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伐他汀联合康复训练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骨生化指标水平的影响_刘亚学
- 格式:pdf
- 大小:119.77 KB
- 文档页数:2
活性来评价启动子的作用。
发现他汀类药是唯一能增加这些细胞荧光活性的物质。
由于荧光活性的增加很快被HMG CoA还原酶的代谢产物—甲羟戊酸所阻滞,因此认为他汀类药对骨形成的影响可能与抑制该酶活性有关。
Sugiyama等〔5〕随后发现在人骨肉瘤细胞培养中,辛伐他汀能激活BMP 2的启动子,诱导BMP 2 mRNA和蛋白的表达,提示其具有刺激骨形成的作用。
Maeda等〔6〕研究证实,辛伐他汀可增强成骨细胞系(MC3T3 E1)和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和矿化,且呈剂量 时间依赖性。
这种刺激作用在相对低的剂量即被观察到,提示辛伐他汀可通过促进成骨细胞分化影响骨的形成。
国内曾天舒等〔7〕发现,辛伐他汀浓度在0.125~3.0 μmol/L之间可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在0.125~1.5 μmol/L之间随辛伐他汀浓度增高而促增殖效应增加,各浓度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于1.5 μmol/L时达到最大作用,随后浓度增高,作用增加不明显(P>0.05)。
因此认为辛伐他汀可以促进成骨细胞增殖,且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明显的量效关系。
宋纯理等〔8〕研究结果证实,辛伐他汀可在体外促进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同时抑制其向成脂方向分化。
蔡俊等〔9〕10-7 mol/L辛伐他汀能够促进人骨髓基质干细胞成骨分化,实验组Cbfa 1蛋白表达水平和ALP的活性增高。
Sonobe等〔10〕在以地塞米松(10-8mol/L)为阳性对照的前提下,证实,辛伐他汀不能显著增强基质矿化、ALP的活性及OCN的表达,提示辛伐他汀不能促进骨髓源性间充质干细胞骨形成。
3.2 体内实验研究进展去卵巢大鼠是体内实验应用最多的OP模型。
Oxlund等〔11〕发现,高剂量(20 mg/kg,每天2次)辛伐他汀在促进去卵巢大鼠密质骨骨密度增加的同时,抑制松质骨骨量的丢失。
Jiang等〔12〕应用μCT技术检测骨小梁结构证实,辛伐他汀(10 mg/kg/d,给药5 w)可阻止去卵巢大鼠股骨远端松质骨骨量的丢失。
强化他汀治疗对术后患者血脂和骨代谢指标及骨密度的影响张静怡;张博男;吕冰;李静;卢峰;姜玉凤;庞占泉;张春来【摘要】目的探讨强化他汀治疗对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不稳定心绞痛(UA)合并骨质疏松症(OP)患者血脂、骨代谢指标及骨密度的影响.方法检测60例高负荷量他汀治疗组(A组),60例常规负荷量他汀治疗组(B组),60例常规治疗组(C 组),60例阿仑膦酸钠治疗组(D组)UA合并OP患者术前1d和术后1周、1个月、6个月血脂、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ALP)、甲状旁腺素(PTH)、骨钙素(BGP)水平和骨密度(BMD)值.结果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钙在术后1周、1个月、6个月均可降低血脂(P<0.05,P<0.01),A组效果更明显且可以升高血钙、PTH、BGP水平和BMD值,降低ALP水平(P<0.05,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钙片在坚持术后40 mg口服每晚1次的高负荷量强化调脂情况下具有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的作用.【期刊名称】《重庆医学》【年(卷),期】2015(044)021【总页数】3页(P2910-2912)【关键词】强化他汀;不稳定心绞痛;骨质疏松症;血脂;骨代谢【作者】张静怡;张博男;吕冰;李静;卢峰;姜玉凤;庞占泉;张春来【作者单位】唐山市工人医院心内四科,河北唐山063000;河北联合大学基础医学院药理学系,河北唐山063000;唐山市工人医院心内四科,河北唐山063000;唐山市工人医院心内四科,河北唐山063000;唐山市工人医院心内四科,河北唐山063000;唐山市工人医院心内四科,河北唐山063000;唐山市工人医院心内四科,河北唐山063000;唐山市工人医院心内四科,河北唐山06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4他汀类药物,即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是临床最常用、效果肯定的调血脂药,已被临床广泛应用于降低血浆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他汀类药物对骨质疏松症的影响作者:赵奇江杨云梅谢强敏来源:《心脑血管病防治》2011年第01期(1.