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介入因素下侵权行为的因果关系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6
被害人介入因素与因果关系认定因果关系的认定,乃是刑法总论中最具理论争议的问题之一,在司法实务中也颇为棘手。
而被害人因素的介入,无疑进一步加大了认定的难度。
对此,日本刑事法学界有着较为深入的研究,相关学者也在既往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代表性的观点。
本文拟结合日本最高裁判所的一个判例,围绕被害人介入因素在因果关系的认定予以展开。
一、基本案情及诉讼经过4名被告人,在与其他两人共谋的基础上,在深夜的公园中,在将近2小时10分钟的时间内,针对被害人反复实施了不间断的极为严重的暴行,接着,在公寓的居室之中,在约45分钟的时间之内,又断续地实施了同样的暴行。
被害人瞅准了空隙,穿着袜子就从公寓的居室中逃走了。
被害人由于对被告人等抱着极度的恐惧感,在逃跑之后约10分钟后,为了逃脱被告人等的追赶,进入距离上述公寓约763米到810米的高速公路上,被急速行驶的汽车撞倒,并被随后而来的汽车碾过而死。
第一审判决认为,“本案被害者在本案高速公路主线上的事故现场遭遇事故,属于从就被告人等的本案第1、2现场的暴行来看,所能预料的范围之外的事态,不能认为属于暴行的危险性以另外的形式现实化的产物,无法认定被告人等的实施的上述暴行与本案被害人的死亡之间存在如检察官所主张的那种形式的因果关系”。
从而,肯定了被告人们在伤害罪的限度内成立范围。
第二审判决认为,“被害者逃脱被告人等的追踪的最为安全的方法是,选择立即进入本案高速公路,对于予以认可是相当的。
从而……如果设身处地地从被害人的状况来看被害人的上述选择,可以说该选择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实施的,从一般人的角度来看,也不能说是异常的行为,从而即便对被告等人来说,承认被害人的上述行为属于其有预见可能的行为也是相当的。
”因此,判决肯定了被告人等的暴行和被害人死亡之间的因果关系,认可了伤害致死罪的成立。
日本最高裁判所认为,“尽管只能说,被害者试图逃走而闯入高速公路的行为本身属于极为危险的行为,但也可以认为被害者在承受着被告人等的长时间的严重、恶劣的暴行,对于被告人等有极度恐惧感的情况下,在力图逃离必死之境地的过程中,刹那之中选择了那样的行动。
侵权法中的因果关系的认定作者:李建梅张霁来源:《法制博览》2012年第08期【摘要】判断行为人是否构成侵害他人民事权益,进而承担侵权责任就必然离不开对因果关系的判断。
关于因果关系的判断各国有不同的标准,提出不同的学说。
本文对不同的代表学说比较,论述侵权法上的因果关系的判定。
【关键词】因果关系;条件说;相当因果关系因果关系作为侵权责任构成要件之一,无论在大陆法系的民法理论还是在英美法系的侵权行为法理论中均无争议,我国民法学者也无一不赞成其为构成要件。
但是,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民法理论中,侵权行为法上的因果关系都是一个有待进一步研究的理论。
一、大陆法系因果关系的判定(一)德国法上的因果关系判定法国学者提出:“侵权法中的因果关系对德国人的法律思维有不可遏制的吸引力。
”德国学者提出的因果关系的认定影响了大陆法系的许多国家。
因果关系在德国的认定学说包括:1.条件说作为大陆法系研究因果关系最古老的理论。
该学说基本上是从较古老的刑法因果关系理论演变过来的:凡是对损害结果的发生起重要作用的条件行为,都是该损害结果的法律上的原因。
依据该学说,许多原因造成一后果,该众多原因分析价值是同样的。
2.相当因果关系说它是建立在条件说的基础上,通过考察各种原因就引发损害后果的可能性区分所有与损害后果有关的原因:如果原因和后果之间完全没有可能性,则加害人无赔偿责任。
它的目的在于排除加害人因某些极其特殊的原因所造成损害的责任,但这并不取决于是否可以依据具体情况推定加害人具有责任。
3.法规目的说该学说认为行为人对于行为引发的损害是否负赔偿责任,并不是探究行为与结果之间有无相当因果关系而是探究相关法规的意义与目的。
4.危险范围说该理论的目的在于区分可归责于加害者行为的损害后果和受害人的自我生活风险。
具体而言,加害人就一般的生活风险中所产生的损害不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二)法国法上的因果关系的判定法国侵权法对因果关系的考察着眼于经验考察,并没有明确的区分事实原因和法律原因,更没有区分责任成立因果关系和责任范围因果关系。
