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反思-做一个钟摆教科版
- 格式:docx
- 大小:13.53 KB
- 文档页数:1
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第5课时机械摆钟【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韩愈◆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同一个单摆每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是相同的;根据单摆的等时性,人们制成了摆钟,使时间的计量误差更小。
过程与方法:重复观察和测量摆钟每分钟的摆动次数;动手制作一个单摆并观察和测量单摆在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
情感、态度、价值观:进一步理解重复进行实验的价值;感受探究计时工具的快乐。
【教学重点】动手制作一个单摆并观察和测量单摆在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
【教学难点】通过观测理解摆的等时性。
【教学准备】摆钟一个或摆钟的录象、学生自带计时表(小组)、铁架台、棉线、镙帽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1、复习前几节课学习的几种古老的计时方法,如:太阳钟、水钟等。
同时指出还有很多类似的计时方法,如:一炷香、一个沙漏等等。
2、师:虽然计时方法很多,但人们总希望有更精确的时钟,摆钟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时钟的精确度。
揭题:机械摆钟。
(板书课题)二、观察钟摆:1、师出示摆钟,设疑:摆钟计时为什么可以这么精确呢?2、观察讨论:摆钟是怎样来计量时间的?3、测量:用秒表测一测:摆钟的摆每分钟摆动几次?4、集体测量一次后反馈,问:钟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相同吗?5、讨论:课本中的记录表为什么要让我们测三次或更多次呢?三、观察我们的钟摆:1、师:我也做了一个单摆(出示单摆),它每分钟摆动的次数是不是也是一样的呢?2、学生猜测后,师带领学生集体测量三次。
3、设疑:是不是所有的单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都是一样的呢?4、老师给你提供铁架台、棉线、镙帽,你能做一个摆吗?5、小组合作制作一个单摆,并开始测量固定时间内,单摆摆动的次数。
(课本记录表上的时间间隔可以让各小组决定,只要相同间隔就可以了)6、反馈交流结果。
7、讨论:你有什么发现?8、结合学生发现的(相同间隔时间段里,单摆摆动的次数是固定的),指出:单摆的这个特性就是等时性。
利用这个特性,人类发明了摆钟,大大提高了计时的精确度。
制作钟摆教学反思钟摆是物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实验,通过它的运动可以很好地展示出一些基本的物理概念,如重力、摩擦力以及简谐运动等。
在这次钟摆制作教学中,我认为有以下几点需要反思和总结。
首先,对于钟摆制作教学的目标和重要性需要更好地明确说明。
在教学之前,我应该向学生们解释钟摆实验的意义和应用,并告诉他们钟摆实验的性质和运动规律。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让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实验制作过程中。
其次,对于教学内容的设计需要更加具体和细致。
在本次教学中,我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们的实际情况和能力水平,对于一些概念的解释和步骤的说明可能比较简单和模糊,导致学生们对于钟摆制作的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我以后应该更加注重对教学内容的细分和具体说明,通过图片、实物模型以及实验演示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此外,对于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需要更加灵活和多样化。
在本次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讲解和示范的方式,而较少参与学生的互动和讨论。
这样可能会导致学生的被动学习和思维的局限。
