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文言文教学的一点尝试
- 格式:pdf
- 大小:155.74 KB
- 文档页数:2
关于文言文教学的点滴尝试摘要初中课本上所选的古诗文占教材的三分之一左右。
学习文言文.可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
培养语感和思维,提升精神品格。
但对于现代中学生来说简直是“天书”,深奥难懂,佶屈聱牙,使许多学生望而生畏。
但文言文教学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不能不教,学生不能不学。
针对上述情况,我在教学中作了如下一些尝试,效果挺不错。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点滴尝试一、激发兴趣,以“读”为先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乃为启蒙,没有文言文语感,文字生疏,且无停顿断句常识,要学好文言文,必须把“读”字放在首位。
读法有多种,默读、吟读、诵读、个人读、集体读,不一而足,但我认为在教学中,教师的范读、学生的朗读和齐读是必不可少的。
如蒲松龄的《狼》中有句话,学生极易误读为“其一犬/坐于前”。
那么“犬”义为本义“狗”,学生发现这样理解竟与文义矛盾。
深究其文中义为“像狗一样”,怎么读?应为“其一/犬坐于前”。
由此明确第一种依据为意群。
但学生读《桃花源记》第二段开头时作“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可是按意读却应为,“林,尽水源。
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孰是孰非?对比着读.前者更顺口,怎么办?教师明确第二种依据,在不改变文义前提下可依音节而划分,以保证音韵和谐,所以四字句常可断为2—2。
至此,学生阅读新文本时。
该怎么做,做到什么样子,就心中有数,自然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正如新课程理念中提倡的“应尽力推动学生自发‘卷入’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来。
学生必须具备‘卷入’之后的深水平加工所需的必要知识基础。
”读多了,要求背诵就水到渠成,且能理解。
其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二、联系实际,以“换”为媒基于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同宗同源的关系,我引导学生归纳出揣摩词义的方法是要么组词。
要么换字,先组词后换字。
即利用学生已有的现代汉语的知识积累进行组词,再根据语境选用恰当义项。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
改进文言文教学的一点尝试素质教育的理论为文言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思路,教师要大胆打破文言文教学的常规模式,要为学生打开传统文化这个宝殿的大门,让学生为它的魅力所吸引,要让学生吸收其精华,并能推陈出新、古为今用。
我在文言文教学中有如下几点拙见:一、唤起学生的参与热情现代教育的最新理念是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
由于文言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距太遥远,难以引起他们的共鸣,大多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因此必须想办法唤起他们的参与热情,激发起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
1、课前主动收集资料认知心理学认为“背景知识会直接影响阅读理解的过程和后果”。
为了消除时代隔阂,有必要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以前都是老师直接给学生讲,其实这样做只是过眼云烟,学生没有一点印象,没有走进作者和当时的社会生活。
要发动学生利用多种渠道,自己动手去收集、整理、处理,他们是完全能做好这项工作,并且效果要好得多。
如在学《出师表》时,学生上台不但介绍了诸葛亮的生平,而且还把他的丰功伟绩引用对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革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概括出来了。
有的还积极收集了相关的图片。
学生积极参与,兴趣大增。
因此,老师一定要有目的的指导学生做好这项工作,让他们在课前就酝酿对文言文的浓厚兴趣。
2、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课堂上给予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利,凡是学生通过运用工具书、看课文注释能解决的,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做,教师决不越俎代庖,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怀疑精神。
教师不能机械地把教参作为唯一正确的答案,否则学生的思维就会受到束缚,学生的主动性就会受挫,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发挥。
3、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可以打破时空界限,使课堂更形象、更直观,深受学生的喜爱。
如在教学《小石潭记》一文时,利用课件创设出山谷中泉水清冽,幽深凄清的情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激发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文言文教学尝试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小学文言文教育也出现了一系列的改革尝试。
这一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引入,为小学生文言文学习提供了更加丰富多样的渠道,也为小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学习体验。
首先,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文言文教学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能力为目标,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游戏化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文言文,提高学习效果。
其次,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文言文教学注重情景教学、任务型教学等教学方法的运用。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常常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背诵,缺乏实际运用情景的培养。
而新课标要求在文言文教学中注重情景教学,即通过营造具体的情境和场景,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文言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在任务型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实践性的任务,让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再次,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文言文教学注重跨学科的融合。
文言文作为一门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学科,可以与其他学科相互融合,提高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整体学习效果。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与语文、历史等学科的结合,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文言文的背景和意义。
比如,在学习《孔子家语》的时候,可以结合历史教学,让学生了解孔子的思想和传统文化。
此外,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文言文教学还注重档案式教学。
档案式教学是一种将知识教学与体验式教学结合起来的教学方法,通过实践与体验,帮助学生理解和体会文言文中的情感和情境。
在档案式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与季节、节庆、自然环境等相关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比如,在学习《论语》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去实地考察,体验孔子的教育方法,增强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记忆。
总之,在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能力,采用情景教学和任务型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注重跨学科的融合,通过档案式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和体会文言文的情感和情境。
用文学的温度拓展文言文教学的深度——初中文言文教学几点尝试审视当下的文言文教学,教师普遍流于表面的“词句串讲”,习惯于以简单的“读背”代替深层的挖掘与赏析,让本来承载着文化传承使命的文言文教学难履其责,使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失去兴趣。
如何带领学生穿越时空,体会文言文应有的温度,从而拓展教学的深度,直抵文章的灵魂呢?现结合笔者的课堂实践,浅谈几点尝试,就教于方家。
一、从意象入手,体味“文言”之雅文言文“教什么”关注点,不仅仅是古汉语知识,更要带领学生感知和挖掘文本的丰富意蕴,引导学生品味文言文的独特韵味。
在执教《咏雪》一课时,学生们无需多言便能理解“柳絮”好,但认识却比较粗浅模糊,说不出所以然来。
倘若深究比喻讲求的形似,盐的色泽与降落姿态,与灰白色的柳絮扬风而起相比,似乎盐更胜一筹。
写物的基础是形似,但仅仅停留在形似的基础上,那未免浅显了些。
在“赏文炼字”环节,我与学生们一起从两者给人的直观感受、姿态美感、情感联想等维度去分析差异。
“盐”吃着咸、品着涩、摸着硬,柴米油盐捆绑着生活俗事,难脱“俗”感,也从未在诗歌中被人赞美。
相比之下,自古文人对轻柔、飘逸、优雅的“柳”偏爱太多了,当代作家张晓风更赞美柳树“是诗人的树,情人的树”。
这一俗一雅对比下,两者高低立现。
再者,瑞雪,虽飞舞在寒冬,却寄予着人们对新春的无限希望。
柳絮,是柳的种子和种子上附生的茸毛。
种子,本就是生命最初的模样。
以柳絮喻白雪,将雪与春天联系了起来,让人产生无限温暖的遐想。
而以盐作喻,却无从引出更多意蕴和延伸的意义。
