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一点建议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2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几点方法语文古诗词教学是中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体现之一。
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古诗词教学,是每一个语文教师都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以下将介绍几点古诗词教学的方法。
一、注重朗读和背诵朗读和背诵是古诗词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朗读,学生可以更好地感受古诗词的语言韵律和音韵美感,增强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记忆。
而背诵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记住古诗词的内容、语言和表达方式,进一步提高语言能力。
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前或课后组织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等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领会古诗词的内涵和语言韵味。
二、注重生活情境的引导生活情境的引导是古诗词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将古诗词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中的人物、事件、风景等元素。
通过情境引导,学生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内涵,还可以更加自然地接受和喜爱古诗词。
三、注重文化背景的介绍每一个古诗词都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学生只有了解其文化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和形式。
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中适当介绍古诗词创作的社会历史背景、作者的生平经历等相关文化背景知识,从而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古诗词的阅读效果。
四、注重诗词鉴赏和创作诗词鉴赏和创作是古诗词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诗词鉴赏,学生可以更好地领会古诗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进一步提高语言能力和审美能力。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古诗词创作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爱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五、注重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应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可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途径和方式,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领会古诗词的内涵和语言艺术。
因此,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演讲、讨论、研究、文学欣赏等方式,使学生具有更广阔的思维视野,更加灵活地运用知识。
综上所述,古诗词教学需要教师设计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注重生活情境的引导、文化背景的介绍和学生的主动参与,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古诗词的内涵和语言艺术,并在实践中提高语言表达和创造能力。
初中古诗词教学的优化方式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审美情趣和
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由于古诗词的语言结构复杂、意境深远,常常难以引起初中生
的兴趣和理解。
为了优化初中古诗词教学的方式和效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
古诗词多与中国传统文化、历史事件、地理景观等
有关,因此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对于理解古诗词的意义和韵味至关重要。
教师可以在课堂
上讲解与古诗词相关的文化常识,并结合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和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古诗词以其独特的语言和意境吸引着人们,因此培养学
生的审美情趣是古诗词教学的重要目标。
教师可以通过朗诵、赏析名篇等方式,让学生亲
身体验古诗词的美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可以组织一些与古诗词相关的活动,如古诗词朗诵比赛、创作古诗词等,让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优化初中古诗词教学的方式需要注重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审美情趣、思维空间和写
作能力的培养。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词的魅力,培养他们的文学情感和人文素养,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素质。
初中学生如何学习古诗词概述: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学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
初中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很多困难,如何有效地学习古诗词,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如何有效学习古诗词,希望能够帮助初中学生更好地掌握古诗词知识。
一、了解古诗词的背景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首古诗词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因此,了解古诗词的背景是学习古诗词的基础。
学生可以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的生平事迹和时代背景等,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内涵和意义。
二、背诵古诗词古诗词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学生语文修养的重要来源。