刑法因果关系介入因素三标准1,被害人行为,2,第三者的行为,3,自然事件。
在因果关系的发展过程中,介入因素可以细分为两种情形,一是介入第三人因素,上面提到的青青老师驾车横冲直撞,二车碰撞、翠花当场死亡,就是属于介入第三人因素;二是介入被害人自己的行为因素,比如说二毛点燃三娃子的衣服,三娃子跳入水中,结果溺水死亡;或者甲追杀乙,乙在逃跑的过程中从高楼上跳下摔死。
无论是介入第三人因素还是介入被害人自己行为因素,核心的依据就是介入因素异常性大小,以及是否能够独立导致损害结果的发生。
介入因素的异常性大小是说,如果介入因素是必然发生的或者出现频率很高的,那么不阻断违法行为和损害结果之间因果关系。
上面提到的介入被害人自己行为因素的两个案例中,被点燃衣服后,三娃子跳水灭火是人之常情,乙在逃跑的时候从高楼摔下均是出现频率很高的事件,这两者都是通常情况,因此此介入因素并未阻断违法行为和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如果介入因素出现的概率很低、甚至与前面的行为没有任何关联,那么介入因素就是异常情况。
异常的情况下,如果介入因素能够独立的导致损害结果的发生,那么阻断了前危害行为与损害结果的因果关系,如果介入因素不能独立导致损害结果的发生,知识稍微提前了损害结果发生的时间,那么不阻断因果关系。
也就是说,铁柱开车撞伤翠花,伤情严重根本不可能就救活的情况下,青青老师的驾车肇事行为只是提前了损害结果的发生,并没有阻断铁柱危险行为与翠花死亡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死亡结果仍然归属于铁柱。
如果翠花伤情及时送到医院可以救治成功,因为青青老师驾车肇事行为导致翠花当场死亡的,那么死亡结果归属于青青老师。
当然,如果违法行为和介入因素都对结果的发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那么应该将结果归属于二者。
举例来说,铁柱和二毛同时朝翠花开枪,都没有击中要害部位,但由于两个伤口同时出血导致翠花死亡,那么死亡结果就归属于二者的行为。
工作心得:三方面判断介入因素是否中断因果关系(最新)因果关系是刑事归责的必要条件,其是指危害行为与危害后果之间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通常刑事案件的因果关系多是单一因果关系,不难判断。
但实践中也会有自然事件、第三人行为、被害人行为等其他因素介入危害行为与危害后果之间,使因果关系变得复杂。
有的介入因素可能中断因果关系,使危害后果不再归属于实施先前危害行为的主体。
因果关系中断可能使刑事追诉的主体发生改变。
因此,必须准确判断介入因素是否中断因果关系。
虽然没有普适性的判断标准,但笔者认为在实践中需要注意以下三点:避免被首因效应误导。
首因效应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显著影响作用。
易言之,客体给人的“第一印象”会持续而深刻地影响人们对该客体其他方面的评价,并且使人们忽略与“第一印象”冲突之处,即使冲突的评价更准确。
在有介入因素的案件中,先前危害行为位于介入因素之前,会首先进入人们的视野。
此时,人们通常会进行“如果没有先前危害行为,一切都不会发生,介入因素也不可能出现”的假定推理,从而将先前危害行为认定为源头性的原因。
这种推理是标准的条件判断,其在逻辑上并没有错误,但是其作用显然只限于确定因果关系是否存在,而没有评判先前危害行为与介入因素对危害后果影响力大小的功能。
如果不能避免首因效应的影响,先前危害行为对危害后果的影响力就会因其在先的位次而被不当地扩大,覆盖介入因素的真实影响力,可能会得出所有介入因素都不中断因果关系的错误结论。
判断介入因素的可预见性。
行为人基于自己的行为,有时可能并且应当预见特定的介入因素会出现。
换言之,介入因素与已经完成的行为具有通常的附随性,并不是异常情况。
比如,甲开车把乙撞倒在城市道路中间后逃逸,乙被其他车辆二次碰撞是可以预见的,因此二次碰撞作为介入因素不产生中断因果关系的效果。
如果乙被闪电击中死亡则是不能预见的,属于异常情况,其足以中断因果关系。