无论谢道韫是凭着一种诗人直觉的天赋,还是基于平时积淀脱口吟出这句“未若柳絮因风起”,都不得不折服于她的才华横溢、不同流俗。
诵读、思考、沉吟、玩味、交流、对话,作品的文学味缓缓溢出,学生才能体会到传统文化底蕴的魅力。
1.时空流转中,想象“文言”之景文言文教学,疏通文意固然重要,但结合课下注释,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翻译,往往损失了文言文韵味。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1. 引言1.1 背景介绍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也逐渐受到重视。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学生对文言文阅读的兴趣普遍不高,很多学生觉得文言文晦涩难懂,缺乏吸引力。
学生缺乏文言文阅读的基础能力,无法准确理解文言文的含义和表达方式。
教师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往往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
本文旨在通过深入分析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以期能够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言文,提升他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将尝试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以及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进,为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带来新的活力和效果。
1.2 问题意识文言文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问题存在。
首先,学生对文言文阅读的兴趣普遍不高,很多学生觉得文言文难以理解且枯燥无味。
其次,学生缺乏文言文阅读的基本能力,无法准确理解古代文言文的意思。
此外,教师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往往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缺乏足够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导致学生对文言文阅读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因此,我们需要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以提高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质量。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分析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探讨相应的改进策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通过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对文言文阅读的兴趣不高、缺乏文言文阅读能力以及教师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的原因,为今后的教学实践提供有效的改进措施和方向。
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改进策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引导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言文阅读水平。
本研究旨在为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为建设更高效的语文教育体系贡献力量。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文言文教学尝试引言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小学语文教学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改革。
除了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能力外,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文言文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小学生而言具有独特的教育意义和价值。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尝试。
一、文言文的教育价值文言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和智慧的结晶。
通过学习文言文,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文言文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载体,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学、哲学和价值观念,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
二、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可行性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文言文教学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1. 心理特点与认知能力的适应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决定了他们对于文言文的接受程度。
小学生身处于敏感期,对于新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
他们的记忆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在不断发展。
因此,在小学阶段进行文言文教学,可以更好地满足小学生的认知需求,培养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相关资源的支持新课标背景下,教学资源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多样化。
各类教材、教辅以及网络资源等都为小学文言文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教材的更新与改革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符合时代需求,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参与文言文的学习探究。
3. 教学策略的创新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学策略也得到了新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探索。
小学文言文教学可以采用多种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法,如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结合现代技术手段,利用多媒体、互联网等辅助工具,能够更好地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具体实施如何在小学阶段进行文言文教学尝试,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问题。
以下是几点可能的实施方案供参考:1. 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在教学设计上,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几点尝试摘要:文言文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老师教授文言文也不能停留在以往的从字词入手以串讲为基本模式的老路上徘徊不前,只有在教学中不断的尝试总结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才会真正使学生乐学会学,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文言文阅读教学方法文言文在整套语文教材中占了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毫无疑问,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教学领域。
长期以来传统教学方法,可以说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许多学生害怕学文言文,不愿学文言文的现象比比皆是。
怎样才能教好文言文,让学生学好文言文,一直是语文教师的困惑。
因此,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让文言文成为学生爱学乐学的东西,显著提升其文言文素养,就是值得我们语文教师深入探讨的问题。
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亲自实践,在文言文教学中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注重阅读,培养兴趣。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其中说出了语文教学的真谛,从中也可以看到读的重要。
文言文的语言很讲究语气、语调、语势,抑扬顿挫、轻重缓急。
如果不去朗读,很难把握作品中作者所抒发的感情。
因此对文言文必须通过朗读,使学生把无声的语言变为有感情的音响。
初中语文教材上选的都是文质优美,人文性强的好文章,首先,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肯定不及现代文读的流利,但只要想读,就会越读越好的。
特别是初一的学生,刚接触文言文,感觉很难很陌生,只有“读”先行,才能慢慢的使之喜欢并学好文言文。
学生初读课文时,先要求把难读易读错的字注上音,扫清字的障碍,再慢慢自读。
读的过程中肯定还会出现拿不准的字音,可以用笔勾画出来,等老师朗读时再确定正确的读音。
这样慢慢下来,也会积累一些文言文的难读字词。
其次,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把文中的意境和神韵先声夺人的感染给学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提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即使不对学生做出任何要求,学生也会有种跃跃欲试的冲动,自觉的去读课文。
教师在朗读后最好能对一些容易读错的字词加以强调,这样学生读的时候就能印象更深刻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