kg)。 猫口服0.1g/kg可引起全身抑制,呕吐,于8~10天后死亡,呼吸由兴奋转向麻痹,死亡前可发生惊厥。小鼠腹腔注射硫酸小檗碱的半数致死量为24.3mg/kg。四氢小檗碱给小鼠灌胃、皮下及静脉注射的半数致死量分别为940mg/kg、790mg/kg及100mg/kg。 盐酸小檗碱腹腔注射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为24.3mg/kg。小檗碱最严重的毒性为心脏毒性,在临床可出现急性心源性脑缺氧综合征,100mg于葡萄糖溶液中滴注,病人有出现头昏、气急、心律紊乱、循环呼吸吸骤停等,并有死亡病例报道。过敏反应也较多见,小檗碱针剂(0.1%)2~4ml,有出现全身搔痒、荨麻疹、体温升高、心慌、关节疼痛、呼吸迪促、烦躁不安、恶心、呕吐、严重的可致血压下降出现过敏性休克。

黄连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黄连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黄连别称味连、川连、鸡爪连等,为毛茛科黄连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味入口极苦,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对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目赤、牙痛、痈肿疔疮等症有治疗作用,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黄连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吧! 黄连的药用价值 【性味】味苦,性寒。 【归经】心、脾、胃、肝、胆、大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治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目赤、牙痛、痈肿疔疮。 黄连的药用功效 1、清热去火:黄连苦寒,泻火解毒功效很强,凡是湿热阻滞证,温病高热,烦躁不安等都可使用,治疗湿热常配以半夏、瓜萎等,治疗火热常配以朱砂、地黄等。 2、抗菌消炎:黄连素对痢疾杆菌、结核杆菌、肺炎球菌、伤寒杆菌及白喉杆菌等都有抑制作用,对痢疾杆菌的作用最强,对消化道炎症也有效果。 3、降低血糖:黄连素对血糖的调控与药物的计量和给药的方式有关,在治疗糖尿病时适当在静脉滴水中加少量黄连素能明显降低血糖,但是静脉滴注量不能过高。

黄连的药用禁忌 1、凡阴虚烦热、胃虚呕恶、脾虚泄泻、五更泄泻慎服。 2、黄芩、龙骨、理石为之使,恶菊花、芫花、玄参、白鲜皮,畏款冬,胜乌头。 3、肠胃有寒及伤寒下早、阴虚下血及损脾而血不归元者皆不可用。 黄连的食用方法 1、黄连解毒汤:黄连9克,黄芩、黄柏各6克,栀子9克,将四味一同放入砂锅中,水煎30分钟,取汁即可,每日1剂,分2次温服。 2、黄连粥:黄连10克,白糖15克,粳米50克,加水熬煮成粥。每日早晚食用。 3、黄连炒冬瓜:黄连10克,冬瓜250克,食盐、味精各2克,酱油、料酒各5毫升,葱花、姜末各6克,炒制,佐餐食用。 4、黄连蒸猪肚:黄连10克,猪肚250克,食盐、味精各2克,葱花、姜末各6克,酱油、料酒各5毫升,蒸至猪肚熟透即可出锅,佐餐食用。 5、黄连三子茶:黄连5克,女贞子、枸杞子、沙苑子各10克,将几味放入保温杯中,以适量沸水冲泡,加盖闷15分钟左右即可饮用。黄连的相关论述 1、《本草图经》:黄连治目方多,而羊肝丸尤奇异。盖眼目之病,皆血脉凝滞使然,故以行血药合黄连治之。血得热则行,故乘热洗也。