背诵古诗词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词汇量,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感和修养。
初中学生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古诗词进行背诵,如《静夜思》、《登高》等。
在背诵的过程中,学生要注意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理解诗歌的意义,这样才能更好地背诵古诗词。
三、学习古诗词的词语和句式古诗词的语言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表现力,其中的词语和句式是学生学习的重点。
学生可以通过分析古诗词中的词语和句式,了解它们的用法和特点,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古诗词的语言。
四、学习古诗词的韵律和格律古诗词的韵律和格律是学生学习古诗词的难点之一。
学生可以通过分析古诗词的韵律和格律,了解它们的构成和运用规律,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古诗词的语言。
初中学生可以选择一些韵律和格律比较简单的古诗词进行学习,如《江雪》、《临江仙》等。
五、参加古诗词比赛和活动参加比赛和活动是学习古诗词的重要方式之一。
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古诗词比赛和活动,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同时还可以结交更多的古诗词爱好者,共同探讨古诗词的知识和技巧。
初中学生可以选择一些本地或学校组织的古诗词比赛和活动进行参加。
六、多读古诗词名家的作品古诗词名家的作品是学生学习古诗词的重要参考资料。
学生可以选择一些古诗词名家的作品进行阅读,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的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帮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的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心,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那么,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我们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呢?接下来,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知识,提出一些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方法建议。
1. 注重古诗文的诵读古诗词的韵律和音韵是其独特的魅力所在,通过诵读古诗词,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美妙之处。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朗诵比赛,让学生亲身体验古诗词的美感,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进行示范朗诵,引导学生模仿,并指导学生掌握古诗词的语音符号和停顿。
2. 解读古诗文的内涵古诗词作为文学作品,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意境和情感,学生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解读,理解古诗词背后的内涵。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选择经典的古诗词进行解析,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活背景、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意义。
3. 联系实际生活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将古诗词与日常生活相联系。
在教学《锄禾》这首古诗时,可以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农村生活经历,了解农耕文化对中国人民生活的影响,让学生触及古诗词的生动情境。
4. 组织古诗词朗诵会和作品欣赏在校园中组织古诗词朗诵会,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诵才艺,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和传播经典文化的责任感。
教师可以精心挑选一些优秀的古诗词作品,进行欣赏和解读,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5. 开展古诗词创作活动通过学习古诗词,可以激发学生的文学创作潜能,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古诗词创作活动。
在创作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参观名人故居、赏析古代名人诗词或者阅读名家作品等途径,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并通过写作实践,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创作能力。
6. 创设情境,引导情感体验在古诗词教学中,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小组合作等方式,创设与古诗词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情感体验古诗词的意境和魅力。
古诗词教学的几点建议一、要在情境教学中,感受意境在教学古诗时,教师要通过多种渠道创设情境,引学生入“境”。
具体方法有很多:一是介绍作者及背景,介绍作者生活的那个特定时代,特定环境,把握作者作诗时的特殊心情等,引导学生多读、多想。
二是联系现实生活,把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古诗中,拉近距离,搭起入境桥梁。
三是运用直观法。
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出示幻灯片、图片和录音等辅助手段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四是丰富想象,教学时指导学生展开想象,丰富诗中的情节、场面。
例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诗,启发学生的思索和联想:“大雪漫天飞舞,北风呼啸,天地间白茫茫一片的场面。
”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和意境。
二、要指导学法,读懂诗句,品味语言品味语言,首先要读懂语句。
古诗的语言有它自身的特点,如语句浓缩、成分省略、语序倒置等,这些都是学生学古诗的障碍。
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帮助其疏通理解,教给古诗学法-分词连序法:一是分词解义,逐词逐句理解字面意思及在本诗中的含义;二是按现代汉语规范进行连序翻译。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古诗学法,讲中有导,导中有练,启发学生悟法用法。
另外在以后的古诗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点拨指导,学生运用巩固学法。
