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及实验3.1 三点测验
- 格式:ppt
- 大小:740.00 KB
- 文档页数:28
总结三点测验
1913年斯特蒂文斯(Sturtevant)首创三点测交法.三点测验(three-point testcross):以三对连锁基因为基本单位,通过一次杂交(得到三杂合体)和测验(三隐性个体),就可以确定三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排列次序和位置的方法。
条件:①三对连锁基因,②杂交后得到三杂合体(abc /+++),③三隐性个体(abc /abc) .
步骤:
1.用三对性状差异的两个纯系作亲本进行杂交、测交;
2.考察测交后代的表型,判断基因之间是否连锁。
亲组合>>重组合,说明这三对基因是连锁的。
3. 确定两种亲本类型和两种双交换类。
双交换: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三对基因间,同时发生了两次单交换。
测交后代个体数目最多的为亲本类型,数目最少的为双交换产物。
4、计算每两对基因间的交换值
5、确定三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排列顺序
根据交换值最大的两个基因总位于两边,则三个基因的排列顺序为:c——sh——wx
一种简便算法
①分别求出各种组合的百分比;
②根据子代数目,确定亲组合(数目最多)与重组合;
③分别以每两对基因为单位,找出发生交换的组合;
④若测交后代有8中表型,个体最少的两种为双交换产物,他与亲组合相比,中间一对基因发生交换
⑤将每两对基因交换的百分率加起来,满足两边两个基因的交换值,加上2倍双交换值,等于另外两个交换值之合。
据此作图。
遗传学复习题库遗传学各章复习题绪论⼀、选择题1.亲代传给⼦代的是(C )A) 基因型B) 表现型C) 基因D) 性状2. 通常认为遗传学诞⽣于(C )年。
B. 18653. 1909年,发表“纯系学说”,并提出“gene”的概念,以代替孟德尔所谓的“遗传因⼦”⼈是( A )。
A. 约翰⽣B.摩尔根C. 魏斯曼D.贝特森第⼀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名词解释1、染⾊体组型分析(核型分析):对⽣物细胞核内全部染⾊体形态特征所进⾏的分析。
⼆、填空题1、⼆倍体物种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是四倍体细胞,减数分裂粗线期的细胞是⼆倍体细胞,减数分裂第⼀次分裂的⼦细胞是单倍体细胞,减数分裂第⼆次分裂的⼦细胞是单倍体细胞。
2、染⾊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是核⼩体、连接丝、组蛋⽩H1 。
3、中期染⾊体的基本形态图中染⾊体包括:着丝粒(⼜称主缢痕)、次缢痕、长臂、短臂(长短臂统称染⾊体臂)、随体、端粒4、有丝分裂的特点:细胞分裂⼀次,染⾊体复制⼀次,遗传物质均分到两个⼦细胞中。
5、减数分裂的特点:细胞分裂两次,染⾊体复制⼀次,同源染⾊体发⽣联会,每个⼦细胞遗传物质减半6、减数分裂的前期Ⅰ经历的时间最长,所发⽣的⽣化反应也最复杂。
为叙述⽅便起见,⼜将其分为细线期、偶线期、粗线期、双线期、终变期五个时期:7、①⾼等植物中,10个⼩孢⼦母细胞,能产⽣40 配⼦,10个⼩孢⼦能产⽣10 配⼦,10个⼤孢⼦能产⽣10 配⼦,②在动物中,100个精原细胞,能产⽣400 个精⼦,100个初级精母细胞,能产⽣400 个精⼦,100个卵原细胞能产⽣100 个卵⼦,100个次级卵母细胞能产⽣100 个卵⼦。
8、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相同点是:把遗传物质准确地传递给⼦细胞。
9、有丝分裂的⽬的是:增⼤营养体,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减数分裂的⽬的是:形成配⼦,产⽣母细胞。
有丝分裂的时期是:从⽣到死;减数分裂的时期是:性母细胞在成熟时。
有丝分裂的部位:是⽣物的各器官;减数分裂的部位是:性母细胞。
第三节 连锁图谱的构建
∙ 字体大小: ∙ 小 ∙
中 ∙
大
二、三点测验
三点测验图示
三点测验的测交后代重组率的计算见下表:
F 1雌蝇与三隐性雄蝇的测交后代重组率统计(很重要!)
