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教师素养大赛一等奖必修2第1章第1节人口的数量变化课时训练及答案完美版
- 格式:doc
- 大小:112.88 KB
- 文档页数:4
第一章第一节一、单项选择题1.为了缓解人口压力,我国应采取下图人口增长模式中的(C)【解析】为缓解人口压力,我国应采取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人口增长模式。
2.根据各洲人口状况和下表资料,正确的结论是(C)A.非洲人口的出生率最高,死亡率最低B.欧洲经济发达,死亡率较低C.拉丁美洲的新增人口比北美洲的三倍还多D.世界新增人口最多的大洲是非洲【解析】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拉丁美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是北美地区的三倍,而总人口远大于北美地区。
(2018·衡水中学调研)下图是“杭州市六次人口普查人口数量及年龄构成统计图”。
读图,回答3~4题。
3.杭州市在2000年之后人口总数增长较快的直接原因是(C)A.出生率较高B.死亡率较低C.迁入率较高D.迁出率较低4.图中所示杭州市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情况是(B)A.1953年之后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逐年减少B.1964年之前15~64岁人口比例不断减少C.1990年之后0~14岁人口数量不断减少D.1982年该市人口结构已进入老龄化阶段【解析】第3题,根据图例,结合图中曲线形态判断,杭州市在2000年之后人口总数增长较快的直接原因是迁入率较高,C对。
1964年后,该地0~14岁人口比例不断下降,说明出生率较低,A错。
老龄人口比例上升,死亡率可能较高,B错。
迁出率较低不是人口增长较快的直接原因,D错。
第4题,根据图中曲线分析,图示杭州市人口年龄结构,1953年之后,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逐年增加,且人口总数增加,故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逐年增加,A 错。
根据曲线形态,1964年之前人口总数增长快,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增长不明显,0~14岁人口比重增长快,说明15~64岁人口比例不断减少,B对。
1990年之后0~14岁人口比重不断减少,但人口总数增加,故0~14岁人口数量是不断增加的,C错。
1982年该市老龄人口约占5%~6%,人口结构没有进入老龄化阶段,D错。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1.理解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及世界人口增长的时空差异。
2.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转变过程及其地区分布状况、原因。
(重点)3.理解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口问题及解决对策。
(重难点)教材整理1人口的自然增长阅读教材P2至P4图文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人口自然增长的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2.世界人口增长的时空差异(1)时间差异①总趋势:不断增长。
②表现:不同的历史时期人口数量增长的特点不同,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
(2)地区差异①总特点:不平衡。
②表现国家具体特点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较低水平,人口增长缓慢发展中国家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因而人口增长很快正误判断:(1)出生率高的地区,人口自然增长速度快。
( )(2)世界人口不断增长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 )(3)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不如发达国家迅猛。
( )【提示】(1)×一个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取决于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因此出生率高的地区,人口自然增长不一定快。
(2)√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会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从而促进人口的自然增长。
(3)×二战以来,发展中国家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不断下降,因而人口增长很快,远比发达国家迅猛。
教材整理2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阅读教材P5至P7图文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人口增长模式(1)构成指标:图中曲线①出生率;曲线②死亡率;阴影部分为:自然增长率。
(2)类型及特征A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B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C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2.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1)过程:由原始型转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逐步过渡。
(2)表现差异具体表现时间20世纪70年代中期发达国家已进入现代型目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空间世界处于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中国目前已基本实现了人口增长模式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正误判断:(1)原始社会时期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都很高。
人口的数量变化测试题一、选择题(25×2)2005年元月6日,是我国大陆“13亿人口日”,巨大的人口数量,再一次向我们敲响了警钟。
同时有关专家还指出,我国近期人口特征表现为三大高峰相汇,即增长高峰、老龄化高峰和就业高峰同时出现。
据此回答1~4题。