1/3三、要指导感情朗读,体会乐律感情朗读,能再现诗的意境,加深体会诗的含义与感情。
因此在学生理解诗的内容的基础上重视朗读,强调背诵。
指导朗读就是要让学生掌握感情朗读的方法和技巧。
首先指导确定感情基调,然后指导处理重音与节奏。
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首抒情诗。
全诗充满了喜悦、激动之情。
起句与七、八句节奏要急促,第五、六句要舒缓;“忽传”、“喜欲狂”、“即从”、“便下”读重音。
这样朗读抑扬顿挫,学生的感情自然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除掌握上述教学要点外,教师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四、古诗词翻译不要过于死板教学中可通过口述的方法将诗意、想象、语言进行有机联系。
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避免了就诗词句诠释文意的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的出现,从而使学生对口能力的提高、分析、运用的能力大大增强,产生较好的效果。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古诗词是中华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们学习和掌握古诗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就为大家分享一些有效的古诗词教学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爱好与兴趣古诗词的魅力在于语言的美感和情感的表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爱好。
可以通过朗读、赏析、模仿和创作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深刻感受到古诗词表达出的情感、思想和价值。
二、精选经典诗词虽然古诗词的数量很多,但并不是所有的古诗词都适合初中生的学习,因此要进行精选。
一般来说,可以从文学价值高、语言简练、情感深刻等方面作为选词的标准,如《静夜思》、《登高》等。
此外,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选择古诗词,让学生形成逐渐深入、逐步升华的教学感受。
三、注重语言教学古诗词是语言艺术的高峰,语言的美感是其最大的特色。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语言教学,让学生掌握词语的意义、短语的用法和句子的结构。
同时,要注重对古今语言的比较,让学生感受诗句变化的历史演变和语言文化的转换。
四、注重情感教育古诗词典雅、清新,其表达的情感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具有重要的情感教育作用。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情感沟通,让学生体验诗人抒发出的情感,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
通过古诗词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敏锐的情感和审美能力,提高他们的情感及语言表达能力。
五、注重生活与实用性教学古诗词教学要和学生的生活和实际紧密结合,注重实用性教学。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题材、情感、语言等方面,找到与自己生活相关的古诗词,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古诗词。
同时,也要注意教学的实用性,如通过古诗词教学引导学生加强语文修养、提高语感、扩大词汇量等。
六、多种教学方式古诗词教学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方法,如赏析、口头解读、阅读理解、创作训练等。
对于不同的学生,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进行个性化教学。
此外,还可以结合其他学科,如历史、地理、美术等,进行跨学科的教学。
古诗词的教学建议关于古诗词三首的教学建议1、学生应该是积累了一些表达思乡怀亲的诗词,要善于利用学生的积累,引入新课的学习。
2、三首古诗词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一样的,但是表达的方法各异,《泊船瓜洲》是写景抒情,《秋思》则是叙事抒情,《长相思》则融写景与叙事于一体,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基于这个特点,可以在初读课文,理解内容之后,把三首诗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教学。
在体会相同感情的同时,感受语言的各自特点,揣摩表达方法的不同。
当然,也可以按顺序一首一首地进行教学,要有导有放,以第一首诗为例,学习理解诗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二、三首诗则放手让学生自学,通过交流来理解诗意,通过讨论和教师的点拨来比较写法,通过诵读来积累语言。
3、引导学生学习诗词的时候,要体现自学为主的原则,放手让学生自己读诗,结合注释和上下文来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理解的盲点,适当点拨,使学生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
比如,对《泊船瓜洲》中提到的三个地名,学生可能只是机械地理解为“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却不明白作者心里真正的想法。
教师可以这样点拨:“作者这两句诗提到了三个地方之间的距离,他到底要说的是什么意思呢?”“京口和钟山离得很近,这与作者有什么关系呢?”在学生心愤而求通、口悱而不能言时,教师适当地介绍背景,帮学生体会文字里面蕴涵的意思。
比如,《秋思》中,“洛阳城里见秋风”,仅仅是要说秋天到了吗?也要在学生不留意之时,引导其思考“秋风”带给人心理上的感受。
再比如,《长相思》中的“故园无此声”中的“故园”,不仅要让学生联系前文,明白“故园”是什么地方,还要点拨学生想象:为什么他想到了“故园”?他可能想到故园的什么呢?从而使学生体会“故园”二字所承载的无穷的韵味。
4、要重视诗词的朗读指导: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
避免单纯的朗读技巧的指导和机械的朗读腔调的模仿。
联系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引导学生把握住作者的感情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语文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不仅能够领略优美的语言艺术,更能够感受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古诗词教学也面临着许多挑战,比如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不高,以及古诗词语言难度较大等问题。
如何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提升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成为语文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是古诗词教学的第一步。
针对学生兴趣的特点和古诗词文学的艺术魅力,可以采取以下教学策略:1. 组织诗词朗诵比赛。
