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批先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探讨
- 格式:doc
- 大小:297.50 KB
- 文档页数:5
环保部:完善环评制,遏未评先批、未批先建从环保部获悉,该部近期连续出台了《关于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会商的指导意见(试行)》等一系列环评制度性文件,为环评真正发挥污染源头预防作用提供制度保障。
环保部部长陈吉宁表示,要坚持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从改革环境治理制度入手,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
环评作为重要的环境管理制度必须率先突破。
环保部副部长潘岳指出,长期以来,规划环评编而不评未评先批评而不用、建设项目未批先建擅自变更未验先投等现象屡禁不绝,既是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突发环境事件的罪魁祸首,也是布局混乱、产能过剩、开发无序的主要原因。
潘岳表示,这批制度安排的首要重点是推动规划环评落地。
当前,规划环评落地难已经成为环评源头预防作用发挥的拦路虎,如果不尽快在制度设计和执行上实现大的突破,大范围的区域和流域环境质量恶化的趋势将难以遏制。
为推进规划环评落地,环保部正在积极推进《环境影响评价法》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的修订,力争在明确责任主体、强化管理程序及责任追究等方面取得突破,相关法律法规的修改已纳入立法机关的工作程序。
而《环境影响评价法》修订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大幅度提高对未批先建环评违法行为处罚额度,彻底解决环境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
同时,环保部制定了《关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加强空间管制、总量管控和环境准入的指导意见(试行)》《关于加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联动工作的意见》《产业园区规划环评清单管理和与项目环评联动的试点方案》等,强化规划环评的刚性约束,并与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联合下发多个文件,规范相关领域规划环评工作。
潘岳表示,除了规划环评,环保部还加强了环评的过程严管和后果严惩。
为此,环保部发布了相应办法,对一些特别重大、复杂、敏感项目在运行一段时间后,要求建设单位对其实际环境影响及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有效性进行验证与评价。
浅谈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和保护生态自然环境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或不足,如工程分析粗糙、报告书质量不高、评价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等。
笔者通过调查,对此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环评报告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abstract 】of eia work, for our country the steady and sustained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protec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r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however, due to various reasons, in actual implementation process there is also some problems or insufficient, such as engineering analysis rough, report quality is not high, the lack of specific and practical evaluation, etc. Based on the survey, the article analyses, and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solutions.Keywords: construction projects;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The eia report,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一、概述对建设项目进行认真的环境影响评价是我国环保工作中一项极其重要的制度,我国自实行这项制度以来,在控制新的污染源产生,保护生态环境方面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项目未批先建环评怎么办导读:项目未批先建环评的处理是责令改正并处罚款。
建设单位必须立即停工,接受处罚,并尽快补办手续,确保项目合规。
申请施工许可证的条件是申请施工许可证的基础,也是确保项目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一、项目未批先建环评怎么办面对项目未批先建的环评问题,处理措施如下:1.未批先建的建设项目应由有管辖权的发证机关责令改正。
这意味着,对于不符合开工条件的项目,必须立即停止施工,并对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分别处以罚款。
2.未批先建不仅是建设单位擅自开工建设的违法行为,也涉及建设项目环境未经批准或未经原审批部门重新审核同意的违规情况。
3.在此情境下,建设单位需积极配合,接受处罚,并尽快完善相关手续,确保项目合法合规进行。
二、项目未批先建施工许可申请流程针对项目未批先建后申请施工许可的流程,需遵循以下步骤:1.建设单位需向发证机关领取并填写《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申请表》,并加盖单位及法定代表人印鉴后提交申请。
2.发证机关在收到申请后,会对所附证明文件进行审核。
(1)若条件符合,发证机关将在十五日内颁发施工许可证;若证明文件不齐全或失效,则会告知建设单位需要补正的内容,并在补正后重新审核;(2)若不符合条件,则书面通知建设单位并说明理由。