绍兴市越城区东浦镇社区服务中心,浙江绍兴 312000;2.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老年病科,浙江杭州 310003;3.浙江大学医学院药理系,浙江杭州 310030)[关键词]他汀类药物;骨质疏松症;骨代谢中图分类号:R972+.6;R58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_816X(2011)01_0051_04 DOI:10.3969/j.issn.1009_816X.2011.01.22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和动脉粥样硬化是机体衰老过程中普遍现象,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和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由骨质疏松症引起骨折的发生率也明显增加,伴随骨折而出现的并发症、伤残率和病死率均上升,他汀类药物属于3_羟基_3_甲基戊二酰辅酶A(3_hydroxy_3_methylglutaryl_coenzyme A,HMG_CoA)还原酶抑制剂。
HMG_CoA还原酶是胆固醇合成酶系中的限速酶,他汀类药物通过对其的抑制作用,能有效降低总胆固醇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_C)的水平。
他汀类药物主要从肝脏代谢,除了普伐他汀,其他的他汀类药物主要代谢酶为细胞色素-P450(CYP),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和洛伐他汀由CYP3A4代谢,氟伐他汀和罗苏伐他汀由CYP2C9代谢。
近年,诸多结果显示,他汀类药物与骨代谢相关,能促进骨形成及提高骨密度。
本文就近几年他汀类药物在骨质疏松症的研究综述如下。
1 对骨代谢作用及其作用机制1.1 促进骨的形成:Mundy等报道他汀类药物对骨代谢的生物学作用[1]。
将荧光素酶标记的报告基因与促进骨形成蛋白_2(BMP_2)启动区(22736/+114bPs)相连转染鼠(2T3)或人(MG263)成骨细胞样骨瘤细胞系,筛选了30000多个化合物,结果发现他汀类药物(洛伐他汀)可增强荧光素酶的活性,对成骨细胞生长有很强的刺激作用。
•经验交流•他汀类药物的多效性对老年人骨密度的影响观察于明,张凯博,皋月娟[摘要]目的观察他汀类药物的多效性对老年人骨密度(BMD)的影响#方法序贯入选2016年12月-2018年1月在体系医院确诊为高脂血症伴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64例#根据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阿托伐他汀组)34例和对照组(血脂康组) 30例#观察组服用阿托伐他汀20mg,1次/d;对照组服用血脂康0.6g,2次/d。
分别于治疗前、3个月、6个月、12个月测定1次血生化、骨钙素(BGP)和骨密度。
结果两组降脂药均能降低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0.05),但阿托伐他汀治疗组BGP和BMD的升高优于血脂康组,且此优势随服药时间延长更加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他汀类药物对老年人骨质疏松的改善有促进作用,尤以阿托伐他汀效果为佳,是一种极具潜在应用价值的多效性药物。
[关键词]他汀类药物;多效性;骨密度[中图分类号]R589.2[文献标识码]B全球有近2亿人在使用他汀类药物,随着他汀类药物的研究深入,其药物的多效性在心脑血管、消化系统等疾病中的预防、治疗作用逐渐被发现。
有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在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和治疗中发挥作用*1+。
本研究采取随机对照设计,观察口服阿托伐他汀患者骨密度的变化情况,旨是了解掌握他汀类药物的多效性在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为临床治疗老年高脂血症伴骨质疏松症患者提供用药支持。
1对象与方法1.1对象序贯入选2016年12月~2018年1月在体系医院确诊为高脂血症且伴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症患者64例,其中38例为骨量减少,26例为骨质疏松症。
根据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阿托伐他汀组)和对照组(血脂康组),观察组(阿托伐他汀组)34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18例,年龄65-70岁,平均(67.1士1.7)岁;对照组(血脂康组)30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17例,年龄66~71岁,平均(68.2士 1.8)岁。
