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遗传学实验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116.00 KB
- 文档页数:10
遗传学实验报告册适用于护理、医学生物技术专业目录实验一、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实验二、临时装片的制作实验三、细胞分裂实验四、人类染色体实验五、X染色质的制备与观察实验六、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标本与观察实验七、人类皮肤纹理实验一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一、实验目的:1、知道一般光学显微镜的结构和功能。
2、初步学会显微镜的保护和使用方法。
二、实验用品:显微镜、擦镜纸、各种装片。
三、实验内容:(一)显微镜的结构:1.机械部分:镜座、镜柱、镜臂、载物台、镜筒、物镜转换器、调节器。
2.光学部分:接目镜、接物镜、集光器、反光镜:(二)显微镜的使用方法:1.低倍镜的使用:准备、对光、置片、调焦距。
2、高倍镜的使用:1)低倍镜找到清晰物象后,直接转化高倍镜。
2)左眼观察,调节细调节器,直至清晰。
需要更换标本片时,从低倍镜开始调节。
标本名称:放大倍数:标本名称:放大倍数:标本名称:放大倍数:标本名称:放大倍数:实验二临时装片的制作一、实验目的:1、说出动、植物细胞的结构。
2、初步学会边看显微镜边绘图。
3、熟练使用显微镜。
二、实验材料和用具:显微镜、洋葱、碘液、平滑肌装片、载玻片、盖玻片、牙签。
三、操作步骤及内容:(一)洋葱表皮细胞装片的制作和观察:1、将盖玻片、载玻片擦拭干净。
2、在载玻片中间滴一滴碘液。
3、用镊子撕取一小块洋葱外表皮,置于碘液中,展平。
4、加盖玻片,吸去多余的碘液。
5、先低倍镜再高倍镜进行观察,并绘图。
(二)人口腔上皮细胞装片的制作和观察:1、将盖玻片、载玻片擦拭干净。
2、漱口后,用牙签在口腔颊部刮几下。
3、将刮取的上皮细胞单向均匀地涂在载玻片上,忌来回涂。
4、滴碘液染色。
5、加盖玻片,吸去多余碘液。
6、先低倍镜再高倍镜进行观察,并绘图。
四、作业与思考1、绘出所观察到的动、植物细胞的结构。
标本名称:放大倍数:2、比较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异、同点。
实验三细胞分裂一、实验目的:1、了解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及各期的特征。
一、实训目的通过本次遗传实训,使我对遗传学的基本理论、实验方法及实验技能有更深入的了解,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实训内容1. 遗传学基本理论(1)基因与DNA:了解基因的概念、结构、功能及与DNA的关系。
(2)遗传规律:掌握孟德尔遗传规律、染色体遗传规律及基因重组等基本遗传规律。
(3)遗传咨询:了解遗传咨询的概念、意义及遗传咨询的方法。
2. 实验方法与技能(1)DNA提取:学习DNA提取的原理、方法及操作步骤。
(2)PCR扩增:掌握PCR扩增的原理、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3)基因测序:了解基因测序的基本原理、方法及应用。
三、实训过程1. 实验一:DNA提取(1)原理:利用细胞破碎、蛋白质分解、DNA沉淀等步骤,从细胞中提取DNA。
(2)步骤:①细胞破碎:将植物细胞置于研钵中,加入适量液氮,充分研磨。
②蛋白质分解:加入适量SDS、蛋白酶K等试剂,充分混匀。
③DNA沉淀:加入适量饱和NaCl溶液,充分混匀,离心。
④DNA溶解:将沉淀溶解于适量TE缓冲液。
2. 实验二:PCR扩增(1)原理:利用DNA聚合酶在特定引物引导下,按照模板DNA序列合成新的DNA 链。
(2)步骤:①设计引物:根据目的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
②配制PCR反应体系:加入模板DNA、引物、dNTPs、Taq酶等。
③PCR反应:进行94℃变性、55℃退火、72℃延伸等循环。
④产物检测: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PCR产物。
3. 实验三:基因测序(1)原理:利用Sanger测序法,通过终止子(ddNTPs)与正常dNTPs竞争,产生不同长度的DNA片段,再通过毛细管电泳分离,得到DNA序列。
(2)步骤:①构建克隆:将目的基因插入载体,转化大肠杆菌。
②提取质粒:从转化后的细菌中提取质粒。
③测序:将质粒DNA进行Sanger测序。
四、实训结果与分析1. 实验一:DNA提取成功提取了植物细胞的DNA,经电泳检测,DNA条带清晰。
遗传学实习报告总结一、前言遗传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生物体的遗传现象、遗传规律和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
通过本次遗传学实习,我对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
以下是我在实习过程中的总结和体会。