三、申请施工许可证要哪些条件申请施工许可证需满足一系列条件,以确保项目能够合法、安全、有序地进行。
这些条件包括:1.施工场地已基本具备施工条件;2.已办理建筑工程用地批准手续;3.在城市规划区的建筑工程需取得规划许可证;4.需要拆迁的项目,其拆迁进度需符合施工要求;5.已确定建筑施工企业并可能已委托监理单位;6.有满足相关设计规范要求的施工图纸;7.已在质量监督主管部门及安全监督主管部门办理相应的质量、安全监督注册手续;8.建设资金已落实,具体到位资金比例根据工期长短而定。
这些条件的满足是申请施工许可证的基础,也是确保项目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摘要:随着国家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重视程度日益提高,为了确保国家长期稳定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政府部门不仅制定了科学合理的经济发展规划与战略目标,同时通过对经济规划执行过程中出现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评估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制定了有效的解决措施,确保了我国社会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本文主要是就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问题及对策为了降低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政府部门在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时,必须严格的遵守经济发展不能破坏生态环境的底线。
所以必须建立完善的环境影响评价机制,对经济建设项目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和分析,才能在切实了解工程项目建设对环境造成的破坏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1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问题分析1.1 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问题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发现,现阶段很多工程项目并没有严格的按照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要求,在项目实施前进行相应的环境影响评价,而是在工程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同步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或者在项目建设完成后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这些问题不仅是造成环境影响评价机制无法真正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同时也使得环境影响预防变为能力既成事实的解释。
而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则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由于很多地方政府领导不重视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所以在进行重点项目或者政府支持项目的过程中,要求环保部门缩减审批的手续,严重干扰了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开展。
(2)建设单位法制观念淡薄。
由于很多建设单位都存在着环境影响评价可有可无的观念,所以出现了故意规避环境影响评价或者未经审批就开始建设的现象。
1.2 环境现状资料可靠性较低一般情况下环境影响评价现状的调查工作主要采取的是参考现有资料和现场监测两种方法。
由于受到环境影响评价时间、成本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所以导致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出现了随意套用现有资料的现象,这一问题的出现不仅导致环境影响评价参考资料在空间、时限上无法满足新建工程项目的要求,同时也因为忽略了地方经济发展的特征,而应县了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质量。
未批先建项目环评报告项目背景项目概述本文档旨在对未批先建项目环境影响进行评估和报告。
该项目位于某省某市,项目规模庞大,涉及土地开发、建筑建设等多个领域。
项目目的该项目旨在满足当地经济发展需求,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改善当地居民生活质量。
环境影响评估评估范围该环境影响评估报告覆盖以下范围:1.土地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建筑建设对空气质量和噪音污染的影响;3.工程施工对水资源和土壤质量的影响。
数据收集与分析1.通过对当地各相关部门的调查和采访,获取项目所需的土地开发、建筑建设等相关数据;2.对项目区域进行现场勘察,对土地、水资源和空气进行采样和监测;3.运用专业软件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评估环境影响。
环境影响预测基于数据收集与分析的结果,对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包括但不限于:1.土地开发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2.建筑建设对周边空气质量的影响;3.工程施工对水资源和土壤质量的可能影响。
环境风险评估根据环境影响预测的结果,对可能带来的环境风险进行评估。
包括但不限于:1.土地开发可能导致的生态系统破坏和物种灭绝;2.建筑建设可能引发的空气污染和噪音扰民;3.工程施工可能导致的水资源污染和土壤退化。
环境保护措施在评估环境影响和风险后,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以减轻负面影响,保护当地环境。
建议的措施包括但不限于:1.对土地开发进行合理规划,保留部分原生植被,减少生态系统破坏;2.采用环保材料和技术,减少建筑建设对空气质量的影响;3.严格控制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废水排放和土壤扰动,防止水资源污染和土壤退化。