分析上表时注意:
1.在测交后代中,如果有6种表型说明没有双交换发生,两两位点间分别发生了一次单交换(见后面的图)。
2.牢记亲本类型,然后一次只考虑两个位点与亲本的连锁关系比较。
如:亲本中y与w连在一起,后代中不在一起的必然是发生了交换,即它们的交换率为1.38,其他位点依次类推。
三个位点间只有单交换时:
一次三点测验即可做出连锁图
分析三点测验结果时注意:
后来发现并不是在所有的测交后代中只有6种表型,而是有时可以观察到8种表型,说明有双交换发生。
分析有双交换的情况时,最少的是双交换的产物,测交后代数目最多的类型是亲本型。
三点测验具有双交换时的重组率统计
三个位点间可能有单交换也可能有双交换
双交换
双交换——在一段染色体区域同时发生两次交换的现象(在很少的性母细胞中)遗传作图
1.3+3
2.8=34.1(理论值)
为什么y与m的观察值为33.5?。
遗传学试题库一、名词解释遗传学(Genetics):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规律的科学。
遗传(heredity, inheritance): 亲代与子代之间的相似现象。
变异(variation):生物个体之间差异的现象。
性状(traits):一个个体从亲代传递到下一代的特性。
基因(Gene): 携带从一代到下一代信息的遗传的物质单位和功能单位。
基因座(Locus,复Loci):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特定位置;基因在遗传图谱上的位置。
基因型(Genotype):一个生物个体的遗传组成,包括一个个体的所有的基因。
表现型(Phenotype):生物体在基因型的控制下,加上环境条件的影响所表现性状的总和。
等位基因(Alleles):在同源染色体上基因座相同,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显性和隐性(Dominant and recessive):孟德尔把相对性状中能在F1显现出来的叫显性,不表现出来的叫隐性。
测交(test cross):即把被测验的个体与隐性纯合体亲本杂交,来测验显性个体基因型的方法。
染色质:是在间期细胞核内由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和少量RNA 组成的,易被碱性染料着色的一种无定形物质。
常染色质:是构成染色质的主要成分,折叠压缩程度低,染色较浅且着色均匀。
异染色质:折叠压缩程度高, 处于聚缩状态,碱性染料染色时着色较深的染色质组分。
染色体:是指细胞在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过程中, 由染色质聚缩而成的具有固定形态的遗传物质的存在形式。
拟表型:环境改变所引起的表型改变,有时与由某基因引起的表型变化很相似,这叫做拟表型。
不完全显性: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后,F1显现中间类型的现象。
并显性:双亲的性状同时在F1个体上表现出来。
镶嵌显性:双亲的性状在后代的同一个体不同部位表现出来,形成镶嵌图式,这种显性现象称为镶嵌显性。
致死基因:导致个体或细胞死亡的基因称致死基因。
必需基因:是那些当其突变后能导致致死表现型的基因。
1、遗传(heredity):指生物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和子代个体之间相似的现象。
广义:同种个体之间的相似性2、变异(variation):指生物在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在子代和子代个体之间存在差异的现象。
广义:同种个体之间的差异3、性状(character/trait):生物体或其组成部分所表现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称为性状。
4、单位性状(unit character):孟德尔把植株性状总体区分为各个单位,称为单位性状,即:生物某一方面的特征特性。
5、相对性状(contrasting character)不同生物个体在单位性状上存在不同的表现,这种同一单位性状的相对差异称为相对性状。
6、测交法:是把被测验的个体与隐性纯合的亲本杂交。
根据测交子代Ft所出现的表现型种类和比例,可以确定被测个体的基因型。
7、自交:纯合体(如CC)只产生一种类型的配子,其自交后代也都是纯合体,不会发生性状分离现象;杂合体(如Cc)产生两种配子,其自交后代会产生3:1的显性:隐性性状分离现象。