二、实习内容1. 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通过显微镜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了解有丝分裂的过程和特点。
在观察过程中,我学会了使用显微镜、制作临时装片、染色等技巧。
观察结果表明,有丝分裂是细胞分裂的一种方式,具有周期性、有序性和稳定性。
2. 基因重组实验进行基因重组实验,将目的基因插入到载体DNA中,通过转化剂将重组DNA导入到大肠杆菌中,筛选出含有目的基因的转化菌。
实验中,我掌握了PCR扩增、DNA连接、转化等关键技术,了解了基因重组的基本原理。
3. 遗传连锁分析利用遗传连锁分析方法,研究两个基因之间的遗传关系。
通过实验,我学会了使用遗传连锁分析软件,解读遗传连锁图谱,推断基因间的距离和连锁关系。
4. 突变体的筛选与鉴定利用化学物质诱导突变,筛选出具有新性状的突变体,并通过PCR、序列分析等技术进行鉴定。
在此过程中,我掌握了突变体的筛选方法,了解了基因突变的特点。
三、实习收获1. 提高了实验操作能力:在实习过程中,我参与了多个实验,掌握了遗传学基本实验技术,如显微镜观察、染色、PCR、DNA连接、转化等。
2. 加深了对遗传学理论的理解:通过实验,我将抽象的遗传学理论转化为具体的操作过程,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了遗传学的本质和内涵。
3. 培养了科研思维:在实习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设计实验、分析实验数据、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培养了科研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增强了团队协作能力:在实习过程中,我与同学们共同完成实验,互相学习、交流,从而增强了团队协作能力。
四、实习体会本次遗传学实习让我受益匪浅,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还对遗传学理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同时,实习过程中的团队协作让我更加懂得如何与人沟通、共同进步。
第1篇一、引言医学遗传学是一门研究遗传病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和预防的学科。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快速发展,医学遗传学在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基础医学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医学遗传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常见遗传病及其诊断与治疗等方面进行总结。
二、医学遗传学基本概念1. 遗传病:指由遗传因素引起的疾病,包括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2. 基因:生物体内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生物遗传信息的载体。
3. 基因组:一个生物体内所有基因的总和。
4. 基因表达:基因通过转录和翻译产生蛋白质的过程。
5. 遗传模式:指遗传病在家族中的传递规律。
三、医学遗传学研究方法1. 基因组学:研究生物体全部基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作用。
2. 分子遗传学:研究基因的结构、功能及其表达调控。
3. 细胞遗传学:研究染色体结构、数目和异常。
4. 遗传流行病学:研究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分布规律、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的作用。
四、常见遗传病及其诊断与治疗1. 单基因遗传病(1)囊性纤维化:是一种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主要表现为肺部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和汗腺功能障碍。
诊断方法包括基因检测、临床表现等。
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基因治疗。
(2)唐氏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主要表现为智力障碍、生长发育迟缓和特殊面容。
诊断方法包括染色体核型分析、基因检测等。
治疗主要包括康复训练、药物治疗等。
2. 多基因遗传病(1)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多基因遗传病,主要表现为血压持续升高。
诊断方法包括血压测量、临床表现等。
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等。