介入因素的判断与因果关系的本质——从考察因果关系理论的流变切入张召怀【摘要】在处理介入因素问题时,传统的相当因果关系说存在内在矛盾,因果流程的异常性并没有起到独立的作用;危险的现实化说和客观归责理论均着眼于行为对结果发生的作用力大小,异常性仅是一个附属要素.因果关系理论核心关键在于“作用力大小”.刑法学的一切问题在于实现报应的相当性与预防的合理性,因果关系也不例外,在考虑介入因素是否影响归责时应当以此为方向标.相对而言,故意犯的归责更加注重报应的相当性,根据刑罚的轻重对作用力大小提出不同要求,并以此来决定归责与否;过失犯的归责更加侧重预防的合理性,根据防控风险的需要而调节注意义务的分配,进而判断是否归责.此外还需要注意正犯和共犯的区分.【期刊名称】《时代法学》【年(卷),期】2017(015)005【总页数】10页(P21-30)【关键词】相当因果关系;危险的现实化;客观归责;报应;预防【作者】张召怀【作者单位】清华大学法学院,北京10008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924.1因果关系历来是刑法核心而又疑难的问题,其症结在于介入型因果的判断。
“从司法实践来看,需要讨论因果关系的,不外乎是以下两种场合:一是行为时,被害人存在特殊情况(如心脏病等),该特殊情况对危害结果的发生具有影响的场合;二是行为后由于其他因素(包括被害人的因素,行为人的因素以及意外事件)的介入,该因素对结果的产生具有影响的场合。
”*黎宏.刑法总论问题思考(第2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135.可以认为,介入因素的判断既是因果关系理论的主要着力点,又是检验相关理论的试金石*林钰雄.刑法与刑诉之交错适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8-9.。
本文以介入因素的判断为线索,考察因果关系理论的流变,进而探究因果关系的本质。
需要事先明确的是,客观处罚条件的情形应当被排除在讨论范围之外。
“客观附加条件大多也表现为一种结果,但其不是实行行为自然地、直接地导致的后果,而往往是处在实行行为的‘延长线上’,由介入的第三人的行为、行为人的后续行为等原因造成的后果”*这里的“客观附加条件”也即客观处罚条件,周光权.刑法总论(第3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254.张明楷教授称之为“客观的超过要素”,参见张明楷.“客观的超过要素”概念之提倡[J].法学研究,1999,(3).。
刑法课堂——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之介⼊因素
重要知识
在不法⾏为与客观结果的因果流程中,如果出现了“异常”的介⼊因素,在⼀定程度上说明,因果
流程的⽅向发⽣了改变,原⾏为与客观结果之间可能就不存在因果关系了,相反,如果在不法
⾏为实施后,出现了“正常”的介⼊因素,换⾔之,实施前⾏为通常⽽⾔会出现介⼊因素,那么,
介⼊因素并不会改变因果流程的⽅向,介⼊因素的出现是前⾏为通常⽽⾔会导致的,前⾏为与
危害结果之间仍然存在因果关系。
案例分析
《刑事审判参考》指导案例第1117号
杨某某、杜某某放⽕案
被告⼈杨某某因⾼某某与其断绝不正当男⼥关系,产⽣了报复⾼某某的想法,与杜某某⼀起去
⾼某某家放⽕实施报复。
某⽇晚,⼆被告⼈见被害⼈⾼某某⼊睡后,断了⾼某某家的电源开
关,将汽油泼洒房⼦上。
被害⼈⾼某某的⽗母惊醒后,使⽤警⽤⼿电照明后开启点击功能击打
出电⽕花,引发⼤⽕将多⼈烧伤、房屋烧坏。
法院认为,杨某某、杜某某的犯罪⾏为与⾼某某家⽕灾的发⽣之间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即刑法
上的因果关系。
裁判理由指出:被害⼈被惊醒后因⽆法开灯,不得不使⽤照明⼯具。
即⼆被告⼈实施了上述泼
洒汽油、切断电源等⼀系列⾏为后,在通常情况下都会导致被害⼈使⽤照明⼯具这这⼀介⼊⾏为。
也就是说,被害⼈使⽤照明的⾏为系被告⼈先前切断电源⾏为所致。
简述侵权责任构成要件中因果关系的学说侵权责任构成要件中因果关系的学说是指,在确定侵权行为是否构成民事侵权时,需要考虑原告所受到的损害与被告的行为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在民事诉讼中,原告需要证明被告的行为是直接导致其受到损害的原因,否则将难以获得赔偿。
因果关系是民事侵权责任构成要件之一,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二是违法行为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
一、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在判断行为与结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直接原因:被告的行为是否直接导致了原告所受到的损害。
如果被告的行为并非直接导致了原告所受到的损害,那么就不存在因果关系。
2.合理预见性:被告是否可以合理地预见其行为可能会导致某种后果。