结论本文档对未批先建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了评估和报告。
该项目的土地开发、建筑建设和工程施工对当地生态环境、空气质量、水资源和土壤质量都可能带来一定的影响和风险。
为减轻这些负面影响,建议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以确保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和当地环境的健康。
参考文献1.XXXXXX2.XXXXXX3.XXXXXX。
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未批先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环境保护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18.02.24•【文号】环办环评〔2018〕18号•【施行日期】2018.02.24•【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影响评价正文关于加强“未批先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工作的通知环办环评〔2018〕1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为加强“未批先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工作,根据《关于建设项目“未批先建”违法行为法律适用问题的意见》(环政法函〔2018〕31号),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未批先建”违法行为是指,建设单位未依法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或者未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二十四条的规定重新报批或者重新审核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擅自开工建设的违法行为,以及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未经批准或者未经原审批部门重新审核同意,建设单位擅自开工建设的违法行为。
除火电、水电和电网项目外,建设项目开工建设是指,建设项目的永久性工程正式破土开槽开始施工,在此以前的准备工作,如地质勘探、平整场地、拆除旧有建筑物、临时建筑、施工用临时道路、通水、通电等不属于开工建设。
火电项目开工建设是指,主厂房基础垫层浇筑第一方混凝土。
电网项目中变电工程和线路工程开工建设是指,主体工程基础开挖和线路基础开挖。
水电项目筹建及准备期相关工程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水电建设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环办〔2012〕4号)执行。
二、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要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对“未批先建”建设项目进行拉网式排查并依法予以处罚。
(一)建设项目于2015年1月1日新《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以下简称《环境保护法》)施行后开工建设,或者2015年1月1日之前已经开工建设且之后仍然进行建设的,应当适用新《环境保护法》第六十一条规定进行处罚。
环保未批先建整改措施环保未批先建是指在未经环境影响评价批准的情况下进行建设项目,直接造成环境破坏和生态破坏的行为。
这种行为严重违反环保法律法规,对环境造成严重危害,需要采取有效的整改措施来保护环境、修复生态,并对责任人进行严厉的处罚。
本文将对环保未批先建整改措施进行深入探讨。
一、建立有效的监管体系要解决环保未批先建问题,首先必须建立有效的监管体系,包括健全环境监测、监察、执法等机制,确保对建设项目的全程监管。
具体措施包括:1. 加强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建立全面、准确、实时的环境监测网络,对建设项目周边环境进行实时监测。
同时,加强对监测数据的质量控制,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2. 健全环保监察体系:加强环保监察力量建设,提高监察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工作水平。
定期对建设项目进行环保监察,及时发现环境违法行为,积极采取措施予以制止。
3. 健全环保执法机制:完善环保执法制度,建立健全的执法流程和执法程序。
加强对环保执法人员的培训和监督,提高执法效能和公正性。
二、严格执法,加大追责力度对于环保未批先建行为,必须依法追究责任。
具体措施包括:1. 加大行政处罚力度:对环保未批先建行为,依法进行行政处罚,包括罚款、责令停工整改、吊销许可证等。
同时,对重大违法行为,可以采取行政拘留、追究刑事责任等措施。
2. 加大刑事惩处力度:对于情节严重、造成严重后果的环保未批先建行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主要责任人进行刑事处罚,有效震慑违法行为。
3. 加强责任追究力度:对于环保未批先建行为,要从项目评审、审批、监管等环节,对责任人进行严肃追责,包括追究个人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等。
三、加强环境修复与生态保护环保未批先建行为造成的环境破坏和生态破坏,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修复和保护。
具体措施包括:1. 进行环境修复:对于环境受损严重的区域,要制定详细的环境修复方案,包括土壤修复、水体净化、植被恢复等。
同时,要确保修复措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一、什么是“未批先建”?存在的环境法律责任风险是什么?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18修正)第二十五条规定,“未批先建”是指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依法经审批部门审查或者审查后未予批准的,建设单位擅自开工建设的行为。