(2)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多基因遗传病,主要表现为血糖升高。
诊断方法包括血糖检测、临床表现等。
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饮食控制、运动等。
3. 染色体异常遗传病(1)地中海贫血:是一种常见的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主要表现为贫血、黄疸等症状。
诊断方法包括血常规、基因检测等。
第1篇实验名称:人类基因组DNA提取与检测实验日期:2023年X月X日实验目的:1. 熟悉并掌握人类基因组DNA的提取方法。
2. 学习使用PCR技术检测DNA片段。
3. 了解基因突变对DNA序列的影响。
实验原理:DNA是生物体内携带遗传信息的分子,由四种碱基(腺嘌呤A、鸟嘌呤G、胞嘧啶C 和胸腺嘧啶T)组成。
通过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可以在体外扩增特定的DNA片段,从而检测基因的存在和突变。
实验材料:1. 人体口腔拭子2. DNA提取试剂盒3. PCR仪4. 酶标仪5. 1.5mL离心管6. 0.2mL微量移液器7. 标准DNA模板(已知序列)8. PCR引物9. 试剂:DNA提取缓冲液、蛋白酶K、SDS、NaCl、EDTA、Tris-HCl、dNTPs、Taq DNA聚合酶等实验步骤:一、DNA提取1. 将口腔拭子放入含有1mL DNA提取缓冲液的离心管中。
2. 加入50μL蛋白酶K和50μL SDS,混匀。
3. 55℃水浴30分钟,使蛋白质变性。
4. 加入200μL氯仿/异戊醇(24:1),混匀,静置5分钟。
5. 12,000g离心10分钟,取上清液。
6. 加入等体积的异丙醇,混匀,静置10分钟。
7. 12,000g离心10分钟,弃上清液。
8. 加入700μL 75%乙醇,混匀,静置5分钟。
9. 12,000g离心5分钟,弃上清液。
10. 室温晾干,加入50μL ddH2O溶解DNA。
二、PCR扩增1. 配制PCR反应体系:模板DNA 2μL,上下游引物各1μL,10×PCR缓冲液2.5μL,dNTPs 2μL,Taq DNA聚合酶0.5μL,ddH2O补充至25μL。
2. 95℃预变性5分钟。
3. 95℃变性30秒,55℃退火30秒,72℃延伸1分钟,共35个循环。
4. 72℃延伸10分钟。
三、产物检测1. 取5μL PCR产物加入1.5mL离心管中。
2. 加入5μL上样缓冲液,混匀。
一、实验名称人类遗传病基因检测二、实验日期2023年10月25日三、实验目的1. 掌握PCR扩增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2. 学习基因突变检测的方法。
3. 了解常见遗传病的遗传模式。
四、实验原理1. PCR扩增技术:利用DNA聚合酶在特定条件下,按照DNA模板序列合成新的DNA 链,实现对特定基因片段的扩增。
2. 基因突变检测:通过PCR扩增后,利用基因测序或DNA分型等方法,检测基因序列中的突变。
3. 遗传病遗传模式:分析突变基因的遗传方式,判断遗传病的遗传模式。
五、主要仪器与试剂1. 仪器:PCR仪、电泳仪、凝胶成像系统、荧光显微镜等。
2. 试剂:DNA模板、PCR引物、dNTPs、DNA聚合酶、缓冲液、DNA标记染料等。
六、实验步骤1. DNA提取:取外周血或组织样本,按照DNA提取试剂盒说明书提取DNA。
2. PCR扩增:根据突变基因的序列设计PCR引物,进行PCR扩增。
3. 电泳检测:将PCR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扩增结果。
4. 基因测序:对PCR产物进行基因测序,分析突变基因的序列。
5. 遗传分析:根据突变基因的序列和遗传模式,分析遗传病的遗传方式。
七、实验结果1. DNA提取:成功提取到外周血DNA。
2. PCR扩增:成功扩增出突变基因片段。
3. 电泳检测:PCR产物在琼脂糖凝胶电泳中呈现特异性条带。
4. 基因测序:测序结果显示突变基因存在突变位点。
5. 遗传分析:根据突变基因的遗传模式,判断遗传病的遗传方式。
八、讨论1. PCR扩增技术在基因检测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具有快速、灵敏、特异等优点。
2. 基因突变检测对于遗传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3. 遗传病的遗传模式分析有助于指导遗传咨询和家族成员的筛查。
九、实验结论1. 成功提取外周血DNA。
2. 成功扩增出突变基因片段。
3. 成功检测到突变基因的突变位点。
4. 通过遗传分析,确定遗传病的遗传方式。
十、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避免污染。
减数分裂与配子形成实验日期:2013年3月14日一、实验目的1.正确而熟练地应用显微镜。
2.通过对动物精子的形成过程中减数分裂的观察,了解生殖细胞形成的一般过程以及染色体在这一过程中的动态变化,从而深刻理解减数分裂的遗传学意义,并能够辨别蝗虫精子减数分裂的各个时期。
3.掌握正确进行生殖细胞的取材和制作减数分裂玻片标本的技术。
二、实验原理生物体通过有丝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多后,分裂后的子细胞得到了遗传组分相同的染色体。