8、相对性状中,在F1代表现出来的相对性状称为显性性(dominantcharacter),而在F1中未表现出来的相对性状称为隐性性状(recessive character)9、回交:10、基因型(genotype):指生物个体基因组合,表示生物个体的遗传组成,又称遗传型;11、表现型(phenotype):指生物个体的性状表现,简称表型12、同源染色体:形态和结构相同的一对染色体,含有相同的基因位点;13、异源染色体:这一对染色体与另一对形态结构不同的染色体,互称为异源染色体,含有不同的基因位点。
14、双受精:两个精核分别跟胚囊中的卵核(发育为胚)和两个极核(发育为胚乳)结合的过程。
15、A染色体:基本的正常染色体。
16、B染色体:亦称多余(额外、超数、副)染色体,在一组基本染色体外,所含的多余染色体或染色体断片称为B染色体,是在形态、数目、行为以及功能等都与通常的染色体不同的一类染色体。
实验四果蝇的三点测交一、实验目的验证连锁互换定律,掌握并进行连锁分析,学习绘制遗传学图的原理和方法。
了解伴性遗传与非伴性遗传的区别,了解伴性基因在正、反交中的差异。
二、预备知识1、三点测交三点测交把三个基因包括在同一次交配中,即用三杂合体abc/+++或ab+/++c跟三隐性个体abc/abc测交。
进行这种试验,一次就等于三次“两点试验”,而且带有另外两个优点。
一次三点测验得到的三个重组值是在同一基因型背景、同一环境条件下得到的,而三次“两点试验”就不一定这样。
重组值既受基因型背景的影响,也受各种环境条件的影响,所以,只有从三点试验所得到的三个重组值才是严格地可以互相比较的。
通过三点测交试验,可以得到三次两点试验所不能得到的资料,即双交换的资料。
果蝇的白眼、小翅、卷刚毛为X-连锁基因,全部隐性于各自的野生型基因(红眼、长翅、直刚毛),把白眼、小翅、卷刚毛雌蝇(wmsn/wmsn)与野生型雄蝇交配(+++/Y),F1雌蝇全部为野生型,雄蝇则全部表现为三隐性突变型,让F1互交,在F2中,不管雌雄性别,除了出现双亲类型外,还会出现新的表型种类,这是由于F1雌蝇中两个染色体之间发生了互换的结果,根据基因在染色体线性排列的遗传理论,对F2进行分析即可知不同基因间的连锁距离。
因为这三个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所以这个试验也可用来作为伴性遗传试验。
当基因位于X或Y染色体上时,一般不含相对的等位基因,产生伴性遗传,在正交和反交试验中产生不同的结果。
2、连锁率和互换率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是连锁在一起,作为一个单位进行传递,称为连锁律。
在生殖细胞形成时,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不同对等位基因之间可以发生交换,称为交换律或互换律。
连锁和互换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也是造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般而言,两对等位基因相距越远,发生交换的机会越大,即交换率越高;反之,相距越近,交换率越低。
因此,交换率可用来反映同一染色体上两个基因之间的相对距离。
三点测交法分析基因间的顺序及距离例题三点测交法是一种在遗传学中用来确定基因顺序和相对距离的方法。
下面以一个假设情景为例进行说明。
假设有三个基因(A,B和C),它们分别位于同一染色体上。
现在进行三点测交,并得到以下结果:- AB:100个个体中有60个显示AB型,40个显示父本型(即AA和BB型)- AC:100个个体中有70个显示AC型,30个显示父本型(即AA和CC型)- BC:100个个体中有75个显示BC型,25个显示父本型(即BB和CC型)根据这些结果,我们可以通过三点测交法确定三个基因的顺序和相对距离。
首先,我们需要计算每对基因的重组率。
- 重组率AB = 1 - (60 + 40) / 200 = 0.2- 重组率AC = 1 - (70 + 30) / 200 = 0.2- 重组率BC = 1 - (75 + 25) / 200 = 0.25根据三点测交法,我们可以将三个基因排列成一个基因图。
先将跨度最大的基因(即BC)放在图的最右侧,然后根据它与其他两个基因的重组率大小关系,确定其余两个基因的位置。
根据重组率,我们可以看到AC和AB重组率相同,因此需要进一步比较它们与BC的重组率。
由于AC与BC的重组率相同,但AB与BC的重组率较小,因此我们可以将AB放在图的最左侧。
此时基因图如下所示:```--------A--------B--------C```我们可以根据图中两个相邻基因的距离等于它们之间的重组率,计算每个基因之间的物理距离。
假设1厘米等于1摩尔的平均重组率,则有:- AB距离 = 0.2摩尔 = 0.2厘米- BC距离 = 0.25摩尔 = 0.25厘米- AC距离 = 0.2摩尔 = 0.2厘米因此,基因A和B之间的距离为0.2厘米,基因B和C之间的距离为0.25厘米,基因A和C之间的距离为0.4厘米。
综上,我们得到了基因图和基因间的距离。