黄连的功效作用以及食用方法

黄连的功效作用以及食用方法 黄连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中成药,都知道它非常的苦,而且在中药中还是可以经常看到他的身影的,可不要小看了这种食材,它的功效作用可多着呢。以下是小编推荐黄连的功效作用知识,欢迎阅读! 黄连的功效作用 1.抗病原微生物:包括抗菌作用( 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脑膜炎双球菌、痢疾杆菌、炭疽杆菌等);抗病毒作用(抑制流感病毒、乙肝病毒等)以及抗原虫作用。 2.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黄连含有小檗碱能够抗心律失常,竞争性阻断α-受体,降低外周阻力,减慢心率,降压,有正性肌力作用。 3.解毒作用:对抗细菌毒素,降低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溶血素效价,降低大肠杆菌的毒力。 4.抗炎作用:抑制多种实验性炎症,有效成分为小檗碱,抗炎机理与刺激促皮质激素释放有关。 5.解热作用:与抑制中枢PO/AH区神经元cAMP的生成有关。 6.抑制血小板聚集 7.抗溃疡、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粘膜作用。 黄连的食用方法 黄连绿茶的做法 材料:黄连8克、绿茶3克、红茶1克、蜂蜜适量。 做法: 1、将黄连用清水冲洗干净,绿茶、红茶分别浸泡去渣。 2、将黄连和绿茶、红茶一起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煎取汁液,然后将汁液倒入杯中调入适量蜂蜜拌匀即可。 黄连阿胶汤的做法 材料:黄连四两、黄芩二两、芍药二两、阿胶三两、鸡子黄二枚。 做法: 1、取阿胶砸碎后放入大瓷碗中,大约加入四小匙水和少量黄酒(红

葡萄酒和桂花陈酒更好)。 2、黄连、黄芩、白芍水煎2次,阿胶烊入。 3、盖好盖子入锅蒸至阿胶全部化开,加入少量红糖,用生鸡子黄(即鸡蛋黄)调入药汁,分2次温服。 黄连姜汁茶的做法 材料:黄连6克、绿茶10克、姜汁3克。 做法: 1、将黄连、绿茶用沸水冲泡,盖闷5分钟后倒入姜汁。 2、每日2次。 黄连的药用价值 1.治心烦懊憹反复,心乱,怔忡,上热,胸中气乱,心下痞闷,食入反出:朱砂四钱,黄连五钱,生甘草二钱半。为细末,汤浸蒸饼,丸如黍米大。每服一十丸,食后时时津唾咽下。(《仁斋直指方》黄连安神丸) 2.治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四两,黄芩二两,芍药二两,鸡子黄二枚,阿胶三两(一云三挺)。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纳胶烊尽,小冷,纳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伤寒论》黄连阿胶汤) 3.治心肾不交,怔忡无寐:生川连五钱,肉桂心五分。研细,白蜜丸。空心淡盐汤下。(《四科简效方》交泰丸) 4.治心经实热:黄连七钱,水一盏半,煎一盏,食远温服。小儿减之。(《局方》泻心汤) 5.治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二两,黄连一两。上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伤寒论》大黄黄连泻心汤) 6.治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黄连一两,半夏半升(洗),栝楼实大者一枚。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楼,取三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伤寒论》小陷胸汤)

中药黄连性味归经、功效作用及应用

中药黄连性味归经、功效作用及应用 中药黄连功效分类 清热燥湿类中药 中药黄连说明 中药黄连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或云连的根茎。以上三种分别称味连、雅连、云连。黄连多系栽培,产于我国中部、南部各省,以四川、云南产量较大。生用或姜汁炒用。 中药黄连性味归经、黄连功效及主治 黄连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胃、肝、大肠经。 黄连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连主治:用于胃肠湿热,呕吐,泻痢,高热神昏,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疮疡肿毒,脓耳,湿疮,胃火牙痛。 中药黄连作用 1、抗菌作用 2、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3、抑制病毒作用 4、扩张血管作用, 5、抗心率失常 6、利胆作用 7、能胃粘膜损伤和溃疡有保护作用 8、抑制血栓形成 中药黄连功效的应用(仅供参考) 1、中药黄连大苦大寒,善清中焦湿热。对胃肠湿热所致的泄泻、痢疾、呕吐最为常用。用于泄泻、痢疾发热者,常与黄芩、葛根配伍,如葛根黄芩黄连汤;兼气滞腹胀疼痛,大便不爽者,与木香配伍,即香连丸。用于胃热呕吐,常与陈皮、竹茹配伍,如黄连橘皮竹茹半夏汤;由肝火犯胃而致呕吐者,常与吴茱萸配伍,即左金丸。