减数分裂是有性生殖的生物在形成配子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种特殊形式的细胞分裂,通过减数分裂使得生物体产生的配子染色体数目减为体细胞的一半,称作单倍体细胞。
这样再通过雌、雄配子的结合又可以在后代细胞中回复正常的染色体数目,从而保持了物种的稳定性。
同时,由于同源染色体在染色体配对过程中发生了非姊妹染色体的节段交换,从而为后代遗传的多样性表现提供了物质基础。
在动物的精巢和卵巢组织中有些细胞经过生长、分化为精母细胞和卵母细胞,它们经过减数分裂分别形成4个精细胞和1个卵细胞。
与有丝分裂相比,减数分裂过程的前期很长,可以划分为5个时期。
染色体的变化也较复杂,经过了一个逐步螺旋、折叠和浓缩的过程。
特别是在偶线期内同源染色体进行联会,进而在粗线期发生非姊妹染色体的节段交换,因此我们可以在双线期观察到许多交叉图像。
我们可以通过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动态变化的观察加深对这一分裂过程的认识,并且为杂种的细胞学分析、物种间亲缘关系的鉴定等提供可靠的证据。
三、实验材料及仪器1.实验材料:雄性蝗虫精巢。
2.实验仪器:显微镜(Nikon,YS-100型)、解剖针、镊子、生理盐水、载玻片、盖玻片、改良苯酚品红染液、擦镜纸、吸水纸。
四、实验方法及步骤(一)取材及固定对于动物来说,在其精巢内不断进行着减数分裂,因此取材比较容易。
捕捉雄性蝗虫,直接投入到Carnoy固定液中固定24h,然后转到体积分数70%的酒精中保存。
雌、雄蝗虫容易辨别:雄性蝗虫个体较小,雌性蝗虫较大。
遗传学实验报告栀子花开5219751086生物有志班梦想实验学院实验1 植物有丝分裂染色体制备一、实验目的主要掌握有丝分裂染色体制片技术;了解有丝分裂各个时期染色体的特征。
二、实验原理各种生长旺盛的植物组织,如根尖、茎尖、愈伤组织等常进行着活跃的细胞分裂。
通过对材料进行适当的固定处理,酶解和染色,就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内染色体的变化过程。
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长度较短,具有典型的形态特征,易于记数和分析。
因此,在细胞的分裂过程中,进行药物或冰冻处理,可阻止纺锤体的形成,使细胞分裂停止在中期。
同时,对组织细胞进行酸性水解或酶解处理,降解细胞之间的果胶质和细胞的纤维素壁,使细胞易于散开。
三、实验材料、器具及试剂大麦、玉米及洋葱等根尖。
显微镜、水浴锅、镊子、载玻片、盖玻片、小瓶、酒精灯、滤纸等。
固定液:95%乙醇:冰醋酸=3:1;染液:甲基改良品红;处理液:0.002M8-羟基喹林水溶液,0.075M KCl;酶解液:2.5%纤维素酶和2.0%果胶酶水溶液。
四、实验步骤步骤1:1、浸种催芽:取少许种子放入培养皿中,加水浸没,于30℃左右浸种1-2天。
当种子萌动时,把水倒去,在铺有湿滤纸的培养皿中催芽。
2、预处理:根长至0.5-1.0cm时切取根尖,投入0.002M8-羟基喹林水溶液中处理;18℃,1-1.5h。
3、前低渗:吸去预处理液,加入0.075M KCl,或水低渗处理10-30min。
4、固定:用95%乙醇:冰醋酸=3:1固定30min以上,也可固定后放入4℃冰箱保存。
水洗3次,每次10min。
5、酶解:加入2.5%纤维素酶和2.0%果胶酶水溶液,在37℃酶解处理70-120min(根据软化程度而定)。
6、后低渗:倒去酶液后用蒸馏水冲洗2-3次,在水中停留30min以上,即可直接用于制片。
也可换入固定液保存。
7、火焰干燥制片:放2-3个根尖在载片上,加一小滴固定液,用镊子将根尖敲碎至浆状。
再滴2-3滴固定液,迅速用镊子夹住载片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至着火,然后吹灭火焰。
遗传学实验报告——人类性状的遗传学分析09 生物技术一、实验目的人类是随机婚配的群体,其性状表现反映出群体的遗传组成。
从群体性状遗传分析,可以了解不同种族(民族)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以期了解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分布情况。
二、实验原理1.基因频率:一个群体中某一基因占其等位基因总数的相对比例。
不同群体同一基因往往频率不同;2.基因型频率:一个群体中某一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间的比率3.在自然界,无论动植物一种性别的任何一个个体有同样的机会与其相反性别的任何一个个体交配。
假设某一位点有一对等位基因A和a,A基因在群体出现的频率为p,a 基因在群体出现的频率为q;基因型AA 在群体出现的频率为P,基因型Aa在群体出现的频率为H,基因型aa在群体出现的频率为Q。
群体(P,H,Q)交配是随机的,那么这一群体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关系是:P=p2 H=2pq Q=q2这说明任何一物种的所有个体,只要能随机交配,基因频率就很难发生变化,物种能保持相对稳定性。
根椐遗传平衡定律,可以对人类群体进行基因频率的分析。
4.人类性状的遗传可以区分为两大类:(1) 单对基因遗传:单对基因遗传是指某一性状的表现,是由一对基因所决定。
