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关灵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28.64 KB
- 文档页数:2
中药复方对类风湿关节炎抗炎作用的实验研究【摘要】本文对中药复方对类风湿关节炎抗炎作用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表明通过抑制某些炎症介质的活性、调控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进而起到抗炎和消除关节肿胀的作用,改善滑膜组织的病理学变化,具有类似非甾体抗炎药的治疗效应。
【关键词】中药复方;类风湿关节炎;实验研究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慢性、对称性多滑膜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传统中药复方热加工,在炒、煮、炸、蒸汽加热条件下,中药已经经历了复杂的物理和化学过程,一些成分的药品煎煮,有的被摧毁,煎药组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原失活或形成活性的新材料,可以影响改变活性。
其主要表现在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随着对病理机制的深入理解,治疗药物的方法也不断提高,从治疗开始时只限于镇痛和抗炎药,到后来的用于疾病的改性效果,现已开发的应用程序免疫系统的类风湿疾病的药物。
中医辩证论,中国许多传统中药处方有控制炎症和免疫调节等综合作用,在许多方面,可以长期用药,在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中占有一席之地。
一、材料与方法1.实验动物实验用雄性Wister大鼠50只,体重(130+20)g,,适应性饲养1周后用于实验。
2.实验用药甘草附子汤:甘草、附子、桂枝、白术组成;普威药物原粉。
3.造模方法与动物分组从50只大鼠随机选取1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N),另一组是用于造模。
将20mg/ml的牛胶原蛋白和5mg/ml的灭活结核菌素石蜡溶液于建模前等体积混合、乳化。
将悬乳剂于大鼠右后爪垫皮内注射011毫升致敏,7天后,在同一乳液尾根加强1针。
正常对照组接受生理盐水注射相同。
4.检测指标灌胃给药满3周时,内侧后眼窝内血液约2ml,给药满6周,各组大鼠结束前24小时禁食,称重,用乙醚麻醉,开放胸部,心脏穿刺取血,分离血清,在冰箱冷冻-20e测试。
5.CIA大鼠进行检测,测量关节肿胀率采用水量的方法,在第一天的非注射免疫检测左脚踝肿胀程度,隔日1次,直至死亡。
防风汤加减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研究【摘要】目的:评析、测定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以防风汤加减为方案的临床价值。
方法:7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选入本实验。
选入时间最早、最晚分别为2021.02、2022.01。
患者分组,以随机数字表法为执行标准。
其中35例采取西药治疗,作为参照组。
其余35例应用防风汤加减治疗,作为试验组,评析、研究两组疼痛评分、中医症候积分、膝关节评分。
结果:(1)两组治疗前疼痛评分无确切差异,P>0.05。
治疗3天、1周、2周,两组评分均降低,试验组更低,P<0.05。
(2)试验组中医症候积分更低,膝关节评分更高,P<0.05。
结论:防风汤加减应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效果显著。
既能够减轻患者疼痛感,还可加快临床症状恢复时间,促进其膝关节功能提升。
【关键词】防风汤;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效果类风湿性关节炎在临床具有较高的发病率。
该病属于慢性疾病,并且具有退行性特征。
疾病早期症状肢体关节酸痛,游走不定,关节屈伸不利,或见恶风发热,苔薄白,脉浮。
以肢体关节疼痛、屈伸不利等为主。
随着病情加重,可影响患者关节功能,致使其活动受限[1]。
为此,予以患者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十分必要。
本研究录入7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对防风汤加减应用其中的效果进行探讨,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自2021.02开始,录入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至2022.01结束。
随机数字表法对入选者进行分组处理。
70例患者均分两组。
参照组35例,男性19例、女性16例。
年纪为39至72岁。
均数为(52.77±4.28)岁。
试验组35例,男性18例、女性17例。
年纪为40至73岁。
均数为(52.68±4.30)岁。
统计、分析两组基线资料,无统计价值,P>0.05。
选入者均知晓本实验,排除急性关节损伤、骨关节结核患者。
1.2方法参照组:应用常规西药治疗方案。
予以患者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生产厂家:珠海润都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国药准字H20066984;规格:50.0mg),口服给药,单次剂量为100mg,每天用药1次。
中华中医药学刊中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实验研究进展王俊杰,范永升(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杭州310053)摘要:收集30余篇文献资料,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动物模型和单味药、复方药的干预作用两方面,对中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基础研究进行综合评述,并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关键词:中药;类风湿性关节炎;实验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R730.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7717(2013)07-1588-03Experimental Studies of Chinese Medicine in Treating Rheumatoid ArthritisWANG Junjie,FAN Yongsheng(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Hangzhou310053,Zhejiang,China)Abstract:This article collected more than30documents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the animal model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and the intervention of single and compound Chinese medicine,comprehensively reviewed the basic research aboutChinese medicine in treating rheumatoid arthritis,and discusse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rospects which should be paidattention to in the research in the future.Key words:Chinese medicine;rheumatoid arthritis;experimental study;summary收稿日期:2013-02-17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计划资助项目(Y201120522)作者简介:王俊杰(1970-),女,浙江杭州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风湿病研究。