76·罕少疾病杂志 2023年10月 第30卷 第 10 期 总第171期【第一作者】肖鉴峰,男,检验技师,主要研究方向:免疫学。
E-mail:*********************【通讯作者】肖鉴峰·论著·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免疫球蛋白和CCP抗体水平与其疾病活动度的关系肖鉴峰*南阳市中心医院检验科 (河南 南阳 473000)【摘要】目的 分析类风湿关节炎患(RA)患者免疫球蛋白和抗环胍氨酸肽(CCP)抗体和其疾病活动度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2021年11月我院收治的80例RA患者的一般资料。
依据RA患者疾病活动指数(DAS28)将80例RA患者分为高活动期组(n=42)和低活动期组(n=38),同时选取同期在我院开展健康体检的80例健康人群设为对照组。
检测患者的抗CCP抗体、IgA、IgG、IgM水平,并记录肿胀关节数(SJC)。
采用Pearson分析RA患者抗CCP抗体、IgA、IgG、IgM水平与其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影响RA患者疾病活动度的因素,建立风险评估模型,经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模型诊断效能。
结果 与对照组和低活动期组相比较,高活动期组抗CCP抗体、IgA、IgG、IgM水平较高(P <0.05);Pearson分析结果表明,RA 患者抗CCP抗体、IgA、IgG、IgM水平和DAS28评分呈明显正相关(r=0.487、r=0.265,r=0.314,r=0.268,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抗CCP抗体(P =0.010,OR=1.055)、IgA(P =0.013,OR=3.568)、IgG(P =0.003,OR=1.490)、IgM(P=0.002,OR=9.244)水平是影响RA患者疾病活动度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上述四种指标联合检测的AUC值最高,为0.964,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7.30%、86.84%。
2014,43(12):1136-1138.[6]张裕文,李劲草,黄冰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清内皮素-1及血栓素B 2影响的比较[J ].中国当代医药,2015,22(16):150-152.[7]蔡玉芬,马金辉,李艳彬.高压氧疗法联合药物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J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5,10(4):335-336.(收稿日期:2015-10-22)洛伐他汀联合康复训练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骨生化指标水平的影响刘亚学,王建东,王沐,王永琴,许静,董艳玲,王印川作者单位:065000河北省廊坊市第四人民医院(刘亚学、王沐、王永琴、许静、董艳玲、王印川);065700河北省霸州市第三医院(王建东)【摘要】目的观察洛伐他汀联合康复训练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对患者骨密度的影响。
方法将200例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
2组均给予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降钙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洛伐他汀治疗。
对比2组治疗前后骨密度水平变化情况。
结果治疗后2组骨密度均增加,且观察组增高程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治疗后2组骨代谢生化指标BALP 、BGP 、PICP 、TRACP-5b 、25-OH-VD 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洛伐他汀联合康复训练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能明显提高患者的骨密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骨质疏松;骨折;骨密度;洛伐他汀;康复训练【中图分类号】R68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296(2016)02A -0068-02doi :10.15887/j.cnki.13-1389/r.2016.04.041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丢失,骨强度下降为特征的骨骼系统代谢性疾病,好发于老年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随之增加[1]。