2、中药黄连清热泻火力强,尤以泻心经实火见长,且能解毒。用于温热病,热邪内盛,高热神昏等证,常与黄芩、黄柏配伍,如黄连解毒汤。用于心火亢盛,扰动心神,心烦失眠,甚则狂燥不宁者,常与阿胶、黄芩配伍,如黄连阿胶鸡子黄汤。用于热邪迫血妄行,吐血、衄血者,常与大黄、黄芩配伍,以清心泻火、凉血止血,如泻心汤。 3、中药黄连泻火解毒力强。用于热毒疮疡,常与山栀、连翘配伍,如黄连解毒汤。用于耳道流脓,可配冰片、枯矾研粉外用;用于皮肤湿疮,可用黄连研粉,制成软膏外涂。亦可用于目赤肿痛之证。黄连还可用于胃火牙痛,常与石膏、升麻、生地黄配用,如清胃散。 中药黄连用法用量参考 中药黄连大苦大寒,过量或服用过久,易败胃。素体脾胃虚寒者当慎用。煎服或入丸散剂用。外用适量。用量:3-10克。

黄连

黄连介绍论文 【摘要】黄连为毛茛科植物华黄连(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三角叶黄连C.deltoidea .C.Y.Cheng et Hsiao或云南黄连C.teeta Wall的干燥根茎。这三种黄连习称“味连”、“雅莲”、“云莲”。均为栽培。主产于四川、湖北、云南、贵州等地。原植物黄连生于海拔1000—2000米的山地密林中或山谷凉处;三角叶黄连栽培于四川峨眉及洪雅一代海拔1600—2200米之间的山地林下;云南黄连生于海拔1500—2300米之间的高山寒湿的林荫下。喜冷凉阴湿,忌阳光直射。以上层为富含腐殖质肥沃疏松的砂壤土、下层为保水保肥力强的粘壤土最宜生长。味苦,性寒。归心、肝、胃、大肠经。功效清热燥湿、清热泻火、泻火解毒。临床用名有黄连、酒炙黄连、姜制黄连、吴萸制黄连、黄连炭和胆汁制黄连。 关键字:植物形态基源性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 【植物形态】 华黄连:多年生草本,高15—35cm。根茎直立,向上分支,黄色。叶基生,叶片坚纸质,卵状三角形,3全裂,中央裂片有细柄,卵状菱形。聚伞花序顶生,花3—8;萼片5;花瓣黄绿色,线形或现状披针形。蓇葖果。 三角叶黄连:根茎不分枝或少分枝,有长节间;叶片稍革质,轮廓三角形,中央裂片三角状,卵形。 云黄连:植株较少,根茎单枝,细小;叶片轮廓卵状三角状,裂片间距稀疏;花瓣匙形。【性状】 味连:根茎多簇状分枝,弯曲互抱,形如倒鸡爪状,习称“鸡爪黄连”;单枝根茎长2—7cm,直径3—8cm。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粗糙,有不规则节状突起、须根及须根残基。有的节间表面平滑如茎杆,习称“过桥杆”,长1—4cm。质坚硬,折断面不整齐,皮部橙红色或暗红色,木部鲜红色或橙黄色,射线放射状排列,髓部红棕色,有的中空。气微,味极苦。 雅莲:多为单枝,略呈圆柱形,微弯曲,长4—8cm,直径0.5—1cm,“过桥”较长。 云莲:多为单枝,圆柱形弯曲或钩状,较细小,长1.5—4.0mm。“过桥”较短。 【基源】 黄连为毛茛科植物华黄连(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三角叶黄连 C.deltoidea .C.Y.Cheng et Hsiao或云南黄连C.teeta Wall的干燥根茎。这三种黄连习称“味连”、“雅莲”、“云莲”。均为栽培。 【炮制】 黄连:除去杂质,润透后切薄片,晾干,或用时捣碎。 酒黄连:取净黄连,照酒炙法(附录Ⅱ D)炒干。每100kg黄连,用黄酒12.5kg。 姜黄连:取净黄连,照姜汁炙法(附录Ⅱ D)炒干。每100kg黄连,用生姜12.5kg。 萸黄连:取吴茱萸加适量水煎煮,煎液与净黄连拌匀,待液吸尽,炒干。每100kg黄连,用吴茱萸10kg 酒黄连、姜黄连、萸黄连照上述总灰分的方法测定,均不得过 4.0%。 【理化鉴定】 1、本品横切面:味连:木栓层为数列细胞。皮层较宽,石细胞单个或成群散在。中柱鞘纤维成束,或伴有少数石细胞,均显黄色。维管束外韧型,环列。束间形成层不明显。木质部黄色,均木化,木纤维较发达。髓部均为薄壁细胞,无石细胞。