1、我国人口“增长高峰”的形成主要由于( )A. 人口基数大 B.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C.人口死亡率低 D.国外人口迁入2、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出现,主要原因是我国( )A.养老保险制度较为完善 B.严格实行计划生育政策C.人口出现高速增长的态势 D.人口再生产处于“传统型”阶段3、有利于缓解我国就业紧张形势的措施之一是( )A.实施西部大开发 B.控制城市发展规模C.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 D.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4、从人口普查资料可以看出,我国某些大城市人口死亡率高于农村,其主要是( )A.农村医疗卫生水平得到改善 B.城市环境问题较为严重C.农村人口的身体素质更好 D.城市人口老龄化现象更突出5、下列不属于人口增长模式指标的是()A.人口出生率 B.人口死亡率C.人口自然增长率D.人口生育率6、若某城市人口出生率1.02%,死亡率0.62%,自然增长率是0.4%,其人口增长模式是()A.原始型B.传统型C.现代型D.以上都不是7、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共有12.95亿人,图中“*”表示人口年龄构成状况,其中0~14岁人口的比重约是()A.93% B.23%C.13% D.60%8、与 10年前相比,我国人口中0~14岁人口比重下降了4.8%,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1.39%,而总人口增加了近1.3亿。
因此,新世纪人口工作的主要任务是()A.控制人口盲目流动 B.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C.遏制人口老龄化加速势头D.适度提高少年儿童人口比重9、关于人口迁移概念的理解,正确的是()A.凡人口在两地区间的空间移动,均称为人口迁移B.参与国际旅游属于人口迁移范畴C.我国大学生赴欧美留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属人口迁移D.属人口迁移范畴的迁移人口,其空间移动距离在1000千米以上10、下列人口迁移对环境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人口压力大的农村,人口迁出,使劳动力不足,不利于开发利用土地资源B.新中国成立后的人口迁移,使迁入区得到发展并使综合环境得到较大改善C.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D.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区环境的影响更广泛11、影响人口迁移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是 ( )A.自然因素B.交通和通信因素C.政治因素D.经济因素12、新中国成立后到80年代中期人口迁移的特点和原因是 ( )A.人口迁移和流动数量较少,原因是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制度B.人口迁移和流动数量较多,原因是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制度C.人口迁移和流动数量较多,原因是政策不允许农村居民迁入城市D.人口迁移和流动数量较少,原因是城乡收入差别较小13、80年代中期以来的人口迁移的特点是 ( )A.从城市迁往农村B.规模小,频率低C.由内地迁往边疆D.流动人口大量增加14、近年来,我国人口流动出现“孔雀东南飞”的现象,该现象表示( )A.大批民工流向沿海地区打工B.建设新工业基地引起人口迁移C.知识分子从内地流向沿海城市D.高等院校搬迁、招生和分配形成的人口迁移15、有关我国环境人口容量估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目前人口已大大超过环境人口容量的极限值B.我国人口与环境,特别是与淡水、可耕地等资源之间的矛盾已十分突出C.我国人口与环境的关系十分协调D.我国环境人口容量应控制在20亿左右16、我国人口承载量最高应控制在 ( )A.13亿左右 B.16亿左右 C.19亿左右D.20亿左右17、目前上海面临的最主要的人口问题是:()A、卫星城镇人口比重大B、人口老龄化,青壮年赡养照顾众多老人负担过C、人口基数大,自然增长率高D、人口年龄构成轻,生育高峰压力大18、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 )A、由农村到城市B、由城市到农村C、由城市到城市D、由农村到农村19.环境人口容量的变化由小到大的排序正确的是()A原始社会----农业时期----现代社会----工业时期B农业时期----原始社会----工业时期----现代社会C工业时期----原始社会----农业时期----现代社会D原始社会----农业时期----工业时期----现代社会20.我国西藏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小于2人,长江三角洲每平方千米则大于500人,关于两地的环境人口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影响两地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科技B.长江三角洲人口密度较大的主要原因是经济较发达C.两地环境的人口容量都已达到极限D.两地人口数都远远低于环境人口容量,都存在资源开发不足现象读中国、日本和韩国人口负担系数百年比较图[注:人口负担系数=(14岁及以下人口数+65岁及以上人口数)/(15~64岁人口数)×100%],回答21~23题。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讲人口的数量变化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72分)(创新题)读我国2005年和2050年人口金字塔示意图,回答1~3题1. 2050年我国面临的人口问题主要是()A. 人口总量大B. 人口就业压力大C. 人口严重老龄化D. 劳动力不足2. 2050年与2005年相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50岁以下的各年龄段人口总量均减少②50岁以上的各年龄段人口总量均增加③60岁以上的人口大约是2005年的3倍④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有了明显的提高A. ①②B. ①②③C. ①②④D. ①②③④3. 导致我国人口状况发生演变的原因,不可能是()A. 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B. 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和社会福利的提高C. 医疗卫生条件的日益改善D. 生育子女以及赡养老人的成本上升(2009〃济南模拟)下面四幅人口变化曲线图中,横轴表示时间,读图回答4、5题。
4. 若纵坐标表示人口自然增长率,四图中表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变化趋势是()A. 甲B. 乙C. 丙D. 丁5. 形成我国目前人口自然增长率现状的原因是()A. 出生率上升B. 出生率下降C. 死亡率上升D. 死亡率下降A. 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人口增长迅速B. 人口出生率增高,人口老龄化问题得到缓解C. 人口出生率大幅度降低,人口死亡率大幅度增高D. 人口增长率很高,有大量青壮年人口迁入7. 该城市是()A. 南京B. 深圳C. 西安D. 沈阳(改编题)读图回答8、9题。