在实际情况中,我们可以通过三点测交法和分子标记技术来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和相对距离。
遗传学一、名词解释1.同源染色体:在生物的体细胞内,具有同一种形态特征的染色体通常成对存在。
这种形态和结构相同的一对染色体称为同源染色体。
2.非同源染色体:一对同源染色体与另一对形态和结构不同的染色体之间,互称为非同源染色体3.受精:也称为配子融合,是指生殖细胞(配子)结合的过程.4.直感:是花粉(父本)对种子或果实的性状产生影响的现象5.花粉直感:也称为胚乳直感,是指胚乳性状受精核影响直接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的现象。
(直接原因就是双受精,如玉米)6.果实直感:也称为种皮直感,是指种皮或果皮组织在发育过程中受花粉影响而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的现象。
(如棉籽的纤维)7.无融合生殖:雌雄胚子不发生核融合,但又能形成种子的一种特殊生殖方式.8.等位基因:控制一对相对性状位于同源染色体上对应位点的两个基因9.共显性(并显性):如果双亲的性状同时在F1个体上表现出来,即一对等位基因的两个成员在杂合体中都表达的遗传现象10.复等位基因: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点上存在的3个或3个以上的等位基因11.基因互作:不同对基因间相互作用共同决定同一单位性状表现的结果12.互补作用:两对独立遗传基因分别处于纯和显性或杂合状态时,共同决定一种性状的发育。
当只有一对基因是显性,或两对基因都是隐形时,则表现为另一种性状。
这种基因互作的类型称为互补作用13.积加作用:两种显性基因同时存在时产生一种性状,单独存在时能分别表现相似的性状,两种显性基因均不存在时又表现第三种性状,这种基因互作称为积加作用14.重叠作用:不同对基因互作时,不同的显性基因对表现型产生相同的影响,F2产生15:1的比例,这种基因互作称为重叠作用15.上位性:两对独立遗传基因共同对一单位性状发生作用,而且其中一对基因对另一对基因的表现有遮盖作用16.相引相(相引相):甲乙二个显性性状连系在一起遗传,甲乙两个隐性性状连系在一起遗传的杂交组合17.相斥相(相斥相):甲显性和乙隐性性状连系在一起遗传,乙显和甲隐连系在一起遗传的杂交组合18.连锁遗传:是指同一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连在一起而遗传的现象19.完全连锁:位于同一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之间不发生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换,则这两个非等位基因总是连接在一起而遗传的现象20.不完全连锁:指同一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之间或多或少地发生姊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换,测交后代中大部分为亲本类型,少部分为重组类型的现象21.交换:是指同源染色体的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的对应片段的交换,从而引起相应基因间的交换与重组22.交换值:同源染色体的非姊妹染色单体间有关基因的染色体片段发生交换的频率。
一、名词解释:1.连锁:2连锁遗传:3相引组:4相斥组:5完全连锁:6不完全连锁(部分连锁):7交换:8交换值(重组率):9基因定位:10连锁遗传图:11连锁群:12两点测验:13三点测验:14单交换:15双交换:17符合系数:18性连锁(sex linkage):19性染色体:20常染色体:21限性遗传(sex-limited inheritance):22从性遗传(sex-controlled inheritance):二、填空题:1、有一杂交:CCDD × ccdd,假设两位点是连锁的,而且相距20个图距单位。
F2中基因型(ccdd)所占比率为。
2、在三点测验中,已知AbC和aBc为两种亲本型配子,在ABc和abC为两种双交换型配子,这三个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排列顺序是____________。
3、基因型为AaBbCc的个体,产生配子的种类和比例:(1)三对基因皆独立遗传_________种,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中两对基因连锁,交换值为0,一对独立遗传_________种,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