如果被告无法合理地预见其行为可能会导致某种后果,那么就不存在因果关系。
3.必然性:被告的行为是否必然会导致某种后果。
如果被告的行为不是必然会导致某种后果,那么就不存在因果关系。
4.独立原因:是否存在其他独立的原因导致了原告所受到的损害。
如果存在其他独立的原因导致了原告所受到的损害,那么就不存在因果关系。
二、违法行为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在判断违法行为与损害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违法行为与损害之间的直接联系:被告的违法行为是否直接导致了原告所受到的损害。
如果被告的违法行为并非直接导致了原告所受到的损害,那么就不存在因果关系。
2.合理预见性:被告是否可以合理地预见其违法行为可能会导致某种后果。
如果被告无法合理地预见其违法行为可能会导致某种后果,那么就不存在因果关系。
3.必然性:被告的违法行为是否必然会导致某种后果。
如果被告的违法行为不是必然会导致某种后果,那么就不存在因果关系。
4.免责事由:是否存在免责事由导致原告所受到的损害。
如果存在免责事由导致原告所受到的损害,那么就不存在因果关系。
总之,在确定侵权行为是否构成民事侵权时,需要综合考虑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和违法行为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
介入型刑法因果关系的认定对于介入型刑法因果关系的认定,应当综合考虑实行行为导致结果发生的概率、介入因素是否异常、介入因素对结果的贡献三个因素进行综合判定。
在判断时需以罪刑法定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刑罚个别化原则为指引回归具体个罪,在个罪中认定刑法因果关系。
[基本案情]2004年8月14日18时许,胡某某驾驶两轮摩托车搭乘罗某在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圣灯乡人民塘村11组处,趁一李姓妇女不备,抢夺其佩戴的金项链后驾车逃逸。
被告人张某军和现场群众刘某某、张某某等人闻讯后,立即乘坐由张某军驾驶的轿车追赶,并多次电话报警。
追至成都市三环路龙潭立交桥上时,刘某某、张某某等人责令胡某某、罗某二人停车,但胡某某为了摆脱追赶,驾驶摩托车高速蛇形行驶。
当张某军驾驶的轿车与胡某某驾驶的摩托车并行时,摩托车与右侧立交桥护栏和张某军驾驶的轿车发生碰撞后侧翻,致使罗某从摩托车上摔落桥面造成左小腿骨折等多处损伤,胡某某摔落桥下死亡。
罗某在治疗期间左小腿截肢,经法医鉴定为二级伤残。
关于本案的处理,有两种不同意见:一是,张某军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主要理由:张某军的行为与一死一伤重伤的结果具有刑法因果关系,且具有过失罪过,符合过失致人死亡罪的犯罪构成。
二是,张某军不构成犯罪。
主要理由:张某军的行为与一死一重伤的结果间介入了死者、重伤者的行为,两者间不具有刑法因果关系。
一、刑法因果关系认定学说述评刑法因果关系是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研究刑法因果关系的目的是通过刑法因果关系的顺向及逆向追溯去认定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进而为行为人的刑事责任提供客观基础。
[1]刑法理论界与实务界将刑法因果关系定位在犯罪构成中,服务于认定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具有认定结果犯的定罪意义。
基于刑法因果关系的重要性,理论界提出了认定刑法因果关系的诸学说,下文将详细分析阐述。
(一)条件说条件说认为,行为与结果之间存在着“无前者就无后者”的条件关系时前者就是后者的原因。
环境侵权中的因果关系及其证明问题评析环境侵权中的因果关系及其证明问题评析导言:环境问题一直是全球关注的焦点,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和消费模式的改变,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日益加剧,环境侵权诉讼也逐渐增多。
但在环境侵权案件中,确定因果关系及其证明问题成为当事人和法院面临的难题。
本文旨在对环境侵权中的因果关系及其证明问题进行评析,深入探讨其现状、影响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环境侵权案件中因果关系的困扰环境侵权案件的特点之一是涉及很长的时间跨度和复杂的过程。