骨折是骨质疏松的最大危害,据统计20%骨质疏松症患者有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可能。
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常规治疗是采用卧床和限制活动,而长期卧床又容易导致骨矿物质丢失加重,从而造成恶性循环。
临床常用的骨吸收抑制剂治疗效果较差,既往有研究报道他汀类药物可明显促进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愈合[2-3]。
本文观察洛伐他汀联合康复训练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骨生化指标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
观察组女62例,男38例;年龄为61 81(64.95ʃ4.2)岁;老年骨质疏松病史3 16(7.29ʃ1.08)年;体质量指数(BMI )为23.58 32.59(25.67ʃ2.59)kg /m 2;骨折部位:髋部骨折38例,胫骨及踝部骨折24例,肱骨近端骨折19例,桡骨远端骨折12例,胸腰段骨折7例。
对照组女63例,男37例;年龄62 79(63.25ʃ3.8)岁;老年骨质疏松病史4 12(8.49ʃ0.79)年;BMI 为22.19 33.27(26.34ʃ3.05)kg /m 2;骨折部位:髋部骨折36例,胫骨及踝部骨折25例,肱骨近端骨折20例,桡骨远端骨折11例,胸腰段骨折8例。
2组性别、年龄、BMI 和骨折部位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1.2.1药物治疗: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
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降钙素治疗,降钙素鼻腔喷雾剂100U ,每天2次。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洛伐他汀20mg 口服,每晚1次。
1.2.2康复治疗:2组均给予康复训练。
(1)早期:伤后1 2周,伤肢肿胀、疼痛、骨折断端不稳定,容易再移位。
训练是为促进患肢血液循环,消肿和稳定骨折;主要形式为伤肢肌肉的等长收缩预防肌肉萎缩或粘连。
除骨折处上下关节不运动外,身体的其他部位均应进行正常活动[4]。
(2)中期:伤后2周至骨折的临床愈合。
肌肉收缩训练外同时可逐渐恢复骨折近端、远端未固定的关节活动,由被动活动转为主动活动,以防邻近关节的关节活动度下降,应尽早起床进行全身活动。
伤后5 6周骨折有足够的骨痂形成,可进一步扩大活动的范围和力量,由一个关节到多个关节逐渐增加主动的关节屈伸活动。
累及关节面的骨折,常遗留较显著的关节功能障碍,故最好于固定2周左右就开始关节面不负重的主动运动,运动后再予以固定,通过关节软骨面的互相挤压和摩擦,促进关节软骨的修复,并使其有较好的塑形,同时可防止关节内粘连形成。
(3)后期:临床愈合或已去除外固定,此时骨性骨痂已形成,X 线检查已显影,骨骼有了一定的支撑力,但大多存在邻近关节的关节活动度下降、肌肉萎缩等功能障碍。
康复目的是恢复受累关节的关节活动度、增强肌肉的力量,使肢体功能恢复;主要形式是伤肢关节的主动活动和负重练习,使各关节迅速恢复到正常活动范围和肢体的正常力量。
恢复期进行康复的同时可配合理疗及步态训练等[5]。
1.3观察指标(1)骨密度检测:使用法国DMS 公司生产的Challenger 双能X 线骨密度仪(DEXA )诊断为骨质疏松,骨质疏松诊断标准,按WHO 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T 值(T-core )>-1.0SD 为骨量正常,-2.5<T ≤-1.0SD 为骨量减少,T 值≤2.5为骨质疏松,每天开机后用厂家提供的模块进行校正检测,检测达到标准后再由同一技师完成分别检测每位患者测定骨痂处的骨密度,2组治疗前后2次扫描的体位、部位及扫描参数相同。
每天扫描腰椎标准体模,其变异系数为0.34%。
骨生化检测:血清骨性碱性磷酸酶(BALP )和骨钙素(BGP )。
2组患者在同一时间采取血标本,离心分离血清,储存在-70ħ冰箱。
其中BALP 测定采用琼脂糖电法测定,BGP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表22组治疗前后骨代谢生化指标水平变化(珋xʃs)组别时间BALP(μmol·L-1·S-1)BGP(ng/ml)PICP(μg/L)TRACP-5b(U/L)25-OH-VD(mmol/L)观察组治疗前8.2ʃ0.83.9ʃ0.5151.9ʃ0.52.98ʃ0.1623.46ʃ1.27(n=100)治疗后4.2ʃ0.5*#2.5ʃ0.6*#120.5ʃ0.7*#2.08ʃ0.07*#15.29ʃ0.27*#对照组治疗前8.3ʃ0.34.1ʃ0.3150.1ʃ0.32.99ʃ0.3222.87ʃ0.41(n=100)治疗后6.8ʃ0.7*3.6ʃ0.4*133.6ʃ0.2*2.61ʃ0.24*19.83ʃ0.13*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试验(ELISA)测定,检测试剂由美国Metra Biosvstem公司提供。