对于存在“未批先建”违法行为的企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18修正)第三十一条规定,县级以上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责令企业停止建设,根据违法情节和危害后果,处建设项目总投资额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五以下的罚款,并可以责令恢复原状;对建设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2、“未批先建”违法行为自建设行为终了之日起二年内未被发现的,企业还会存在环境法律责任风险吗?《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2017修正)第二十九条规定:“违法行为在二年内未被发现的,不再给予行政处罚。
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前款规定的期限,从违法行为发生之日起计算;违法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从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
”2018年2月22日,原环境保护部发布《关于建设项目“未批先建”违法行为法律适用问题的意见》(环政法函[2018]31号),明确了“未批先建”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追溯期限应当自建设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
因此,“未批先建”违法行为自建设行为终了之日起二年内未被发现的,环保部门应当遵守行政处罚法第二十九条的规定,不予行政处罚。
但是需注意的是,即使企业“未批先建”的违法行为因为超过行政处罚追溯期限而不被处罚,但是如果企业同时存在违反环保设施“三同时”验收制度的行为,或建设项目“未批先建”并投入生产或者使用后,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具有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排污,通过暗管、渗井、渗坑、灌注或者篡改、伪造监测数据,或者不正常运行污染防治设施等逃避监管的方式排污等情形之一,分别构成独立违法行为的,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对相关违法行为依法予以处罚。
3、建设项目未批先建,企业可以补办环评手续吗?《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年)规定了未批先建的建设项目需要限期补办环评手续,但2014年、2016年及2018年修订或修正的环境影响评价法都未规定“限期补办手续”的内容,因此,对于未批先建的建设项目,不再将“限期补办手续”作为行政处罚的前置条件,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18修正)并未禁止建设单位主动补交环境影响报告书、报告表报送审批。
环评未批先建约谈程序一、背景介绍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简称EIA)是指在进行新的工程、建设项目或政策制定前,对其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评估和管理的过程。
环评的目的是为了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并确保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环境标准。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一些项目可能会忽视或绕过环评程序,直接进行建设。
这种环评未批先建的现象严重违反了环境保护的原则,对环境带来潜在的危害。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约谈程序被引入。
二、环评未批先建的危害1.环境破坏:环评未批先建可能导致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如破坏森林、湿地、水源等自然资源,危害生物多样性。
2.污染风险:建设项目未经环评程序,可能无法充分评估其对环境的污染风险,导致污染物排放超标,影响周边环境和居民的健康。
3.社会冲突:环评未批先建可能引发社会冲突,受到环境影响的居民和相关利益方可能会对项目进行抗议和诉讼。
4.法律风险:环评未批先建违反了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可能面临处罚和法律风险。
三、约谈程序的意义和作用约谈程序是指相关监管部门对环评未批先建的项目负责人或责任单位进行约谈,要求其停止违法行为,并按照规定程序进行环评。
约谈程序的意义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醒和警示:约谈程序可以提醒项目负责人或责任单位意识到其违法行为的严重性和后果,警示其他项目遵守环评程序。
2.效果明显:约谈程序可以迅速制止环评未批先建的行为,避免进一步对环境和社会造成损害。
3.规范管理:约谈程序可以促使相关责任方加强对环评程序的重视和遵守,规范项目建设管理。
4.强化监管:约谈程序可以加强监管部门对环评工作的监督力度,提高环评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四、约谈程序的具体流程约谈程序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发现违法行为:监管部门通过巡查、举报等方式发现环评未批先建的违法行为。
2.确认违法事实:监管部门对违法行为进行调查,获取相关证据,确保违法事实的准确性。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摘要: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生态环保的重视及法律的普及,环境影响评价活动大范围开展,这既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践要求,又能妥善处理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间的关系。
在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环评工作应得到真正落实,此项工作现已成为当务之急。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存在问题;解决方法1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1.1存在未批先建的情况我国部分企业为了达成提前竣工的目标,有时会让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同施工作业同时进行,容易对环境影响评价的开展产生阻碍。
或有企业自身由于从事产业的客观原因,为了利益的最大化,故意采取“未批先建”的思想回避环境影响评价的环节,项目未经评定便已经开始建造。