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常常需要较长的时间,不同的污染因子相互作用,导致较为复杂的后果。
因此,在环境侵权案件中确立起因果关系有其困难之处。
1. 缺乏直接的证据环境污染的过程和影响很难直接观察和测量。
往往需要通过间接证据和科学调查来推断和证明。
然而,环境问题的认定与证明往往受制于技术手段和科学方法的限制。
因此,缺乏直接的证据成为环境侵权案件中因果关系和侵权责任的难题。
2. 难以追溯到具体侵权行为环境问题的发展往往是渐进的,难以追溯到具体的侵权行为。
环境侵权案件中的原告常常难以确定何时、何地以及何种行为导致了环境问题的发生和恶化,从而难以证明侵权行为与被侵权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
3. 多元因素交织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例如自然因素、人为因素、第三方因素等等。
环境侵权案件中,往往难以区分不同因素对环境的影响,从而难以确定因果关系和侵权责任,特别是在复杂的社会经济背景下。
二、环境侵权案件中因果关系证明的现状鉴于环境侵权案件中因果关系证明问题的复杂性,目前我国法律对其处理往往存在一定的困难和不足。
1. 证据法的困境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证据是诉讼中的关键要素之一。
然而,在环境侵权案件中,确定因果关系的证据往往具有困难。
特别是在环境问题的认定和证明上,长期缺乏可行的技术手段和科学方法来获取准确、直接的证据,从而影响了法院在环境侵权案件中的判决。
2. 因果关系证明的推定困难在环境侵权案件中,推定因果关系往往面临着一定的困难。
浅析介入因素下侵权行为的因果关系作者:刘勤竹来源:《经营者》2013年第06期摘要:因果关系问题作为侵权责任法中的核心问题而存在,长期以来,以其复杂性和争议性而备受关注。
自我国《侵权责任法》颁布以来,因果关系问题在司法实践中对于判定被告或者第三人是否对被害人的损害承担责任以及承担何种程度的责任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各国侵权法上,存在介入因素的因果关系认定也都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这使得因果关系的判断更具有难度。
本文将围绕存在介入因素的因果关系进行简单的探讨,从而得出判定因果关系的一般性结论。
关键词:初始行为;介入因素;因果关系;责任承担一、引言笔者对于介入因素的研究始于一个经典案例“car key”,即被告将车停在路边买东西,其没有拔掉车钥匙,这时小偷偷走了该车,在之后小偷驾车逃离的过程中因为过失撞伤了被害人,被害人要求原告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不同国家对此案例通常得出不同的结论,但是其中无一例外都需要考虑中间出现的这个介入因素对最后责任承担的影响。
由单一的致害行为直接造成原告损害的情形简单亦少见,更多的情形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造成损害的发生。
对于介入因素的考量,是本文将要具体讨论的。
二、因果关系中介入因素的概念及特征(一)介入因素的概念因果关系的介入因素是指在初始行为引起危害结果发生的过程中,介入了第三人的行为、被害人行为、行为人的第二次行为或者自然事件等其他因素,从而引起因果关系可能发生变化的情况。
在介入因素存在的情况下,某一损害结果是否还是初始侵权行为引起的,以及最后责任承担上应如何处理,这是一直存在争议的问题。
例如,某人被过失撞伤,于是他去医院进行处理,而由于主治医生的失误将病情诊断给错从而处理错误,这个人最后变为重伤。
那么这个最终结果是否是由于被告的初始侵权行为引起的呢?这个是一定的,在所有这种类似的情形下,我们都可以推定,被告最后的重伤是由初始侵权行为和后来的第三方行为共同作用的结果,二者都是必要条件。
但是这个第三方行为能否中断初始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关系呢?这里的第三方因素就是本文所要研究的介入因素。
美国侵权行为法第二次重述第441条规定,介入因素是指在行为人的过失行为后或者危害产生后积极介入并导致损害的因素。
而根据《布莱克法律词典》的定义,介入因素是指“介入在初始不法行为或不作为与损害结果间的因果之间的独立的原因。