(3)三对基因都连锁_______________种,比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A和B两基因座距离为8个遗传单位,基因型AB/ab个体产生AB和Ab配子分别占%和%。
5、当并发系数C=1时,表示。
当C=0时,表示,即;当1>C>0时,表示。
即第一次见换后引起邻近第二次交换机会的。
C>1时,表示,即第一次见换后引起邻近第二次交换机会的。
常在中出现这种现象。
6、存在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组成一个。
一种生物连锁群的数目应该等于,由性染色体决定性别的生物,其连锁群数目应于。
7、如果100个性母细胞在减数分裂时有60个发生了交换,那麽形成的重组合配子将有个,其交换率为。
8、在脉孢菌中,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分离产生的子囊属型的,第二次分裂分离产生的子囊属型的。
三点测验名词解释
三点测验是一种心理测试方法,用于评估和测量个体在各方面的能力、特质或态度等心理因素。
在三点测验中,被试者会被要求在给定的问题、情境或图片等刺激下,选择三个与其最相关的答案或选项。
这三个选项通常分为“现实主义”、“想象力”和“情感”等不同维度。
被试者的选择可以通过量表或分数来进行评定,从而揭示其个体差异和心理构成。
三点测验的目的是探索被试者的偏好、态度、价值观、兴趣等方面的特征,并通过比较不同的维度得出结论。
这种测试方法通常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学领域、教育、招聘选拔和团队建设等场景中,可以帮助了解个体的心理特征以及其在不同方面的倾向和能力。
生命科学学院遗传学实验报告实验五六七:双因子杂交、伴性遗传和三点测交一、实验目的:1、通过对果蝇的杂交实验,正确理解分离定律的实质,并验证与加深理解三个的遗传规律。
2、认识伴性遗传的正、反交差别,掌握伴性遗传的特点。
3、掌握绘制遗传学图的原理和方法,加深对重组值、遗传学图、双交换、并发率和干涉等概念的理解。
4、掌握果蝇的杂交技术,并学会记录交配结果和掌握统计处理的方法。
二、实验器材:1、材料: 18号果蝇(野生型)及三种突变体果蝇即14号果蝇(黒身残翅)、w号果蝇(白眼)和6号果蝇(白眼卷刚毛小翅)2、试剂:乙醇、乙醚、果蝇培养基等3、器具:麻醉瓶、酒精灯、白瓷板、毛笔、镊子、培养管、棉球等三、实验原理:果蝇具有生活史短、繁殖率高、饲养简便、染色体数目少(2n=8)和突变性状多等特点,是研究遗传学的好材料。
本次设计实验就是利用果蝇进行一系列的遗传学验证实验和染色体基因相对顺序和距离的测定,下面简要介绍关于双因子杂交、伴性遗传和三点测交的基本原理。
1、双因子杂交:果蝇的灰体基因(E)与黑檀体基因(e)为一对相对性状,位于ⅢR70.7位置,而长翅(Vg)与残翅(vg)为另一对相对性状,位于ⅡR67.0位置。
这两对基因是没有连锁关系的,位于不同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因此非同源染色体的这两对非等位基因可以很好的验证自由组合定律。
自由组合规律: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非等位基因,其杂合体在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彼此分离,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非等位基因可自由组合进入同一配子,结果产生4种比例相等的配子。
若显性完全, F1自交产生F2代表现出4种表型,比例为9:3:3:1。
双因子杂交的遗传规律:双因子杂交正交双因子杂交反交18♀×14♂ 14♀ × 18♂2、伴性遗传: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叫作伴性基因,其遗传方式与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有一定差别,它在亲代与子代之间的传递方式与雌雄性别有关,伴性基因的这种遗传方式称为伴性遗传(sex-linked inheritance )。
转载遗传学课后答案三[转载]遗传学课后答案三000第七章细菌和病毒的遗传3. 试比较大肠杆菌和玉米的染色体组。
答:大肠杆菌玉米染色体一条环状双链DNA形成的染色体十对线状染色体基因个数少多基因之间的关系连锁独立,连锁连锁图距时间,交换值交换值、 4.对两对基因的噬菌体杂交所测定的重组频率如下:a-b+×a+b- 3.0 %a-c+×a+c- 2.0%b-c+×b+c- 1.5%试问:(1) a、b、c三个突变在连锁图上的次序如何?为什么它们之间的距离不是累加的?(2) 假定三因子杂交,ab+c×a+bc+,你预期哪两种类型的重组体频率最低?(3)计算从(2)所假定的三因子杂交中出现的各种重组类型的频率。