(2) 多对基因遗传:多对基因遗传是指某一性状的表现,是由二对或二对以上的基因所决定。
人类的ABO血型是单对基因遗传,但控制血型的基因则有三种:I A、I B及i,其中I A和I B分别对i为显性。
表1 ABO血型遗传特征Table 1 Genetic characteristics of ABO blood group 表型基因型红细胞膜上的抗原血清中的天然抗体A B AB O I A I A,I A iI B I B,I B iI B I BiiABA、B—(β)抗B(α)抗A—抗A(α)或B(β)由于A抗原只能和抗A结合,B抗原只能和抗B结合,因此,可以利用已知的A型标准血清和B型标准血清来鉴定未知血型,两种标准血清内所含每一种抗体将凝集含有相应抗原的红细胞。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探究人类单基因遗传性状的遗传规律。
2. 分析特定遗传性状的显隐性关系。
3. 计算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了解遗传多样性。
二、实验原理人类遗传性状大多由单基因控制,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
在基因型中,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分别用大写和小写字母表示。
基因频率是指在群体中,某基因占所有等位基因的比例。
基因型频率是指在群体中,某基因型的个体占所有个体的比例。
三、实验对象与材料1. 实验对象:某班级学生2. 实验材料:问卷、统计软件、实验报告模板四、实验内容与步骤1. 问卷设计:根据实验目的,设计关于人类单基因遗传性状的问卷,包括眼皮褶皱、耳垂形状、酒窝、大拇指弯曲等性状。
2. 问卷调查:对实验对象进行问卷调查,收集关于遗传性状的数据。
3. 数据统计:使用统计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计算各性状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
4. 结果分析:分析各性状的显隐性关系,探讨遗传规律。
5. 撰写实验报告:整理实验数据,撰写实验报告。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眼皮褶皱:经统计分析,双眼皮基因频率为0.6,单眼皮基因频率为0.4。
双眼皮为显性性状,单眼皮为隐性性状。
2. 耳垂形状:经统计分析,有耳垂基因频率为0.7,无耳垂基因频率为0.3。
有耳垂为显性性状,无耳垂为隐性性状。
3. 酒窝:经统计分析,有酒窝基因频率为0.5,无酒窝基因频率为0.5。
有酒窝和无酒窝为等位基因,不存在显隐性关系。
4. 大拇指弯曲:经统计分析,大拇指弯曲基因频率为0.6,不能弯曲基因频率为0.4。
大拇指弯曲为显性性状,不能弯曲为隐性性状。
六、讨论与结论1.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验证了人类单基因遗传性状的遗传规律,了解了显隐性关系。
2. 实验结果显示,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群体中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反映了遗传多样性。
3. 本次实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遗传学原理,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七、实验总结本次实验以人类单基因遗传性状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数据统计、结果分析等步骤,验证了遗传规律,了解了遗传多样性。
实习报告医学遗传学实践总结实习报告——医学遗传学实践总结一、实习目的和意义作为医学遗传学专业的学生,实习是我们学习和了解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次实习旨在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医学遗传学的实际应用,并通过实践锻炼我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通过实习,我们还能加深对医学遗传学的认识,为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习内容本次实习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遗传病例分析:通过分析真实的遗传病例,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遗传疾病的发生机制和遗传模式。
通过实际案例的学习,我们更容易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分析和解决遗传问题的能力。
2. 实验操作:在实验室里,我们运用各种实验技术进行遗传学实验,如基因测序、PCR扩增等。
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我们深刻理解了各种实验步骤的重要性和操作方法。