通痹汤治疗老年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临床疗效及对血清骨保护素和关节液中炎症因子的影响【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通痹汤治疗老年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骨保护素和关节液中炎症因子的影响。
老年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表现出特定的临床特点,通痹汤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通过临床疗效观察可以看出其对疾病的治疗效果。
通痹汤还对血清骨保护素和关节液中炎症因子有着一定的影响。
结论显示,通痹汤在治疗老年类风湿关节炎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并能影响血清骨保护素和关节液中炎症因子的水平,为临床治疗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老年类风湿关节炎、通痹汤、药理作用、临床疗效、血清骨保护素、关节液、炎症因子、治疗作用、影响、结论。
1. 引言1.1 疫情背景在疫情期间,老年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面临着更大的健康风险。
由于老年人免疫系统功能下降、基础疾病较多、抵抗力较弱,一旦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病情可能会恶化,甚至导致危重症。
据统计数据显示,老年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感染新冠病毒后的死亡率较高,成为重要的高危人群之一。
如何有效治疗老年类风湿关节炎,提高患者的免疫力,成为当前疫情防控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痹汤作为传统中医药方剂,在治疗老年类风湿关节炎方面有着显著的疗效。
其具体的药理作用、临床疗效观察以及对血清骨保护素和关节液中炎症因子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本文旨在通过对通痹汤治疗老年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观察及对血清骨保护素和关节液中炎症因子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其在疫情期间的临床应用前景。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通痹汤治疗老年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对血清骨保护素和关节液中炎症因子的影响。
通过对一定数量的老年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进行通痹汤治疗,并对其疗效、血清骨保护素水平和关节液中炎症因子的改变进行观察和分析,旨在验证通痹汤在治疗老年类风湿关节炎方面的有效性,并进一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通过本研究的结果,有望为老年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和方法,为促进老年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提供科学依据和支持。
针药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董其宁【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类风湿性关节炎针药结合治疗的临床应用。
方法选取自2011年8月至2014年9月间在本院进行治疗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120例,按照随机分组对照的原则将其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复方磷酰胺片联合尼美舒利分散片口服治疗,研究组的患者则采用中药内服联合针刺拔罐法进行治疗,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结果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23.33%、93.4%;而对照组分别为16.67%、80.65%,同时还发现研究组患者的瘀血痹阻证以及寒湿痹阻证改善较对照组明显,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研究表明,给予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针药结合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治愈率,并且对于寒湿痹阻证的临床疗效也较为显著。
【期刊名称】《心血管病防治知识(下半月)》【年(卷),期】2016(000)003【总页数】3页(P134-136)【关键词】类风湿性关节炎;针灸治疗;药物治疗;临床疗效【作者】董其宁【作者单位】云南省宣威市云峰医院,云南宣威655426【正文语种】中文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难治性疾病,其病因机制目前还尚不明确,是一种以关节病变为主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1]。
一旦患有该病,将很难治愈。
多年的临床经验表明,采用单纯的一种方法对本病进行治疗,临床疗效并不理想,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目前认为中药结合针灸治疗的临床疗效较好,并且其临床疗效已经得到一定的认可。
本文为进一步研究分析类风湿性关节炎针药结合治疗的临床应用,特选取自2011年8月至2014年9月间在本院进行治疗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12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详细的研究分析结果见下文。
1.1一般资料选取自2011年8月至2014年9月间收治入院的12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本次研究的观察分析对象,按照随机分组对照的原则将其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各有患者60例,对照组: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32例,年龄在39岁-69岁不等,平均年龄为(56.16±6.48)岁;研究组: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34例,年龄在41岁-68岁不等,平均年龄为(57.64±7.01)岁。