黄连的功效和配伍应用

黄连的功效和配伍应用 作者:无奈 编辑:初夏 黄连是一味临床极为常用的药物。说起黄连,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就会想起“苦”,日常生活中常比喻某些食物苦如黄连。如果你只知道黄连苦,那就大错特错了,“良药苦口利于病”。其实它是一味很好的中药。 黄连,味苦性寒,苦可泻火解毒、燥湿;寒可清热;入心经能清心经实火;入胃经能去胃火;入胆经能清胆经湿热;入大肠经能清大肠经湿热而治疗痢疾。本品大苦大寒,清热燥湿解毒之力俱佳,是治疗心火亢盛、心烦失眠、胃热呕吐、中焦痞满、湿热黄疸、湿热痢疾、血热吐衄、目赤红肿、疮疡肿毒、湿疹湿疮的常用药。 该品质坚味厚,降而微升。治疗三焦热盛、高热烦躁配伍黄芩、黄柏、栀子同用;治疗热毒内盛,口舌生疮、目赤肿痛配伍黄柏、黄芩同用;治疗热入心包、神昏谵语配牛黄、石膏、元参、牡丹皮使用;治疗热扰心神、心烦失眠配莲子心使用;治疗热病伤阴、虚烦不眠配黄芩、白芍、阿胶使用;治疗心肾不交,胸闷便干,心烦失眠,心悸怔仲配肉桂以交通心肾,使心火不亢、肾水不寒而水火既济。 入胃经而清热利湿 本品入胃经而清热利湿,治疗湿阻中焦、气机不利所致的脘腹痞满、恶心呕吐配伍半夏、黄芩、干姜,也可配伍紫苏叶使用;治疗肝火犯胃所致的胸胁胀痛、呕吐吞酸配吴茱萸使用;治疗脾胃虚寒、呕吐酸水配党参、白术、干姜使用;治疗胃火炽盛、消谷善饥配知母、麦门冬或黄柏使用;治疗肾阴不足、心胃火旺所致的消渴配生地黄使用;治疗胃火上炎引起的牙痛配升麻、细辛同用;治疗胃火上炎所致的口疮配黄柏、升麻使用。 入大肠经能清肠治痢 本品入大肠经清热利湿能清肠治痢,为治痢要药,目前市售黄连素片是治疗痢疾的常用有效药物之一。

治疗湿热痢疾配白头翁、秦皮、黄柏使用;治疗休息痢、阿米巴痢疾配鸦胆子使用;治疗虚寒痢配人参、炮姜、土炒白术使用;治疗湿热泄泻配葛根、黄芩使用。 入胆经而治湿热黄疸 本品入胆经清热利湿而治疗湿热黄疸,常配伍茵陈、栀子、大黄使用;还可治疗肝胆热盛所致的目赤肿痛,常单用煎水外洗或配元明粉外洗或配栀子、柴胡、黄芩等内服;煎汤浓缩后滴耳治疗耳内流脓。 本品清热利湿、清热解毒,善于治疗痈肿疮毒、湿疹、湿疮。治疗痈肿疮疖可配金银花、连翘、野菊花、地丁使用;治疗湿疹、湿疮可配薏苡仁、苍术、黄柏使用,也可浸泡黄连取汁涂抹患处,该方法治疗外耳道湿疹、口唇周围湿疹疗效独特。 现代研究证明黄连有较好的抗溃疡、抗胃酸、保护胃黏膜、抗炎解热、抑菌、抗病原体等作用,临床应用时可做参考。 黄连在临床分为酒黄连、姜黄连、萸黄连使用。酒黄连善清上焦火热,多用于目赤红肿、口疮;姜黄连,善清中焦湿热,清胃、和胃、止呕,用于寒热互结、湿热中阻、痞满呕吐;萸黄连清肝和胃止呕,用于肝胃不和、呕吐吞酸。另外还有炒黄连、胆汁黄连、盐炒黄连、黄连碳等用法,现多弃之不用。 本品苦寒,易伤阳气,凡胃虚呕恶,脾虚泄泻,五更肾泻者,均应慎用或经适当配伍后应用。 链接 喜欢我,就点一下“在看” 点击播放 GIF 0.1M