因此,我以后可以尝试采用讨论、小组合作和实验演示等方式,让学生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验制作和探究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此外,实验安全和仪器设备的使用也是我需要关注和重视的。
在本次教学中,由于没有充分提前检查和准备,导致一些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和安全问题。
这也提醒了我在教学前要进行充分的实验设备和安全材料的检查,并提前预防和处理一些可能的问题,确保学生们的安全和顺利进行实验。
最后,对于学生实验报告的评价和反馈也是我需要重视和改进的地方。
在本次教学中,我的反馈主要集中在实验结果的正确与否,而对于学生的实验思路和方法并没有进行充分的指导和反馈。
这样可能会降低学生的实验探究和思考能力。
故以后我应该对学生的实验报告进行详细的评价和指导,给予他们积极的批评和建议,激发他们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通过这次钟摆制作教学的反思,我意识到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同时也找到了改进和提高的方向。
五年级下科学教学反思-做一个钟摆教科版一学期一节公开课,在一个相对比较开放大的空间中,是非常有必要的。
4月29日,东海小学,定海区教研之春,也就是定海区的24学时培训活动,我和袁优红特级教师执教两节课,之后是海宁教师进修学校的钱金明特级教师点评讲座。
一天的活动很充实,作为上课者,自然是多了一份责任和压力,这肯定是双刃剑,而有时候自己恰恰喜欢那种箭在弦上的感觉。
有紧绷,也特别有力量,发射出去,到达想去的那个目标。
我执教的是五年级教科版《时间的测量》单元第七课。
学生已经了解了摆的基本结构和影响摆快慢的因素有摆绳,和摆幅大小摆锤重量无关。
那么通过这节课中出示不同摆锤长度的摆和摆锤相同长度但是圆片位置不一样的摆锤的摆的进一步研究,使学生不断在已有科学概念认识的基础上去推翻旧知建立新的更加完善的摆快慢的概念。
基于摆锤重心的认识是连接建立摆长概念的关键点,所以对教材中没有的“重心”概念加以生活化联系,让学生体验、观察、实验测量来认识到重心的变化,引起摆长的变化,再引发摆的快慢。
最后在学生数据的交流和观察实验基础上,调制一个一分钟摆动60次的摆,加以运用。
整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我基本上是沿着从学生的已有概念和经验出发——分析问题——发现新的问题——质疑分析——尝试实验——得出数据——建立新的结论认识——推广应用。
如果按照钱特后来的提升概括,我总结这节课自己用的比较多的是“活动支架”和“指导支架”,具体的通过有结构的材料和有目的的实验记录条一步步来达成。
最后学生的“研讨支架”其实也是建立在学生实验后的数据分析交流中。
尽管整堂课的设计比原先的教材安排难度有所增加,但是遵循着学生已有的概念和经验水平,我一步步引导推进,从摆的快慢和摆绳有关,到和摆锤有关,到和摆锤的重心点有关,最后概括得出其实是摆长在发生变化,在同样的问题“摆的快慢到底和什么还有关系”中,学生逐步推进认识,科学素养的培养落实在一个个具体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现象中,最后尝试进行应用,并有三个组成功。
五年级下科学教学实录及反思做一个钟摆_教科版
五年级下科学教学实录及反思-做一个钟摆教科版
师:你们已经知道了摆钟一分钟摆动60次,也知道了摆的长短对摆摆动的快慢是有影响的,现在如果要你们做一个这样的钟摆,认为最先要考虑的是什么?
生:(思考1分钟)要考虑摆的长度。
师:你们都这样认为?
生:是。
师:是呀确定摆长是多少是关键,那么摆长怎么来确定呢?出示一个以长木条作摆锤的摆,再出示一个同样长的木条但下面放有圆铁片的的摆。
你们认为这两个摆摆动的速度一样吗?为什么?
生:(不假思索)一样。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们的摆长一样呀。
师:那我们来验证一下。
(演示实验。
师计时10秒,生数摆动次数。
)
结果,长木条作摆锤的摆摆动的次数是11次,放有圆铁片的摆摆动的次数13次。
师:从数据看,这两个摆的摆长一样吗?
生:不一样,因为摆动的次数是不一样的。
师:我们看起来他们的摆长是一样的,你们是怎么确定捐款长的?
生:从最下面到最上面。
师:看起来这样的确定标准是有问题的。
是什么原因摆长被改变了?
生:(思考几分钟后) :是那个圆铁片改变了摆长。
(只有一个学生这样想。
)
师:哦,能不能具体说说你的想法?
生:是圆铁片放到下面了,摆变长了。
师:你的意思是说如果摆圆铁片放到再上面一点,摆就会变短?
生:是的。
师:你们觉得他说得有没有道理?