它改变了事件的自然顺序,产生了并非紧接着发生的、无法合理预见的结果,它可是损害的结果解脱”。
我国《侵权责任法》中没有明确地规定“介入因素”的概念,但是在Ar.12、28中介入因素的概念得到了体现。
在存在介入因素的情况下,无非会导致三种结果:一是初始行为人继续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二是介入因素中断初始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成为替代因素,从而使得初始行为人只需要对介入因素出现之前的损害承担责任而介入因素出现之后的那部分由介入因素主体或原告承担;三是介入因素与初始行为形成多因现象,对于最终的损害结果按照比例分担责任。
①通过以上分析,介入因素其实就是导致损害结果发生的最近因。
(二)介入因素的特征1)后发性。
在介入因素存在的情况下,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行为存在,且这些行为具有先后顺序而非同时发生。
共同发生的行为同时造成了一个损害结果就可能构成了共同侵权。
所以,就如前面提到的例子,必须先是被害人被过失撞伤,然后才是医生的过失行为导致最终损害结果的发生,这时医生的行为才是介入因素。
2)直接性。
在有介入因素的情况下,是介入因素直接导致了损害结果的发生。
其与损害结果之间是直接联系,而初始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是间接联系。
也就是说,介入因素是损害结果发生的最近因。
所谓最近因,又称“近因说”,是英美法因果关系理论中的一项原则。
按照该原则,一个原因未经其他原因介入而产生一种特定结果时,该种原因即为最近原因。
换句话来说,后一个事实的发生,必基于前一个事实,若无前事实,则无后事实时,二者之间为有最近因果关系。
3)或然性。
或然性是指有介入因素的情况下,介入因素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关系具有或然性。
介入因素会导致两种情况:其一,介入因素不中断初始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仍然由初始行为人对损害结果负责。
其二,介入因素中断初始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或者共同对损害结果产生影响。
这两种情况下介入因素发挥作用的方式一是在初始侵权行为的基础上加重损害结果;二是初始侵权行为只是开启了危险源,而真正造成实际损害结果的是介入因素。
三、与介入因素有关的因果关系类型介入因素存在于初始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对于法律实践中判定最后责任归属存在重要的影响。
因而,根据世界范围内对因果关系的认定,在英美法系中,存在事实因果关系和法律因果关系,只有满足法律因果关系才存在责任承担;在中国,我们采用相当因果关系说。
事实因果关系与法律因果关系。
英美侵权责任法理论将因果关系分为“法律上的因果关系”和“事实上的因果关系”。
所谓法律上的因果关系,是指原告所主张的事实和请求与某种特定的侵权诉因之间的关系:如果符合某种侵权诉因的要求,则认为存在法律上的因果关系;反之,被侵权人即使遭受损害也无法得到法律的救济。
事实上的因果关系是指加害行为与损害之间的内在联系,即致害行为是否在事实上引起损害。
法律因果关系涉及被告责任范围的限定,经常涉及法律政策的考量,通常将被告行为之外的因素作为决定是否减轻或免除被告法律责任的依据。
②被告对损害发生具有原因力是事实因果关系问题,就相当性或可预见性加以考量,是对法律因果关系的判断。
由此可见,事实原因在侵权责任成立与责任范围的认定中起了一个确认的作用,被告行为对损害发生具有原因力时,若就相当性或可预见性加以考量,而有限制被告责任成立的必要,被告无须负责,在此阶段,法律政策或目的性考虑参与其间。
②在我国,没有作“事实因果关系”与“法律因果关系”的区分,而采用“相当因果关系说”,史尚宽先生定义为“依一般观察,于有同一之条件可发生同种之结果时,其条件与其结果为有因果关系,谓之相当因果关系说。
”③四、介入因素的类型(一)独立型介入因素与非独立型介入因素根据介入因素与初始行为之间是否有关联性将介入因素分为独立型介入因素与非独立型介入因素。
独立型介入因素,是指“与被告行为相互独立,只是碰巧进入到被告行为所造成的后续系列事件之中,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或者影响被告的行为后果,如果没有被告的行为,介入因素可能并不产生损害后果。