中国乡村医药·综述·浅谈中药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任亮范晓良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以关节滑膜炎为特征的一种慢性全身性免疫疾病,主要表现为对称性、慢性、进行性多关节炎,关节滑膜慢性炎症、增生,血管翳形成并可累及关节软骨、软骨下骨、韧带和肌腱等。
本病属中医“痹证”范畴,又分为历节病、顽痹、痹等。
若不积极有效治疗,大多可造成不同程度残疾。
中医药在延缓RA病情进展、改善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故本文就目前用于治疗RA 的常用中药做一简述。
1 RA的中医学病机《内经·痹论篇》很早提出痹证的病因病机主要为体质虚弱,正气不足,营卫不固,导致外感六淫而发病。
但对于RA的具体中医分型,则不同医家各有侧重。
国医大师路志正崇尚脾胃学说,对治疗RA注重益气养血,调理脾胃,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之枢,因此长养气、顾护人体正气的关键即为强健脾胃,故其常用药物以益气养血、健脾祛湿为主[1];国家级名老中医娄多峰认为,RA病机多为脾虚邪侵、湿浊痰瘀痹阻,他脏兼挟,肝肾明显,故其用药常以祛风除湿、化痰通络、健脾益肾为主[2];周仲瑛教授将RA主要病机归纳为风湿痹阻、经络蓄热、痰瘀痹阻等,认为风湿热毒是主要的病因,故其常用祛风、化湿、清热药物进行治疗[3]。
2 常用中药及方剂不同医家对于RA的治疗各有偏重,但使用祛湿药物,抵御外邪是所有医家都遵从的治则,常用中药涉及雷公藤、马钱子、白芍、青风藤等。
2.1 雷公藤性寒,味苦、辛,有大毒,可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是治疗RA疗效最为突出的中药,可起到扶正以御邪气之效,使RA之邪、虚、瘀得以治疗,直中病机,适合用于RA急性期发作,故是RA治疗祛邪之主药。
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其有效成分主要为萜类化合物,该类成分可明显抑制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分泌,其中主要活性成分雷公藤红素能调节滑膜成纤维细胞中骨保护素、核因子κ受体活化因子配体的比例和抑制促炎因子、趋化因子的表达[4]。
中医免疫平衡疗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分析中医免疫平衡疗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4年月8月期间来我院就诊并治疗的898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接受甲氨蝶呤治疗的449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接受中医免疫平衡疗法治疗的449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治疗3个月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统计对比。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89%(444/44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40%(361/4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采取中医免疫平衡疗法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中医免疫平衡疗法;临床疗效类风湿关节炎是临床常见的,以侵蚀性关节炎为主要病理特征的一种全身性自身免疫疾病,可导致关节畸形及关节功能丧失,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造成不良影响[1-2]。
目前西医还没有治疗本病的特效药,常规西药可取得一定疗效,但易引起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损害及胃肠道反应等不良反应发生[3]。
中医免疫平衡疗法作为一种中药制剂,不仅疗效好,且无毒副作用。
由此,笔者对2013年8月~2014年月8月期间收治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采取中医免疫平衡疗法治疗,取得较好效果,具体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8月~2014年月8月期间收治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898例,西医诊断参照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晨僵,有3个及其以上区域关节部位的关节炎,且持续6周以上;有类风湿结节。
中医诊断参照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诊断标准,中医辨证属风湿热郁证。
排除有严重肝肾功能疾病及其他免疫性疾病者。
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49例,对照组男213例,女236例,年龄35~78岁,平均(46.7±2.4)岁;病程2~20年,平均(7.5±1.6)年。
郭立中教授辨治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经验及扶阳通痹基本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研究背景:类风湿关节炎作为风湿免疫性疾病,属于临床难治病,是现代医学界的难题之一,也是中医药研究的重点。
中医药辨治RA历史悠久、手段多样、经验丰富、疗效确切且无明显毒副作用[1,2]。
郭立中教授临床辨治类风湿关节炎,着重从阳气立论,不仅着眼于病证本身,更关注人体正气和预后的长远疗效。
郭教授辨治的RA患者远期疗效显著,特色鲜明,有必要对其辨治RA的学术思想进行系统整理和研究。
研究目的:(1)系统挖掘和整理郭立中教授临床辨治类风湿关节炎的学术思想。
(2)从网络药理学角度阐明郭教授扶阳通痹治法方药(即扶阳通痹基本方)的可能取效机制。
研究方法:(1)门诊收集和整理郭立中教授2013年3月—2020年1月门诊诊治的所有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病案,根据RA相关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最终得到70例344诊次病案信息,建立病案数据库,运用频次频率分析、内外关联规则和K-均值聚类分析等方法研究病案中症状、舌象、脉象、病机、病理因素、方药之间的规律,并结合郭立中教授本人意见,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
(2)运用现代网络药理学的手段,对郭立中教授辨治RA的扶阳通痹基本方(“人机结合”研究所得)进行相关分析研究,探讨其取效的可能内在机制。
研究结果:(1)郭立中教授辨治的RA患者病案数据挖掘结果:①本研究共纳入70例344诊次RA患者病案,其中男性患者12例(占17.14%),共计58诊次(占16.86%);女性患者58例(占82.28%),共计286诊次(83.14%),女性RA患者和诊次远远高于男性。
②RA发病的高发年龄主要有两个阶段:50-69 岁,频次为199(占57.84%);30-49 岁,频次为114(占 33.13%)。
③RA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四肢多发关节疼痛、失眠、畏寒、口干不欲饮、疲劳、咳嗽、自汗、便溏,其频次(频率)分别是131(占38.08%)、120(占34.88%)、89(占 25.87%)、75(占 21.80%)、74(占 21.51%)、74(占 21.51%)、56(占16.28%)和52(占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