这对于今后的科研工作和临床实践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3. 专业知识学习:在实习的过程中,我们有机会聆听专业老师的讲解和分享,了解最新的医学遗传学研究进展和技术应用。
同时,我们还学习了一系列与医学遗传学相关的知识,如遗传资源与探索、遗传咨询与宣教、遗传计算和建模等。
三、实习收获通过本次实习,我获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收获:1. 理论与实践结合:在实习中,我深刻体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仅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将学到的理论知识通过实际操作与实验相结合,才能真正理解其应用。
2. 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分析遗传病例和实验操作中,我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
通过与同学和老师的讨论,我逐渐学会了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培养了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在实习过程中,我与同学合作开展实验工作,我们相互配合,共同解决实验中的问题。
通过与同学的合作,我提高了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也懂得了在团队合作中相互支持和帮助的重要性。
四、实习反思在实习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自身的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我在理论知识方面还有待加强,需要更加深入地学习和理解相关知识。
遗传学实习报告一、实习背景与目的本次实习为遗传学实验课程,旨在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遗传学理论的理解,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培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习内容包括基因分离定律的实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验、DNA提取与鉴定等。
二、实习过程与结果1.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验(1)实验原理:通过观察F2代植物的表型比例,验证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
(2)实验步骤:选用具有明显表型的植物品种进行杂交,得到F1代,然后让F1代自交,观察F2代的表型比例。
(3)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显示,F2代植物的表型比例接近3:1,符合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
2.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验(1)实验原理:通过观察F2代植物的表型组合,验证孟德尔的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2)实验步骤:选用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植物品种进行杂交,得到F1代,然后让F1代自交,观察F2代的表型组合。
(3)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显示,F2代植物的表型组合符合孟德尔的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3. DNA提取与鉴定(1)实验原理:利用酚-氯仿法提取植物组织的DNA,通过观察DNA在凝胶上的迁移距离和颜色,鉴定DNA的质量和数量。
(2)实验步骤:剪取植物组织,研磨,加入酚-氯仿等试剂,振荡,离心,取上清液,加入无水酒精沉淀DNA,洗涤,溶解。
(3)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显示,提取的DNA呈白色沉淀,迁移距离合适,说明DNA质量较好,数量足够。
三、实习收获与反思通过本次实习,我对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实验操作技能,培养了自己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选用合适的实验材料,如何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如何处理实验数据,这些都对我的学术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我也认识到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如实验材料的选取、实验条件的控制、实验数据的处理等,都需要严谨对待。