生:有。
师:那我们就来做做这实验,验证一下?(实验方法同上)。
结果,圆铁片上移,摆摆动的次数增多。
《做一个钟摆》教学反思
《做一个钟摆》是科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时间与测量》的第七课,是一节以活动构建概念的课。
五年级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态度,自我控制能力较强,能进行有组织有目的的学习,并具有一定的思考能力操作能力。
在前两节课已经了解了“摆的快慢与摆幅、摆锤重量无关,与摆绳长度有关”的概念,在本课教学中主要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摆长,摆长与摆的摆动快慢的关系这两个概念,并让学生制作30秒摆动30次的摆,为第八课作一个铺垫。
这堂课的初步设计为三部分:
第1部分:回顾摆的快慢影响因素,思考钟摆无法改变摆绳长度,产生思维冲突。
第2部分:实验研究(无重物纸板摆、重物分别处于A\B\C处的纸板摆),分析小结得出重心概念,进而引出摆长及其特性。
第3部分:做一个30秒摆动30次的摆,并讨论与展示。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现几个问题与改进:
1.教学引导语过多,宜简不宜过细。
2.改变摆锤位置的导出太艰难,学生出不来。
建议图片放大细节,让孩子发现调整摆锤的方式。
3.数据分析缺失,实验就属于无目的的过程了。
应让学生分析数据,推导和讨论各结论,促进学生思维提升。
4.重心概念阐释太多,学生听取混乱。
应添加PPT讲解,直观简洁高效。
5.得出摆长的概念和它与摆的快慢的联系时,未能及时呼应前引导中的摆钟不准问题。
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第7课时做一个钟摆【灵师不挂怀,冒涉道转延。
——韩愈《送灵师》◆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长有关,同一个摆,摆长越长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动越快。
过程与方法:在真实情境中研究摆长如何影响摆的快慢;在不断尝试中,调制出每分钟摆动30次的钟摆。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细心观察和准确测量的重要性;体会制作钟摆的乐趣。
【教学重点】在真实情境中研究摆长如何影响摆的快慢。
【教学难点】调制出每分钟摆动30次的钟摆。
【教学准备】学生自带计时表(小组)、铁架台、棉线、一根宽1厘米长30厘米的木条、稍大金属片。
【教学过程】一、引入:1、复习上节课内容,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2、阅读课本P62上图和文字,并作出预测。
师出示上节课的实验单摆再次演示。
3、小结:摆长不等同与绳长。
二、摆长怎样影响摆动次数:1、师出示金属圆片,问:假如把它固定到木条上,这个摆的摆动快慢会变化吗?为什么?2、学生小组实验,把金属片固定在底部,三次实验记录15秒内摆动的次数。
记录表见课本P62。
3、反馈数据。
4、思考:我们观察到了什么变化?怎样解释这种变化呢?5、师问:金属圆片在木条上固定的位置不同,对摆的快慢有影响吗?6、小组三次实验并记录金属片挂在上、中、下处时,15秒内摆动的次数。
7、反馈数据。
8、解释变化原因并小结。
三、做个钟摆:1、提出要求:利用刚才的材料,我们能做一个每分钟正好摆动30次的钟摆吗?2、板书课题:做一个钟摆。
3、小组尝试调整制作。
4、请成功的小组展示钟摆。
板书设计:做一个钟摆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长有关,长则慢,短则快。
每分钟摆动30次教学后记:【素材积累】1、2019年,文野31岁那年,买房后第二年,完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转变。
这一年,他摘心里对自己的定位,从穷人变成了有钱人。
一些人哪怕有钱了,心里也永远甩不脱穷的影子。
2、10月19 日下战书,草埠湖镇核心学校组织全镇小学老师收看了江苏省泰安市洋思中学校长秦培元摘宜昌所作的教训呈文录象。
五年级下科学教学片段与反思做一个钟摆(实验改装)_教科版五年级下科学实验改装-做一个钟摆教科版在研究影响钟摆摆动频率的主要因素——摆长的时候,原有教材大致地把摆长等同于绳长。
但是我们在做实验时,发现把4个钩码串挂起来与原来只有一个钩码的摆摆动快慢是不一样的,这就影响了学生关于摆的快慢的概念形成。
所以在新教材里增加了《做一个钟摆》这一课。
这一课的教学要使学生明白绳长不等于摆长,摆长是摆锤重心至固定点的距离。
而重心的概念较为抽象,小学生形成和理解这一概念尚存在不少的困难。
我从学习材料入手来解决摆长的概念。
二、【实验改装的想法】1.第一个对比实验目的是让学生初步认识摆长的概念。
材料改成绳长是14厘米,用钢条作摆锤,钢条长13厘米,宽1厘米,上面均匀分布11个孔(钢条可以与磁铁相吸,与后面的实验相统一)。
对比实验的两个摆改成:一个摆将钢条横着放,另一个摆将钢条竖着放(没有改变绳长,没有改变摆锤的重量)。
改装理由:对比实验讲究只改变一个变量,设计的对比实验实质是只改变了摆锤重心高低这一个变量。
而书本62页的两个摆的装置即改变了重心高低,又改变了摆锤重量两个变量,这样两个变量的改变不符合对比实验的设计。
所以要加以改装。
师:课件出示:两个摆,这两个摆绳长一样,摆锤重量一样,只是放的方法不一样。
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摆的快慢。
请看,我用同一根绳长,同一个摆锤(用钢条作摆锤)来做这两个摆,这两个摆的快慢会怎样呢?请你们来猜一猜,并说说你的理由?【片段一】师:课件出示:两个摆,这两个摆绳长一样,摆锤重量一样,只是放的方法不一样。