黄连片的功能主治和用量

黄连片的功能主治和用量 功能 黄连片是一种中药材,具有多种功能和主治。 1.抗炎作用:黄连片含有丰富的黄连碱和黄连苦素,具有较强的抗炎作用,能够有效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组织红肿、疼痛等炎症症状。 2.杀菌作用:黄连片含有多种有效成分,能够抑制细菌、病毒和真菌的生长繁殖,对于多种感染性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3.清热解毒:黄连片能够清热解毒,可用于治疗由于感染引起的高热、咽喉肿痛、口腔溃疡等症状。 4.改善消化功能:黄连片具有促进胆汁分泌和胃肠蠕动的作用,能够改善消化功能,促进食欲。 主治 黄连片主要用于以下疾病的治疗: 1.外感热病:黄连片可以清热解毒、解表散寒,对于外感风热引起的发热、头痛、咽喉肿痛、咳嗽等症状有一定的疗效。 2.肠炎腹泻:黄连片具有抗菌作用,对于由于细菌、病毒引起的肠炎腹泻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需根据实际病情来确定用量和治疗时间。 3.口腔溃疡:黄连片具有清热解毒作用,可用于口腔溃疡的治疗。口服或外用,能够缓解溃疡疼痛,促进溃疡的愈合。 4.消化不良:由于黄连片具有促进胆汁分泌和胃肠蠕动的作用,可以帮助改善消化不良症状,促进食欲和消化功能的恢复。 用量 黄连片的用量需要根据具体病情和医嘱确定,一般可参考以下建议: 1.成人每次口服黄连片一片,每日2-3次;儿童剂量根据年龄和体重酌情减少。 2.口服时可用温水送服,避免与辛辣刺激性食物同时摄入。 3.外用时可将黄连片研成粉末状,加入适量凡士林或橄榄油制成糊状,涂抹于患处。 注意事项: 1.用药期间应避免烟酒刺激,饮食宜清淡易消化。 2.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和老年人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3.对黄连片及其成分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黄连片具有抗炎、杀菌、清热解毒和改善消化功能的作用。主治的疾病包括外感热病、肠炎腹泻、口腔溃疡和消化不良等。在使用黄连片时需要根据实际病情和医嘱确定用量,并注意一些使用注意事项。

黄连泡水喝作用与功效

黄连泡水喝作用与功效 黄连是一种中药材,其主要成分是黄连素,具有很多药用的功效和作用。黄连泡水喝可以起到清热解毒、止渴解渴、抗菌消炎、抗病毒、抗炎症等作用,并且还能帮助提高免疫力、改善消化功能、保护肝脏和调节胃肠功能等。在中医药学中,黄连泡水喝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以下是详细介绍黄连泡水喝的作用与功效的文章。 一、黄连的介绍 黄连是我国传统的中药材之一,属于毛茛科植物,其主要产地是我国的云南、四川和贵州等地。黄连的主要成分是黄连素,还含有生物碱、黄酮、苦味酮、鞣质和挥发油等多种化学成分。黄连的味苦,性寒,具有清热解毒、去湿热、干湿化痰、止渴解渴、抗菌消炎、抗病毒、抗炎症和抗氧化等多种药理作用。 二、黄连泡水喝的作用与功效 1.清热解毒 黄连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以有效清除人体内的热毒,清除各种有害物质,增强人体的耐受力和抵抗力。同时,黄连还可以降低炎症反应,减轻疼痛感,恢复受损组织的功能,促进伤口的愈合。 2.止渴解渴

黄连具有止渴解渴的作用,可以有效缓解口渴的症状,调节体内的水分平衡,增加人体对水分的需求和吸收能力。黄连泡水喝可以起到补充水分、滋润口腔、保护喉咙和增强口渴感受的作用。 3.抗菌消炎 黄连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可以抑制细菌的繁殖和生长,干扰细菌的新陈代谢过程,破坏细菌细胞壁,导致细菌死亡。黄连泡水喝可以帮助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如咽炎、扁桃体炎、口腔溃疡等。 4.抗病毒 黄连具有抗病毒的作用,可以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提高机体对病毒的抵抗能力,有效预防和治疗多种病毒感染性疾病,如流感、感冒等。 5.抗炎症 黄连具有抗炎症的作用,可以抑制炎症反应的发生和发展,减轻炎症反应的程度和范围。黄连泡水喝可以帮助治疗多种炎症性疾病,如扁桃体炎、肠胃炎、盆腔炎等。 6.提高免疫力 黄连具有提高免疫力的作用,可以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免疫球蛋白,增强机体对抗病原体的能力,促进机体的康复和恢复。