在今后的学习和研究中,我会继续努力提高自己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为遗传学领域的研究做出贡献。
人类性状的遗传分析一、实验目的1.了解人类一些常见遗传性状的遗传方式。
2.了解群体控制不同遗传性状的基因分布情况。
二、实验原理人类的遗传性状有许多是单基因性状,易于观察且具有典型的显隐性关系,在一定群体中进行调查,可以了解其遗传方式。
在自然界,无论动植物一种性别的任何一个个体有同样的机会与其相反性别的任何一个个体交配。
假设某一位点有一对等位基因A和a,A基因在群体出现的频率为p,a基因在群体出现的频率为q;基因型AA在群体出现的频率为D,基因型Aa在群体出现的频率为H,基因型aa在群体出现的频率为R。
群体(D,H,R)交配是完全随机的,那么这一群体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关系是:D=p2、H=2pq、R=q2。
三、实验方案通过查相关资料可知:人类常见遗传性状的识别-(表1)观察计划:我选择了10种容易看到的遗传性状作为观察内容。
⒈双眼皮还是单眼皮;⒉有无酒窝;⒊额头的头发是突出发际还是平发际;⒋舌头能否纵向卷成槽状(舌头向外伸出时);⒌有无耳垂;⒍食指与无名指长短的差别(谁长);⒎大拇指竖起时,能否后弯;8左右手哪个拇指在上(当两手相握时);9耳垢是干的还是湿的10血型步骤:⑴自我观察。
通过镜子先自我观察自身的上述10种遗传性状,将观察结果记入观察记录表。
⑵同学之间互相观察。
观察班上同学的上述10种遗传性状,将观察结果记入观察记录表。
⑶家庭成员观察。
观察自己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的上述10种遗传性状,将观察结果记入观察记录表。
(表2)观察记录表四,结果分析:1.选择单双眼皮来分析,由表1可知双眼皮是显性,单眼皮是隐性。
由表2知aa=35.48% 开根号得a的频率为0.596,所以A=1-a=0.404,得AA=0.163, 2Aa=0.482, 所以aa+2Aa+AA=1正好验证了Hardy-Weinberg定律2.同样选取某同学家系单双眼皮性状做系谱分析祖父(双)——祖母(双)外祖父(双)——外祖母(双)││父(单)——————————————母(双)本人(单)由该家庭系谱图得知,由于本人和父亲都是单眼皮,基因型都应该是隐性纯合体d d;母亲的基因型肯定是杂合体D d。
遗传学实验报告栀子花开8 6生物有志班梦想实验学院实验1 植物有丝分裂染色体制备一、实验目的主要掌握有丝分裂染色体制片技术;了解有丝分裂各个时期染色体的特征。
二、实验原理各种生长旺盛的植物组织,如根尖、茎尖、愈伤组织等常进行着活跃的细胞分裂。
通过对材料进行适当的固定处理,酶解和染色,就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内染色体的变化过程。
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长度较短,具有典型的形态特征,易于记数和分析。
因此,在细胞的分裂过程中,进行药物或冰冻处理,可阻止纺锤体的形成,使细胞分裂停止在中期。
同时,对组织细胞进行酸性水解或酶解处理,降解细胞之间的果胶质和细胞的纤维素壁,使细胞易于散开。
三、实验材料、器具及试剂大麦、玉米及洋葱等根尖。
显微镜、水浴锅、镊子、载玻片、盖玻片、小瓶、酒精灯、滤纸等。
固定液:95%乙醇:冰醋酸=3:1;染液:甲基改良品红;处理液:0.002M8-羟基喹林水溶液,0.075M KCl;酶解液:2.5%纤维素酶和2.0%果胶酶水溶液。
四、实验步骤步骤1:1、浸种催芽:取少许种子放入培养皿中,加水浸没,于30℃左右浸种1-2天。
当种子萌动时,把水倒去,在铺有湿滤纸的培养皿中催芽。
2、预处理:根长至0.5-1.0cm时切取根尖,投入0.002M8-羟基喹林水溶液中处理;18℃,1-1.5h。
3、前低渗:吸去预处理液,加入0.075M KCl,或水低渗处理10-30min。
4、固定:用95%乙醇:冰醋酸=3:1固定30min以上,也可固定后放入4℃冰箱保存。
水洗3次,每次10min。
5、酶解:加入2.5%纤维素酶和2.0%果胶酶水溶液,在37℃酶解处理70-120min(根据软化程度而定)。
6、后低渗:倒去酶液后用蒸馏水冲洗2-3次,在水中停留30min以上,即可直接用于制片。
也可换入固定液保存。
7、火焰干燥制片:放2-3个根尖在载片上,加一小滴固定液,用镊子将根尖敲碎至浆状。
再滴2-3滴固定液,迅速用镊子夹住载片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至着火,然后吹灭火焰。
实验名称:医学遗传实验实验日期:2023年3月15日一、实验目的1. 了解医学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人类遗传病的类型、传递规律和诊断方法。
3. 学习基因检测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二、实验原理1. 人类遗传病是指由遗传因素引起的疾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病。