1950-2000年世界各大洲或地区人口数量的增长8. 在1950-2000年间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A. 亚洲B. 大洋洲C. 非洲D. 欧洲9. 目前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A. 人口老龄化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B.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面临着高出生率、高死亡率的问题C.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少年儿童比重大的问题D.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模式已经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美国人口普查局近日宣布,在东部时间2006年10月17日清晨7点46分,美国人口总数突破三亿大关,这是美国人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刻。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基础过关』纵观世界人口的发展历史,总趋势是人口不断增长。
读“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图”,回答1~3题。
1.每年净增加人口最多的时间段是()A.公元前8000年到公元1770年B.公元1770年到1950年C.1950年到1999年D.1999年到2011年2.1770年前世界人口发展的特点是()A.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B.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C.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D.低出生、低死亡、负增长3.关于世界人口增长的叙述,正确的是()A.1770年前由于出生率太低,人口增长缓慢B.1770年到1950年间,由于欧美国家出生率提高,人口增长加快C.1950年到1999年,由于发展中国家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D.1999年到2011年,世界人口出生率继续提高,人口增长迅猛答案 1.D 2.A 3.C解析第1题,读图计算可知,1999年到2011年每年净增人口最多。
第2题,1770年前世界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均较高,自然增长率较低。
第3题,“二战”后,由于科技进步、生活水平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改善、国际大环境相对稳定等,世界人口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人口迅速增长。
读“1950~2010年世界各大洲(除南极洲外)或地区人口数量(单位:亿)的增长图”,回答4~5题。
4.在1950~2010年间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A.亚洲B.大洋洲C.非洲D.欧洲5.目前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A.人口老龄化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B.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面临着高出生率、高死亡率的问题C.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少年儿童比重大的问题D.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速度已低于发达国家答案 4.C 5.C解析第4题,结合图中所给数据,可以计算出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
第5题,目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死亡率已经降至与发达国家相当的水平,但是人口出生率仍然很高,人口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发达国家。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仍然较高,少年儿童的比重较大。
课时作业1人口的数量变化【基础演练】2011年10月31日,世界人口总数量突破70亿大关;预计到2025年,世界上的人口将达到80亿;到2050年,全球人口将再增加22亿。
结合图,据此完成1~3题。
1.世界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在()A.产业革命后B.第一次世界大战后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D.20世纪20年代后2.关于各阶段人口增长趋势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A.各阶段人口的增长主要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与其他因素无关B.人口增长趋势的变化除受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外,也与国家的人口政策有关C.人口增长趋势的变化主要取决于世界各国的人口政策D.人口增长趋势的变化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3.由图可知,2010~2050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数量将()A.基本持平B.差距继续扩大C.差距有所减小D.变化不大解析:第1题,历史上的任何一次生产力的飞跃,都极大地促进了人口的增长。
农业革命使人口增长速度加快,工业革命使人口迅速增长,而“二战”后的新技术革命使人口迅速增长。
第2题,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有经济、政治、人口政策、文化及宗教、医疗卫生条件及自然条件等。
第3题,读图可知,2010~2050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数量差距继续扩大。
答案:1.C 2.B 3.B[2019·湖南省长郡中学高一期中]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这意味着长达30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正式结束。
读“我国15~64岁年龄段人口增长率变化图”,据此完成4~5题。
4.2015年后,我国人口变化的特点是()A.少儿人口数量减少B.总人口数量不断减少C.老年人口比重下降D.劳动力数量不断减少5.开始实施“二孩”政策后的十年内,我国()A.仍应积极推进养老产业发展B.劳动年龄人口的抚养压力减轻C.人口老龄化问题能得到解决D.“用工荒”问题会得到缓解解析:第4题,读图可知,2015年开始我国人口15~64岁年龄段出现负增长,说明劳动力人口数量开始不断减少。