解:噬菌体杂交能够在寄主中形成完整的二倍染色体,可以完全配对,所以噬菌体杂交中的基因重组与高等生物的遗传重组的分析方法完全相同。
本题相当于三个两点测验结果。
(1)3个相互连锁的基因a,b,c,重组频率越高,基因之间的距离越远,比较它们两两重组频率可知:a与b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大,c则是位于ab之间。
由于两点测验忽略了双交换,所以它们之间的距离不是累加的。
(2)ab+c×a+bc+是三点测验,双交换型重组型的频率最低,由于c位于ab之间,所以ab+ c+和a+b c应该最少。
(3)首先对照两点测验结果推算双交换值:对于ac b+×a+c+b 产生的6种重组型为:当对ac进行两点测验时:则a c+b,a+c b+,ac+b+, a+cb都是重组类型,所以两点测验与三点测验的结果相同;同样对cb进行两点测验时:a cb、a+c+b+、ac+b+、a+cb都是重组类型,与两点测验与三点测验的结果相同;对ab进行两点测验时:只包括了a c+b、a+c b+ 、a cb、 a+c+b+四种重组类型,而双交换ac+b+ 和a+cb却不是重组型。
已知ac重组值=2.0%,cb重组值=1.5%,根据三点测验,ab之间的重组值应该=2.0 %+1.5 %=3.5 %,它与两点测验所得非3.0 %相差两个双交换值,即2×双交换值=0.5%双交换值为0.25%。
遗传学三点测验例题
1、遗传学三点测验例题:
A. 一个家族的母亲患有高血压,3个子女中2个也患有高血压,这是否表明高血压是遗传性疾病?
B. 尿酸是否可以通过遗传传递?
C. 在染色体上是否存在遗传学因素?
A. 这表明高血压是遗传性疾病。
然而,其他因素(如生活方式,食物摄入量等)也可能影响家庭成员的患病几率。
B. 是的,尿酸是一种由基因控制的物质,可以通过遗传传递。
C. 是的,染色体上存在着大量的遗传因素,包括常染色体(多个染色体的组合),染色体型,基因,DNA,RNA 等。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遗传学:研究生物遗传与变异的科学。
变异(variation):指亲代与子代以及子代各个个体之间总是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有时子代甚至产生与亲代完全不同形状表现的现象。
遗传(heredity):指在生物繁殖过程中,亲代与子代以及子代各个体之间在各方面相似的现象。
二、填空题在遗传学的发展过程中,Lamarck提出了器官的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等学说;达尔文发表了着名的物种起源,提出了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生物进化理论;于1892年提出了种质学说,认为生物体是由体质和种质两部分组成的;孟德尔于1866年发表了《植物杂交试验》,认为性状的遗传是由遗传因子控制的,并提出了遗传因子的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摩尔根以果蝇为材料,确定了基因的连锁程度,创立了基因学说。
沃特森和克里克提出了着名的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式,揭开了分子遗传学的序幕。
遗传和变异以及自然选择是形成物种的三大因素。
三、选择题1、被遗传学家作为研究对象的理想生物,应具有哪些特征?以下选项中属于这些特征的有:( D )A.相对较短的生命周期B.种群中的各个个体的遗传差异较大C.每次交配产生大量的子代D.以上均是理想的特征2、最早根据杂交实验的结果建立起遗传学基本原理的科学家是:( )A James D. WatsonB Barbara McClintockC AristotleD Gregor Mendel3、以下几种真核生物,遗传学家已广泛研究的包括:( )A 酵母B 果蝇C 玉米D 以上选项均是4、根据红色面包霉的研究,提出“一个基因一种酶”理论的科学家是:()A Avery O. TB Barbara McClintockC Beadle G. WD Gregor Mendel三、简答题如何辩证的理解遗传和变异的关系?遗传与变异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遗传是相对的、保守的;变异是绝对的、发展的;遗传保持物种的相对稳定性,变异是生物进化产生新性状的源泉,是动植物新品种选育的物质基础;遗传和变异都有与环境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