可以在班级或学校范围内组织诗词朗诵比赛,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朗诵,并根据朗诵的情感表达和语言表现进行评比。
通过比赛,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提高他们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 制作古诗词展览。
可以邀请学生自愿参与,选择自己喜爱的古诗词进行创作,之后将其制成展板进行展览。
学生们可以通过绘画、书法等形式进行艺术加工,展现古诗词的文学意境,增强其艺术感染力和观赏性。
3. 开展古诗词赏析活动。
通过音乐、舞蹈、戏曲等形式,将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根据音乐舞蹈等表现形式来理解古诗词的内涵,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感受力,激发其学习兴趣。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逐渐增加对古诗词的喜爱和理解,从而主动参与古诗词的学习。
二、提升学生的古诗词表达能力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古诗词教学不仅要求学生理解古诗词的意境,更需要注重学生古诗词的表达能力。
以下是一些提升学生古诗词表达能力的教学策略:2. 进行古诗词的朗诵与演绎。
教师可以选取一些篇幅适中、情感深沉的古诗词,进行教学演示,引导学生通过语音语调、情感表达等技巧进行朗诵与演绎。
3. 组织古诗词创意表达活动。
通过集体讨论或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古诗词的创意表达,如编写古诗词的新词曲、绘制古诗词的图画,或是配以配乐、配舞等方式进行对古诗词的表达,增加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8篇第1篇示例:古诗词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吸引着人们对于古代诗人智慧的探寻和赞美。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的教学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帮助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一、从情感入手,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的美在于情景交融,字里行间抒发诗人的情感。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欣赏古诗词中的景物描写、情感表达来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内涵。
可以通过分析古诗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思想和情感,从而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意义。
在教学《静夜思》这首古诗时,可以引导学生感受李白孤独的心情,思考为什么李白会在夜晚独自思念故乡。
通过学生自主的讨论和感悟,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和体会。
二、注重背诵,提高记忆和表达能力古诗词是一种具有鲜明节奏和音韵美的文学形式,通过背诵古诗词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记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布置学生背诵古诗词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诵和思考来把握古诗词的韵律和内涵。
除了背诵,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朗诵、默写等形式来巩固古诗词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拓展思维,引导学生欣赏意境古诗词中常常出现一些寓意深刻的抒情诗句,通过分析古诗词的意象和比喻,可以引导学生拓展思维,深入理解古诗词所表达的意境。
在教学《春晓》这首古诗时,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诗中对春天的描写,激发学生对春天的美好向往和对生活的热爱。
通过欣赏和理解古诗词所表达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和审美素养。
四、开展课外拓展活动,提升学生兴趣为了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可以开展一些有趣的课外拓展活动。
例如组织学生参加古诗词朗诵比赛、古诗词创作比赛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提升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通过以上几种方法的结合,可以有效提高初中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领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感悟人生的真谛。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古诗词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
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更好地教授古诗词呢?以下是一些关于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的建议。
一、注重背诵和朗读古诗词是音韵美感十分重要的一种文学形式,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对古诗词的背诵和朗读。
通过背诵,可以让学生对古诗词进行深入的理解和体验,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记忆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朗读时,学生可以更好地感受古诗词的节奏和韵律,培养语言的美感和音韵的感知能力。
教师可以组织课堂朗读比赛、古诗词朗诵会等活动,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结合历史文化背景讲解古诗词的诗人、写作背景、艺术特点等都与当时的历史文化密不可分。
在教学中应该结合古诗词的历史文化背景,向学生介绍古诗词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增加对古诗词的兴趣和好奇心。
通过对历史文化背景的了解,可以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拓展他们的文化视野,激发他们对古诗词的热爱和研究兴趣。
三、注重比较分析古诗词是中国文学的瑰宝,教学中可以通过比较分析不同诗人的诗歌作品,让学生感受古人的创作风格和情感表达方式,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比较分析可以拓展学生的诗歌视野,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艺术魅力和文学价值。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课堂活动,如诗歌对比赏析、诗歌作品品味分享等,让学生在比较分析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