黄连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黄连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黄连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 黄连的功效: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湿热痞满,呕吐,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目赤吞酸,牙痛,消渴,痈肿疔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酒黄连善清上焦火热。用于目赤,口疮。姜黄连清胃和胃止呕。用于寒热互结,湿热中阴,痞满呕吐。萸黄连舒肝和胃止呕。用于肝胃不和,呕吐吞酸。 黄连的作用: 1、抗溃疡:对吲哚辛所致大鼠胃溃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1;作用强度与西米替丁相当。 2、抑制胃酸分泌:可明显减少胃液分泌量,P<0.01; 作用强度与西米替丁相当。 3、保护胃粘膜:明显抗盐酸乙醇氢化钠、阿司匹林等所致大鼠急性为粘膜损伤。 4、抗炎镇痛:用热板法、扭体法试验,均有明显的镇痛作用;有明显的抗炎作用。 5、抑菌:对金葡、霍乱弧菌、乙型链球菌作用较强,对大肠杆菌、伤寒杆菌作用较弱。 黄连的食用方法: 1.治丈夫、妇人三焦积热.上焦有热攻冲眼目赤肿头项肿痛口舌生疮;中焦有热心膈烦躁不美饮食;下焦有热小便赤涩大便秘结五脏俱热即生疽疖疮痍及五般痔疾粪门肿痛或下鲜血:黄连去须、芦、黄芩去芦、大黄煨各十两.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用熟水吞》如脏腑壅实加服丸数.小儿积热亦宜服之. 《局方》三黄丸 2.治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三两甘草三两炙干姜三两桂枝三两去皮人参二两半夏半斤洗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昼三夜二.《伤寒论》黄连汤 3.治心烦懊依反复心乱怔仲上热胸中气乱心下痞闷食入反出:朱砂四钱黄连五钱生甘草二钱半.为细末汤浸蒸饼丸如黍米大.每服一十九食后时时津唾咽下.《直指方》黄连安神丸 4.治心经实热:黄连七钱.水一盏半煎一盏食远温服小儿减之.《局方》泻心汤

黄芩与黄连的区别及正确使用方法

黄芩与黄连的区别及正确使用方法黄芩与黄连是两种常用中草药,它们在中医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虽然它们都属于苦寒类药材,但它们在性味、功效以及使用方法等方 面却有所不同。本文将详细介绍黄芩与黄连的区别,并提供正确的使 用方法。 一、黄芩的特点与用途 黄芩是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芩的根茎,它的主要成分是黄连素。黄芩 具有苦、寒的性味,归入胃经和胆经。根据中医理论,黄芩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的功效。它常用于治疗感冒、发热、口渴、疮疖溃烂等病症。黄芩可以制成药片、药丸、颗粒、口服液等剂型供人们使用。 黄芩的正确使用方法是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来定。一般来说,黄芩 可以煎汤服用,也可以外用于疮疖溃烂等皮肤问题。使用时,应注意 遵循医生或中医师的建议,按照剂量和频率进行服用。同时,黄芩具 有苦寒的性质,不宜长期大量服用,以免引起脾胃虚寒等不良反应。 二、黄连的特点与用途 黄连是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连的干燥根和根茎。它的主要成分是黄连 素和小檗碱等化合物。黄连具有苦寒的性味,也归入胃经和胆经。根 据中医理论,黄连具有清热、燥湿、泻火的功效。它常用于治疗感冒、发热、口渴、腹泻等病症。黄连可以制成药片、药丸、颗粒、口服液 等剂型供人们使用。

黄连的正确使用方法也是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来定。一般来说,黄 连可以煎汤服用,也可以外用于湿疹、痈疽等皮肤问题。使用时,同 样需要遵循医生或中医师的建议,按照剂量和频率进行服用。与黄芩 一样,黄连也具有苦寒的性质,不宜过量使用。 三、黄芩与黄连的区别 尽管黄芩和黄连都具有清热、泻火的功效,但它们在药性和功效上 有一些差异。黄芩主要作用于上焦,对胃火和肺火较为适用;而黄连 主要作用于下焦,对胆火和小肠火较为适用。 此外,黄芩的苦味较重,寒性也较强,适用于热量亢盛、火热之症。而黄连的苦味相对较轻,寒性相对较弱,适用于湿热、燥热之症。 四、黄芩与黄连的适用情况举例 1. 黄芩适用于: - 发热、口渴、咽喉痛等上焦热盛之症; - 胸胁满闷、腹泻等热盛肺胃之症; - 热毒引起的疮疖溃烂等皮肤问题。 2. 黄连适用于: - 口渴、尿赤、烦躁、黄疸等湿热胆火亢盛之症; - 肠胃湿热引起的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 - 外感风热引发的感冒、咽喉肿痛等症状。