(2)血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ICP)、血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CP-5b),25羟基维生素D(25-OH-VD)采用ELISA法检测。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珋xʃ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骨密度治疗前2组骨密度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2组骨密度均增加,且观察组增高程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2组治疗前后骨密度水平变化比较(珋xʃs,g/cm2)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1000.465ʃ0.0190.586ʃ0.024对照组1000.463ʃ0.0140.482ʃ0.107*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2.2骨代谢生化指标治疗前2组骨代谢生化指标BALP、BGP、PICP、TRACP-5b、25-OH-VD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2组骨代谢生化指标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3讨论骨质疏松骨折是骨质疏松最严重的并发症,有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由于其骨组织质量低下,成骨活性低,内固定把持力下降等不利因素,其临床治疗较正常骨折更加困难,临床研究证实骨质疏松患者骨折愈合较正常延迟。
由于骨质疏松对骨折愈合具有一定的影响,尽管骨质疏松本身不改变骨折愈合过程,但骨量减少,骨小梁退变导致骨接触面减少,导致骨折愈合时间延长。
另一方面骨量减少导致骨折固定器械强度稳定性降低,导致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但由于原有骨质疏松未能得到改善,也是骨强度无明显变化的原因[6]。
临床常用的骨生成抑制剂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效果不太理想,其药理作用(抑制骨吸收,而不是促进骨形成)决定了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骨缺损等积极意义有限,甚至有研究报道骨吸收抑制剂有影响骨痂形成,延缓骨性愈合进程的风险,因而新型促骨形成剂药物的研发越来越重要。
近期有研究表明高脂血症与骨质疏松的病因学密切相关,体外研究发现降脂他汀类药物可促进骨形成、增加骨骼强度,其主要机制是通过增加骨细胞中骨形成发生蛋白-2基因表达而激活成骨细胞,促进新骨形成[7]。
1999年MUNDY等首次发现洛伐他汀具有成骨作用潜能,之后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证实了洛伐他汀的成骨作用,但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效果鲜有报道。
本文采用洛伐他汀联合降钙素和康复训练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
骨密度可反映骨强度,但不能反映骨小梁结构因素,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BMD降低,反映骨量减低。
近年来反映骨形成的生化指标,有BALP、PICP、骨钙素、TRACP-5b和25-OH-VD等。
骨钙素是反映骨转换和骨形成的敏感指标,是骨质疏松诊断的金标准。
骨钙素是一种维生素K依赖性钙结合蛋白,是由骨细胞合成、分泌的主要非胶原蛋白,生成后部分进入骨基质并与其结合,部分释放入血,目前认为是反映骨形成速率的特异性指标之一,但变化缓慢,不能及时反映治疗后骨代谢的结果。
BALP是由骨细胞分泌,生理作用是在成骨过程中水解磷酸酯和焦磷酸盐,发生骨质疏松骨折时静止的成骨细胞转变为活跃的成骨细胞,又于骨吸收亢进而出现代偿性骨形成增加致BALP增加,BALP的变化反映了骨转换过程中的骨形成程度,且BALP是反映骨代谢微小变化的最敏感指标。
TRACP-5b来源于破骨细胞,可反映骨吸收的状况,可作为活化破骨细胞的替代指标,可反映体内破骨细胞的活性和骨吸收状态,随病情加重而升高。
维生素D是钙吸收的重要物质,血清25-OH-VD 水平是测定机体维生素D状态的关键指标,25-OH-VD的缺乏可影响骨代谢平衡,既能体现成骨细胞活性又能体现破骨细胞活性。
如25-OH-VD的生成与活性降低,会对肠道对钙的吸收产生重要影响,打破平衡使得骨吸收增多[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