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摆的快慢。
请看,我用同一根绳长,同一个摆锤(用钢条作摆锤)来做这两个摆,这两个摆的快慢会怎样呢?请你们来猜一猜,并说说你的理由?生:一样,因为它们的绳子长度是一样的,摆锤只是放的方法不同而已,但是它不会影响摆的快慢。
所以,我认为是摆的一样快。
生:一样,因为上节课学过,绳长一样的情况,摆的快慢一样。
《7.做一个钟摆》教学反思“做一个钟摆”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第7课。
在第6课中学生通过研究已经发现,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锤重量无关,只与摆长有关。
在本课重点是让学生在设计制作一个1分钟摆动60次的钟摆过程中,通过测量与比较的方法来认识摆的摆动快慢规律。
同时通过测量分析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整理信息、分析数据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进一步的发展。
怎样才能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呢?我在备课和上课中做法如下:一、深刻解读教材,进行灵活处理新课程倡导“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也就是说教材为我们的课堂提供了很好的内容,但并不等于我们一定要按照教材的安排按部就班地教学,我们应该按实际需要,对教材的组织、教材的呈现方式等进行改变,使教材为我所用。
为此,经过精读教材,在掌握了编者的意图之后,我对本课教材的设计进行了以下的优化处理:1、省略教材内容教材的内容共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探究摆长怎样影响摆动次数;二是做个“钟摆”。
而在第一部分又分为两个内容:一是探究粗细相同长度不同的两个摆的摆动快慢;二是金属圆片固定在摆锤的不同位置时的摆动速度。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把“探究粗细相同长度不同的两个摆的摆动快慢”这个内容省略了,原因有以下两点:(1)与前一课的最后一个内容重复这个内容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探究认识到摆绳长不等于摆长(摆长是固定点到摆锤重心的距离),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长的长度有关。
而通过前面对《摆的研究》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到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锤的重量和摆幅的大小无关,只与摆长有关。
如果继续探究这个内容就会重复。
(2)为了突出本课的重点,突破难点本课的课题是“做一个钟摆”,目的是让学生在制作钟摆的过程中发现“摆锤重心的高低可以调节摆的摆长,从而控制摆的快慢”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而制作一个1分钟摆动60次的摆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经过多次调整,课堂40分钟很难完成。
五年级下科学教学反思-做一个钟摆教科版
说说我在备这节课的一些感触,刚接触到这节课,我就觉得难上,一是材料的准备,要有一个能在摆锤上自由活动的重物,按照教材的做法是比较困难的。
后来我在多次实践后选择木尺和罐头瓶盖事先打眼,用摁钉固定便于移动。
这材料容易准备,实验效果也明显。
二是对这节课上要达到的“度”很难把握,我到底要不要解释重心,不解释重心又如何让学生建立正确的摆长概念。
后来经过多次试教,觉得这节课很像《浮力》单元的《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一课,也是不出现密度这个概念,用称相同体积的的水的重量来暗含密度的概念,同样,这节课也是用重物的位置变化暗含重心的变化,需要建立的是更接近于本质的摆长概念。
想到这一层,课也不觉得那么难上了。
这节课是这个单元的倒数第二节,是在研究了钟摆的摆动快慢与摆幅无关,与摆锤重量无关,与摆绳的长短有关的认知基础上进一步研究。
研究钟摆的摆动快慢不仅与摆绳长短有关,还与摆锤的形状,摆锤上的重物的位置有关。
让学生建立起比较接近于本质的“摆长”科学概念概念——“摆长是从悬点到摆的重心的距离”。
当然五年级的学生还不能完全理解重心的概念,教学中也不能提出重心的概念。
这也是这节课不好上的一个重要因素。
教材中用木条固定较重金属片,并且用金属片的移动来比较形象的暗示摆锤重心的变化。
以期让学生意识到摆锤中最重的部分离悬点越近,摆动越快。
知道可以通过移动(改变)摆锤重物的位置来改变摆的摆动快慢。
最后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做一个每分钟摆30次的摆。
用实践运用来巩固加深所学知识。
基于这个理解,我认为教材中要让学生理解的摆长是建立在学生现有认知基础上的区别与摆绳长与摆锤长的概念,与科学上的真正的摆长概念是有区别的。
这节课要让学生经历典型的探究过程。
教材中学生思维的推进是十分明显的:先是肯定摆动快慢与摆锤无关;紧接着又发现和摆锤的长短有关(摆锤越长,摆动越慢);又通过相同长度的两个摆锤(一个在末端固定了金属片)的摆动快慢不一样的实验,意识到又和摆锤的长短不太有关,好像和摆锤上的重物有关。
通过改变摆锤上重物的位置变化,影响了摆动快慢这一现象,认识到摆锤中重物离悬点越近,摆动越快。
学生思维经历了肯定——否定——肯定——又否定——最后肯定的从现象到本质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