”④其具有独立型、偶然性、不可预见性。
独立型介入因素与初始行为是分别独立作用于损害结果的行为,有可能中断初始因果关系。
非独立型介入因素是指“与被告行为存在联系,它是被告过失行为的一种自然的后续连锁反应,它本身并不独立存在而是依赖于被告的行为,也就是说,没有被告的行为就不会导致这类介入因素的出现。
”④作此种区分的意义在于在运用于司法实践时能够清楚地判断出介入因素对损害结果的影响程度从而判定被告及介入因素实施者的责任划分。
对于独立性介入因素,有两种归责方式:其一,由于介入因素没有中断初始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二者共同作用于损害进程中,所以二者应当按照各自行为的程度比例来承担赔偿责任;其二,介入因素中断初始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独立引发最终的损害结果,这时,初始行为人可以对最终损害结果免责,但是依然需要对自己造成的那部分损害承担责任。
对于非独立性介入因素,由于初始行为是介入因素的前提要件,所以初始行为人可能需要对最终的损害结果承担全部责任。
⑤(二)行为类介入因素与非行为类介入因素根据介入因素是否与行为人的主观意识有关将介入因素分为行为类介入因素和非行为类介入因素。
根据行为人的不同又可将行为类介入因素分为第三人行为、受害人行为以及行为人的第二次行为。
根据介入因素来源不同又可将非行为类介入因素分为自然力以及受害人的特殊体质。
下面将具体阐述:(1)行为类介入因素1)第三人行为。
第三人行为一般分为故意和过失两种情况。
一般而言,在介入第三人存在过失的情况下,如果初始行为包含了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并且对损害结果具有决定性,即使介入了第三人且其为损害结果的最近因,只要它是第三人的一般过失,我们也应当认为初始行为对最后的损害是具有原因力的,所以具有因果关系。
但是如果第三人是完全过失或者过于疏忽时,在英美法院一般倾向于支持介入因果关系的抗辩。
在我国,根据《侵权责任法》Ar.28的规定:“损害是因第三人造成,第三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所以对于“因为第三人实施的某种行为成为原告损害发生或者扩大的原因,被告可以据此主张减轻或者免除侵权的民事责任”。
⑥对于本文引言中提及的经典案例“car key”,根据我国学者的观点,虽然被告没有拔掉车钥匙存在过失,但是因为小偷的驾车逃离行为是造成最后损害发生的原因,所以我认为被告可以进行抗辩,主张减轻或者免除责任。
事实上,是否中断被告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还需要考虑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否可以预见。
根据英美法上的基本做法:如果介入因素可以预见,损害结果也可以预见,介入因素不会转换成替代因素从而中断因果关系;如果介入因素可以预见,损害结果不能预见,介入因素转换成替代因素的可能性较小;如果介入因素不可预见,损害结果可以预见,介入因素不会转化成替代因素;如果介入因素和损害结果都不可以预见,那么介入因素可以作为一个替代因素存在从而中断前因果关系。
按照英美法的判例,车主未将车钥匙拔下便离开,其车可能会被小偷偷走,这个情形是可以预见的,但车主对小偷造成被害人的伤害结果是不可预见的,因此,甲无须对丙的伤害后果承担责任。
结合我国的观点,根据英美法基本做法中的预见性标准来看,停车没有拔钥匙,车可能被偷是可以预见到的,但是对于最后撞伤第三人的损害结果不具有预见性,这种时候,我认为可以中断因果关系,应由介入因素行为人承担最终的损害责任。
这一点上来看,我国与英美法系的观点具有一致性。
2)受害人行为。
受害人行为是指在初始行为人行为后至损害结果发生前,介入了受害人的行为。
一般来说,受害人行为会导致初始行为人责任的减轻或者免除。
但具体而言,为了更公平地承担损害责任,根据受害人的主观态度可以做如下区分:如果受害人对损害结果的发生存在故意,而初始行为人对损害结果的发生只具有一般过失,这种情况下,可以切断原因果关系,免除被告的责任。
如甲对乙怀恨在心,(乙也知道彼此存在矛盾),于是想利用乙之手结束自己的生命,甲对乙谎称其不适拜托乙帮忙买药,在乙买回药后其服用过量致死。
在这个案例中,乙此时对甲的死亡免于承担责任。
如果受害人对损害结果的发生存在过失,而初始行为人对损害结果的发生存在重大过失或者故意,通常都会忽略受害人的一般过失而要求初始行为人对损害结果承担全部责任。
如果初始行为人和受害人都存在一般过失,一般会以各自的过失程度分别按比例承担责任。