2. 单基因遗传病是指由一对等位基因突变引起的疾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染色体连锁遗传等。
3. 多基因遗传病是指由多个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
4. 染色体病是指染色体结构或数目异常引起的疾病,如唐氏综合征、克氏综合征等。
5. 基因检测技术包括DNA测序、基因芯片、PCR等,用于检测基因突变、基因型鉴定等。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对象:志愿者2. 试剂:DNA提取试剂盒、PCR试剂、基因芯片、测序试剂等3. 仪器:离心机、PCR仪、基因芯片扫描仪、测序仪等四、实验步骤1. DNA提取:采集志愿者的外周血,使用DNA提取试剂盒提取DNA。
2. PCR扩增:根据实验目的设计引物,对提取的DNA进行PCR扩增。
3. 基因芯片检测:将PCR扩增产物与基因芯片杂交,使用基因芯片扫描仪进行扫描,分析基因表达情况。
4. DNA测序:对PCR扩增产物进行DNA测序,分析基因突变情况。
5. 数据分析: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判断遗传病类型。
五、实验结果1. DNA提取:成功提取志愿者外周血DNA。
2. PCR扩增:成功扩增目的基因片段。
3. 基因芯片检测:结果显示志愿者基因表达正常。
4. DNA测序:测序结果显示志愿者基因无突变。
5. 数据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判断志愿者无遗传病。
六、讨论与分析1. 通过本实验,我们了解了医学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了人类遗传病的类型、传递规律和诊断方法。
2. 基因检测技术在医学遗传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可以用于基因突变检测、基因型鉴定等。
3. 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PCR扩增的退火温度、循环次数等参数,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医学遗传学实验报告
————————————————————————————————作者:————————————————————————————————日期:
医学遗传学实验报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专业班级姓名完成日期
专业班级姓名完成日期
专业班级姓名完成日期
一,记数细胞内染色体数并作出统计;
染色体<45 45 46 >47 细胞总数—————————————————————————————细胞数
二,绘出细胞内的染色体简图
————————————————————————————1———A———3 4———B———5 6———————C———————12
—————————————————————————————13———D———15 16——E———18 ————————————————————
19—F—20 21—G—22
性染色体注意:染色体剪下后,按大小、顺序及着丝点位置排列在各组位位置上,着丝点部位对准小圈点。
染色体核型分析报告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学遗传学教研室
照片编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临床诊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核型分析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鉴定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完成日期年月日
审阅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A———3 4———B———5 6———————C———————12
—————————————————————————————13———D———15 16——E———18 ————————————————————
19—F—20 21—G—22
性染色体注意:染色体剪下后,按大小、顺序及着丝点位置排列在各组位位置上,着丝点部位对准小圈点。
染色体核型分析报告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学遗传学教研室
照片编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临床诊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核型分析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鉴定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完成日期年月日
审阅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