这种私自建设的问题会让环境影响评价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也会对周围的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工作人员理应在项目建设之前同企业进行沟通和交流,便于让企业可以主动配合检查与整改工作,若处于被动状态下进行工作,则会带来生产效益与生态效益不相符的问题。
1.2市场环境规范性的缺失大多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开展,主要由相关机构负责完成,政府诚然已经制定了对应的标准和规范,但在工作实践中仍然存在部分不良行为,使得工作难以有序开展,工作效能较低。
还有部分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由于资历较浅,工作人员自身的能力有待提高,或选用了错误的评价方法,同样无法保障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最终效果。
在评价期间,还有部分机构为了谋求更多的利益,采用降低价格的方式,而不愿在工作中投入过多的资金或人力等,造成环境影响评价的价值难以得到彰显。
1.3环境影响评价管理不够严格环境影响评价可以促进经济建设,通常对于数据勘察、监测费用收取等方面要严格管控,但我国时下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管理目标仍有待明晰,缺少严格的管理制度、统一的管理机制,容易在现实工作中出现工作流于形式、价格虚高等问题,致使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失真。
2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2.1优化审查机构的建立与健全若想解决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存在的各项问题,政府部门的首要任务便是优化审查机构,强化审批制度的管理与建设。
“未批先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探讨
作者:周磊王怡美
来源:《绿色科技》2016年第08期
摘要:阐述了未批先建项目的定义,介绍了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对未批先建项目的规定,分析了未批先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要点和该类项目特点,最后举实例说明了该类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编写的重点。
关键词:未批先建;项目;环评
中图分类号:X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8008403
1 引言
近年来,全国深入开展工程领域环境问题专项整治活动,一批“未批先建”项目得到清理规范,也催生了一批“未批先建”项目的环评工作。
2 “未批先建”项目定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1](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于2002年10月28日通过)第二十五条: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经法律规定的审批部门审查或者审查后未予批准的,该项目审批部门不得批准其建设,建设单位不得开工建设。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二十四条: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经批准后,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地点、采用的生产工艺或者防治污染、防止生态破坏的措施发生重大变动的,建设单位应当重新报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自批准之日起超过五年,方决定该项目开工建设的,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应当报原审批部门重新审核。
因此,符合上述情形,而擅自开工建设的项目,都属于未批先建项目。
3 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对“未批先建”项目的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三十一条:建设单位未依法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或者未依照本法第二十四条的规定重新报批或者报请重新审核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擅自开工建设的,由有权审批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限期补办手续;逾期不补办手续的,可以处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建设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2014年4月2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修订)第十九条: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建设项目,不得开工建设。
第六十一条:建设单位未依法提交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或者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经批准,擅自开工建设的,由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责令停止建设,处以罚款,并可以责令恢复原状。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环境监管执法的通知》[3]:全面清理违法违规建设项目。
对违反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越权审批但尚未开工建设的项目,一律不得开工;未批先建、边批边建,资源开发以采代探的项目,一律停止建设或依法依规予以取缔。
通过对上述条款的分析,最新的法律法规增加了“恢复原状”和“拘留”的责任方式,比原来的环评法规定严厉很多。
2003年实施《环境影响评价法》以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在执行中一直存在很多问题,一些地方放任建设项目“先上车后买票”、“先上车再买票”、边报环评边建设等,现在看来都行不通了。