1.1 人口的数量变化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下图表示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是A.①B.②C.③D.④2、人口增长的快慢由下列哪个因素所决定A、人口出生率B、人口死亡率C、人口自然增长率D、人口数量3、人口增长模式的变化过程大致是①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②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③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A、①②③B、③②①C、②①③D、②③①4、关于人口增长模式地区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A、发达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增长多属于“现代型”B、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增长多属于“原始型”C、我国各地的人口增长模式都已进入“现代型”D、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处于原始型向传统型过渡的阶段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口迅猛增长率的原因是①气候条件改善②科技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③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④政治上的独立,国际大环境相对稳定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6、下图反映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其中,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传统型”的国家是A.①B.②C.③D.④(二)综合题7、读历史上的人口增长示意图,回答有关问题。
(1)根据所学的历史知识回答图中A为时代,B为时代,C为时代。
(2)从图可以看出,世界人口增长总的趋势是,特别是进入了社会后,人口增长速度更快。
(3)人口增长的快慢,归根结底取决于水平。
(4)工业社会以前的人口增长模式为型,进入工业社会后,出现了型的人口增长过渡模式。
20世纪70年代以的,世界上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开始进入型。
(5)目前,世界上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为: 。
8、读“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1234韩国印度古巴埃及德国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1)图中粗线表示人口出生率,细线表示人口死亡率,则/////部分表示 。
(2)图中A 阶段,人口的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人口增长模式为“ ”。
必修2第1章第1节人口的数量变化课时训练
读“世界人口增长趋势图”,回答1~2题。
1.关于各阶段人口增长趋势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A.各阶段人口的增长主要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所决定,与其他因素无关
B.人口增长趋势的变化除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外,也与国家的人口政策有关
C.人口增长趋势的变化主要取决于世界各国的人口政策
D.人口增长趋势的变化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
2.在世界人口增长过程中,人口增长速度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有差别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产业革命后人口增长最快
B.二战后人口增长最快
C.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增长速度最快
D.地势平坦地区增长速度最快
5题。
()
A.①
B.②
C.③
D.④
4.对该国人口增长不同阶段的再生产类型判断不正确的是()
A.①—原始型
B.②—现代型
C.③—传统型
D.④—现代型
5.影响该国人口自然增长模式转变的主要因素有(双选)()
A.国家政策
B.自然环境
C.社会福利
D.文化观念
根据我国2005年人口构成表,相关专家认为中国开始进入“人口红利”期,“人口红利”期指的是在一个时期内,社会抚养指数相对较小,总人口中劳动适龄人口比重较大。
据此回答6~7题。
)
A.经济发展速度很快
B.医疗卫生事业进步,人口死亡率低
C.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D.城市化速度快
7.不符合我国的人口结构特点的是()
A.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大,劳动力资源丰富,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B.中国老龄化呈现速度快、规模大、“未富先老”等特点
C.从人口性别结构看,男女比重失衡,存在一定社会隐患
D.城乡人口比重基本持平,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提高
下图反映了亚洲某国人口增长与构成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
据此回答8~10题。
8.该国人口变化趋势的一个突出特征是()
A.年轻劳动力过剩
B.老龄化趋势显著
C.自然增长率上升
D.人口出生率较高
9.示意图显示,该国人口平均寿命状况是()
A.平均寿命延长,女性长于男性
B.平均寿命延长,男性长于女性
C.平均寿命缩短,女性长于男性
D.平均寿命缩短,男性长于女性
10.人口金字塔示意图所示的亚洲某国,最可能是()
A.中国
B.日本
C.印度
D.泰国
下图为“M、N两国一定时期内出生率和死亡率曲线图”,据图回答11~12题。
11.M、N两国分别属于()
A.发达国家、发达国家
B.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C.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
D.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
12.关于两国的说法正确的是()
A.M、N两国人口增长模式同步变化
B.M国比N国人口增长模式改变的年代早
C.M国人口模式转变后,国内人口迁移以农村迁往城市为主
D.N国人口模式的转变过程中,城市普遍出现了逆城市化
根据统计,美国每7秒钟迎接一个新生命,每31秒钟进入一名新移民。
美国人口普查局宣布,在东部时间2006年10月17日7时46分,美国人口总数突破3亿大关,这是美国人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刻。
结合甲、乙两图完成13~15题。
13.美国的人口增长处在图乙中的第________阶段,遇到的问题是( )
A.Ⅰ人口急剧膨胀
B.Ⅲ人口老龄化
C.Ⅱ人口增长停滞
D.Ⅲ人口平均寿命低
14.下列能正确反映美国人口增长特点的是( )
A.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都快
B.人口的自然增长较快,机械增长较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