大黄的功效作用及食用方法

大黄的功效作用及食用方法 大黄,又称为黄连、大黄连,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丰富的药用价值。它主要生长在我国的中国山区和河南、四川等地,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大黄的根部是药用部位,呈褐色,质地坚硬,故得名“大黄”。以下是关于大黄的功效作用及食用方法的详细介绍。 一、功效作用 1. 清热泻火:大黄具有清热泻火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湿热引起的症状,如口舌生疮、牙龈肿痛、湿热黄疸等。 2. 活血化瘀:大黄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瘀血引起的症状,如瘀血经闭、痛经、血瘀结块等。 3. 通便润肠:大黄具有通便润肠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便秘的症状,如大便干燥、排便困难、小便黄赤等。 4. 祛风湿:大黄具有祛风湿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风湿病引起的症状,如关节疼痛、肌肉酸痛、痛风等。 二、食用方法

大黄是一种中药材,一般不建议直接食用,因为其功效强烈,而且含有一些毒性成分,如果使用不当会对身体造成伤害。一般情况下,大黄主要用于煎煮中药、制成丸剂或外用药膏等。以下是大黄常用的食用方法: 1. 制成煎剂:将适量的大黄切成小块,放入锅中加水煎煮,煮至水变为红褐色时,即可关火。可以根据需要饮用煎剂,每次15-30克,每日2-3次。 2. 用于制药丸剂:将大黄粉末与其他药材粉末混合,制成丸剂。服用时,根据医嘱或包装说明服用,一般每次2-3粒,每日2-3次。 3. 外用药膏:将大黄粉末加入合适的基质中,如凡士林、羊毛脂等,搅拌均匀,制成药膏。可以外用于治疗湿疹、痔疮等皮肤病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大黄具有泻下作用,不适宜久服,尤其是孕妇、儿童、体弱者和长期便秘者慎用。另外,大黄不宜与某些药物同服,如体内用含铅量较高的中药、阿司匹林、苯乙双胍等,以免产生不良反应。 总之,大黄是一种有药用价值的中药材,其功效包括清热泻火、活血化瘀、通便润肠、祛风湿等。在使用大黄时需要注意正确的用法和用量,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同时,如需使用大黄进行治疗,建议咨询医生或中药师的建议,以确保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黄连的性味归经功能主治

黄连的性味归经功能主治 黄连的简介 黄连,又称黄连、黄柏,为毛茛科植物黄连或细叶黄连的根茎部分。中药名, 为重要的中药之一。其性味苦寒,归肝、胆经。黄连在中医药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并被广泛应用于治疗众多疾病。 黄连的功能和主治 下面列举了黄连的主要功能和主治: 1.清热燥湿:黄连具有明显的清热燥湿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湿热病证, 如湿热黄疸、湿热泻痢等。 2.干燥湿气:黄连能够干燥湿气,对于湿气重、湿热内蕴导致的病症有 着很好的疗效。 3.解毒祛瘀:黄连有解毒祛瘀的功能,可以用于治疗中毒、痈肿疮疡、 肝癖等相关疾病。 4.抗菌消炎:黄连具有较强的抗菌消炎作用,可以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 如胃肠炎、肝炎等。 5.抑制动物体内的各种病毒、细菌:黄连对多种病原体具有抑制作用, 对于预防和治疗感染性疾病具有一定的效果。 除以上列举的功能和主治外,黄连还具有一定的镇痛、止咳和镇静的作用。黄 连有较广泛的应用领域,并被广泛运用于中医药的临床实践中。 黄连的使用方法 黄连有多种使用方法,下面列举了常见的使用方法: 1.煎汤饮用:取适量黄连,捣碎后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煎煮15- 20分钟,然后去渣留汤,可食用。 2.研粉服用:取黄连适量,研成细粉,每次服用3-5克,可用开水送服。 3.口服药片:现在市场上也有黄连制成的口服药片,按照说明书的用法 和剂量服用即可。 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黄连时应遵循医生的指导或药物说明书上的剂量和用法,不可随意增减用量或改变用法。 黄连的禁忌和副作用 尽管黄连有许多好处,但在使用时还是要注意以下禁忌和可能出现的副作用:

1.孕妇慎用:孕妇应慎重使用黄连,特别是大量使用。 2.胃虚寒者慎用:胃虚寒者不适宜使用黄连,因为其性寒,容易伤它虚 寒胃。 3.皮肤过敏者慎用:黄连可能引起皮肤过敏反应,对于有过敏史的人士 慎用。 以上列举的是一些常见的禁忌和副作用,使用黄连时还应遵循医生的指导和药物说明书上的注意事项。 总结起来,黄连具有清热燥湿、解毒祛瘀、抗菌消炎等功效,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在使用黄连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和药物说明书上的使用方法和剂量。同时,也要注意黄连的禁忌和副作用,特别是孕妇、胃虚寒者和皮肤过敏者应慎重使用。

黄连炮制不同功效各异

黄连炮制不同功效各异 黄连,(学名:Coptis chinensis Franch.)别名:味连、川连、鸡爪连,属毛茛科、黄连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基徨,坚纸质,卵状三角形,三全裂,中央裂片卵状菱形,羽状深裂,边缘有锐锯齿,侧生裂片不等2深裂;叶柄长5-12cm。野生或栽培于海拔1000-1900m的山谷凉湿荫蔽密林中。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效。其味入口极苦,有俗语云“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即道出了其中滋味。 形状:多集聚成簇,常弯曲,形如鸡爪,单枝根茎长3~6cm,直径0.3~0.8cm。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粗糙,有不规则结节状隆起、须根及须根残基,有的节间表面平滑如茎杆,习称“过桥”。上部多残留褐色鳞叶,顶端常留有残余的茎或叶柄。质硬,断面不整齐,皮部橙红色或暗棕色,木部鲜黄色或橙黄色,呈放射状排列,髓部有的中空。气微,味极苦。雅连:多为单枝,略呈圆柱形,微弯曲,长4~8cm,直径0.5~1cm。“过桥”较长。顶端有少许残茎。云连:弯曲呈钩状,多为单枝,较细小。 黄连为毛莨科植物CoptischinensisFranch或其它黄连属植物的干燥根茎。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是我国应用很久的中药,其炮制品有十几种,部分品种被《中国药典》收载,其收载的炮制品有:生黄连、酒制黄连、姜制黄连、吴萸制黄连。黄连的不同炮制方法与临床作用紧密相关,它的产生、发展与完善,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也可能存在不合理的因素及欠缺之处,有必要对其历代炮制品种及临床作用予以研究整理,以提供较完整的发展脉络,供医药工作者参考。 黄连的炮制早在梁代《本草经集注》中就有记载,经过医药人员的医疗实践,总结前人经验,直到元代,黄连炮制的临床作用才更明确的提了出来。《汤液本草》记载:“如眼痛不可忍者,用黄连……以酒浸煎”。又提出“酒炒上行,酒浸行上头”。指出了酒制具有引药上行,治头面之疾病的作用。 明代《普济方》中提出:“酒炒酒浸上颈已上”。 《奇效良方》中记载:“苦寒酒炒,亦为因用以泻其上热”。这两部书进一步论述了酒制黄连作用的部位趋向,以及引药上行,泻其上热的作用。这些宝贵经验, 至今被人们沿用。后人在治病过程中,通过用不同辅料对黄连进行炮制,使黄连在临床中的用途扩大。《医学入门》中记载:“吴萸水炒,调胃厚肠,治冷热不调。黄土炒,治食积,安蛔虫。盐水炒,治下焦伏火。”炮制方法较前增加了3种,并对临床作用有明确的记述,黄连炮制的理论进入了繁荣发展时期。《本草纲目》对黄连的炮制方法及其作用记述更为详细:“黄连入手少阴心经,为治火之主药,治本脏之火,则生用之;而肝胆之实火,则以猪胆汁浸炒;治肝胆之虚火,则以醋浸炒;治上焦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