不仅责令停止建设,还可以责令恢复原状,如果拒不停止建设,相关责任人会被处以拘留处罚。
从这些规定来看,绝对禁止未批先建,环保部门可以实施多种惩罚措施直至项目停止建设。
4 “未批先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要点
4.1 法律约束
根据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影响评价违法项目责任追究的通知》,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应当严格依法对存在的“未批先建”“擅自实施重大变动”等环评违法行为的建设项目实施行政处罚[4]。
对于未依法实施行政处罚、未按处罚要求整改到位的环评违法项目,一律不予受理其环评文件、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申请。
因此,作为环评编制单位,有必要提醒建设单位去主管环境保护部门依法接受行政处罚,处罚材料作为环评审批的要件之一(有些环保部门还要求将这部分内容反映在环评报告中)。
4.2 环评报告编制的要点
根据“未批先建”的内容,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1)仅进行了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未投入运行。
对于这种项目可简单进行施工期环境影响回顾分析,明确交待建筑物实际建设情况,存在的环境问题及对策。
营运期按照通常思路写即可。
(2)已经投入运行或试运行的项目。
这种项目与通常未建项目环评不同,力求实事求是,摸清现状,重点分析已建的主体工程、辅助工程、公用工程、环保工程等情况,指出现存的环保问题,提出相应的整改、补救措施,并对整改后污染源变化情况进行评价分析。
环境影响则结合现状监测结果,以回顾性评价为主;若监测期间项目未满负荷生产,或是因本次评价
提出的补救措施而增加污染源导致监测结果不能反应项目对环境的影响,还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预测。
4.3 监测方案
对于上述第二种已经投入运行的项目,除了进行正常的环境监测外,还要对各类污染源进行实测,监测污染物的排放情况、污染设施治理效率等,从而了解现有污染治理措施的有效性,发现指出现存的环保问题。
在监测同时还应调查工厂实际的生产工况,以便于进行环境影响回顾性评价。
5 实例
以“某水泥厂年产120万 t水泥粉磨站升级改造项目”为例,对“未批先建”项目环评编写思路进行剖析,该项目于2013年补办环评手续。
5.1 项目概况
年生产32.5强度等级矿渣硅酸盐水泥120万t,主要建设内容为建设一条120万t/a水泥粉磨站生产线,包括原辅料输送系统、矿渣烘干及粉磨系统、水泥熟料粉磨系统、水泥均化系统、水泥储存系统、水泥包装系统。
该厂已于2012年2月竣工投产,属于上述未批先建中第二种情形,即已经投入运行的项目。
因此在环评现场踏勘期间,重点对厂区已建设的主体工程、辅助工程、公用工程、生活设施、环保工程进行详细的调查,发现了现有厂区尚有应淘汰的小锅炉、烘干排气筒高度不满足要求、散料露天堆放、生活污水未处理排放等环保问题。
5.2 工程污染源分析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工程分析方法包括类比分析法、实测法、实验法、物料平衡计算法、查阅参考资料分析法等[5]。
对于此类项目污染源,由于具备实测条件,应优先采用实测法。
为了解现有污染源排放情况及现有环保处理措施有效性,委托当地环境监测中心站在满负荷生产状态下对厂区16个有组织大气污染源以及厂界噪声值进行了监测。
5.2.1 颗粒物
根据监测结果,各原辅材料、成品储存及输送袋式收尘器,出口颗粒物浓度12.8~27.8 mg/m3,吨单位产品排放量0.0004~0.001 kg/t;磨机袋式收尘器,出口颗粒物浓度23.8~27.3 mg/m3,吨单位产品排放量0.006~0.023 kg/t;散装、包装机袋式收尘器,出口颗粒物浓度11.6~28.6 mg/m3,吨单位产品排放量0.0001~0.0005 kg/t;烘干机袋式收尘器,出口颗粒物浓度45.8 mg/m3,吨单位产品排放量0.025 kg/t,均可满足《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
水泥厂采用布袋除尘器技术、经济可行,随着滤料发展、环保标准提高,布袋除尘器将逐步取代电除尘器在水泥工业中广泛应用[6]。
同时,项目选用的袋除尘器亦属于《水泥工业除尘工程技术规范》中推荐的除尘方式[7]。
5.2.2 SO2排放
烘干机燃用煤矸石,根据《工业污染源产排污系数手册》中排污系数计算,SO2排放浓度476 mg/m3、排放速率42.6 kg/h,不能满足《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DB 13/1640-2012)要求。
5.2.3 厂界噪声
根据监测,厂界噪声均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标准限值。
5.3 工程存在的主要环保问题及整改措施
对在现场踏勘、污染源监测中发现的诸多环保问题逐一分析,提出整改措施,见表1。
5.4 整改后污染源变化及评价
根据环评提出的上述整改措施,将整改后污染源变化情况列表分析,见表2。
6 结语
“未批先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与通常报告编制思路不同,而且这类项目具体特点也不用,需要根据每个项目的特点具体分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S].全国人民代表大学常务委员会,2002.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S].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14.
[3]国办发〔2014〕56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环境监管执法的通知[S].国务院办公厅,2014.
[4]环办函[2015]389号,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影响评价违法项目责任追究的通知[S].环境保护部办公厅,2015.
[5]HJ 2.1-201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S].环境保护部,2011.
[6]芦艳. 水泥厂采用布袋除尘可行性分析[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3,(7):241~243.
[7]HJ 434-2008,水泥工业除尘工程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8]郑晓萍.生活污水处理回用于生产的技术开发[J].工业水处理,2007,27(12):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