四、多角度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的意蕴丰富,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多角度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古诗词,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情感体验,真正让学生对古诗词有深刻的感悟和理解。
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写作感悟、情感表达等方式,让学生在理解古诗词的过程中得到心灵的滋养和提升,增强文学情感的体验和表达能力。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一点建议
作者:徐德智
来源:《都市家教·上半月》2014年第01期
古诗词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愫传唱千年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其感情真挚动人,其词藻耐人琢磨,面对着如此优秀的文化财产,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①加强诵读,积累古诗词;②讲究方法,理解古诗词;③抓住诗(词)眼,鉴赏古诗词;④联系生活,运用古诗词。
下面就从几方面谈一下自己的见解:
一、加强诵读,积累古诗词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现在首要的缺憾就是积累,文化积淀浅薄。
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财富中最为宝贵、最为精彩的一部分,我们更应无条件的大量的去积累,内化为我们自身的财富。
所以,我首先让学生养成独立自主讲诗的能力,即每节语文课前放手给学生5分钟左右的时间,由学生轮流讲诗。
第一次可由老师为同学示范,使学生清楚诗歌快速讲析的步骤:范读——练读——作者——诗意——赏析——背诵。
这样每册课本的古诗词笔者都要求学生背诵,诗词的内容也会在最短的时间里掌握。
常言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学习古诗词更要有这番毅力,所以,在晨读时间中,每周至少要抽出三天时间进行全体同学的诗词诵读,让大家在吸纳新诗之时巩固旧诗,温故知新,效果良好。
二、讲究方法,理解古诗词
古典诗词文字简约,蕴含丰富。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比较注重教师的讲解分析、细嚼后的强行灌输,此种做法不利于增加学生的知识积淀,训练学生的鉴赏能力,更不利于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因此,面对传统教学,我采取批判吸收的态度,再溶于新课标主动探究等理念,提高他们综合能力,故在诗歌教学中体会归纳以下几种方法:
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创作背景
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
因此,我们赏诗,须先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
如:赏读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女词人——李清照所作《武陵春》,多数同学赏其词后并未真正洞悉词中真意,认为词中所言之“愁”仅是一个女妇人独处之闲愁,缺乏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思索。
这应是一个理解的误区,此乃因不详李清照其人生际遇、情感变化之故所致。
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
北宋灭于金、举朝南渡前生活舒适安定,与丈夫金石考据家赵明诚游于文艺;南渡后,经历国破家亡的苦难,生活颠沛流离。
前期词作主要反映闺中生活、自然风光和与丈夫的离别相思。
后期词作主要写亡夫之痛、故国沦丧之悲及伤时念旧的抑郁情怀。
北宋灭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
建炎三年(1129)丈夫赵明诚病故之后,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
绍兴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华时
写了这首《武陵春》词。
这时她已经53岁了,经历了国家败亡、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
这首词中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段和思想感情。
学生了解这些后,定不会再将词中之“愁”仅仅理解为一般之“愁”,这愁绪千丝万缕,有国破家亡之愁,亦有只身孤苦之愁,也应是兼有绵绵恨意于其中,词中最后不是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吗?
2.品析名句
写作讲究锻字炼词,作者将其万千心绪凝于诗词等作品中。
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可直接劈文入情,品味作者当时迸现的情感,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
师生在研读过程中,适当渗透“以诗解诗”的方法,学生既能快速入境,亦能提高锻字、炼词、用句等写作能力,更能纵横联系,加强古诗之间的相互理解。
师可示范以其法赏诗:李清照的《武陵春》中一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这两句写当前所见,本是风狂花尽,一片凄凉,但却避免了从正面描写风之狂暴、花之狼藉,而只是用“风住尘香”四个字来表明这一场小小灾难的后果,则狂风摧花,落红满地,均在其中,出笔极为蕴藉。
三、抓住诗(词)眼,鉴赏古诗词
古人作诗讲究“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力求一字传神,一语惊人。
而一首诗中最凝练最传神的字句就如同这首诗词的眼睛,即整首诗词的主旨句。
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最后一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道出了朝代更替的实质,引导学生明白了这句,那么学生自然就能理解作者站在潼关这一兵家必争之地是何等的感慨万千了。
四、联系生活,运用古诗词
古诗词作为祖国文学宝库中最璀璨的明珠,我们不但要教会学生学习如何诵读,如何理解,如何鉴赏,更要让学生懂得如何运用古诗词。
当一学生考试失意时,我问其他同学,我们可以用李白的哪句诗来劝慰他?大家齐答: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当我在教学朱自清的《春》这篇课文中写雨的一段时,讲到“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三个比喻写出了春雨细密、轻盈的特点。
我问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学生用杜甫的诗《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很好地回答了我。
是啊!“润物细无声”不正是春雨细密轻盈这一特点的绝好写照吗?
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内涵极其丰富,让我们这些语文教师带领学生遨游其中,鉴赏品位,我们的古诗词教学一定会呈现出一派新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